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实施大纲与方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360395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69.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实施大纲与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实施大纲与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实施大纲与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实施大纲与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实施大纲与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实施大纲与方案.docx

《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实施大纲与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实施大纲与方案.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实施大纲与方案.docx

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实施大纲与方案

 

铁路隧道地质超前预报第六标段

**隧道预报大纲及实施方案

 

2009-9-30

1**隧道概况

**铁路是西南地区通达华南沿海地区的重要区际铁路通道,跨黔、桂、粤三省区,由位于贵州省贵阳市的贵阳北站引出,经龙里、穿斗篷山至都匀,而后由三都沿都柳江经榕江、从江进入广西自治区,跨融江和焦柳铁路经柳州市三江,穿天平山隧道经桂林后跨漓江经恭城、钟山、贺州进入广东省境内,经怀集,跨北江,经肇庆、三水、佛山进入广州枢纽新广州客站。

正线长度857.016km,其中贵州省境内300.915km,广西自治区境内348.568km,广东省境内207.533km。

胡山隧道里程为:

DK430+495-DK434+608。

主要技术标准:

(1)铁路等级:

Ⅰ级;

(2)正线数目:

双线;

(3)限制坡度:

贵阳至贺州段9‰、加力坡18‰,贺州至广州段9‰;

(4)最小曲线半径:

3500m;

(5)牵引种类:

电力;

(6)牵引质量:

4000t;

(7)到发线有效长度:

850m,双机地段880m;

(8)闭塞类型:

自动闭塞;

(9)正线线间距:

4.6m;

(10)建筑限界:

满足开行双层集装箱列车运输要求。

2工程地质条件

2.1地质概况

(1)地形地貌

隧道属溶蚀中低山地貌。

绝对高程170~588m,相对高差最大达410m,自然坡度一般为15°~65°,地形起伏较大,冲沟较发育,坡陡沟深,沟谷多呈“V”字形。

洞身所穿过的山体植被不发育,坡面一般覆土较薄。

进出口均有乡村便道到洞口附近,交通不方便。

该隧道长4113m,为双线隧道,最大埋深390m。

(2)地表水系

隧道水系属珠江流域桂江水系,漓江支流,地表河流发育,形成许多深切沟谷。

沟谷多呈“V”字形,支沟时有流水,主沟常年有流水。

(3)气象特征

隧区气候属亚热带季风型气候。

平均年温18~19℃,一月最冷,最低气温-7.5℃,七月最热,最高气温39℃;年平均降水量1677mm,最大2199mm,最小1219mm,4~8月为雨季,降水量占全年的60%。

十一月至翌年二月为枯季,降水量占全年的15%,其他时间为平季,全年多南风和东北风,春季风速最大。

2.2地层岩性

隧区上覆第四系全新统坡残积层(Q4dl+el)黏土、碎石土、下伏基岩为泥盆系上统融县组(D3r)灰岩夹白云岩、白云质灰岩,岩性分述如下:

(1)黏土(Q4dl+el):

褐红色、褐黄色。

硬塑,黏性较好,土质均匀,表层夹少量碎石,厚0~2m为主,个别溶洞里面可达7m以上,分布于隧道地表,属Ⅱ级普通土。

(2)粗角砾岩(Q4dl+el):

灰黑、褐红色,松散,稍湿,碎石含量约60%~70%,石质成分以灰岩为主,粒径一般3~4cm,余为黏土填充,主要分布于隧道进出口地表,厚0~2m,属Ⅱ级普通土。

(3)灰岩夹白云岩、白云质灰岩(D3r):

灰白色,灰色夹深色,中厚层状,隐晶质结构,质坚性脆,节理、裂隙较发育、节理面见深红色铁质浸染及少数炭质,弱风化(W2),属Ⅴ级次坚石。

可做B~A组填料。

2.3地质构造

(1)隧道发育混源村正断层。

断层走向为N25°E,倾向NW,大体与线路交于DK431+440处,交角64°,桂林幅区域地质图内长约14公里,断层破碎带宽度约50m,影响带宽度约100~200m,在线路附近断层上下盘地层为灰岩夹白云岩、白云质灰岩(D3r)。

(2)地震动参数

隧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35s。

2.4水文地质与气象特征

(1)地表水

隧区地表水以沟水、溪水为主,测区降雨量丰富,隧道地表溶蚀洼地,溶沟溶槽及漏斗等溶蚀现象很发育。

支流基本为季节性流水,而进、出口外河沟中常年有水,由大气降水控制及上游水补给。

取段内地表水做水质分析,水质类型为:

HCO3-~Ca2+型水,根据《铁路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暂行规定》〔铁建设「2005」157号及「2007」140号〕,环境水对混凝土无侵蚀性。

(2)地下水

隧区地下水以岩溶管道水、岩溶裂隙水为主。

根据调查和区测资料分析,由于地质构造的活动,断裂及构造节理裂隙,为地下水的富集提供了良好的空间,在节理密集地带或断裂破碎带附近岩溶地下水丰富。

如地表DK430+780左320m发育1个溶蚀洼地;DK431+060右420m发育一个溶蚀洼地;DK431+4000左右断层沟槽内发育3个串珠状溶蚀洼地,其中冬瓜塘为大;DK432+000左右沟槽内发育4个串珠状溶蚀洼地,其中紧邻线路左右侧为最大;DK432+480右200m发育一个溶蚀洼地;DK433+200右400m发育1个大型溶蚀洼地(扶水洞);DK433+890左195m、DK434+035左66m、DK434+060左85m为地下暗河出口,流量随季节变化而变化较大;DK434+140左50m发育8×5m的落水洞;出口溶蚀发育,山体空洞密集。

综合各种特征表明,该隧道洞身围岩岩溶化程度已很高,存在大小不等的溶洞或溶隙通道且具较好的连通性,洞身基本处于岩溶水平循环带范围。

故在施工过程中尤其时值雨季期间,可能会遇到大量溶岩洞穴缝隙并具较大的股状涌水及突水突泥危害性,须做好防范措施。

据地下水水质分析,其水质属HCO3-~Ca2+型,根据《铁路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暂行规定》〔铁建设「2005」157号及「2007」140号〕,环境水对混凝土无侵蚀性。

(3)隧道涌水量预测

平均涌水量Q平常=39260m3/d.

雨季涌水量Q雨季=117780m3/d.

2.5不良地质及特殊岩土现象

隧道无特殊岩土,不良地质为岩溶、顺层偏压、进出口危岩落石。

(1)危岩落石

进口仰坡、出口右侧山体地形险峻陡峭,危岩为弱风化的灰岩,石质坚硬,节理裂隙、裂缝发育,由于不断被溶蚀结构面切割、分离、岩体完整性较差,已成孤石,危岩运动主要以落石形式发生,崩塌形式次之。

坡脚有不同大小的块石堆积,直径0.2~2m不等。

(2)顺层

隧道进口岩层产状为N47°W/51°NE,与路线夹角约为14°,倾向线路左侧,出露岩层为中厚层状灰岩,岩体节理较发育,隧道右边墙存在顺层偏压。

层间综合=24°

(3)岩溶

测区地表溶沟溶槽发育,溶蚀洼地星罗棋布地分布,部分洼地巨大,沿构造线呈串珠状分布,隧道1/2000带状图内有计有如上所述共有10余个溶蚀洼地及暗河。

根据地表测绘及1/1万区域测绘资料综合分析,隧道岩溶强烈发育。

从地下暗河出口标高测算,隧道洞身顶部将有暗河通过。

对隧道危害极大。

2.6环境工程地质

隧道出口段分布有泉眼,半山分布的泉为季节性的泉眼,丰水期时有地下水流出,谷底分布有三个泉是供当地老乡生活用水。

据地质调查发现,这三个泉眼四季有水,水量变化不太明显。

另外,DK434+056左82m处分布有一暗河口,该暗河口宽约1.5m,深约3m,高约2m,该暗河口为地下水其中一个出口。

因地下水位变化较大,导致该暗河并非四季有水流出。

初次调查(2008年1月)发现暗河内地下水位低于地表2.5m左右,第二次调查(2008年3月)见暗河内有水流出,且流量很大(约10L/s)。

据访问当地老乡,该暗河流出后沿线路左侧两公里外的水库排泄,该水库蓄积水后供当地居民农田灌溉用水及生活饮用水。

该隧道位于地下水水平循环带内,隧道开挖后很有可能为地下水排泄提供一个很好的通道,大量地下水排泄会导致隧道出口泉眼及暗河干涸、从而影响当地居民正常生活及农田灌溉。

同时,隧道开挖后,基岩裂隙水,岩溶水的排泄将造成地下水位下降,地下水径流环境及模式将发生变化。

亦将影响隧道附近地表水枯竭及部分植被干枯。

隧道进出口端紧邻河道,该隧道弃砟应合理堆放,应堆放与低洼或相对平缓处,并设拦砟墙,防止水土流失。

2.7工程地质条件评价

隧道洞身位于泥盆系碳酸盐岩内,中厚层状为主,岩层主要呈单斜构造,层间挠曲及裂隙发育。

岩溶强烈发育;进出口有危岩落石。

整体而言,该隧道地质条件较差。

3超前地质预测预报目的与设计

3.1超前预报目的

隧道工程设计的基本依据是地质勘察资料,而隧道施工的依据主要是设计文件。

大量的隧道工程建设实践表明,由于受地质勘察深度、精度及经费等诸多条件的限制,根据地质勘察资料做出的设计与实际不符的情况屡有发生,由此而来的隧道洞内塌方、涌水、涌泥、涌砂、岩爆、岩溶、瓦斯爆炸等灾害时有发生,给隧道施工造成极大的危害。

随着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进一步提高和国家对安全生产的日益重视,对隧道施工期地质超前预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在隧道施工期间,采用各种技术、手段和方法对隧道开挖工作面前方地质条件(情况)进行及时准确的预测,是提前采取预防措施、避免灾害的发生或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因灾害造成的损失、保证隧道施工安全的需要,是满足环境生态保护和安全生产的要求,也是质量控制管理中不可缺少的一环。

隧道地质超前预报的目的如下:

(1)进一步查清隧道开挖工作面前方的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指导新建贵广铁路沿线隧道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

(2)降低地质灾害发生的机率和危害程度,尤其是复杂岩溶地区隧道施工风险;

(3)为优化工程设计提供地质依据;

(4)为编制竣工文件提供地质资料。

3.2超前地质预报设计

根据地质资料,本隧道洞围岩溶化程度很高,存在大小不等的溶洞或溶隙通道且具有良好的连通性,洞身基本处于岩溶水平循环带范围。

隧道施工时,应通过综合超前地质预报手段探明掌子面前方地质条件,以便采取有效的施工措施,避免施工突发灾害的发生。

本设计推荐使用以下方法和程序进行超前地质预测:

(1)在接近岩溶或断层破碎带富水区时,采用地震波探测仪对掌子面前方30m~100m范围内的不良地质体的位置、规模、性质做较详细的预报,粗略的预报围岩级别和地下水情况,每100m施做一次,当有异常时适当加密。

(2)在地震波探测仪的基础上采用超前探测验证。

对掌子面前方30m左右范围内的地质情况做准确的预报,先进行红外超前探测(每掘进循环一次),然后每个断面布设5个探测孔(其中一孔取岩芯),对掌子面前方地下水,地温及围岩情况进行探测,探测孔25m一个循环,单孔长度为30m左右,相邻探测孔之间的搭接长度为5m。

当有异常时,结合预测结果判释,可加密钻孔或加深部分爆眼孔,钻孔布置应针对物探异常进行调整。

(4)对多项预测预报手段所得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与评判,相互印证,并结合掌子面揭示的地质条件、发展规律、趋势及前兆进行预测、判断,根据超前地质预测预报结果,相互优化调整措施,以确保施工安全及结构安全。

(5)预报预测范围:

全隧道进行地震波探测超前地质预报,增设红外探水及超前探孔,每断面设5孔。

4编制依据

(1)中国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新建铁路贵阳至广州线贵阳至贺州段初步设计招标用图隧道设计图》GGTJ-8标段图纸;

(2)**铁路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招标文件及中标通知书;

(3)铁路隧道设计规范(TB10003-99);

(4)铁路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技术指南;

(5)其他相关规范与规程;

5地质超前预报方法及程序

5.1地质预报方法及要求

本工程采用的超前地质预报的方法为地质调查法、地震波反射法、地质雷达探测、红外探水等。

以地质为中枢,加强隧道地质工作,将地质综合分析贯穿到长期、中期、短期和临兆超前地质预报四个阶段中,实行地质、物探、钻探三结合,优化物探组合,综合应用,确保隧道安全、快速、优质施工,不留后患,全面确保隧道施工取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三者的最优结合。

对地质较简单的地段,以洞内地质素描为主。

根据对洞内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岩体节理裂隙的发育情况、地下水的发育情况等,分析围岩的稳定情况,并据此预报开挖工作面前方围岩的工程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

对地质条件比较复杂的地段,如地层分界线、角度不整合接触带、物探异常段、次级断层、富水段等,在洞内地质素描的基础上,采用物探超前地质预报方法(地震波反射法、地质雷达法、红外探水等),对隧道开挖工作面前方的地质条件进行预报;

对地质条件特别复杂的地段,如区域性断层、岩溶发育段、突涌水段等,在洞内地质素描的基础上,先进行物探超前地质预报,必要时采用超前水平钻探进行超前地质预报。

(1)预报可能出现突水的溶洞、暗河的位置和规模;

(2)预报断层、破碎带的位置(包括裂隙发育地段);

(3)预报可能出现突泥、岩溶陷落柱的位置;

(4)预报可能发生中型以上的塌方地段;

(5)预报地下水富集的区域和地段;

(6)预报可能发生岩爆、瓦斯的地段和程度。

超前地质预报的具体方法见表1。

根据设计要求,结合该隧道的工程地质条件和水文地质条件,针对不同的地层、岩性以及围岩级别,进行地质超前预报,胡山隧道地质超前预报方法见表2。

表1地质超前预报方法

预报方法

预报内容

预报工具

预报频率

地质调查及地质素描

岩性、结构面产状及不良地质现象

地质罗盘、数码相机等

开挖后及初期支护后进行,每次爆破后进行

地球物理探测

断层破碎带、软弱夹层等不均匀地质体的探测、岩溶探测

地质雷达

地质雷达间隔10~20m,

红外探水

有无水体存在及其方位

红外探水仪

红外探水间隔10~20m,

地震波法

划分地层界线、查找地质构造、探测不良地质体的厚度和范围

TSP

间隔50~100m一个断面

表2胡山隧道地质超前预报方法

里程

岩性描述

围岩级别

预报方法

DK430+495-DK434+608

强风化灰岩夹白云岩、白云质灰岩

Ⅱ、Ⅲ、Ⅳ、Ⅴ

地质调查法、红外探测法、TSP、地质雷达法

5.2预报内容

(1)预报可能出现突水的溶洞、暗河的位置和规模;

(2)预报断层、破碎带的位置(包括裂隙发育地段);

(3)预报可能出现突泥、岩溶陷落柱的位置;

(4)预报可能发生中型以上的塌方地段;

(5)预报地下水富集的区域和地段;

(6)预报可能发生岩爆、瓦斯的地段和程度。

5.3预期目标

(1)配合隧道施工单位,及时进行跟踪开挖工作面超前地质预报;

(2)每次现场测试后及时向施工单位、监理单位、业主提交当次预报简报;

(3)对开挖工作面前方的围岩级别提出建议值,为隧道施工决策提供可靠的地质参考依据,提出相应的施工处理建议;

(4)预报准确率达到80%以上;

(5)保障隧道施工安全。

5.4预报阶段

(1)长期超前地质预报

长期超前地质预报是对一座隧道的宏观超前地质预报,目的在于确定整座隧道的难点、疑点,重点地段和不良地质作用类型和分布里程,为施工方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更有针对性,使防灾、减灾措施更加具体,为科学施工提供地质依据,可有效地避免盲目性;指导中短期超前地质预报的顺利进行,并为选择物探手段和物探方法的优化组合提供依据;为隧道施工监控量测的布置突出重点。

建议采用的方法有:

1)地质复查法:

通过地表地质复查,确认地勘成果可靠性及存在的问题。

2)地质综合分析法:

在综合分析地勘成果、设计文件、地质复查的基础上,找准该隧道的重点、疑点、难点地段。

(2)中期超前地质预报

中期超前地质预报是指对隧道掌子面前方80~120m范围内做出的超前地质预报,其任务是对长期超前地质预报确定的重点地段进一步确认和完善,以期发现新的地质灾害地段,为短期超前地质预报确定目标。

建议采用的方法有:

1)地质法。

2)物探法:

能够探测80~120m距离的适合隧道内短时间作业的物探手段为主,建议用二种以上物探手段,以便对比校核。

(3)短期超前地质预报

短期超前地质预报是指对隧道掌子面前方30~50m范围内,做出的超前地质预报,它是超前地质预报的攻坚阶段,做好该阶段的预报对于提高超前地质预报的准确率具有决定性意义。

建议采用的方法有:

1)地质法:

掌子面素描、地质编录法、正洞左右幅联合断面法。

2)物探法:

瞬变电磁法、地质雷达法、红外线探水法等优化组合。

3)水平钻探法:

一般控制在30m左右。

通过上述方法的综合应用,确定不良地质地段,确定掌子面前方施工围岩级别,为动态设计提供参数和切实可行的施工建议。

(4)临兆预报

地质灾害的发生和发展,都有其特殊的前兆反映。

当发现断层破碎带、岩溶、突水突泥、塌方、煤系地层有害气体、瓦斯、硬岩岩爆等的临兆反映时,应及时果断地做出临兆预报,尽可能避免更大地质灾害的发生,确保施工安全。

5.5预报频率

在长期超前地质预报的基础上,中期超前地质预报根据探测仪器等综合确定,原则上全长范围内平均每100m左右探测预报一次,短期超前地质预报在中期预报的结果基础上,对有问题的地段每30~50m探测预报一次。

当有特殊情况,应视现场需要确定。

地质素描、地质跟踪编录紧随掘进进行,每天一次,当长、中、短期确定的重点不良地质地段,可能有险情时,应及时赶到现场确认地质情况,做出临兆预报或提出处理建议。

5.6预报程序

地质超前预报的程序如下:

(1)首先,对待进行超前地质预报的隧道进行详细地质调查,了解隧道区域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初步确定隧道施工超前地质预报的重点和难点段。

(2)然后,在隧道施工过程中,主要TSP203超前地质预报系统进行跟踪地质超前预报,预报距离一般80~150m,根据开挖工作面围岩地质条件可适当调整。

(3)当隧道施工开挖揭露岩溶暗河或溶洞时,需采用地质雷达对溶洞周边进行短距离精确预报,预报距离一般10~20m。

超前地质预报作业的时间和预报次数的安排,主要根据现场施工进度情况而定,一般情况如下:

(1)开挖工作面地质素描或常规地质工作一般每2~3个施工循环一次,在围岩地质条件有变化时应加密进行;

(2)TSP203超前地质预报系统一般在开挖快接近前次预报里程终点时或围岩地质条件有变化时进行,一般80~150米一次,根据开挖工作面围岩地质条件可适当调整;

(3)地质雷达的应用应根据实际施工情况,由超前地质预报人员与施工方共同讨论确定在何时采用、以及探测目标和如何探测等工作。

(4)在有可能突水处进行红外探水预报。

超前地质预报工作程序如下图所示:

图1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工作程序框图

6投入的仪器设备

投入使用的主要仪器见表3。

 

表3投入的主要仪器、设备型号、数量、功能

序号

名称

型号

产地

数量

出厂时间

状态

1

地震波系统

TSP203

瑞士

1套

2004.10

良好,在检定期内

2

地质雷达

SLR-3000

美国

2套

2004.01

良好,在检定期内

3

红外探水仪

HW-304

北京

3套

2009.01

良好,在检定期内

4

地质罗盘

星绘OL-1

哈尔滨

8个

2003.10

良好,在检定期内

7质量管理及保证措施

7.1地质调查法管理

地质调查法包括隧道地表补充地质调查和隧道内地质素描等。

1.隧道地表补充地质调查包括下列内容:

(1)对已有地质勘察成果的熟悉、核查和确认;

(2)地层、岩性在隧道地表的出露及接触关系,特别是对标志层的熟悉和确认;

(3)断层、褶皱、节理密集带等地质构造在隧道地表的出露位置、规模、性质及其产状变化情况;

(4)地表岩溶发育位置、规模及分布规律;

(5)煤层、石膏、膨胀岩、含石油天然气、含放射性物质等特殊地层在地表的出露位置、宽度及其产状变化情况;

(6)人为坑洞位置、走向、高程等,分析其与隧道的空间关系;

(7)根据隧道地表补充地质调查结果,结合设计文件、资料和图纸,合适和修正超前预报重点区段。

2.隧道内地质素描是将隧道所揭露的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结构面产状、地下水出露点位置及出水状态、出水量、煤层、溶洞等准确记录下来并绘制成图表,是地质调查法工作的一部分,包括开挖工作面地质素描和洞身地质素描。

隧道内地质素描包括下列主要内容:

(1)工程地质:

1)地层岩性:

描述地层时代、岩性、层间结合程度、风化程度等。

2):

地质构造:

描述褶皱、断层、节理裂隙特征、岩层产状等。

断层的位置、产状、性质、破碎带的宽度、物质成分、含水情况以及与隧道的关系、节理裂隙的组数、产状、间距、充填物、延伸长度、张开度及节理面特征、力学性质,分析组合特征、判断岩体完整程度。

3)岩溶:

岩溶规模、形态、位置、所属地层和构造部位,充填物成分、状态,以及岩溶展布的空间关系。

4)特殊地层:

煤层、沥青层、含膏盐层、膨胀岩和含黄铁矿层等应单独描述。

5)人为坑洞:

影响范围内的各种坑道和洞穴的分布位置及其与隧道的空间关系。

6)地应力:

包括高地应力显示性标志及其发生部位,如岩爆、软弱夹层挤出、探孔饼状岩芯等现象。

7)塌方:

记录塌方部位、方式与规模及其随时间的变化特征,并分析产生塌方的地质原因及其对继续掘进的影响。

8)有害气体及放射性危害源存在情况。

(2)水文地质:

1)地下水的分布、出露形态及围岩的透水性、水量、水压、水温、颜色、泥砂含量测定,以及地下水活动对围岩稳定的影响,必要时进行长期观测。

地下水的出露形态分为:

渗水、滴水、滴水成线、股水(涌水)、暗河。

2)水质分析,判定地下水对结构材料的腐蚀性。

3)出水点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岩溶、暗河等的关系分析。

4)必要时进行地表相关气象、水文观测,判断洞内涌水与地表径流、降雨的关系。

5)必要时应建立涌突水点地质档案。

(3)围岩稳定性特征及支护情况

记录不同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下隧道围岩稳定性、支护方式以及初期支护后的变形情况。

发生围岩失稳或变形较大的地段,详细分析、描述围岩失稳或变形发生的原因、过程、结果等。

(4)进行隧道施工围岩分级。

(5)影像

隧道内重要的和具代表性的地质现象应进行摄影或录像。

3.隧道开挖工作面地质素描和洞身地质素描应符合下列技术要求:

(1)开挖工作面地质素描,主要描述工作面立面围岩状况,应使用统一格式,并统一编号。

(2)洞身地质素描是对隧道拱顶、左右边墙进行地质素描,直观反映隧道周边地层岩性及不良地质体的发育规模、在空间上对隧道的影响程度等,通过隧道地质展现视图形式表示,其格式和内容可参照附录F。

(3)地质素描应随隧道开挖及时进行,对地层性变化点、构造发育部位、岩溶发育带附近等复杂、重点地段应每开挖循环进行一次素描,其他一般地段不应超过10m进行一次素描。

4.地质调查法应符合下列工作要求:

(1)隧道地表补充地质调查应在实施洞内超前地质预报前进行,并在洞内超前地质预报实施过程中根据需要随时补充,现场应做好记录,并于当天及时整理。

(2)地质素描图应采用现场绘制草图、室内及时眷清的方式完成,必须在现场根据实际情况记录,不得回忆编制或室内制作。

地质素描原始记录、图、表应当天整理。

(3)隧道地表补充地质调查和洞内地质素描资料应及时反映在隧道工程地质平面图和纵断面图上,并应分段完善、总结。

(4)标本应按要求采集,并及时整理。

5.地质调查法隧道超前地质,应编制下列资料:

(1)地质调查法预报报告;

(2)开挖工作面地质素描图,比例尺根据需要确定;

(3)隧道洞身地质展视图,比例为1:

100~1:

500;

(4)地层分界线及构造线隧道内和地表相关性分析预报图(必要时作),比例尺根据需要确定;

(5)地质复杂地段纵、横断面图,比例为1:

100~1:

500;

(6)地质预报与测试资料;

(7)有关影像资料。

7.2红外探测法

1.红外探测是根据红外辐射原理,即一切物质都在向外辐射红外电磁波的原理,通过接收和分析红外辐射信号进行超前地质预报的一种物探方法。

2.红外探测适用于定性判断探测点前方有无水体存在及其方位,不能定量给出水量大小等参数。

3.红外探测应符合下列技术要求和工作要求:

(1)探测时间:

应选在爆破及出渣完成后进行。

(2)测线布置:

1全空间全方位探测地下水时,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