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人教育学模拟题.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354693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9.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仁人教育学模拟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仁人教育学模拟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仁人教育学模拟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仁人教育学模拟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仁人教育学模拟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仁人教育学模拟题.docx

《仁人教育学模拟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仁人教育学模拟题.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仁人教育学模拟题.docx

仁人教育学模拟题

仁人教育学模拟题

一、选择题 

1、批判教育学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是当前西方教育理论界占主导地位的教育思潮,代表人物有()

A利特;斯普朗格B布鲁纳 ;金蒂斯C克伯屈;梅伊D 布迪厄;鲍尔斯

 2、教育过程是一种特殊的()。

A心理过程B 信息加工过程C 交往过程D 认识过程 

3、人力资本理论把教育看成人力资本的重要因素,该理论的创立者是美国经济学家()

A.布鲁纳        B.舒尔茨       C.杜威          D.凯恩斯 

B.4、“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教育意义是() 

A影响人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个体的遗传素质; B自然环境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C社会环境是人身心发展的外部条件,对人的发展有一定制约作用; D人的性格在客观条件的影响下是很容易改变的。

 5、“明日快乐论”指的是() 

A 集体教育原则 B 平行教育影响C 前景教育D 愉快教育 

6、()决定着受教育者的权利。

 

A生产力水平 B政治经济制度 C社会文化D 人口状况 

7、我国古代教育思想提倡“不陵节而施”、“学不躐等”,其依据是人的身心发展具有(  )

  A.阶段性       B.不平衡性     C.个别差异性    D.顺序性 

8、在教育史上最早颁布义务教育法的国家是(  ) 

 A.美国         B.英国     C.日本     D.德国 

9、我国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课程“三维目标”是(  )

  A.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B.知识、情感、意志  

C.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  D.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10、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了(  ),从此,终身教育在整个世界范围内尤其是发达国家,成为改革成人教育和学校教育并使之一体化的基本指导理论。

 

A《学会关心》    B《学会生存》    C《教育-财富蕴藏其中》    D《学会做人》

 11、下列人物中,不属于知识中心课程理论的代表人物的是()

 A斯宾塞     B赫尔巴特    C布鲁纳    D  奈勒 

12、关于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因持内发论观点的是()

 A格塞尔 B 华生C 荀子D 爱尔维修 

13、孟子强调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时,指出“人性”表现为“四心”() 

A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仁爱之心 B恻隐之心、礼义之心、是非之心、仁爱之心 

C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博爱之心、羞恶之心 D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 

14、下列哪个选项不是西周学校“六艺”教育的内容?

  A、射 B、御 C、诗 D、数  

15、孟子的教育内容包括很多方面,但中心内容是伦理道德教育,即()

 A四心    B大丈夫    C深造自得     D明人伦 

16、《学记》表达课堂活动与课外活动相结合的观点是() 

A教学相长   B藏息相辅   C长善救失   D相观而善 

17、唐朝科举考试有很多方法,其中将书中某行帖上几个字,要考生将所帖的字添出来,这种方法叫做() 

A帖经 B帖诗 C墨义 D策问 

18、()将人性分为三品,性的级别与教育有直接关系:

“上智不教而成,下愚虽教无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

 A颜之推 B董仲舒 C孔子 D韩愈 

19、()书院坚持“以励品学,非以弋功名”的办学目的,不以科举时文,而是以名物训诂,辩白考订为教学内容。

 A 白鹿洞书院    B东林书院   C诂经精舍    D岳麓书院

 20、真正揭开“百家争鸣”序幕的是哪个学派?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墨家 

21、古代埃及的寺庙学校着重_____。

 

A.文雅教育    B.职官教育    C.书吏教育    D.科学教育

 22、智者派提出了古希腊课程中的(  ) 

A.“前三艺”   B.后四艺    C.《荷马史诗》   D.《伊索寓言》

 23、()是教育万能论的代表,()反对教育万能论。

 A 爱尔维修 ;拉夏洛依    B 狄德罗;爱尔维修 C 拉夏洛依;涂尔干       D 爱尔维修;狄德罗 

24、不属于裴斯泰洛奇要素教育中的要素是() 

A 关节活动 B数形词 C 对母亲的爱 D视觉听觉等感觉 

25、提出公民教育和劳作学校理论的是() 

A凯兴斯泰纳 B 拉夏洛依 C 裴斯泰洛奇 D列宁 

26、泛爱学校是( )教育思想在德国的实践。

 A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B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C 要素主义教育思想 D 国家主义教育思想

 27、乌申斯基是俄国著名的教育家,他主张() 

A 形式教育 B 实质教育 C 形式教育与实质教育的统一 D强调古典主义 

28、1880年,日本政府修改( ),强化了传统的中央集权的教育领导体制。

 A 《学制令》 B《教育令》 C 《中学校令》D《帝国大学令 》

29、20世纪初期,日本教育主要在()精神的指导下。

 A《教育敕语》B《教育基本法》C《学校教育法》D《大学令》 

30、由于创办“快乐之家”而被誉为“第一个新式学校的教师”的是意大利人文主义教育学家( )。

 A蒙旦 B拉伯雷 C莫尔 D维多利诺 

31、心理学研究发现,在一段主题思想不明确的短文之前加上标题与未加标题相比,被试感到加上标题的材料更易于理解且记忆效果好。

这一现象最适宜的解释是()

 A 同化论 B 生成论 C 联想论 D 图示理论 

32、下列哪种学习不属于加涅所划分的学习结果类型(     )

 A. 态度      B.习惯        C. 言语信息       D. 运动技能 

33、照柯尔伯格的观点,好孩子定向阶段属于道德发展的(      )。

 A.他律水平         B.习俗水平         C.后习俗水平       D.前习俗水平

 34、下列不属于斯腾伯格的成功智力的是()

 A 分析能力  B判断能力  C 创造能力   D 实践能力 

35、根据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学发展理论,中学儿童的主要发展任务是() 

A 获得自主感,克服羞怯感    B 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

 C 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    D 获得同一感,克服混乱感 

36、研究发现,策略应用的有用性自我评价是策略训练成败的关键,这一结果的教学含义是()

 A 策略训练应与反省认知训练相结合 B策略训练应与具体学科领域相结合 C 策略训练应使学生感到愉快 D 策略训练应与价值观教育同步进行 

37、在学完一篇逻辑结构严密的课文以后,勾画出课文的论点论据的逻辑关系图以帮助理解和记忆,这种学习方法属于()。

 

A精加工策略 B 组织策略C 复述策略 D 做笔记策略

 38、教育心理学作为独立学科诞生的标志()

 A 1877年卡普杰列夫的《教育心理学》 B 1886年霍普斯金的《教育心理学》

 C 1899年詹姆斯的《对教师的谈话》 D 1903年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 

39、对学习过程中制定自我学习计划、实施自我监督以及自我调控的策略,一般称为()。

 A 智力技能 B 学习自觉性 C 元认知策略 D 自我意识 

40、在社会规范学习与道德品质发展的研究中,班杜拉等心理学家的研究重点是()

 A 道德认识  B 道德情感 C 道德意志  D 道德行为 

二、辨析题。

 

1、教育叙事所报告的内容是“实然”的教育实践,而不是“应然”的教育规律。

2、 西欧中世纪早期的骑士教育是为了培养统治者的教育。

 

3、有人说:

接受学习一定是没有意义的,发现学习一定是有意义的。

你如何看待这种说法?

 

三、简答 

1、认识教学过程中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之间的关系。

 2、测量调查工具的指标有哪些?

 

3、联系实际,论述教师应具备哪些基本素养?

 

4、简述民国初年的教育改革。

5、 概述中世纪大学的主要特点。

 

6、介绍两种学习动机的有关理论,据此论述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四、论述题 

1、论述述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2、试述科举制度产生发展的历史及其对教育的影响。

 

3、简述建构主义在学校教学实践上的主张。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DDBCC  BDDAB  DADCD  BAACD  DADDA  ACBAD  DBBBD  ABDCD 

二、辨析题

 1、答:

正确。

教师的叙事研究即是研究者的视野与教师的视野相互对话的过程,研究者在描述中解释,以理解他人的理解。

研究教师在日常教育活动中所遭遇、所经历的各种事件。

不难看出教育叙事所要报告的内容是“实然”的教育实践,而不是“应然”的教育规律。

 

2、答:

这种说法不正确。

骑士教育是西欧中世纪世俗封建主培养军人的教育。

 

(l)骑士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骑士教育是西欧封建社会的一种特殊教育形式。

它与等级鲜明的欧洲中世纪封建制结构相适应。

这一时期的欧洲,封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是国王,其下是有爵位的贵族,依次称为公、侯、伯、子、男爵。

最低一级的贵族是骑土,他们一般是贵族家庭中的次子,不能继承家庭的封地和爵位,只拥有很少的土地和农民,主要靠替国王和大贵族打仗,获得分封和奖赏。

骑士制度最盛行的时期是十字军东征的11、12世纪。

 

(2)教育内容和方法 

骑士教育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家庭教育。

主要目标是培养勇猛豪侠、忠君敬主的骑士精神和技能。

骑士教育的实施分为三个阶段。

从出生到七八岁,为家庭教育阶段。

儿童在家庭中受母亲的教育,主要内容是宗教知识、道德教育和身体的养护与锻炼。

七八岁以后,进人礼文教育阶段,贵族之家按其等级将儿子送人高一级贵族的家中充当侍童,学习上流社会的礼节

和行为规范。

这从14岁至21岁为侍从教育阶段,乖点是学习“骑士七技¨,即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弈棋和吟诗;同时要侍奉领主和贵妇。

这一阶段如发生征战,侍从要以生命保护主人和主妇。

贵族子弟在这种教育过程中年满21岁时要通过授职典礼,正式获得骑士称号。

 

由此可见,骑士教育是一种典型的武夫教育,重在灌输服从与效忠的思想观念,训练勇猛作战的诸种本领,养成封建统治

阶级的保卫者。

 

3、答:

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所谓接受学习;指人类个体经验的获得,来源于学习活动中。

主体对他人经验的接受,把别

人发现的经验经过其掌握、占有或吸收,转化成自己的经验。

发现学习是指学习内容不以定论的方式呈现给学生,而是要求学生在把最终结果并入认知结构之前,先要从事某些心理活动,如对学习内容进行重新排列、组织与转换。

发现学习强调一个积极的学习过程,强调让学生积极地参与活动。

接受学习区别于发现学习之处,在于这种学习中,主体所得到的经

验是来自经验传递系统中,他人对此经验的传授,并非来自他自己的发现与创造(低级的接受学习主要表现“一知半解”、“半通不通”。

高级的接受学习则表现为“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精通”或“融汇贯通”等等)。

总之,不能认为,接受学习是低级的。

而发现学习也有低级和高级之分,低级的发现学习可能只要求学生机械记忆某些步骤,或是表面上的参

与或活动,高级的发现学习才能保证学习的有意义性和学生身心的全面参与。

因此,不能简单认为接受学习是没有意义的,只有发现学习才是有意义的。

 

三、简答题

 

1、答:

在教学中,学生的认识活动,不仅有智力活动,而且伴随着非智力活动。

学生的心理是一个整体,二者不能分开。

 

(1)非智力活动依赖于智力活动,并积极作用于智力活动。

智力活动,主要指为认知事物、掌握知识而进行的观察、思维、记忆和想象等心理因素的活动。

非智力活动,主要是指在认知事物、掌握知识过程中的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心理因素的活动。

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首先是智力活动,但智力活动有赖于非智力活动的推动与调节。

智力活动是非智力活动的基

础,非智力活动又积极作用于智力活动。

 

(2)按教学需要调节学生的非智力活动才能有成效地进行智力活动、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中主要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教学的知识与过程丰富多彩,引发了学生的需要、兴趣、情感、意志等非智力活动;这些活动又反过来推动他们去认知、学习。

另一种是教学过程单调,死板,引不起学生的兴趣。

因此,教学要从两方面进行,一方面改进教学本身,使教学富有吸引力;另一方面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使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他们自觉按教学要求调节自己的非智力因素及其活动,积极进行智力活动,提高学习效率。

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这就是他们的必然联系。

 

2、答:

测量工具的评价指标主要包括:

 

(1)效度;效度是指评价信息的准确性,即一个测量能够测量所要测量的对象的程度。

 

(2)信度;信度是指测验结果的一致性或稳定性。

效度和信度密切相关。

低信度的测评必然会导致低效度,但低效度的测评确有可能信度很高。

 (3)难度;难度即题目的难易程度。

难度的指标通常以通过率表示,即以大队或通过该题的人数百分比来表示,称之为试题难度指数。

 (4)区分度;区分度指的是测验项目对所测验的心理特征的区分程度或鉴别能力。

通常情况下,用于选拔和鉴定分等的测验,需要较高的区分度,即能最大限度地区分或鉴别出学生个体在所测量的心理品质上的水平差异。

相反,目的主要是为了评价学生是否掌握了规定的知识、技能的测验,对区分度的要求不高。

 3、答:

(1)良好的思想品德素养。

包括坚定的政治方向,对教育事业的献身精神,尊重和热爱学生,集体协作精神,以及严以律己、为人师表等方面。

 

(2)合理的知识结构。

包括较为系统的马列主义理论修养,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以及备的教育科学知识等方面。

 (3)恰当的能力结构。

包括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以及自我调控能力等方面。

4、答: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宣告成立,孙中山就任南京临时政府大总统。

在教育方面,于1月9日成立中央教育部,著名的资产阶级民主教育家蔡元培任教育总长,立即着手对封建主义旧教育进行了资产阶级的改造。

(1)民国初年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

 南京临时政府实施的教育改革主要包括发布教育改革令、颁布新的教育方针、制定新学制系统和改革旧课程几个方面。

  

①发布教育改革令。

1912年1月9日,教育部发布《普通教育暂行办法通令》和《普通教育暂行课程之标准》及课程表。

这个暂行办法基本精神就是要使教育符合共和国民宗旨,废止以忠君、尊孔、读经为中心的封建教育制度,按着资产阶级民主精神和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改革旧教育。

“课程之标准”为以后的小学、中学和师范教育改革奠定了基础。

7月10

日召开中央教育会议,对封建主义旧教育进行了全面的改造。

  ②颁布新的教育方针。

新的教育方针是“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

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③制定新学制系统,改革旧课程。

在教育部召开的中央教育会议上,议决重订学制,于9

月3日,颁布《学校系统令》-称“壬子学制”。

1913年,教育部又陆续颁布了各级各类学校法令,补充了这个学制,逐步形成了一个新的学制系统,称“壬子癸丑学制¨。

这个学制缩短了年限;取消了毕业生奖励出身的制度,消除了科举制度的阴魂;女子教育取得了一定

的地位;课程上取消了忠君、尊孔的课程,增加了自然科学课程和生产技能的训练;改进了教学方法,反对体罚,要求教育联系儿童实际,适合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

  

(2)民国初年教育改革的意义  

民国初年南京临时政府的教育改革,是近代资产阶级对封建教育的第一次系统的改革,它扩大了受教育的对象,加强了教育和实际生活以及儿童身心实际情况的联系,反映了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与政治的要求,是资产阶级新教育反对封建主义旧教育的一次重大胜利,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有着历史进步意义。

  

但由于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在教育的改革上也有许多不彻底的方面。

壬子癸丑学制和各种学校教育法令,很多是参照日本的办法,在具体实施遇到了本土化的问题;在课程方面还保留了很多封建主义的因素,如修身课和伦理教本中还演习礼仪,要进行孝涕的教育,对女子还是更多地强调贞淑教育,在学习内容和程度上也很多要低于男子。

 5、答:

(1)中世纪最早的大学是12世纪上半叶在意大利创立的萨莱诺大学(1137)。

此后,在英国、法国等地也先后建立起了大学。

如英国于1168年设立牛津大学,1209年从牛津大学分出的部分师生又设立了剑桥大学。

法国以巴黎大学开办最早,它始创于1108年,是所神学院。

到13世纪末,欧洲的大学已增加到20多所。

 

(2)这些最早的中世纪大学,具有如下一些明显的特点:

其一,大学是师生们,首先是学生倡议创办的。

它实际上是来自各方的学者自由联合的研究中心,不是教会和市政当局设立的。

其二,它保持有很大的自主权。

初期的大学可自选校长,自定学习制度和生活制度,市政当局无权干涉。

校内还设有自己的特别法庭,大学教授有裁判权,大学生与外人发生诉讼,外人一律败诉。

其三,流动教学。

遇到某城市当局干涉大学事务时,师生们在抗议之下,便搬迁到另一所城市或别的国家去重新建立大学。

其四,课程内容不确定,以实际需要为主。

其五,重视理解能力的培养,开创了辩论的风气。

教学方法比较灵活,一般教学过程为:

A、讲授主要思想;

B、叙述有关知识;

C、朗读原文;

D、学生复述;

E、释疑举例。

回答问题采用辩论的方法,由两名学生对辩。

 6、答:

所谓学习动机是指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激励和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需要。

学习动机和学习的关系是辩证的,学习能产生动机,而动机又推动学习,二者相互关联。

学习动机的激发指使潜在的学习动机转化为学习的行动。

学习动机的激发在于利用一定的诱因,使已形成的学习需要由潜在状态转入活动状态,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

因此,教师要关注学习动机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以下是两种不同的动机理论并据此

分析的培养和激励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

 

(1)强化论动机理论 

①强化动机理论的基本观点。

强化论是现代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家们用来解释学习动机的理论,基本观点认为行为的习得完全取决于先前这种行为和刺激因强化而建立的牢固联系。

如果学生因学习而得到强化(如得到好成绩、教师和家长的赞扬等),他们就会有较强的学习动机;如果学生的学习没有得到强化(如没得到好分数或赞扬),就缺乏学习的动机作用;如果学生的学习受到了惩罚(如遭到同学或教师的嘲笑),则会产生避免学习的动机。

 

②培养和激发学生动机的方法:

正确的评价和适当的表扬与批评的作用,主要是对学生的学习活动予以肯定或否定的强化,

从而巩固和发展正确的学习动机。

一般说来,表扬、鼓励比批评、指责能更有效地激励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

因为前者能使学生产生成就感,后者则会挫伤儿童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进行有效的评价和适当的表扬与批评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要使学生对评价有一个正确的态度。

 

第二,评价必须客观、公正和及时,可以适当地制定多种评价标准,允许学生自由地去选择适合他们自己情况的、提供挑

战性的任务,让学生自己探索、开创和创造。

 

第三,评价必须注意学生的年龄特征与性格等特征。

 第四,正确运用考试(测验)和分数。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运用测验和分数为学生提供一些信息,将其视为掌握知识程度的衡量标准,而不是能力的衡量标准;视其为个人努力程度的标志,而不是去与其他人比较的尺度。

 

(2)需要层次论  

①需要层次说的基本观点。

需求层次理论是马斯洛的观点。

马斯洛认为:

人有七种基本需要,分别为:

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求知与理解的需要、美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这些需要从低级到高级排成一个层级,前四种需要为缺失需要,后三种是生长需要。

前者是我们生存所必需的,后者使我们能够更i于i也生活。

较低级的需要至少必须部分满是之后才能出现对较高级需要的追求。

一般说来,学校里最重要的缺失需要是爱和自尊。

如果学生感到没有被人爱,或认为自己无能,他们就不可能有强烈的动机去实现较高的目标。

  

②培养和激发学生动机的方法:

由于爱和自尊是人最重要的需要之一,也是学校里学生的缺失需要之一,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首先必须公正、爱护并尊重学生,不要因为学生出差错而嘲笑和随意惩罚学生。

能够使学生感到很自在、被人所理解并受到尊重的教师,有可能使学生渴望学习,并愿意为创造性的和开放性的新观点承担些风险。

所以,要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的学习具有创造性,教师必须满足学生对于爱和尊重的需要。

 

四、分析论述题 

1、答:

教育学是一门源远流长的科学,它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教育经验的丰富而逐渐形成并发展,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教育学萌芽的阶段。

奴隶社会,古代思想家的言论和著作中。

成就:

最早的教育专著:

我国《学记》《大学》,古罗马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

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学记》,对于在教育实践中所提出的一些重大课题都做出了概括性的论述,对教育经验所作的总结有的已达到规律性的认识。

我国古代一些思想家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所作出的经验总结

有不少是符合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和人的认识规律的。

不足:

还没有形成独立的体系;抽象概括的层次比较低;具有阶级局限性。

(2)独立形态的教育学开始产生。

文艺复兴后。

成就:

a.从哲学中分化出来,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出现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如:

[捷克]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英]洛克《教育漫话》;[法]卢梭《爱弥尔》;[瑞士]裴斯泰洛奇《林哈德和葛笃德》;[德]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德]福禄培尔《人的教育》;[英]斯宾塞《教学论》;[美]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

教育学独立理论体系的建立,标志着人们试图对教育这一对象的各方面属性及其总体做出反映,标志着教育学这门学科的正式诞生。

b.

人们对于教育这种现象能够具有较为高度抽象的和更合乎规律的认识,教育的理论化、科学化的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教育学逐步从现象的描述走向理论的论证,从比喻、类比走向科学地说明。

表现:

对于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的关系做出了新的探索;开始确立起了比较符合人的认识规律的教学理论。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被资产阶级教育家认为是第一部有科学体系的著作。

它企图在伦理学的基础上建立教育的目的论,在心理学的基础上建立教育的方法论;强调要按受教育者心理活动的规律去规定教学的过程和阶段,选择教学的手段和方法;提出教学的教育性原则和教学方法的阶段论,创建了比较完善的课程体系。

局限:

由于资产阶级的阶级性和世界观的局限,对于教育的一些根本问题的说明仍然是不科学的。

 

(3)科学教育学的建立。

马克思主义为科学教育学的建立奠定了理论的基础。

a.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基本观点出发,指明了教育由社会关系所决定,正确揭示了教育与其他社会现象的关系,为人文科学的说明教育的各种现象和属性提供了基本的指导思想。

 b. 作出了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总和的论断,教育学由此正确的把作为教育对象的人作为一个社会人加以考察,对人的发展、对遗传、环境、教育之间的辩证关系等根本问题作出科学的说明c.为教育和教学过程的理论为正确说明在教育和教学中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理论和实践等等关系,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2、答:

1)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通过逐级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因分科取士而得名。

科举制在中国历史上存在时间达1300余年,经历多个朝代的发展变化。

 A、隋炀帝创设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度的正式产生。

 B、科举制度在唐代逐步完善,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备的考试制度。

科举考试步骤是:

乡试——省试——吏部复试。

 C、宋代科举制度得到强化和改革:

扩大科举取士名额;提高及第者的地位和待遇;严密立法,防止作弊。

 

D、科举制度发展到明清进入全盛期,八股文考试取士达到规范化、制度化。

科举制在社会上占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