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同步练习题含答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356464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477.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同步练习题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同步练习题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同步练习题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同步练习题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同步练习题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同步练习题含答案.docx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同步练习题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同步练习题含答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同步练习题含答案.docx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同步练习题含答案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基础练习

一、选择题

1.“秦民之见战也,如饿狼之见肉也”。

秦国这一社会现象的出现是由于商鞅变法(  )

A.推行县制B.奖励耕织C.奖励军功D.编制户口

2.经典诵读已成为学生学习传统文化、弘扬传统美德的重要方式。

“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

”引自《三字经》,其中的“七雄”是指(  )

A.齐、楚、秦、燕、赵、魏、韩B.楚、秦、赵、宋、魏、齐、韩

C.晋、楚、齐、韩、赵、燕、魏D.吴、魏、燕、赵、楚、秦、韩

3.子牧是秦孝公时代的秦国人,他①家道殷实,有新垦的良田百亩②年轻时曾随孝公远征赵国,有战功③退伍后,在家经营田地,收获颇丰,在地方名声不错 ④据说他有被授为县令的可能。

商鞅变法后,子牧最有可能从新法中获利的条件是(  )

A.①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4.改变常常伴随着利益格局的调整,按照商鞅变法的规定,应该获得奖励的人有(  )

①勤于耕织的人

②经商的人

③战场立功的人

④固守传统的贵族。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5.举世闻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它的主要功能是(  )

A.交通运输B.防洪灌溉C.南粮北运D.蓄水抗旱

6.在历史课上,同学们畅所欲言,内容涉及:

立木为信、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和奖励耕战等。

据此判断同学们所谈论的是(  )

A.商鞅变法B.北魏孝文帝改革

C.贞观之治D.开元盛世

7.“东流不尽秦时水,润泽天府两千年”,这幅对联赞美的是我国古代哪一项著名工程?

()

A.大运河B.长城C.都江堰D.赵州桥

8.如图所示是中国古代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下列关于这位历史人物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秦始皇  

A.统一了六国B.任用商鞅实行变法

C.自称“始皇帝”D.统一度量衡

9.“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

民怪之,莫敢徙。

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

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

卒下令。

”这是《史记》对战国时期一次变法的记载,主持实施这次变法的人物是(  )

A.商鞅B.秦始皇C.汉武帝D.孝文帝

10.《战国策•秦策三》“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

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

”这段史料能 直接提供的历史信息有(  )

①商鞅变法统一度量衡、“为田开阡陌封疆”、奖励耕战等措施

②商鞅变法收富国强兵之效

③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变法

④商鞅变法为秦统一奠定了基础

⑤富国是商鞅变法的根本目标

A.①②④⑤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11.据《史记》载,商鞅治秦,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

商鞅此举(  )

A.促进军事力量的强大B.加强了对地方的管辖

C.保护了世袭贵族的利益D.加大了地方长官的权力

12.许多成语来源于历史,如:

退避三舍、卧薪尝胆、围魏救赵、纸上谈兵等。

从这些成语中能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哪一时代特点(  )

A.奴隶制开始形成B.封建制开始确立

C.生产力飞速发展D.诸侯兼并争霸不断

13.在战国后期的秦国,一个农民如果想免除劳役,最好的办法应该是(  )

A.当兵立军功B.不隐瞒犯法行为

C.合理经商致富D.大量生产粮食和布帛

二、材料题

1、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除材料二所反映的内容外,当时商鞅还采取哪些发展农业的措施?

(2)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说说商鞅变法的历史影响。

(3)结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改革的认识。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

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皇朝自此完。

 

——《朝代歌》

材料二 “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于是封功臣谋士……封弟周公旦于曲阜。

” 

——《史记·周本记》

材料三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

 ——《论语》

材料四 如图:

《战国形势图》

请回答:

 

(1)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的建立者是谁?

写出商朝末年著名的暴君。

 

(2)材料二涉及了西周时哪一政治制度?

周王实行这一制度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3)材料三反映的是春秋时期哪个著名的霸主称霸?

请再列举一个这一时期著名的霸主?

(4)写出材料四图中战国七雄中A.B.C所代表的国家名称。

答案和解析

一、选择题

1.【答案】C

【解析】商鞅变法的法令规定,奖励军功,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

题干中的材料反映的正是商鞅变法奖励军功的内容。

故选C。

本题以商鞅变法的材料为依托,考查的是商鞅变法的知识。

本题以商鞅变法的材料为背景,考查的是学生对商鞅变法的有关知识的记忆、理解能力。

2.【答案】A

【解析】战国初年,晋国分裂为韩、赵、魏三国,与原有的秦、楚、燕、齐,并称战国七雄。

故选A。

本题以《三字经》为切入点,考查战国七雄。

本题以战国七雄为背景,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3.【答案】D

【解析】据题干“子牧是秦孝公时代的秦国人”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开始变法,法令规定:

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只有买卖。

奖励颈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

建立县制,由国军直接派官吏治理。

故子牧最有可能从新法中获利的条件是:

家道殷实,有新垦的良田百亩;年轻时曾随孝公远征赵国,有战功;退伍后,在家经营田地,收获颇丰,在地方名声不错;据说他有被授为县令的可能。

故选D。

本题以“子牧是秦孝公时代的秦国人”为切入点考查商鞅变法。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商鞅变法相关知识的掌握,重点识记内容与影响。

4.【答案】A

【解析】商鞅变法的法令规定:

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

故选A。

本题以商鞅变法为依托,考查的是商鞅变法内容的知识。

本题以商鞅变法为背景,考查的是学生对商鞅变法内容的记忆、理解能力。

5.【答案】B

【解析】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的历史贡献是在成都平原的岷江中游修筑了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都江堰,消除了岷江水患,使成都平原获得“天府之国”的美称。

故答案选B。

由“都江堰”可知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李冰修筑的都江堰。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

6.【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顺利推行变法,商鞅立木为信,公元前356年,秦国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进行变法,商鞅变法规定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有利于封建土地制度的形成,从而废除了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了封建制度,改变了社会性质,这对后世的封建土地制度影响最为深远。

因而可知,同学们所谈论的是商鞅变法。

故选A。

本题以立木为信、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和奖励耕战为依托,考查商鞅变法。

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识记与灵活掌握商鞅变法的情况、内容和历史意义。

7.【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都江堰的相关知识。

都江堰是中国古代的一项大型水利工程,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城区以西的岷江上游。

是在战国末年,由时任秦国蜀郡郡守的李冰及其子主持建造的。

它是当今世界上历史最悠久、唯一以无坝引水为主要特征的综合性水利工程,具有引水灌溉、防洪排沙以及水运、城市供水的多重效用。

两千多年来,由于都江堰的灌溉,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

故选C。

8.【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秦始皇相关知识。

图中人物为秦始皇。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完成了兼并六国、统一中国的伟业,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的诸侯割据混战局面。

嬴政建立秦朝后,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

嬴政认为自己的功劳胜过之前的三皇五帝,采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构成“皇帝”的称号,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皇帝”称号的君主,所以自称“始皇帝”。

秦始皇还统一了货币、度量衡和文字,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任用商鞅实行变法的是战国时期的秦孝公。

所以B符合题意,故选B。

9.【答案】A

【解析】根据“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题干给出的这个小故事是商鞅立木为信,材料内容复杂,大体简单理解即可。

故选A。

本题考查了商鞅立木为信。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商鞅立木为信。

10.【答案】B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

“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

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可知,此内容反映了商鞅变法中统一度量衡、“为田开阡陌封疆”、奖励耕战等措施,商鞅变法收富国强兵之效,商鞅变法为秦统一奠定了基础;题干材料没有涉及商鞅变法的目的和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变法,③⑤排除;仔细审查①②④符合题意。

故选B。

本题考查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为秦统一奠定了基础。

抓住题干关键词“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

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是解题的关键,此内容反映了商鞅变法中统一度量衡、“为田开阡陌封疆”、奖励耕战等措施,商鞅变法收富国强兵之效,商鞅变法为秦统一奠定了基础。

11.【答案】B

【解析】商鞅变法的法令规定,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该措施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辖。

材料“商鞅治秦,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反映的正是建立县制的措施。

故选B。

本题以《史记》的材料为依托,考查的是商鞅变法的知识。

本题以《史记》的材料为背景,考查的是学生对商鞅变法的有关知识的记忆、理解能力。

12.【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退避三舍、卧薪尝胆、围魏救赵、纸上谈兵等都是春秋战国时期争霸中留下的成语,因而集中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兼并争霸不断的社会特点。

故选D。

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点,知道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点是诸侯兼并争霸不断。

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点,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13.【答案】D

【解析】战国后期的秦国实行了商鞅变法,商鞅变法奖励耕,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在战国后期的秦国,一个农民如果想免除劳役和免受惩罚,最好的办法应该是大量生产粮食和布帛。

故选D。

本题考查商鞅变法。

战国后期的秦国实行了商鞅变法,商鞅变法奖励耕,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二、材料分析题 

1、【答案】

(1)废除土地国有制,实行土地私有制,土地准许买卖。

重农抑商。

(2)使得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秦灭六国,统一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改革能推动社会的进步;改革需要胆识和勇气,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坚持改革开放要循序渐进等等。

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本题以材料为背景考查学生对商鞅变法为秦灭六国,统一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本题以材料为背景考查学生对商鞅变法与孝文帝改革相关知识的掌握。

重点识记内容与影响。

(1)据材料二图片内容,结合所学可知,商鞅变法除了奖励耕战外还有废除土地国有制,实行土地私有制,土地准许买卖。

重农抑商。

(2)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支持下开始变法。

商鞅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使得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秦灭六国,统一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本题为开放性问题,学生围绕改革能推动社会的进步;改革需要胆识和勇气,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坚持改革开放要循序渐进等等。

言之有理即可。

2、【答案】

(1)禹;纣。

(2)分封制;为了巩固统治。

(3)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宋襄公(任写一个即可)

(4)A是齐国;B是楚国;C是秦国。

【解析】

(1)本题考查夏朝建立和商朝灭亡。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定都阳城。

夏朝筑有大型城堡和大型宫殿,并且组建了军队,制定了刑法,设置监狱,建立起国家政权机构。

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产生。

商朝的最后一个国王商纣王,商纣是个有名的暴君,他修筑豪华的宫殿园林,尽情享受,施用炮烙等酷刑,镇压人民。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的建立者是禹,商朝末年著名的暴君是商纣王。

(2)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

由材料“武王追思先圣王,及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弟周公旦于曲阜…余各以次受封”可知题干中的材料反映的是西周分封制。

西周建立后,为了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

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和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建立诸侯国。

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保卫王室,同时需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3)本题考查春秋争霸。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为争夺霸权,展开了激烈的竞争。

最先称霸的是齐桓公。

齐桓公当政以后,任用管仲为相,注重发展经济,改革内政,齐国很快富强起来。

公元前651年,齐桓公葵丘会盟,正式称霸。

故“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反映的是齐桓公称霸。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展开了争霸战争,著名的霸主有:

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史称春秋五霸。

(4)本题考查战国七雄。

战国七雄指的是齐、楚、秦、燕、赵、魏、韩.它们在图中的位置大体是东南西北到中间。

A处于东方,故为齐国;B处于南方,故为楚国;C处于西方,故为秦国。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提高练习

一、选择题

14.最近热播的电视剧《芈月传》序幕中,芈月对秦军大声疾呼:

“你们有多少努力,就有多少回报!

”战国时期,秦国的军队特别富有战斗力,有“虎狼之师”之称,其主要原因是(  )

A.将领冲锋在前的表率作用

B.作战武器锋利先进

C.战场立功将士国家赐给田宅和爵位

D.战略战术运用得当

15.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改革,二者能够取得成功的最根本的因素是(  )

A.人民大力拥护B.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

C.得到最高统治者的支持D.维护了统治阶级的利益

16.如图是《战国七雄形势图》,其中①②③④所示位置分别是(  )

A.秦、楚、齐、燕B.齐、楚、秦、燕

C.燕、齐、秦、楚D.燕、齐、楚、秦

17.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的措施,对后世影响最深远的是(  )

A.承认土地私有B.奖励耕织C.奖励军功D.建立县制

18.下列属于秦国商鞅变法内容的是:

(  )

①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②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③根据军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 

④建立县制.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D.②③

19.小明对如图所示的工程和农具进行了研究.以下认识和思考正确的是(  )

A.都江堰在秦朝时修建,筒车是唐朝时发明

B.都江堰是防洪灌溉工程,筒车是耕种工具

C.它们反映了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

D.它们都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20.毛泽东曾评价说:

“商鞅之法,…此诚我国从来未有之大政策”.商鞅变法内容中,对我国地方行政体制影响最为深远的“大政策”是(  )

A.国家承认土地私有B.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C.建立县制D.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

21.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商鞅变法适应这一历史要求的措施是()

A.鼓励开垦荒地B.建立郡县制

C.废除贵族世袭特权D.奖励军功

二、材料分析题

1、夏、商、周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兴衰和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观察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奴隶王朝的开端】

(1)夏朝是由谁建立的?

我们在哪里发现了夏朝的这一座都城遗址?

夏朝在我国历史上有着怎样的地位?

【文明进步与发展】

(2)这两张图片见证了哪一王朝的历史?

请你说一说这两张图片的名称。

从这两张图片中我们可以提炼出哪些历史信息?

【疆域扩大与巩固】

(西周)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3)上述材料体现了西周实行的哪一项制度?

这一制度中诸侯对周王需要履行哪些义务?

这一制度的实行有何意义?

【战争频繁的东周】

(4)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局面出现的背景是什么?

他们在争霸过程中都打着怎样的旗号?

(5)战国七雄的局面是怎样形成的?

在战国七雄中哪一个国家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

这主要得益于哪一历史事件?

2、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迅速发展,社会处于转型时期,在各领域出现了大变革的局面。

材料一:

材料二:

在各国的变法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成效最大,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

商鞅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使秦国的固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一一摘自七年级《中国历史》上册

材料三:

序号

学派

基本主张

1

A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2

儒家

“夫仁政,必自经界始”

3

B

“兼相爱,交相利”

4

C

以法治国

5

兵家

“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文物说明我国战国时期在农业方面出现了哪些进步?

(2)根据所学知识,概括商鞅变法的内容。

(请从政治、经济、军事三个方面各写一条内容)

(3)材料三表明春秋战国时期在思想领域出现了什么局面?

请根据表格中的基本主张分别写出ABC对应的学派名称。

(4)这些学派中,你觉得哪个学派的主张对你的学习生活影响最大,并谈谈你的理由。

答案和解析

一、选择题

1.【答案】C

【解析】公元前356年,秦国的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

主要内容有:

编制户口,加强刑法;奖励生产;奖励军功;承认土地私有;推行县制;统一度量衡等。

其中的奖励军功,意思是在前线打仗的士兵,如果立了军功,就会赐给田宅和爵位,贵族子弟没有军功就不能获得爵位,这有利于增强士兵的战斗力。

所以说“秦国的军队特别富有战斗力,有‘虎狼之师’之称”。

故选C。

本题考查商鞅变法,理解商鞅变法的内容即可解答。

本题旨在考查对商鞅变法内容的理解,需要掌握基本知识点。

2.【答案】B

【解析】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改革,二者能够取得成功的最根本的因素是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

商鞅变法虽然得到秦孝公的支持,秦孝公死后,商鞅被车裂,但变法措施基本保留下来;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同时改革又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都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

故选B。

本题考查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

掌握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相关知识。

3.【答案】D

【解析】战国位置按口诀记:

东南西北到中间,齐楚秦燕赵魏韩。

因而①②③④所示位置分别是燕、齐、楚、秦。

故选D。

本题考查战国七雄的位置。

本题考查学生识图读图的能力。

结合课本基础知识便可做出正确判断。

4.【答案】D

【解析】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的措施,对后世影响最深远的是建立县制,县作为地方一级行政建制,一直沿用到现在。

故选D。

本题考查商鞅变法。

本题考查商鞅变法,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商鞅变法中对后世影响最深远的是建立县制。

5.【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

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变法,变法内容有:

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建立县制.故①②③④都正确。

故选A。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商鞅变法的内容和影响,注意识记商鞅变法的内容。

注意准确识记商鞅变法的内容。

6.【答案】D

【解析】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修筑的都江堰,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

唐朝农民创制的筒车是灌溉工具,利用水流自行灌溉,都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故选D。

本题考查都江堰和筒车。

掌握都江堰和筒车的相关知识。

7.【答案】C

【解析】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开始变法,法令规定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

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其中,县今天还在沿用,是商鞅变法内容中,对我国地方行政体制影响最为深远的“大政策”。

故选C。

本题考查了商鞅变法的相关史实。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商鞅变法的相关史实。

8.【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商鞅变法的相关内容。

春秋战国以来,由于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技术的推广,社会生产力得到快速的发展。

大量的荒地被开垦出来,一些奴隶主将新开垦出来的田地变成私产并出租。

而春秋以前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

公元前356年,秦孝公决心任用商鞅实行变法,国家鼓励开垦荒地,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从此,秦国经济得到发展,秦国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

综上所述,故选A。

二、材料分析题

1、【答案】

(1)禹,二里头遗址.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

(2)商朝;司母戊鼎;甲骨文。

商朝时期我国的青铜制作水平高,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文字。

(3)分封制;义务:

进贡纳物、服从周王调兵.分封的实施巩固了西周的统治,使周朝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4)春秋时王室衰微,诸侯不再听从天子的命令,天子反而依附于强大的诸侯;尊王攘夷。

(5)战国初年,晋国分裂为韩、赵、魏三国,田氏代齐,与原有的秦、楚、燕、形成战国七雄并立局面;秦国;商鞅变法。

【解析】

本题以图片和文字材料为背景,考查夏、商、西周的更替及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的相关知识。

注意对材料的解读,识记夏、商、西周的更替及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的相关知识。

(1)据所学知,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夏朝,定都阳城。

我们在二里头遗址发现了夏朝的这一座都城遗址。

(2)观察图片可知,图一是司母戊鼎,图二是甲骨文.都见证了商朝的历史,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从中我们可以得出,商朝时期我国的青铜制作水平高,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文字。

(3)由材料“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可知,这反映的是西周实行的分封制。

其目的是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分封制下诸侯对周王需要履行的义务有进贡纳物、服从周王调兵。

分封的实施巩固了西周的统治,使周朝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4)据所学知,春秋争霸局面出现的背景是,春秋时王室衰微,诸侯不再听从天子的命令,天子反而依附于强大的诸侯。

他们在争霸过程中都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

(5)春秋后期,晋国政权为卿大夫控制,战国初年,卿大夫中的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

齐国大夫田氏完全控制了齐国政权,后来也取代原来的国君,建立田氏齐国。

这样,就形成了齐、楚、燕、韩、赵、魏、秦“战国七雄”的局面。

通过商鞅变法,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

2、【答案】

(1)铁农具和牛耕。

(2)政治:

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经济:

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统一度量衡。

军事:

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3)局面:

百家争鸣;学派:

A.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