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历史月考试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370280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36.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历史月考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历史月考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历史月考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历史月考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历史月考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历史月考试题.docx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历史月考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历史月考试题.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历史月考试题.docx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第一中学学年高二历史月考试题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10月月考试题

1.孔子认为作为社会性的人要“仁者爱人”,要“克己复礼”,因而其本质思想被历代统治者所重视。

它是:

A.追求天下为公 B.崇尚秩序 C.追求仁政 D.天人感应

2.春秋后期,自由讲学蓬勃兴起。

在齐国,国君还筑有宏大的稷下学宫,容纳数百千人,专供各派学者到此“不治而议论”。

当时的自由讲学

A.均主张社会变型                      B.得到了各诸侯国的支持

C.否定了传统观念                      D.推动了文化教育的发展

3.老子是一个史官,生活在春秋时代,当时周朝奴隶主贵族的统治正面临着全面瓦解。

从《老子》产生的时代背景判断,《老子》第三章中的“不尚贤,使民不争”主张的合理解释是

A.老子反对下层平民间的斗争          B.老子反对墨子的“尚贤”

C.老子主张实行世官制          D.老子反对世袭为官制度

4.战国时期,儒家学说和墨家学说在民间广为流行,形成了“非儒即墨”的局面。

但是,主要诸侯国的统治者却纷纷采用法家学说,兴起了变法运动。

官方采取与民间不同的态度,是基于

A.巩固统治阶级统治的需要            B.实现统一全国目标的需要

C.应对政治军事形势的需要            D.建立和谐社会目标的需要

5.战国时期某思想流派主张“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下列言论与之属于同一流派的是

A.选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B.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C.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D.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6.荀子在《荣辱》篇中指出:

“人之生固小人,无师无法则唯利之见耳。

尧禹者,非生而具者也,夫起于变故,成乎修为,待尽而后备者也。

”在此荀子

A.认为“人之性恶”B.倡导“为民生利”C.提出“君舟民水”D.强调“仁义”和“王道”

7.道家崇尚自然,有辨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

主张淸静无为,反对斗争;提倡道法自然,无所不容,自然无为,与自然和谐相处。

由此可见,道家

A.反对掠夺,拯民疾苦B.追求平等,无为而治

C.避世出尘,提倡包容D.遵循规律,和谐处世

8.董仲舒声称,他的学说完全由他在《春秋》中所发现的原理推导而来。

他说的许多道理是因袭传统的:

道之具是仁、义、礼和乐。

这反映出董仲舒的学说

A.将《春秋》之说发展至完善B.是专业性和杂糅性的结合体

C.迎合儒学传统和新时代需要D.对传统经典的基础性较凸显

9.夏曾佑指出:

“汉武帝以后独尊儒术之动机,非有契于仁义恭俭,实视儒术为最便于专制之教耳。

”儒术哪些思想迎合了汉武帝的专制需要

①仁义恭俭②“君权神授”③民贵君轻④“三纲五常”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

10.《春秋繁露》载:

“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阳为夫而生之,阴为妇而助之;春为父而生之,夏为子而养之。

”该材料

A.体现了道家“无为”的治国理念B.体现了儒学的民本思想

C.强调了孔孟儒学的“仁爱”思想D.反映了中国古代人伦观念

11.有学者提出统治者需“顺天志”,新王朝建立时必须“更称号,改正朔,易服色”,这位学者是

A.孔子B.韩非子C.董仲舒D.墨子

12.下面是两汉社会观念高频词汇统计表。

下列对于统计表分析正确的是

类别

关键词

出现频次

所占比例

社会伦理观念

仁、礼、信

17586次

46.53%

法观念

法、刑

4648次

12.30%

财富观念

利、财、富

4765次

12.61%

公平公正观念

均平

4427次

11.71%

道观念

6367次

16.85%

A.主流价值儒学化B.法家大行其道C.重利轻义观盛行D.伦理脱离政治

13.汉代以来,儒家经典散佚,儒学内部宗派林立,各承师说,互诘不休。

唐朝统治者召集当时一些著名的儒士共同撰修《五经正义》,并“令天下传习”。

这一现象

A.标志着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B.为科举制形成打下了基础

C.有利地推动了三教合一的进程D.有利于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14.程灏、程颐兄弟认为,不是物喜己悲之乐,而是悟本达源之乐、超凡脱俗之乐,这种至善圆满之乐是建立在觉悟“白心”基础上的。

这反映出

A.理学对修身养性较为注重B.理学有教人消极处世之意

C.佛道文化对理学影响至深D.二程彻底改造了传统儒学

15.宋明时期某理学家有诗曰:

“易简工夫终久大,支离亊业竞浮沉。

欲知自下升高处,真伪先须辨只今。

”此诗旨在强调“求理”应该

A.从理先气后到知先行后B.从向外穷理到内心体悟

C.从重知轻行到重行轻知D.从格物致知到经世致用

16.著名思想家李泽厚说:

后代人们,由其现实的利益和要求出发,各取所需,或夸扬其保守的方面,或强调其合理的因素,来重新解说、建造和评价它们,以服务于当时的阶级、时代的需要。

于是,有董仲舒的孔子,有朱熹的孔子……董仲舒和朱熹的思想都

A.使儒学和皇权更加充满宗教色彩B.得到了当朝统治者推崇

C.提出了一定程度上限制君权的主张D.进一步稳固了儒学的统治地位

17.宋代服饰具有淸冷消瘦的文人风格,表现出反对奢华、艳丽、裸露,追求简约质朴,别具淸雅、潇洒的风度。

这一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由于

A.国家的积贫积弱B.理学思想的影响

C.民族融合的加强D.战乱的频繁发生

18.吕思勉指出:

“汉代注释与阐述儒家经典的经学作为一门正统学问,成为知识分子关注的焦点。

如郑玄遍注群经,号称最博学的人。

而其经说,支离破碎,于理决不可通,以及自相矛盾之处,都不知凡己。

此等风气既盛,治经者遂变为无脑筋之徒,虽有耳目之思,都用诸琐屑无关大体之处。

”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儒学脱离社会现实B.儒家正统思想逐渐走向僵化

C.儒家教化逐渐普及D.儒学成为功名利禄的敲门砖

19.史学家陈旭麓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写道:

“封建社会的长期性……可以说:

代代相承,变化微渐。

但是,在明淸之际,中国社会一度出现过比较明显的转变迹象。

”下列思想中属于材料中所说的“转变迹象”的是

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B.“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C.“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D.“孔教与共和……存其一必废其一

20.淸初思想家王夫之提出:

“天地之德不易,而天地之化日新……日之有昼夜如人之有生死,世之有鼎革也。

纪世者以一君为一世,一姓为一代足矣。

”这表明他

A.重视自然界和社会规律的揭示B.肯定三纲五常是理想的社会秩序

C.具备近代社会的“民权”意识D.认识到改革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21.英国著名科学家李约瑟博士认为,中国宋代的文化和科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每当人们在中国文献中査考任何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就在宋代。

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或在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

”最能支撑李约瑟这种说法的主要依据是

A.中国古代应用数学体系的形成B.中国四大发明的发展与定型

C.创造出世界上最早的优秀历法D.中医药学的系统著作的诞生

22.中国古代天文学认为天是一个有意志和情感的、至高无上的存在者,以某种神秘的方式与地上的人亊发生关联,于是了解天象、破解天意成了统治者的政治需要。

这一倾向导致古代天文学的发展

A.缺失探宄天体运行规律的科学精神B.专注于对“天时”、“农时”的关注

C.崇拜上天忽视自然而极具神秘色彩D.为专制政治服务与生产实际相脱离

23.在甲骨文里,“帝”字形所象征的是架起木柴燃烧的样子,表祭祀最高天神的褅祭,属于专用动词:

后演变为单指被祭祀的场高天神——天帝,成为名词,再从指最高天神发展成人间的最高统治者。

“帝”的字意演变说明

A.人神共治是中国特有文化B.汉字是文明的载体

C.君权神授催生了天人关系D.皇权源于宗教祭祀

24.2010年11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中医针灸”和“京剧”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下列有关京剧的表述错误的是

A.是商品经济发展和地域文化交融的产物B.比较全面体现了中国戏曲的精华

C.把中国古代戏剧艺术推向了成熟D.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

25.宋代的各种说唱艺术、话本小说、戏曲、语录等文艺形式的发展扩大了通俗文学的势力范围,初步呈现出雅俗共存的局面。

连宋朝皇帝都思意听“话说赵宋某年”的话本小说。

对此现象的合理解读是

A.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世俗文化的发展B.君主好恶决定文学艺术的发展方向

C.通俗文学兴起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D.文言文体受到严重冲击并开始衰落

26.淸朝著名学者钱大昕认为:

“释道犹劝人以善,小说专导人以恶,奸邪淫盗之事,儒释道书所不忍斥言者,彼必尽相穷形,津津乐道,以杀人为好汉,以渔色为风流,丧心病狂,无所忌惮……”这反映了当时

A.小说改变了儒释道的伦理观念B.小说对社会价值观有诱导作用

C.官方文化与大众文化对立冲突D.佛教批评儒学敗坏了社会风气

27.文艺复兴名义上是复兴古希腊、古罗马的古典文化,实际上是创造一种反对封建神权的新文化;认为人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享受者,是世界的主体,应该从神学教条的禁锢中解放出来,恢复自己的价值和尊严。

可见人文主义之“新”的意义在于

A.奠定了近代人权的基础B.有助于共和制取代君主制

C.推动“新航路”的开辟D.促近近代自然科学的独立

28.“心里相信,就可称义”,这一思想在16世纪的欧洲引发了一场改革运动。

下列对这场运动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A.影响的社会阶层比文艺复兴运动广泛B.从心灵角度发展了人文主义

C.有利于中央集权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D.否定宗教神学争取个性解放

29.卢梭说:

“国家最髙权力属于全体人民,人民是国家主权的主体拥有者和行使者,主权是完全绝对的、神圣的,完全不可侵犯的。

主权永远不可转让,并且主权者只是一个集团的生命,所以只能由他自己来代表本人。

”“正如主权是不能转让的一样,主权也是不能代表的。

”材料反映了卢梭

A.天赋人权的思想B.直接民主的思想C.代议制民主思想D.社会契约的思想

30.据美国沃克斯网站2015年2月3日的文章称,纵观历史,伽利略和牛顿等科学天才往往都相信占星术、炼金术和魔法等非常奇异的亊情。

这主要说明

A_经典力学受到封建神学的冲击B.牛顿继承了伽利略的研究风格

C.伽利略和牛顿开创了经典力学D.近代科学发展水平还不够深入

31.黄宗羲认为,国家和法律起源于“公利”,即为了防止由于自私自利对他人利益造成损害而形成,这种“公利”属于社会全体成员。

材料说明黄宗羲

A.反对私利.推崇公利B.主张保障“万民”的平等

C.具有近代民主法治观D.主张立法必须“以天下为主”

32.据叶德辉《书林清话》,五代后唐时,在宰相冯道主持下,开始将儒家“九经”校勘后刻版印刷。

宋初国子监有书版四千,至真宗景德二年(1005年),书版剧增至十万。

此外,中央崇文院、司天监、秘书监等机构也都大量刻书此。

宋朝书坊遍及全国各地,所售书籍大多精雕细校。

由此推断

A.宰相冯道发明雕版印刷术B.活字印刷己取代雕版印刷

C.雕版印刷得到了广泛应用D.雕版印刷限用于官方刻书

33.薄伽丘的《十日谈》中有一则故事:

一个马夫冒充国王,国王察觉此事后,不动声色地把马夫侦査出来,趁他在睡梦中剪去他一把头发。

不料马夫在发觉后急中生智把别人的头发也同样都剪了,因此逃过了惩罚。

除此以外还有不少类似的故事,这些故事反映出

A.封建贵族压制个人的努力B.人文主义者对封建特权不满

C.薄伽丘思想充满理性色彩D.人太主义者主张推翻君主制

34.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控诉不敬城邦认可的神灵而判处死刑;哲学家普罗泰格拉因在《论神》中说“不能断定神是否存在”,其著作被公焚;悲剧家欧里庇得斯也因“不敬神”被起诉,被迫离开雅典,客死异乡。

对此表述最准确的是

A.神在雅典人心中地位提高B.人文精神并非是雅典主流思想

C.雅典民主政治制度的繁荣D.统治阶级利用神权来巩固统治

35.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都是欧洲历史上著名的思想解放运动,在这两次思想解放运动期间,出现了许多时代巨人,下列人物与其历史地位的搭配,不正确的是

A.但丁——文艺复兴的先驱B.薄伽丘——文艺复兴高潮时期的代表人物

C.孟德斯鸠——资产阶级国家学说的奠基者D.卢梭——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

36.王阳明与马丁•路德生活在同一时期,但二者所起的历史作用是不同的。

这里的“历史作用”主要指

A.促进思想解放B.破除既定权威C.强化主体意识D.推动社会转型

37.近代以来,西方的个人经历了一个逐级的解放过程,先是从神的权威下解放,再从人的权威下解放,个人逐步从外在束缚中得到了解放。

其中“从人的权威下解放”指

A.确立了以人为中心的价值观念B.描绘了理性王国的蓝图

C.实现了人与上帝的直接沟通D.揭示了宇宙运行的奥秘

38.“我理解这一名词(共和制)不仅是指一种贵族制或者一种民主制,而是殷地一切被公意、也就是被法律所指导的政府。

政府要称其为合法的,就绝不能与主权者混为一谈,而只能是主权的执行人:

这样,君主制本身也还是共和制。

”对卢梭的这段话理解正确的是

①共和制政府应被公意指导②只推崇共和制政体

③更加注重共和的稍神和实质④共和制政府应被法律指导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39.1620年,英国移民登上北美大陆之后,立即通过了“普利茅斯联合协议”,颁布法律、法令。

而且声称“如果需要的话,会任命一些我们应当服从的行政官员”。

这说明

A.社会契约思想己经产生B.英国专制主义影响移民

C.北美建立起联邦制政体D.天赋人权思想成为共识

第II卷(非选择题,共52分)

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董仲舒的《天人三策》问世后,汉代民间小童大多六岁进入乡里贤儒创办的书馆,接受两年识字、习字为主的学前教育。

常有幼童因书法丑陋,仁顺礼敬不周受体罚。

出馆后再初步诵读《论语》、《孝经》等经典,孩童们诵读粗知经书大意即可,“使之乎者也顺口而出,使书上文句如出己口”不求甚解的学习棋式为历代延续。

至北宋,小童5岁左右进入地方州县设的小学,或地方办的私塾、义学。

朱熹编撰《小学》以切合蒙童年龄需要,要求儿童以“志于道”为己任,学习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

并且采纳地方的“宗约”、“义约”,编入教材,使之在全国范围内广泛传播,与同一时期的《三字经>、《小学诗礼》等读物—起成为官方民间共同采用的童蒙教材。

——摘编毛礼锐、沈灌群主编《中国教育通史》等

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古代童蒙教育的特点。

(10分)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淸之际的民本思想家所强调的,是人民百姓作为人的权利,由是批判了几千年的封建主义制度是违背人性,压抑民权的制度。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他们不是站在君的立场上调和君民关系,而是站在民的立场批判君民关系的颠倒,他们强调的不是民生与民用,而是民权,并以此批判君主。

它是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发展的最高阶段。

我国近现代思想家的民主思想,就是在这一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摘编自张祥浩《论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发展的历史进程》

材料二启蒙思想关于改革提出了许多建议,如在政治上实行“主权在民”的理论,各级官吏都是人民公仆,一旦政府压迫人民,人民就有权利推翻它,这些建议的出发点,便是天赋人权的观念,即每一个人都是自由平等的,自由平等的权利是天賦的,任何人都不能剥夺这些权利。

值得注意的是启蒙思想家一般地都是以全人类代言人的姿态出现。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上卷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西民主理念上的异同。

(12分)

4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按其性质来说是属于个人主义的,它既不是一种信条,也不是一种哲学体系;它不代表任何一个利益集团,也不想把自己组织成一种运动,它只以受过教育的阶级为对象,这是人数有限的城市或贵族精英范围之内。

——英国阿伦•布洛克(西方人文主义传统》

材料二人文主义者伊拉斯谟认为,宗教的精义是个人与上帝的交流,宗教与其说是教义的堆砌,毋宁说是一种道德追求。

他把自己的宗教称为“基督哲学”,认为基督教应该教导信徒如何在平时过充满善行的生活。

而不应该成为单纯出于救赎目的的信仰教条。

对他来说,中世纪宗教生活中一些外在的形式(比如朝拜、斋戒、赎罪券等)并不是很重要,真正的信徒应该效仿基督,拥有发自个人内心的信仰。

在他1509年完成的名著《愚人颂》中,对教会人士的讽刺体现了他希望教会改革的强烈愿望。

——廖学盛《世界历史十五讲》

材料三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

不成熟状态就是不经别人的引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

……这一启蒙运动除了自由而外并不需要任何别的东西,而且还确乎是一切可以称之为自由的东西之中而最无害的东西……那就是在一切事情上都有公开运用自己理性的自由。

——康德《答复这个问题:

“什么是启蒙运动”》

材料四他们(指启蒙思想家)发展起一系列革命的原则,打算通过这些原则实现大规模的社会改革。

其中特别使我们感兴趣的是他们在经济、宗教和政治三个领域中提出的一些具体建议。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

(1)据材料一,概括文艺复兴的主要特点。

结合所学分析造成这一特点的主要因素。

(8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伊拉斯谟宗教主张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思想的历史影响。

(12)

(3)据材料三,指出启蒙运动的核心思想。

并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指出启蒙思想使人民产生了哪些“建议”来改革国家、政权机构的。

(10分)

1~10:

BDCCDADDCD11~20:

CADABCBDCA21~30:

BABCABADBD31~39:

DCBBBDBDA

40.儒学经典为教材蓝本;注重伦理道德、行为规范的引导;注重识字、习字,为书馆教育莫定基础(目的是向专经教育的过渡);名家宿儒参与教材编修;办学形式多样(地方义学、私学、政府官学等多种办学形式);学校教育与地方教化相结合。

(每点2分,答对五点即可)。

41.同:

反对君主专制;倡导基本民权。

(4分)

异:

中国民本思想重在满足人性、推崇伦理政治;强调人的社会价值。

西方启蒙思想重在肯定人权、提倡民主政治;宣扬人的个体价值。

(8分)

42.

(1)特点:

限于社会上层;崇尚个人主义.(4分)

因素:

中世纪宗教神学的统治;资产阶级追求现世的幸福。

(4分)

(2)特点:

突出个体意识;强调内在的宗教感情与道德追求;具有人文主义色彩。

(6分)

影响:

推动了文艺复兴和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冲击了天主教会的权威地位,推动了宗教改革运动;在西方近代思想解放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6分〉

(3)含义:

理性主义。

(2分)

建议:

天赋人权,主权在民,社会契约,三权分立,开明君主制,民主共和制。

(8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