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鉴赏活动收集资料.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354582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04.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物鉴赏活动收集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文物鉴赏活动收集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文物鉴赏活动收集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文物鉴赏活动收集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文物鉴赏活动收集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物鉴赏活动收集资料.docx

《文物鉴赏活动收集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物鉴赏活动收集资料.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文物鉴赏活动收集资料.docx

文物鉴赏活动收集资料

1.文物及其出土遗址配套文字及图片资料。

(1)玉凤1976年河南省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

(2)青铜立人像1986年于四川广汉三星堆出土

(3)曾侯编钟1978年出土于湖北随州市曾侯乙墓

(4)四羊方尊1938年湖南省宁乡县出土

(5)象尊湖南醴陵县烟霞公社狮形山出土

2.古代各种货币图片及文字资料。

(1)耸肩尖足空首布

耸肩尖足空首布:

指布币的两肩向上耸起,并与币身中线成一定的斜角,尖足指裤足下端尖锐,它的头部又有一个空腔,所以叫“耸肩尖足空首布”。

可分为两种:

大型耸肩尖足空首布和小型耸肩尖足空首布,大型的其特征:

空首、长銎、銎有穿孔、因銎有范塞而不透,耸肩、尖足,背有三条竖纹,体形薄而博大,长约16厘米左右,肩距6厘米左右,厚约0.07—0.1厘米,一般重35.3—37克,绝大多数无文字,所以旧谱称为“无文大布”。

小型耸肩尖足空首布,形状与大型相同,长约11.7—12.5厘米,肩距4.7—5.3厘米、厚约0.05厘米,重约25.3—30.7克,面无直纹,背平素,颇为罕见。

(2)蚁鼻钱

我国战国楚铜币名。

最常见的一种似为古文"贝"字﹐也有人认为是古文"晋"字﹐像人面﹐俗称"鬼脸钱"。

另一种的文字普通释作"各六朱"或"各一朱"﹐三字连写﹐笔画像一只蚂蚁。

又因两"口"像鼻孔﹐故通称为"蚁鼻钱"。

其形亦有上狭下广者。

蚁鼻钱是江淮流域楚国流通的货币,是从仿制贝转化而来的。

由于楚国的经济、文化比中原各国落后,镈、刀、纺轮的使用也较迟,铜铸币就沿用了仿制贝的形态。

蚁鼻钱的形制,为椭圆形,正面突起,背面磨平,形状像贝但体积较小。

(3)圜钱

圜钱也称圜金、环钱,是一种中国古代铜币。

主要流通于战国时的秦国和魏国。

圆形,中央有一个圆孔。

钱上铸有文字。

一说由纺轮演变而来;一说由璧环演变而来。

是方孔钱的前身。

“圜钱”是中国战国时期铸行的一类圆形铜质货币,又称“圜化”,简称“环钱”,是我国先秦时期铜铸币四大系统之一,也主要是秦国的铸币形式。

圜钱有两大类:

一是圆形圆孔,比较原始;二是圆形方孔(由圆形圆孔逐渐演变而成)。

初期圜钱的穿孔比较狭小,以后逐渐变大。

圜钱的正面铸有铭文,反面则无任何文字。

圜钱是由玉璧和古时的纺轮演化而来的。

圜钱是沿用璧、环的专称来称其形体的。

《尔雅·释器》:

“好倍肉谓之瑗,肉倍孔位之璧,肉好若一谓之环。

”“好”是指璧、环居中的穿孔,“肉”是指穿孔至廓之间的实体。

环钱的穿孔也称好,自穿孔至廓之间的实体也称“肉”,可见圜钱与玉璧之间的关系是有联系的。

(4)刀币

刀币是一种中国古代的铜币名。

由生产工具的刀演变而成。

流通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齐、燕、赵等国。

种类很多,有齐刀、即墨刀、安阳刀、针首刀、尖首刀、圆首刀和明刀等。

上面铸有文字,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统一币制,废贝、刀、布等币。

其后,王莽所铸造的钱币中有金错刀。

刀币是对春秋战国时期铸行的针首刀、尖首刀、明刀和齐刀、圆首刀等各种刀形货币的总称。

因其形状像刀而得名.东方的齐国和北方的燕国主要使用刀币。

刀币分“燕明刀”和“齐刀化”二大类型。

刀币形状取象于山戎、北狄等北方游牧民族渔猎用的刀类工具。

由于齐刀面有“化”字文而称“刀化”。

刀货形状刀背分弧背、折背、直背,刀首有平首,尖首之分,也是我国早期一种青铜铸币。

(5)半两钱

形制为圆形方孔,重12铢(我国古代规定1两为24铢),有钱文曰“半两”。

“半两”二字分列方好(即方孔)左右,通常是右“半”左“两”。

战国末期,秦惠文王二年(前336)“初行钱”,即指秦国开始由王室铸造货币的流行,标明秦国王室专铸货币制度的确立。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废除战国时期流通的刀、布、郢爰和贝币等大小、形制、重量和货值不一的庞杂混乱的六国货币,把秦统一货币的政策和圆形方孔的半两钱在全国范围内推行。

西汉初年所铸的钱,虽陆续减轻重量,仍称“半两”。

(6)开元通宝

唐代开元通宝货币。

钱币在唐代始有“通宝”,开创了新纪元,在钱币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唐初沿用隋五铢,轻小淆杂。

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为整治混乱的币制,废隋钱,效仿西汉五铢的严格规范,开铸“开元通宝”,取代社会上遗存的五铢。

最初的“开元通宝”由书法家欧阳询题写,形制仍沿用秦方孔圆钱,规定每十文重一两,每一文的重量称为一钱,而一千文则重六斤四两。

从此,中国的币制正式脱离以重量为名的铢两体系而发展为通宝币制,成为唐以后历朝的铸币标准,沿袭近1300年。

(7)元宝

元宝起源于唐朝,在唐朝建中初期(780~783)就有使用白银支付大宗马钱(支付买马的大笔数额款项)的记录;从出土的宝物中也证实:

唐代已有银制的“饼”和“铤”,也就是仰面似船,伏面似案(桌面)的船形“银铤”。

把“银铤”称为“元宝”始於元朝,元朝至元三年以平淮库(当时国家银库)的白银熔铸成“锭”,凡重量达50两者,名曰:

“元宝”,也就是“元朝之宝”的意思其实,古代真正的元宝并不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样子。

真正的元宝中间部份并没有凸出来的形状,颜色也不是金黄色而是银色。

它演变成今日的样子,或许是基於它原本的形状有点像棺材,深为人们所避忌。

另一方面,为了让元宝的造形美观,颜色更亮丽,因而成为今天元宝的模样。

(8)皇建元宝

西夏襄宗皇帝李安全,皇建年间(公元1210-1211)铸造。

铸量较前期钱稍多,但小字大样者少见。

今存世皆已不多。

皇建元宝铜色纯赤,制作精湛。

面文“皇建元宝”四字楷书,旋读,书体端庄秀丽。

边廓峻深,光背无文。

径2.4厘米,重3.6克左右。

皇建钱美制而量丰,颇为广大集币者所喜爱。

(8)咸平元宝

北宋真宗赵恒,咸平年间(公元998~公元1003)铸造,版式有小平,折二,折五,折十钱,另有大型阔缘厚肉钱。

书体有楷书,真书,和篆书,材质为青铜,红铜,白铜。

铸工颇为精美。

(9)交子

交子,是世界最早使用的纸币,发行于北宋前期(1023年)的成都。

最初的交子实际上是一种存款凭证。

北宋初年,四川成都出现了为不便携带巨款的商人经营现金保管业务的“交子铺户”。

存款人把现金交付给铺户,铺户把存款数额填写在用楮纸制作的纸卷上,再交还存款人,并收取一定保管费。

这种临时填写存款金额的楮纸券便谓之交子。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交子的使用也越来越广泛,许多商人联合成立专营发行和兑换交子的交子铺,并在各地设分铺。

由于铺户恪守信用,随到随取,交子逐渐赢得了很高的信誉。

商人之间的大额交易,为了避免铸币搬运的麻烦,也越来越多的直接用交子来支付货款。

后来交子铺户在经营中发现,只动用部分存款,并不会危及交子信誉,于是他们便开始印刷有统一面额和格式的交子,作为一种新的流通手段向市场发行。

正是这一步步的发展,使得“交子”逐渐具备了信用货币的特性,真正成为了纸币。

(10)银元

清朝货币。

清代货币、纸钞、铜币并行,至嘉庆年间发行新式银元,而光绪年间铸行金、银币更多。

洋务运动也影响到铸币业,两广总督张之洞曾于光绪十三年(1887年)委托使英大臣在英国订购全套造币机器,并在广东钱局首铸机制银元和铜元。

其后,各省纷纷仿效,购制国外机械铸造银、铜元。

包括广东钱局在内,许多造币机均订购自著名的英国伦敦伯明翰造币有限公司。

英国大工业的介入,使银币也沾染上西方色彩。

银币光绪元宝1898年发行,成色为91%。

正面铸有铭文,顶部铸楷体“XX省造”或“造币总厂”,底部铸“库平七千二分”,中心直读“光绪元宝”四字,币中心为满文“光绪元宝”。

银币背面外圈顶部用小号英文标准字体铭“XX省造”或“造币总厂”字样,下面为英文“库平七千二分”,内圈铸有中心为蟠龙图,品相精致,其审美风格独持,钱币正面鲜然可见满汉文化的融合,而钱背却明确标示了西方文化的介入。

钱币虽小,也可管窥社会文化一斑。

3.文物真假图片及文字材料。

(1)兰亭集序

《兰亭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集序》、《临河序》、《禊序》和《禊贴》行书法帖。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修禊”,会上各人做诗,王羲之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

《兰亭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

法帖相传之本,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是他三十三岁时的得意之作。

(2)丧乱帖

《丧乱·二谢·得示帖》均为唐摹王羲之尺牍,行草墨迹(响拓本)。

纸本(白麻纸)。

《丧乱·二谢·得示帖》笔法精妙,结体多欹侧取姿。

有奇宕潇洒之致,是王羲之所创造的最新体势的典型作品。

现日本皇室收藏有一件摹本,与《二谢帖》和《得示帖》连成一纸,纵长28.7厘米,横63厘米,共八行62字,据考证早在圣武天皇之时便已传入。

经过中国和日本专家联合研究,判定其为唐朝根据梁代徐僧权藏本的押缝原样双勾填墨的摹本其上释文为羲之顿首:

丧乱之极,先墓再离(遭遇)荼毒,追惟酷甚,号慕摧绝,痛贯心肝,痛当奈何奈何!

虽即修复,未获奔驰,哀毒盖深,奈何奈何!

临纸感哽,不知何言!

羲之顿首顿首。

(羲之顿首:

丧乱之极,先墓再离荼毒,追惟酷甚,号慕摧绝,痛贯心肝,痛当奈何奈何!

虽即修复,未获奔驰,哀毒益深,奈何奈何!

临纸感哽,不知何言,羲之顿首顿首。

)” 此帖早在唐时就传入日本,或谓鉴真和尚东渡时带去。

《丧乱帖》八行,同《二谢帖》五行、《得示帖》四行共摹于一纸。

上有梁徐僧权、姚怀珍签押和日本恒武天王延历(782~805)年号三郎。

此三帖内容均为书简,摹填精良。

《丧乱帖》反映了丧乱时期痛苦不安的情绪,因无意于书,故书法越见自然。

用笔结字与《兰亭序》比较,略带古意,有些专家推断此种体式的字应更近王羲之书法的本来面貌,所以成为研究王羲之书风的重要材料。

(3)快雪时晴贴

晋人王羲之书。

纵23厘米;横14.8厘米,行书四行,字体流利秀美。

为一书札,其内容为作者写他在大雪初晴时的愉快心情及对亲人的问候。

元赵孟曾称此帖为“天下第一法书”。

《石渠宝笈》收晋人三帖,号称“三希”,此帖列于首位。

清乾隆帝将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王珣《伯远帖》藏于故宫西路养心殿温室,号“三希堂”,《快雪时晴帖》居首。

今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4)唐怀素苦笋帖

绢本,墨迹,草书,纵25.1厘米,横12厘米,2行,14字,无年款。

此帖曾入宋内府,有“宣和”、“绍兴”印记。

帖前有清乾隆题签并书引首“醉僧逸翰”。

帖后有宋米友仁、聂子述,明项元汴,清李佐贤、陆润痒等题识;又有宋“宝庆改元九月九日重装。

松题记”款,疑为《兰亭续考》编者俞松所书。

钤有“宣和”“政和”“绍兴”“内府图书之印”“欧阳玄印”“项子京家珍藏”“正谊书屋珍藏首书”“乾隆御览之宝”“永瑆之印”“恭亲王”等鉴藏印。

《苦笋帖》两行十四字,字虽不多,但技巧娴熟,精练流逸。

运笔如骤雨旋风,飞动圆转,虽变化无常,但法度具备。

黄庭坚《山谷题跋》:

“张妙于肥,藏真妙于瘦”。

从此帖看亦是多用枯墨瘦笔。

尽管笔画粗细变化不多,但有单纯明朗的特色,增强了结体疏放的感觉,与其奔流直下、一气呵成的狂草书势相得益彰,《苦笋帖》是怀素传世书迹中的代表作。

此帖书法极为精彩,瘦肥相宜,流畅生动,中锋用笔,轻重合度。

文曰“苦笋及茗异常佳,乃可迳来,怀素上”。

安岐评此帖道:

“墨气精彩,草书十四字超妙入神”。

“苦笋帖”现藏上海博物馆。

(5)奔马图

徐悲鸿擅长以马喻人、托物抒怀,以此来表达自己的爱国热情。

徐悲鸿笔下的马是"一洗万古凡马空",独有一种精神抖擞、豪气勃发的意态。

徐悲鸿一生所画奔马图非常多,比较有名的是右图这幅从这幅画的题跋上看,此《奔马图》作于1941年秋季第二次长沙会战期间。

此时,抗日战争正处于敌我力量相持阶段,日军想在发动太平洋战争之前彻底打败中国,使国民党政府俯首称臣,故而他们倾尽全力屡次发动长沙会战,企图打通南北交通之咽喉重庆。

二次会战中我方一度失利,长沙为日寇所占,正在马来西亚槟榔屿办艺展募捐的徐悲鸿听闻国难当头,心急如焚。

他连夜画出《奔马图》以抒发自己的忧急之情。

在此幅画中,徐悲鸿运用饱酣奔放的墨色勾勒头、颈、胸、腿等大转折部位,并以干笔扫出鬃尾,使浓淡干湿的变化浑然天成。

马腿的直线细劲有力,有如钢刀,力透纸背,而腹部、臀部及鬃尾的弧线很有弹性,富于动感。

整体上看,画面前大后小,透视感较强,前伸的双腿和马头有很强的冲击力,似乎要冲破画面。

徐悲鸿早期画的马颇有一种文人的淡然诗意,显出"踯躅回顾,萧然寡俦"之态。

至抗战爆发后,徐悲鸿认识到艺术家不应局限于艺术的自我陶醉中,而应该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将艺术创作投入到火热的生活中去,所以他的马成为正在觉醒的民族精神的象征。

而建国后,他的马又变"山河百战归民主,铲尽崎岖大道平"的象征,仍然是奔腾驰骋的样子,只是少了焦虑悲怆,多了欢快振奋。

一幅画着六匹马的图叫《奔马图》。

画高3.26米、宽1.12米的这幅被列入国家一级文物的徐悲鸿平生所绘最大《奔马图》真迹。

大师采用了豪放的泼墨和劲秀的线描写意方法,着重刻画出马的神韵和气质。

画中的马雄骏、矫健、轻疾,颇有“瘦骨铜声”之美感,奔马强壮有力,生气勃勃,这幅《奔马图》不仅表现了马的精神和特征,更赋予了画家自己的个性和理想——为振兴民族艺术而奋斗!

(6)虾

齐白石(1863-1957),现代杰出画家,书法家,篆刻家。

原名齐璜,纯芝,字渭青、号白石、濒生、阿芝、借山吟馆主者、寄萍老人等。

湖南湘潭人。

曾任美术家协会主席等,1953年中央文化部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

齐白石画虾可说是画坛一绝,灵动活泼,栩栩如生,神韵充盈,用淡墨掷笔,绘成躯体,浸润之色,更显虾体晶莹剔透之感。

以浓墨竖点为睛,横写为脑,落墨成金,笔笔传神。

细笔写须、爪、大螯,刚柔并济、凝练传神,显示了画家高妙的书法功力。

画家写虾,来自生活,却超越生活,大胆概括简化,更得传神妙笔。

(7)八骏图

在中国现代绘画史上,徐悲鸿的马独步画坛,无人能与之相颉颃。

在他个人的艺术成就中,也以画马的成就最为卓著。

他一生致力于国画的改革,而体现他国画改革最高成就的就是他的国画奔马。

他非常注重写生,关于马的写生画稿不下千幅,学过马的解剖。

对马的骨骼、肌肉、组织了如指掌,同时,他还熟悉马的性格脾气。

在技法上,他以中国的水墨为主要表现手段,又参用西方的透视法、解剖法等,逼真生动地描绘了马的飒爽英姿。

用笔刚健有力,用墨酣畅淋漓。

晕染全部按照马的形体结构而施加,墨色浓淡有致,既表现厂马的形体,又不影响墨色的韵味。

徐悲鸿的马是中西融合的产物,这种融合是极为成功的。

《八骏图》是其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以周穆王八骏为题材,八匹马形态各异,飘逸灵动,为不可多得的珍品。

(8)张旭《古诗四帖》

《古诗四帖》属狂草。

特点是较过去更为狂放,整体气势如长江大河一泻千里,急风骤雨,所以在草书发展史上是新突破。

它打破了魏晋时期拘谨的草书风格。

把草书在原有的基础结构上,将上下两字的笔画紧密相连,所谓“连绵还绕”,有时两个字看起来象一个字,有时一个字看起来却象两个字。

在章法安排上,也是疏密悬殊很大。

在书写上,也一反魏晋“匆匆不及草书”的四平八稳的传统书写速度,而采取了奔放、写意的抒情形式。

(9)马踏飞燕

马踏飞燕又名“马超龙雀”、“铜奔马”,为东汉青铜器,1969年出土于甘肃省武威雷台墓。

东汉时期镇守张掖的军事长官张某及其妻合葬墓中出土,现藏甘肃省博物馆。

奔马身高34.5厘米,身长45厘米,宽13厘米。

形象矫健俊美,别具风姿。

马昂首嘶鸣,躯干壮实而四肢修长,腿蹄轻捷,三足腾空、飞驰向前,一足踏飞燕。

一匹躯体庞大的马踏在一只正疾驰的龙雀背上,小龙雀吃惊地回过头来观望,表现了骏马凌空飞腾、奔跑疾速的雄姿。

其大胆的构思,浪漫的手法,给人以惊心动魄之感,令人叫绝。

艺术家巧妙地用闪电般的刹那将一只凌云飞驰、骁勇矫健的天马表现得淋漓尽致,体现出汉代奋发向上、豪迈进取的精神。

该作品不仅构思巧妙,而且工艺十分精湛;不仅重在传神,而且造型写实。

按古代相马经中所述的良马的标准尺度来衡量铜奔马,几乎无一处不合尺度,故有人认为它不仅是杰出的艺术品,而且是相马的法式。

(10)战国四山纹镜

战国四山纹镜:

类别——铜器、青铜器,年代——战国后期,文物原属——战国后期铜镜,文物现状——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简介——面径13.9cm,重127g。

铜镜细卷缘,弦钮,方钮座。

钮座四角各伸出一片桃形叶子,相对应的近边缘处各饰四瓣花一朵,将镜面分成四等份,“山”字均匀地分布在每一等份内,山字右上侧靠近镜缘处各饰一片桃形叶子。

以细小的蟠螭纹与羽状纹为地。

山字纹是战国铜镜的特色纹饰,除四山字纹镜外,还出土有三山、五山、六山字纹镜,以湖南出土为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