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周练附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387802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2.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周练附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一周练附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一周练附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一周练附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一周练附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周练附答案.docx

《高一周练附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周练附答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一周练附答案.docx

高一周练附答案

2012-2013高一语文周练试题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苏轼的意义

李泽厚

苏轼作为诗、文、书、画无所不能的文艺全才,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文人们最亲切喜爱的对象。

其实,苏的文艺成就本身并不算太高,比起屈、陶、李、杜,要逊色一筹。

然而他在中国文艺史上却有巨大影响,是美学史中的重要人物,道理在哪里呢?

我认为,他的典型意义正在于,他是地主士大夫矛盾心情最早的鲜明人格化身。

他把中晚唐开其端的进取与退隐的矛盾双重心理发展到一个新的质变点。

苏轼一方面是忠君爱国、学优则仕、抱负满怀、谨守儒家思想的人物。

这上与杜、白、韩,下与后代无数士大夫知识分子,均无不同,甚至有时还带着似乎难以想象的正统迂腐气。

但要注意的是,苏东坡留给后人的主要形象并不是这一面,而恰好是他的另一面。

这后一面才是苏之所以为苏的关键所在。

苏一生并未退隐,也从未真正“归田”,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却比前人任何口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归田”、“遁世”要更深刻更沉重。

因为,苏轼诗文中所表达出来的“退隐”心绪,已不只是对政治的退避,而且是一种对社会的退避;他不是对政治杀戮的恐惧哀伤,而是对整个人生、世上的纷纷扰扰究竟有何目的和意义这个根本问题的怀疑、厌倦和企求解脱与舍弃。

这当然比前者又要深刻一层了。

前者是可能做到的,后者实际上是不可能做到的,除了出家做和尚。

这便成了一种无法解脱而又要求解脱的对整个人生的厌倦和感伤。

这种整个人生空漠之感,这种对整个存在、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无所希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是苏轼最早在文艺领域中把它充分透露出来的。

正是这种对整体人生的空幻、悔悟、淡漠感,求超脱而未能,欲排遣反戏谑,使苏轼奉儒家而出入佛老,谈世事而颇作玄思。

苏轼在美学上追求的是一种朴质无华、平淡自然的情趣韵味,一种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态度,反对矫揉造作和装饰雕琢,并把这一切提到了某种透彻了悟的哲理高度。

无怪乎在古今诗人中,就只有陶潜才是最合苏轼的标准,才是苏轼所愿顶礼膜拜的对象。

苏轼发现了陶诗在极平淡朴质的形象意境中,所表达出来的美,把它看作是人生的真谛、艺术的极峰。

千年以来,陶诗就一直以这种苏化的面目流传着。

“人生到处知何似?

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苏轼传达的就是这种携带某种禅意玄思的人生偶然的感喟。

尽管苏轼不断地进行自我安慰,时时现出一副随遇而安的“乐观”情绪,但与陶渊明、白居易等人毕竟不同,其中总深深地埋藏着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

无怪乎同样具有敏锐眼光的朱熹最不满意苏轼了,他宁肯赞扬王安石,也决不喜欢苏东坡。

他感受到苏轼这一套对当时社会秩序具有潜在的破坏性。

苏东坡生得太早,他没法做封建社会的否定者,但他的这种美学理想和审美趣味,却对从元画、元曲到明中叶以来的浪漫主义思潮,起了重要的先驱作用。

直到《红楼梦》中的“悲凉之雾,遍被华林”,更是这一因素在新时代条件下的成果。

苏轼在后期传统美学上的深远的典型意义,其实就在这里。

(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相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把进取与退隐的双重矛盾心理发展到一个新的质变点,他是地主士大夫矛盾心情最早的鲜明人格化身。

B.与杜、白、韩及后代无数士大夫知识分子一样,苏轼有时还带着让人似乎难以想象的正统迂腐气。

C.苏轼诗文中表达出来的“退隐”心绪既有对政治的退避,也有对社会的退避,后者比

前者更深刻。

D.苏轼最早在文艺领域中充分透露出对整个存在、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无

所希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

2.下列各项中,不能说明苏轼在中国文艺史上的意义的一项是()

A.苏轼作为诗、文、书、画无所不能的文艺全才,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文人们最亲切喜

爱的对象。

B.苏轼的对整体人生的空幻、悔悟、淡漠感,使苏轼奉儒家而出入佛老,谈世事而颇作玄思。

C.苏轼在美学上追求朴质无华、平淡自然的情趣韵味和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态度,并把这一切提到了哲理高度。

D.苏轼的美学理想和审美趣味,对从元画、元曲到明中叶以来的浪漫主义思潮,起了重要的先驱作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文艺成就不如屈、陶、李、杜,然而在中国文艺史、美学史中却比上述几人具有

更大的意义。

B.苏轼即使能退避政治也无法退避社会,这使他陷于一种要求解脱而又无法解脱的对整

个人生的厌倦和伤感的境地。

C.苏轼认为陶潜诗文中所表现的朴质无华、平淡自然的情趣韵味,是艺术的真谛、艺术

的极峰。

D.相对于苏轼,朱熹更赞赏王安石,因为王安石的思想对当时的社会秩序不具有破坏性。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许逵,字汝登,固始人。

正德三年进士。

长身巨口,猿臂燕颔,沉静有谋略。

授乐陵知县。

六年春,流贼刘七等屠城邑,杀长吏。

诸州县率闭城守,或弃城遁,或遗之刍粟弓马,乞贼毋攻。

逵之官,慨然为战守计。

县初无城,督民版筑,不逾月,城成。

令民屋外筑墙,墙高过檐,启圭窦①,才容人。

家选一壮者执刃伺窦内,余皆入队伍,日视旗为号,违者军法从事。

又募死士伏巷中,洞开城门。

贼果至,旗举伏发,窦中人皆出,贼大惊窜,斩获无遗。

后数犯,数却之,遂相戒不敢近。

事闻,进秩二等。

时知县能抗贼者,益都则牛鸾,郯城则唐龙,汶上则左经,浚则陈滞,然所当贼少。

而逵屡御大贼有功,遂与鸾俱超擢兵备佥事。

逵驻武定州,州城圮濠平,不能限牛马。

逵筑城凿池,设楼橹②,置巡卒。

明年五月,贼杨寡妇以千骑犯潍县,指挥乔刚御之,贼少却。

遥追败之高苑,令指挥张勋邀之沧州,先后俘斩二百七十余人。

未几,贼别部掠德平,逵尽歼之,威名大著。

十二年迁江西副使。

时宸濠党暴横,逵以法痛绳之。

尝言于孙燧曰:

“宁王敢为暴者,恃权臣也。

权臣左右之者,贪重贿也。

重贿由于盗薮,今惟翦盗则贿息,贿息则党孤。

”燧深然之,每事辄与密议。

及宸濠缚燧,逵争之。

宸濠素忌逵,问:

“许副使何言?

”逵曰:

“副使惟赤心耳。

”宸濠怒日:

“我不能杀汝邪?

”逵骂曰:

“汝能杀我,天子能杀汝。

汝反贼,万段磔汝,汝悔何及!

”宸濠大怒,并缚之,曳出斫其颈,屹不动。

贼众共推抑令跪,卒不能,遂死,年三十六。

初,逵以《文天祥集》贻其友给事中张汉卿而无书。

汉卿语人曰:

“宁邸必反,汝登其为文山乎!

”逵父家居,闻江西有变,杀都御史及副使,即为位,易服哭。

人怪问故,父曰:

“副使,必吾儿也。

”世宗即位,赠左副都御史。

嘉靖元年,改赠逵礼部尚书。

(节选自《明史·许逵传》)

[注]①圭窦:

圭形小门。

②楼橹:

上有望楼的战车。

古代一种酷刑。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日视旗为号日:

每天。

B.贼果至,旗举伏发伏:

隐匿。

C.俱超擢兵备佥事超:

越级。

D.宸濠素忌逵素:

平时。

5.以下各组句子中。

全都表明许逵“有谋略”的一组是(3分)

①县初无城,督民版筑②家选一壮者执刃伺窦内

③又募死士伏巷中,洞开城门④每事辄与密议

⑤汝反贼,万段磔汝⑥曳出斫其颈,屹不动

A.①②③B.①④⑤C.②③⑥D.④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许逵身材魁梧,且有军事才能。

正德六年春,他在乐陵知县任上,修筑城墙,训练兵卒,招募死士,最终打败了流寇刘七等贼人,并因此而获得了升迁。

B.驻守武定州时,许逵筑城挖壕,修造战车,设巡逻队;第二年五月,贼杨寡妇进攻潍县,许逵在高苑击败他们,后来又在德平全歼另外一股贼人,威名大震。

C.许逵与都御史孙燧对剪除宁王势力有相同的认识,所以凡事都相互商议。

宸濠造反,捆绑了孙燧,欲加杀害。

许逵争辩未果,责骂叛寇,英勇就义。

D.从许逵赠送《文天祥集》一事,其父其友就知道许逵必定会在宁王造反时像文天祥一样坚贞,所以其父在未知儿子生死的确切消息时,就摆上牌位哭悼儿子。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后数犯,数却之,遂相戒不敢近。

译文:

(2)燧深然之,每事辄与密议。

及宸濠缚燧,逵争之。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新晴

刘攽

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

惟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8.这是一首夏日即景诗,找出诗中富于季节特征的意象,并结合全诗,简要说明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4分)

9.“偷开门户又翻书”一句中的“偷”字在《宋诗别栽》中为“径”字,你认为哪一个字好?

请简要说明理由。

(3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驾一叶之扁舟,,寄蜉蝣于天地,。

(苏轼《赤壁赋》)

(2).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王湾《次北固山下》)

(3)但以刘日薄西山,,人命危浅,。

(李密《陈情表》)

3.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25分)

老黄牛 伍维平

还没有像往年一样为主人犁完五亩地,老黄牛的一条腿断了。

折腿的事就发生在昨天。

①昨天的天气很好,风和日丽。

这是个今年开春以来少有的好日子,农夫们不用互相招呼就纷纷踏上仍有些峭寒的田垄,一年的农事在鞭子的抽打声和吆喝声中开始了。

老黄牛是一条经验丰富的耕牛,忠心耿耿,勤奋劳作。

他像往年一样卖力耕田,但他在时光的打磨中已经很衰老了,拉着一驾犁好像拉着一座大山在走,异常沉重。

主人斥责他,他羞愧难当,叹了一口气,一咬牙一使劲,他听到了发自身体内部的一声响,一条腿断了,他知道这意味着什么,这是生命戛然而止的声音。

②暮霭落尽,黑夜升满。

老黄牛独自蜷伏在牛栏里,想着自己的心事。

他抬起疲惫的头颅,凝视着星空下那片肥沃的黑土,心中充满眷念和回忆。

他把自己的爱与恨、乐与苦、血与汗以及生命中的一切都交给了这片土地。

日月作证,鲜嫩的青草作证,金黄的果实作证,还有孩子作证。

那是主人家的孩子,胖嘟嘟红扑扑的样子,一个很阳光的男孩。

那天中午,小男孩跑到牛栏前,向老黄牛宣读了他的一篇获奖作文:

“……我家的这头老黄牛,又高又大,浑身的皮毛是灰褐色的。

嘴巴像个簸箕口,眼睛圆鼓鼓的很有神,一对牛角像拉满的弓箭,威武有力。

它干起活儿来劲头大,也舍得卖力气。

有一天中午,天气热极了,太阳像个火球似的挂在头顶,简直让人喘不过气来,我以为老黄牛一定不干活儿了,就跑到田间去看,它仍然还在拉犁耕田。

它身上粘着一块块干泥巴,喘着粗气,双腿踏进没膝深的烂泥中,一步一步拉着犁,没有一点要停下来的样子。

”老黄牛记得,那天小男孩给了它一把嫩青草和一个敬礼。

昨天下午,村里的兽医被请来。

兽医一边查伤情一边摇头,只是对伤口作了简单的象征性包扎。

兽医当着老黄牛的面对主人说,一条废牛,这种牛还能拉犁,真是怪事。

主人呐。

现在你只有一件事要做,宰掉它,然后卖钱。

主人望着老黄牛,目光变得闪烁不定,但老黄牛知道,那里面暗藏着可怕的杀戮凶光。

③夜已三更,天空的星星被风吹得了无踪影,整个村子沉浸在死一般的寂静和黑暗中。

倏然间,主人家正屋的灯亮了,磨刀的声音和屠夫特有的浑浊笑声敲碎了夜的寂寥。

老黄牛知道大限将至。

闭了眼任所有的泪水流尽。

老黄牛最后大吼一声,用自己的方式结果了自己。

听到一声闷响,主人急忙领着提了刀的屠夫赶到牛栏。

他们看到的只是扭断了脖子扑倒在地的老黄牛和一面粘满了老黄牛鲜血的土墙。

屠夫气愤地骂道,畜生,我这把刀白磨了。

主人却笑了,这畜生倒是挺体贴我呢,要我少花钱。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A.从构思看,小说采取了倒叙的方式。

第—段就交待了”事件的起因,设置了必要的悬念以吸引读者,也附带交待了老黄牛“以往”的辛劳。

B.小男孩宣读获奖作文一节属于插叙,不仅从侧面照应了老黄牛把“生命中的一切都交给了这片土地”,也与下文主人的态度形成了对比。

C.“老黄牛”有着善解人意、无私奉献和自尊刚强的品质,更有着对主人无私的忠诚。

正是这样的忠诚使它为了不拖累主人而选择了自尽。

D.用“兽医”、“屠夫”和“主人”对老黄牛的态度和行为,来表明人类是个冷漠、自私、忘恩负义甚至残忍的群体,正是作者的创作动因。

E.小说叙事平淡而沉静,但读者分明能感受到一丝沉痛,灵魂会随着老黄牛的——头撞死而颤栗,更会因主人庆幸少花钱的高兴嘴脸而悲哀。

文中画线处的景物描写分别有怎样的作用?

请简要分析。

答: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说结尾处主人对老黄牛的态度在上文中有多处伏笔,请把它们找出来并作简要说明。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人认为小说的结局过于消极,并设计了另—种结局——老黄牛在小男孩的保护下得以在主人家尽享天年。

你更认可哪一种?

请从立意的角度,谈谈你的看法。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25分)

西南联大的闻一多

   ①闻一多在联大中文系讲楚辞、古代神话和唐诗三门课,立论新颖,考证严密,深受学生欢迎。

他的古代神话课,图文并茂,用整张的毛边纸画出伏羲、女娲的各种画像,用按钉钉在黑板上,口讲指画,有声有色。

伏羲女娲,本来是相当枯燥的课题,但听闻先生讲课让人感到一种美,思想的美,逻辑的美,才华的美。

因此,不单是联大中文系、文学院的学生争着听这门课,就连理学院、工学院的学生也赶来听。

   ②闻一多是一位浪漫的诗人,他会把讲课变成一个充满诗意的过程,所以他把上午的课换到了晚上。

七点多钟,室外月上柳梢,室内电灯亮了,闻一多穿着深色长衫,抱着几年来钻研所得的大叠大叠的手稿抄本,昂然走进教室。

学生们起立致敬又坐下之后,闻一多也坐下了;但并不马上开讲,却慢条斯理地掏出纸烟匣,打开来对着学生和蔼地一笑:

“哪位吸?

”学生们笑了,自然不会有谁真的接受这绅士风味的礼让。

于是,闻一多自己点了一支,长长的吐出一口烟雾后,用非常舒缓的声腔念道:

“痛——饮——酒——,熟读——《离骚》——,方得为真——名——士!

”之后才开始讲课,有时讲得兴致盎然,闻一多会把时间延长下去,直到月光洒满校园的时候,才带着清凉的露水回到他的新南院住宅。

   ③闻一多讲唐诗是联大叫座的课。

他原来就是诗人,对唐诗的理解,其见解和感受有别于其他学者。

闻一多最赞赏五言绝句,认为五言绝句是唐诗中的精品,二十个字就是二十个仙人,容不得一个滥竽充数。

汪曾祺说:

“能够像闻一多先生那样讲唐诗的,并世无第二人。

因为闻先生既是诗人,又是画家,而且对西方美术十分了解,因此能将诗与画联系起来讲解,给学生开辟了一个新境界。

”他讲唐诗,不蹈袭前人一语。

将晚唐诗和后期印象派的画一起讲,特别讲到“点画派”。

中国用比较文学的方法讲唐诗的,闻一多当为第一人。

   ④闻一多特别欣赏初唐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在他的《宫体诗的自赎》一文中,曾把这首诗评价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这首诗有浓厚的唯美倾向,却带有几分人生幻灭、虚无颓唐的意味。

何兆武评价说:

“闻先生的思想主潮早年和晚年是一以贯之的,本质上还是个诗人,对美有特别的感受,而且从始到终是一包热情,一生未曾改变过。

   ⑤唐诗中有这样空灵唯美的诗意,有人生幻灭的虚无感,更重要的是,唐诗中的人间疾苦更能引起闻一多的感触。

闻一多经常跟学生说起这样的事情,说完以后就讲唐诗,讲杜甫的三吏三别,他愤怒地说:

“为什么隔了一千多年了中国的事还是这样悲惨,比那时候还不如?

”学生还因此有这样一个作业“给蒋委员长的一封公开信”,令他们记忆深刻。

   ⑥抗战期间,看到国家糟糕到这步田地,闻一多如坐针毡,他在给学生臧克家的信中写道:

“我只觉得自己是座没有爆发的火山,火烧得我痛,却没有能力炸开那禁锢我的壳,放射出光和热来。

”以1943年为时间标记,闻一多走出书斋,从一个学者变成了一个激情喷发的民主斗士,在许多公开场合作“狮子吼”。

   ⑦1946年西南联大开始分批北上,为了工作需要,他坚决留在昆明。

在白色恐怖下,1946年7月11日,民盟中央委员李公朴惨遭暗杀,闻一多的处境十分危险,但他置生死于度外。

7月15日,他义无反顾地前往参加李公朴先生的追悼会,面对国民党特务,他拍案而起,慷慨激昂地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的讲演》,悲愤地表示为了民族“要像李先生一样,前足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的坚定决心。

追悼会后,又出席了民盟在《民主周刊》社为李公朴被暗杀事件举行的记者招待会。

当天下午在回家途中即遭到国民党特务杀害,时年不满48周岁。

1.下列对传记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闻一多的课堂氛围富有诗意,为了创造意境,他可以把时间改到晚上,

映着灯光和月光给学生讲。

课堂上的闻一多很有名士风度。

 B.闻一多将晚唐诗和后期印象派的画一起讲,用比较文学的方法讲诗歌的,闻一多当为第一人。

 C.闻一多特别欣赏初唐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认为这首诗带有几分人生幻灭、虚无颓唐的意味。

  D.闻一多也是美术家,他不仅熟知中外画作,而且能将绘画意境和诗歌意境融为一体。

 E.闻一多写:

“我只觉得自己是座没有爆发的火山,火烧得我痛,却没有能力炸开那禁锢我的壳,放射出光和热来。

”这句话是在痛恨自己没有迸发出激情为国家、为民族贡献自己的力量。

2.第四自然段末引用何兆武的评价:

“闻先生的思想主潮早年和晚年是一以贯之的,本质上还是个诗人,对美有特别的感受,而且从始到终是一包热情,一生未曾改变过。

”你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6分)

 

 

3.从本文来看,闻一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请分点陈述。

(6分)

 

 4.关于闻一多的牺牲,有人十分敬佩,有人十分惋惜。

你的看法呢?

请就你认同的一种观点阐明自己的看法。

(8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电话给人们带来了莫大的方便,但打电话有时并不是最好的联系方法,有些事情非得耳提面命,一边说一边比划才能真正讲清楚。

   B.为了让人们体验与世界冠军比赛的感受,这家科技馆独出心裁地设置了与冠军赛跑的模拟互动平台,引起了观众的浓厚兴趣。

   C.看完电影《虎口脱险》后,大家给小王对号入座,说他就像影片中的那个有才能的音乐指挥,常常因粗心做出一些有惊无险的事。

D.在丛飞病重期间,受过他资助的人,没有一个来探望他,但他虚怀若谷,毫不介意,还劝大家不要责怪这些人,这种胸怀令人钦佩。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栖息地的缩减以及遍布亚洲的偷猎行为,使得野生虎的数量急剧减少,将来老虎能否在大自然中继续生存取决于人类的实际行动。

B.解决地沟油回流餐桌的根本在于加快地方立法,一方面制定强制统一收购餐厨垃圾的方法,另一方面通过立法协调环保、城管、工商等部门对餐厨废油的管理力度。

C.近来,有些地方发生了利用短信诈骗银行卡持卡人的案件,且欺诈手法多样,出现了借口中奖、催款、退税等为名的新型欺诈。

D.有专家认为,保护圆明园遗址的首要任务绝不是复建,哪怕是“部分”复建,而是研究、发掘后她展现出的遗存或废墟的价值。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罗丹的大理石雕像《沉思》别出心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罗丹曾经解释说,他是要以这个雕像集中地表现“冥想”,因而抛弃了一切与此不相关的东西。

①那忧郁而凝视的目光,紧闭的双唇

②她那恬静、执着的沉思神情

③的确令观赏者从这块石头中幻化出无数美好的想像

④她低着头正沉浸在默默的沉思之中

⑤在端庄的正方形基座上烘托着一个秀美而淳朴的女性形象

⑥表露了她复杂的内心世界

A.④③②①⑥⑤B.⑤④①⑥②③C.④②①⑥⑤③D.⑤②①⑥③④

16.阅读下面一则新闻,用一句话概括其主要内容。

(不超过25个字)(5分)

       [本报北京3月1日电]3月1日,就在国家发改委发布第22次药品降价方案的第二天,100多家医药企业在京开会。

石药、鲁抗等国内医药企业巨头悉数到场。

会议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上书国务院,提交《关于改革“以药养医”机制的建议》。

       在这份《关于改革“以药养医”机制的建议》的征求意见稿中,药企代表们痛陈,单纯的药品降价,不能解决老百姓“看病贵”的问题。

建议书指出,现行“以药养医”制度使得医疗机构成为逐利机构。

医院收入、科室奖金相当一部分来自于药品创收,部分医疗机构和医生在利益的诱惑下,或明或暗地向企业索要回扣。

“以药养医”的制度不解决,滋生腐败的土壤就不可能铲除,治理商业贿赂的效果也只能是表面的和暂时的。

                                                                    

17.仿照下面的示例,以“博大”为话题,另写三个句子,要求内容贴切,所写的句子形成排比,句式与示例相同。

(6分)

成熟是一种临危不乱的从容;成熟是一种宠辱不惊得淡定;成熟是一种卓尔不群的大气。

仿写: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甲乙两人同时受雇于一家店铺,很快甲的薪水比乙高。

乙向老板发牢骚,老板耐心地听并盘算着怎样解释两人的差别。

老板对乙说:

“你到集市看看今天有卖什么的。

”乙从集市回来说只有一个农民卖土豆。

“有多少?

”老板问。

乙赶快又跑到集上,回来说有40袋。

 “价格多少?

”乙又跑到集上问价钱。

老板叫来甲,让他到集上看有什么卖的。

甲很快回来了,说只有一个农民卖土豆,共40袋,价钱多少,还带回来一个让老板看。

并说这个农民一会还会弄几箱西红柿卖,价格公道,店里的西红柿库存不多了,带个西红柿做样品,把农民也带来了。

老板对乙说:

“你知道甲的薪水为什么比你高了吧?

”乙陷入沉思。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1B“与……一样”错误,后句判断是苏轼的特点

2.B是苏轼的个性和思想,不属于“意义”

3.D无中生有,没涉及王安石破坏性问题。

4B(伏:

伏兵。

名词。

5A(①②③④都表明许逵“有谋略”;⑤是许逵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