佛法基本原理.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407443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50.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佛法基本原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佛法基本原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佛法基本原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佛法基本原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佛法基本原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佛法基本原理.docx

《佛法基本原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佛法基本原理.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佛法基本原理.docx

佛法基本原理

一、各界人士谈佛教

政治家

  谭嗣同:

“佛教能治无数无边不可说之微尘世界,尽虚空界,何况此区区之一地球。

  孙中山:

“佛教乃救世之仁,佛学是哲学之母,研究佛学可辅科学之偏。

  陈独秀:

“佛法之广大精深,余所素信不疑者也。

  瞿秋白:

“无常的社会观,菩萨行的人生观,引导我走上了革命道路。

  毛泽东:

“信佛教的人和我们共产党人合作,在为众生即人民群众解除压迫的痛苦这一点上是共同的。

”(1955年3月8日同达赖喇嘛的谈话)

  李瑞环:

“在漫长历史发展中,佛教文化对中国伦理道德等产生了很大影响,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佛教许多主张和我们现在提倡的精神文明的思想是一致的。

  尼赫鲁(印度前总理):

“在这个充满冲突与风波、仇恨与暴力的世界中,佛陀的教理就象太阳一样大放光芒。

在这个充斥着原子弹和氢弹的世界里,没有任何时候比现在更需要这个教理了。

  班达拉奈克(斯里兰卡前总理):

“只要日月继续存在,只要人类还继续生活在这个星球上,佛法就会一直延续,因为佛教是人的宗教,是整个人类的宗教。

科学家

  爱因斯坦:

“未来的宗教应该是宇宙的,它超越一个人化的神,无需死板的信条与教义,包含自然现象和精神领域,基于对一些自然的和精神的事物的经验而成一体。

佛教符合这些条件。

  “我们这一时代的一大特征就是科学研究硕果累累,科研成果在技术应用中也取得了巨大成功。

大家都为此感到欢欣鼓舞。

但我们切莫忘记,仅凭知识和技巧并不能给人类的生活带来幸福和尊严。

人类完全有理由把具有高尚道德标准和价值观的宣道士置于客观真理的发现者之上。

在我看来,释迦牟尼、摩西和耶稣对人类所作的贡献远远超过那些聪明才智之士所取得的一切成就。

如果人类要保持自己的尊严,要维护生存的安全以及生活的乐趣,那就应该竭尽全力地保卫这些圣人所给予我们的一切,并使之发扬光大。

  沈家祯:

“我本人是科学家,对科学很感兴趣,我对佛法同样感兴趣。

我个人认为,佛法与科学是一而二、二而一的。

佛法与世间法也是一致的,我们不能离开世间法而觅佛法,也不能脱离社会而普度众生。

  尤智表:

“佛教不但不是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最彻底的学理。

”“科学愈昌明,佛教的教义愈发扬光大。

学者

  梁启超:

“佛教乃智信而非迷信,乃入世而非出世,乃积极而非消极,乃兼善而非独善。

”“佛教为最崇贵圆满之宗教,其大乘教理尤为人类最高文化之产物。

  章太炎:

“制恶见,清污俗”,“欲兴民德,舍佛法其谁归?

  李石岑:

“我以为佛学的提倡,不特于对科学毫无抵触之处,而且能使科学的方法上加一层深密,科学的分类上加一层正确,科学的效用上加一层保证。

  方东美:

“佛法乃人生最高级享受。

  吴立民:

“佛教在过去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在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部分,在未来是解决人类精神问题的必由之路。

  陈从周:

“佛教本身蕴藏着极深的智慧,它对宇宙人生的洞察,对理性的反省,对概念的分析,有着深刻独到的见解。

  尼采:

“佛教是历史上唯一真正实证的宗教。

  马克思·缪勒:

“佛陀的道德准则,是人世间所知道的最完美的道德准则。

  摩尼·巴格西:

“佛陀是一个冷静的科学大脑与一颗怉含深切同情的热诚爱心的独特的结合体。

今天的世界越来越朝向佛陀,因为,只有他是人类良知的表率。

  弗那多(斯里兰卡):

“佛教不强人盲从,但凡有思想智慧的人,就佛教道理深思谛观,则未有不怡然焕然、心安理得者。

  爱德华·康泽:

“佛陀就象一位医师。

正如一位医师必须知道不同疾病的处方,它们的起因、解药和补救方法,而且又能运用自如,佛也教授了四圣谛,指出了苦的种类、苦的起源、苦的消亡和灭苦的道路。

  拉克西米·拉那苏:

“只有佛教能够被确定是唯一没有狂热的宗教。

它的目标是帮助人们通过征服自我而达到内心世界的改造。

”“佛陀就象一位贤明的父亲,看到自己的孩子在熊熊的世俗烈火中玩耍嬉戏,于是,就采用各种善巧方法将他们引离这火灾,趣向安全的归宿——涅槃。

  克里斯托玛斯·汉普内斯:

“佛教是一个思考的体系,是一种精神的科学,是一种生活方式。

它既是理智的,又是实际的和无不包容的。

  奥登勃:

“拯救人们的并非佛陀(而是人们自己),但他教给人们拯救自己的道路,恰如他拯救自己一样。

  T·H·赫胥黎:

“佛教期待人们依赖自己的努力得以解脱,而不要去指望别的什么东西。

  乔治·万雷(美国):

“现在世界急需拯救。

我认为只有佛的光明和佛的圣洁,人们才能得到真正的拯救,才能得到真正的解放和自由。

  巴帕特:

“佛教只佩带一把剑,那就是智慧之剑;佛教只认得一个敌人,那就是无明。

  一位回教学者:

“佛陀并不是仅属于佛教徒的,他是属于全人类的。

他的教导对全人类都有益。

文学艺术家

  鲁迅:

“释迦牟尼真是伟大的圣哲,我平常对人生有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而他居然大部分早已明白启示了,真是伟大的圣哲。

  朱光潜:

“佛教以出世的精神,干入世的事业。

  凌子风:

“佛教必将更加深入人心。

这是一个自然的趋势。

  李雪健:

“佛心并不是高悬在空中的。

能尽人心才能达到佛心,就是说,你要得到佛心,必须先做一个真诚的人。

二、序

素仰四川傅荆原居士是一位佛教界的奇才。

他的警世大作《救救人类》一书,警觉世人如果任意污染环境、滥耗资源、恣纵贪欲、败坏道德,将危及人类的生存,确是当今人类的一大问题。

惜乎以种种原因,迄今尚未正式出版。

  今傅居士将此书中阐明佛法基本原理的部分先行整理交由出版社正式出版,这是一件阐明宇宙人生真理、觉世辅民造福人类的大好事!

  佛陀是觉者——圆满大觉者。

他如实地阐明了我们所赖以生存的世界,是在成—住—坏—空循环往复地演变着;而人类并包括所有的六道众生,都在生—老—病—死无休止地生死流转着。

世界上不存在创造世界、主宰万物的神。

三界(无色界、色界、欲界)六道(三善道——天道、人道、阿修罗道;三恶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中生死迁流善恶升沉,则是“法尔自然”的因果律所决定的客观规律。

循此存心行事,则世界和平、人类幸福、国家社会的繁荣昌盛并在其中矣!

相反地,由于世人多昧于此事实真理而纵欲肆志,盲目地造诸恶业。

世界上好多次流血千里、伏尸百万的“刀兵劫”,就是日常屠门内、餐桌间杀生吃肉的总结算!

至于爆炸凶杀的惨剧,以及种种社会不安宁的祸乱,就更多啦!

  佛法的最高利益,还在于从迷到觉,打破六道迷梦,了脱生死而到达佛、菩萨、辟支佛、阿罗汉的“四圣法界”(与生死轮回中的“六凡法界”合称“十法界”,包括一切凡圣无余),而最终成佛。

迷为众生觉即佛,这究竟解脱、最高圆满的佛果,却是众生当体即是、本来具足的“真如法性”。

到成佛时,却是“但复本来性,更无一法属”(只是“本地风光”,归无所得,不曾多一点)。

  关于十方世界,现代科学亦已证实了我们太阳系是一个恒星系统,约千亿恒星成为一个星系,我们太阳系就是银河系中的一个成员。

佛陀以三千大千世界为一“佛刹”,相当于一个星系。

我们所处的“娑婆世界”,在“华藏庄严世界海”之中。

此世界海有二十重,每一重都有微尘数佛刹围绕,而世界海也是无量无边的。

看,佛陀说的“华藏庄严世界海”就已远远超过现代科学所探测到的约十亿星系的境域了。

佛以现量亲证的“大圆镜智”,对十方世界洞察无遗,而科学家以最大的射电望远镜仅探测到这些很有限的星系,迄今连月球和别的行星上有没有水及动物也搞不清。

  由此可见,“竖穷三际,横遍十方”如此博大精深的佛教,一旦为人们所明确与掌握,有理智的人们谁不愿从迷到觉,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具足三身、四智、五眼、六通,复本净心而成佛呢?

  在本书的五章中,作者分别阐述了佛法的宇宙观、因果观、人生观、修行观以及佛法的现实意义(不是空谈),都是十分重要、大有益于人类文明进步和国家安定繁荣的。

笔者更期望作者的《救救人类》能尽快全文出版。

三、前言

佛教,严格地说,并不是一种宗教,因为它不仅不信仰一个至高无上的神灵,而且根本是无神论的。

佛教是佛陀的教诲,一定要说它是宗教,也只是意味着它有所“宗”(宗旨)有所“教”(教诲)而已。

  读者对此可能很感惊讶:

“佛教不是信佛吗?

佛教里面不仅有神有鬼,而且各种神、鬼多得不计其数,怎么会是无神论呢?

  不错,佛教是信仰佛陀(简称佛),但佛陀一非神灵,二非高高在上,三非宇宙的创造者,四不能主宰人的生死祸福。

佛教中的神、鬼固然多得不计其数,但所有各种神、鬼都跟人处于同一个层次(即“凡界”,亦即“六道轮回”)之中,既没有超脱生死,也不能对人发号施令。

可见,佛教里面的神,并非一般宗教中那种自身非人而又创造了人、主宰着人的神。

佛教中的神和人同处于“凡界”,如果说佛教是“有神论”,岂不等于说佛教是“有人论”吗?

至于佛教的宗旨,全在于探求宇宙和人生的真谛;而佛教的教诲,则在于告诉人们离苦得乐、超凡入圣的途径。

  佛陀是什么?

“佛陀,含有自己觉悟、觉悟他人、觉悟一切而无所不知无时不觉的意思,所以,又被称为一切智人或正遍知觉。

”(圣严法师:

《正信的佛教》第2页)。

可见,佛陀其实是彻底觉悟了的人,并不是其它宗教所谓的“神灵”。

众所周知的释迦牟尼佛,就是2500多年前古印度迦毗罗卫城(今尼泊尔境内)的释迦太子得道而成的。

  佛教把神、鬼、人、畜等一切生命个体统称为“众生”,认为所有“众生”都同样具有佛性,并且都有成为佛陀的可能。

在佛教看来,“佛陀是已经觉悟的众生,众生是尚未觉悟的佛陀。

在境界上,凡圣虽有不同;在本质上,佛性一律平等。

”(《正信的佛教》第3页)所以说,佛陀并不是高高在上的。

要说他高,只因为他的品行、他的胸怀、他的智慧以及他的精神境界,是人们所远远不及的。

  佛陀绝不认为自己是宇宙的创造者,也不承认任何宇宙创造神的存在。

佛陀与众生佛性完全平等,如果说佛陀能够创造世界,那么人也能创造世界了。

在佛教看来,宇宙就是宇宙,无边无际,无始无终,变幻不息而又不生不灭。

  佛陀既非神灵,也非宇宙的创造者,而且同包括人在内的一切众生都佛性平等,因此他既不能让人生,也不能令人死,既不能赐福给谁,也不能惩罚谁;他只能把道理告知于人,把道路展示于人,至于人们听不听他所讲述的道理,走不走他所展示的道路,那就由人自便了,他是管不了的。

在佛教看来,人的生死祸福完全决定于人自己——即由一个人往世的善与恶加上今生的善与恶来决定,任何旁人(包括佛陀和菩萨)都无能为力。

这就叫做因果报应,自作自受。

  佛教的宗旨在于探求宇宙和人生的真谛。

探求真谛做什么?

只有探明了真谛,才能破迷开悟,超凡入圣,达到超脱生死、跟宇宙同在的境地。

佛教认为,佛性是每个人以至一切众生所本具的,只因习染太甚太深,执迷不悟,把本具的佛性埋没了,所以生生死死,轮回不止;只要能够破迷开悟,明心见性(佛性),就能超脱生死,达于圣境;同时也只有破迷开悟,明心见性,才能超脱生死,达于圣境。

  佛教的教诲,就是要把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超脱生死、达于圣境的途径告诉人们。

然而,这是世间最伟大最深奥的道理,怎么可能三言两语说得明白?

而且,由于这些道理最大最深,往往跟琐碎而浅显的道理恰恰相反,正如《老子》所说:

“正言若反”。

一般人懂得一点细小而浅薄的道理便自以为是,又怎么可能三言两语便令人由衷地信服呢?

所以,佛学简直浩如烟海,经书多达万卷!

  整个佛学,包括三大部分,形同三大宝藏,所以叫做“三藏”——律藏、经藏与论藏。

律藏讲戒律及其有关的道理,最起码的是“五戒”、“十善”,最多的达三百七十多戒,总之层次越高戒条越多戒规越严。

经藏包括各种经文,例如《阿弥陀经》、《阿含经》、《金刚经》、《法华经》、《华严经》、《楞严经》、《地藏经》、《妙法莲花经》,等等。

论藏是各种论述的总汇,就是专门论述各种佛教道理的。

可见佛学的确博大精深。

大家知道,《西游记》里的唐僧,又叫“唐三藏”,就是说他精通佛学的三大宝藏,那是一个很了不起的荣誉称号。

  佛法如此博大精深,浩如烟海,岂不令人望而却步?

这种顾虑大可不必,因为,佛经虽多,讲法也不尽相同,但破迷开悟、超凡入圣的宗旨则是一致的。

这就叫“万法归宗”。

如果不是搞研究,一般说来,在各种经文中任选一种来学习,在戒律方面记住“五戒”、“十善”,而对论辩部分完全不予过问,也能达到目的。

学佛的关键在于“信”、“愿”、“行”——若能诚信不疑,心愿不移,躬行不辍,一本经甚至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圣号就够了;反之,心不诚,信不坚,实践不力,再多的经也等于零。

  学佛的关键在于信、愿、行,其中首先是“信”,没有“信”便谈不上“愿”和“行”。

那么,怎样才能让人信服呢?

  佛法绝不主张强词夺理,也不主张盲从和迷信,而是主张充分说理,并且主张让人们通过怀疑、辩论与思考来达到彻底的领悟,即所谓“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

”因为,唯有如此才能使人心悦诚服,从而自觉地发起愿心并付诸行动。

我自己就是抱着怀疑和批判的态度开始学习佛法的,但越是用力批判,越是批判不倒,终于信服了。

  由于佛法实在太博大,太精深,简直浩若烟海,不仅佛门之外的人莫测高深,就连学佛多年的人也往往讲不清子丑寅卯。

因此我想,若能化繁为简、深入浅出地将佛法作个梗概的介绍,让大家对佛法有个基本的了解,岂不是好事一桩吗?

于是,我就在这个小册子里,用通俗的语言和通俗的道理,将佛法基本原理作了个简明扼要的介绍,让大家(尤其是像我这样自以为有点知识的人)看看,佛法主要讲些什么?

这些道理究竟能不能站得住脚?

  当然,由于我自己修行不到,水平不高,谬误之处在所难免,还望诸位大德批评指正。

  因我至今尚无属于自己的住所,如有赐教,不妨寄我姐姐处:

成都市桂王桥西街54号1幢傅丽珍;邮编:

610017。

  愿我们共参共勉,同修同证!

第一章、佛教如何看待宇宙

有乃空现,莫讳空而执有;

  空在有中,非灭有以明空。

  本章副标题中的后一句(空在有中,非灭有以明空),是江味农居士所著《金刚经讲义》卷三第37页的一句原文;前一句(有乃空现,莫讳空而执有),则是我在研读此书时所作的对句。

  佛法宇宙观的核心,就是“空有观”,即如何领会“空”与“有”的问题。

对此,这里先作些概略的介绍,然后再进一步深究。

  首先,我们看看佛法宏观之“宏”。

  现代天文学,从哥白尼提出“日心说”算起,不过450年光景。

在那以前,基本上还是“天圆地方”、“地心说”之类的狭隘观念,连星星也好像是被缀在天幕上的。

可是,佛教早在2500多年前就已提出“大千世界”、“十方佛国”之类无比宏大的概念了。

  什么叫做“大千世界”?

大致说来,整个太阳系相当于一个“小世界”;1000个小世界称为一个“小千世界”;1000个小千世界称为一个“中千世界”;1000个中千世界称为一个“大千世界”。

由于其中包含三个1000倍的累进,因而“大千世界”又称“三千大千世界”。

试想一下,这个“大千世界”该有多大?

如果用数学机械地计算,则1个“大千世界”=10003个太阳系,也就是10亿个太阳系。

当然,佛教的提法并不全同于天文学概念。

这只是大约相当而已。

  那么,“十方佛国”有多大呢?

“十方佛国”包含着“恒河沙数”个大千世界。

而所谓“恒河沙数”,就是印度恒河之中沙粒的数量,那还能以数计吗?

  据现代天文观测,银河系中共有1000亿个以上的大小恒星及无数星云、星团,直径为10万光年;银河系之外,目前观测到的“河外星系”约有10亿个。

尽管人类目前的观测半径已经延伸到上百亿光年之遥,仍然不着宇宙的边际。

直到本世纪中期,天文学家们还一直将人类所观测到的这部分宇宙(即后来所说的“可见宇宙”)当作整个宇宙来研究,全然没有想到(也几乎无法想象)在“可见宇宙”之外还有着无限广阔的天地。

宇宙是无边无际的,因而是没有“直径”可探的。

  将2500多年前佛教所言跟最新的天文观测两相比较,虽然宇宙天体之间不存在“1000”的等倍关系,但关于宇宙空间无限的观念则毫无二致。

  在世人时时处处接触的都是“有限”因而习惯于“有限”观念的情况下,佛教却早早地提出了“无限”的观念(当然,《老子》也同时提出了相似的“无限”观念),的确是非常了不起的。

就是现代具有天文知识的人,对于“无限”还是很难想象的。

甚至当代某些天文学家,至今还在热衷于“宇宙直径”这类问题,仍然是一种未能突破“有限”观念禁锢的表现。

相比之下,佛法视野之广阔无垠,难道不令人叹服吗?

  其次,我们来看看佛法微观之“微”。

  从十九世纪初道尔顿等人提出“原子分子假说”算起,现代化学的微观理论还不到200年历史。

可是,佛教早在2500多年前就已经提出“水尘”、“金尘”、“微尘”、“极微尘”、“邻虚尘”等概念。

  所谓“水尘”,是指能够往来于水中空隙之尘;所谓“金尘”,是指能够往来于金属空隙之尘。

这“水尘”与“金尘”就够小了吧?

而“金尘”还七倍于“微尘”,“水尘”又七倍于“金尘”,可见“微尘”之小。

这么小的“微尘”还七倍于“极微尘”,“极微尘”还可分解为“邻虚尘”。

所谓“邻虚尘”,就是“邻近虚无”之意。

其实当代天体物理学中所说的“夸克”,正是从“邻虚尘”的梵文读音借用过来的。

  现代化学告诉我们:

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单位叫“分子”;组成分子的是“原子”;组成“原子”的是原子核和电子;组成原子核的是“质子”和“中子”(属“重子”);再细的,还有分别属于“介子”、“轻子”和“光子”的许多种“基本粒子”。

  佛法的各种“尘”虽不能等同于现代化学的分子、原子、基本粒子,但佛法视野之精微,是显而易见的,也是令人惊讶的。

  第三,谈谈时间观念。

  当代不少天文学家还在探讨“宇宙起源”,提出了“爆炸说”、“星云说”等等假说。

若就某一天体、某一星系或“可见宇宙”而论,自然有其起源。

但若是探讨整个宇宙的“起源”,那么,对于这种思维方式,实在不敢恭维。

宇宙根本无始无终,哪有“起源”可探?

  关于时间,佛教也早在2500多年前提出了一系列“劫”的概念。

“劫”作为时间概念,有大、中、小之分。

1个“大劫”包括“成”、“住”、“坏”、“空”4个“中劫”;1个“中劫”包括20个“小劫”。

1个小劫是多长时间呢?

计算的结果,是1679.8万年。

那么,1个大劫等于80个小劫(4×20),也就是134384万年。

按照佛教的说法,宇宙在此之前经历了多少个大劫呢?

经历了“无量阿僧祗”个大劫。

“阿僧祗”已是“无数”之意,前面再加个“无量”,你看,这宇宙的“起源”还从何谈起呢?

  这里所谈到的“成”、“住”、“坏”、“空”四个中劫,是指宇宙天体的形成、稳定、衰微、消亡四个阶段。

佛法认为,宇宙中一切天体都是按照这“成”、“住”、“坏”、“空”四个阶段循环演化的;其中的“空”,既是一轮演化的终结,又是新一轮演化赖以发端的前奏。

  第四,谈谈相对观念。

  当20世纪初叶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的时候,许多经典科学家都为之惊得目瞪口呆,感到不可思议。

然而,佛教却早已有了“大千世界若一微尘”、“一微尘含大千世界”、“无数劫犹一刹那”、“一刹那等无数劫”的种种相对性提法。

  这些相对的观念多么无拘无束?

那些遥远的星体和星系,虽然其本身确实大如“大千世界”,但从地球望去,何尝不是一粒粒“微尘”?

而那一个个连显微镜下都无法看见的原子,虽然其本身小如“微尘”,但与一个个电子或其它基本粒子相比较,又何尝不是一个“大千世界”?

再说时间方面的相对性。

现代科学已经证明,时间并不是个匀速的常量,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快,则时间越慢。

将来若能研制出“光子火箭”,在那上面跑上几天,地球上就已过去好几十年甚至好几百年了。

那么,如果运动速度达到光速或超过光速,情况又将如何呢?

也许“时间停滞”或“时光倒流”都是有可能的。

由此来看“无数劫若一刹那”、“一刹那等无数劫”的说法,其中的道理还能否定吗?

  20世纪30年代,爱因斯坦提出关于“虫洞”的理论,认为“虫洞”能够扭曲宇宙空间,形成“宇宙隧道”,使原来相隔亿万公里的地方变得近在咫尺。

50年代以来,科学界对“虫洞”的研究越来越多,认为宇宙间充斥着数以百万计的“虫洞”,如果人们从宇宙的一端钻进去,然后通过“宇宙隧道”从宇宙的另一端钻出来,那么,仅仅1公里长的“虫洞”就可以将地球与相隔26光年的织女星连接起来。

目前,美国太空总署正在与科学家研究如何利用“虫洞”实现星际旅行。

  这26光年是多少公里呢?

是245,980,800,000,000公里,可在“虫洞”之中仅仅是1公里。

两者相差多少倍!

如果嫌这个倍数过分空泛,不妨换一个说法,即围绕地球赤道飞行6149.5周的距离,只相当于在“虫洞”之中移动1毫米!

  空间的距离可以相差这么多倍,时间的长短自然也可以相差同样的倍数。

按照这个比例,1秒可等于780万年,1天则可等于6739.2亿年。

  将“虫洞”理论与上述佛教种种相对性提法两相对照,怎不令人对佛法深深叹服呢!

  难怪爱因斯坦也曾有言:

“如果有何宗教可以与现代科学共存,那就是佛教。

  第五、谈谈辩证观念

  从黑格尔创立唯心辩证法到现在,还不足200年。

对于黑格尔的辩证思想,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给予高度的评价:

“黑格尔第一次——这是他的巨大功绩——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一个过程,即把它描写为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转变和发展中,并企图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63页)

  可惜马克思、恩格斯都无缘接触或太少接触佛学和《老子》。

其实,关于自然、历史和精神都处于运动、变化、转变和发展之中的辩证观点,佛教与《老子》都早已有了精妙的阐述和运用,比黑格尔要早2000多年。

佛教和《老子》的辩证观,简直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完全可以跟当代哲学的最高成就相比而毫不逊色。

  在佛法中,除了前述成、住、坏、空四个中劫是对宇宙天体演化过程的明确表述之外,还有诸如“空即是色,色即是空”、“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变幻无常,川流不息”、“万法归宗,圆融无碍”以及“八不”(不一不异,不断不常,不去不来,不生不灭)等许多精辟的论述。

对于这些问题,需要作进一步的深究才能谈清,这里暂且搁置一下。

  以上,是关于佛法的概略介绍;以下,转入对佛法宇宙观的深究。

  宇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这是困扰人类的千古之谜。

而且,正因为没能解开宇宙这个谜团,人类在其它许多问题上的认识也就没能得到澄清,甚至往往“以非为是,以是为非”、“以真为妄,以妄为真”,完全弄颠倒了。

  其实,早在2500多年前,释迦牟尼和老子已经揭示了宇宙的真象,可惜由于他们在表述上过于幽玄,只有极少数人能够如实领悟,其余绝大多数人,或者一知半解,或者全然无知,甚至普遍误认为“迷信”。

这是非常遗憾的。

  宇宙之谜,就是宇宙本体之谜。

而宇宙本体的核心问题,正在于弄清“空”与“有”的本质及其相互关系。

说明一点:

与“空”相应的,还有一个“无”的提法,前者源于佛法,后者源于《老子》,两者相通相融,因而在以下的论述中有时相互交替。

  “空”与“有”这些范畴,许多人都很陌生。

这里先作一个粗浅的介绍。

  我们所见一草一木,乃至大到宇宙星系,小到基本粒子,人们都认为是实有的。

这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物质形态,我们可以概括为一个总的范畴——“有”。

  与“有”相对应,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甚至当代最精密的仪器也探测不到的,我们可以概括为另一个总的范畴——“空”。

  这“有”的存在,是任何人都无法否认的。

可对于这个“空”,人们就很难想象其存在,尤其难以想象它是一种更为根本、更为实在的存在。

然而这个“空”,的确是一种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