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教育造型.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390560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2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继续教育造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继续教育造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继续教育造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继续教育造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继续教育造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继续教育造型.docx

《继续教育造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继续教育造型.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继续教育造型.docx

继续教育造型

课程学习指导

一、课程主要内容

1.生活中有哪些现象与地球的形状和自转相关?

2.如何指导学生理解地球的公转?

3.如何组织学生探讨生活中与地球公转相关的地理现象?

二、课程特色

设计大量承载教学规律原理和教学资源的案例,采用展示学具、实做教具、讨论它们的功能和运用等方式方法,增强培训的有效性和趣味性。

三、本课程解决的核心问题

地理是研究空间的学科,地球运动的学习需要有较强的空间思维能力。

对于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而言,建立空间概念的难度较大,因此,“地球的运动”成为初中地理难度最大的知识板块。

突破本专题的教学难点,关键是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地球仪模型,建立空间感,注重将演示实验与模型制作、游戏活动与现代多媒体技术等引入课堂,使难以想象的空间问题形象化。

同时,教学内容要紧密联系生活中的相关地理现象,创设解决问题的情境,实现从感性认知到理性分析的转化。

1.能说出“地球和地球仪”的教学核心知识。

2.会收集生活中可用于制作简易地球仪的材料;说明自制地球仪的特点;创造性地利用自制地球仪进行教学。

3.能在下面几方面把握教学的难度与深度:

对地方时的感性认识,理解时差的产生,并能通过推理统一时间;对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感性认识,通过简单推理理解季节的产生。

观念篇

(1)

“造型·表现”是义务教育美术课程中最基础的学习领域。

随着2011版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课改进入深化阶段,如何落实课程标准精神成为课改推进的重要问题。

本培训课程将以“了解与落实”为中心,以聚焦课堂教学设计中的教学典型问题,促进了解本学习领域的设计理念,建立新的教学观念,深化美术课程改革,提升老师们理解和践行实施本学习领域的能力。

本专题的学习采用“微课程”理念,归纳议题,分置“问题单元”;以“问题”为中心,考虑“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

请老师们关注以下几点:

第一,基于课程标准在四个学段不同的内容标准,分小学和初中不同的问题;

第二,基于现实情况,比如城市和农村的教学实施;

第三,基于研究问题,从认识上(观念建立),从方法阐释(行动方式),通过案例讲授和讨论提升认识;

第四,基于国际视野下的“造型·表现”教学设计一定要服务于教学实践。

本专题针对一线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展开讨论,从材料开发、观念建立、课堂教学操作与管理等方面展开,以问题的方式引领大家思考与行动。

以下讨论题从教学答疑现场、一线教师教学问卷中筛选,从“观念篇”、“操作篇”、“探讨篇”等为抓手,采用“微课程”理念,设置问题单元。

“造型·表现”学习领域辅导课程核心问题:

(一)观念篇

1.“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内容就是“画画”吗?

2.“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教学设计的核心价值取向是什么?

(二)操作篇

1.教学设计能否从学生经验中来,又回到学生经验中去?

2.怎样关注教学设计的“整体性”与教学设计具体实施过程中的“生成性”?

(三)探讨篇

1.教学设计中是否要有教师的示范?

2.教学设计中关于“学具”的“困难”与“困惑”,如何应对?

有人曾经这样说:

“一位教师在上课的时候,究竟是课在前,还是心在前,这是判断一节好课的基础。

”如果在课堂教学中,美术教师能够做到心在前,课在后,强调教学设计的重要意义,那么他的教学就是为学生发展着想,启迪学生思维发展的,这样的教学,才能真正走向美术教师的专业发展。

【案例1】《克里奥尔的舞者》

教学案例导入:

在教学案例1中,运用同课异构的思维方式,对比几位老师的教学设计,强调不同的设计会带来的不一样的教学效果。

指导老师:

藤华夏

你看见了什么?

你知道他(她)为什么要这样表达呈现吗?

你了解本次课的教学设计思路吗?

如果你来上课,将如何设计?

这里展示一组学生的剪纸造型作业。

《克里奥尔的舞者》这一课,老师是这样设计的:

“在第三单元的第8课学生已经接触了对称剪纸,然而,剪纸的形式多样,平时他们知道最多的也是我国民间传统剪纸,往往对物体细节比较在意,而马蒂斯剪纸简洁概括的造型,流畅生动的线条,对培养儿童正确的观察方法,对物体整体把握的能力有一定提高,而且他的作品色彩明快,具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接近孩子的风格。

由此,我自拟了本课教学内容,作为第三单元的第8课剪纸内容的一个拓展。

”本次课的教学目标:

“欣赏马蒂斯剪纸作品,体验大师剪纸风格;通过感受舞蹈人物的姿态美,用富于想象的方法构思,创作彩色剪纸作品。

《克里奥尔的舞者》是法国偶像派的画家马蒂斯的作品,用简单的色彩、大胆夸张的造型突出一位舞者的形态。

马蒂斯在其71岁时因为生病不能拿笔画画,就改用“撕贴”的方式将不同类型的纸拼凑在一起,完成自己想要的意境作品,他称:

“彩色撕贴画是最直接的作画方式”。

执教这一课的公开课老师很多,不同的老师的教学设计不同:

有的注重作品欣赏,从大师的作品解读中体会作品,了解大师的情绪和创作的意义;有的老师注重技术的传授,强调方法的介入。

不同的教学设计最终会出现不同的学生作业。

本课藤老师在教学设计中,定位在熟悉和理解大师的作品,从色彩和造型两方面给予充分的指导,孩子们的作品呈现丰富的视觉意象……

一、观念篇

(一)“造型·表现”不是独立的学习领域

1.画,从看开始

美术是视觉的。

在我们探讨“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教学设计语境下,我们首先强调本学习领域不是独立的学习领域,它与其它学习领域息息相关。

四个学习领域的划分,是以学生的学习活动方式为依据的。

为了改变单纯以学科知识体系构建课程的思路和方法,本《标准》从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角度,根据美术学习活动方式划分了“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

四个学习领域都属于美术学习的活动方式。

美术学习活动大致可分为创作和欣赏两类。

很多老师把自己的课贴上一个标签,甚至很多教材也是这样,仔细去想想,不同学习领域的介入,只是一个“主”“次”的问题,不会只有一个定义和动作,只强调一个技术要领。

2.会看,就会“做”

美术学习是一种文化传承。

美术的实践性,强化了学生思维变化后的感悟。

真正意义的美术学习不是按照教材或者按某些套路教孩子什么,而是启迪学生思维,引领学生主动发现与创造。

从《克里奥尔的舞者》的作品中,我们看到学生对马蒂斯作品的了解和认同。

学生在了解马蒂斯的创作背后情感、人生经历的基础上,在“读作品”过程中,摈弃作品固有的思维和情感,建立了自己的生活经验,作业中介入了自己的思考。

 

案例2:

藏书票(详见“拓展学习资料”中“相关资源”)

 观念篇

(2)

案例2:

藏书票(详见“拓展学习资料”中“相关资源”)

案例3:

构成练习(详见“拓展学习资料”中“相关资源”)

3.“画”与“设计”之间的思维转换

教学设计定位在让学生体会造型的形式美感,运用“对称、均衡、重复、节奏、对比……”等形式语言表现自己的情感。

在教学中指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媒材进行作业。

学生选择了自己生活中熟悉的题材,生活给了学生自主创作的热情,《乐器》、《放学回家》、《妈妈的牵挂》等等,都是学生熟悉而乐意表现的。

构成练习往往能把学生不擅长写实和表达的“缺点”,用设计的思路弥补,让学生获取心灵的自由,运用对称、均衡、重复、节奏、对比、变化、统一等形式原理进行造型活动,运用美术媒材、技巧造型,表现自己的意识,达到眼高手也高的能力。

构成练习在初中教学阶段尤其受学生欢迎。

初中生比较理性,对“像”与“不像”有太多理性判断。

在教学设计与组织中,可以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有针对性,有策略地解决“画功”问题,偏向设计和符号化的元素介入,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很多老师曾经提问,怎么就想到做这个练习来给学生信心和画下去的勇气?

这个教学拓展题材和活动补充是怎样来确立教学目标的?

我们可以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分目标表述中了解:

1.观察、认识与理解线条、形状、色彩、空间、明暗、肌理等基本造型元素,运用对称、均衡、重复、节奏、对比、变化、统一等形式原理进行造型活动,增进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2.通过对各种美术媒材、技巧和制作过程的探索及实验,发展艺术感知能力和造型表现能力;

3.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敢于创新与表现,产生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

我们从《构成练习》中,看到学生的画面感有很强烈的设计意识。

在组织画面中,学生巧妙地把创意通过符号化的语言“安排”进画面,运用形式美的要求,满足了自己的表现需要。

(二)“造型·表现”就是画画吗?

很多老师的教学观念,总是认为“造型·表现”就是画画课。

在常规课堂上,尤其如此。

一方面教师的观念出现认识误区;另一个方面是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认为画画比较“省事”。

这些都是观念的误区。

“造型”与“表现”是美术创造活动的两个方面,造型是表现的基础,表现是通过造型的过程和结果而实现的。

“造型•表现”学习领域不以单纯的知识、技能传授为目的,而要贴近学生不同年龄阶段身心发展特征与美术学习的实际水平,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造型表现活动。

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主动寻找与尝试不同的材料,探索各种造型表现手段;不仅关注学生美术学习的结果,还要重视学生在活动中参与和探究的过程。

观念篇(3)

(三)“造型·表现”的核心价值取向

【案例4】学生的绘画风格和习惯——我眼中的天才孩子

我想从教学案例《胡恒源徒手画》这本册子出版的前后说起,强调经验对学生的重要意义。

《胡恒源徒手画》收录了作者初中求学阶段的美术创作60余件,作为老师,感触很多。

能有幸做这本画册的第一个读者,并在教学中分享作者创作的过程,这让我难忘。

这个学生的画不完全表现绘画专业技巧,而是运用绘画能力表现生活。

只有这样,教育才会产生最大的功效。

观念篇(4)

【案例5】脱颖而出的小红人

我们从脱颖而出的《小红人》,看看浙江省金华市开发区宾虹小学吴立文老师的教学笔记三则,可以从中感受到吴老师教学的教学乐趣。

这节课生成出一个思考:

剪纸的技法操作重要还是大胆尝试及遇到问题能迎头而上的勇气重要?

也就是说,我们的儿童美术教育是解决掌握技法的问题,还是寻求解决问题的观念?

这个案例用了作者近两年的时间,分三个段落展开研究。

在实际教学中逐渐感受到:

“孩子学习美术不能简单的理解成一种表现形式的模仿,而是要通过体验去触摸本土文化的渊源,正如吴冠中倡导的艺术表达应“风筝不断线”。

孩子这节课中所表现的小红人已不是简单的吕胜中再现,也不是民间艺术的翻模。

而是感受了大麦地艺术、民间剪纸艺术、当代装置艺术后的一次体验活动。

1.技术的强化是核心价值吗?

我们发现,对学生的技能技巧的强化训练,要达成预定的指标,只要方法合适是比较容易。

多年的课程的实践,我们发现学生的技术意识比较容易被强化,技术项目是《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明确了。

学生很聪明,这个群体在接受技术考核和筛选中,很多学生都通过作品,传递出诸多信息,我们也可以从学生的作业展览中发现,要把学生的专业能力提升,有方法可循。

技能技巧目标达成的同时,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潜能得到了进一步开发和发展。

于学生来说,技术的提升能够帮助学生造型表现能力的提高,因而实施起来就显得驾轻就熟了。

所以,在教学设计中,可以有梯度的做好技术强化的练习。

与此同时观察和思考,技术难道是艺术的核心价值吗?

显然不是。

2.“造型”的核心价值提升——认识与完善自我

当你把教学当作研究来做,在美术课程的方法和技术探索过程,你会发现自己的工作是有趣的。

在收获了知识技能与技巧,对应着最初制订的课程目标,应该比较满意。

但这只是一个方面,我们很快发现,学生在运用技能技巧表达着自己的内心世界,他们熟练地运用美术语言表达生活,这让课程设计和定位发生了改变。

这三张作品表现“5.12”大地震后他们的人文关怀,您看出来了么?

“他们画得很熟练,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感情,他们安静地表达自己真诚的爱,他们的图画感动了我,也感动了很多关心我们课程的老师。

面对学生的作品,谁还能说什么太多的言语呢?

图像本身就是语言,凡是用心的人们都能了解……”

尤其在与专家交流的时候,他们欣喜地发现学生的表现力和娴熟的创作技巧,怎么有这样生动的意象和自由的创作精神?

以下三件作品,大家能看懂么?

都是表现关于“我”的主题。

前两张运用手的语言,是表达什么?

第三张表现什么?

那样干净典雅,充满纯真的气息!

“造型·表现”给学生自主表达的学习空间,通过一系列自主选择材料和主题的学习过程,学生找到了自己的表达方式。

这里有一个值得关注的分水岭:

技术意识或生活经验的被唤醒。

绘画技巧比较突出的同学,容易找到在原有基础上的突破——通过熟练的塑造比如光影、肌理、特征等细节来表现写生对象;而写实能力稍微欠缺的同学,在技术上无法逾越的时候,他们找到了运用其他方法——通过名作鉴赏时对表现方法的介入,把方法运用到了自己的创作中,这其中最难得可贵的是具备了写实能力,而同时又有创作表现能力的同学。

 

在以上这组作业中,三个层次的学生的作业能力,都是运用黑白灰的要求作业,但是他们选择的维度是不一样的,我们可以看到绘画技术在美术创作中,只是很基础的一部分,技术是为创作服务的,是每个学生需要了解或者说掌握的,技术绝对不是终极目标。

从写实——到摹写名作——到表现自我,表达小艺术家对自己生存状态的思考,表现自己的精神世界。

3.通过“表现”来构建人的精神家园

读图时代已经来临。

看着学生的画,他们在画什么?

他们的作业中有强烈的思想。

他们在表现什么?

他们的作业中在倾诉什么?

这些作业引起了我们对课程的反思和更深切的关注:

除了技术,应该还有更高级的文化内涵,或者说心理层面的什么?

他们无意识中表达的,他们真诚诉说的,他们生活中遭遇的什么?

他们在成长中的喜悲……

 

在老师质疑男女同学交往和早恋问题时,小艺术家发现是学生自己的把握问题,所以以“有缝的蛋”来暗示其不自觉!

在大众选美的疯狂以及浮躁的社会弊病问题上,学生画出了《古典与现代的矛盾》,画出当代学生的对社会的置疑,对美的标准的疑惑,对自己心情的表达!

学生的表达,给我们思考的同时,也为交流提供了话题。

美术作为一种语言有其强大的功能,帮助学生自我表达。

学生绘画是为了生活,而不是艺术,我更想强调我们要保护学生本来的东西,不要把学生按照一个模式塑造,让他们保留自己的真实:

课程最核心的价值观已经被唤醒——那就是人的教育和自我的觉醒。

美术课程的核心价值观是什么?

学生的艺术天赋和艺术表达本能是通过怎样的方式呈现?

学生的自我表达和情感表达,表明了什么?

是的,教育才是最核心的目标,这是自我的觉醒——自我教育和自知自觉!

比绘画技术更有意义,培养绘画技术只是课程基本的功能。

最重要的是,我们要注意保护学生原有的天赋和气质,让学生保持本真最美的情感,在了解绘画方法时学会表达生活,用美的方式感动生活,唤醒自己和他人。

这才是课程的核心价值和功能。

【问题探讨】

• “造型·表现”就是画画吗?

•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下的“造型·表现”学习领域,对于中小学生的发展而言是什么?

• 怎样理解“造型”与“表现”的相互关系?

• 是不是需要关注不同学段学生的绘画发展心理?

• 很多学生表示“想做好却难以做好”“想画好却偏偏难以画好”,你是怎么处理的?

• 学生的“表现”缺乏创造力吗?

怎么样“保护”孩子们的创意?

• “是画得像就好吗?

”你认为怎样的作业好?

——“学生有画不像的自由。

”通过分析,有多少人认为画的像就好?

采访学生为什么画不像不好呢?

结合学生的案例,通过分析,唤起教师的研究意识。

操作篇

(1)

交流话题:

教学设计从学生经验中来,又回到学生经验中去

互动提纲:

(一)以经验——“表现”的前提和可能

(二)以学生经验为教学资源的课程设计

1.不能忽略的学生的经验

2.教学设计中的“无为”理念与平台支持

3.以学生为教学资源的课程设计

案例6:

山区美术案例(详见“拓展学习资料”中“相关资源”)

“无为”的教学设计,是借用道家的无为“政治”而假设出来。

多年的教学经验发现,教师的知识有限,能力有限,需要以全体学生的“耳目”为“耳目”,以所有学生“手足”为“手足”,以“众智众力”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的自我实现与自我表达,体现学生课堂教学的自主管理的主体角色和意识。

也就是说,教学设计环节,要给学生创设一个可供他们展示才艺的平台,让学生自由表达的空间,以达成经验交流于资源共享的目标。

相反,如果一个老师太相信自己,太有为能干,对学生来说,不一定是好事。

以下这组照片,讲的是以学生为小老师,引领学生掌握水墨技巧的课堂教学故事。

 

其实,这样的故事很多。

在很多老师的教学中都有涉及。

我们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做这类教学设计,一是为了交流,以达成资源共享;或者是为了增加课程的趣味,让学生自主呈现和表达。

如果,我们教学设计中,在了解学生的前提条件下,把学生示范的活动提升到教学策略的层面,活动开设本身,就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有利于学生交流和发展的平台。

以学生为教学资源的设计,将使我们收获到意想不到的好的效果。

操作篇

(2)

交流话题:

教学设计从学生经验中来,又回到学生经验中去

互动提纲:

(一)以经验——“表现”的前提和可能

(二)以学生经验为教学资源的课程设计

1.不能忽略的学生的经验

2.教学设计中的“无为”理念与平台支持

3.以学生为教学资源的课程设计

案例6:

山区美术案例(详见“拓展学习资料”中“相关资源”)

“无为”的教学设计,是借用道家的无为“政治”而假设出来。

多年的教学经验发现,教师的知识有限,能力有限,需要以全体学生的“耳目”为“耳目”,以所有学生“手足”为“手足”,以“众智众力”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的自我实现与自我表达,体现学生课堂教学的自主管理的主体角色和意识。

也就是说,教学设计环节,要给学生创设一个可供他们展示才艺的平台,让学生自由表达的空间,以达成经验交流于资源共享的目标。

相反,如果一个老师太相信自己,太有为能干,对学生来说,不一定是好事。

以下这组照片,讲的是以学生为小老师,引领学生掌握水墨技巧的课堂教学故事。

其实,这样的故事很多。

在很多老师的教学中都有涉及。

我们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做这类教学设计,一是为了交流,以达成资源共享;或者是为了增加课程的趣味,让学生自主呈现和表达。

如果,我们教学设计中,在了解学生的前提条件下,把学生示范的活动提升到教学策略的层面,活动开设本身,就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有利于学生交流和发展的平台。

以学生为教学资源的设计,将使我们收获到意想不到的好的效果。

操作篇(3)

【互动交流】教学设计的“整体性”与教学设计具体实施过程中的“生成性”

【案例7】关注学生美术学习方式

【案例8】以学生为教学资源的教学设计、

【案例9】画家笔下的色彩

(三)教学设计中的学习方式选择和调控

有美术教学经验的教师和关注基础教育的专家都很了解,所有的教学和学习方法的有效运用,都有一个基本的前提——良好的教学秩序。

良好的教学秩序是营造文化情境的前提,只有在基本的教学秩序保障下,教师才能很好地运用教学手段展开有效的教学活动。

1.组织严密、分工明确是保证教学秩序的关键

由于美术课程比较受学生欢迎,参与的学生比较多,条件不均齐,所以要对学生进行基础考核的同时,完成小组构建,强化“相互关照”。

组员的分工要具体到位,让每个学生都有事情做,都有自己的职责。

尤其是学习记录员和卫生管理的落实。

不排除自主学习,落实独立学习的重要,为合作学习奠定基础,并利用独立学习资源,强化自己的组织与调控这一教学策略的运用,注意自己的教学方式紧紧和学生的学习相联系。

我们学生人数比较多,于是成立小组的同时,构建了团队合作的机制,共完成了多个团队,以基础分组训练,内容一致,但是要求有区分,这样做是有意义的。

 

小组为单位,以团队的方式合作学习,巧妙渗透了资源利用,交换思想,相互吸纳的合作思想。

尤其在呈现汇报,大家的良好的绘画习惯以及流程性检测都能很好的到位。

因为绘画教学很难做到教师对学生的一对一指导,只有通过团队合作的学习方式,来提高效率,改善教学效果。

 

 

2.设计出多向度的平台搭建

每个小组的学生能力是不同的。

绘画训练的操作方法与常规最不一样之处就是技能的强化和能力的表现,通过物化的作业来呈现。

各小组的平台搭建,为学生的绘画提供便利,尤其是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很大的自主空间。

比如说教师的专业示范和绘画演示、比如学生的专业汇报、比如模特的选择、比如材料的开放和个人体验……多向度的学习着力点,多向度的呈现方式,多向度的个性化表达,使学习完全处于开放状态,学习者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开放的教学环境,主动学习的教学现场,如果没有及时的调控,肯定是无序的。

在这个环节上教师的几个调控点要用心抓,考虑周密,要求明确。

一旦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老师以后的教学就轻松了。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给学生主动权,放手给学生实践与运用知识的机会,自己找感觉,把学生的学习状态调整出来,在开放的学习环境中,让学生积极参与,敢于探索和研究。

这里谈到的学习方式,是学生在长期的养成教育、习惯训练、强化组织的同时而形成的经验。

与此同时,教师熟练掌握了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教学手法,形成开放的教学风格。

然后,教师根据不同的训练内容,在实际训练中灵活运用。

3.用问题带教学,用梯度给学生台阶

带着问题学习,是学生愿意学习的关键。

问题的设计梯度是为了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避免从概念到概念的传授而提出的。

“有问题”是引导学生思考和美术探究的开始,在学生自主学习中,围绕教学目标创设问题,创设问题梯度,可以极大的提高学习的效率和积极性。

自己的问题,学生自己能找到,让学生知道自己该做什么。

学生的参与状态,与教师的教学状态相对应的,老师要有效调控,引导学生全员参与。

对于学生来说,将课程目标设计成问题,对不同层面的学生给予不同的指导,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避免从概念到概念的传授。

对有意义的提问,学生可以直接进入主题,了解训练目标和内容。

在与无效提问周旋的同时,削弱了教学的实际效度,浪费了时间资源,老师没有注意课堂节奏,问题的设计太随意,都是需要考虑的。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老师抛出的问题跨度大,没有注意问题与本节课的内容衔接或者说难度大,不可能在一节课解决,这样的问题,其实可以作为思考作业,在课后发给学生,引导学生思考。

有效的问题设计是在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基础上,围绕教学重点和难点而进行思考。

教学要注意问题的梯度,保证抓住学生的兴趣。

我们知道,带着问题思考,和进入教学情境,是抓住学生注意力的主要方法,学生不会游离课堂。

问题过于简单会让学生索然无味,问题难度过大会打消学生的积极性。

可以先了解学情,设计有效问题;问题是思考的结果,又是深入思考的开始。

4.让每个学生收获绘画方法和创作经验

事实上,在内容设计上,每个学生的向度是不一样的。

学生的个人基础和性格特点,决定了在作业主题上有统一的安排,但是要求不同,向度不同,针对学生个体的专业水平和志趣爱好,选择自己的专业方向或者自觉调整内容来给予专业指导。

 

比如说要介绍更多的资源给学生,了解更多的艺术家和艺术作品,开阔艺术眼界,促使大家对人类文化艺术作品的了解,加强对作品价值的认同。

 

上图是部分学生的作业,从黑白素描到色彩到年画等文化内容的介入,从精神层面到技术层面给予立体的训练,让每个学生都能感觉到自己的重要和被肯定。

这不是虚幻的赏识,而是通过作业给予的物化的自我肯定,学生在课堂中收获到喜悦。

【问题探讨】

• 本学习领域所包含的工具材料有哪些?

• 怎样开发和探索不同类型的绘画工具材料?

• 在教学设计的时候,我们应该如何结合实际做好工具材料的准备?

• 学生在表现什么?

为什么他们乐意做?

或者为什么不乐意做?

——是什么力量或语境在推动孩子们“表现”的愿望?

一个根本的原因是我们都需要表现自己,艺术赋予了一种任何东西都不能替代的,超越生活本身的东西,正是这种超越性的终极需求,决定了我们可以不断表现出更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