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联理论视角下博物馆解说词汉英翻译研究.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358379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1.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联理论视角下博物馆解说词汉英翻译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关联理论视角下博物馆解说词汉英翻译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关联理论视角下博物馆解说词汉英翻译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关联理论视角下博物馆解说词汉英翻译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关联理论视角下博物馆解说词汉英翻译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联理论视角下博物馆解说词汉英翻译研究.docx

《关联理论视角下博物馆解说词汉英翻译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联理论视角下博物馆解说词汉英翻译研究.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关联理论视角下博物馆解说词汉英翻译研究.docx

关联理论视角下博物馆解说词汉英翻译研究

关联理论视角下博物馆解说词汉英翻译研究

  摘要:

本文运用关联理论,探究博物馆解说词汉英过程的实质。

作为一种对外传播活动,博物馆解说词英译实践与关联理论存在共同特征,两者都强调在交际活动中事先考虑受众或接受者的认知环境的重要性。

博物馆解说词的汉英翻译,实质是译者尽力寻求原文与译文之间最佳关联的过程。

以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博物馆解说词英译文为研究对象,在语用关联论的框架下,对译文中的翻译实例进行了批判性分析,归纳了适用于博物馆解说词汉英翻译实践的三大原则:

1.合理重组解说词信息,达到最佳关联;2.灵活转换翻译方法,满足受众群体期待;3.增加背景知识介绍,达到双方交际互明。

  关键词:

关联理论河姆渡博物馆解说词英译翻译方法

  一、引言

  随着各国间跨文化交流的日趋频繁,中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被中国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所吸引,纷纷选择游历中国。

博物馆作为历史文化的承载者,帮助游客更加直观地了解当地文化底蕴,已经成为对外传播文化信息的重要平台,并通过展出的文物传递民族自豪感。

博物馆解说词作为特殊的旅游资料,其英译文应帮助外国参观者消除博物馆文物信息传播中出现的意义空缺,建立语义连贯,达到跨文化沟通的目的。

[1]由于中西方思维和语言特点的差异,国内博物馆解说词的英译文仍是当前阻碍文化对外传播的“绊脚石”。

目前,对于旅游资料汉英翻译的研究大多集中于旅游景点介绍和景点公示语的汉英翻译问题,很少触及博物馆解说词的英译问题,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

  本文尝试运用语用关联论探讨博物馆解说词汉英翻译过程的实质,以实地拍摄的图片资料为佐证,选取中国新石器时代研究史上突破性成果之一的河姆渡博物馆解说词的英译文为研究对象,在关联理论的框架下,对译本中的翻译实例进行了批判性分析,归纳了一系列的翻译错误,并提出修改译文。

  二、语用关联理论视角下博物馆解说词英译过程实质

  众所周知,1986年Sperber和Wilson提出关联理论,突破传统的语境观,提出了“认知环境”的概念并主张用“互明”替代传统语用学的“互知”[2]。

关联理论认为,交际能否成功的关键是交际双方的认知环境能否达到“互明”。

也就是说,当交际双方所明示的事实或语境假设达成一致时,双方的认知环境就会形成某种交集,而这个交集就是关联理论所谓的“共同认知环境”(mutualcognitiveenvironment)。

  起初该理论只运用在语言学领域,Gutt将关联理论应用于对翻译的解释,即认为翻译是一种语际明示――推理的阐释活动,整个过程涉及三个交际者:

原文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

作为一种对外传播活动的博物馆解说词英译实践,与关联理论存在共同特征,两者都强调在交际活动中事先考虑受众或接收者的认知环境的重要性。

基于这样的共同点,本文认为博物馆解说词的汉英翻译实质是译者尽力寻求原文与译文之间最佳关联的过程,最佳关联是指受体(受众)在理解话语时付出有效努力之后获得足够的语境效果。

[3]关联和翻译是兼容的[4],在博物馆解说词汉英翻译过程中,应考虑目的语受众的认知环境。

大多数外国游客是普通的参观者,对中国文化知之甚少,倘若翻译中掺用复杂的专业术语等(除非有特殊情况,但有必要进行解释说明),不但起不到最基本的明意,反而会减弱参观的兴趣。

另外,由于中西方存在的文化差异,在汉语特色词汇或文化意象等翻译方面,尤其要注意文化背景的补充,通过注释说明,避免“文化错位”,必要时进行“改造性”的翻译。

  三、博物馆解说词英译过程中最佳关联的实现

  

(一)合理重组解说词信息,达到最佳关联

  博物馆解说词翻译内容一般分为两大部分:

一部分是说明性文字的翻译,如展览的前言、部题、结语和具体的文物说明;另一部分是文物名称的翻译。

[5]针对博物馆解说词中说明性文字的翻译,首先应该注意的是汉英语言的差别。

汉语重意合,惯用四字词语,讲究句式押韵;而英语是形合语言,句子之间通过连词连接,强调逻辑性。

因此,译者应避免逐字翻译,根据译入语受众的思维方式,在译文中要适当调整句式结构。

  

(1)河姆渡文化以1973年发现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命名,是中国长江流域最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之一,距今约7000~5000年。

主要分布于杭州湾南岸的宁(波)绍(兴)地区东部,并越海东达舟山群岛。

  原译:

HemuduculturewasnamedaftertheHemudusiteinYuyaoCounty,ZhejiangProvince.Hemudusitewasfirstexcavatedin1973.TheageoftheHemuduculturewasca.5000-7000yearsago.AsoneofthemajorNeolithicculturesintheYangtzeRiverregion,HemuduculturemainlydistributesintheNingshaoPlainsouthoftheHangzhouBay,reachingasfarastheZhoushanArchipelagototheeast.

  改译:

AsoneofthemostsignificantNeolithiccultureoftheYangtzeRiver,Hemuduculture,datingbacktoaround7000-5000BC,isnamedafterthetownofYuyaowherethesitewasinitiallydiscoveredin1973.ThisculturemainlyemergedintheeasternareasnowknownasNingboandShaoxingonthesouthernsideoftheHangzhouRiverestuaryandreachedZhoushanIslandontheeastinZhejiangProvince.  “前言”是参观者进入河姆渡博物馆第一眼看到的文化信息,也是对馆内所包含文化信息的高度概括,所以译者在翻译这部分内容时应该确保准确度和可读性,同时注重可读性,“即便是漏译几个字,甚至一两句话或是变译,也无关宏旨”[6],以便引导读者融入馆内的文化氛围中。

如例

(1)原译开头几句,逐句机械翻译的简单句导致译文逻辑混乱,表达内容不清晰,严重影响了原文信息内容的传递。

在保持原意和对信息理解的情况下,笔者利用增减法和适当调整篇章结构的方法改译,对句子顺序以及结构进行改写,以符合外国参观者的思维习惯。

例如:

“主要分布在宁绍地区……”原文翻译中为“…intheNingshaoPlain…”。

原文中所谓的“宁绍”是指如今位于浙江省的宁波和绍兴两个地区,原译文明显是依照本土文化中的普遍理解和语用习惯进行机械翻译的,然而外国游客缺乏必要的背景知识,容易在理解中产生文化错位,误认为仅是一个地区。

笔者对此运用增补法添加完整的文化信息,便于跨文化交流的成功实施。

  

(2)河姆渡文化的发现与确立,是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的重大突破,证明了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同为中华民族远古文化的发祥地,改写了中国文明发展的历史。

  原译:

ThediscoveryandidentificationoftheHemuduculturearesignificantbreakthroughsinChineseNeolithicarchaeology,includingtheYangtzeRiver,justliketheYellowRiver,servedastheoriginalcenterfortheoriginoftheancientChinesecultures.TheancienthistoryofChinesecivilizationhasbeenre-written.

  改译:

ThediscoveryandidentificationofHemuducultureisanunprecedentedbreakthroughforChina’sNeolithicarchaeology.ItprovesthattheYangtzeRiver,alongwiththatoftheYellowRiver,isacclaimedasaprincipleoriginofChinesecivilization,andalsoallowsustorewritethehistoryofChinesecivilization.

  例

(2)中的“改写了中国文明发展的历史”是典型的无主句,在英译文中应增加动作的施为者。

另外,改译文中增添了“alongwith”与“and”等连接成分,使得译文更连贯,符合译入语读者的阅读习惯。

  除此之外,应用通俗易懂的表述代替生僻的专业术语,或加以通俗的解释,使译文符合受众期待,获得最佳关联。

试看以下几例:

  (3)稻谷

  原译:

OryzasativaL,grains

  改译:

OryzaSativaL,commonlyknownasAsianrice,istheplantspecies.

  (4)茂密的丛林间,虎、大象、水牛等大型哺乳动物出没期间。

  原译:

InthedenseforeststherelivedPantheratigris,Selenarctorsthibetanus,Elephasmaximus,andBubalusmephistophles.

  改译:

Tigers,bears,elephantsandothermammalslivedinthedensejungle.

  例(4)原译中的“虎”一般归为医学用语,又如上表中所列举的原译文中大量使用拉丁英语和专业用途术语,同时也存在印刷重复,首字母大小写等拼写错误。

具体改译如上表。

  由于中外读者(受众)思维层面的巨大差异,如英文注重阐明信息,逻辑性相对较强,而汉语重文采,辞藻华丽,描述性强。

因此,翻译活动不仅仅是一项简单的语言转换过程,还需要考虑一系列非语言因素的影响。

在翻译过程中,应以理解原文为基础,在译文中选择性地做适当调整。

[7]

  (5)男人们肩荷骨耜走向村外的稻田,荡浆河湖,张弓引箭;女人们手提篮筐隐现在山丘树丛;

  原译:

Menwenttothericepaddywithbonespadesontheirshoulders,Theypaddledontheriversandlakes,theyhuntedwiththeirbows.Womencollectedinthewoodswithbasketsintheirhands.

  改译:

Menwenttothericepaddywithbonespadesontheirshoulders,fishedontheriversandlakes,andtheyhuntedwiththeirbows,whilewomenwentforaginginthewoodswithbasketsintheirhands.

  例(5)中的汉语四字结构,笔者在理解的基础上采用改写的方式将译文具体化,充分考虑到译文受众的认知环境,以便于其通过最小的努力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

  

(二)灵活转换翻译方法,满足受众群体期待

  文物是不同时期社会历史文化沟通的桥梁,在文物名称的翻译过程中应考虑目的语受众的认知环境。

假使文物英译名中掺用生疏的专业语体,一定程度上会降低参观者的兴趣。

河姆渡农耕器具和中国古代用具可以结合直译,直译加注释等方法进行翻译,并根据实际需求加以一定的用途说明,因为展品说明译文的质量好坏直接关系到外国参观者对展品的理解。

  试看以下几例:

  (6)象形蚕纹盖帽器具

  原译:

“Ivorycapdecoratedwithsilkworms”

  改译:

“IvoryCarvedCupWithSilkwormDesign”

  (7)龟形陶?

B

  原译:

Turtle-shapedceramicpitcher

  改译:

Turtle-ShapedCeramicHe,AWineVessel

  (8)陶?

_

  原译:

Ceramicxun

  改译:

Xun,ACeramicMusicalInstrument

  (9)异形陶?

h(gui)

  原译:

IrregularshapedGu

  改译:

Gui,AnIrregularShapedPitcherForHeatingWine

  (10)骨针

  原译:

Boneneedles

  改译:

BoneNeedle,UsedinSewingandProductingExperiment”

  例(6)中,原译缺乏准确性,易使外国参观者产生困惑。

在博物馆文物名称翻译中,译文首字母需要大写。

一些生僻的汉字和具有古代中国特色文物的音译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传播本国文化,保持其特性,但需通过必要的注释来帮助外国参观者了解文物的真实用途。

如:

例(7)~(10)。

在明确文物具体内容的基础上,选用准确的中心词,避免累赘,用尽可能简洁的文字使接受者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正确的信息,达到最佳关联。

见下表:

  (三)增加背景知识介绍,达到双方交际互明

  河姆渡博物馆的文物名称英译文说明只包括对应的英语名称和文物出土的遗址,考虑到外国受众的“认知环境”,对相关的文化信息应做一定的补充增译。

请看以下几例:

  (11)粘有米粒的陶罐

  (田螺山遗址)

  原译:

Ceramiccaldronwithricegrain

  (Tianluoshansite)

  改译:

CeramicAxesWithRice(T)

  (12)双鸟朝阳象牙蝶形器

  (河姆渡遗址)

  原译:

Butterfly-shapedivoryobjectsdecoratedwithtwobirdsfacingasun

  (Hemudusite)

  改译:

Two-PhoenixLikeBirdWorshipingtheSun,whichasthemostcompletelyandearliestdesigninChinesemythology(H)

  鉴于文物名称名牌的大小,名牌中可以省略“田螺山遗址”的全称,另起一块名牌简单说明“田螺山遗址”的介绍,与河姆渡遗址的关系,并注明在文物名牌中以首字母为代号进行标记,例如河姆渡博物馆――H,田螺山博物馆――T。

节省版面,也可用于添加其他必要的文字说明。

此外,例(12)“双鸟朝阳象牙蝶形器”是河姆渡博物馆的代表性文物,其中的“鸟”实指中国古代的一种图腾――凤凰,原译中直译成“bird”不符合跨文化交际原则,不能充分传递文物的文化内涵,更不能满足目的语读者的期待,所以在改译中增加了对“凤凰”的解释,避免同一事物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引起的理解错位。

  四、结语

  翻译作为特殊的语言交际,译者的首要任务是使原文作者的意图与译文接受者的期待相吻合,使译语文本最大限度地向原语文本趋同,由此达到最佳关联。

[8]翻译的过程是一个寻找最佳关联的认知过程。

[9]笔者认为博物馆解说词的翻译过程是译者在理解原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的基础上,采用直译、直译加注释、增补法等方法实现译文与译文受众最佳关联的过程。

本文对河姆渡博物馆解说词英译文所做的批判性分析旨在为该领域的翻译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并希望能引起相关部门关注,积极推动地方性文化的对外建设与传播。

  本文为浙江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课题项目“多模态有声思维翻译教学模式的有效性研究”[项目编号:

JDW1250]的阶段性成果之一,浙江省新兴特色专业(翻译)建设项目“口译初学者跨文化协调者身份构建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之一,以及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三十五”课程建设项目“实用文体翻译课程TAM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应用”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王建荣.博物馆文物英译中的顺应与选择[J].宜宾学院学报,2014,(14).

  [2]赵彦春.关联理论对翻译的解释力[J].现代外语,1999,(3).

  [3]李东梅.近10年来关联理论在中国的研究[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2,

(2).

  [4]赵彦春.关联理论与翻译的本质――对翻译缺省的关联论解释[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3).

  [5]邵欣欣.文物名称翻译的三种格式利弊谈[J].博物馆理论与展览研究,2012,(11).

  [6]罗新璋.翻译论集[M].北京:

商务印书馆,1984.

  [7]左飚.环性与线形:

中西文化特性比较[A].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C].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8]孟建钢.关联理论对翻译标准的解释力[J].中国科技翻译,2001,

(1).

  [9]王治琴.关联理论对翻译的诠释及对语言形成翻译的指导[J].上海翻译,2005,

(2).

  (王骢静王晨婕浙江宁波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31521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