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12页.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355902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7.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把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12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把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12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把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12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把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12页.docx

《把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12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把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12页.docx(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把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12页.docx

把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12页

把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

  消费者均衡就是消费者购买商品的边际效用与货币的边际效用相等。

这就是说消费者的每一元钱的边际效用和用一元钱买到的商品边际效用相等。

假定一元钱的边际效用是5个效用单位,一件上衣的边际效用是50个效用单位,消费者愿意用10钱购买这件上衣,因为这时的一元钱的边际效用与用在一件上衣的一元钱边际效用相等。

此时消费者实现了消费者均衡,也可以说实现了消费(满足)的最大化。

低于或大于10元钱,都没有实现消费者均衡。

我们可以简单地说在你收入既定商品价格既定的情况下,花钱最少得到的满足程度最大就实现了消费者均衡。

  我们前边讲到商品的连续消费边际效用递减,其实货币的边际效用也是递减的。

在收入既定的情况下,你存货币越多,购买物品就越少,这时货币的边际效用下降,而物品的边际效用在增加,明智的消费者就应该把一部分货币用于购物,增加他的总效用;反过来,消费者则卖出商品,增加货币的持有,也能提高他的总效用。

通俗地说,假定你有稳定的职业收入,你银行存款有50万,但你非常节俭,吃、穿、住都处于温饱水平。

实际上这50万足以使你实现小康生活。

要想实现消费者均衡,你应该用这50万的一部分去购房、用一部分去买一些档次高的服装,银行也要有一些积蓄;相反如果你没有积蓄,购物欲望非常强,见到新的服装款式,甚至借钱去买,买的服装很多,而效用降低,如遇到一些家庭风险,没有一点积蓄,使生活陷入困境。

经济学家的消费者均衡的理论看似难懂,其实一个理性的消费者,他的消费行为已经遵循了消费者均衡的理论。

比如你在现有的收入和储蓄下是买房还是买车,你会作出合理的选择。

你走进超市,见到如此之多的琳琅满目的物品,你会选择你最需要的。

你去买服装肯定不会买回你已有的服装。

所以说经济学是选择的经济学,而选择就是在你资源(货币)有限的情况下,实现消费满足的最大化,使每1分钱都用在刀刃上,这种就实现了消费者均衡。

消费者怎样花钱才能实现消费者均衡?

是穷人幸福还是富人幸福

对于什么是幸福,美国的经济学家萨谬尔森用的“幸福方程式”来概括。

这个“幸福方程式”就是:

幸福=效用/欲望,从这个方程式中我们看到欲望与幸福成反比,也就是说人的欲望越大越不幸福。

但我们知道人的欲望是无限的,那么多大的效用不也等于零吗?

因此我们在分析消费者行为理论的时候我们假定人的欲望是一定的。

那么我们在离开分析效用理论时,再来思考萨谬尔森提出的“幸福方程式”真是觉得他对幸福与欲望关系的阐述太精辟了,难怪他是诺贝尔奖的获得者。

在社会生活中对于幸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政治家把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报复作为最大的幸福;企业家把赚到更多的钱当作最大的幸福;我们教书匠把学生喜欢听自己的课作为最大的幸福;老百姓往往觉得平平淡淡衣食无忧作为在大的幸福。

幸福是一种感觉,自己认为幸福就是幸福。

但无论是什么人一般把拥有的财富多少看作是衡量幸福的标准,一个人的欲望水平与实际水平之间的差距越大,他就越痛苦。

反之,就越幸福。

从“幸福方程式”使我想起了“阿Q精神”。

鲁迅笔下的阿Q形象,是用来唤醒中国老百姓的那种逆来顺受的劣根性。

而我要说的是人生如果一点阿Q精神都没有,会感到不幸福,因此“阿Q精神”在一定条件下是人生获取幸福的手段。

在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如果穷人欲望过高,那只会给自己增加痛苦。

倒不如用“知足常乐”,用“阿Q精神”来降低自己的欲望,使自己虽穷却也获得幸福自在。

富人比穷人更看重财富,他会追求更富如果得不到他也会感到不幸福。

是穷人幸福还是富人幸福完全是主观感觉。

我们消费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幸福。

“幸福方程式”就是:

幸福=效用/欲望,从这个方程式中我们看到欲望与幸福成反比,也就是说人的欲望越大越不幸福。

幸福是一种感觉,自己认为幸福就是幸福。

但一般把拥有的财富多少看作是衡量幸福的标准,其实不尽然,一个人的欲望水平与实际水平之间的差距越大,他就越痛苦。

因此,“知足常乐”“适可而止”“随遇而安”“退一步海阔天空”该“阿Q时得阿Q”,这些说法有着深刻的经济含义。

我们如何为自己最大化的幸福作出理性的选择?

手机款式为什么变化这么快

通讯市场上,各商家为了在竞争中取胜,以获取市场的占有率不断的提高手机的功能、款式和型号。

我身边很多赶时尚的人,也经常的变换手机。

从经济学的理论看消费者连续消费某一款式的手机给消费者所带来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如果企业连续只生产一种型号的手机,它带给消费者的边际效用就在递减,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就低了。

因此,企业的产品要不断创造出多样化的产品,即使是同类产品,只要不相同,就不会引起边际效用递减。

边际效用递减原理告诉我们,企业要进行创新,生产不同的产品满足消费者需求,减少和阻碍边际效用递减。

消费者购买物品是为了效用最大化,而且,物品的效用越大,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越高。

根据效用理论,企业在决定生产什么时首先要考虑商品能给消费者带来多大效用。

要分析消费者的心理,能满足消费者的偏好。

一个企业要成功,不仅要了解当前的消费时尚,还要善于发现未来的消费时尚。

这样才能从消费时尚中了解到消费者的偏好及变动,并及时开发出能满足这种偏好的产品。

比如,同类服装做成不同式样,就成为不同产品,就不会引起边际效用递减。

如果是完全相同,则会引起边际效用递减,消费者不会多购买。

这就是手机型号为什么变化这么快一个经济学道理。

企业如何阻碍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对消费者的影响?

你所购买的东西值不值

你在商场里看中了一件上衣,100元的价格,你在购买时肯定要向卖衣服的人砍价,问80元卖不卖,卖衣服的理解消费者的这种心理,往往会同意让些利,促使你尽快决断,否则你就会有到其它柜台看看的念头。

讨价还价可能在90元成交。

在这个过程中消费者追求的是效用最大化吗?

显然不是,这实际是你对这件衣服的主观评价而已,就是为所购买的物品支付的最高价格。

如果市场价格高于你愿意支付的价格,你就会放弃购买,觉得不值,这时你的消费者剩余是负数,你就不会购买了;相反如果市场价格低于你愿意支付的价格,你就会购买,觉得很值,这时就有了消费者剩余。

还比如在现实生活中消费者并不总是能够得到消费者剩余的。

在竞争不充分的情形下,厂商可以对某些消费者提价,使这种利益归厂商所有。

更有甚者,有些商家所卖商品并不明码标价,消费者去购买商品时就漫天要价,然后再与消费者讨价还价。

消费者要想在讨价还价中获得消费者剩余,在平时就必须注意游览和观察各种商品的价格和供求情况,在购买重要商品时至少要货比三家并与其卖主讨价还价,最终恰到好处地拍板成交,获得消费者剩余。

消费者剩余是指消费者从商品的消费中得到的满足程度超过他实际付出的价格部分。

简单地公式是:

消费者剩余=消费者愿意付出的价格—消费者实际付出的价格。

消费者剩余是主观的,并不是消费者实际货币收入的增加,仅仅是一种心理上满足的感觉。

买了消费者剩余为负的感觉也不是金钱的实际损失,无非就是心理上挨宰的感觉而已。

就是我们对所购买的东西说值不值的含义。

为什么说消费者剩余是主观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