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及答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405311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31.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及答案.docx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及答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及答案.docx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1.阅读下面选文,回答问题。

   她头发的颜色像胡萝卜一样,两条梳得硬邦邦的小辫子直挺挺地竖着。

她的鼻子长得就像一个小土豆,上边布满了雀斑。

鼻子下边长着一张大嘴巴,牙齿整齐洁白。

她的连衣裙也相当怪,那是皮皮自己缝的。

原来想做成蓝色的,可是蓝布不够,皮皮不得不在这儿缝一块红布,那儿缝一块红布。

她的又细又长的腿上穿着一双长袜子,一只是棕色的,另一只是黑色的。

她穿一双黑色的鞋,正好比她的脚大一倍。

这双鞋还是她爸爸在非洲给她买的,当时考虑到她的脚还要长大,而皮皮一直穿到现在,别的鞋都不爱穿。

(选自《长袜子皮皮》)

(1)选文共有________句话,第________句话描写了人物的头发,第________句话描写了人物的鼻子,第________句话描写了“她”穿的袜子。

(2)选文主要描写了人物的(   )

A. 动作和语言。

                                    

B. 外貌和衣着。

(3)读了《长袜子皮皮》这本书,我知道“她”就是________(填人名)。

【答案】

(1)八;一;二;六

(2)B

(3)皮皮

【解析】【分析】

(1)考查这篇短文有几句话,一是看句意,二是看标点。

按句号数一数即可。

(2)人物描写方法概括为:

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

解答时要结合句子抓住关键词语分析作答。

(3)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故答案为:

(1)八、一、二、六;

(2)B;(3)皮皮

【点评】

(1)此题考查对短文中句子的把握能力。

(2)掌握常用的描写方法。

要求平时阅读时会分辨,写作时会应用。

(3)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2.阅读下面的选文,做练习。

列那狐偷羊腿

   其实列那狐没走远,而是拣了一丛矮树躲了起来。

等天黑透了,才偷偷溜出来,踩着小碎步,挨近大灰狼家的门口,侧耳一听,全家都已睡得新声如雷。

列那狐屏息静气,悄没声儿地跳上屋顶,在挂羊腿的地方扒开茅草,解开吊绳,把羊腿提回了家。

(选自《列那狐的故事》,有删改)

(1)根据提示理解加下划线的字词的意思。

②列那狐拣了一丛矮树躲了起来。

(找近义词)

拣:

________

②侧耳一听,全家都已睡得鼾声如雷。

(联系生活实际)

鼾声如雷:

________

(2)找出描写列那狐偷羊腿动作的字词,写下来。

(3)读了这段话,你觉得列那狐是一只怎样的狐狸?

【答案】

(1)挑(选)。

;打鼾的声音像打雷一样。

(2)跳;扒;解;提

(3)列那狐是一只聪明又狡猾的狐狸。

【解析】【分析】

(1)理解词语有多种方法。

①用找近义词的方法理解词语。

②联系生活实际③阅读时不理解的词语,可以查字典解决。

④通过联系上下文可以明白。

⑤拆拼词语,先把词语拆开,解释每部分我近义词的意思,再组合起来理解整个词语。

(2)此题较容易,带着问题细读语段就能找到答案。

(3)评价狐狸性格要应做到通观全文根据文中故事情节以及狐狸的言行举止具体分析其中蕴涵的精神或品质。

故答案为:

(1)①挑(选)。

②打鼾的声音像打雷一样。

(2)跳;扒;解;提

(3)列那狐是一只聪明又狡猾的狐狸。

【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用多种的方法理解词语的能力。

(2)本题考查学生对动词的掌握能力。

(3)本题考查评价分析狐狸性格。

3.阅读下面的门票信息,完成练习。

【颐和园门票】30元/张(旺季),20元/张(淡季)。

【游览时间】

旺季:

4月1日至10月31日(大门开放时间6:

30-18:

00)。

淡季:

11月1日至次年3月31日(大门开放时间7:

00-17:

00)。

(1)李萌一家三口想在寒假期间去颐和园游玩。

这时候是________(淡、旺)季,她应该买三张________元的门票。

(2)李萌准备10:

00入园,18:

00离园。

你认为这样可以吗?

为什么?

【答案】

(1)淡;20

(2)不可以,因为李萌去时为淡季,淡季17:

00就闭园了。

【解析】【分析】分析图表应注意:

①注重整体阅读.对这类考题,应当先对材料或图表资料等有一个整体的了解,把握一个大主题或方向.要通过整体阅读,搜索有效信息。

②重视数据变化。

数据的变化往往说明了某项问题,而这可能正是这个材料的重要之处,这也是得到观点的源头.③注意图表细节.图表中一些细节不能忽视,它往往起提示作用.

故答案为:

(1)淡、20;

(2)不可以,因为李萌去时为淡季,淡季17:

00就闭园了。

【点评】此题考查识图获取信息的能力。

解答时,先从给出的材料里提取答题的信息点,然后予以综合解答。

4.专项阅读。

(体会作者是怎样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

翠鸟

   今晚,鱼不上钩,但是我带回家一份不寻常的激情。

   当我端着钓竿的时候,一只翠鸟飞来栖息在钓竿上。

   没有什么鸟儿比他更光彩夺目了。

   仿佛一朵蓝色大花开放在细长的枝梢上。

钓竿被他压得有点弯曲。

我屏息静气,看到我的钓竿被翠鸟当作树枝,感到十分自豪。

   我相信他的惊走不是因为惧怕,他只以为是从一个树枝跳上了另一个树枝。

(1)在文中,用波浪线画出描写翠鸟样子的句子。

(2)在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多选)。

①“没有什么鸟儿比他更光彩夺目了”,表达了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

②“看到我的钓竿被翠鸟当作树枝,感到十分自豪”,是说“我”的钓竿跟树枝十分像。

③“我屏息静气”是因为“我”爱护翠鸟,担心惊走他。

(3)“今晚,鱼不上钩,但是我带回家一份不寻常的激情。

”你认为这份“不寻常的激情”是指什么呢?

【答案】

(1)没有什么鸟儿比他更光彩夺目了。

仿佛一朵蓝色大花开放在细长的枝梢上。

(2)①;③

(3)指翠鸟栖息在“我”的钧竿上,令“我”欣喜和自豪。

【解析】【分析】

(1)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2)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3)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故答案为:

(1)没有什么鸟儿比他更光彩夺目了。

仿佛一朵蓝色大花开放在细长的枝梢上。

(2)①;③

(3)指翠鸟栖息在“我”的钧竿上,令“我”欣喜和自豪。

【点评】

(1)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2)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3)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5.专项阅读。

阅读下面绘本的封面示意图,回答问题。

(预测故事情节,感受阅读的乐趣)

(1)这本绘本的名字是《________》,由这个名字我可以猜想到书中发生的事情为:

________。

(2)从这本绘本封面示意图上的图画来看,兔妈妈和小兔的感情怎样?

【答案】

(1)逃家小兔;小兔从家里出走了

(2)兔妈妈十分爱小兔,小免也爱妈妈。

【解析】【分析】分析图表应注意:

①注重整体阅读.对这类考题,应当先对材料或图表资料等有一个整体的了解,把握一个大主题或方向.要通过整体阅读,搜索有效信息.②重视数据变化。

数据的变化往往说明了某项问题,而这可能正是这个材料的重要之处,这也是得到观点的源头.③注意图表细节.图表中一些细节不能忽视,它往往起提示作用.

故答案为:

(1)逃家小兔、小兔从家里出走了

(2)兔妈妈十分爱小兔,小免也爱妈妈。

【点评】此题考查识图获取信息的能力。

解答时,先从给出的材料里提取答题的信息点,然后予以综合解答。

6.课外阅读。

欢乐的校园

   我们的校园四季都充满了欢乐。

   春天,同学们一大早就来到学校,老远就能听见琅琅的读书声;夏天,大家在树下一边乘凉,一边讲着有趣的故事;秋天,大家一起跳皮筋、打球;冬天,雪花飘飘,大地披上银色的衣裳,同学们一起打雪仗、堆雪人。

   我们的校园处处都有欢乐。

校园像录音机一样,录下了我们的读书声和笑声;校园又像摄像机一样,拍下了我们天真、可爱的样子。

   我们爱我们的校园,它是我们成长的摇篮。

(1)根据短文内容连一连。

琅琅的             故事

银色的             读书声

有趣的             衣裳

(2)我会根据短文内容来填空。

“我们”的校园一年四季都________。

春天,同学们在校园里________;夏天,同学们在校园里________;秋天,同学们在校园里________;冬天,同学们在校园里________。

“我们”爱“我们”的校园,它是“我们”________。

(3)文章是围绕哪句话写的?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短文中的校园充满了欢乐,你的校园是怎样的呢?

请用几句话描写一下你的校园吧。

【答案】

(1)

(2)充满了欢乐;读书;乘凉、讲故事;跳皮筋、打球;打雪仗、堆雪人;成长的摇篮

(3)我们的校园四季都充满了欢乐。

表达了作者对校园的喜爱之情。

(4)略

【解析】【分析】

(1)解答本题时要仔细阅读短文,根据题目在短文中边读边画出相关词语的搭配。

(2)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知识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需要仔细阅读短文,然后结合前后句补充填空即可,只有熟练的掌握课文内容知识,作答时才能更准确的写出答案。

(3)本题考查查找中心句的方法。

中心句是出于文章中中心地位的句子,他在全文中起主导作用。

短文中通过叙述充满欢乐的校园表达了对校园的喜爱之情。

(4)本题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作答,自己所处的校园是什么样子就怎么去写。

故答案为:

(1)

(2)充满了欢乐;读书;乘凉、讲故事;跳皮筋、打球;打雪仗、堆雪人;成长的摇篮

(3)我们的校园四季都充满了欢乐。

表达了作者对校园的喜爱之情。

(4)略

【点评】

(1)、

(2)都结合短文内容知识作答,答案都在原文之中,一定要熟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3)考查学生对中心句的掌握和对思想感情的体会,在读懂短文的基础上也要掌握技巧。

(4)联系生活实际,感受自己的现实中的校园。

7.阅读下面材料,完成练习。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的总量也在不断加大。

部分城市在市郊露天堆放垃圾,对大气、土壤、水体环境造成污染。

大量餐厨垃圾与其他垃圾混合填埋或焚烧,产生有毒物质,威胁着居民健康,这种现象正在向农村地区蔓延。

   垃圾分类作为垃圾处理的前端环节,其作用早已得到世界的公认。

分类收集不仅能大幅度减少垃圾给环境带来的污染、节约垃圾无害化处理费用,更能使资源得到重复利用,有人将垃圾称为“放错了地方的资源”。

据保守估计,我国城市每年丢弃的可回收垃圾价值在300亿元左右,但我国的垃圾分类工作一直难以有效推进。

相关调查显示,约四分之一的受访者认为垃圾分类效果不明显或完全没有效果。

(摘编自《垃圾变资源!

这不是魔法,而是垃圾分类》,有删改 新华网)

(1)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①我国大部分公民都知道什么叫垃圾分类。

②知道各类垃圾的具体分类方法的民众不足三成。

③生活中最常见的是把垃圾分为可回收和不可回收两大类。

④大部分民众知道垃圾怎么分类,并能坚持做到垃圾分类、投放。

⑤只有极少部分的民众从未对垃圾进行分类。

(2)据估计,我国城市每年丢弃的可回收垃圾价值在多少元左右?

(   )

A. 200亿                                 

B. 300百万                                 

C. 300亿                                 

D. 300

(3)下列对垃圾分类作用描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大幅度减少垃圾给环境带来的污染                      

B. 垃圾分类处理费时费力且意义不大

C. 节约垃圾无害化处理费用                                    

D. 使资源得到重复利用

(4)你对垃圾分类怎么看?

又会怎么做?

【答案】

(1)①正确;②错误;③正确;④错误;⑤正确

(2)C

(3)B

(4)①垃圾分类很有意义。

分类收集不仅能大幅度减少垃圾给环境带来的污染、节约垃圾无害化处理费用,更能使资源得到重复利用。

②我在生活中一定要学会并坚持做到垃圾分类,还要向周围的人宣传垃圾分类的重要性。

【解析】【分析】

(1)、

(2)、(3)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4)谈自己的看法时需注意两点:

一要联系文章的主旨,二要结合个人的认识,言之有理,没有语病。

故答案为:

(1)①正确;②错误;③正确;④错误;⑤正确

(2)C;

(3)B;

(4)①垃圾分类很有意义。

分类收集不仅能大幅度减少垃圾给环境带来的污染、节约垃圾无害化处理费用,更能使资源得到重复利用。

②我在生活中一定要学会并坚持做到垃圾分类,还要向周围的人宣传垃圾分类的重要性。

【点评】

(1)、

(2)、(3)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的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4)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文本内容和个人的认识,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8.阅读课文片段。

完成练习。

   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

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

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

金黄色是给田野的,看,田野像金色的海洋。

橙红色是给果树的,橘子、柿子你挤我碰,争着要人们去摘呢!

菊花仙子得到的颜色就更多了,紫红的、淡黄的、雪白的……美丽的菊花在秋雨里频频点头。

(1)文中说明秋天树叶颜色的语句是________,这些颜色写出了秋天由________变________的气候特点,非常形象生动。

(2)用波浪线画出选文中的一句比喻句________,这句话是把________比作________。

(3)选文中具体写到的秋天的颜色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的景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段是围绕“________”这句话来写的,表现了秋的________(声音 气味 色彩)。

【答案】

(1)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它把红色给了枫树。

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

;炎热;凉爽

(2)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枫叶;邮票

(3)黄色;红色;金黄色;橙红色;紫红;淡黄;雪白;银杏树;枫树;田野;果树;菊花

(4)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色彩

【解析】【分析】

(1)本题是对课文知识的回顾,仔细阅读语段,找出文中描写秋天树叶颜色的句子,可以知道语段分别写到银杏树树叶是黄色,枫树树叶是红色,同时也写到两个关于气候的词语“炎热”,“凉爽”,写出了秋天气候变化的特点。

(2)本题考查的是对比喻句的认识,比喻句中要有本体喻体及喻词,把什么比作什么。

(3)本题也是对课文的回顾,从段落中找出描写到的颜色及景物,要逐句去寻找。

(4)本题是寻找段落的中心句,中心句一般在段首或段尾,具有概括性。

故答案为:

(1)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它把红色给了枫树。

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

;炎热;凉爽

(2)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它把红色给了枫树。

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

;炎热;凉爽

(3)黄色、红色、金黄色、橙红色、紫红、淡黄、雪白、银杏树、枫树、田野、果树、菊花

(4)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色彩

【点评】

(1)本题要读懂问题中的关键词,段落中描写颜色的句子很多,但问题只问秋天树叶的颜色,由此便可找出句子。

(2)本题要清楚比喻修辞手法的特点,平时阅读时遇到比喻句一定要注在旁边,把什么比作什么,慢慢积累。

(3)本题是对课文内容的考查,同学要学会边读边画的技巧。

(4)本题是对段落中心句的考查,中心句,也就是整个段落都是围绕着一个点去写的,一般在段首或段尾,往往有很强的概括性。

9.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陌生人的红苹果

   一个微寒的夜晚,我搭上了从广州开往长沙的列车。

   我躺在铺位上看杂志,听到一声温柔的(呼喊 呼唤):

“小姑娘!

”侧过脸,对面铺位上那位陌生妇女扬着手里的一只红苹果,对我说:

“喜欢吃这个吗?

”我笑笑,摇摇头,那妇女硬是把苹果塞到我的枕边,我只好有礼貌地(道歉 道谢)。

   夜深人静,我拿起那只红苹果仔细地看,那是一个很(精致 精细)圆滑的华盛顿苹果,发出诱人的香甜。

她不认识我,凭什么送呢?

我开始警惕起来,脑中迅速闪过儿时看过的童话故事,白雪公主吃了“陌生人”送的半个苹果,结果中毒了……我把苹果放下,打算天亮后物归原主。

   第二天一醒,发觉对面铺位已经空了,苹果仍在枕边,下面还压着一张纸条:

   “小姑娘,早上好!

我知道你怀疑我的好意,不敢吃,女孩子出门在外多一个心眼是好的,不怪你。

苹果是我到广州开会时一位朋友送给我女儿的,可我女儿正在北京读大学。

昨天一见你,觉得你很像我的女儿,一样留着长发,一样长着大眼睛,一样穿着牛仔裤,一样躺着看书,于是我猜你也和我女儿一样,喜欢吃苹果……”

   我很(羞愧 内疚),她能把我想象得和她女儿一样,而我却没把她想象得像母亲一样可信。

   苹果送到唇边时,我感觉自己得到的不仅仅是一个苹果……

(1)选择文中括号里恰当的词语。

温柔的________(呼喊 呼唤)    礼貌地________(道歉 道谢)

(精致 精细)________圆滑      很________(羞愧 内疚)

(2)由这个红苹果,引出“我”一系列的心理活动,按提示选择相关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A.警惕   B.内疚   C.怀疑   D.打算

①对可能发生的危险情况或错误倾向保持敏锐的。

感觉,称为________。

②疑惑、不很相信,称为________。

③考虑、计划,称为________。

④内心感觉惭愧不安,称为________。

(3)“我把苹果放下,打算天亮后物归原主”是因为(   )(多选)

A. “我”并不喜欢吃苹果。

                                               

B. “我怀疑妇女的好意,不敢吃。

C. “我”接受的是一个陌生人的苹果,觉得不好意思。

     

D. “我”想到童话的故事,怕中毒。

(4)“苹果送到唇边时,我感觉自己得到的不仅仅是一个苹果……”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5)这篇文章是按照________顺序写的。

【答案】

(1)呼唤;道谢;精致;内疚

(2)A;C;D;B

(3)B,D

(4)“我”还从中体会到那位妇女对“我”的慈爱和信任。

(5)时间

【解析】【分析】

(1)选词填空中的备选词语大多数都是同义词或近义词,通过分析、比较,会发现它们之间会有细微差别。

因此,选择时我们必须结合语言环境,体会词语的区别,认真选择恰当的词语。

(2)此题是根据意思找出相应的词语。

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熟练掌握词语和意思。

(3)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4)理解文章语句的含义,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二要结合文中人物的情感。

根据词句原本意义,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分析、推断词句的不同含义,去深入理解词句的真正含义。

(5)此题主要考查对写作顺序的把握能力。

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找主关键词语判定。

故答案为:

(1)呼唤、道谢、精致、内疚

(2)①A;②C;③D;④B

(3)BD

(4)“我”还从中体会到那位妇女对“我”的慈爱和信任。

(5)时间

【点评】

(1)说话和写作时要正确使用词语,注意词语的搭配和组合;正确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注意词语使用过程中的感情色彩的变化;加强对教材注释和课文后列出的字词背诵积累等。

(2)本题考查的是词义与词语搭配的能力,在于平时的理解、积累和识记。

(3)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的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4)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

(5)此题主要考查对写作顺序的把握能力。

10.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一块奶酪(节选)

   小蚂蚁们从四面八方的草丛里走拢来了。

当他们重新聚到奶酪旁边时,蚂蚁队长命令年龄最小的一只蚂蚁:

“这点儿奶酪渣是刚才弄掉的,丢了可惜,你吃掉它吧!

   大家又干起活来了,劲头比刚才更足,奶酪一会儿就被搬进洞里去了。

(1)给下列句子中划线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填序号)

足:

①(副词)够得上某种数量或程度;②足以;值得(多用于否定式);③充足;足够。

Ⅰ劲头比刚才更足。

________

Ⅱ这点小事微不足道。

________

Ⅲ这碗饭足以填饱肚子了。

________

(2)蚂蚁队长命令最小的蚂蚁吃掉奶酪渣的原因是(   )

A. 一点儿奶酪渣不够分。

            

B. 最小的蚂蚁需要特殊的照顾。

            

C. 怕其他蚂蚁偷吃。

(3)蚂蚁队长不自己吃掉奶酪渣的原因是(   )

A. 怕被其他蚂蚁发现。

B. 怕违反不许偷嘴的禁令而受处罚。

C. 不能带头违反自己定的不许偷嘴的禁令。

(4)大家干活劲头更足的原因是(   )

A. 他们看到了蚂蚁队长吃掉了奶酪渣。

B. 他们没有吃到一点儿奶酪。

C. 他们看到蚂蚁队长让小蚂蚁吃掉了奶酪渣。

【答案】

(1)③;②;①

(2)B

(3)C

(4)C

【解析】【分析】

(1)这是一道“一字多义”的练习题。

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可以表达不同的意思,要把字放在语境中去理解。

Ⅰ劲头比刚才更足。

足:

充足;足够。

Ⅱ这点小事微不足道。

足:

足以;值得(多用于否定式)。

Ⅲ这碗饭足以填饱肚子了。

足:

(副词)够得上某种数量或程度。

(2)、(3)、(4)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故答案为:

(1)Ⅰ③;Ⅱ②;Ⅲ①;

(2)B;(3)C;(4)C

【点评】

(1)主要考查学生对多义字的理解,正确理解字的语境意义需要在积累的基础上仔细揣摩,然后根据字的意思再一一对号入座。

(2)、(3)、(4)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的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