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基础知识和实务.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360468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120.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计基础知识和实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统计基础知识和实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统计基础知识和实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统计基础知识和实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统计基础知识和实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统计基础知识和实务.docx

《统计基础知识和实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计基础知识和实务.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统计基础知识和实务.docx

统计基础知识和实务

第一章总论

第一节统计的相关概念

二.统计的涵义

统计的涵义:

统计工作、统计资料与统计学。

统计工作、统计资料、统计学三者之间的关系:

第一,统计工作与统计资料是统计活动过程与统计活动成果的关系。

第二,统计工作与统计学是统计实践与统计理论的关系

第三,统计工作是先于统计学发展起来的。

第二节统计学的基本概念

一、总体与个体

(一)总体

(二)个体

又称统计单位,是指构成统计总体的个别事物的总称。

一个统计总体中包括的个体数如果有限,是有限总体;包括的个体数如果无限,是无限总体。

对无限总体的调查只能是非全面调查。

(三)总体与个体的关系

总体是由个体构成,但总体和个体的概念不是固定不变的。

二、样本与样本单位

样本:

是从总体中抽取出来,作为这一总体的代表的部分个体组成的集合体。

样本单位:

构成样本的每一个个体。

样本不等于总体

三、指标与标志

(一)指标(总体)

说明总体数量特征的概念。

还可以反映总体现象数量特征的概念及其具体数值。

eg2010年末全国总人口为134091万人等。

(二)标志(个体、总体单位)

说明个体特征的名称。

eg性别、籍贯等

标志的分类:

按性质不同分品质标志和数量标志

品质标志说明事物的品质属性特征,不能用数值来表示,eg性别,工种等

数量标志表明事物的数量特征,是可以用数值表示的,eg年龄、工资等

(三)指标与标志的关系

区别:

(1)指标是说明总体特征的,而标志是说明个体特征的。

(2)标志可以分为不能用数值表示的品质标志与能用数值表示的数量标志;指标都是能用数值表示的。

联系:

(1)许多指标的数值是从个体的数量标志值汇总而来的;

(2)指标与数量之间存在着变换关系。

有的指标可能在不同的研究目的下变为标志,有的标志变为指标。

四、变异与变量

(一)变异

标志在同一总体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别是变异。

变异的普遍存在是统计核算的前提条件。

标志按个体变现不同,分为不变标志、变异标志,同一总体中的每个个体都具有不变标志和变异标志。

Eg:

三个人的成绩甲80乙70丙60

成绩不同的这种现象叫变异

成绩是变量。

把总体、个体和标志三个概念联系起来,总体的特征概况为:

1.同质性2.大量性3.差异性

(二)变量

变量:

数量变异标志。

变量值:

数量变异标志的表现形式的具体的数值。

变量又分连续变量、离散变量

连续变量,eg:

年龄,身高,体重等,两个变量值之间有无数的分割。

离散变量,eg:

职工人数,企业个数等。

变量值只能取整数。

第三节统计的过程

一、统计的工作过程

统计的工作过程:

统计设计、统计调查(基础)、.统计整理、统计分析

二、统计的认识过程

统计的认识过程:

定性认识——定量认识——定性定量相结合。

第二章统计调查

第一节统计调查的相关概念

一、统计调查的定义

统计调查:

搜集统计资料的工作过程。

搜集统计资料的工作分:

对原始资料的搜集和对次级资料的搜集。

原始资料(初级统计资料):

向调查单位收集的尚待汇总整理的个体资料。

次级资料(二手资料),收集已经加工、整理过的、说明总体现象的资料。

二、统计调查的基本要求

统计调查基本要求包括:

准确性、及时性、全面性

三、统计调查的分类

(一)按调查对象范围划分:

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

全面调查是针对有限总体而言的,指对构成调查对象的所有总体单位全部进行自逐一的、无一遗漏的调查,包括全面统计报表和普查。

(由于调查的单位多、组织工作大,所以需花费大量的人力、财力。

非全面调查又称抽样调查,是对调查对象的一部分个体进行调查。

包括非全面统计报表、重点调查、典型调查等eg:

普查属于不连续调查

(二)按调查登记的时间是否连续划分:

连续调查(时期数据)和不连续调查(时点数据)连续调查为了观察总体现象在一定时期内(一年内)的数量变化。

不连续调查是间隔一年的时间(一年上)所做的调查。

(三)按照调查的组织形式划分:

统计报表(定期、非定期)和专门调查(一次性)

第二节统计调查方案

一、调查目的(总体)

二、调查对象、调查单位和报告单位

调查单位和报告单位有时一致有时则不一致。

调查时间:

资料所属时间;调查期限:

调查工作时间。

第三节统计调查方式

一、普查

普查是专门组织的一次性的全面调查,用来调查属于一定时点上或时期内现象总量。

二.概率抽样调查

(一)概率抽样调查

概率抽样调查又称随机抽样调查,推断总体,以达到认识总体的一种统计调查方法。

(三)概率抽样调查的抽样方法

概率抽样调查最基本的四种:

简单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整群抽样。

1.简单随机抽样:

完全随机

2.系统抽样:

机械抽样或等距抽样(优点:

操作简单,对总体的推断误差较小)

3.分层抽样eg:

平原、丘陵、山区

4.整群抽样:

是先将总体按某一标志分成若干组,每个组为一个群,以群为单位进行简单随机抽样。

eg:

了解某地区职工的家庭生活状况按居委会分群一个居委会为一群对抽中的居委会所辖的每户职工家庭一一进行调查。

(四)概率抽样的误差

1.样本单位数目(抽样数目越多,抽样误差越少)

2.个体标志变动程度(个体标志变异程度越大,抽样误差越大)

3.抽样方法。

(分层抽样误差较小,整群抽样误差较大)

三、重点调查

重点调查(非全面调查)占比重较大

四、典型调查

典型调查(非全面调查)属于非概率抽样有意识

第四节统计资料搜集的方法

一、原始资料(初级资料)搜集的方法

包括:

直接观察法、报告法、面谈访问法(入户访问法、街上拦截访问发)、邮寄访问法、电话访问法、互联网访问法

三、企业事业单位统计资料搜集的方法

(一)原始记录最初性、直接性

(二)统计台账按时间的顺序进行登机、汇总或积累资料的账册。

第五节统计调查资料的质量控制

一、统计调查误差的种类

统计调查误差分:

登记误差和代表性误差

登记误差可以避免不可预测,代表性误差不可避免

第三章统计整理

第一节统计整理的相关概念

一.统计整理的定义

分组→汇总→统计分组

 

第二节统计分组

一、统计分组的定义

社会经济现象之间常常存在某些共同的性质,又存在种种差异。

分组标志:

使组与组之间具有差异性,而同一组内的单位保持相对的同质性。

第一,对总体而言,是“分”;第二,对个体而言,是“合”。

四.统计分组方法

统计分组的关键:

选择分组标志和划分各组的界限。

(一)选择分组标志

在分组时,不同的分组标志,得出的结果不同。

选择分组标志时应遵循的原则:

1.根据研究目的与任务选择分组标志

2.选择最能够反映现象本质特征的标志作为分组标志

3.根据事物所处具体条件选择分组标志

五、统计分组体系

对同一总体既可以按一个标志分组,也可以按两个或两个以上标志分组。

当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标志分组时,就形成了分组体系。

1、简单分组与平行分组体系

平行分组体系:

对同一总体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标志分别进行简单分组而形成的分组体系。

2、复合分组和复合分组体系

复合分组是对研究总体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组标志层叠起来进行分组。

复合分组构成复合分组体系。

第三节次数分布

一、统计分布的概念

分类:

按分组标志的不同,分配数列可分为品质分配数列和变量分配数列

按品质标志分组所编成的分配数列叫做品质分配数列,简称品质数列。

按数量标志分组所编成的分配数列叫做变量分配数列,简称变量数列

变量数列又可分为单项式数列和组距式数列

连续型变量数列和离散型变量数列

等距式分组和不等距式分组

开口组合闭口组

 

三、组距式变量数列编制的基本概念

(一)组距与组数

组距=组上限-组下限

组数与组距是相互联系的,同一变量数列中,组数越多,组距越小;组数越小,组距越大。

反之,组数越小,则组距越大,两者成反比关系。

(二)等距数列与异距数列

在组距数列中,各组组距都相等的数列叫等距数列;各组组距不相等的数列

叫不等距数列。

(三)组限与组中值

在变量式分组数列中,每个组两端的标志值被称为组限。

组中值=(组上限+组下限)/2

组中值=组下限+(组上限-组下限)/2

组中值=组上限+(组上限-组下限)/2

划分组限时,可以不重叠,也可以重叠。

与上线相等的标志值应该计入下一组“上限不再组内”

首组开口组的虚拟组中值=首组上限-邻组组距/2

末组开口组的虚拟组中值=末组下限+邻组组距/2

(四)频数与频率

频数:

指分配数列中各组的单位数,即:

次数

频率:

将各组的单位数(频数)与总体单位数相比,求得的用百分比表示的相对数,也称比率、比重或权重。

各组的频率均大于0,各组的频率总和等于1。

四、统计分布的表示方法

统计分布的表示方法主要有列表法和图示法

(一)列表法

(二)图示法

1.直方图

直方图的每个条形的宽度表示组距宽度,高度表示各组频数或频率

每组条形的面积与条形面积和之比反映了各组的频率。

2.折线图

3.曲线图

4.饼图

用来反映各组频数所占的比例,一般用百分比表示。

第四节统计表

一.统计表的概念

二、统计表的构成和内容

(一)统计表的构成

从形式上看,统计表是由总标题、横行标题、纵栏标题和指标数值四个部分构成。

(二)统计表的内容

三、统计表的分类

1.按作用不同,

广义上的统计表分为调查表、汇总表或整理表、分析表;

2.按主词加工方法不同,

可分为:

简单表、简单分组表、复合分组表。

四、统计表的编制规则

统计表的格式一般是“开口”式的。

第四章统计指标

第一节统计指标与统计指标体系

一、统计指标的定义

统计指标简称指标,是反映同类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综合数量特征的范畴及其具体数值。

二.统计指标体系

三.统计指标的特点

一是,同质事物的可量性。

二是,量的综合性。

四、统计指标的分类

1.按统计指标所反映总体现象数量特征的性质不同分:

  

数量指标(外延指标):

反映总体绝对数量的多少,它用绝对数的形式来表示,并有计量单位。

数量指标的数值随总体外延范围的大小而增减。

质量指标(内涵指标):

说明总体内部数量关系和总体单位水平的指标,它通常以相对数和平均数的形式来表示。

2.按统计指标作用和表现形式不同分:

分为:

总量指标eg:

人口数(数量指标+)

相对指标eg:

人口增长速度(质量指标/)

平均指标eg:

平均工资(质量指标/)

标志变异指标eg:

标准差,全距、离散系数等。

(质量指标/)

第二节总量指标

一、总量指标的定义

二、总量指标的种类

1.按反映总体现象的内容不同分:

2.按反映总体现象的时间状态不同分:

时期指标:

说明现象在一段时间内发展变化的总量指标,eg社会总产值

时点指标:

说明总体现象在某一时刻上的总量指标,eg人口数。

两者的区别:

(1)时期指标具有可加性,加总后表示更长时期内的指标值。

时点指标的指标数值不具有可加性。

加总后的指标值没有实际意义。

(2)时期指标的指标数值的大小与其所反映的时期长短有直接联系,时点指标的指标数值的大小与其间隔时间的长短没有直接联系。

(3)时期指标的指标数值通常是通过连续不断等级汇总取得的。

时点指标的指标数值通常是通过定期的一次登记取得的。

三、总量指标的计量单位

总量指标的计量单位一般有实物单位、价值单位、劳动时间单位三类

(一)实物单位

指根据事物的自然属性和特点而采用的自然单位、度量衡单位、复合单位、标准实物单位。

eg:

自然单位:

台、艘、人;度量衡单位:

吨、米、立方米;复合单位:

吨公里、千瓦时、马力/台

特点:

可直接反映产品的使用价值或现象的具体内容。

缺点:

指标的综合性能比较差,不同的实物、性质不同、计量单位不同,无法进行汇总,不能反映总规模和总成果。

(二)价值单位

指用货币来度量事物的数量的计量单位。

计量单位:

元、亿元、万元等

特点:

具有最广泛的综合性和概况能力,可以表示现象的总规模和总水平。

(三)劳动时间单位

四.总量指标的统计要求

第三节相对指标

一、相对指标的定义

计量形式:

一种是复名数,eg:

吨/万元、人/平方公里、元/人(强度相对指标)

一种是无名数,eg:

倍数、系数、成数、百分数等(结构相对指标、比例相对指标、比较相对指标、动态相对指标、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和计划执行进度相对指标)

二、相对指标的作用

三、相对指标的分类

(一)同一总体内部之比的相对指标

属于统一总体内部之比的相对指标有:

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计划执行进度相对指标(累计完成数/全期计划数)、结构相对指标(部分/总体)、比例相对指标(一部分/另一部分)、动态相对指标(报告期/基期)五种。

1.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

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实际完成数/计划数*100%

2.计划执行进度相对指标

计划执行进度相对指标=计划期内某段时间实际累计完成数/计划期全期计划数*100%

3.结构相对指标

结构相对指标(%)=(总体中某部分数值/总体全部数值)×100%

4.比例相对指标

比例相对指标(%)=(总体中某一部分数值/总体中另一部部分数值)×100%

[5.动态相对指标

动态相对指标(%)=(报告期指标数值/基期指标数值)×100%

(二)两个总体之间对比的相对指标

属于两个总体之间对比的相对指标有:

比较相对指标(同类指标比较)、强度相对指标(不是同一个总体的比较)。

1.比较相对指标

比较相对指标(%)=某条件的某类指标数值/另一条件下同类指标数值×100%

2.强度相对指标

强度相对指标=某种现象总量指标值/另一有联系而性质不同的现象总量指标数值

四、相对指标的统计要求

第四节平均指标

一、平均指标的定义

分类:

数值平均指标:

算术平均数、调和平均数、几何平均数

位置平均指标:

中位数、众数

二、平均指标的作用

三、平均指标的计算

按总体所有标志值计算的数值平均数:

算术平均数、调和平均数、几何平均数

按总体标志值所处的位置确定位置平均数:

众数、中位数

1.算术平均数

算术平均数=总体标志总量/总体单位总量

(1)简单算术平均数

算术平均数=标志总量/总体总量

(2)加权算术平均数

 

加权算术平均数分两种情况:

按单项式变量数列计算和按组距式变量数列计算。

2.调和平均数

是标志值倒数的算术平均数的倒数,又称倒数平均数

(1)简单调和平均数

 

(2)加权调和平均数

3.众数

总体中出现次数量最多的变量值。

4.中位数

将总体各单位标志值按大小排列后,处于中间位置的那个标志值。

四、平均指标的统计要求

第五节标志变异指标

一.变异指标的定义

三、变异指标的计算

常用的变异指标有全距(R)、平均差(A.D.)、标准差(σ)、标准差系数(离散系数V=σ/

)四种

1.全距=最大标志值—最小标志值

2.平均差

(1)简单平均差:

未分组资料

公式:

 

(2)加权平均差:

已分组数据

公式:

 

3.标准差与方差

简单标准差

加权标准差:

标准差愈大说明标志变动程度愈大,平均数代表性就愈小;反之,标准差愈小说明标志变动程度愈小,平均数代表性就愈大。

4.标准差系数

公式:

 

第五章时间数列

第二节时间数列的水平指标

三、增长量

(一)逐期增长量

是报告期水平与前一期水平之差,用公式表示为:

即:

(i=1,2,…,n)

(二)累计增长量

累计增长量:

是报告期水平与某一固定时期水平(通常是时间序列最初水平)之差,用公式表示为:

(i=1,2,…,n)

(三)逐期增长量和累计增长量的关系

逐期增长量与累计增长量之间具有一定关系,即累计增长量等于相应的逐期增长量之和

 四、平均增长量

平均增长量:

an-a1/n-1

平均增长量=逐期增长量之和/逐期增长量个数=累计增长量/时间数列项数-1

根据逐期增长量与累计增长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平均增长量还可以用下式表现:

第三节时间数列的速度指标

 时间序列的速度指标包括:

发展速度、增长速度、平均发展速度、平均增长速度

 一、发展速度

(一)定基发展速度

定基发展速度是报告期水平与某一固定时期水平(通常是最初水平)的比值,用

表示,则有:

(二)环比发展速度

环比发展速度是报告期水平与其前一其水平的比值,用

表示,则有:

(三)定基发展速度与环比发展速度的关系

第一,定基发展速度等于相应时期内各环比发展速度的连乘积:

第二,两个相邻时期定基发展速度的比率等于相应时期的环比发展速度;

二、增长速度

增长速度是报告期增长量与基期水平的比值,表明报告期水平比基期增长(或降低)了百分之几或若干倍。

计算公式:

三、平均发展速度和平均增长速度

平均增长速度=平均发展速度-1

第六章统计指数

第一节统计指数的概念及其应用

一、统计指数的概念

二、统计指数的分类

(一)按所研究对象的范围不同分:

个体指数和总指数

总指数的计算方法有2种:

综合指数法、平均指数法

(二)按所反映的指标性质不同分:

数量指标指数(q)和质量指标指数(p)

(三)按对比场合不同分:

动态指数和静态指数。

静态指数指在同一时间条件下不同单位。

三、统计指数的作用

1.综合反映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变动方向和变动程度。

2.分析经济发展变化中各种因素的影响方向和程度。

3.研究现象的长期变动趋势

4.对经济现象进行综合评价和测定

第二节总指数的编制方法

一、综合指数及其编制方法

(二)综合指数的编制方法

编制综合指数明确2个概念:

一是“指数化指标”

二是“同度量因素”

(三)数量指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的编制方法

计算销售量的综合指数,公式为:

2.质量指标综合指数的编制

质量指标综合指数计算公式如下:

二、平均指数及其编制方法

(1)加权算术平均指数

由综合指数变形为加权算术平均指数时,应以相应的综合指数的分母做权数。

(2)加权调和平均指数

                               第三节指数体系及其因素分析

一、指数体系的相关概念

指数体系:

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指数所构成的一个整体。

一般在等式的左边是待分析的指数,一个等式中只有一个。

等式的右边是反映各个因素变动的指数,叫因素指数。

二、指数因素分析法的步骤

三、综合指数体系因素分析

Pq=p*q

 

第七章统计报告

第一节统计报告的概念

二、统计报告的作用

反映、指导、监督

三、统计报告的特点

1.科学性2.实用性3.专业性4.时效性

第二节统计报告的写作

一、统计报告的写作要求

(四)熟知企业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撰写企业统计报告的关键是立足企业,因此熟悉企业的历史与现状是写好统计报告的关键。

1.企业各时期指标值是我们了解企业发展的切入点。

二、统计报告的写作流程

撰写统计报告的具体步骤:

选题定向、搜集资料、表明观点、谋篇布局、遣词造句、润色修改。

(一)选题定向

1.选择适合自己攒写的题目

2.选择有新意有价值的题目

(二)搜集资料

资料在统计报告中的变现形式主要有文字、数字和图标三种

(二)标明观点

每篇统计报告都应该有明确、新颖、独特的观点。

而标题常常是统计报告中心内容、基本思想、核心观点的集中体现。

标题是统计报告内容、基本思想、核心观点的集中体现,在统计报告的写作中占有重要地位。

题目类型主要有:

1.主题式

2.观点式

3.提问式

4.正副标题合用

(六)润色修改

1.修改的方法

(1)征求意见法

(2)自我推敲法

(3)对比衡量法

2.修改的内容

(1)观点的审核

(2)资料的核实

(3)结构的优化

(4)文字的斟酌

(5)方法的选择

下篇:

统计实务部分

第八章统计实务基本概念

第一节统计报表制度

一.统计报表制度的分类

根据统计调查项目的不同,统计报表制度分为国家统计报表制度、部门统计报表制度、地方统计报表制度三大类。

(一)国家统计报表制度

1.周期性普查制度

人口普查:

每10年进行一次,在逢O的年份实施。

经济普查:

每10年进行两次,分别在逢3、8的年份实施。

农业普查:

每10年进行一次,在逢6的年份实施。

2.经常性调查制度

3.非经常性调查制度

三、统计报表制度的管理

(一)统计调查项目的管理原则国家统计调查项目、部门统计调查项目、地方统计调查项目应互相衔接,不得重复。

第二节统计单位

二、统计单位的划分

我国的统计单位包括法人单位、产业活动单位、个体经营户。

(一)法人单位

1.依法成立,有自己的名称

2.独立拥有

3.具有包括资产负债表在内的账户

法人单位包括企业法人、事业单位法人、机关法人、社会团体法人和其他成员组织法人、其他法人。

(二)产业活动单位

产业活动单位应同时具备的条件:

1.在一个场所从事一种或主要从事一种社会经济活动。

2.相对独立地组织生产活动或经营活动。

3.能够提供收入、支出等相关资料。

法人单位有产业活动单位组成,一个法人单位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产业活动单位。

三、统计单位的统计原则

(一)在地统计原则

对统计单位按照在地原则进行统计,即统计单位按照以下情况归入所在区域的统计范围:

(1)经营地与行政登记住所在同一县级行政区域的统计单位,归入该县级区域的统计范围。

(2)经营地与行政登记住所不在同一县级行政区域的统计单位,原则上归人经营地所在的县级区域的统计范围。

(3)有两处或两处以上经营地的统计单位,归入主要经营地所在的县级区域的统计范围。

在对法人单位开展统计调查时,对含有多个法人单位的多法人联合体,应分别对每个法人单位开展统计调查,不能将多个法人单位作为一个统计单位。

第三节企业一套表

一、企业一套表的概念

(一)基本定义

现行企业一套表制度规定:

统计报表填报单位为法人单位。

(二)相关概念

1.统计范围

规模以上工业:

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法人单位。

有资质的建筑业:

有总承包、专业承包和劳务分包资质的建筑业法人单位。

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

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批发业、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及以上的零售业法人单位。

限额以上住宿和餐饮业:

年主营业务收入200万元及以上的住宿和餐饮业法人单位。

2.调查单位确定

按照“先进库,再有数”的原则。

3.统计内容

调查单位基本情况、从业人员及工资总额、财务状况:

生产经营情况、能源和水消费、科技活动和信息化情况等。

5.数据采集

调查单位统一采取联网直报方式、严格按照企业一套表规定的各表上报时间报送数据。

四、实施企业一套表的基本思路

实施企业一套表,要按照统一设计报表制度、统一管理调查单位、统一数据采集处理方式、规范统计工作流程、统一布置与分专业负责相结合的要求开展各项工作。

第一,要统一设计报表制度

第二,要统一确定和管理调查单位。

第三,要统一数据采集处理方式。

第四,要规范统计工作业务流程。

第五,要统一布置和分专业负责相结合。

第六,要制定和推行企业一套表统计元数据标准。

第四节主要统计指标

一、国内(地区)生产总值

(二)核算方法

国内生产总值核算有生产法、收入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