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历史十年真题三年模拟考点13 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解析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358703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01.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历史十年真题三年模拟考点13 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届高考历史十年真题三年模拟考点13 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届高考历史十年真题三年模拟考点13 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届高考历史十年真题三年模拟考点13 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届高考历史十年真题三年模拟考点13 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历史十年真题三年模拟考点13 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解析版.docx

《届高考历史十年真题三年模拟考点13 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历史十年真题三年模拟考点13 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解析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考历史十年真题三年模拟考点13 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解析版.docx

届高考历史十年真题三年模拟考点13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解析版

2020届高考历史十年真题三年模拟

考点13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十年真题】

1.(2019.4·浙江高考·9)在近代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中,中华儿女同仇敌忾,前仆后继,可歌可泣。

甲午战争后,大陆和台湾军民反割台斗争的重要人物是(  )

①邱逢甲②徐骧③刘永福④丁日昌

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

【答案】C

【解析】丘逢甲,1895年任义勇军统领,与日军展开抗战,故①正确;徐骧,清末台湾抗日义军将领,在抗击日本侵略的新竹保卫战中壮烈殉国,故②正确;刘永福,在台湾割让后,继续领导台湾民众抗日,故③正确;丁日昌,是中国近代洋务运动的风云人物,甲午战争前去世,故④错误,选择C项符合题意。

2.(2018·新课标全国Ⅰ卷高考·28)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包装”成野蛮与文明的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

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宣称,清政府战败“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

对此,清政府却无所作为。

这反映了(  )

A.欧美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B.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

C.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D.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

【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了日本运用舆论宣传,丑化中国形象;运用公关手段,获取欧美支持。

这些都属于近代外交策略,而清政府却无所作为,故C正确。

A、B、D材料中都无法体现。

3.(2018·北京高考·16)1903年,林纾编译的《伊索寓言》出版。

书中有一则故事:

狮王与群兽立约,羊由狼管辖,兔子由狗管辖,彼此友好,和平共处。

兔子感叹说,我期待这一天很久了,但真能实现吗?

故事后的按语说:

“今有盛强之国,以吞灭为性,一旦忽言弭兵,亦王狮之约众耳!

弱者国于其旁,果如兔之先见耶?

”林纾意在(  )

A.提醒中国人警惕被侵略瓜分的危险B.颂扬人类社会弱肉强食的生存法则

C.呼吁世界列强承担保护弱国的责任D.鼓动中国民众推翻清政府残暴统治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中兔子的感叹及“盛强之国,以吞灭为性,一旦忽言弭兵,亦王狮之约众耳”等信息可知是警惕当时列强对中国的瓜分,故A项正确;材料中是对列强侵略的一种疑问,不是颂扬,故B项错误;列强对弱国持侵略态度,不可能担当保护弱国的责任,故C项错误;材料中反映是中国与列强的关系,不是推翻清政府的统治,故D项错误。

4.(2017·上海高考·14)右侧漫画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的哪一现象(  )

A.五口通商B.租界设立C.瓜分狂潮D.门户开放

【答案】C

【解析】五口通商是中英《南京条约》中的重要条款之一,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实行自由贸易,与德国、俄国无关,故A项错误;租界最早设立于鸦片战争后的上海,之后列强根据各种不平等条约相继在中国各大城市设立,不会导致列强之间对中国的争夺,故B项错误;19世纪末列强为加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出,纷纷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的狂潮,故C项正确;1899年,美国先后向英、俄等六国政府提出在中国实行所谓“门户开放”、贸易机会均等的照会,美国在承认列强在华“势力范围”和已经获得的特权前提下,要求“利益均沾”,这一要求得到列强的响应,从而使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告一段落,故D项错误。

5.(2017.4·浙江高考·8)有学者痛陈:

“当20世纪揭开帷幕的时候,中国是那样贫穷、衰败,任人摆布,仿佛已经奄奄一息,濒临灭亡的边缘。

”下列项中体现这一说法的是(  )

①民族工业发展出现第一个高潮②北京东交民巷被侵华列强划为“使馆界”

③美国商品借资本输出完全垄断中国市场④侵华列强丧心病狂地毁坏中华文明遗产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答案】C

【解析】民族工业发展出现第一个高潮是中国进步的表现,故①错误;北京东交民巷被侵华列强划为“使馆界”是中国任人摆布的表现,故②正确;20世纪初,美国商品借资本输出完全垄断中国市场与史实不符,故③错误;20世纪初,侵华列强丧心病狂地毁坏中华文明遗产是中国贫穷、衰败、任人摆布的表现,故④正确,选择C项符合题意。

6.(2017·海南高考·8)1894年,在中国的25个通商口岸有洋行552家,其中近三分之二属于一个国家。

这个国家是(  )

A.日本B.美国C.德国D.英国

【答案】D

【解析】材料强调这一国家在中国拥有广阔的势力范围,因此能够在通商口岸建立众多的洋行。

1894年日本的势力范围只在福建,与题意不符合,故A项错误;1899年9月,美国向列强提出了“门户开放"政策,才参与瓜分中国,此时美国在华并没有广阔的势力范围,故B项错误;德国只在山东,与题意不符合,故C项错误;英国在中国拥有广阔的势力范围,遍及长江流域、云南、广东,因此能够在通商口岸建立众多的洋行,故D项正确。

7.(2016·江苏单科·9)下表是1894~1914年英、日等国占中国对外贸易总值的百分比。

年份

英国

日本

其他国家

1894

69.49

6.26

24.25

1900

62.99

11.20

25.81

1905

55.71

14.04

30.25

1910

50.89

16.14

32.97

1914

48.31

20.39

31.30

对表中数据解读正确的是(  )

A.《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加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B.对英贸易比重降低表明英国国际地位的明显下降

C.这一阶段帝国主义列强的经济侵略以商品倾销为主

D.对其他国家贸易比重变化折射出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答案】A

【解析】依据表格中“1894~1914年”日本对中国贸易的数字明显呈上升趋势,说明日本对中国经济侵略的加剧,故A项正确;对英贸易比重降低表明日本和其他国家加强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不能说明英国国际地位下降,此时的英国仍然是资本主义国家的头号强国,故B项错误;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帝国主义列强的经济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故C项错误;晚清中国国际地位比较低下,对其他国家贸易比重变化折射出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经济侵略的变化,故D项错误。

8.(2016·上海单科·19)当某条约的若干条款传出后,光绪皇帝发出“台湾割则天下人心皆去,朕何以为天下主!

”的哀叹,台籍京官及举人纷纷声言“与其生为降虏,不如死为义民!

”该条约应是(  )

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C.《北京条约》D.《马关条约》

【答案】D

【解析】“台湾割”出现在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后,《南京条约》是1842年签订,不符合时间限制,故A项错误;《天津条约》是1858年签订,不符合时间限制,故B项错误;《北京条约》是1860年签订,不符合时间限制,故C项错误;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后签订的《马关条约》割让台湾,故D项正确。

9.(2016·上海单科·20)右表中的内容摘自中国近代的一部论著,它应该是(  )

A.魏源的《海国图志》B.严复的《天演论》

C.梁启超的《瓜分危言》D.孙中山的《建国方略》

【答案】C

【解析】表中的内容揭露西方国家在中国争权夺利。

《海国图志》主要介绍西方历史地理知识,与这些内容无关,故A项错误;《天演论》主要介绍西方进化论思想,与这些内容无关,故B项错误;《瓜分危言》介绍西方国家在中国权利的争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故C项正确;《建国方略》介绍孙中山的建设中华民国的设想,与这些内容无关,故D项错误。

10.(2015·四川文综·5)图1是法国某报刊登的关于晚清一场战事的图片。

该战事的后果是(  )

A.《南京条约》签订B.中国西南门户被迫打开

C.沙市、重庆等商埠开放D.《辛丑条约》签订

【答案】D

【解析】第一鸦片战争战败后,中英签署了《南京条约》,而图片显示的侵略国家不只英国,故A项错误;中国西南门户被迫开放是中法战争的结果,而图片显示的侵略国家不只法国,故B项错误;沙市、重庆等商埠开放是中日甲午战争的结果,而图片显示的侵略国家不只日本,故C项错误;结合图片有美、英、日、法的国旗,明显显示的侵略国家包括英、法、美、日等国,可知这次“战事”应该是指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战争结束后签订了《辛丑条约》,故D项正确。

11.(2014·海南单科·14)1899年美国照会英、德、俄、法、意、日等国,提出在中国实行商业机会均等的主张,1900年又补充了保持中国领土和行政权力完整的条款。

上述政策(  )

A.导致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B.使清政府改变了对义和团的态度

C.扩大了美国在中国的权益D.推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此时列强已经开始瓜分中国,故A项错误;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和义和团没有关系,故B项错误;材料中“中国实行商业机会均”是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体现,该政策主要是扩大美国在华的特权,故C项正确;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不是推进而是制约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故D项错误。

12.(2013·上海单科·23)

各使馆境界以为专与住用之处,并独由使馆管理,中国人民概不准在界内居住。

大皇帝恩准大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上海等五处港口。

大清大皇帝允以天津郡城海口作为通商之埠。

(朝鲜国)向中国所修贡献典礼,嗣后全行废绝。

以上条款引自中国近代四个不平等条约,按签订时间先后排序为(  )

A.

B.

C.

D.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分析能力。

出自1901年的《辛丑条约》;

出自1842年的《南京条约》;

出自1860年的《北京条约》;

出自1895年的《马关条约》,故选C。

13.(2012·重庆文综卷·16)法国政府曾向各国递交一份备忘录,为将要到来的议和定调子。

其中写道:

“由于各国使馆希望前往沿海或各国部队想要从沿海前往首都(北京),为了保持道路始终畅通起见,各国对某些地方进行军事占领。

”该条文的核心内容最终写入了(  )

A.《黄埔条约》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D.《辛丑条约》

【答案】D

【解析】此题难度不大,识记层次。

关键信息:

各国使馆希望前往沿海或各国部队想要从沿海前往首都(北京)、各国对某些地方进行军事占领。

题干核心内容对应《辛丑条约》中的“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各国驻兵北京到山海关沿线”内容。

14.(2012·海南单科卷·14)1870年前后,湖南、江西、江苏、湖北、直隶等地教案频发。

民间传言,“或称教堂拐骗人口,或称教堂挖眼剖心,或称教堂诱污妇女”。

此类传言盛行的主要原因在于(  )

A.清政府允许传教士在华传教B.民众与外国势力的矛盾加剧

C.普通民众受教育程度较低D.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

【答案】B

【解析】教会因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而享有许多特权,西方列强侵略中国时,成为西方列强的帮凶,以及持特权欺压中国百姓,因此,教案频发的历史现象说明民众与外国势力的矛盾加剧,B项正确;ACD项与题干中的“主要原因”不符,排除。

15.(2011·重庆文综·17)重庆海关税务司报告中记载的大足县余栋臣起义布告称:

“我大清臣民皆忠孝之人,谁敢信奉夷狄之教。

今洋人诈称通商传教……自道光以来……焚我皇宫,灭我属国,既占上海,又割台湾,强迫开埠胶州,竟欲瓜分中国。

”这次起义应该发生在(  )

A.1851年B.1895年

C.1898年D.1906年

【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近代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斗争的理解。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反对洋教、强占胶州瓜分中国发生于19世纪末,中国人民掀起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是在1898年。

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C。

16.(2011·全国新课标文综·31)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颁布“向各国宣战懿旨”。

6月26日,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列强驻上海领事商定《东南保护约款》,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公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以保中外商民人民产业为主”。

这表明(  )

A.列强在华势力受到有效遏制B.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

C.地方实力派成为列强代理人D.地方势力与朝廷分庭抗礼

【答案】B

【解析】《东南保护约款》强化而非遏制了列强在华势力,A项错误;中央政府宣战,而地方政府勾结列强充分表明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C、D两项均不符合史实,也无法从材料中得以体现。

故选B项。

17.(2011·四川文综·16)1898年8月,清廷颁布上谕:

“现当海禁洞开,强邻环伺,欲图商务流通,隐杜觊觎,惟有广开口岸之一法。

”清廷的意图不包括(  )

A.收回通商口岸B.发展民族经济

C.维护国家主权D.挽救国家危亡

【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19世纪末中国政治经济形势的理解。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本题应结合19世纪末中国社会的时代背景,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需要进行巨额赔款,故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对商业、通商口岸的限制。

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A。

18.(2011·北京文综·17)图8是一幅法国报刊上的政治讽刺漫画:

义和团杀外国人为“野蛮”(BARBARIE);外国人杀义和团为“文明”(CIVILISATION)。

这幅漫画的作者意在(  )

A.主张武力解决争端B.抨击西方殖民侵略

C.混淆文明与野蛮的界限D.承认殖民者的双重标准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能力。

面对民族危机,中国农民阶级掀起义和团运动,英勇抗击外国侵略者,但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义和团主张“扶清灭洋”,体现了盲目排外的色彩。

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下,义和团运动失败。

从题干材料可以得出作者抨击和讽刺西方侵略者屠杀义和团的“文明”行为。

19.(2010·全国文综·35)中日双方对1894年7月25日发生的丰岛海战记述各异。

中方《济远航海日志》记载:

“7点45分,倭三舰同放真弹子,轰击我船,我船即刻还炮。

”日文出版的《二十七八年海战史》称:

“7点52分,彼我相距约3000米之距离。

济远首先向我发炮,旗舰吉野立即迎战,以左舷炮向济远轰击。

”这说明(  )

A.研究者的立场会影响其对历史的解释B.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

C.通过文献记录最终能够还原历史真相D.原始记录比研究文献更接近历史真相

【答案】A

【解析】题干材料提供了两个对立的历史记载,对照选项,A项准确揭示了对立背后的原因;材料中有当事人的日志(《济远航海日志》),故B项排除;C、D两项均与题干材料无关,故排除。

20.(2010·江苏单科·6)右图展示了近代某一次重要战役,对此叙述正确的是(  )

A.战役结束后清舰队全军覆没

B.清朝军民反割台斗争的关键战役

C.清军将领邓世昌于此役壮烈殉国

D.战役发生于清军运兵朝鲜途中

【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甲午中日战争的理解。

根据图示提供的信息:

威海卫和刘公岛,反映的是甲午中日战争中的威海卫战役,所以经分析此役的影响应该选择A。

21.(2015·江苏单科·22)(13分)甲午之役,民族之殇。

对此,史学家陈旭麓说:

“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旅顺陷后,海军提督丁汝昌褫职,仍统海军驻威海,兵舰既弱,坐守而已。

日舰集大连湾,将袭威海,先攻登州,陷荣城。

日舰二十五艘环威海口外。

海军方新败,并匿不出。

汝昌恐北炮台不能守,命卸巨炮机件以归,免资敌,戴宗骞持不可。

无何北台陷,宗骞奔刘公岛。

日军踞炮台,以台之巨炮俯击澳内兵舰……海军水手并登岸,噪出,鸣枪过市,声言向提督乞生路,刘公岛中大扰。

诸洋员请姑许乞降,以安众心,汝昌不可。

军士露刃挟汝昌,汝昌仰药死。

诸将推洋员托汝昌之名,作降书。

日军受降。

材料二当中国盛时,日本不敢与抗。

咸丰庚申中英之战,败衅,英、法、俄、美并为有约之国,日本不得与……是役(甲午战争)后,日人资中国赔款以兴百政,培力既厚。

俄、法、德以仗义归辽,责报殊奢,而中国复乖于应付,于是俄据旅顺、大连湾,英据威海卫,德据胶州,法据广州湾,以互为钤制。

中国乃不国矣。

——以上材料摘编自杨松《中国近代史资料选编》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威海之战战场态势的特点,归纳北洋舰队失败的主观原因。

(6分)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所造成的危害。

(3分)

(3)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相关史实,对“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这一论断加以说明。

(4分)

【答案】

(1)特点:

敌攻我守(被动挨打);海陆交织(局处海嵎)。

(2分)

原因:

北洋舰队避战不出;将士贪生怕死;洋员鼓动投降;主帅指挥不力。

(4分)

(2)危害:

引发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民族危机的加深);刺激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扩张野心。

(3分)

(3)说明:

甲午战争客观上唤醒了国人的民族意识;推动了救亡图存运动;激发了政治变革思潮;加快了中国近代化(现代化)进程。

(4分)

【解析】

(1)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一中“日舰集大连湾,将袭威海”、“兵舰既弱,坐守而已”、“海军方新败,并匿不出”得出敌攻我守(被动挨打),据材料一“先攻登州,陷荣城。

日舰二十五艘环威海口外”、“无何北台陷……日军踞炮台,以台之巨炮俯击澳内兵舰”得出海陆交织(局处海嵎);第二小问原因,据材料一中“海军方新败,并匿不出”得出北洋舰队避战不出,据材料一中“海军水手并登岸,噪出,鸣枪过市,声言向提督乞生路”、“军士露刃挟汝昌”得出将士贪生怕死,据材料一中“诸洋员请姑许乞降”得出洋员鼓动投降,据材料一中“汝昌恐北炮台不能守,命卸巨炮机件以归,免资敌,戴宗骞持不可”、“军士露刃挟汝昌,汝昌仰药死”得出主帅指挥不力。

(2)据材料二中“于是俄据旅顺、大连湾,英据威海卫,德据胶州,法据广州湾,以互为钤制”得出引发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据材料二“中国复乖于应付”、“中国乃不国矣”得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据材料二“是役(甲午战争)后,日人资

中国赔款以兴百政,培力既厚”得出刺激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扩张野心,结合所学概括回答。

(3)围绕“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结合所学19世纪末20世纪初相关史实,从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回答:

甲午战争客观上唤醒了国人的民族意识;推动了救亡图存运动;激发了政治变革思潮;加快了中国近代化(现代化)进程。

22.(2011·海南单科·27)(12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1900年10月16日英国和德国就中国问题签订《英德协定》,相约遵守下列原则:

“第一,将中国之江河及沿海各口岸各国贸易及其他正当经济活动,自由开放,毫无差别。

此为列强之共同永久利益;两国政府相约凡其势力所能及,对于一切中国领土均应遵守此原则。

第二,德帝国政府及英女王陛下政府不得利用现时之纷扰在中国获得任何领土利益,其政策应以维持中国领土不使变更为指归。

第三,若他国利用中国现时之纷扰,无论用何种方式,欲获得领土利益时,两缔约国关于为保护本国在华利益所采之步骤应保留初步之谅解。

第四,两国政府应将本协定通知其他关系列强,如奥、法、意、日、俄、美等国,并请其接受本协定所采之原则。

意大利和奥地利表示“深愿接受”此协定,“毫不踌躇而赞同之”。

日本此时正“不安达于极点”,不仅表示“赞同此协定”,而且还愿意“加入此协定”。

美国政府的答复则是,接受前两条,对第三条则无需表示任何意见,法国附和美国答复之内容。

俄国声称对第一条“表示欢迎”,第二条尤与俄国的意旨相符,因为俄国政府在此次纷扰之初,即曾首先倡导将保全中国的完整和“旧国家制度”,作为对华政策的基本原则。

——摘编自《德国外交文件有关中国交涉史料选译》

(1)说明1900年前后列强对华政策的转变及其实质,并指出列强提出或接受《英德协定》的原因。

(7分)

(2)简要分析《英德协定》对中国局势的影响。

(5分)

【答案】

(1)转变:

由瓜分到“保全”。

(2分)实质:

进一步侵略和共同控制中国。

(2分)原因:

中国人民的反抗;列强在中国的争夺加剧,需要调整利益关系。

(3分)

(2)清政府进一步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列强在华矛盾暂时缓和;殖民地程度加深;进一步激发了反帝反封建斗争。

(5分)

【解析】本题以《英德协定》为考察的切入点,考察了19世纪末期20世纪初帝国主义侵略加深造成中国深重的民族危机。

本题的难度在于学生要学会透过列强尊重中国领土的现象下分析现象背后的共同瓜分中国的侵略本质第

(1)题,回顾所学知识,结合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德国和美国的崛起,对外争夺殖民地,英国作为老牌的殖民国家,两者在中国达成妥协,这是导致列强政策转变的大背景,各国为了共同宰割,选择了接受了《英德协定》。

注意“转变”一定要点出由…到…。

实质应该从列强的侵略本质方面去思考。

原因则应该从当时帝国主义政治积极发展不平衡,相互勾结、妥协、协调利益冲突的角度去思考作答。

答题时候注意规范答题,在多个小问的情况下,每个小问的提示语要写。

如转变:

实质:

原因:

三个提示语要写。

(2)题,对中国局势的影响应该从利弊两个方面作答,注意强调总体弊大于利,有利的一面也是客观造成的。

再结合相关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的现实状况回答其影响。

【三年模拟】

1.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包装”成野蛮与文明的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

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宣称,清政府战败“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

对此,清政府却无所作为。

这反映了(  )

A.欧美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

B.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

C.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

D.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

【答案】C

【解析】题干反映出日本政府懂得运用舆论和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而清政府对此却无所作为,说明当时清政府不熟悉近代外交事务,C项正确;舆论可以影响战争,但是无法左右战争进程,A项错误;日本想利用舆论影响为自己争取道义支持,而非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B项错误;材料主要反映的是中日对待舆论影响的策略和态度,没有反映西方媒体对中国民主革命的影响,D项错误。

2.(2019·江苏名校调研)《中国近代史新编》载:

“既占上海,又割台湾;胶州强立埠,国土欲瓜分。

自古夷狄之横,未有甚于者。

”材料中“又割台湾”所指事件为(  )

A.鸦片战争的爆发B.《马关条约》的签订

C.抗日战争的胜利D.洋务运动的兴起

【答案】B 

【解析】鸦片战争是英国要打开中国大门借口虎门销烟而爆发的,不涉及割让台湾,排除A项;1895年《马关条约》包含有割台湾给日本的条款,故选B项;抗日战争的胜利,我国光复了台湾而非“又割台湾”,排除C项;洋务运动兴起于19世纪60年代,与“又割台湾”的时间不符,排除D项。

3.严复在评价近代一场战争时说:

“以寥寥数舰之舟师,区区数万人之众,一战而剪我最亲之藩属,再战而陪都动摇,三战而夺我最坚之海口,四战而威海之海军大替矣。

”该战之后(  )

A.中国被迫开放了上海等五个通商口岸

B.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镇压中国人民

C.帝国主义加深了对华资本输出的程度

D.清政府成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指的是甲午中日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侵华进入到资本输出阶段,故C项正确;中国被迫开放了上海等五个通商口岸是在鸦片战争后,故A项错误;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镇压中国人民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故B项错误;清政府成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是在八国联军侵华后,故D项错误。

4.下图是清政府各年财政收支盈余图。

图中信息最能够反映出(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