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经济思想史复习笔记.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398077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6.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外国经济思想史复习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外国经济思想史复习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外国经济思想史复习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外国经济思想史复习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外国经济思想史复习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外国经济思想史复习笔记.docx

《外国经济思想史复习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外国经济思想史复习笔记.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外国经济思想史复习笔记.docx

外国经济思想史复习笔记

名词解释

1.重农主义:

重农主义是18世纪中叶在法国产生的有系统的经济思想体系,其主题和宗旨是尊重重视农业,提出了自然秩序、纯产品理论、社会阶级结构理论,其主要代表人物是布阿吉尔贝尔、魁奈、杜尔哥等。

重农主义是经济学说史的第一个真正的经济学流派,是对资本主义生产的第一个系统的证明,马克思称其为近代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真正鼻祖。

2.比较成本:

比较成本理论是19世纪初英国产业革命时期,由英国古典经济学家李嘉图在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之上发展而来的,他认为各国不应单纯生产本国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还应生产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然后通过交换,双方均能获利。

建立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揭示了相对优势原理,反映了当时资产阶级对外扩张的需要,受到资产阶级的欢迎,但没有区分价值和交换价值,存在不足.

3.斯密教条:

斯密生活在18世纪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过度的时期.斯密认为每个商品的构成及其合起来的整个社会生产的一切商品价值都由三部分组成,即工资、利润、地租,可以还原为商品价值等于(v+m),结果丢掉了不变资本(C)的部分,从而混同了商品的全部价值c+v+m和新创造的价值v+m.堵塞了对社会资本再生产进行分析的道路,他的见解为以后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奉为教条,马克思称之为“私密教条”。

4.萨伊定律:

萨伊定律是19世纪初法国工业革命后,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矛盾尖锐时期,由法国政治经济学家让·萨伊提出的供给自行创造需求的理论,在生产销售问题上,萨伊否定资本主义存在生产过剩的可能性,并断言生产给产品创造需求,商品销售就是商品交换的过程,一种商品的出售就是对另一种商品的购买,货币只是媒介,它的总供给和总需求最后相等。

”萨伊定律”具有明显的庸俗性,满足了为当时资产阶级辩护的需要,但最终被证明是错误的。

5.三位一体公式:

法国工业革命后,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矛盾尖锐,需要为资产阶级进行辩护的理论萨伊理论应运而生。

法国政治经济学家萨伊认为,生产三要素都是创造价值的源泉,各要素的所有者可以根据各自提供的生产性服务来取得各自的收入,工人得到工资,资本家得到利息,地主得到地租,这样本来由劳动创造的三种收入被说成是有各自独立的源泉,从而掩饰了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对工人的剥削和社会各阶级间的对立,马克思严加批判萨伊的分配理论,把它讽刺的称为“三位一体公式”。

6.最后一小时理论:

是18世纪初英工人争取10小时工作日的运动中西尼尔为工厂主所做的辩护词。

该理论认为工厂主所得利润是当时工厂法规定的11个半小时劳动日的最后一小时所创造出来的,工人在前10个小时所生产的价值用来补偿资本家透支的资本,而剩下的1.5个小时生产的价值构成资本家所得全部利润,而最后一小时生产的价值才是纯利润,西尼尔这种观点适应了当时资产阶级的需要,为其辩护,但是混同了价值的出现形式和价值的生产,掩盖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商品生产过程同时也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混淆了剩余价值和创造价值之间的区别。

7.戈森定律:

戈森是边际效用论的奠基者和直接先驱者,于19世纪70年代提出追求享乐的行为要受两大定律制约即“戈森定律”。

第一定律又叫效用递减定律,享乐程度因次数的增加而递减,直到最后那一单位所增加的“享乐数量”为零;第二定律又叫边际效用相等规律,效用递减规律作用下,要达到最大的享受总量的途径和方式必须使每一种用途上的边际效用相等。

戈森不仅明确地表达了效用递减规律,也提出了效用递减范畴,为后来边际主义发展奠定了基础。

8.边际生产率论:

是19世纪末美国经济学家克拉克首创,在分析工资和利息时,克拉克提出了边际生产力分配论。

他从生产要素论出发,重提土地、劳动和资本共同创造价值,共同参与分配的论调。

劳动和资本生产力递减规律是克拉克的另一理论支柱。

他把“土地收益递减规律”扩展到其他生产要素上,认为劳动和资本的收益也是递减的。

因此,资本的边际单位的生产力决定了全部各单位资本的利息,劳动的边际单位生产力决定了其它各单位劳动的工资。

边际生产力理论最终目的是为资产阶级辩护,现在仍有一定影响是新古典经济理论的基石。

 

9.讲坛社会主义:

即新历史学派,19世纪70年代后由旧历史学派演变而来的德国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派。

新历史学派是国内阶级政治经济矛盾尖锐的产物,普法战争和德统一之后,德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国内矛盾尖锐,为适应统治阶级需要在旧学派基础上产生了新历史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有施穆勒、瓦格纳等。

强调伦理道德因素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由于他们中不少人都是大学的教授,利用大学讲坛宣传他们的社会主义改良主张,新历史学派也称为社会政策学派或“讲坛社会主义”。

10.均衡价格:

19世纪末20世纪初新古典拍经济学之父马歇尔提出,是马歇尔经济学的基础和核心,旨在查明自由竞争条件下商品价值的决定及变动规律。

包括均衡价格的形成,短期和长期均衡分析及动态分析。

马歇尔运用均衡分析和供求分析方法,把需求和供给、需求价格和供给价格结合起来说明均衡价格的形成。

所谓均衡价格就是需求价格和供给价格相一致的价格,马歇尔将时间因素并将其引入供求均衡分析,指出时期愈短,就愈需要注意需求对价值的影响;时期愈长,生产成本对价值的影响将愈加重要。

 

简述及论述

1.关于经济学说史的研究对象,研究任务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以经济思想或经济学说本身为研究对象,专门研究各个历史时期具有代表性的经济观点、经济思想和经济学说,研究他们的产生、发展、相互的联系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2)研究任务:

(1)以通过研究政治经济学及其各种规律和范畴产生、发展的规律来揭示历史上各种经济学说的基本特征、主要内容、思想渊源和发展规律

(2)探讨历史上各种经济学说的产生、发展同当时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斗争发生的关系。

3)研究方法:

(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阶级分析法、历史的方法、逻辑方法

2.关于重商主义:

基本观点,早晚期重商主义异同点比较.

1)重商主义含义:

重商主义由斯密提出,产生于15世纪,全盛于1617世纪,17世纪下半叶开始解体。

是西欧封建社会解体和资本主义产生时期的资产阶级最初的经济学说,马克思认为重商主义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早的理论探索。

2)基本观点:

1.货币和金银是社会财富的唯一形态,商业资本认为财富以货币形式体现,而不是物质形态。

2.财富除了金银矿藏以为还来源于流通领域。

通过外贸卖出货物带回货币或金银,直观地看待利润。

利润只在外贸中产生,内部贸易不产生利润。

3.对外贸易必须坚持多卖少买,多收入少支出,以保证顺差的原则,增加货币(金银、财富),财富在对外贸易中产生。

4.为了扩大对外贸易,必须发展本国具有优势的商品进行生产,大量向国外出口,以换取更多的货币或金银。

5.为保证上述要求,国家应该积极干预经济生活,要立法,要有一些行政措施,奖励出口,限制或禁止外国商品的进入。

3)重商主义早晚期的异同点:

早期是指1415世纪—16世纪中叶,晚期是指16世纪下半叶—17世纪中叶

1.共同点:

货币是财富的唯一形态,把一国拥有多少货币作为衡量国家富裕程度的标准,都是资本积累时期商业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

2.不同点:

二者对如何增加货币财富有不同的主张

⑴早期重商主义认为:

一切购买活动会使货币减少,应该保证绝对的多卖少买。

国家通过行政手段禁止货币输出以积累货币财富。

货币在国内要以储藏形式累计起来。

早期重商主义被称为货币差额论。

马克思称其为“货币主义”或“重金主义”。

⑵晚期重商主义认识到货币在运动中会不断的增值,他们坚决发展对外贸易,并且在对外贸易中必须实现出超。

此时他们已经认识到货币作为资本的职能,货币被看做是增加货币的手段。

应当把货币投入到有利可图的国外贸易中,通过调节商品的运动,达到增加社会财富的目的。

这一时期的重商主义被称为“贸易差额论”,马克思称其为“重工主义”,是真正的重商主义。

3.什么是纯产品学说

1).纯产品理论是重农学派思想体系和经济纲领的核心和基础。

2)重农学派认为资本主义的历史任务就在于如何更多的生产剩余产品。

这个“剩余产品”就是纯产品。

纯产品在重农学派那里指在农业中生产出来的产品出来补偿生产过程中耗费掉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以外的剩余产品。

这部分产品能够导致财富的增加,只有农业生产能够产生纯产品。

3)在重农学派理论中创造出来的产品和用于生产上开支的没有经过任何说明的价值。

纯产品开始就以价值性质作为自然恩赐的物质来出现的。

这个产品实际上是表现为生产出来的价值超过消耗掉的价值的余额。

重农学派倡导的这个农业实际上是资本主义的生产,雇佣农业工人,在这样生产经营条件下,才有纯产品。

在这一理论指导分析下实际上是重农学派的剩余价值学说。

4.斯密的分工理论:

基本内容,意义5.斯密的价值论6.斯密的分配论

7.李嘉图的价值论8.李嘉图的分配论

9.古典经济学两大矛盾:

1.价值规律同利润存在的矛盾

从根本上说是斯密提出的,但是没有解决,具体说他们没有劳动力的概念,认为工人出卖的是劳动,资本家雇佣的就是工人的劳动而不是劳动力,工资是劳动价值的货币表现,这样再加之规律的作用下,利润的存在就成了问题,如果资本和劳动想交换,下面的两种情况就必须出现一种:

一是这个交换过程按照价值规律进行等价交换,工人所出卖的劳动就应等于物化在工资中的劳动,利润无法产生;另一种是工人出卖的,活劳动大于物化劳动,利润就是二者的差额,这样的话活劳动就不能与物化劳动,破坏了物化劳动。

2.价值规律同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

李嘉图看到了两个数量相同的资本完全相同,由于其资本有机构成不同,推动着不等量的直接劳动,从而也就占有着不等量的无偿劳动,占有不等量的剩余价值。

这两商品应进行等价交换,按前面的观点,要么没有利润产生,要么破坏价值规律。

资本有机构成=不变资本/可变资本=c/v资本有机构成低的商品它包含的剩余价值就大,c/v大的商品,包含剩余价值就小,如果进行等价交换的话,两个同样资本显然没有得到同样的利润。

为了使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c/v不同,c/v低的商品将按地域其价值的价格出售,而c/v/高的商品相反。

这样等资获等利,但是价值规律就被破坏了。

李称工资的变动对价值的影响微小,平均价格和价值的背离是一种意外,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设计到平均利润的问题。

 

10.西斯蒙第的经济危机理论

内容:

西斯蒙第在消费先于生产的理论基础上,论述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必然性。

否定了之前的一些经济学家的对比不同的论断。

1.他用消费不足来解释经济危机的产生,当生产超过消费时,二者矛盾就显现出来而导致危机。

对此,他认为应该注意两个方面:

⑴生产的无限过大,扩大再生产追求利润,从而形成为生产而生产的局面。

⑵收入不足造成消费不足,这主要由于生产扩大,工资降低,使得社会两极分化,这样小生产破产,收入严重不足,商品在国内找不到销路,从而在国外市场寻求出路,使得国外市场也出现这种矛盾。

各国在世界市场激烈京城,世界市场变小,生产过剩无法避免,所以认为经济危机根源在于生产和消费的矛盾。

2.他认为经济危机是永久性的,而不是周期性的。

资本主义的生产年年扩大,总产品年年增加,今年的产品总是超过去年的收入。

按照他收入即消费决定生产的理论,是年收入决定下年的年生产总量,而上上述情况必然会引发一种永恒的收入不足,产品积压,使得资本主义经济永远处于生产过剩的危机中。

他的观点不足之处:

⑴对根源解释的不科学,消费不足时一切剥削社会的共有现象,而经济危机却是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所以消费不足不是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

⑵收入购买包括生活消费和生产消费,西斯蒙第的危机理论建立在收入购买商品上,商品主要用于消费,是属生活消费范畴,但对于生产来说,就有商榷的余地了

11.马尔萨斯人口论

背景:

1.该理论是18世纪末英国社会阶级矛盾尖锐化的产物,这主要是由于受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影响,英国也开始了对私有制和资产阶级的批判。

2.英国学者认为人类的理性决定了社会发展和进步,而资本主义私有财产违反了人类理性和正义的原则,所以他们认为应该废除私有制。

3.在以上大背景下,地主和资产阶级迫切需要一种经济理论来为他们辩护,同事小厨激进思想对人们的影响。

基本内容:

1.人口的增长快于生活资料的增长,这是一条固定的原则。

马尔萨斯首先提出两个前提:

⑴食物为人类生存所必需的,两性间的情欲是必然的。

这样,他又提出两个级数。

一个是人口按几何级数增加;另一个是生活资料按照算术级数增加。

马尔萨斯以土地收益递减为基础,不否认生活资料的增长,推论出人类有无限增值的倾向,而食物却不能无限增长。

2.通过对人口的抑制,可以使人口的数量和生活资料的数量趋于平衡,这也是大自然的法则和规律。

马尔萨斯认为控制人口的方式有二:

一是预防性抑制,是一种道德抑制;另一种是积极抑制,是通过贫困、疾病、犯罪与增加人口死亡率,从而抑制人口增长。

3.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贫困是由于人口过多造成的,与私有制无关。

贫困是自然规律造成的结果与社会制度无关,私有制是能够有效的保障人口和生活资料平衡的有效制度。

马尔萨斯热吻私有制能使人负担人口的生育。

当劳动力多,生活资料少,劳动力供过于求时,工资会下降,生活资料上涨。

人们生活困难,从而使人口减少,而人口减少会通过相反的机制使生活水平提高。

按照马尔萨斯的理论,人口的增长与减少时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

评价:

1.科学性

⑴马尔萨斯确认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存在过剩人口,同时过剩人口对工人生活产生影响的事实,这在客观为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改革提供了经济依据。

⑵马尔萨斯提出人口增长要与生活资料增长增长保持一定比例关系,实际上反映了人类自身的繁衍必须和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客观规律。

⑶马尔萨斯提出了用道德的方法抑制人口的增长

2.不足

⑴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推理了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抽象地考察人口问题。

抹杀了生产方式所起的作用。

⑵人口理论事实上是没有根据的,与实践也是相悖离的,马尔萨斯用了特定时期,特定国家的现象和数字来证明他的理论,这是不可取的

⑶人口原理运用了土地收益递减规律,而本身这一规律就存在不足,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抑以之为基础自然存在不足。

⑷马尔萨斯的人口论事为资产阶级及其统治服务的。

12.以穆勒为代表新历史学派主要观点

1)强调伦理道德因素心理因素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颠倒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新历史学派认为古典经济学派把个人利己心作为经济研究的基础和出发点,忽视了伦理道德因素的作用,他们认为政治经济学是一门伦理科学和心理科学,应该从这两个角度出发来研究整理历史资料,从而总结出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和民族发展特点,他们对工人和资本家的关系用伦理道德来解释,施穆勒认为工资水平取决于工人性格的稳定程度,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不能有阶级斗争。

2)强调法律对经济生活的制约关系,也就是上层建筑队经济基础起决定作用。

瓦格纳认为个人的经济地位是决定于法律制度的,而法律制度是历史的产物,经济制度和法律制度之间是一种密切的关系,其目的是通过经济立法的改变完成对经济的制约而不需要革命。

3)强调国家的超阶级性,国家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中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认为国家是经济发展的中心。

瓦格纳认为国家是集体经济的最高形式,国家的公开职能将随着社会发展不断增加,施穆勒认为人们之间有比个人和阶级之间的经济关系更为基本的道义的结合,国家是这种道义结合的具体体现,因此要扩大国家职能。

4)新历史学派对工人持有同情的态度,对他们进行一些贿赂削弱工人斗争意志,缓除劳资矛盾,他们的观点主要是反科学社会主义。

在具体政策措施方面,施穆勒提倡用改良主义的社会经济政策来克服劳资对立。

通过道德观念的变化,加强国家干预。

13.奥国学派的主观价值论

•基本观点:

边际效用价值论的基本观点是把价值说成是人们对物品效用的心理感受或主观评价;

•价值构成:

主观价值表示财货和人的关系,取决于人们对物品效用的主观评价,是价值的本质和源泉,主观价值论是奥国学派价值论的实体,解释了主观价值的笨猪起源及价值量的决定的问题。

客观价值表示财货与其机械或者技术性成果的关系以及与其它财货相互交换的能力,实际就是交换价值。

•主观价值的决定:

财货价值是由效用决定的,而效用是人的主观的心理感受,是以人的主观心理评价为转移的,强调人的主观心理活动,认为价值不是商品内在属性,而是人的主观心理现象,与马克思的价值有着本质区别。

奥国学派认为物品价值的第二个决定因素是必须既具有有用性和稀缺性,二者缺一不可。

•价值量的决定:

•庞巴维克否定前人,加入边际效用的概念来谈论物品的价值量决定。

庞巴维克的价值量决定分作三点:

•1)生活资料的价值决定:

•A.物品的价值量由边际效用决定,效用分为效用的种类和程度,人类的欲望分为欲望的种类和程度,价值的大小是由欲望程度决定的,产品的价值大小随物品的数量发生变化,物品数量增加它的强度就降低,最后总有一个最不需要的边际欲望。

B.奥地利学派认为,决定物品价值的是它的边际效用,就是某物品一系列递减的效用中最后一个单位所具有的效用,满足边际欲望的边际效用决定商品的价值,产品价值的高低决定于边际效用的大小。

•(庞巴维克认为边际效用由供求关系决定,边际效用由需要及其供应之间的关系决定,当要求满足的需求越多和越强烈,而能满足该需要的物品量越少,则得不到满足的需要阶层就越重要,因而边际效用也越高;反之,则相反。

•2)生产资料的价值决定:

•与生活资料不同,奥国学派认为生产资料最后制成品的边际效用决定生产资料的价值,即生产资料的价值由生产出来的产品的价值来决定,生产资料的价值由成熟消费品逐级派生出来。

•3)补全物品的价值决定:

•庞巴维克认为若干物品以某种方式必须结合起来才能取得一个经济效用,这些用途相互补足的物品称为补全物品,全组补全物品其价值是与其作为整体所提供的边际效用来决定的。

评价:

•A.庞巴维克的边际效用论否认了商品的社会性和历史性,把价值看成是和历史无关的东西。

•B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商品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但它不是价值的源泉。

奥国学派把效用作为价值决定的重要因素,而这个效用实际上就是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而非源泉。

•C奥国学派把效用作了主观唯心的解释,边际效用变成了人们主观心理的东西,但这个心理因素却是无法用数量来测定的,与马克思主义价值评定有着本质区别。

14、时差利息论

1)庞巴维克提出一个主观价值论加上时间差来研究“时差利息论”,认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剩余价值的各种形态最终都归结为利息,认为借贷利息企业利息租金都是利息的不同形态,归结在利息项下。

这样庞巴维克的时差利息论实际上就是它的利润理论,为全部剩余价值存在进行辩解。

2)基本内容:

把一切利息形态的产生和利息的高低看作根源于和决定于人们对等量同种商品现在和将来两个不同时间内主观评价的差异。

3)他把物品区分为两类:

一类是现在物品;一类是未来物品(满足将来需要的物品)。

根据庞巴维克的主观价值论,人们对现在财货的评价比较高,对未来财货的评价比较低,也就是同数量的财货现在比将来具有更大价值。

4)评价:

A.庞巴维克的时差利息论的根本目的是抹杀一切剥削收入与工人的雇佣劳动的俩系,使利息成为自然永恒的范畴。

B.奥国学派把利息看成是不同时间段人们主观评价的产物,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利息实际是利润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出来的。

C.庞巴维克的这种理论被看成是他的独创,连奥国学派其他几位代表人物都对其时差利息论持怀疑态度。

15、克拉克边际生产率论(工资利息决定)

1).在分析工资和利息时,(克拉克以阶级调和论为基础,结合资本生产力论和19实际70年代后所流行的边际分析法)克拉克提出了边际生产力分配论。

2).他从生产要素论出发,重提土地、劳动和资本共同创造价值,共同参与分配的论。

劳动和资本生产力递减规律是克拉克的另一理论支柱。

他把“土地收益递减规律”扩展到其他生产要素上,认为劳动和资本的收益也是递减的。

3).因为所有各单位的资本或劳动在品质上和作用上被假定为同一,因此,资本的边际单位的生产力决定了全部各单位资本的利息,劳动的边际单位生产力决定了其它各单位劳动的工资。

克拉克用图示描述边际生产力决定工资和利息的标准。

(图书P249)

16、马歇尔均衡价格论

均衡价格论是马歇尔经济理论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其全部理论的基础和核心。

它旨在阐明自由竞争条件下商品价值的决定及变动规律。

在其理论中延用价值这个词,但其价值与价格是混同的。

马歇尔对均衡价格的分析作了一些假定:

1)、其价格均衡分析是就其一个商品本身的供求关系来说明该商品的价格决定,不考虑其他有关商品的价格变动和影响。

2)、是局部均衡分析的应用。

3)、假定购买力不变,就是不考虑价格因商品或货币本身价值的变动而变化。

1.均衡价格的形成

马歇尔运用均衡分析和供求分析方法,把需求和供给、需求价格和供给价格结合起来说明均衡价格的形成。

所谓均衡价格就是需求价格和供给价格相一致的价格。

2.均衡价格的短期与长期分析

马歇尔将时间因素并将其引入供求均衡分析,他把影响价格特别是成本变动的时期分为三种:

第一类是暂时(几天之内)的市场均衡;

第二类是短期均衡模式指几个月或一年时间内的均衡;

第三类是长期(一年以上)的均衡。

马歇尔提出,时期愈短,就愈需要注意需求对价值的影响;时期愈长,生产成本对价值的影响将愈加重要。

·产四要素论

马歇尔在传统的生产三要素(土地、劳动与资本)上增加了一个新要素──企业经营能力。

企业家职能对企业的营利能力具有决定性意义,它应成为一个独立的生产要素,有自己独立的报酬和供给价格。

·马歇尔以生产成本来说明商品供给价格的决定。

他对生产成本的分析是以主观心理现象为基础的。

生产成本问题可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考虑:

一是真实成本,二是货币成本。

生产成本包括各种形式的劳动和资本。

所谓生产的真实成本就是劳动的“负效用”和资本的“等待”的总和。

·所谓边际生产费用即“边际产品”的生产费用。

3.均衡价格的动态分析

马歇尔对正常供求价格(指短期和长期内的价格)变动的原因及其对产量和价格的影响进行研究。

在考察正常需求和正常供给的增加对产量和价格的影响时,他引入了一个新的条件:

生产率或生产报酬的变动,它有三种情况:

1)、报酬不变律,即商品的供给价格对各种产量来说实际不变

2)、报酬递减律,即供给价格随产量的增加而增加

3)、报酬递增律,即它随着产量的增加而减少

马歇尔指出,由于技术进步等原因是正常供给增加不,在导致产量增加的同时,总会降低正常价格。

4.垄断与均衡价格

马歇尔所的说垄断,是指一种商品只有一个供给者的情况。

在这种绝对垄断的情况下,垄断者可以根据需求状况自由调整其商品的供给量,不仅使商品的价格足以支付生产费用,而且能获得最大额度的垄断利润。

此时的商品价格仍由供求关系决定,只不过体现为一个供给者和所有需求者之间的关系。

对马歇尔均衡价格论的评价

马歇尔的均衡价格论对于我们的市场价格分析有一定的作用,应该说马歇尔对价格方面的分析对我们还是有借鉴意义的,对全面了解市场是有一定科学价值的,这个价值要实事求是,不应过分放大。

1、马歇尔在政治当面的目的

马歇尔均衡价格论确实是用来和劳动价值论相对抗的,是用来宣传资本主义能够在自由竞争的条件下自动达到均衡,最终目的在于说明资本主义社会不存在矛盾的,所有的矛盾均存在其自身内部,可以得到解决。

所以资本主义社会不需要马克思所说的那种质的飞跃和改变。

2、对马歇尔均衡价格论从内容上进行评价

马歇尔在用价格偷换价值以后,用边际效用论,生产费用论来对供求加以分析,但最终仍是由供求决定价格。

3、马歇尔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来说明需求规律是错误的,同时以生产成本论来说明供给规律是不正确的。

均衡价格论提出的目的是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相对抗的

马歇尔的均衡价格论就是把供求论、边际效用论、生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英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