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外都市中心经济聚集看广州都市型产业的发展.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405993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0.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国外都市中心经济聚集看广州都市型产业的发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从国外都市中心经济聚集看广州都市型产业的发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从国外都市中心经济聚集看广州都市型产业的发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从国外都市中心经济聚集看广州都市型产业的发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从国外都市中心经济聚集看广州都市型产业的发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从国外都市中心经济聚集看广州都市型产业的发展.docx

《从国外都市中心经济聚集看广州都市型产业的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国外都市中心经济聚集看广州都市型产业的发展.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从国外都市中心经济聚集看广州都市型产业的发展.docx

从国外都市中心经济聚集看广州都市型产业的发展

从国外都市中心经济聚集看广州都市型产业的发展

2005年9月1日09:

17:

03 作者: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

朱名宏

  聚集经济主要指“都市化经济”或“城市集中经济”’。

它有几个明显的主要特征:

第一,产业分布高度集中:

第二,集聚效果显著,或有明显的外部规模经济特征,或有很大的需求多样性;第三,产业组织特征基本是分散的竞争性行业。

一、城市经济聚集特征:

国外的例子

1、就业的集聚

城市中居住人口的集聚是就业集聚的先决条件,但是就业集聚与居住人口的集聚有时并不完全是一回事。

为了说明这一点,我们不妨举一个例子:

东京市区的千代田区、中央区和港区是东京的都心区,面积42.l平方公里,1990年其夜间居住人口为26万人,而它的日间就业人口达到了267万人。

纽约的中心区CBD(位于曼哈顿)面积仅23平方公里,仅占纽约市区面积的2.78%。

但它却集中了纽约60%的就业岗位和60%的制造业的就业人数。

伦敦的中央商务区面积仅26.9平方公里,占伦敦(包括内、外伦敦)面积的比重只有1.7%,却集中了伦敦四分之一以上的就业人数。

这种情况表明了在这些城市的中心地带的就业集聚程度远远大于人口的居住集聚。

2、经济能量的集聚

这在一些国度比较小的国家表现得比较明显。

例如在英国,伦敦的面积和人口(指大伦敦,1987年)占全英国的比重分别为0.64%和11.9%,但其GDP的比重则达到了17.0%;在日本,东京的面积和人口占全日本的比重分别为0.16%和3.6%,但其GDP的比重则高达

18.6%(1988年)。

在一些大的发达国家,这种经济能量的集聚在都市中表现得虽不是很明显,但也有一些。

比如纽约。

其人口和GNP占全美国的比重分别为2.8%和4.2%(1995年),差别比伦敦和东京要小一些。

3、金融业、批发业等第三产业的聚集

第三产业在国际都市的地区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一般都是在70%以上,是现代国际都市中的产业主体。

在第三产业中,各种批发业、金融保险业、出版业、各种经纪业和技术交流服务业、信息咨询服务业、计算机应用服务业、部分产业化的文化娱乐体育业可能在都市中形成产业集聚,其它的行业则不适于在都市地区集聚。

从供给方面来看,这些行业都是“知识资本”密集的行业,从业人员的知识水平要求比较高,相应的有形资本投入要少一些,其所要占用的土地则更少。

因此,只要有合适的人员和业务,这些行业在都市中的存在是没有多大问题的。

实际上,在伦敦、纽约、东京等这样一些都市中,都己经形成了相当规模的信息咨询服务业的集聚。

4、城市经济的集聚还表现在公司总部的聚集

如纽约集中了美国最大企业的总部,尽管数目近年来有所下降,但集中程度仍然位居美国第一。

1995年美国《幸福》杂志评选的全世界最大的500家公司名单中,纽约市区占了21家,占全美国的比重为14%。

这些公司总部的存在,为高级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市场。

二、影响城市经济聚集的因素

1、主要因素

影响城市经济集聚的主要因素有:

绝对及相对成本优势、规模经济(内部的和外部的)、需求、市场规模、产业(产品)特性包括产业组织特性等。

以上因素共同作用,以利润最大化为诱导目标,形成了产业的集中(聚)。

反之,这些因素的反向作用也可能会导致产业的分散。

2、其它因素

除了经济方面的因素以外,影响特定城市的某种产业集聚的两个很重要的非经济因素:

机会因素和政策制约。

影响城市产业发展的因素具有多样性。

在一般意义上,城市的产业集聚可以有多种形式,它可能是以某种工业部门(重化工业或轻型工业)的集聚为主的,也可以是以某些第三产业部门为主的。

三、都市型产业集聚的条件

都市型产业是密集型的都市中有着明显发展优势的产业部门,其优势表现在其在都市中发展的空间成本相对其它行业要低,污染比较小,能够高度集聚,市场需求规模大,稳定性好等方面。

都市型产业聚集有一定的条件:

1、产业具有竞争优势

产业集聚的过程越长,集聚行业的数目就会越少,竞争优势就会发挥得越充分。

比如东京的出版印刷业,在整个首都圈乃至全国都是最具竞争力的行业。

因为如果不是如此,则这种产业在都市中的集聚就会受到来自别的地区同样产业的有力竞争,这不仅会分散该地区内该产业的集中布局,而且久而久之会导致都市中该产业的衰落。

一个都市中不会集聚所有的都市型产业,以及一些国际都市中制造业只集中于很少几个都市型工业就是这个道理。

2、消除各种非经济因素对产业的区位布局的影响

如果在一个都市中,产业的空间布局受到各种非经济因素的限制,都市型产业的集聚就会因此而不能以最佳的比较优势进行,进而导致集聚效果不明显。

比如,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的香港,由于政治因素的影响,在产业结构变动的过程中,该向内地扩散的非都市型产业无法迁出,而由于产业间相互关联的需要又不得不发展这些产业,致使应有的都市型产业的集聚过程受到阻碍。

又如新加坡,由于国土面积的限制,只有在其有限的区域内发展具有地理优势的石油化工工业。

可以想象,如果新加坡有更广阔的国土,其石化工业完全可以放在离都市更远一些的地方。

3、都市型产业的聚集过程一般是在后工业时期表现得比较突出

这一方面是工业区位布局改变的结果,另一方面更是后工业时期第三产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快速成长的结果。

而在工业化时期或前工业化时期,由于工业发展还不十分成熟,部门之间的配套也尚未全部完成,工业发展本身还处在扩张期,在都市中任何一个部门的发展都有可能带来很大的效益,区位优势也就难以得到充分体现,都市型产业的聚集就不可能很明显。

而在后工业化时期,工业发展已经相当成熟,都市的区位优势对产业竞争力的影响己经变得十分突出,都市型产业的集聚也就逐渐表现出越来越明显的倾向。

4、都市产业发展政策

从都市型产业的产业特性来看,都市的产业发展政策中应该从产业结构和产业组织两个方面引导和扶持都市型产业的正确发展。

在结构政策上,应采取都市型产业优先的不平衡政策,不能过分强调产业之间的综合配套。

在产业组织方面则应该鼓励竞争,抑制垄断,鼓励中小企业的发展。

从都市型产业发展的区域环境来看,都市的产业发展政策中除了鼓励和扶持都市本身的都市型产业的发展以外,更应该鼓励产业空间布局上的合理变动,既要吸引都市以外的具有明显优势的都市型产业集聚于都市之中,又要将不具有优势的产业(都市型产业或非都市型产业)适时地转移到都市以外。

在其它方面,都市的产业发展政策还要注意保持主要都市型产业选择的相对稳定性,鼓励与这些产业有关的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

四、广州发展都市产业的条件分析

1、广州经济实力雄厚,以此为支撑吸引着各类企业

东京1988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的19%,人均GDP为全国的1.6倍;而伦敦1987年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的17%,人均GDP为全国的1.5倍。

广州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济总量连续10年位居全国城市前三甲。

1997年至2004年广州的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超过13%,为全国的1.6倍。

2002年广州GDP就突破3000亿元,仅次于上海与北京。

2、广州区位条件优越

广州地处广东政治、经济、文化、信息中心,其交通便利、资迅发达,面向珠江三角洲腹地。

是全中国最大的商业、贸易和交通中心之一。

以广州为地域中心的珠三角已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制造中心,形成了汽车、电子、信息、石油、家电、建材、玩具、服装、家具等生产基地,汇集了一大批大型企业。

广州城市建设突飞猛进,城市环境日益优美,2001年广州市被联合国授予最适合人口居住的特大城市。

产业与区域资源的整合、为跨国公司提供更多的商业机会,必然对国内外大型企业总部的进驻产生强大的吸引力。

3、广州第三产业发达

企业运行费用的高低主要与辖区内第三产业的发达程度相关联,吸纳企业之经济利益程度取决于产业链的完整程度。

广州第三产业发达,第三产业比重已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50%,广州市三次产业比例已从1996年的5.6:

46.7:

47.7调整为2002年的34∶41∶556。

4、广州已进入工业化高速发展阶段

广州工业发展在经过了十几年高速增长以后,近年来其发展的趋势己经从单纯的规模扩张走向集约化调整,产业结构的层次得到了提高,主导产业开始从轻纺向重化、机电工业过渡。

从就业人员的结构来看,进入九十年代以后,广州的第二产业绝对从业人数增长开始进入停滞状态,与此同时,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绝对数量和比重都迅速上升。

因此,尽管目前广州仍然处于工业化过程化之中,现有的产业结构中仍然是以重化工业和机电工业为主体,但是从产业发展的成熟条件的角度来看,在未来的支柱产业选择中,应该而且必须将都市型产业作为未来支柱产业选择的主要方向。

5、广州目前还没有具有十分明显的地区比较优势的都市型工业。

这是广州的都市型工业发展缺乏明确方向的重要制约条件。

从竞争力的角度来讲,目前在华南地区广州最有优势的工业部门是:

石油化工、汽车制造、冶金、机械、运输设备、电器、电子等行业,这些行业都是非都市型工业。

如果仅按总产值和区位商两项指标判断,广州也只有少数都市型工业部门例如服装业有一些优势。

当然,在金融业和其它一些第三产业中的都市型产业方面广州目前已经具有比较明显的优势,这虽然是一种良好的开端,但距现代都市型产业集聚的形态仍有相当大的差距。

五、广州都市型产业发展的政策分析

1、在都市产业发展的目标上

在都市产业发展的目标上,应体现都市型产业在各国的都市中发展的一般趋势。

将都市型产业的发展置于其产业发展战略目标的核心位置。

这一点是现在很多都市的产业发展政策中所没有明确的。

以国家或大区域的产业发展政策替代都市的产业发展政策是很多现有都市产业发展政策中的明显缺陷。

如我国的北京、上海都是这样。

尽管最近几年来北京和上海都开始注意到所谓“城市型产业”的问题,但对于什么是城市型产业,它包括哪些行业并不一十分清楚。

它们所强调的主要还是以国家产业发展的大思路所反映出来的诸如解决就业、环境保护、大范围的第三产业比重的提高、产业部门之间的配套及衔接、高科技产业等等问题。

在选择支柱产业上,这些城市也采取和国家产业政策同样的思路,将一些重化工业列为其长期发展的支柱产业。

2、小区域、高聚集,建设经济聚集功能区

在日本、香港、纽约,往往很小的面积上聚集了巨大的经济能量,这是着意打造的经济聚集功能区极度发挥效力的结果。

广州应该在城市规划的编制、修编中,在城市旧区改造中,充分体现这一思想,把高聚集经济功能区建设融入到规划中,“形成总部经济区”、“中央商务区”等,重点发展专业服务业,如律师、会计师事务所等;电信服务业,目前应密切注视移动语音和数据服务企业的动向;物流企业;银行保险企业;证券企业等。

通过城市不均衡发展来谋求全局的提高。

3、逐步推行中心城区居住人口空心化战略

中心城区人口空心化战略的出发点是居住人口使用城市中心的资源的低效造成了这些资源的巨大浪费,因而执行这种战略的基础是高效率的资源使用方式的进入。

随着广州中心城区和郊区间交通条件的改善,这一战略的实施和推行有了更大的可能。

重要的是,要充分注意迁移目的地对居住人口的吸引问题、交通问题、公共服务设施问题、小孩入学问题,使迁移人口的生活质量得到充分保障。

空心化战略为经济的聚集腾出居住人口占用的低效使用的资源,而聚集造成的高效益是科学化执行的基础,经济聚集形成对低效率使用的资源产生巨大的需求,使之成为真正稀缺的资源聚集经济的缔造给旧城区的改造创造了机会。

4、精心选择广州城市中心的制造业

日本都心区这样第三产业高度发达的都市中心,第二产业也是存在的,而且产值极高,其中印刷业的表现令人惊异,其它制造业还包括食品工业、电气机械等。

考虑广州城市中心制造业,要能产生高附加价值,以摆脱地价法则的约束;城市稀缺资源的消耗少,不会过度增加城市稀缺资源的需求度,一般为楼宇产业;无环境污染;产品的消费市场就在城市市中心。

基于此,广州适宜发展的城市中心制造业可以考虑选择:

出版印刷业、食品工业、时装等集群产业、建筑设计等。

在发展城市中心制造业时,要转变政府职能,对城市中心制造业实行科学管理、综合管理。

规范产业布局,把产业布局纳入总体规划,在规划中重视产业链建设,鼓励和发展重点制造业建设。

充分运用市场化运作,强化企业本位论,强调自觉服从市场机制的作用。

城市中心制造业的发展方向是高科技含量、文化含量,产业技术体系必须多元化,多层次。

(编辑:

陈俊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