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勘测复习题教材.docx
《道路勘测复习题教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道路勘测复习题教材.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道路勘测复习题教材
1、道路是供各种车辆(无轨)和行人等通行的工程设施。
按其使用特点分为公路、城市道路、厂矿道路、林区道路和乡村道路
2、公路按其重要性和使用性质可划分为:
国家干线公路(简称国道)、省级干线公路(简称省道)、县级公路(简称县道)以及专用公路。
3、公路按交通部部颁《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J001-97),简称《标准》,根据公路使用任务、功能和适应的交通量分为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二级公路、三级公路、四级公路五个等级
4、国道共70条,总长10.9万公里放射状编号为1101~1122.3万公里
纵向编号为2201~2283.7万公里横向编号为3301~3304.9万公里
5、确定一条公路建设标准的主要因素是公路的使用任务、功能和交通量。
6、对于一条比较长的公路可以根据沿途情况的变化和交通量的变化,分段采用不同的车道数或不同的公路等级。
7、交通量是确定公路等级的主要依据
8、按照道路在城市路网中的地位、交通功能以及对沿线建筑物的服务功能等,城市道路分为四类:
一、快速路二、主干路三、次干路四、支路
9、道路交通量达到饱和状态时的设计年限规定为:
快速路、主干路为20年,次干为15年,支路为10—15年路;除快速路外,其他各类道路按照城市的规模、设计交通量、地形等又分为Ⅰ、Ⅱ、Ⅲ级。
10、在道路设计时可以把汽车分为三类:
小客车、载重汽车、鞍式列车。
11、鞍式列车适用于大型集装箱运输,可作为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和有大型集装箱运输公路的设计依据,其它公路必须保证小客车和载重汽车的安全和顺适运行,铰接车适用于城市道路控制之用。
12、计算行车速度又叫设计车速,是公路几何设计的基本依据,是指在具有控制性的路段上,具有中等驾驶水平的驾驶员,在天气良好、低交通密度的情况下,安全顺适行驶能达到的最大速度。
它对确定公路的曲线半径、超高、视距等技术指标起着决定作用,同时也影响着车道尺寸和数目以及路肩宽度等指标的确定。
13、交通量是指在单位时间内通过道路上某一断面处来往的实际汽车数。
14、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昼夜平均小时不应用24小时计算,而用16小时计算,因为在我国公路上深夜很少有车辆行驶,据观测统计,一般从上午五时到晚上九时这16小时中的交通量占24小时交通量的96%,可见采用16小时为指标基本上可以代表每昼夜的交通量。
故用16小时来平均,以便能比较准确地反映平均小时交通量。
15、设计小时交通量:
是以小时作为计算时段的交通量,是确定车道宽度、车道数、和评价服务水平的依据。
16、设计交通量是指拟建道路到预测年限时所能达到的年均日交通量。
17、道路上行驶的汽车类型很多,在进行交通量统计和路面厚度计算时,一般须将不同车型换算成标准车型,即BZZ—100,或BZZ—60
18、国际上通常采用年第30位小时交通量作为设计小时交通量。
19、通行能力亦称道路交通容量,是指车辆在以正常情况下可以接受的运行速度,在保证行车舒适、车流无阻碍的条件下,单位时间内通过道路上某一断面处能够通过的最大车辆数,以辆/h或辆/昼夜计。
20、我国道路服务水平分为四个等级,一级服务水平优于四级。
21、公路网系统具有以下特性:
集合性、关联性、目标性、适应性。
22、城市路网类型分为:
方格式、环形放射式、自由式、混合式,便于街坊布置,识别方向交通组织简单,不会造成城市中心压力过大的是方格式,如北京西安的古城区,容易造成城市中心交通压力过大的是放射环形路网,自由式如重庆。
23、道路建筑限界:
是为保证车辆行人的正常通行,规定在道路的一定高度和宽度范围内不允许有任何设施及障碍物侵入的空间范围。
24、我国载重汽车的装载高度为4米,外加0.5米的安全高度,一般采用不小于4.5米的净高,----规定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二级公路的设计净高为5米。
25、公路勘测设计根据路线的设计和要求,可分为一阶段测设、两阶段测设和三阶段测设。
26、1)一阶段设计:
即施工图设计,适用于技术简单,方案明确、的小型项目;
27、2)两阶段设计:
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适用于一般建设项目。
为公路测设的主要程序,即通常一般公路所采用的测设程序。
其步骤为:
先进行初测、编制初步设计和工程概算;经上级批准初步设计后,再进行定测、编制施工图和工程预算。
也可直接进行定测、编制初步设计;然后根据批准的初步设计,通过补充测量编制施工图。
28、3)三阶段设计:
初步设计、技术设计、施工图设计。
对于技术上复杂而又缺乏经验的建设项目或建设项目中的个别路段、特殊大桥、互通式立体交叉、隧道等,必要时应采用三阶段设计。
即分初步设计、技术设计和施工图设计三个阶段。
技术设计阶段主要是对重大、复杂的技术问题,落实技术方案,计算工程数量,提出修正的施工方案,修正设计概算。
其深度和要求介于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之间。
29、道路设计分为几何设计和结构设计,本课程组要研究的是道路的几何设计。
30、道路平面图中有些部位标有:
ZH、HY、QZ、YH、HZ等字样,他们的含义是什么。
31、平面曲线的三要素是:
直线、缓和曲线、圆曲线。
32、曲率和路线图的对应关系,那种路线更顺畅。
33、
34、路线是指道路的中线(弯道上不考虑加宽的影响)
35、路线的纵断面用一个曲面,沿着中线纵向剖切,再展开成平面
36、道路平面线形正是由上述三种线形,即直线、圆曲线和缓和曲线构成,称之为“平面线形三要素”。
37、直线是平面线形中的基本线形。
直线以最短的距离连接两目的地,具有路线短捷、缩短里程和汽车行车方向明确、视距良好、行车快速、驾驶操作简单的特点,同时,直线线形简单,容易测设。
另外,直线路段能提供较好的超车条件,对双车道的公路有必要在间隔适当的距离处设置一定长度的直线。
基于直线的这些优点,在各种线形工程中都被广泛采用。
但是,过长的直线并不好。
从行车的安全和线形美观来看,过长的直线,线形呆板,行车单调,易使司机产生疲劳,也容易发生超车和超速行驶,行车时司机难以估计车间距离,在直线上夜间对向行车容易产生眩光等。
因而长直线行车的安全性较差,往往是发生车祸较多的路段。
直线虽然路线方向明确,但只能满足两个控制点的要求,难与地形及周围环境相协调。
特别是在山区、丘陵区,采用过长的直线会破坏自然景观,并易造成大挖大填,工程的经济性也较差。
38、《公路路线设计规范》规定,当设计速度≥60km/h时,同向曲线间直线的最小长度以不小于设计速度(km/h)的6倍为宜,反向曲线间直线的最小长度以不小于设计速度的2倍为宜。
39、下列部位最好设计成直线:
桥梁、隧道、路线交叉口及附近道路,双车道路段提供超车的路段。
40、缓和曲线设置在直线与圆曲线间或不同半径的两圆曲线之间,它的作用是缓和人体感到的离心加速度的急骤变化,且使驾驶员容易做到匀顺地操纵方向盘,提高视觉的平顺度,保持线形的连续性
41、圆曲线最小半径包括极限最小半径、一般最小半径、不设超高的最小半径。
公路计算题P37
极限最小半径是指按计算行车速度行驶的车辆,能保证其安全行驶的最小半径。
它是设计采用的极限值。
当
和
都用到最大值,即可计算出极限最小半径。
公路曲线半径为极限最小半径时,设置最大超高。
42、汽车在路面上不发生滑移的前提条件是横向力系数不大于轮胎与路面间的横向摩阻系数
43、《公路技术标准》规定超高的横坡度、按照设计速度、半径大小、结合路面类型、自然条件和车辆组成等情况确定。
44、高速公路一级公路的超高横坡度不应大于10%,其他各级公路不应大于8%,积雪冰冻地区最大超高横坡度不宜大于6%。
45、当超高横坡度的计算值小于路拱横坡度时,设置等于路拱的超高。
46、圆曲线半径的大小与计算行车速度、横向力系数和曲线超高值有关。
47、在计算不设超高的最小半径时,在曲线外侧行驶的车辆存在一个反超高,也就是超高横坡率为负值。
48、某道路行车道宽度为B=15米,超高渐变率为1/200,超高横坡度与路拱横坡度的代数差为△i=0.06,超高旋转轴为行车道边缘,问超高过度段长度为多少米
49、某道路行车道宽度为B=15米,超高渐变率为1/200,超高横坡度与路拱横坡度的代数差为△i=0.06,超高旋转轴为道路中心,问超高过度段长度为多少米
50、
51、当圆曲线半径计算值大于10000米时,该部位不应再设置为曲线。
52、标准规定,除四级公路以外的各级公路都应设置缓和曲线。
53、缓和曲线的作用:
线形缓和、行车缓和、超高和加宽缓和
缓和曲线最小长度从如下几方来考虑:
保证驾驶员操作反应时间、控制离心加速度变化率、满足曲线外侧超高和加宽过度的需要、满足视觉舒适的要求。
54、P35作业,
55、一平原地区某二级公路,设计速度为80km/h,有一弯道半径为300米,交点JD桩号为K20+500,转角为30度,试计算该曲线上设置缓和曲线后的五个基本桩号。
56、某二级路,纵坡设计中某变坡点桩号为看K10+500,高程为300.88,
i1=5%,i2=-4%,,竖曲线半径R=2000m试计算竖曲线各要素以及桩号为K10+470和K10+570处的设计高程
57、圆曲线上加宽值与平曲线半径、设计车辆的轴距有关,同时还要考虑弯道上行驶车辆摆动及驾驶员的操作所需的附加宽度,
58、
59、停车视距,是指在汽车行驶时,当视线高度为1.2m,障碍物高度为1.0米时,驾驶员发现前方障碍物,经判断决定采取制动措施到汽车在障碍物前安全停住汽车所需要的最短距离。
60、以大型车辆为主的公路,应按照货车停车视距进行检验,货车停车视距检验中的眼高为2.0米,物高为0.1米。
61、规定视距标准是为了保证行车安全,使驾驶员能随时看到汽车前方一定距离的道路,以便发现前方障碍物或来车时,能及时采取措施。
62、在平面上,弯道内侧有挖方边坡或障碍物、纵断面上的凸形凹形竖曲线处以及路线交叉口附近,均有可能存在视距不良的问题。
63、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应能够满足停车视距的要求,其他各级公路需满足会车视距的要求
64、检测弯道内平面视距能否保证的方法有视距包络图(视距曲线法)和横净距法。
65、设计速度大于60km/h的公路,应重视立体线性的设计,小于40km/h的公路应在保证行车安全的前提下,可以使用平面线性要素的最小值。
66、线性设计时,长直线尽头不能接以小半径曲线;高低线性标准之间要有过度
67、不同标准路段相互衔接点,应选在交通量变化出或驾驶者能够明显判断前方需要改变行车速度的地方。
68、两同向曲线间以短直线相连而成的曲线称为断背曲线,应当避免。
69、两反向曲线之间最小直线长度应大于或等于2倍的计算行车速度。
70、复曲线中,大小半径之比最好控制在1.5~2.0之间。
71、新建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路基设计高程采用中央分隔带的外边缘高程;其他等级公路为路基边缘高程,在设置超高加宽地段为设超高加宽前该处的路基边缘高程。
72、影响轮胎与地面间摩擦力的因素有:
路面的粗糙程度和潮湿泥泞程度、轮胎花纹和气压、行驶车速、荷载。
73、汽车的行驶阻力有空气阻力、道路阻力、惯性阻力。
74、路面要平整而不光滑
75、公路标准规定:
二三四级公路越岭线的平均纵坡以接近5.5%为宜,并且任何相连3公里路段的平均纵坡不宜大于5%
76、道路设计时,其纵坡均应设置不小于0.3%的最小纵坡,一般情况下不应小于0.5%,当必须设置为平坡时,应设置锯齿形街沟。
77、各级公路最小合成坡度不宜小于0.5%,在超高过度的变化处,合成坡度不应设计为0.%
78、平均坡度:
是指一定长度路段两端点的高差与该路段长度的比之,《标准》规定:
二三四级公路越岭路线连续上坡(或下坡)路段相对高差为200~500米时,平均纵坡不应大于5.5%;越岭路线相对高差大于500米时,平均纵坡不应大于5.0%,且任意连续3km路段的平均纵坡不应大于5.5%
79、合成坡度:
在有积雪和冰冻地区的平曲线上,超高与纵坡的合成坡度值不得大于8%,也不应小于0.5%,否则应采取综合排水措施。
80、设计速度小于等于80km/h、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原地区,最大纵坡应按规定予以折减,折减后纵坡不得小于4%
81、纵坡设计时对坡段的最小和最大长度都要给予限制。
82、大中桥上的纵坡不宜大于4%,桥头引道纵坡不宜大于5%,
83、竖曲线设计的目的是:
缓和汽车行驶冲击、满足乘客舒适、满足行车视距的要求
84、凹形竖曲线、凸形竖曲线都需要满足行车视距的要求,设置凹形竖曲线主要是满足停车视距和缓和径向离心冲击力,设置凸形竖曲线主要是满足视距方面的要求。
85、需要保证行车视距的部位有平面交叉路口、曲线转弯处纵断面的凸曲线和凹曲线等部位。
86、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需要保证停车视距,其它等级公路应满足会车视距
87、道路横断面图的标注中应注明挖方、填方面积且应注明土方和石方。
88、爬坡车道是指设置在陡坡路段上坡方向右侧供慢速车辆行驶的附加车道,爬坡车道的纵坡与其他车道一致。
89、避险车道是指在长陡下坡路段行车道外侧增设的供速度失控车辆驶离正线安全减速的专用车道。
避险车道由制动车道、服务车道和两侧护栏组成,且纵坡较大(8--20)%
90、坡长不宜过短,以不小于设计速度9s行程为宜
91、长下坡的直线段端部不应设计小半径的凹形竖曲线或平曲线,以保证行车安全。
92、纵断面设计时应争取纵向填挖平衡。
一般应高出设计洪水位0.5米以上。
93、为保证路基的强度和稳定性不受地下水及地表长期积水的影响,要求路基保持干燥或中湿状态,路槽底距地下水或地表长期积水位的高度,要大于或等于某一高度,即路基的临界高度。
94、在隧道出入口处,为缓解进洞之后的光线突然变化,应在隧道出入口道路两侧种植高大树木。
95、
96、平纵线性设计中应避免的组合:
竖曲线的顶、底部插入小半径的平曲线。
避免将小半径的平曲线起、讫点设在或接近竖曲线的顶部或底部;避免使竖曲线的顶部和底部与反向平曲线的拐点重合;避免在长直线上设置陡坡或长度短、半径小的竖曲;避免出现驼峰、暗凹、跳跃等是驾驶员视线中断的线形。
97、在道路选线时,一条路线的起点、终点及中间必须经过的重要城镇或地点,通常是由公路网规划所规定的,称为控制点或据点,它决定着道路的总走向或大走向
98、平原地区选线要点有:
少占农田、多顺少割、修路与整治塘田水利相结合;道路靠村不进村;“小挡”拆”、“大挡”绕;小河桥顺线、大河线顺桥;保护风景古迹和生态、确保动物迁徙;直曲结合、因地制宜、确保线型指标)
99、选线方法:
实地选线、纸上选线、自动化选线;
100、定线方式:
纸上定线、现场定线、实地放线
101、实地放线的方法有:
穿线交点法、直接定交点法、坐标法
102、纸上定线时,等高线距为3米,平均纵坡为5%,则等高线间的平距为60米
103、平原地区选线以平面设计为主安排路线
104、
105、山岭地区在路线布设时,一般多以纵面线形为主安排路线,其次是横断面和平面。
106、按照道路行经地区的地貌、地形特征,路线类型可分为沿溪线、山腰线、越岭线和山脊线四种。
107、河岸选择、高度选择、桥位选择是沿溪线路线布局需要考虑的主要问题
108、
109、越岭线选线主要解决:
垭口选择、过岭高程选择和垭口两侧路线展线三个问题。
110、路线过岭的方式有:
浅挖低填、深挖垭口、隧道穿越
111、展线是为使山区路线纵坡满足技术标准的要求,利用地形延伸路线长度以克服高差的布线方式。
112、平纵线形组合时,竖曲线半径约为圆曲线半径的10~20倍,可获得视觉上的均衡。
113、山脊线是指公路沿分水岭方向所布设的路线。
114、山脊线布线要点1)控制垭口选择2)侧坡选择3)试坡布线
115、平坦地带——走直线;斜坡地带——走匀坡线;起伏地带——走直连线和匀坡线之间
116、3S技术是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的有机结合。
117、路基设计高程一般
118、计算83页
119、平曲线缓而长,且竖曲线坡差小于1%时,平曲线中可以包含多个竖曲线。
120、平曲线设计中“平包竖”是比较合理的。
121、长的平曲线内不得设置短的竖曲线,长竖曲线内也不得设置短的平曲线。
122、应避免短的平曲线和短的凸形竖曲线的组合,应避免驾驶者在视线内能够看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平曲线或竖曲线。
123、应避免:
长直线尽头接小半径平曲线;短直线接大半径平曲线;
124、相邻圆曲线大小半径之比宜小于2.0相邻回旋线参数之比小于2.0,这对行车有利。
125、平面要素组合类型中的基本型曲线组合是:
直线—回旋线1—圆曲线—回旋线2—直线。
126、
127、城市道路常见的断面形式有:
单幅路、双幅路、三幅路、四幅路。
128、行车道的宽度主要根据:
车辆宽度、设计交通量、交通组成和汽车行驶速度来确定。
129、曲线段为什么要对每个车道予以加宽。
需要加宽的最大半径是250米。
130、加宽缓和段的长度要与缓和曲线长和超高缓和段的长度相一致,曲线段不设超高也不设缓和曲线时,加宽缓和段应按照渐变率1:
15,且长度不小于10m的要求设置。
131、曲线加宽的过度方式有:
按比例过度、高次抛物线过度、缓和曲线过度、插入二次抛物线过度的形式。
132、在无中间带道路的超高设置方式中,绕道路内侧边线旋是先将外侧车道绕道路中线旋转至于内测车道构成单向横坡后,整个断面再绕着未加宽前的内侧车道边线旋转,直至超高值。
133、合理设置超高可以全部抵消通过该曲线的车辆的离心力。
134、无中间带的道路超高设置方式有:
绕道路内侧边缘旋转、绕路中线旋转、绕车道外侧边缘旋转;有中间带的公路超高过度方式分:
绕中间带中心、绕中央分隔带边缘、各自车道中线旋转
135、画出119图和
136、城市道路横断面形式有单幅路、双辅路、三幅路和四幅路。
单幅路适用于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均较少,且混行的道路;双辅路适用于机动车多非机动车少;三幅路机动车和非机动车都较多。
137、路肩的最小宽度为0.5米,车道的最大宽度为3.75米。
138、沥青混凝土的最大路拱横坡为(1.0-2.0)%
139、路拱的形式有直线型、抛物线形、直线接抛物线形、折线形,适用条件是什么
140、纵断面设计中“经济点”的高程是根据横向填挖平衡原则确定的。
141、一条自行车道的宽度为1.5米,两条自行车道的宽度为2.5米三条自行车道的宽度为3.5米。
142、相邻两个同向凹凸形或凸形竖曲线,特别是同向凹形竖曲线之间,如直坡段不长应合并为单曲线或复曲线,避免出现断背曲线。
143、
144、公路用地范围一般是路堤两侧排水沟外边缘以外、或路堑坡顶截水沟外边缘少于1米范围内的用地。
145、土石方计算
146、简答:
路基土石方调配的原则:
首先考虑本路段内移挖作填、横向平衡,然后作纵向调配;尽量避免跨沟壑桥梁运输和上坡运输;对土方的利用进行综合分析;土方和石方要分别进行调配利用;借土填方或弃土时要紧密结合地方乡村,做好综合利用或改造工作。
经济运距,回头曲线应优先考虑土方上下线竖向调运。
147、经济运距是确定就近借土还是向外调运的重要指标;平均运距是指土方调配时从挖方体积中心到填方体积中心的距离。
148、土石方运量是平均运距与土石方调配数量的乘积
149、土方调配时,所有挖方无论是“弃”还是“调”,都应计价;对于填方若是路外借土要计价,若是移挖作填调配利用,则不应再计价。
150、简述道路线形设计的步骤
151、道路定线设计时,经济控制点大多是以满足横向土石方填挖平衡为前提而选择的中线位置。
152、道路交叉口分析以直行与直行、左转与左转以及左转与直行车辆之间所产生的冲突点,对交通和行人的安全影响最大,其次是合流点,再次是分流点,因此在交叉口设计时,应尽量采取措施减少冲突点和合流点,尤其要减少和消灭冲突点,
153、消灭或减少冲突点的方法:
实行交通管制;采用渠化交通;修建立体交叉
154、
155、
156、
157、请画出三叉路口和十字路口车流分流点、合流点、冲突点,消灭重冲突点的措施。
四路交叉冲突点为16个,五路交叉为50个
158、
159、交叉口设计的基本要求:
确保安全、使车辆和行人快速通过;迅速排除地面水;
160、公路的平面交叉路口不得多于4个,环形交叉时不宜多于5个.
161、交叉口直行交通的设计速度原则上应与路段设计速度相同,受限时不得低于路段时速20km/h。
162、机动车交通组织方式:
设置专用车道、组织渠化交通、实行信号管制、调整交通组织。
163、209画出十字交叉视距三角形和曲线段需保证视距的范围
164、渠化交通:
在道路上划线或用绿化带和交通岛来分割车道,使各种不同类型和不同速度的车辆,能像渠道内的水流那样,顺着一定的方向互不干扰地通过。
主要采取划线方式,这样可以避免车辆撞岛事故,也便于交叉口调整交通管理措施。
165、公路设计往往不考虑行人和非机动车
166、环形平面交叉的优缺点
167、环形平面交叉中,交织角是以右转弯车道的外缘1.5米和中心岛外缘1.5米的两条切线的交角来表示,交织角越小越安全,但占地会增加,一般在(20~30)度之间为宜
168、交叉口立面设计的一般原则:
主次道路相交,主要道路的纵横坡保持不变;同级道路相交各自纵坡不变,改变横坡。
至少有一条道路纵坡方向背离交叉口,以利排水;一条道路的雨水不能流过人行横道或流入另一条道路;不能使交叉口内积水;横坡要平缓;与周围地坪高程相协调。
169、
求出路段等高线图中
的表达式。
170、道路绿化的作用:
视线诱导、光线过度、防眩、安全防护、改善景观、防尘、护坡、降低噪音。
171、道路绿化树种应选择适应当地气候、需水量不大、抗病能力强;不应在的全部选择同一品种的植物。
172、223图
173、229
174、
175、238
176、243
177、按照跨越方式分,立体交叉可分为上跨式和下穿式;
178、按照交通功能可分为分离立交和互通立交两类
179、互通立交又分为完全互通和部分互通立交两类。
180、完全互通立交彻底消灭了冲突点,部分互通立交还存在冲突点,但冲突点应发生在次要道路上。
181、立体交叉中的匝道是供车辆上下相交道路转弯的连接道路。
分左转、右转匝道。
182、当桥上纵坡大于2%桥长小于50m时桥上可以不设专门的泄水管道
183、交叉口照明设计要求:
照度均匀、视野清晰、照度标准高于路段;照明方式有常规照明和高杆灯照明。
高杆灯照明指灯具安装高度大于或等于20米的照明。
184、道路公用设施包括交通安全及管理和服务设施等
185、公交站点的种类有首末站、枢纽站、停靠站。
186、公交站台的布置方式有:
沿人行道边设置、沿行车道分隔带设置两种
187、停车场车辆停放方式有:
平行式(车辆平行与通行道方向首尾相接停放,所需停车带较窄)、垂直式(占地较宽)、斜放式(车辆与通道成一定角度),
188、停靠站同向换乘距离不大于50米,异向换乘不大于100米.
189、道路照明应满足照度、照度均匀度、和眩光限制三项指标。
190、立体交叉口常采用灯具安装高度不小于20米的高杆灯照明方式。
191、城市排水系统可以分为合流制和分流制。
192、城市干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