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实验版第十一册第8单元.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400271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54.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实验版第十一册第8单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语文实验版第十一册第8单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语文实验版第十一册第8单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语文实验版第十一册第8单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语文实验版第十一册第8单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实验版第十一册第8单元.docx

《语文实验版第十一册第8单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实验版第十一册第8单元.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文实验版第十一册第8单元.docx

语文实验版第十一册第8单元

语文实验版第十一册第8单元

单元内容:

本单元安排了两篇精读课文《将相和》《一个这样的老师》,两篇略读课文《艾尔比的水彩笔》《父亲的麦芽糖》以及“语文实践活动8”。

教学目标:

1.学会13个生字以及新词,认读12个生字。

继续进行积累词语的训练。

2.本单元教材具有以写人为主的特点,教学中突出这一特点,充分感受、理解人物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评价人物,体会课文描写人物的方法,并在习作中学习运用。

3.把理解课文与默读训练有机的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4.复述或表演故事,体会文章的内部结构,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5.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理解人物的情感。

6.体会侧面描写的作用。

培养学生边读边做批注的能力、归纳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

7.完成综合实践活动,增进学生对长辈的了解,懂得感恩和关爱他人,完成一篇写人的作文,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8.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使学生感受人物的形象,体会人物的品质,受到爱的洗礼,懂得感恩。

教学重点:

1.本单元教材具有以写人为主的特点,教学中突出这一特点,充分感受、理解人物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评价人物,体会课文描写人物的方法,并在习作中学习运用。

2.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与特点,体会人物的情感,使学生受到爱的洗礼,懂得感恩和关爱他人。

3.把理解课文内容与默读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边读边做批注的能力,归纳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

教学难点:

1.体会课文的结构,划分段落,概括出各部分的主要内容。

2.体会侧面描写的作用。

3.体会句子的丰富内涵。

4.完成综合实践活动,增进学生对长辈的了解,懂得感恩和关爱他人,完成一篇写人的作文,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教学安排:

单元整合课1课时

29.将相和3课时

30.一个这样的老师2课时

31*艾尔比的水彩笔1课时

32*父亲的麦芽糖1课时

语文实践活动86课时

 

单元整合课

提前几个晚上分别布置本单元的预习任务。

29课预习任务:

1.预习生字词,达到会读、记字形、理解意思。

2.查阅有关战国七雄的资料,尤其是有关秦国与赵国的情况。

3.读课文,自己准备讲将相和的三个故事。

30课预习任务:

1.预习生字词,达到会读、记字形、理解意思。

2.读课文,自己准备讲讲课文的内容。

31课预习任务:

1.自己读课文,不认识的自己查字典。

2.准备讲课文的内容。

32课预习任务:

1.自己读课文,不认识的自己查字典。

2.准备讲本课的故事。

语文实践活动8中的短文:

1.自己读短文,不认识的自己查字典。

2.准备讲短文的故事。

综合实践活动:

1.调查了解。

可先设计一个调查表,了解老师、父母及其他长辈的职业、工作单位等基本情况,也可以根据需要确定相应的调查项目。

2.重点采访。

选择几个重点采访对象,了解他们对工作的看法以及他们的工作情况等,注意收集他们的典型事例。

可以自己单独去去采访,也可以和几个同学一起去采访。

一、说说本单元的学习任务

这一单元有哪些课文?

分别是什么?

二、分别讲一讲各篇文章的内容

讲各篇文章的内容时,能简说就简单说,如不能简单说可详细说,对学生的要求不要过高。

综合实践活动要说情干什么就可以了。

三、老师总结:

本单元教材具有以写人为主的特点,教学中我一定突出这一特点,使同学们充分感受、理解人物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评价人物,体会课文描写人物的方法,并在习作中学习运用。

再来综合实践活动的调查任务从现在就开始进行。

 

29.将相和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历史故事,是根据《史记》中《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

课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林祥入的活动为线索,通过记叙“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这三个小故事,写出了蔺相如在秦赵两国矛盾冲突中为赵国立下的功劳,以及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过程。

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顾全大局的品质,以及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凸现了蔺相如、廉颇以国家利益为重的美德。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含3个多音字“答dā”、“便pián”、“削xuē”)以及新词,认读2个字

  2.感受人物形象,了解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顾大局、识大体的品质和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体会他们的爱国思想,并从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3.学习评价课文中的人物。

4.给3个故事加小标题,了解3个故事之间的联系,体会过渡句的作用。

5.复述或表演其中一个故事。

【教学重点】

感受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体会课文的结构的独特。

【教学方法】

讲读法、自学法

【教学理念】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应该以学生发展为本。

设计本课书的教案时,依据新课标的要求,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的联系。

努力构建学生自主学习方式,加强小组合作学习,给学生创设更多的自主学习的平台。

指导学生给三个小故事加小标题,是一种概括能力的训练。

学生按课文中已出现的“完璧归赵”“渑池会”“负荆请罪”等概括当然可以,只要基本符合故事内容的其他概括方法也应肯定,关键是要学生讲出概括的理由。

至于三个小故事之间的联系,只要学生能说出其中的因果关系即可,不必要求过高。

教师应引导学生明确:

“完璧归赵”的结果是蔺相如被封为上大夫,这是他在“渑池会”后晋升为上卿的前提,而蔺相如晋升为上卿,是将相产生矛盾的直接原因,有了将相之间的矛盾才有了解决矛盾的“负荆请罪”。

三个故事就是这样联系起来的。

【教学准备】

布置学生预习,查阅有关战国七雄的资料。

课件的制作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10个生字及新词,理解一些词语的意思。

2.初读课文,了解时代背景

3.理清课文脉络,给3个小故事加上合适的小标题。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质疑

1.师:

今天我们学习29课,大家齐读课题。

生读。

2.师:

“将”是多音字,在这里读“jiàng”,指的是谁?

(廉颇)“颇”读音是“pō”,师板书:

廉颇。

3.师:

“相”也是一个多音字,在这里读“xiàng”,指的是谁?

(蔺相如)“蔺”的读音是“lìn”,领学生带拼音读两遍。

师板书,学生跟着书空。

4.“和”依然是一个多音字,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和睦、和好)

5.把题目连起来读一遍,这个题目是什么意思?

(将、相和好了。

6.理解了这个题目,你有什么问题没有?

(将、相为什么和好了?

他们是怎样和好的?

他们为什么不和的?

7.师:

同学们提的非常好,“学贵知疑”做学问最宝贵的是发现问题,发现了问题、提出了问题怎么办?

对我们要解决问题。

怎样解决问题?

那就要带着问题读书,现在我请同学来读课文。

二、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概内容,检查课文是否读的正确

1.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在读书的过程中注意订正一些字音。

着急(zháo)召集(zhàojí)不答应(dā)为难(nán)

强逼(qiáng)撞(zhuàng)

上大夫(dà)师:

大夫是一种官职,分为上、中、下三级,“上大夫”是最高的一级。

上卿:

“卿”是一种官职,分为上卿、中卿、下卿。

上卿是廉颇在赵惠文王16年时,因伐齐有功,被提升为上卿。

如今蔺相如也封了上卿。

由于是文官,上朝集会时,位置站在廉颇的右边。

秦汉以前,以右为尊。

所以说蔺相如的职位比廉颇高。

削弱(xuē)乘机(chéng)

2.读了一遍课文,你解决了什么问题?

(找同学说一说)没有解决的问题没有关系,在继续的学习中我们一定会解决的。

三、学习本课的生字词

1.“璧”本课组词什么?

(和氏璧)什么是璧?

师:

璧,古代玉器的一种,平圆形,中间有孔。

所以这个字是“玉”字旁。

“和氏璧”指的是用楚国人卞和氏发现的一种玉制成的璧,因其珍奇且来历不凡,被公认为世间至宝,价值连城,这也是秦王不惜用15座城为诱饵骗取它的原因。

璧的形近字有“碧”(板书),“碧”在字典中有两种解释

(1)青绿色的玉石。

(2)青绿色。

如:

碧草、金碧辉煌。

还有“避”躲避。

“壁”墙壁的“壁”为什么是“土”字旁?

2.“答”多音字,组词dā(答应)

dá(回答)

3.“渑”本课组词“渑池”一个地名,在今河南省渑池县境内。

形近字是“绳”绳子。

4.“廉”的形近字是“谦”、“歉”,分别组词。

5.“颇”的形近字是“领”组词。

6.“御”中间的写法要注意。

Pián(便宜)

7.“便”多音字组词便biàn(方便)

8.“削”多音字组词xuē(削弱)

xiāo(削铅笔)

9.在课文中有那些不理解的词语?

示弱:

表示比对方弱,不敢较量。

瑟:

古代的一种弹拨乐器。

鼓瑟,就是弹瑟。

缶:

古代一种瓦质的打击乐器。

攻无不克:

攻城夺地,没有拿不下来的。

战无不胜:

形容强大无比,每战必胜。

无价之宝:

形容物品特别珍贵,多少钱也买不到。

同心协力:

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四、读课文,简介时代背景,了解三个故事,加小标题。

1.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几个小故事?

2.指名说?

(3个故事)

3.从哪到哪写的是第一个故事?

(1-10自然段)如果用一个词给这个故事加一个小标题你觉得应该是什么?

(完璧归赵)把这个词圈起来。

老师板书。

4.从哪到哪写的是第二个故事?

(11-15自然段)如果也用一个词给这个故事加一个小标题你觉得应该是什么?

(学生可能会说“渑池会见”,教师要给与肯定,再进一步说可以用“渑池之会”这个词来概括。

)教师板书,让学生也记在书上。

5.从哪到哪写的是第三个小故事?

(16-18自然段)如果也用一个词给这个故事加一个小标题你觉得应该是什么?

(负荆请罪)教师板书,学生在书上把这个词圈出来。

6.师:

自然课文可以分为几部分?

在书上标出记号。

7.谁知道故事发生的背景吗?

让学生说一说。

教师适当的补充:

战国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公元前475—公元前221)。

当时,比较强的国家有七个,即秦、楚、齐、赵、燕、魏、韩,称为“战国七雄”,秦国是最强的一个。

秦国地处函谷关以西,其余六国在函谷关以东。

赵国的东面是富强的齐国,西面是强大的秦国。

赵国处在两大强国之间,因此在军事上和外交方面的措施,就有关系国家兴亡的重大意义。

“完璧归赵”的故事发生在秦国全力进攻楚国的时候。

秦国不能集中更多兵力对付赵国,主要是用威胁的手段占赵国的便宜。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思考:

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

为什么喜欢?

并用具体事例来说明。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了解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顾大局、识大体的品质和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体会他们的爱国思想,并从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2.写出对蔺相如和廉颇的评价。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理清了文章的叙述顺序,知道这篇课文通过讲“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这三个故事,记叙了廉颇和蔺相如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故事。

这节课我们一起深入地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自学课文

1.你觉得蔺相如和廉颇各是怎样的人?

你喜欢哪个小故事就学哪个故事,边读边思考,抓住重点内容在旁边简单做一做批注。

2.学同一个故事的同学可以在一起交流交流。

三、集体交流

(一)交流“完璧归赵”的故事。

(l)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

“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

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

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说明蔺相如很自信,已心有成竹,通过“一定”这个词可以看出来。

(2)蔺相如到了秦国,进宫见了秦王,献上和氏璧……秦王听他这么一说,就把璧交给了蔺相如。

说明蔺相如非常机智,(请同学们批注“机智”)他察觉秦王没有以城换璧的诚意,但璧在秦王手里,硬夺的话,既失礼又很难如愿;如直斥秦王之非,则非但不能要回宝玉,反会遭秦王责难。

蔺相如抓住了秦王对和氏璧的好奇心理,以宝玉有点儿小毛病为由,轻松地要回宝玉。

  (3)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

他理直气壮地说:

“我看你并不想交换十五座城。

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说着,他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

说明蔺相如英勇无畏。

同学们在这几句话的旁边注上“英勇无畏、应变很快”几个字。

一个“撞”说明了什么?

秦王怕撞坏了什么?

师:

蔺相如正是抓住了秦王的心理,以此举逼迫秦王就范,说明蔺相如非常聪明,而且对秦王毫不畏惧。

  我们在读这一部分的时候,就要把蔺相如的大义凛然和勇敢机智的精神读出来。

自由读,指读。

(4)“蔺相如说和氏璧是无价之宝,要举行个隆重的典礼,他才肯交出来。

秦王只好跟他约定了典礼的日期。

这时蔺相如是真的要把宝玉交给秦王吗?

那他为什么与秦王约定交接日起?

(为了赢得巴和氏璧送回赵国的时间,表现了蔺相如考虑事情周密,处事果断。

)想一想这里批注什么?

 (5)这件事的结果是什么?

(完璧归赵)现在谁来说说“完璧归赵”是什么意思?

(原意是巴和氏璧完好的送回赵国,现在比喻把东西完整无损地归还原主。

(6)朗读描写秦王的三句话

师:

蔺相如的言谈举止,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了他的随机应变和敢作敢为。

而他的勇敢机智也让因贪婪而理亏的秦王处处表现得很被动,总是被蔺相如牵着鼻子走。

请同学们找出描写秦王无可奈何的句子,再读一读,相信你能读得很好。

自由读——指名说(出示)——指名读——男女分读——齐读

⑴秦王怕撞碎了璧,连忙把他劝住,说一切好商量,还叫人拿出地图,把给赵国的十五个城指给他看。

⑵秦王只好跟他约定了举行典礼的日期。

⑶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地送蔺相如回国。

师:

作者通过描写秦王处处受制于蔺相如来表现蔺相如勇敢机智的写作方法叫做,(引生齐说:

侧面描写)

  过渡:

为了国家的利益,为了国家的尊严,蔺相如铤而走险与秦王进行了机智勇敢的斗争,既做到了完璧归赵,又使秦王处于被动的局面,为赵国立了大功,受到了赵王的重用,封他为上大夫。

我们看看蔺相如在几年之后的渑池之会上有什么表现?

  

(二)交流“渑池之会”。

1.秦王让赵王鼓瑟,并叫人记下来,这是干什么?

(意在显示秦王可以随意之会赵王,无形中把赵王降到了臣下,附属国的地位,这无疑是对赵国、赵王的侮辱。

蔺相如非常生气,他走到秦王面前,说:

“请您为赵王击缶。

“您跟我现在只有五步远。

您不答应,我就跟你拼了。

师:

一个“拼”字说明了什么?

(一个“拼”字凸现了蔺相如誓死维护赵国尊严的决心与勇气。

)在这里你想批注什么?

  最后秦王被逼无奈,只好为赵王击了一下缶。

蔺相如也叫人记了下来,说在渑地会上,秦王为赵王击缶。

  2.同学们想一想,渑池之会这场政治斗争秦赵两国是打成了平局,还是决出了胜负?

为什么?

  (如果学生争执不下时,老师可作两点提示:

一、秦国比赵国力量强大;二是秦王是一国之王,而蔺相如则是赵国的一名大臣。

  教师补充:

“瑟”是古代的一种弦乐器,声音悦耳动听。

“缶”是古代的一种打节奏的乐器,形状像个瓦罐子,声音单调。

这两种乐器比起来,秦王显得更丢人。

  3.教师小结:

同学们都能认真读书,积极思考,很好。

的确,渑池会上的斗争是赵国占了上风。

那么这场斗争的胜利应该归功于谁?

  过渡:

蔺相如机智勇敢地与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又一次维护了国家的尊严,为赵国立下了大功。

可见蔺相如具有卓越的政治才能。

蔺相如在这场斗争之后,被封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

廉颇不服,廉颇和蔺相如开始不和,也就引出了课文的第三个故事“负荆请罪”。

  (三)“负荆请罪”

1.你觉得廉颇是个什么样的人,说说为什么?

英勇善战(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勇于改错(负荆请罪)

也能以国家利益为重。

(负荆请罪)

师:

但他认为蔺相如就凭一张嘴是不对的,在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中蔺相如都是凭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气维护了赵国的尊严,也是出生入死的。

2.你觉得蔺相如是个什么样的人,说说为什么?

蔺相如对下人说的话。

说明什么?

(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不计较个人荣辱的宽广胸怀和高尚情操。

)你批注什么?

3.谁来说说“负荆请罪”是什么意思?

(自己犯了错误,主动请求责罚,赔礼道歉。

四、蔺相如和廉颇各是什么人?

写出你对这两个人的评价。

五、指名读自己写的。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复习各部分内容及小标题,进一步明确各部分间,各部分与整篇的关系。

2.复述或表演其中的一个小故事。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个部分内容及小标题。

二、课文中的几个小故事有什么联系?

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体会它们的作用?

第二个故事是第一个故事的发展,前两个故事的结果又是第三个故事的起因,全文合起来构成“将相和”这一更加完整曲折的大故事。

三、自己或与同学合作,复述或表演一个小故事。

四、集体交流。

五、学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29.将相和

蔺相如完璧归赵廉颇

机智勇敢渑池之会英勇善战

不畏强暴负荆请罪勇于改错

顾全大局,识大体

以国家利益为重

教学小结:

学生对课文中讲的故事应该有所耳闻,但对当时的历史了解得不会很清楚,对当时复杂的社会背景也许弄的不是很明白,对当时的各国利害关系学生也不会很清楚,所以建议老师、学生查一些历史资料,了解战国七雄的情况,清楚当时各国的利害关系。

 

          

30.一个这样的老师

【教材分析】

本文是美国作家大卫.欧文回忆自己少年时代学习生活时写的一篇文章。

它叙述了科学课上怀特森老师运用“故弄玄虚策略”,教会学生“新怀疑主义”的故事,塑造了一个对学生产生了深远影响而又独具一格的老师形象。

文章安排材料的方法与学生常见的文章有所不同:

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描写人物,是本文写作上的一大特点。

文中既有对怀特森老师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正面描写,也有对“我”的心理活动、怀特森老师教育效果的侧面描写。

二者相互结合,怀特森老师特点就更加鲜明突出了。

能够结合正侧面描写来了解人物的特点是本文的教学重点,体会这种侧面描写的作用是本文的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

1.学会3个生字及新词,认读2个字。

2.了解怀特森老师独特的教育方法、思想,及其对学生的深远影响,并写出对他的评价。

3.体会侧面描写人物的作用。

【教学重点】

了解任务的特点。

【教学难点】

体会侧面描写人物的作用

  

【教学方法】

  自读感悟、讨论、交流法。

【教学理念】

以“怀特森老师是怎样的一个老师”,为学习的主线。

引导学生从“怀特森老师本人的语言、动作、神态”“我的心情变化”“我们的行为变化”三个角度来探究这个问题。

在三种不同角度的学习交流中丰满人物形象,达到立体感悟人物形象的效果。

【教学准备】

  布置学生预习。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3个生字及新词,认读2个字。

2.能说出课文大意,提出不懂的问题。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4.划分段落并概括段落大意。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质疑

1.师:

你们常见的老师是什么类型的?

(温柔型、知识渊博型、严厉型……)你喜欢什么类型的?

2.今天我们学习30课,大家齐读课题。

3.读了这个题目你们有什么问题吗?

(预计学生可能提出:

这是一个怎样的老师?

这个老师与别的老师有什么不同?

等)带着这些问题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能正确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按自然段开火车朗读课文,注意在读课文的过程中订正字音。

2.读了课文谁能用几句话概括一下课文的大概内容?

(在这里对学生的要求不要过高。

)(这篇课文写的是,怀特森老师把一个不存在的凯蒂旺普斯介绍给我们,我们没有怀疑,结果在考试是我们都不及格。

这件事上改变了我们的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

)。

3.提出并解决不理解的词语。

解决学生不理解的词语后,提出:

(1)面面相觑,结合课文内容谈谈同学们为什么会面面相觑?

“觑”在写时应注意什么?

(2)冰川期,你们知道冰川期是什么时期吗?

(地质上的一个时期,在新生代的第四季,当时气候非常寒冷,欧洲和美洲北部都被冰川所覆盖,也叫冰河时代。

(3)胸有成竹,文中说我做什么胸有成竹?

(4)郑重其事,怀特森老师是怎样郑重其事地讲“凯蒂旺普斯”的?

(5)狡黠是什么意思?

(狡诈)“黠”在书写时应注意什么?

怀特森老师眼里为什么闪过狡黠的光芒?

三、再读课文,划分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1.自己再读课文,看看课文可以分为几大段?

2.指名说,注意本课可以有几种分段的方法:

第一种分段方法:

第一部分:

(1——10自然段)在科学课上,怀特森老师给“我们”介绍了一种他编造的动物,并进行了测试,结果“我们”都得了零分。

第二部分(11)写怀特森老师的每一节课都是不寻常的探索。

第三部分(12——14自然段)写怀特森老师的教育给我们带来的深远影响。

第二种分段方法:

第一部分(1——11自然段)写怀特森老师怎样给我们上科学课。

第二部分(12——14自然段)写怀特森老师教育的结果。

第三种分段方法:

第一部分:

(1——12自然段)写怀特森老师是怎样教会我们“新怀疑主义”的。

第二部分(13——14自然段)写我们把“新怀疑主义”带进了学习、生活的。

四、自学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

1.自学:

用你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看看你读懂了什么?

有什么不明白的或是想知道的?

在书上做个标记。

2.汇报:

(1)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略)

(2)提出不懂的问题:

存疑置后处理的问题预计有:

我们测验不及格的原因是什么?

为什么说上怀特森老师的课,每一节课都是不寻常的探索?

怀特森老师是一个怎样的老师?

“新怀疑主义”指什么?

我们是怎样学会“新怀疑主义”的?

怀特森老师介绍的“凯蒂旺普斯”哪些地方有疑问?

文中两次提到“正视”有什么含义?

表达了“我们”“我“什么样的心情?

他希望我们从这件事上学到点什么呢?

五、明确进一步学习的方向

1.你觉得《一个这样的老师》这篇课文的主要人物是谁?

2.下一步我们深入学习什么呢?

首先看看学习《一个这样的老师》这篇课文我们应该弄懂什么?

——这是一个怎样的老师?

他对给学生什么样的影响?

还要解决我们不懂的问题——怀特森老师介绍的“凯蒂旺普斯”哪些地方有疑问?

……

3.拟定进一步学习的方案:

学生自拟后师生交流,形成建议性学习方案和自拟学习方案。

(此处略,见第二课时)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练习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怀特森老师独特的教育方法、思想,及其对学生的深远影响,并写出对他的评价。

2.体会侧面描写人物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30课《一个这样的老师》。

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通过这件事,可以看出怀特森老师是一个怎样的老师呢?

(引导学生初步整体感知课文)你们是从哪儿得到这么多地感受呢?

作者又是怎样把一个“这样”的老师展现给我们的呢?

这节课我们深入学习课文。

二、依学案自主探究,因需交流。

学案:

怀特森老师是一个()的老师。

思路1:

默读课文,看看怀特森老师说了什么,做了什么?

想一想怀特森老师是一个()的老师。

思路2:

默读课文,思考在怀特森老师教“我们”的过程中“我”的心情和行为有了哪些变化,“我”认为怀特森老师是一个()的老师。

学生自学。

三、共议交流

(一)怀特森老师是一个与众不同的老师。

(板书:

与众不同)

1.怀特森老师是一个教会我们“新怀疑主义”的老师。

板书:

学会质疑(学生也可能认为是博学的、有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财会金融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