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孩子沟通交流的艺术技巧讲义全.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352600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50 大小:80.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和孩子沟通交流的艺术技巧讲义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和孩子沟通交流的艺术技巧讲义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和孩子沟通交流的艺术技巧讲义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和孩子沟通交流的艺术技巧讲义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和孩子沟通交流的艺术技巧讲义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和孩子沟通交流的艺术技巧讲义全.docx

《和孩子沟通交流的艺术技巧讲义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和孩子沟通交流的艺术技巧讲义全.docx(5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和孩子沟通交流的艺术技巧讲义全.docx

和孩子沟通交流的艺术技巧讲义全

和孩子沟通交流的艺术技巧

 

你真棒,孩子

你真能干,孩子,把家里收拾得这么干净!

  这只小猫画得真可爱,孩子,你真棒!

  适时给予孩子客观评价

  “妈妈,我比赛得了第一名。

”欢欢放学一回家,就高兴地拿出获得的奖状和奖品给妈妈看。

但是正在看电视的妈妈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

“哦,很好。

”拿着奖状瞄了一眼,就放在一边了。

本来开开心心的欢欢觉得非常失望,一个人闷闷地回到自己的房间。

  我们的父母常常在不需要的时候,给孩子过分的呵护,却在孩子需要的时候,对他们表示出冷淡。

孩子在比赛中得了冠军,他的努力得到了回报,父母应该替他高兴,应该对他的行为给予肯定的评价。

而这位妈妈却如此平淡地打发了孩子高兴的心情。

孩子会怎么想呢?

他会觉得很失落,觉得妈妈原来这样地不关心自己。

以后再有什么,他也不会去跟妈妈说了。

  每个人在生活中,都希望在某个时刻去获得别人的认同。

这是通过别人来认识和肯定自己的一种方式。

孩子也一样。

他甚至更希望别人多关注自己,尤其希望得到爸爸妈妈的肯定和赞扬。

  作为父母,应该理解孩子的这种心理。

在家里,父母对孩子漠不关心,甚至不闻不问,都会让孩子产生孤独感。

他画了一幅画,没人来看;他考了好成绩,没人来理;他洗了一大堆衣服,没人来夸;他比赛获奖,没人祝贺……好像他只是个可有可无的角色,父母根本不注意他。

长期下去,他会把自己隐藏起来,与父母离得远远的。

  适时地给予孩子客观评价,并不需要费多少时间,也不需要花多少心思。

当你看到孩子主动把房间打扫干净时,称赞一句:

“真能干,家里看起来舒服多了。

”当你看到孩子画了一幅画的时候,评价一句:

“真棒,想象力不错!

”当孩子兴高采烈地拿着比原来有进步的试卷让你看,你仔细看一遍,然后对他说:

“做得不错,字写得也漂亮!

”孩子要的,也许并不是一句赞扬的话,他要的只是你的一份重视。

在他看来,这就是表明你很关心他。

  其实孩子最害怕的是孤独,是没人理他,没人重视他。

父母的一份赏识,会让他觉得很安慰,很受鼓舞。

用欣赏的眼光看孩子

  你会用欣赏的眼光来看待孩子吗?

  看待某一样事物,用不同的眼光,就会得到不同的认识。

  对待孩子也如此。

经常嘲笑孩子的母亲和懂得欣赏孩子的母亲,看到的孩子是截然不同的。

  说到这里,想起一个故事:

  有位老太太,她有两个儿子。

大儿子是卖雨衣的,二儿子是卖遮阳帽的。

每到下雨天的时候,她就替二儿子担忧,怕他的帽子卖不出去。

可一到艳阳高照的日子,她又为大儿子担忧,怕他的雨衣卖不出去。

她整天发愁,后来终于病倒了。

有天,有个邻居对她说:

“下雨天的时候,你大儿子雨衣肯定卖得好;出太阳的时候,你二儿子的帽子肯定抢手。

不管天气怎样,他们都能赚钱,你还愁什么呢?

”老太太一听,觉着挺有道理,再也不犯愁了,这病也就慢慢好了。

  仅仅是转换一个角度,对事物的认识就大大不同了。

看待孩子,也同此理。

当你用赏识的眼光去看他的时候,会发现他的许多不一般的优点。

孩子也许贪玩一点,但是头脑灵活,能说会道;也许寡言少语,但是成绩非常好,而且心地善良;也许有点任性,但是做事很有主见……只要你善于去发现,就一定能看到他身上值得肯定的地方。

  不会有哪一个孩子一无是处,也不会有哪一个孩子毫无缺点。

父母应该做的,就是善于去发掘孩子闪光的一面,并且给予真诚的赞扬。

肯定他的优点,就等于告诉他什么行为值得保持下去。

这是有利于孩子成长的。

  有时哪怕孩子做事并不是那么理想,也要给予表扬和肯定。

比如,孩子动脑筋做了一件事,可能在你看来,这事太小,不值一提,但是他毕竟付出了努力,你可以夸他一句“你真聪明”。

这样的话有一种暗示作用,是一种间接的鼓励。

他得到了鼓舞,会更加努力,真的变得聪明起来。

假如是你会怎么做

妈妈是这样认为的,你呢?

  换了是你,你会怎么做?

  “假如是你,你会怎么做呢?

  不要小看了这简单的一句话,也许他能影响到一个孩子的一生。

  下面的三个观点,都是从这一句话里延伸出来的。

  孩子的发散思维能力可以慢慢培养

  善于思考的大脑才是能够进步的大脑。

一般来说,孩子的好奇心是很强的,即便父母不做提示,他也会主动去思考令他感到好奇的事物。

但是,这种自主性毕竟是有局限的,因为孩子没有太多的生活经验和阅历体会,他的思考往往很单一,不具有发散性。

  做父母的完全可以有意识地为孩子提供思考的线索或者思路,引导他的思维扩散开来。

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常常在特定情景下问孩子:

“假如是你,你会怎么做?

”让孩子展开想象的翅膀。

  举个例子。

你的孩子很喜欢看电视。

与其强迫孩子不看电视,惹他不高兴,还不如趁着这个机会,就某一个情节,问孩子换了是他,他会怎么做。

这个时候,孩子就会把故事当作一个现实的问题来思考,并做出自己的判断和选择。

在思考的过程中,孩子能在心里经历现实中不能经历的体验,获得一种认识或者感悟。

这个时候,他已不再是单纯地在看电视了,而是在以独特方式培养思维能力。

  很可能你随意的一句“假如是你,你会怎么做”,会让孩子的脑子里翻腾无数的奇思妙想。

  让孩子学会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来考虑问题

  小孩子犯了错,往往喜欢把责任往别的孩子身上推,这是一种非常不好的习惯。

这么小就不为自己的过错负责任,长大了还会有责任感吗?

  当然,孩子自己意识不到这一点,他不过是因为害怕挨打挨骂而撒谎,而让别人代自己受过。

对于推卸责任的孩子,父母要帮助孩子认识到他的做法的利害关系。

也不必费太多的口舌,你用上这句“假如是你,你会怎样”就可以了。

  这就是一种换位思考,把孩子置于他人的位置,让他设身处地地考虑别人的处境。

当孩子想到自己被人这样冤枉,甚至“陷害”是多么地气愤和委屈时,他一定会明白自己的做法是多么得不对,甚至可耻。

  孩子从小就学会冷静分析别人的立场,将来长大了,他思考问题也就不会片面化和偏激了。

锻炼孩子表达自我的能力

  有些小孩子经常不能完整或者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见。

是因为他们天生笨拙吗?

还有些人到了中学,成为大孩子了,仍然一说话就紧,结结巴巴,这也是他们生来愚钝吗?

  不是的,只不过是锻炼得少了而已。

  你可以发现,那些表达能力差的孩子,要么是从来就没有向别人述意见的念头;要么就是对自己缺乏足够信心,有想法却不敢表达,更愿意附和别人;要么就是过于看重别人对自己的看法,缄口不语;再要么就是心理素质差,人一多就紧,临时怯场。

  其实,这些都是可以通过平时的锻炼慢慢克服的。

对于平时不爱表达意见的孩子,父母随时都可以就某件事提问:

“妈妈是这么看的,你觉得呢?

”提醒他思考,引导他表达。

  对于那些缺乏自信的孩子,可以问他:

“换了是你,你怎么办?

”不论孩子的表达多么幼稚可笑,父母都要严肃对待,千万不能取笑,都要对他的表达予以评价,有时不妨称赞一二,给他一些鼓励。

相信他的自信会逐渐培养起来,表达能力也会随之提高。

  一句话的学问,你参透了,真的能培养出一个好孩子来

你,孩子

帮我拿一下报纸,你,孩子。

  孩子,你送妈妈礼物。

  父母对子女说“”并非客套

  在中国的大多数家庭里,并没有说“”的习惯。

不光是家庭,就是朋友之间、亲戚之间,也总觉得道是很见外的事。

大家都觉得,既然如此亲密,用得着那么客套吗?

  没错,我们不习惯说“”,就是因为我们把它仅仅当作一种客套。

尤其在家庭里,父母不会这么说,也不会教育孩子这么说。

他们都把互相之间的给予当作理所当然。

  做父母的,还有这么一种心理:

“孩子是我抚养长大的,我给他吃,给他住,给他穿,供他上学,难道在家里让他帮我做点事,我还要对他说‘’?

”照这个意思,父母养了孩子,那么孩子为父母做什么都是对父母的回报。

那这跟交易有什么区别?

  人和人之间是需要互相体谅,互相存有感激之心的。

哪怕是父母和孩子,也不例外。

父母给予孩子生命和好的生活,抚养孩子成长,这是孩子应该感激他们的。

即使父母不说,他的心里也一定潜在着这种感情。

那么,父母也要尊重孩子作为一个个体的人的所作所为。

孩子帮了你的忙,做了一件令你开心的事,你都有理由对他真诚地说声“”!

这个时候,你是在无形中教育孩子要有一颗感激的心,要对别人的给予表示意。

有一天,他一定会以同样深厚的感情,来回报你为他付出的一切。

  该说“”的时候,就应该切实做到。

比如你要孩子帮你拿鞋子、递东西,他的确是帮助了你,你当然得道,这是最基本的礼仪。

对孩子而言,这也是对他的努力的一种肯定。

  父母的感激对他来说是莫大的支持和鼓励。

他从中看到了自己的价值与作用,体会到了付出的快乐。

这些对孩子的成长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经营一个会说“”的家庭

  什么样的家庭才是幸福的家庭?

  当然是有爱的家庭。

  那么有爱的家庭又是什么样子?

  无疑,应该就是一个人人都充满了感激之情的家庭。

  可以想象,当一个人从另外一个人那里获得了应当的感之后,他的心情是愉快的、充实的,他会不自觉地对别人也给予应该的感激。

一个家庭不正需要这种互相感激的氛围吗?

孩子帮了忙,你对他说声“”,不仅让他觉得很开心,而且也会让他产生“下次有机会再帮忙”的意愿。

  父母经常对孩子说“”,孩子自然也明白感激父母。

  也许有人会反驳:

“心里知道就行了,干吗非要说出来?

”可是许多事情,你不说,别人怎么知道你是怎么想的?

  的确,重要的是有一颗感激的心,但是惟有我们时时把这种感激当作习惯,才能培养出如此一颗心啊。

  我们要把“”说出口,不是为着一种形式,而是需要把它当作我们生活的习惯,当作一种习以为常的东西。

  说“”源于我们心中真诚而美好的爱,让我们随时都知道,有幸福的生活,是拜很多人所赐。

哦,这是老爸的杰作吗?

真是让人激动的惊喜!

勇敢一点

勇敢一点,你能唱得很好的!

勇敢地说出来,你的看法很不错!

  你给了孩子勇气吗?

你是否在孩子跌倒时让他学会自己站起来?

你是否在孩子有新想法时给他机会去“冒险”?

你是否常常对孩子说“勇敢一点”?

  父母常常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胆小怕事,可是,他们没有意识到,孩子的胆量是慢慢锻炼出来的。

而父母,正是培养他们的好“老师”啊。

  有的孩子胆小,怕黑,也怕自己一个人待在家里。

要是恰好父母有什么事要出去,必须留孩子一人在家,孩子死也不肯一个人待着。

没有办法,父母只好说:

“这么害怕呀,那算了,你跟着我们吧!

”要知道,一个人对于黑暗的恐惧很可能是会持续一辈子的,并不一定成人之后就能消除。

所以,你的孩子要是这样,就应该慢慢让他适应黑暗,而不是逃避。

  还有的时候,孩子有一些新想法。

比如,本来一直是家长送他上学的,但是有一天他突然说以后不要家长送了,愿意自己一个人去。

这很可能是因为他觉得自己长大了,还让父母送,会让同学们笑话;也可能是因为他体谅父母,怕他们太辛苦,总之这个想法对他来说,是个不错的改变。

可是父母能够理解吗?

他们也许立即表示反对:

“不行!

你一个人不安全!

”孩子自己已经有胆量去尝试他能做的事了,为什么父母不对他的勇气给予鼓励?

  实际上,你把一些要注意的事项,如过马路要看看红绿灯,注意车辆,不要随便跟陌生人走等等,都告诉他,孩子的表现不会让你失望的。

也有的孩子天生聪明,他们善于思考,脑子里老有一些奇怪的想法。

也许有一天他产生了打破常规的想法,比如他用报纸做了一顶古怪的帽子,想戴出去给小朋友“欣赏”,可是又怕给人家笑话。

这个时候你千万不要也来打击他的积极性,说出“这个帽子这么难看!

”、“别人肯定会取笑你的!

”这样的话来。

不如给他打打气:

“勇敢一点嘛,小朋友也许会抢着戴呢。

”要知道,这是孩子创造力的体现,他有这样打破常规、敢于创新的勇气,为什么不支持呢?

  勇敢不等于冒险生活中,孩子因为第一次做某事,或接触某件东西,很可能产生畏惧感,在应该给予“勇敢一点”这样的鼓励时,家长不能吝啬这几个字。

可是,家长也必须明白,鼓励孩子勇敢并不等于是让他去冒险。

孩子跟别的小朋友闹了矛盾,厮打了起来,你不去劝架,反而鼓励他说:

“别怕,勇敢一点,你打得过他的。

”这就是在怂恿他使用暴力了,是万万不可的。

勇敢必须是正当的行为。

做父母的怎么能给孩子做坏事的勇气呢?

这迟早要害了他。

  对于一些冒险的尝试,比如游泳,在之前也先告诉孩子相关知识和注意事项,并且大人要从旁指导。

不赞成无意义的冒险,比如孩子说他要爬到一棵大树的树顶上,这样的勇敢不是勇敢,而是逞能了。

这一点必须让孩子明白。

除了行为上的勇敢,还有心理上的勇敢。

比如勇敢地说出自己心里的想法,勇敢地对待自己的过错。

这更需要父母的悉心指导。

早知如此,我就逃学了。

这样的话伤孩子自尊

 给我滚!

就当我没有你这样的儿子!

  你以为你是谁,你可是我养大的!

  妈妈不要你这种不听话的孩子,现在马上给我滚出去!

  你简直一无是处!

  你很讨厌!

  爱你的孩子,首先给他尊严

  “养个你这样的孩子,我真是倒了八辈子的霉!

  “你可是我养大的,有本事别让你老子养着你呀!

  ……

  父母动怒的时候,往往口无遮拦。

因为是对自己的孩子,觉得有资格骂,所以多难听的话都能说出来。

有时觉得说得越难听,越能提醒孩子注意。

哪里想到,许多话是有严重后果的,绝对不能说出口。

上面列出的,可是禁语中的禁语啊。

  一个人最重要的是什么?

是尊严!

如果连自尊也随便被践踏,他还算一个独立的人么?

孩子虽小,但一样有生存的权利、做人的尊严。

忽略孩子的基本权利,这样的父母是不合格的。

  很多父母可能会说:

“孩子是我生我养的,我怎么不能说他?

”没错,是你给了孩子生命,给了他生存的保障,但是生他是你自愿的,养他是你的责任。

孩子不是你的附属品,也不是你的奴隶,你有什么权利剥夺孩子的尊严呢?

  静下心来想一下,如果你在父母的辱骂中成长,你会是什么心情?

如果你曾经有过被践踏自尊的痛苦,那么不要再把这种痛苦加在你的孩子身上。

  自信、自立的基础是自尊。

一个在羞辱中长大的孩子,他的自尊是残缺的,他的心是自卑的,将来,他如何有信心面对生活和事业?

一个从小失去尊严的孩子,长大后会堂堂正正做人,抬起头来走路吗?

如果你不希望你的孩子将来像奴隶一样,那么就把自尊还给他!

  他是你的孩子,但是你无权伤害

  话说回来,孩子犯再大的错,也不必用恶毒和刻薄的言语去责备,好像要一句话置孩子于死地一样。

况且很多时候,并不是孩子的错,而不过是做父母的自己心情不好,迁怒于孩子。

  “你不想想是谁给你饭吃!

  “给我记着,你是老子养大的!

  听听这话吧,简直就是一种“威胁”。

孩子听到,心里会怎么想?

也许他还没有关于“自尊”意识,可是这话会让他感到自己是个没用的人,是个累赘,可又无力改变这个现实。

这种矛盾的心理会让孩子惶恐和无所适从。

这样的情绪压抑得太久,必定会化为愤怒,总有一天会爆发出来。

那时,很可能会有严重的后果了

  有些孩子太小,也许就乖乖顺从了父母,但并不表示他认同了父母的话,而是因为心的恐惧,害怕被父母抛弃。

在这样的心理压力下,孩子很难健康成长。

  事实上,未成年的孩子被父母抚养,是父母的责任和义务,父母却把它当作是一种负担,当作一种向孩子炫耀和示威的借口。

这种行为很可耻!

想想,谁不是由自己的父母抚养成人的?

  “滚吧,滚吧,滚得越远越好!

  这句话也是很多父母的“口头禅”。

一不顺心,就让孩子“滚”。

当自己的孩子是什么东西呀?

如此简单一个字,你想想,有多少侮辱、蔑视和嘲讽的成分?

对于一个孩子来说,这样的责骂不是太过分了吗?

  还有的孩子比较黏人一点,有时喜欢赖着父母。

这个时候家长不耐烦了,就会一把推开孩子说:

“你知不知道,你很讨厌!

”你不愿意陪着孩子玩也就罢了,为什么还要说这样的话来伤害他的自尊心?

这会令孩子因为父母厌恶自己而忧虑。

他未必知道父母讨厌自己什么,也不懂分析父母只是不喜欢他黏人这个行为,而非讨厌他本人。

如果父母不加以解释,就会在孩子心里留下阴影。

  小孩子往往依靠父母来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人,能成为什么样的人,从父母那里获得关于人和人生的认识,所以父母给予孩子信心和信赖,非常重要。

可是父母们却经常说许多贬损和否定的话,而从来意识不到它的伤害和严重后果,这是多么让人担忧啊!

  如果你希望你的孩子将来有出息,那就谨慎自己的言辞吧。

贬损的话,一句也别说。

时刻记住:

孩子是你的,但是你无权伤害。

知识比分数重要

 这次考试得了多少分?

排第几名?

  怎么又只考了这么点儿分?

  除了分数就不能问点别的?

  做学生的,都知道流传甚久的一句话:

“分,分,学生的命根。

”在学校里,老师看重的是分数;回到家里,父母问得最多的也是分数;亲朋好友来了,问的还是分数。

成绩好的孩子,倒觉得没什么;成绩差一点的,简直就无处藏身。

  是啊,孩子们也不明白:

为什么从来只问分数?

  “最近考试了没有?

得了多少分?

  “这次考试在班上第几名啊?

  有的父母也许并不是在意分数,而是以这种方式来表示对孩子的关心。

谁知倒弄巧成拙了。

在孩子听来,它只是让人感到厌烦的一句话罢了。

口考试,闭口分数,听得耳朵都快起茧子了。

就不能例外一下,换点别的东西问?

  你大可以换个角度,问问他这次考试的题目难不难,有些什么题目。

要是考语文,可以和孩子讨论讨论作文;要是考英语,可以让他讲讲试卷上有趣的故事。

也可以打听一下他最近学到了什么新知识,班上发生了什么新鲜事,学习有没有碰到困难,是如何解决的。

甚至可以跟他讨论学习中的某个问题,既帮助他思考,又能从侧面了解他的学习情况。

  如果你实在想知道孩子的成绩,可以直接对孩子说:

“让妈妈看看你的试卷,可以吗?

”你的温和平静的语气,会消除孩子的顾虑。

只是,不管你看到孩子的成绩如何,都不要毫不客气地责骂他。

你陪着他,帮他找出错误,分析原因,这才是一位好家长应该做的。

  仅仅问分数和名次,就好像是例行公事,这样的语气和态度只会让孩子觉得你除了看重表面的分数以外,对分数背后的学习过程和艰苦努力漠不关心。

  根据教育专家的理论,对于中小学生而言,两个方面的教育很重要:

一个是培养孩子学习的兴趣,一个是教孩子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

做到这两点,孩子的学习成绩自然会好起来。

  分数不是衡量孩子能力的惟一标准

  考试是检验孩子学习情况的一种手段,它是一项比较单一的检测。

这基本上是对孩子学到的书本知识的抽查。

  分数永远只是个形式,是一个非常抽象的东西。

它不能证明孩子真正学到了多少知识,也不能证明一个孩子的品格与所有才能如何。

它不是衡量孩子聪明与否的惟一标准。

  分数并不能完全真实地反映一个孩子的能力。

有很多孩子平时学习特别好,各方面能力也不错,但是一考试就考砸了。

还有一些孩子,平时小测验没问题,但是到了升学考试这样的关键时刻,就发挥失常。

这就是一个心理素质问题,考试怯场,就无法发挥自己的正常水平。

  另外,随着大家对分数的越来越重视,许多学生学会了弄虚作假,并且“发明”了无数种手段在考试时作弊。

这样的招数有时连老师都瞒过去了,更别说家长。

对于这样有水分的分数和名次,父母们又作何感想呢?

你还打算两只眼睛只盯着分数吗?

  现在社会上,有很多人并没有很高的文凭,但是他们一样有所成就。

不是说文化知识不重要,而是说,我们不能忽略了孩子的全面发展。

除了分数,他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他的品德修养,他的性情习惯,都是影响孩子一生的东西。

  仅仅凭一个分数就来判断孩子是否聪明,那只能说你是个目光短浅的家长。

  当然了,也不能完全地把分数抛在一边。

父母要学会通过分数判断孩子学习的情况。

如果他考得特别不好,你要和他一起分析原因,而不是一见分数太低就加以责骂。

如果他考得好,也应拿出试卷,就某些问题和他讨论,以巩固他所学的东西。

让孩子把话说完

住口!

  不用解释了!

  不要再说了!

  为什么不让孩子把话说完

  这里先来看一段资料:

  “父母让我们住口,而他们却整天喋喋不休。

  “父母太小瞧我们了,一点也不给我们讲话的机会。

  “为什么让我们闭嘴?

我们心里有许多话要说给父母听呀!

  不久前,一所社会咨询机构对两千名在校学生做了一次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住口”是孩子们最不愿意听到的父母说的话之一。

  是啊,为什么父母自己老是唠叨不停,而不给孩子自由表达的机会?

把孩子的嘴巴封起来,然后自己说个不停,这也未免太不公平了。

  常常有这样的情况:

父母决定了一件事,孩子持有反对意见,刚说了一两句,父母就听不顺耳了,喝令他“住口”。

父母老是觉得孩子不懂事,轮不到他们说话。

其实,孩子从他自己的角度看问题,往往有独到的见解,哪怕孩子气一点,也的确可以启发父母,弥补父母的决定或认识的不足。

  有时是孩子犯了一个小错,父母凭着自己了解的情况对孩子的行为做出评价,而孩子据理力争地申辩。

这时做父母的气上加气,心想:

“你犯了错还狡辩?

”于是,对孩子一声断喝:

“不用解释了!

”你能想象的到孩子这个时候有多委屈吗?

哪怕事后你为冤枉了孩子而向他道歉,但对他的伤害仍然已经造成。

法庭审问犯罪嫌疑人还给其申诉的机会呢,怎么做父母的就不能容忍孩子为自己的过失辩解?

  父母不让孩子把话说完,往往是出于这样几种心理:

  第一,孩子的话说到自己的痛处,让自己觉得没面子。

所谓童言无忌,孩子总是想到什么就说什么,没什么忌讳。

父母不妨抱着轻松的心态听听孩子怎么说,或许自己也能受到启发。

  第二,总认为自己是对的。

这样的父母属于顽固型,不听解释,不听辩解,老认为孩子是在找借口。

长期如此,孩子就会慢慢习惯了沉默,哪怕是面对冤屈,也缄默不语。

一个不会据理力争的孩子,很难适应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

  第三,觉得小孩子不懂事,没有耐心听孩子说。

其实,孩子的思维比大人简单得多,往往能从复杂的事情中看到本质的东西。

  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意见

  孩子也有话语权,他想说话的时候,父母应该给他机会表达。

  你会发现,老是被“住口”二字打断话头的孩子,慢慢就变得沉默了,他也就懒得跟父母说话交流了。

这是因为父母的“禁令”让他觉得自己的意见根本不受重视,说了也是白说。

而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孩子的自我表达能力便会逐渐降低。

这对于他的成长和人生都是非常不利的。

  而老是听到“你不用解释”的孩子,会渐渐习惯了放弃为自己辩解的权利,会背着很多的冤屈,一个人默默承受。

而这样的重负很可能让他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

  所以,你给孩子发表意见的机会,也就是在避免上面提到的种种不良后果。

其实,听孩子把话说完,又能浪费你多少时间?

而你又多了一个了解孩子的机会。

你可以根据孩子说的话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他理解有偏差的地方,你可以纠正;他看法片面的时候,你予以补充。

这样,孩子的判断能力和思维能力都能得到提高。

  当然,除了在他想说话的时候,让他尽情地说,还要在他沉默的时候鼓励他说。

因为有的孩子根本没有为自己辩解的意识或者胆量。

鼓励孩子说出心里的想法、不满或者委屈,会让他变得善于思考,也会使他的自主意识和表达能力得以增强。

恐吓威胁孩子是愚蠢的做法

要是再不听话,就叫警察叔叔把你抓去。

  再哭?

再哭,妈妈就不要你了。

  再哭,让狼把你叼走!

  还敢撒谎,我撕烂你的嘴巴!

  走不走?

不走我走了!

  孩子更需要安全感

  记得曾经见过这样的场面:

  一位母亲在路边哄孩子。

小孩子不听劝,拼命地哭。

母亲说好话,给他东西,都不管用。

最后,母亲实在不耐烦了,大声说:

“你还哭不哭?

再哭我就走了!

”并做出要走的样子。

孩子哭得更凶了。

母亲二话不说,扭头就走。

孩子见妈妈真的走了,不要他了,慌了神,赶紧追上去,边哭边喊:

“妈妈,不要扔下我,我不哭了……”

  这样的场面看着是很令人心疼的。

这位母亲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非这样对孩子不可吗?

父母是孩子最依赖的人。

孩子从出生起,就对父母有特别的眷恋,同时也有着没有父母就不能生存的潜在不安感。

心理学上管它叫“基础不安”。

不管孩子是否懂事,他的心里,都经常有“爸爸妈妈会不会不要我”这样的担忧。

在这种心理背景下,还对孩子说“你不听话妈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