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专题3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AB卷新人教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5367875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45.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专题3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AB卷新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专题3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AB卷新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专题3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AB卷新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专题3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AB卷新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专题3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AB卷新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专题3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AB卷新人教版.docx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专题3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AB卷新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专题3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AB卷新人教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专题3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AB卷新人教版.docx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专题3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AB卷新人教版

【大高考】2017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专题3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AB卷新人教版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2015·课标全国Ⅱ,24)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

这表明了儒者(  )

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

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

解析 材料反映了古代儒学者,以称颂夏商周“三代”政治制度之完美,批评现实政治来劝喻君主能接纳儒家学派的仁政、民本、教化的思想主张,做一个贤明的君主来统治人民,达到稳固统治之目的,这本质说明儒学者没有看到时代的变迁,一味追求实现自己理想化的政治诉求,故选C项。

董仲舒的汉代儒学、宋明理学都是被统治者采纳,故A项错误;B、D两项是对题干片面的错误的阐释,排除。

答案 C

2.(2015·课标全国Ⅱ,40)见专题三[综合研判思路]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和宋明理学

3.(2016·课标全国Ⅰ,24)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并不在“五经”之中。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

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

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

解析 儒学在汉代称为“周孔之道”,孔子作为儒学的创始人,其思想多从西周时期的政治文化中汲取营养,而“五经”多是记载了西周时期的政治和文化制度,因此说儒家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故选C。

“五经”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载体,并非是为了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的,排除A;汉代儒学是对孔子儒学思想的延续和发展,排除B;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并没有断绝儒学传统,因为仍有人将儒家经典和其它一些古书埋藏起来,排除D。

答案 C

4.(2014·课标全国Ⅰ,25)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

这反映出唐代(  )

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

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

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

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

解析 唐朝时期“三教并行”,材料显示唐朝三个阶段道教和佛教都因为最高统治者的好恶发生地位的升降,从而体现儒学政治地位的相对稳定,故C项正确。

A项中“决定”表述过于绝对;根据“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可知B项错误;唐武宗大规模“灭佛”,从反面说明佛教有一定的社会基础,排除D项。

答案 C

5.(2014·课标全国Ⅰ,26)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

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  )

A.本质是善B.本质为恶C.非善非恶D.本善习远

解析 “存天理,灭人欲”是南宋朱熹提出的道德修养目标。

朱熹继承孟子“人性本善”的观点并进一步发挥,认为人性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私欲”不断膨胀,以致“习远”。

只有克服私欲,“穷究天理”,才能恢复“本善”,成为圣贤。

A、B两项分别是孟子和荀子对人性的认识,而非宋明理学家“对人性的新认识”,排除;C项与题意不符。

故答案为D项。

答案 D

6.(2014·课标全国Ⅰ,25)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

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  )

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B.血缘亲情逐渐淡化

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解析 据材料秦代“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而西晋时“私拿养子的财物同样无罪”可知,父权的强化由有血缘的儿子延伸到无血缘的儿子,说明儒家伦理道德观念、规范日益加强,D项正确。

A项中“养子亲子权利”、B项“血缘亲情淡化”、C项“宗族利益”在题干中未体现,均排除。

答案 D

7.(2013·课标全国Ⅰ,25)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

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

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

解析 孔子创立的儒学是对周公所创周礼文明的继承与发展,所以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

宋代创立的理学推崇气节、修养,将继承和发展周礼之道、强调“重义轻利”“养浩然之气”的孟子学说奉为儒家经典之一,凸显出孟子学说在成为统治哲学的程朱理学中的重要地位,《孟子》一书也成为科举考试的依据之一,所以儒学在宋代以后多被称为“孔孟之道”,故C项符合题意。

宗法血缘制度在春秋战国时期逐渐瓦解,A项错误;仁政理念作为儒学的主要主张一直具有广泛影响,不是促成儒学称谓变化的因素,B项错误;陆王心学不占正统地位,影响没有程朱理学广泛,D项错误。

答案 C

8.(2012·课标全国,27)理学家王阳明说:

“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

”在此,王阳明(  )

A.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

B.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

C.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

D.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

解析 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主旨。

从材料信息看,王阳明认为,士、农、工、商因其“资”“力”不同而从事不同的职业,即“异业”;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应“尽其心”,都应有益于百姓,这个道理是一样的,即“同道”。

也就是说,无论什么,都应心底端正,诚心诚意。

故D项正确。

A、B两项与材料信息不符;C项属于现象。

答案 D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近五年内无考题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2016·北京文综,16)17世纪来华传教士曾将《论语》《大学》等译为拉丁文在欧洲出版,19世纪中期传教士理雅各又将多部儒家经典译成英文,在西方引起轰动。

这表明(  )

A.儒家思想被西方学者普遍接受B.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引起关注

C.中西文化交流限于传教士之间D.儒家思想推动了西方政治革命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论语》《大学》等译为拉丁文在欧洲出版”“多部儒家经典译成英文,在西方引起轰动”可以看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在西方得到传播并引起较大关注,B项表述最符合题意。

17世纪到19世纪中期西方启蒙运动思想兴起,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实质是维护封建专制,不可能出现“儒家思想普遍被接受”的现象,A项错误。

C项中“限于传教士之间”既不符合历史事实,材料也无从体现。

D项所述“推动了西方政治革命”材料无从体现,故可排除。

答案 B

2.(2015·四川文综,1)战国中后期,思想领域出现融合倾向。

下列选项最能反映这一倾向的是(  )

A.克己复礼B.礼法兼用

C.民贵君轻D.选贤举能

解析 “克己复礼”“民贵君轻”是儒家思想,“选贤举能”是墨家思想,“礼”是儒家思想,“法”是法家思想,“礼法兼用”最能体现思想领域的融合倾向,故B项正确。

答案 B

3.(2015·山东文综,13)《尚书·酒诰》云:

“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

”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  )

A.兼爱尚贤B.主权在民

C.以民为本D.道法自然

解析 题干材料信息意思是:

人不要把水作为镜子,而应当把百姓作为镜子,要求为政者要倾听百姓的呼声,以百姓的反应,检查为政的得失,体现了民本思想,因此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出墨家的兼爱尚贤和道家的道法自然,A、D项错误;主权在民是近代启蒙思想的主要观点,与材料不符,B项错误。

答案 C

4.(2014·山东文综,13)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学生来自士农工商各阶层。

这一做法(  )

A.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

B.瓦解了宗法分封制度

C.动摇了周王室的统治基础

D.适应了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

解析 孔子创办私学,打破了官府对教育的垄断,使学术下移,故A项符合题意。

宗法分封制在春秋时期只是遭到了破坏,并没有瓦解;周王室统治的基础应该是井田制,故B、C两项与材料无关。

D项和材料中的教育关联也不大。

故答案为A项。

答案 A

5.(2012·山东文综,9)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

“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

”这一学派是(  )

A.儒家B.道家C.墨家D.法家

解析 材料说明此学派代表地主阶级,反对贵族特权、主张社会变革、倡导重农抑商。

结合所学可知是法家思想。

答案 D

6.(2015·天津文综,14)(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极力倡导仁人君子之道。

从理想人格的意义讲,孔子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应关切个人自我道德品格修养,具备忠信、孝悌、克己、礼让、好学、知勇、仁恕等诸美德,而且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林存光《孔子新论》

(1)材料一中,孔子心目中的“仁人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德?

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孔子的政治抱负。

解析 第

(1)问,第一小问,从材料“不仅……,而且……”提取信息做答;第二小问,立足于孔子所处的时代背景,分析其“修己”“复孔”的政治内涵。

答案 

(1)注重个人自我修养;具有经世济民情怀。

改变春秋时期天下大乱的政治局面,主张“克己复礼”,匡正社会秩序。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和宋明理学

7.(2015·浙江文综,13)武则天是学界和社会大众关注、热议的历史人物,墓前的无字碑引得千年评说。

唐人史著对其事迹记载比较客观,宋明以来,在理学思想影响下史家评价逐渐发生变化。

下列说法最为合理的是(  )

A.史家主观认识影响史事客观评价

B.历史人物评价永远难有定论

C.多数人的意见更能反映历史真相

D.时代愈近历史的评价愈客观

解析 对武则天的评价,由“唐人史著”较为客观的记载,到宋明“在理学思想影响下史家评价逐渐发生变化”,说明主观意识会影响对史实的客观评价,故选A。

对任何历史人物都会有定论的,排除B;个人意见具有很大的主观性,不能真实地反映真相,排除C;对历史评价的客观性在于把握历史的本质。

至于历史的发展阶段,时代越近,其客观性越差,排除D。

答案 A

8.(2015·北京文综,15)明朝中后期,王阳明学说在中国士大夫中流行。

朝鲜来华使者对此不理解,认为“阳明敢肆己意,谤辱朱子,实斯文之罪人也。

”结合所学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有(  )

①朝鲜使者以程朱理学为正宗 ②王阳明心学超越了理学范畴 ③王阳明与朱熹观点明显不同 ④王阳明心学是对儒学的叛逆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

解析 依据朝鲜使者对王阳明学说的看法可知朝鲜使者以程朱理学为正宗,故①符合题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程朱理学主张“格物致知”“存天理,灭人欲”,而王阳明主张“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倡导“致良知”和“知行合一”说明二者观点明显不同,故③符合题意。

王阳明的心学是对程朱理学的继承和发展,并未超出理学范畴,也不是对儒学的叛逆,排除含②④选项,选C项。

答案 C

9.(2014·广东文综,15)《红楼梦》中,贾宝玉的父亲让仆人转告贾府私塾老师说:

“什么《诗经》、古文,一概不用虚应故事,只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

”据此推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

A.理学居于统治地位,“四书”更受重视

B.孔子权威地位动摇,《诗经》遭到轻视

C.科举制度弊端暴露,富家子弟弃儒从商

D.《红楼梦》取材于现实,反映宋代生活

解析 明清时期,理学居于统治地位。

从题干中“只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可以看出,“四书”更受重视,故A项正确;明清时期,孔子的权威思想地位不可能动摇,B项错误;C项在题干材料中未反映。

《红楼梦》是清代小说,不可能反映宋代生活,排除D项。

答案 A

10.(2013·福建文综,14)《春秋繁露》曰:

“大富则骄,大贫则忧……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

”在此,董仲舒提出的治国理念是(  )

A.上下相安利国益民B.强制去富以抑其骄

C.竭力济贫以抚其忧D.劫富济贫以均贫富

解析 B、C两项均只讲一方面,未全面概括董仲舒的治国理念;D项“均贫富”的主张属于农民阶级思想,而董仲舒是地主阶级的代表;由“上下相安,故易治也”可知董仲舒提出的治国理念为A项。

答案 A

11.(2013·广东文综,14)有位古代思想家认为:

通过读书等外在手段来明理自然是好,但“不识一个字,亦须还我堂堂地做个人”,重要的是先确立仁义这一根本。

这位思想家可能是(  )

A.孔子B.董仲舒C.朱熹D.陆九渊

解析 本题考查陆王心学。

从材料信息看,该思想家强调内心的修养,认为穷理不一定要向外探求,反省内心也可得到天理,由所学可知这是陆九渊的主张,因此D项符合题意。

答案 D

12.(2015·山东文综,38)宋代理学是传统儒学的新发展。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城市与生活

北宋东京(开封)内城平面示意图

材料二 生活与观念

近岁士庶之家侈靡相尚,居第服玩,僭拟公侯……

——《宋会要辑稿》刑法二

自淳祐(南宋理宗年号)年来,衣冠更易。

有一等晚年后生,不体旧规,裹奇巾异服,三五为群,斗美夸丽,殊令人厌见,非复旧时淳朴矣。

——《梦梁录》卷十八

(1)分析说明上述材料所反映的历史现象与宋代理学兴起和发展之间的联系。

(2)若进一步探究宋代理学兴起和发展的原因,你认为还需要补充什么材料?

举一例说明。

解析 第

(1)问,首先考查正确解读史料,材料一反映商品经济发展,城市生活丰富,材料二反映了在生活及社会观念上出现一些僭越礼制现象。

如何正确利用史料,在史料和史实之间建立联系,形成正确的历史认识,这是本题的难点。

分析可知理学在新观念、行为的冲击下,以“理”来约束人们的行为,进而规范社会秩序。

(2)问,要求具有证据意识,从不同的视角去探究宋代理学兴起的原因,如面临佛教、道教的挑战,三教合一等。

答案 

(1)城市坊市界限被打破,瓦子等娱乐场所出现,商品经济发展到新水平;社会上出现了追求奢靡享乐、僭越礼制的现象。

面对社会生活对传统儒家伦理秩序的冲击,儒学家把封建伦理道德上升到“理”的高度,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等思想,以“理”来约束人们的行为,进而规范社会秩序。

(2)例:

需要补充与佛教、道教发展相关的材料。

理由:

佛教和道教的发展使传统儒学面临挑战;为应对挑战,儒学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部分思想,获得了新发展。

(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13.(2016·江苏单科,5)明末思想家李贽是一位狂狷之士:

他剃光头发留着长须,“儒帽裹僧头”,穿着亦僧亦儒的怪异服装;他讲学传道,却收女弟子。

由此可见,李贽(  )

A.致力于儒学和佛教的融合

B.认可明代妇女地位的变化

C.力图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

D.渴望得到超然物外的自由

解析 李贽批判儒家思想,不致力于儒学,故A项错误;明代妇女地位低下,李贽主张男女平等思想,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讲学传道,却收女弟子”说明李贽违背传统礼教,想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故C项正确;“超然物外的自由”不是李贽追求的思想,故D项错误。

答案 C

14.(2015·福建文综,17)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

“今将静百姓之心,而改其行,必在制民之产,使之甘其食,美其服,而后教化可行,风俗可善也”。

在此,顾炎武强调(  )

A.培养人才,经世致用B.弘扬道德,规范言行

C.富足百姓,移风易俗D.教化民众,静心明志

解析 材料中顾炎武强调教化百姓的关键在于“制民之产,使之甘其食,美其服”,即只有富足百姓,才可以移风易俗,故C项正确。

材料主旨不仅仅强调教化百姓,弘扬道德,故B、D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培养人才和经世致用的思想,故A项错误。

答案 C

15.(2014·浙江文综,12)如何看待物质需求,东西方思想家中有的认为“放纵自己的欲望是最大的祸害”,有的甚至提出“去人欲”;也有的针锋相对:

“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下列人物中,明确表达上述主张的有(  )

①苏格拉底 ②亚里士多德 ③朱熹 ④李贽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解析 结合材料中的关键信息,结合所学,亚里士多德关于“放纵”的观点是放纵自己的欲望是最大的祸害,不知自己的过失是最大的病痛。

朱熹关于人性的主张“存天理、灭人欲”,李贽批判理学,认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故②③④符合题意。

而苏格拉底主要思想主张是“美德即知识”“认识你自己”,与题意不符。

故答案为D项。

答案 D

16.(2013·山东文综,16)下列关于李贽思想与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都具有思想启蒙意义

B.都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

C.都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愿望

D.都宣扬了个性自由和解放

解析 李贽代表地主阶级的利益,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代表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故C项不正确,符合题意。

其它三项均属于两者的共同特征。

答案 C

17.(2012·广东文综,14)有人这样评论当时的政治制度:

如果宰相制尚未废除,宰相就会用古代圣人贤君的德行来劝谏君主,君主就不会肆无忌惮。

据此可知,他主张(  )

A.限制君权B.削弱相权

C.实行君主立宪制D.废除三省六部制

解析 材料反映了宰相的作用是劝谏君主,使其不会肆无忌惮,体现了作者限制君权的主张,故A项符合题意。

材料反映了作者加强而非削弱相权的要求,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君相关系,希望恢复传统政治制度,而非实行君主立宪制,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具体的三省六部制,D项错误。

答案 A

18.(2015·天津文综,14)(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 君子之为学也,非利己而已也,有明道淑人之心,有拨乱反正之事,知天下之势之何以流极而至于此,则思起而有以救之。

近世,号为通经者,大都皆口耳之学,无得于心,既无心得,尚安望其致用哉?

——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

(2)材料二中,顾炎武提倡的治学目的是什么?

他的学术实践在当时有何意义?

解析 第

(2)问,第一小问,注意材料中关键信息“知天下之势”“致用”;第二小问结合当时社会学术发展状况及社会要求回答。

答案 

(2)经世致用(明道救世)。

批判空谈,开朴实学风先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