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山村规划文字材料.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353867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7.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灵山村规划文字材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灵山村规划文字材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灵山村规划文字材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灵山村规划文字材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灵山村规划文字材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灵山村规划文字材料.docx

《灵山村规划文字材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灵山村规划文字材料.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灵山村规划文字材料.docx

灵山村规划文字材料

武隆县白马镇灵山村新农村建设规划

第一章现状概述

一、现状

(一)区位

灵山村位于武隆县白马镇西南面,东邻白马镇东升村,西接白马镇三溪村,南邻白马镇铁佛村,北界长坝镇胜利村,距渝湘高速路白马镇入口0.8公里,2004年全县村社规模调整时由原白马镇灵山村、东升村一、二社和长坝镇光明村合并而成,幅员面积9.5平方公里。

(二)自然条件

灵山村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海拔在170—600米之间,以山地和小丘为主。

各村民小组之间气候差异不大。

全村耕地面积2187亩(其中田1165亩、土1022亩),其中基本农田1165亩,25°以上耕地983亩,2005年农作物播种面积1243亩,全村有林地6329.2亩(退耕还林552.7亩),森林5776.5亩,活立木蓄积25054立方米,森林覆盖率47.5%。

全村辖8个村民小组692户2643人,其中农业人口2589人,劳动力1140人,男女性别比为49:

51。

(三)社会经济

2005年粮食总产量1342.72吨,人均粮食产量480公斤;全村劳动力转移输出常年保持在300人左右,年劳务收入达160万元;2005年,全村经济总收入774.2万元,人均纯收入2543元。

(四)产业状况

近年来,该村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努力扩大生猪、蚕桑、蔬菜产业的发展规模。

2005年引进良种种猪56头,仔猪年产760头,年出栏生猪3700头,带动了农民的养猪积极性。

现有桑园704亩,发蚕种450张,年产量1.4万公斤,产值18.25万元;种植蔬菜50亩,年产蔬菜60吨。

(五)基础设施

灵山村基础设施近几年也得到较快发展:

在房屋建设方面,灵山村大部份村民居住形式以分散居住为主,居住较为集中的有百合、刘郎堡、上坝等,分别居住有10-20户农户,现有砖混结构房屋481户(面积78960平方米),土木结构房屋210户(面积33600平方米),总面积112560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43.6平方米;在能源方面,已建成沼气池5口;有独立厨房、厕所、圈舍和院坝的农户231户;水利建设方面,有干渠3条、支渠11条,总长30.63公里。

山坪塘14口,总蓄水32400立方米;人饮工程方面,现有人畜饮水池40口,总蓄水3200立方米,387户通自来水;在电力方面,通电692户;在通讯方面,通固定电话198户;在交通方面,各村民小组均通公路,公路总里程27.422公里。

(六)社会事业

灵山村有村委会办公室1栋,面积约100平方米,远远不能满足办公的需要,且位置不利于村各项工作的开展,急需迁建;现有学校1所,可容纳学生300人;农村合作医疗普及率41%;计生率85%以上。

(七)重点村落现状

灵山村现有重点村落一个,位于刘朗堡社活动室。

居住人口13户、57人。

居住院坝、房舍占地面积7亩,建筑面积2430平方米,有砖混结构房屋9户,土木结构房屋4户。

人饮及道路设施齐全,但环境卫生较差,居住户迫切希望按照新农村建设的相关要求进行集中改造,完善人畜饮水、垃圾堆放、排污、节能功能。

二、优势与劣势分析

(一)优势

灵山村地处白马镇与长坝镇交界,距渝湘高速路白马镇入口,区位优势明显;各村民小组均通公路,交通较为便利;30%左右的农户通电话;山水相依,土地肥沃,生态农业发展势头良好;村民建设新农村愿望强烈,赞同率100%。

村、支两委组织凝聚力强,干部得力,群众基础好。

(二)劣势

虽然近年来该村各方面得到较快发展,但还存在许多问题:

一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非常脆弱。

虽然全村通了公路,但都属晴天路,路况差,急须改建;有5个农业社尚未实施农网改造;420户1412人未启动人畜饮水工程。

二是社会事业发展落后,远不能满足农民对社会进步的需要。

三是农民缺乏劳动职业技能知识,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就业困难,全村缺乏支柱产业带动,农民增收困难。

四是环境保护较差,农户取柴煮饭破坏森林植被和环境卫生保护等矛盾较突出,沼气池建设缓慢。

这些客观而又现实的因素,严重阻碍了该村农民奔向小康生活的进程。

第二章总则

一、规划背景

根据《市委办公厅、市府办公厅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千村推进百村示范”过程的实施意见》、《重庆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标准》和《重庆市村级规划编制导则(试行)》等法规要求,并结合重庆市武隆县白马镇灵山村实际情况,为指导白马镇灵山村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及管理,切实改善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促进灵山村社会经济和村落建设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特编制《白马镇灵山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2006—2010年)》。

二、指导思想

用工业的理念来谋划农业,用城镇的理念来谋划农村,用现代化的理念来培养农民,以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努力打造加工商贸型村庄,不断优化农村产业结构,逐步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

三、规划原则

1、坚持简洁明了、浅显易懂原则;

2、坚持具体实在、操作性强原则;

3、坚持突出特色、避免趋同原则;

4、坚持尊重民意、合理布局原则;

5、坚持立足现实、建改并重原则;

6、坚持节约用地、保护环境原则。

四、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2、《村镇规划编制办法》;

3、《村镇规划标准》;

4、《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

5、《重庆市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

6、《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7、《中共重庆市委、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

8、《中共重庆市委办公厅、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千村推进百村示范”工程的实施意见》;

9、《重庆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标准》;

10、《中共武隆县委、武隆县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

五、规划范围和重点

本规划范围为白马镇灵山村行政区域范围,即蔡家湾农业社、梨树坪农业社、水井湾农业社、灵山农业社、刘朗堡农业社、百合农业社、上坝农业社、马鞍山农业社,村域面积9.5平方公里;规划重点为“三建、四改、五提高”(“三建”:

建优势产业、建基本农田、建公共设施;“四改”:

改建乡村道路、改建人畜饮水、改建农户房舍、改造人居环境;“五提高”:

提高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素质、提高社保能力、提高民主管理水平、提高乡风文明)。

六、规划期限

近期:

2006年—2008年。

中期:

2009年—2010年。

第三章经济与产业发展规划

一、人口估算

从2000年至2005年,全村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预计至2010年全村的人口规模为:

2683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以内。

二、经济目标

上年全村农业总产值为774.2万元。

规划期内以8%的增长速度增长,到2010年实现1053万元;人均纯收入到2010年实现3736元,中远期达到5000元的目标。

新建3个经济项目,分别是在蔡家湾、水井湾村民小组成立的蚕桑专业合作社;在马鞍山、上坝、灵山村民小组建立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出租灵山村民活动到门面,建立便民商店,使集体经济总产值在规划末达到10万元,利润达到3万元。

三、村优势产业规划

(一)发展目标

以现有的自然条件和特色产业为基础,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努力打造加工商贸型村庄,不断优化农村产业结构。

(二)产业规划

1、农业

建立生态循环式的农业,形成生猪--沼气--蔬菜(蚕桑)的模式。

至2010年,年产值达到2185万元。

大力发展改良生猪品种,2010年生猪出栏4000头,产值达417.5万元。

改良蚕桑品种,推广新蚕具及新的养殖技术,增加养蚕量,提高蚕茧产量和质量。

保留原有种植的550亩桑树,利用退耕还林政策2007—2010年在水井湾、梨树坪、蔡家湾等地新发展蚕桑200亩,至2010年全村蚕桑种植面积常年保持在750亩以上,发蚕种550张,年产值达到39.5万元。

加强蔬菜种植的引导,推广新品种,建立低山早春蔬菜带,强化农民技术培训,不断提高蔬菜产量和质量。

至2010年,全村蔬菜种植面积常年保持在500亩以上,年产值达到75万元。

2、农村劳动力转移

加强对劳务输出的管理,为劳动力提供就业信息和维权服务,形成劳动力输得出、技术用得上、权益得保障的农民工转移新机制,至2010年全村常年保持农村劳动力转移在700人以上,产值达到650万元以上。

(三)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2007年组建蔡家湾蚕桑专业合作社,成立生猪、蚕桑、蔬菜等专业协会,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服务,并围绕农业生产培养农村经纪人,帮助农户销售农产品,至2010年农户参合率达到65%以上。

(四)基本农田建设

按照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的要求,因地制宜开展农田整治和坡瘠地改造,按照“等高放线,等高不等宽,大弯随弯,小弯取直”的原则进行土地平整,降低水土流失,合理布设沟(排水沟)、路(人行便道及机耕道)、渠(引水渠)、池(蓄水池)等配套设施。

建立建全引、排、灌等坡面水系,加快实施“沃土工程”,积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提高农田产出能力。

全村现有基本农田1165亩,集中分布于马鞍山、上坝、白鹤、灵山、刘朗堡村民小组。

按照人均拥有半亩以上基本农田的规划,尚差156亩基本农田,因此,规划整治基本农田156亩。

对已建成的8条一、二级支渠共30.63公里进行防治整治,以减小输水损失,提高渠系利用率,确保农田灌溉;对现有的8口山坪塘进行防渗整治,使其发挥应有效益。

水利设施建设共需资金57万,其中国家补助27万元,农民投劳折资30万元。

规划从2007年至2010年分别推广农业机械7、7、13、7台,共需投资11.46万元,其中国家补助3.73万元,农民自筹7.73万元。

第四章土地利用及公共设施规划

一、土地利用规划

基本农田保护区主要分布于马鞍山、上坝、白鹤、刘朗堡等村民小组,面积1165亩;一般农用地各村民小组均有分布,面积共1022亩;经济林地和生态林地集中分布于马鞍山、灵山、白鹤、梨树坪、蔡家湾、村民小组,面积6329.201亩;村落建设用地75亩,主要集中于4个集中居民点;主要农产品的发展用地:

2007—2010年在水井湾、梨树坪、蔡家湾等地新发展蚕桑200亩。

二、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一)、一校三室一园建设规划:

灵山村现有小学一所,有村办公室、卫生室及文化活动室,但是面积不足,不能满足全村村民活动的需要,室内设施也不齐,需投资完善。

按照五保老人全镇集中供养的规定,不再规划新建五保家园。

(二)、基础设施规划

1、公路建设规划

村域地形基本形成“四纵(刘朗堡到蔡家湾、刘朗堡水井湾、灵山到马鞍山、百合到东升村)两横(刘朗堡到灵山、百合到上坝)”的路网格局。

道路分为村级道路、组级道路、村中心街道路、人行便道四个级别。

(1)、村级道路

村级道路按照国家山岭重丘四级公路标准实施,路基宽度6.5米,路面宽度5.5米,采用水泥路面;两侧各设置1米绿化带。

考虑到远景对村公路进行升级改造的可能性等,村道公路红线宽度按照山岭重丘二级公路(8.5米)进行控制,公路红线宽度以外各控制3米为建筑后退距离。

村道公路总长23.522公里(包括从大院子到入口处到灵山村村委会)。

即刘东公路、百合公路、灵山公路、上坝公路、马鞍山公路、光明公路、水井湾公路、水梨公路、拉塘公路,2006年启动3公里,2010年改扩建完毕。

总投资1176.05万元,申请国家补助588.05万元,农民集资及投劳折资588万元。

(2)、组级道路

组级道路按照国家山岭重丘四级公路标准以下实施,采用泥结石路面,路基宽度5.5米,路面宽度4.5米。

间隔200—300米设置错车道,错车道宽6.5米。

2008年改建大坪至田坪1公里,改建刘朗堡至闹场坪1.4公里,改建灵山至团土1.5公里。

组级道路总长27.422公里。

估算投资1370万元,申请国家补助685万元,农民集资及投劳折资685万元。

(3)步行道

步行道硬化(包括石板路),路宽1米,有条件路段可设置休息石凳。

修建步行道21条总长为20.1公里。

估算投资75万元,申请国家补助25万元,农民集资及投劳折资50万元。

2、生态保护规划

至2010年村域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主要指标达到国家控制标准,基本实现环境安静、清洁、优美,实现生态的良性循环。

加强水环境综合整治,切实控制水污染,提高水环境质量;调整能源结构,积极发展清洁能源,严格控制燃煤污染,禁止秸杆燃烧,综合防治空气污染;加强对道路、建筑施工等的扬尘污染控制;废弃物得到有效处理和控制,污水、废气实现无害化排放,逐步实现废气、废物资源化;鼓励发展低能耗、低污染的产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严格限制会产生大量水、气污染物和固体废气物的工业落户村域。

保持现有森林植被不被破坏,发展院坝风景树、四旁树等,不断美化绿化环境,至2010年房前屋后共计栽植树木5000株,绿化面积5000平方米;加强植树造林,大力开展生态林和农田林网建设,搞好田边路旁绿化,进一步退耕还林还草,25度以上坡地按国家规定逐年退耕还林,减少水土流失,2007—2010年退耕还林200亩即种植蚕桑200亩。

到201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50%以上。

第五章村落建设规划

一、居民点体系

规划居民点形成村级中心——村级副中心——一般居民点的三级结构体系。

二、集中居民点规划

把刘朗堡居民点规划为村级中心,建设成为灵山村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规划人口105人,建设用地规模25亩;把百合居民点规划为村级副中心,规划人口210人,建设用地规模40亩;根据人口相对集中、避免基础设施重复建设的原则,规划一般居民点2个,各个居民点规划人口为120人,建设用地规模为25亩

三、集中居民点中心街道路

2008年在刘朗堡村级中心修建1条宽9米总长度500米的水泥街道路,在百合村级副中心修建一条宽7米长度300米的水泥街道路。

估算投资40万元,申请国家补助25万元,农民集资及投劳折资15万元。

四、人居环境

村落布局合理,户户通电、通自来水、通电视;有线电话或移动电话入户率达到50%以上,宽带互联网到村集中居民点。

相对集中的居民点有一个晾晒休闲的院坝和垃圾处理点;农户有单独卫生的厨房和厕所;使用沼气、电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达到40%以上;农民住房砖混结构达到85%以上;房前房后无淤泥、无垃圾、无粪便、无污水;美化绿化村落环境

村域公共服务设施分为强制性和引导性两类。

强制性公共服务设施为必须配建项目,包括村委会办公室、村民活动中心、垃圾收集点、公共厕所、居民健身场所、村医疗室等,由政府主导建设;引导性公共服务设施为建议配建项目,包括药店、商店、电力电信服务点等,引导社会力量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建设。

五、村级中心公共服务设施

在刘朗堡建设中心级服务设施。

进一步完善村民活动中心设施,修建垃圾收集点1个、公共厕所1座、设立医疗室1个,同时,引导开办药店、便民超市、电信电力服务点等便民设施。

六、村级副中心公共服务设施

在副中心百合建设副中心级服务设施。

居民健身场地1处、设立医疗室1个,同时,引导开办药店、商店、电信电力服务点等便民设施。

村级副中心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需资金11万元,属国家补助。

七、一般居民点公共服务设施

在各居民点设置一般公共服务设施。

2008年各个居民点各修建垃圾收集点1个。

一般居民点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需资金6万元,属国家补助。

八、公共服务设施规模控制

村委会办公场所、村活动中心等可联合设置,用地面积合计不小于140平方米;居民健身场地须单独占地,用地面积不少于600平方米;垃圾收集点宜采用分类收集,用地面积不少于20平方米;公共厕所宜设于人流集中处,用地面积不少于30平方米;其它公共服务设施可结合有关建筑联合设置,不单独占地。

九、人畜饮水

在居民集中居住处新建管网配套齐全的供水站和蓄水池,使供水普及率在远期能达到100%。

其中,在上坝居民点处建小型人饮池一处,容积200立方米;在马鞍山建小型人饮池两处,总蓄水250立方米;在牛朗堡建人饮池两处,总蓄水400立方米;在百合建人饮池一处,容积200立方米。

同时,对统一供给的人畜饮水都要进行过滤消毒处理,使水质达到《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质量要求。

配水管网的供水水压达到最高供水点以上还有3米的自由水压。

加强对人畜饮水的水源点及引水管、渠的保护,禁止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农田灌溉水进入人畜饮水池。

给水工程共需资金8万元,其中国家补助6万元,农民投劳折资2万元。

十、排水生活污水和雨水分开排放。

生活污水进入沼气池或化粪池经充分发酵处理后,使其达到排污标准,再用管道集中排到就近的河谷中。

雨水经集中后,用管道集中排放到就近的灌溉渠道或溪沟、河流中,至2010年,共需修建排污沟4.5公里。

排水工程共需资金21万元,其中国家补助16万元,农民集资及投劳折资5万元。

十一、电视规划在刘朗堡村级中心和百合村级副中心设置电视网络点,至2010年全村安装宽带电视网络530户以上,达到85%以上。

电视网络建设工程共需资金26.5万元,由农民集资。

十二、电力规划在刘朗堡村级中心和百合村级副中心设置交配电房,2007年全面启动百合组、刘朗堡组、灵山组、上坝组、马鞍山组农网改造,2008年全面完成;同时完善已改造3个组的输电线路,至2010年全村形成比较完备的电网体系,真正实现城乡同网同价。

电力工程共需资金289.87万元,其中电力部门投资270万元,农民集资及投劳折资19.87万元。

十三、沼气池建设规划调整农村能源结构发展沼气池,带动畜禽圈舍、厨房、厕所、院坝的改造,切实改善农村居住环境。

2006年修建沼气池8口,同时改造畜禽圈舍15户、厨房20户、厕所8户、院坝500平方米;2007年修建20口,改造畜禽圈舍25户、厨房25户、厕所35户、院坝800平方米;2008年修建30口,改造畜禽圈舍40户、厨房30户、厕所40户、院坝1000平方米;2009年修25口,改造畜禽圈舍45户、厨房35户、厕所40户、院坝450平方米;2010年修建17口,改造畜禽圈舍21户、厨房39户、厕所31户、院坝450平方米;至2010年全村建设沼气池100口以上,真正用上清洁能源,改造院坝面积3750平方米,全村90%以上农户拥有独立干净的厨房和厕所,养成良好卫生习惯。

十四、村容规划:

保留现有自然、人文景观和有独特风格的房舍建筑,按照尊重农民意愿和相对统一的原则,将灵山村建设成为乡村自然风貌、山水景观与巴渝传统民居建筑风貌相融合的新农村。

新建房屋以坡屋顶为主,屋顶使用小青瓦,也可采用红瓦,宜作屋脊修饰;局部使用木构件。

保持建筑的小体量,以低层建筑(1—3层)为主。

运用窗间墙插色、窗下墙插色,突出房屋风貌;运用装饰线条突出墙面或墙体表面的线条处理;运用单体窗套和复合窗套,突出墙面或墙面自身材料变化。

改造房屋坚持实用、经济、美观、安全卫生的原则,在外墙材料选用上坚持“就地取材”,充分利用原建筑轮廓,宜以青瓦白墙为主线进行改造。

控制区域重点控制白木沟公路两侧、刘朗堡、百合集中居民点等处农房风貌规划与建设。

一般控制区域为蔡家湾、马鞍山居民集中居住点。

第六章农民素质培养和社会事业规划

一、农民素质培养

(一)、总体目标

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建立农民培训的长效机制,把何家堡村的党员干部群众培养成有文化、守纪律、懂技术、会经营、能致富的新型农民。

(二)、培训机构

2007年建成灵山村农民素质培训中心,整合资源,在各居民点党员中心户、科技示范户的家中设置培训点,利用农闲季节、雨雪天进行院坝培训,形成二级培训网络,同时邀请相关部门、职业技能培训的老师、学者定期或不定期对农民进行生产技能和职业道德培训。

培训机构须资金4元,国家补助2万元,农民投劳投资2万元。

(三)、农业技术培训

按照产业划分,重点围绕生猪、蚕桑、蔬菜等产业培育新型农民,分别安排相应的专业人员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真正让农民在新农村产业建设中发挥主力军的作用。

农业技术培训5期907人次,2006年完成首期培训,2007年培训1期,2008年培训1期,2009年培训1期,2010年培训1期。

农民技术培训需资金13.605万元。

(四)、劳动力转移培训

对满足产业发展劳动力之后,年龄在45岁以下的剩余劳动力,根据农民意愿,每年组织开展烹饪、家政、工程建设等针对城市需求的实用技术培训,培训时间在7—10天之间,力争让每一位剩余劳动力熟练掌握1—2门实用技术,增加就业机会。

劳动力转移培训5期700人次,2006年开展培训1期,2007年培训1期,2008年培训1期,2009年培训1期,2010年培训1期。

劳动力转移培训需资金10.5万元。

(五)、引导性培训

对全体村民进行公民道德教育、家庭美德教育、农家礼仪教育、卫生保健知识、实用技术培训。

对于学习阶段的学生培育,要结合村情、镇情,充分利用假期,发挥村民学校优势,进一步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使学生从小牢固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思想道德观、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于中老年农民的培育,要以健康卫生教育为主,提高老中年农民的健康意识、守法意识、文明意识,切实开展好“十星级文明户”创建活动。

通过经常性、一系列引导性培训,达到整村农民素质的提高,塑造新时代新农民形象。

二、社会事业

照按规划建好村小学,建好融村办公室、教育培训、文体娱乐、医疗计生、农经商贸服务“五能合一”的村级公共服务中心;有350平方米以上的文体活动场所,有相应的设施,并有组织地开展活动;邻里和谐,“五好家庭户”、“十星级文明户”

(一)、文化事业规划

2008年修建灵山村文化活动中心,配建篮球场、健身室等设施和相应器材,组织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每年开展1次以上健康向上的全村性群众文体活动,丰富村民文化生活。

文化事业共需资金10万元,属于国家补助。

(二)、教育卫生规划

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面建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体系,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2010年参合率达到95%。

计生率达到100%。

(三)、社会治安建设

2007年制定符合新农村特点的村规民约,建立治安巡逻队和公共应急队并进行培训,同时每年开展1次以上的法律法规宣传,至2010年全村无重大刑事案件发生,无重大安全事故发生,无群体性事出现,村民治安状况满意率达95%以上。

符合政策生育率达到95%以上。

(四)、农村社保。

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85%以上;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应保尽保;“五保户”集中供养率达到90%以上。

贫困户得到有效帮扶。

(五)、民主政治。

村“两委”班子和谐;村级公益事业实行“一事一议”民主决策;设有公开栏,实行党务、村务、政务、财务“四公开”;村民对村“两委”班子的满意率达到85%以上。

健全公益事业管理组织,规范经济组织管理。

(六)基层组织建设规划

1.总体目标

通过两年左右的教育培训,培养一支信念坚定,具有大专文化程度,懂管理、会经营的优秀年轻村组干部队伍;培育一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后备干部队伍;建设一个“两公”(公正、公信)、“两强”(致富能力强、带领群众致富能力强)优秀基层组织。

2.阵地建设

按“五能合一”(村办公、教育培训、文体娱乐、医疗计生、农经商贸服务)的标准进行阵地建设,利用党员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和镇党校等教学资源,聘请县级部门领导、专业人员,开展党员干部、后备干部的培养工作。

阵地建设需资金5万元,属国家补助。

3.村干部队伍建设

在2009年实现党组织班子至少有1名以上大专学历的干部,其余村级干部班子要达到高中文化程度,平均年龄不超过45岁,充分发挥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法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