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讲荀子 + 《天论》《劝学》.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351834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41.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十九讲荀子 + 《天论》《劝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第二十九讲荀子 + 《天论》《劝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第二十九讲荀子 + 《天论》《劝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第二十九讲荀子 + 《天论》《劝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第二十九讲荀子 + 《天论》《劝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二十九讲荀子 + 《天论》《劝学》.docx

《第二十九讲荀子 + 《天论》《劝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十九讲荀子 + 《天论》《劝学》.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二十九讲荀子 + 《天论》《劝学》.docx

第二十九讲荀子+《天论》《劝学》

王力主編《古代漢語》教案(講義)Word版

第二十九講荀子+《天論》《勸學》

【教學目標】

1、人文知識:

瞭解《荀子》及其儒法家的相關文學、文化常識

2、常用字詞:

掌握《天論》《勸學》中的常用字詞,通假字、異體字、古今字、同源字等用字現象

3、古語語法:

①不同語法作用的“於”:

青、取之於①介詞,引介處所藍而青於②介詞,表示比較藍。

②否定的無定代詞“莫”:

神莫大於化道,福莫長於無禍。

——比較句。

見《天論》注。

③兼類詞“焉”:

南方有鳥焉。

//質的張而弓矢至焉。

//蛟龍生焉。

④複句:

1)因果複句;2)假設複句;

4、思想義理:

人定胜天,制天命而用之;學不可以已,學須鍥而不捨。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

上列2、3、4

难点:

上述2、3

【教學方法】

講讀法

【教學工具】

多媒體投影儀+PPT

【教學時數】

二課時(或4課時)

荀子

荀子(約公元前313-前238)名況,字卿,因避西漢宣帝劉詢諱,改稱孫卿(“荀”與“孫”二字古音相通);戰國末期趙國猗氏(今山西安澤)人。

著名思想家、文學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時人尊稱“荀卿”。

曾三次出齊國稷下學宮的祭酒,後為楚蘭陵(今山東蘭陵)令。

荀子對儒家思想有所發展,提倡性惡論,與孟子的性善論相對。

——荀子其實不是一個純粹的儒家學者,而是一個兼采法家思想的學者,所以後人也以“儒法家”指稱他,其著名的弟子韓非子、李斯就是法家代表人物。

《荀子》一書,現存三十二篇。

其中大多數是他親手所寫,小部分出於門人之手。

《荀子》有唐代的楊倞注。

現在通行的注本是清代王先謙的《荀子集解》,採集各家之說很豐富。

——武大駱瑞鶴先生有《荀子補正》(實為“荀子注補”)……

士君子之勇(《荀子·榮辱》)

有狗彘之勇者,有賈盜之勇者,有小人之勇者,有士君子之勇者。

争飲食,無廉恥,不知是非,不辟死傷,不畏衆彊,恈恈然唯(利)飲食之見,是狗彘之勇也。

為事利,爭貨財,無辭讓,果敢而振,猛貪而戾,恈恈然唯利之見,是賈盜之勇也。

輕死而暴,是小人之勇也。

義之所在,不傾於權,不顧其利,舉國而與之不為改視,重死持義而不撓,是士君子之勇也。

【勇】亦作“勈”。

1.勇敢;勇猛。

2.果敢;决断。

倒裝句:

惟飲食之見。

惟利之見。

——用“之”複指提前了的賓語。

所+介詞……

材性知能君子小人一也(《荀子·榮辱》)

士:

此泛指讀書人,知識階層;君子,此泛指才德出眾的人。

天論

天行有常,不爲堯存,不爲桀亡1。

應之以治則吉,應之以亂則凶2。

彊本而節用,則天不能貧3;養備而動時4,則天不能病;脩道而不貳5,則天不能禍。

故水旱不能使之饑,寒暑不能使之疾,祅怪不能使之凶6。

本荒而用侈7,則天不能使之富;養略而動罕,則天不能使之全8;倍道而妄行9,則天不能使之吉。

故水旱未至而饑,寒暑未薄而疾10,祅怪未至而凶。

受時與治世同,而殃禍與治世異11,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12。

故明於天人之分,則可謂至人矣13。

治亂,天邪14?

曰:

日月、星辰、瑞厤,是禹、桀之所同也15,禹以治,桀以亂,治亂非天也16。

時邪17?

曰:

繁啟蕃長於春夏,畜積收臧於秋冬18,是又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亂,治亂非時也。

地邪?

曰:

得地則生,失地則死19,是又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亂,治亂非地也。

星隊、木鳴20,國人皆恐。

曰:

是何也21?

曰:

無何也22!

是天地之變,陰陽之化,物之罕至者也23。

怪之,可也24;而畏之,非也25。

夫日月之有蝕,風雨之不時,怪星之黨見,是無世而不常有之26。

上明而政平,則是雖竝世起,無傷也27;上闇而政險28,則是雖無一至者,無益也。

夫星之隊,木之鳴,是天地之變,陰陽之化,物之罕至者也。

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

在天者莫明於日月,在地者莫明於水火,在物者莫明於珠玉,在人者莫明於禮義29。

故日月不高,則光暉不赫30;水火不積,則暉潤不博31;珠玉不睹乎外32,則王公不以爲寶;禮義不加於國家,則功名不白33。

故人之命在天,國之命在禮34。

君人者,隆禮尊賢而王,重法愛民而霸,好利多詐而危,權謀、傾覆、幽險而盡亡矣35。

大天而思之,孰與物畜而制之36?

從天而頌之,孰與制天命而用之37?

望時而待之,孰與應時而使之38?

因物而多之,孰與騁能而化之39?

思物而物之,孰與理物而勿失之也40?

願於物之所以生,孰與有物之所以成41?

故錯人而思天,則失萬物之情42。

(節選自《荀子·天論》)

【導讀】本文節選自《荀子·天論》。

本文集中反映了荀子的唯物主義自然觀。

荀子指出“天”是自然之物,有其自身的運行規律,不會因爲人世社會的好壞而改變,強調了“天人之分”以及人應該充分發揮“制天命而用之”的主觀能動性。

本課的語法學習重點是省略、比較句和表示比較的固定結構。

——荀子,儒法家;制天命而用之;人定胜天。

【注释】

[1]天:

大自然,自然界。

行:

運行變化。

常:

常規,一定的規律。

不爲堯存,不爲桀亡:

不因爲堯那樣的聖王而存在,也不會因爲夏桀那樣的暴君而消亡。

爲:

介詞。

因爲。

[2]應之:

順應它(大自然的規律)。

以:

介詞。

用。

治:

社會安定,政治清平,與“亂”相對。

吉:

吉祥,好。

凶:

不吉祥,不好。

[3]彊本:

加強根本。

彊:

同“強”。

本:

指農業生産。

節用:

節約用度。

不能貧:

不能使人貧困。

“貧”後省略了指人賓語,這屬於常識省略。

下文“病”“禍”同此。

鵬飛案:

“貧”“病”“禍”,皆使動用法。

[4]養備:

衣食等充足。

養:

指供衣、食、住、行用的東西。

動時:

活動有規律。

時:

適時,有規律。

[5]脩道:

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

脩:

通“修”。

道:

指儒家尊奉的禮儀規範。

不貳:

誠心誠意,沒有雜念。

[6]饑:

饑荒。

按:

“饑“今本作“飢”,此據劉台拱校訂改。

下文“水旱未薄而饑”的“饑”字同。

疾:

生病。

祅怪:

自然界的怪異現象。

凶:

災禍。

区分:

祅—妖:

祅[yāo][《廣韻》於喬切,平宵,影。

]古人称反常怪异的事物。

2.艳美。

妖[yāo][《廣韻》於喬切,平宵,影。

]1.艳丽。

《文选·宋玉〈神女赋〉》:

“近之既妖,遠之有望。

”李善注:

“近看既美,復宜遠望。

”2.借指美女。

3.指反常、怪异的事物。

《左传·庄公十四年》:

“人棄常則妖興,故有妖。

”《吕氏春秋·慎大》:

“晝見星而天雨血,此吾國之妖也。

”4.指动物或植物变成的精怪。

——祅—妖,二字音近義通,同源。

[7]荒:

荒廢。

侈:

奢侈,浪費。

[8]養略:

指衣食等不充足。

略:

簡略,不足。

罕:

少。

全:

周全。

[9]倍:

通“背”。

違反。

[10]薄:

迫近,這裏是“侵襲”的意思。

[11]受時:

遇到的天時。

指自然的時序及晴兩寒暑的變化。

治世:

太平之世,治理得好的時代。

殃禍:

災禍。

這兩句是表示等比的比較句。

[12]其道:

指“背道妄行”的行爲態度和表現。

然:

如此。

這裏是“造成”的意思。

[13]明:

知曉,明瞭。

分(fèn):

職分。

至人:

最明事理的人,聖人。

[14]這句意思是:

治和亂是由天來決定的嗎?

這是一個說明原因的體詞謂語句。

[15]瑞厤:

指曆象,天體運行的現象。

厤:

同“曆”。

是:

指示代詞。

回指前文。

下文“是又禹、桀之所同也”的“是”字同此。

禹、桀:

夏禹和夏桀。

夏禹是聖王,夏桀是暴君。

所同:

所共同享有的。

這句是一個體詞謂語句,表示判斷。

下文“是又禹、桀之所同也”句法同此。

[16]以:

介詞。

憑藉。

賓語承前省略了。

治:

指將國家治理得很好。

亂:

指將國家搞得很混亂。

治亂非天也:

否定判斷句。

“也”表示判斷。

[17]時邪:

(治亂)是自然季節造成的嗎?

省略了主語“治亂”,屬於語境省略。

下文“地邪”同。

[18]繁:

繁衍。

啟:

萌芽,生長。

蕃:

茂盛。

長:

成長。

畜(xù):

積儲。

這種意義上後來寫作“蓄”。

臧:

通“藏”。

[19](一切事物)得到土地就能生存,失去土地就會死亡。

這句省略了主語,這個主語是泛指的,屬於常識省略。

[20]星隊:

指隕星墜落。

隊(zhuì):

同“墜”,落。

木鳴:

樹木發出響聲。

[21]這是爲什麽呀?

是:

指示代詞。

指代“星隊、木鳴”。

何也:

體詞謂語,詢問原因。

[22]沒有什麽原因。

[23]這是一個表示判斷的體詞謂語句。

“是”是主語,謂語是一個比較長的“者”字結構和“也”構成的,“也”表示判斷。

意思是:

這些現象是天地的變化,陰氣和陽氣交感孕育而成的罕見的事物。

陰陽之化:

陰氣和陽氣的交感孕育。

按:

古代思想家認爲,宇宙萬物是由陰陽兩種對立的氣的交感運動産生的。

物之罕至:

事物當中罕見的。

[24]怪之,可也:

對這些現象感到奇怪是可以(理解)的。

“怪”,意動用法,是主觀認為的……

[25]畏之,非也:

害怕這些現象是不對的。

非:

不正確,不對。

[26]夫:

提起連詞。

不時:

不合季節。

黨(tǎng):

通“儻”,偶然。

見(xiàn):

出現。

是:

指示代詞。

回指前文。

下面兩句中“則是”的“是”也是指示代詞。

[27]上:

在上位者,君王。

政平:

政治安定。

竝世起:

同時發生。

竝:

同“並”。

無傷:

沒有妨害。

[28]闇:

同“暗”。

愚昧昏聵。

政險:

政治險惡。

[29]在天上的東西沒有什麽比日月更明亮,在地上的沒有什麽比水火更明亮,在事物當中沒有什麽比珠玉更明亮,在人世間沒有什麽比禮義更明亮。

…莫…於…:

以上四句都是表示差比的比較句。

[30]暉:

同“輝”。

光輝,光彩。

赫:

顯赫,明顯。

[31]積:

積聚。

暉:

指火光。

潤:

潤澤,指水沾漬。

[32]睹:

通“暏”(dǚ)。

顯露(依王念孫說)。

[33]白:

顯著。

[34]所以人的命運在於天,國家的命運在於禮義。

意思是說:

人的命運是由天決定的,國家的命運是由禮義決定的。

[35]君人者:

做人民的君王的人。

君,名詞用作動詞,統治;者,輔助性代詞,…的人。

隆禮:

使禮隆,指尊崇禮義。

尊賢:

尊敬賢人。

王(wàng):

稱王。

重法:

重視法制。

霸:

稱霸。

權謀:

玩弄權術。

傾覆:

顛覆,這裏指搞顛覆活動。

幽險:

陰險,這裏指暗中使用陰謀手段。

盡亡:

徹底滅亡。

[36]大天:

認爲天大,尊敬天。

……孰與……:

表示比較抉擇的固定結構。

意思是“……哪兒比得上……”,或“與……相比怎麽樣”。

下文的“……孰與……”同。

物畜:

像對待(普通)事物一樣來對待它(天)。

物:

名詞作狀語,表示動作行爲的方式

[37]從:

順從。

頌:

讚美,歌頌。

天命:

指自然的規律。

用之:

利用它。

[38]應時:

順應季節的自然變化。

使之:

利用它。

[39]因:

依順。

多之:

使它(物)增多。

騁(chěng)能:

施展、發揮人的智慧。

化之:

使它(物)繁育[而增多]。

[40]物之:

這裏是“支配、佔有”的意思。

理物而勿失之:

意思是治理萬物使各得其宜而不至有所喪失。

[41]願:

希望,盼望。

這裏是“想瞭解”的意思。

物之所以生:

萬物生長的根由。

有:

據有,這裏有“掌握”的意思。

物之所以成:

使萬物成長的辦法。

[42]錯:

通“措”。

置,放棄。

人:

指人的能動性,人的作用。

萬物之情:

萬物之理,指真正的自然規律。

勸學

一、字詞

已:

停止。

《诗·郑风·风雨》:

“風雨如晦,雞鳴不已。

”郑玄笺:

“已,止也。

青:

從丹,生聲。

鵬飛案:

繪畫三原色為紅、黃、藍,可以由此三者調出間色、複色等無數豐富的色彩。

注意:

光的三基色是紅、綠、藍,與繪畫略異。

天上的彩虹從外至內分別是如下七種顏色:

紅、橙、黃、綠、青、藍、紫。

——青色,是介於綠、藍之間的色彩。

(參工具欄“字體顏色”)

藍:

《說文·艸部》:

“染青草也。

”按,白居易《憶江南》:

“春來江水綠如藍。

”知藍草生長期爲綠色。

槁曓:

曓[pù]同“暴”。

【槁暴】枯干,晒干。

《晏子春秋·杂上二三》:

“今夫車輪,山之直木也,良匠揉之,其圓中規,雖有槁暴,不復嬴矣。

輮:

[róu]车轮的外框。

《說文·車部》:

“車輞也(據段玉裁說改),從車,柔聲。

”《周礼·考工记·车人》:

“行澤者反輮,行山者仄輮。

”——通“煣”。

用火烤木材使弯曲。

《易·说卦》:

“坎爲水……爲矯輮,爲弓輪。

”孔颖达疏:

“使曲者直爲矯,使直者曲爲輮。

”即車輪外框,以三條直木煣制而成。

受:

象雙方有所授受之形。

《說文·部》:

“相付也。

”故有授予、接受二義,後分化出授。

就:

趋;趋向。

《易·乾》:

“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水流濕,火就燥。

”——接近。

參:

《說文·晶部》:

“晉星也(據段玉裁說改)。

從晶㐱聲。

”本三星名。

後爲“三”字;又爲參驗字。

介:

铠甲。

《诗·郑风·清人》:

“清人在彭,駟介旁旁。

”孔颖达疏:

“介是甲之别名。

”……引申指給予、賜予。

景:

[jǐnɡ]1.日光;亮光。

…9.大。

《国语·晋语二》:

“景霍以爲城,而汾、河、涑、澮以爲渠。

”韦昭注:

“景,大也。

”【景福】洪福;大福。

《诗·周颂·潜》:

“以享以祀,以介景福。

跂:

[qǐ]《說文·足部》:

“足多指也。

”此處意為踮起脚跟。

《诗·卫风·河广》:

“誰謂宋遠?

跂予望之。

”汉扬雄《太玄·文》:

“履於跂,後其祖禰。

”司马光集注:

“跂,舉踵也。

”——通“企”。

企:

踮起脚。

《老子》: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加:

變,改,更……見《孟子·寡人之於國也》注。

假:

“叚”的今字。

1.借。

兼指借出和借入。

《左传·成公二年》:

“唯器與名不可以假人。

”孔颖达疏:

“唯車服之器與爵號之名不可以借人也。

”2.凭借;依靠。

《荀子·劝学》:

“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檝者,非能水也,而絶江河。

髪—發……

臨:

《說文·臥部》:

“監臨也,從臥,品聲。

”林義光《文源》:

“品,衆物也,象人俯視衆物形。

”引申爲俯視、面對等義。

漸:

[jiàn]1.古水名。

即今浙江,亦指浙江中、上游的新安江。

《说文·水部》:

“漸,漸水。

出丹陽黟南蠻中,東入海。

”朱骏声通训:

“漸源有二:

北源出今安徽徽州府諸山;南源出今浙江嚴州府諸山。

合流至蕭山縣,合浦陽江,經杭州府城東南,至龕赭二山之間入海。

”《說文·水部》:

“從水,斬聲。

”引申有漸進,逐步義;又爲沾濕;淹没;浸泡。

柱:

通“祝”。

折断。

《荀子·劝学》:

“强自取柱,柔自取束。

”王先谦集解引王引之曰:

“柱當讀爲祝……此言物强則自取斷折,所謂太剛則折也。

《大戴記》作‘强自取折’,是其明證矣。

【自取】:

自己招致(incur/provoke)。

《孟子·离娄上》:

“清斯濯纓,濁斯濯足矣,自取之也。

”《庄子·齐物论》:

“夫吹萬不同,而使其自已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誰耶?

穢:

《說文·艸部》作薉。

“薉,蕪也。

从艸,歲聲。

”指田間雜草。

引申爲污垢。

疇:

通“儔”。

辈,同类。

召:

1.召唤;召见。

2.招引;导致。

召、招通用。

《左传·襄公二十三年》:

“禍福無門,唯人所召。

蹞[kuǐ]:

同“跬”。

半步。

古时称人行走,举足一次为跬,举足两次为步。

《大戴礼记·劝学》:

“是故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王聘珍解诂:

“跬,一舉足也。

”《荀子·劝学》作“蹞步”。

杨倞注:

“半步曰蹞,蹞與跬同。

駕:

1.把车套在马等牲口身上。

”…13.量词。

一日之行程。

《荀子·劝学》:

“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

螾[yǐn]:

蚯蚓。

同“蚓”。

《荀子·劝学》:

“螾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飲黄泉,用心一也。

”杨倞注:

“螾與蚓同,蚯蚓也。

”螾[yǐn][《廣韻》余忍切,上軫以。

]——蚓[yǐn][《廣韻》余忍切,上軫以。

]二字音同、義通,是為異體字。

蟺[shàn]:

通“鱔”、“鱓”。

《荀子·劝学》: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蟺之穴無可寄託者,用心躁也。

”王先谦集解:

“蟺,同鱓。

【螣蛇】腾蛇。

传说中一种能飞的蛇。

衢:

大路;四通八达的道路。

《左传·昭公二年》:

“尸諸周氏之衢,加木焉。

”引申指歧出,分岔。

【衢道】歧路,岔路。

《荀子·劝学》:

“行衢道者不至,事兩君者不容。

”杨倞注:

“孙炎云:

‘衢,交道四出也。

’或曰:

衢道,兩道也。

不至,不能有所至。

下篇有楊朱哭衢涂。

今秦俗猶以兩爲衢,古之遺言歟?

梧:

當作“鼫”。

【鼫鼠】一种危害农作物的鼠。

《大戴礼记·劝学》:

“騰虵無足而騰,鼫鼠五伎而窮。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兽三·鼫鼠》:

“鼫鼠處處有之,居土穴、樹孔中……好食粟、豆,與鼢鼠俱爲田害。

二、用字

1、通假字:

輮以爲輪。

(輮同煣)//靖通“靜”。

//吾嘗跂而望矣。

(跂通企)//生通“性”。

//白沙在涅——沙通“紗”。

//強自取柱。

(柱通祝,斷也)//柱通“祝”。

//疇通“儔”。

//蟺通“鱔”。

2、古今字:

受—授。

//共—供。

//故知明而行無過矣。

(知後作智)//靖共爾位(共後作供)//君子生非異也。

(生後作性)//召—招。

3、異體字:

蹞同“跬”。

//螾同“蚓”。

三、語法

1.不同語法作用的“於”:

青、取之於①介詞,引介處所藍而青於②介詞,表示比較藍。

2.省略主語,謂語是所字結構的判斷句:

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3.否定的無定代詞“莫”:

神莫大於化道,福莫長於無禍。

——比較句。

見《天論》注。

4.兼類詞“焉”:

南方有鳥焉。

//質的張而弓矢至焉。

//蛟龍生焉。

5.主謂結構連用:

風至苕折,卵破子死。

6.複句:

1、因果複句:

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聲,長而亦俗,教使之然也。

2、假設複句: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

//是故無冥冥之志者,無昭昭之明;無惛惛之事者,無赫赫之功。

四、古注

1.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

楊倞注:

“槁,枯;暴,乾;挺,直也。

2.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楊倞注:

“參,三也。

曾子曰:

‘日三省吾身。

’知讀爲智。

”按“參”之釋與教材不同。

3.《詩》曰:

“嗟爾君子,無恒安息,靖共爾位,好是正直。

神之聽之,介爾景福。

”楊倞注:

“《詩·小雅·小明》之篇。

靖,謀;介,助;景,大也。

無恒安息,戒之不使懷安也。

”按“靖、介”之釋,不如教材注爲優。

4.神莫大於化道,福莫長於無禍。

楊倞注:

“爲學則自化道,故神莫大焉;修身則自無福,故福莫長焉。

5.南方有鳥焉,名曰蒙鳩,……系之葦苕。

楊倞注:

“蒙鳩。

鷦鷯也。

苕,葦之秀也。

6.強自取柱,柔自取束。

楊倞注:

“凡物強則以爲柱而任勞,柔則見束而約急,皆其自取也。

”王先謙集解引王引之曰:

“楊說強自取柱之義甚迂。

柱與束相對爲文,則柱非謂屋柱之柱也。

柱當讀爲祝。

哀十四年《公羊傳》“天祝予”,十三年《穀梁傳》“祝發文身”,何、范注並曰:

“祝,斷也。

”此言物強則自取斷折,所謂太剛則折也。

《大戴記》作‘強自取折’,是其明證矣。

7.君子慎其所立乎!

楊倞注:

“禍福如此,不可不慎所立,所立即學也。

8.是故無惛惛之事者,無赫赫之功。

楊倞注:

“冥冥惛惛,皆專默精誠之謂也。

9.梧鼠王技而窮。

楊倞注:

“梧鼠當爲鼫鼠。

蓋本訛爲鼯字,傳寫又訛爲梧耳。

五、討論

1.“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爲之而寒於水。

此當引楊倞注:

“以喻學則才過其本性也。

”以澄清句義,是說人靠學習,可更新、重塑自我;而與學生勝過老師無關。

又《北史·李謐傳》:

“謐……初師事小學博士孔璠,數年後,璠還就謐請業。

同門生爲之語曰:

‘青成藍,藍謝青。

師何常,在明經。

’”此後“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才比喻學生勝過老師。

2.“嗟爾君子,無恒安息。

靖共爾位,好是正直。

神之聽之,介爾景福。

”注:

“爾,你們……安心地供奉你的職位……[神會]賜給你大福。

張永言謂此注頭一個“爾”爲複數“你們”,後兩個“爾”爲單數“你”,不一致。

按,古人稱代詞不分單、複數,這裏“爾”當然應具體語境而分別譯爲“你”或“你們”。

又,聞一多《古典新義·詩經新義》釋“介爾景福”之“介”:

“丐、介同祭部,乞在脂部,最相近,故三字通用。

丐、乞皆兼取、予二義,介字亦然。

”則闡明此“介”字兩種相反意義“祈求”與“賜予”間微妙之聯繫——屬“相反爲義、施受同辭”之類。

《詩》中“以介”之“介”皆作“祈求”解,且多用於向神或先祖祈求;“介爾”(介以,等於說“介爾以”)之“介”皆作“賜予”解,且多謂神或先祖賜予。

兩義涇渭分明。

3.“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

張永言謂《爾雅·釋言》:

“疾,壯也。

”又《釋詁》:

“壯,大也。

”《山海經·大荒西經》:

“疾呼無響。

按,成語有“大聲疾呼、疾言厲色”,“疾”即“強、大”意。

例如:

《淮南子·道應》:

“寧越飯牛車下,望見桓公而悲,擊牛角而疾商歌。

《穀梁傳·桓公十四年》:

“聽遠音者,聞其疾而不聞其舒。

”范甯集解:

“疾,謂激揚之聲。

”《史記·滑稽列傳》:

“秦始皇時,置酒而天雨,陛楯者皆沾濕。

優旃見而哀之,謂之曰:

‘汝

欲休乎?

’陛楯者皆曰:

‘幸甚。

’優旃曰:

‘我即呼汝,汝疾應曰諾。

’”

《呂氏春秋·精喻》:

“勝書說周公旦曰:

‘廷小人衆,徐言則不聞,疾言則人知之。

徐言乎,疾言乎?

’周公旦曰:

‘徐言。

’”

4.“假輿馬者,非利足也。

“利足”,古又說成“利趾”。

《呂氏春秋·簡選》:

“吳闔廬選多力者五百人、利趾者三千人以爲前隊。

5.“而致千里,……而絕江河。

王念孫《讀書雜志·荀子》第一說:

江河,本作江海,海與里爲韻。

下文“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亦與里爲韻。

今本海作河,則失其韻矣。

《文選·海賦注》引此正作“絕江海”,《大戴記·勸學》篇、《說苑·說叢》篇並同。

《文子。

上仁》篇作“濟江海”,文雖小異,而作江海則同。

按,“海、里”在上古都是之韻上聲字;而“河”是歌韻平聲字,不與“里”相押。

“《說苑·說叢》”今本作“《說苑·談叢》”,有“乘輿馬不勞致千里,乘船楫不遊絕江海”句。

又《淮南子·主術》:

“故假輿馬者足不勞而致千里,乘舟檝者不能遊而絕江海。

6.“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

”注:

“完,完整。

楊寶忠謂“完”有堅固義。

《荀子·王制》:

“尚完利”注:

“完,堅也。

”其字本作“院”。

《說文·阜部》:

“院,堅也。

”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

“《荀子》‘尚完利’,《莊子·天地》‘不以物挫志謂之完’,皆以完爲之。

”“完”有“堅”義,故“完、堅”二字可連用。

“巢非不完”,《說苑·善說篇》作“巢非不完堅”。

《六韜·治兵》“車騎之具,鞍勒銜轡,必令完堅。

”是其證。

《大戴禮·勸學》“巢非不完也”,王聘珍《解詁》:

“完,固也。

”得其義。

7.“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濕也。

《易·乾·文言》:

“子曰:

‘同聲相應,同氣相求。

水流濕,火就燥。

’”知此用孔子語。

荀子

荀子名況,時人尊稱為荀卿,漢人避宣帝諱(宣帝名詢),稱為孫卿,戰國末期趙國人。

他雖屬於儒家學派,但也受到各家的影響,成為先秦諸子中的一位集大成者。

他反對迷信,認為鬼神是不存在的。

他主張既要順乎自然規律,也要發揮人的主觀能動作用。

在對自然界的認識方面,他是一位樸素的唯物論者。

荀子是性惡論者,他認為人性是惡的,但後天的客觀環境可以使它改變,所以他特別強調學習。

他主張法後王,在政治上主張用禮、法和術來維持社會秩序。

因此可以說,荀子已經超脫了儒家思想的束縛,他的學說,對以後的法家思想的發展有一定的影響。

《荀子》一書,現存三十二篇。

其中大多數是他親手所寫,小部分出於門人之手。

《荀子》有唐代的楊倞注。

現在通行的注本是清代王先謙的《荀子集解》,採集各家之說很豐富。

今人梁啟雄的《荀子簡釋》,注釋簡要,便於初學。

勸學(節錄)[1]

君子曰:

學不可以已[2]。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3];冰,水為之而寒於水。

木直中繩[4],輮以為輪[5],其曲中規[6],雖有槁曓[7],不復挺者[8],輮使之然也[9]。

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10],君子博學而舊參省乎己[11],則知明而行無過矣[12]。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13],不知地之厚也;不聞先王之遺言[14],不知學問之大也。

幹越夷貉之子[15],生而同聲,長而異俗,教使之然也。

詩曰[16]:

“嗟爾君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