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数的整除.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407036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57.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章 数的整除.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第一章 数的整除.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第一章 数的整除.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第一章 数的整除.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第一章 数的整除.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一章 数的整除.docx

《第一章 数的整除.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章 数的整除.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一章 数的整除.docx

第一章数的整除

第一章数的整除

第1节整数和整除

1.1整数和整除的意义

教学要求:

1、从数的类型认识整数及整数的分类、自然数的意义。

2、从整数的运算结果看、领会、理解整除的意义和条件

教学重点:

整除的意义和整除的条件。

教学难点:

理解整除的意义和条件。

教学过程:

1、数的产生

你们知道自然数是怎样产生的吗?

自然数是在人类的生产劳动中逐渐产生的。

人类是在生产劳动中,形成“有”和“无”的存在概念;“多”和“少”的比较概念的。

在长期、重复进行的“有”和“无”、“多”和“少”的存在和比较的过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到有很多物体的数量集合可以“一一对应”,这些“一一对应”的集合中的物体是同样多的。

例如,三头牛和三只羊,在数量上是同样多,人一只手的五个手指,既可以用来表示五个人,也可以用来表示五匹马。

于是自然数就从事物集合中被抽象出来,自然数也就产生了。

以后随着社会的发展,数的概念逐渐推广。

例如,由于生产的发展,自然数已不能满足需要,因而引人了分数。

如,一片草地的一半是

,一半的一半就是

自然数:

人们在数物体的时候,用来表示物体个数的数,例如0、1、2、3、4、5、……叫做自然数。

相邻的两个自然数间不再有自然数,不相邻的两个自然数之间,有有限个自然数存在。

2、自然数的单位

任何一个非0自然数都是由若干个“1”组成的,所以“1”是自然数的单位。

任意一个非0自然数

,都是

个1相加的结果。

由0开始,逐次进行“加1”运算,可以得到顺序排列(连续)的各个自然数。

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自然数是“0”,没有最大的自然数。

3、整数

整数;正整数、零、负正整统称为整数。

正整数:

非0自然数也叫正整数,即1,2,3,4,……

负整数:

小于0的整数叫负整数。

负整数的表示方法是在整数前面加上“–”(读作负)号。

最大的负整数是–1,没有最小的负整数,没有最大的整数。

4、零

现在我们知道0是一个数,是最小的自然数。

那么,你们有谁知道零有哪些性质和作用?

零的性质:

1)0是一个自然数,并且是一个整数,且小于一切非0自然数。

2)0是偶数;在十进制记数法中起占位作用。

3)0可以表示一个物体都没有,也可以表示确定的内容,例如:

飞机零点起飞。

4)0是任意非0自然数的倍数(0除以任意非0自然数的结果为0)5)任何数与0相加,值不变。

6)任何数与0相乘,积等于0。

7)任何数减去0它的值不变。

8)相同的两个数相减,差等于0。

9)0不能作除数。

10)0是唯一的一个中性数,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11)0被非0的数除商等于0。

零的作用:

1)表示数位。

如:

304、0.07中“0”是表示数位的。

2)记帐的需要。

如:

5元通常记作5.00元,以防止错位。

3)用于编号。

如:

00045使人知道最大的号数是五位数。

4)0可以表示起点。

如:

刻度尺上的刻度以0为起点。

5)0可以表示精确度。

如:

近似数3.50表示精确到百分之一。

6)0可以作为某些数量的界限。

如:

数轴上它是界其左边的数(负数)与其右边的数(正数)的界限;在摄氏湿度计上,0上温度与0下温度的分界。

7)表示关节点。

如:

水结冰,这个关节温度用“0”表示。

5、整除的意义

1)思考:

15名学生参加夏令营,他们想分成相等的几个小组进行活动,可以怎样分组呢?

2)观察:

下面两组算式卡片中的被除数和除数都是整数,它们的运算结果有仕么不同?

①24÷2=12②6÷5=1.2

21÷3=717÷10=1.7

84÷21=435÷6=5……5

第①组算式中的商都是整数,余数为0。

第②组算式中的商是小数,或者除不尽。

整除:

整数

除以整数

≠0),如果除得的商是整数而余数为零,我们就说数

能被数

整除或

能整除

确定整除的条件:

1、除数、被除数都是整数;2、被除数除以除数,商是整数而且余数为零。

除尽:

在整数或小数除法中,如果商是整数或有限小数,则叫做能够除尽。

例如21÷3=7,10÷8=1.25,0.3÷0.4=0.75,等等。

除不尽:

除以数

≠0),当所得的商是一个无限循环小数时,我们就说数

除不尽数

,或者说数

不能被数

除尽。

例如4÷3=1.333……,24÷11=2.1818……,都是除不尽的例子。

6、整除与除尽的区别

整除概念如前,它一般只在整数范围内讨论,并且被除数和除数要求是整数,商必须是“整数而没有余数”;而除尽的情况,并未限制在这一数域范围内,也未规定商必须是“整数而没有余数”。

它的被除数、除数(不等于0)和商,既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有限小数,只要除完后没有余数就可以了。

例如17÷4=4.25,24÷4=6,0.12÷0.04=3,这三个算式的被除数都能被除数除尽。

但是能说被除数被除数整除的,却只有一个——24能被4整除。

 

1.2因数和倍数

【知识要点】

1、如果a×b=c(a,b,c都是不为0的整数),那么a,b就是c的因数,c就是a,b的倍数。

2、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1)列乘法算式找

(2)列除法算式找

3、表示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

(1)列举法

(2)用集合圈表示

4、一个数的因数的特征:

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其中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

5、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

(1)列乘法算式找

(2)列除法算式找

6、一个数的倍数的表示方法:

(1)列举法

(2)用集合圈表示

7、一个数的倍数的特征:

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其中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8、倍数、因数的关系

倍数与因数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没有倍数就不存在因数,没有因数也就不存在倍数,不能单独说一个数是倍数或因数。

【例题详解·基础篇】

例124的因数有哪几个?

 

例2你能找出多少个3的倍数?

 

【例题详解·提高篇】

例3一个数是36的因数,但不是36的最大因数,还是9的倍数,但不是9的最小倍数,这个数是几呢?

 

例4一个数的最大因数和最小倍数都是45,这个数是几?

 

例5一个数只有两个因数,且这个数的2倍在25和30之间,这个数是几?

 

例6幼儿园阿姨买来一些糖果,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正好分完。

如果阿姨买的糖果总数比5多,比100少,那么阿姨可能买来多少块糖?

 

【课堂训练】

一、填空题。

1、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的,其中最小的因数是(),最大的因数是()。

2、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的,其中最小的倍数是(),()最大的倍数。

3、一个非零自然数,既是它本身的(),又是它本身的()。

4、()和()是相互依存的。

5、12的因数有(),其中最小的因数是(),最大的因数是()。

6、一个数的最大因数和最小倍数相加等于62,这个数是()。

7、一个数是18的倍数,它又是18的因数,这个数是()。

8、36的全部因数有()个。

2、判断题

1、5是5的倍数,但不是5的因数。

()

2、甲数×3=乙数,所以乙数是甲数的倍数。

()

3、任何一个自然数的因数都比它本身小。

()

4、5是因数,35是倍数。

()

5、51是3的倍数。

()

6、100以内5的倍数有无限个。

()

3、选择题

1、一个数的最大因数是21,则这个数的最小倍数()21.

A大于B小于C等于

2、a,b,c都是非零自然数,且a=b×c,那么一定有()。

Aa是b的倍数

Bb是a的倍数

Cc是a的倍数

3、已知A是19的因数,那么A()

A必定是19

B必定是1

C是1或者19

4、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至少有()

A1个B2个C3个以上

 

1.3能被2,5整除的数

第2节分解素因数

1.4素数、合数与分解素因数

教学目标:

1、理解素数、合数、素因数、分解素因数的概念,掌握分解素因数的几种方法,熟练掌握用短除法分解素因数。

2、通过学习,进一步加深对整数的认识,理解整数的多种分类方法的异同,体现分类思想。

教学重点:

分解素因数

教学难点:

素数与分数、合数与偶数概念的辨析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1.先复习,引发素数、合数的概念:

1)写几个整数,并让学生写出它们的因数;

2)提问:

它们各自有几个因数?

例如:

写出1,2,3,4,5,6,7,8,9,10,11,12,13,14,……..的因数,并写出有一个因数的数是哪些?

有两因数的数是哪些?

有两个以上因数的数是那些?

由此可以发现,有些整数只有一个因数,有些有2个因数,即1和本身,有些有3个、4个………

2.素数、合数概念的形成:

概念:

一个正整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做素数,也叫做质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以外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

例:

判断27,29,35和37是素数还是合数?

通过检查每个数的因数的个数,可以知道29,37是素数,27,35是合数。

(二)层层递进、探索新知

1.讨论:

1)1是素数还是合数?

2是素数还是合数?

1既不是素数也不是合数2是素数

2)除1外你能举出一个既不是素数也不是合数的整数吗?

没有

3)是否存在这样的正整数,既是素数,又是合数?

不存在

4)按素数、合数对正整数分类,可分为几类?

素数合数1

(1既不是素数,也不是合数。

这样,正整数又可以分为1、素数和合数三类。

3.判断一个100以内的数是不是素数,还可以查以下的素数表:

2   3   5   7   11   13   17   19   23

29  31  37  41  43   47   53   59   61

67  71  73  79  83   89   97

(三)练习,巩固新知

练1.在自然数1到10中:

奇数有哪些?

13579偶数有哪些?

246810

素数有哪些?

2357合数有哪些?

468910

练2.下面的说法对吗?

1)一个合数至少有3个因数;对比如4,9,25

2)所有的奇数都是素数;错25949

3)所有的偶数都是合数错2

4)在正整数中,除了素数都是合数。

错1

分解素因数

每位同学写出几个合数,然后再将它们写成几个素数相乘的形式。

例:

将6、28、60分解素因数

62860

2×34×76×10

2×2×72×3×2×5

6=2×328=2×2×760=2×2×3×5

(形状很像树枝,俗称“树枝分解法”)

说明:

先将该合数分解成两个因数之积,再将其中的合数分解,一直分到不能再分为止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

每个合数都可以写成几个素数相乘的形式,其中每个素数都是这个合数的因数,叫做这个合数的素因数。

把一个合数用素因数相乘的形式表示出来,叫做分解素因数

例2:

把48、35、60分解素因数

248535260

2247230

212315

265

3

48=2×2×2×2×335=5×760=2×2×3×5

这种在左侧写除数,下方写商的除法格式叫做“短除法”

用短除法分解素因数的步骤如下:

1先用一个能整除这个合数的素数(通常从最小的开始)去除

2得出的商如果是合数,再按照上面的方法继续除下去,直到得出的商是素数为止

3然后把各个除数和最后的商按从小到大的顺序写成连乘的形式

计算器分解法

例:

将1334分解素因数

用计算器计算得1334÷2=667再把667依次除以素数2,3,5,7,11,13,17,19,都有余数,说明它们都不是667的素因数而667÷23=29,29是素数所以1334=2×23×29

说明:

首先用计算器将合数分成两个整数之积,再分别对两个整数进行分解,最终化为素数之积的形式。

1.5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

学前思考:

一张长方形的纸长36cm,宽20cm,要把它裁成大小相等的正方形小纸片而没有剩余,裁出的正方形纸片最少有多少张?

教学内容:

1、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

几个数的公有的因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因数,其中最大的一个,称为这几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2、互素

公因数只有1的两个数叫着互素

注:

互素是指两个数之间的关系,与素数没有互为因果的关系,在下列情况可以直接判断两个数是互素的

(1)两个不同的素数是互素;

(2)1和任何正整数是互素;

(3)两个相邻的正整数是互素;

(4)一个素数和一个合数,且没有倍数关系,它们是互素

例1、求下列各组数的最大公因数

(1)17和51

(2)23和32(3)24和60

例2、说出下面哪一组中的两个数是互素的

9和1227和287和2211和19

例3、数字1、11、14、16能组成几对互素

3、求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1)列举法:

分别列出两个数的因数,从公因数中找出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2)分解素因数法:

把两个数分解素因数,最大公因数就是它们公有素因数的乘积

(3)短除法:

用两个数的公因数去除,除到商互素为止,所有除数的乘积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4)特征法:

如果两个数是互素,那么最小数就是这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例4、求18和42的最大公因数

应用与提高

例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个数为:

()

(1)2是4和16的一个公因数;

(2)12是24和36的最大公因数

(3)如果两个数互素,那么这两个数一定都是素数

(4)1和任何正整数互素

A、0B、1C、2D、3

例6、两个数的和是60,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是12,这两个数是多少?

 

例7、去世博园游览这天,老师带领24名女生和18名男生,老师把这些学生分成人数相等大的男、女生均有的若干小组,每个小组中女生人数和男生人数相等,请问:

这42名同学最多分成几组?

 

例8、有12分米长的铁丝8根,18分米长的铁丝7根,要把它们截成一样长的铁丝,不能浪费,截下的铁丝要最长

铁丝长几分米?

可以截成多少根?

 

1.6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理解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定义。

2、使学生能够快速求出一组数的最小公倍数和公倍数。

3、培养学生的独立探索、发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让学生感悟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领悟数学的美感,提高数学学习兴趣。

重点:

理解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概念。

几个整数的公有的倍数叫做它们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一个叫做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难点:

1、求出一组数的最小公倍数和公倍数;

以及公倍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5、核心定义(对比)

最大公约数:

如果一个自然数能被自然数整除,则称为的倍数,为的约数。

几个自然数公有的约数,叫作这几个数的公约数。

公约数中最大的一个公约数,称为这几个数的最大公约数。

最小公倍数:

如果一个自然数能被自然数整除,则称为的倍数,为的约数。

几个自然数公有的倍数,叫作这几个数的公倍数。

公约数中最大的一个公倍数,称为这几个数的最大公倍数。

重难点:

求两个整数的最小公倍数,只要取它们所有公有的素因数,再取它们各自剩余的素因数,将这些数连乘,所得的积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如果两个整数中某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倍数,那么这个数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如果两个数互素,那么它们的乘积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一、新课导入:

1、师:

王老师上个月买了两盆花,月季花每四天浇一次,君子兰每六天浇一次,那本月你浇月季花的日期有?

浇君子兰的日期有?

同时浇良种花的日期有?

2、浇君子兰和月季花的日期和4、6有什么关系?

3、同时给君子兰和月季花浇水的日期和4、6又有什么关系?

二、新课讲解:

1、用长3cm宽2cm的长方形铺正方形(用整张纸)你能铺成边长时多少的正方形?

2、怎样铺边长是6cm的正方形?

能不能铺成边长为8cm的正方形?

9cm的正方形?

3、铺成的正方形的边长与长方形的边长有什么关系?

4、根据你的发现想一想还能铺成边长是多少的正方形?

有什么规律吗?

5、师:

6、12、18、24这些数既是2的倍数,也是3的倍数,他们是2和3的,其中最小的是6,那么6就叫做2、3的最小公倍数。

三、课堂巩固:

1、求出6、9的公倍数,最小公倍数,并找出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之间的关系?

2、求出下列数的最小公倍数:

8和2(8)3和9(9)5和7(35)8和3(24)

5和10(10)12和24(24)9和2(18)5和6(30)

 

四、例题

【例题1】

三位采购员定期去某商店,小王每隔9天去一次,大刘每隔11天去一次,老杨每隔7天去一次,三人星期二第一次在商店相会,下次相会是星期几?

A.星期一B.星期二C.星期三D.星期四

【解析】

这道题乍看上去像是求9、11、7的最小公倍数,但如果再细点心就会发现“每个”两个字,意思也就是“每隔9天”是第10天,“每隔11天”就是第12天,“每隔7天”就是第8天,因此这道题实际上是求10、12、8的最小公倍数即120.120÷7=17余1,所以,下一次相会是在星期三。

正确答案为C。

【例题2】

甲每5天进城一次,乙每9天进城一次,丙每12天进城一次,某天,三人在城里相遇,那么下次相遇至少要()。

A.60天B.180天C.540天D.1620天

【解析】

下次相遇需要多少天也就是要求出5、9、12的最小公倍数,可用带入法,也可直接求。

5、9、12的最小公倍数为5×3×3×4=180。

答案为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