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亭送别公开课.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350055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2.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长亭送别公开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长亭送别公开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长亭送别公开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长亭送别公开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长亭送别公开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长亭送别公开课.docx

《长亭送别公开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长亭送别公开课.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长亭送别公开课.docx

长亭送别公开课

《长亭送别》教案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了解元杂剧的特点与成就;了解王实甫及《西厢记》。

2.鉴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和富于文采的曲词;

3.欣赏崔莺莺的形象;学习本文运用多种修辞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写法。

4.认识王实甫《西厢记》反封建礼教的意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爱情观。

教学重难点:

1.鉴赏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和多种修辞方法对表情达意的作用。

2.艺术形象崔莺莺的典型意义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了解元杂剧的特点与成就;

2.了解王实甫及《西厢记》。

3.理清思路,整体把握文本。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导入一】爱情,古老永恒又年轻常新的字眼。

才子佳人、怨女痴男,多少的悲欢离合,多少的血泪辛酸。

由此,无数的文人墨客,几多真挚的描写、热烈的咏叹。

于是有了:

关关雎鸠的吟唱,孔雀永远的飞翔,那哭倒的长城,哭不倒的爱情,沉没的百宝箱,沉没不了的爱的向往,还有罗密欧与朱丽叶,梁山伯与朱英台,千古绝唱,唱着:

“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

”万般追问“问世间情是何物,只教人生死相许”。

今天,我们走进经典去感受一下“天下夺魁”的《西厢记》的艺术魅力。

【导入二】“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这是词曲《送别》里的几句词,它富于诗情画意,意味隽永。

同样,王实甫的《西厢记》第三折《长亭送别》历来被誉为写离愁别恨的绝唱,是抒情艺术的典范篇章,它的情和景真正达到了“交融”的境界。

二、简介曲学知识

1.元杂剧又称北杂剧、北曲、元曲。

元曲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学样式,分为杂剧和散曲(小令、套数)两部分。

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把元曲与“楚之骚、汉之赋、六朝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并列,称之为“一代之文学”。

元曲有严密的格律定式,每一曲牌的句式、字数、平仄等都有固定的格式要求。

但虽有定格,又并不死板,允许在定格中加衬字,部分曲牌还可增句,与律诗绝句和宋词相比,有较大的灵活性。

所以读者可发现,同一首“曲牌”的两首有时字数不一样,就是这个缘故(同一曲牌中,字数最少的一首为标准定格)。

2.《西厢记》是一部杂剧,以唱为主,由于古代的音乐没有音响资料流传,因此宫调的问题就成为曲学的难点。

宫调是古代戏曲、音乐名词。

是音乐的各种调式,宫调不同,音调就不同。

古代音乐有七声:

宫、商、角、变徵、徽、羽、变宫。

以宫为主的调式称“宫”,余称“调”,合称“宫调”。

元杂剧常用“五宫四调”,即正宫、中吕宫、南吕宫、仙吕宫、黄钟宫、大石调、双调、商调、越调,合称“九宫”。

如《窦娥冤》中的《正宫》就是一种宫调。

《长亭送别》用正宫,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中说正宫的声情是“惆帐雄壮”。

可见《长亭送别》这一折的音乐应是惆怅的、悲壮的。

3.曲牌,俗称“牌子”,和词牌一样,是曲的音乐谱式。

比如【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等等,每一个曲牌,在韵上必然属于一种宫调。

不同的曲牌在字数、平仄、押韵上往往不同。

曲词是按照一定的曲牌填写的文字,一般要押韵,讲究对仗。

《西厢记》的曲词历来被人称道。

朱权在《太和正音谱》中说“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

极有佳句,若玉环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

”《长亭送别》这一折又尤其突出。

4.脚色(角色)

四大脚色

①旦:

扮演女性角色,分为正旦、副旦、小旦、老旦。

其中正旦演中青年女主角,重唱功,外旦、贴旦次要女演员;其中穿青色褶子的又称青衣,多演悲剧主角,如秦香莲。

花旦演天真活泼的女青年,重做工和念白,如小青。

彩旦演滑稽、奸刁的女性,如媒婆。

刀马旦演擅舞的女将,重唱、做、舞,不大开打,如穆桂英。

武旦演勇猛的妇女,重武打,如孙二娘。

老旦扮演老太婆,用本嗓唱,如佘太君。

(其余旦角一律用小嗓唱。

②末:

扮演男性角色,分为正末、副末、外末、小末、冲末。

正末是歌唱的主要男演员,外末、副末是次要的男演员。

冲末是首次上场的男演员。

③净:

又叫花脸,扮演性格、品质相貌特异的男性,一般要画脸谱,用宽音或假音唱,如张飞、李逵、包公等。

下又分大花脸(铜锤花脸)、二花脸(副脸)、武花脸、武二花等。

净是地位低下的喜剧性人物。

④丑:

指语言幽默、行动滑稽的角色,以搞笑为特长。

常在鼻梁上抹一小块白粉,俗称“小花脸”。

多为地保一类小人物,也可演正面主角,如七品芝麻官。

下面还可分为文丑、武丑、丑旦等。

其他脚色(角色)

①生:

扮演男性角色。

老生指中老年男子,都带胡子,故又名须生,如诸葛亮、蔺相如。

小生扮青少年男子,不挂胡须,多用尖音假嗓唱,如周瑜、张生。

武生扮演武艺高强的青壮年。

其中长靠武生用长兵器、穿厚底靴、扎大靠(盔甲),表现马战,如赵云;短打武生用短兵器、穿薄底靴,表现步战,如武松。

②洁郎:

元杂剧中称和尚为洁郎。

③杂类:

大多是脚色不明的其他杂脚,如:

孤——官吏,驾——帝王,细酸——秀才或书生,禾——农人,卜儿——老年妇女或鸨儿,孛老——老汉,徕、徕儿——小孩,祗侯——仆人,邦老——盗贼凶徒,曳剌——兵勇。

④外类:

元杂剧的外,可扮男脚,也可扮女脚,也可扮末类脚色,可扮旦类脚色,也可扮净类脚色,大都是末、旦、净行当的次要脚色。

5.唱、宾白与科介

杂剧的舞台演出由唱、白、科三部分组成。

唱是杂剧的主要部分。

白,即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

剧本还规定了主要动作、表情和舞台效果,叫作“科”。

主唱元杂剧一般是一人主唱或男、女主角唱,主唱的脚色不是正末,就是正旦,正旦主唱称旦本,如《窦娥冤》窦娥主唱。

正末主唱的称为末本,如《汉宫秋》,汉元帝主唱。

一般来说,一剧中一人主唱到底,这是通例。

宾白在后世的戏曲中也叫道白或说白,前人对元杂剧的宾白大致有两种解释:

徐渭《南词叙录》:

“唱为主,白为宾,故曰宾白,言其明白易晓也。

”单宇《菊坡丛话》:

“北曲中有全宾全白。

两人对说曰宾,一人自说曰白。

”后者从训诂角度说明可能更准确些。

它是曲词外演员说的话、包括人物的对白和独白,由白话和部分韵语组成,又称韵白和散白。

对白与话剧的对话相似,独白兼有叙述的性质,在情节的发展和人物的塑造上起着重要的作用。

科,也叫介。

元杂剧中指示人物动作和表情的术语。

科,指唱、白以外的动作。

一般来说,元杂剧剧本中的科表示四个方面的意思。

一是人物一般的动作,如《汉宫秋》第一折写王嫱迎接汉元帝,注明“趋接科”二是表示人物的表情,一折毛延寿定计,注明“做忖科”三是表示武打动作,高文秀《襄阳会》四折“四将做混战科”四是指剧中穿插的歌舞动作。

《梧桐雨》二折玉环舞蹈,“正旦做舞科”有时也表示剧中的舞台效果。

《汉宫秋》“雁叫科”。

云,道白。

6.结构

“四折一楔子”是元杂剧最常见的剧本结构形式,合为一本,每个剧本一般由四折戏组成,有时再加一个楔子。

所谓的“折”相当于现在的“幕”,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全剧矛盾冲突的自然段落;四折即是开端、发展、高潮、结尾四个阶段。

元杂剧在四折戏外,为了交代情节或贯穿线索,往往在全剧之首或折与折之间,加上一小段独立的戏,称为“楔子”。

安排在第一折之前的,称为开场楔子;置于在各折之间的,称为过场楔子。

戏曲的幕和场叫“折”。

一次演出时只选用大剧中较精彩一幕(折)叫“折子戏”,而全场都演的叫“全本戏”。

另有一些大型剧目一次演不完,需要连续演出多次叫“连台本戏”,如《水浒》戏。

一台折子戏中最后一个剧目叫“大轴”,它前面(即倒数第二个)剧目叫“压轴戏”,它压在大轴之前,通常是最精彩的。

7.结尾——煞和收尾(略)

8.题目正名(略)

9.其它

元曲四大悲剧——关汉卿的《窦娥冤》,白朴的《梧桐雨》,马致远的《汉宫秋》还有纪君祥的《赵氏孤儿》。

元曲四大爱情剧——关汉卿的《拜月亭》,王实甫的《西厢记》,白朴的《墙头马上》还有郑光祖的《倩女离魂》。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号己斋叟。

其代表作为《窦娥冤》

白朴,字太素,号兰谷。

其代表作为《墙头马上》

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

其代表作为《汉宫秋》

郑光祖,字德辉。

其代表作为《倩女离魂》

四大南戏——荆、刘、拜、杀:

《荆钗记》《刘知远白兔记》《拜月亭记》和《杀狗记》。

元代的爱情婚姻剧精品迭出,如

关汉卿的《拜月亭》(“愿天下心厮爱的夫妇永无分离。

”)

白朴的《墙头马上》(“愿普天下姻眷皆完聚。

”)

王实甫的《西厢记》(“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

”)

郑光祖的《倩女离魂》、杨显之的《潇湘雨》、石君宝的《秋胡戏妻》、李好古的《张生煮海》、尚仲贤的《柳毅传书》等,

三、作者介绍

王实甫,名德信,大都人,元代戏曲作家。

生卒年与生平事迹俱不详。

《录鬼簿》把他列入“前辈已死名公才人”而位于关汉卿之后,可以推知他与关同时而略晚。

在元成宗元贞、大德年间(1295~1307)尚在世。

贾仲明在追吊他的〔凌波仙〕词中,约略提到有关他的情况:

“风月营密匝匝列旌旗,鸯花寨明飚飚排剑戟。

翠红乡雄赳赳施谋智。

作词章,风韵美,士林中等辈伏低。

”所谓“风月营”、“莺花寨”,是艺人官妓聚居的场所。

王实甫混迹其间,可见与市民大众十分接近。

王实甫一生共创作了14部杂剧,除《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吕蒙正风雪破窑记》《四丞相歌舞丽春堂》留有全本外,还有《苏小卿月夜贩茶船》《韩彩云丝竹芙蓉亭》各一折。

他的代表作《西厢记》。

四、《西厢记》简介

1.作品简介

《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

作者王实甫,元代著名杂剧作家,大都(今北京市)人。

他一生写作了14种剧本,《西厢记》大约写于元贞、大德年间(1295~1307)是他的代表作。

这个剧一上舞台就惊倒四座,博得男女青年的喜爱,被誉为“西厢记天下夺魁”。

历史上,“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这一美好的愿望,不知成为多少文学作品的主题,《西厢记》便是描绘这一主题的最成功的戏剧。

《西厢记》5本,21折,以歌颂反封建的爱情为主题,歌颂张生和莺莺为争取婚姻自由所进行的斗争,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婚姻制度,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思想。

2.《西厢记》故事的演变

唐•元稹•《会真记》(《莺莺传》)——崔莺莺性格软弱,屈服于命运;张生始乱终弃。

有“女色祸人”之论。

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男女主人公为争取婚姻自主,共同抗争;“才子配佳人”。

元•王实甫•《西厢记》(《崔莺莺待月西厢记》)——提出“有情人终成眷属”理想,突出双方纯真爱情;表现男女主人公反抗封建势力,追求婚姻自由的自觉要求。

3.故事起源

《西厢记》源于唐元稹《莺莺传》。

写唐贞元中,书生张珙游于蒲州,寄宿普救寺。

适崔相国夫人携女莺莺扶相国灵柩回家乡安葬,途经普救寺,也借宿于此。

一日,张生游佛殿,与莺莺相遇,两人一见倾心。

时蒲州有孙飞虎起兵作乱,乱军包围了普救寺,欲夺莺莺为押寨夫人。

老夫人在危急之中许下诺言,谁能破贼解围,就将莺莺嫁给他为妻。

张生自愿为之,请镇守潼关的好友白马将军杜确率兵前来相救。

杜确率兵至,平定了乱兵。

解了普救寺之围。

不料老夫人嫌张生是一白衣秀士,门不当户不对,便出尔反尔,只许张生与莺莺两人以兄妹相称。

张生因不能与莺莺成亲,害了相思,经莺莺侍女红娘从中帮助传递书简,两人背着老夫人私下幽会。

后两人来往之事被老夫人发现了,便把红娘叫来拷问。

红娘反责老夫人出尔反尔,忘恩负义,并称此事若张扬出去,于崔家名声不利,不若答应两人的婚事。

老夫人无奈,只得答应了张生与莺莺婚事。

但老夫人又以崔家三代不招白衣秀士为由,逼张生赴京应试,待张生应试及第后,才允许他与莺莺成亲。

《西厢记》共五本二十一折,《长亭送别》是第四本第三折,是全剧最为脍炙人口的精彩片断之一。

随着剧情的发展,莺莺终于克服了身心解放的要求与封建精神桎梏的矛盾,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与张生私下结为夫妻。

但老夫人逼张生赶考,崔、张爱情又面临新的威胁。

无奈中,张生只好起程“上朝取应”,莺莺在长亭为他送别。

这场送别戏共有十九支曲文,由莺莺主唱,既是塑造莺莺形象的重场戏,也充分体现了王实甫剧作情景交融、富于文采的特点。

4.成就

  《西厢记》最突出的成就是从根本上改变了《莺莺传》的主题思想和莺莺的悲剧结局,把男女主人公塑造成在爱情上坚贞不渝,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并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得到美满结果的一对青年。

这一改动,使剧本反封建倾向更鲜明,突出了“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主题思想。

在艺术上,剧本通过错综复杂的戏剧冲突,来完成莺莺、张珙、红娘等艺术形象的塑造,使人物的性格特征生动鲜明,加强了作品的戏剧性。

5.相关评价

《西厢记》的曲词华艳优美,富于诗的意境,可以说每支曲子都是一首美妙的抒情诗。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通过林黛玉的口,称赞它“曲词警人,余香满口”。

传奇之“冠”,戏文之“祖”。

——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

何良俊称它为“绝唱”(《曲论》),说“王实甫才情富丽,真辞家之雄”。

王世贞则赞“北曲当以《西厢》压卷”(《曲藻》)。

金圣叹则称《西厢记》为“千古妙文”,称王实甫“天地现身”。

鲁迅说:

“虽文章尚非上乘,而时有情致,固亦可观,惟篇末文过饰非,遂堕恶趣。

”《中国小说史略》 对《莺莺传》的肯定和批评都十分确当。

郭沫若在《“西厢”艺术上之批评与作者之性格》中,赞美《西厢记》“反抗精神之伟大,是一切艺术之母”,是元代文学中“最完美”“最绝世”的“女孩儿”。

赵景深称“《西厢记》和《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艺的双璧”。

名家点评《西厢记》

贾仲明:

作词章,风韵美,士林中等辈伏低。

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

《凌波仙》

王骥德:

今无来者,后掩来哲,虽擅千古绝调。

《新校注古本西厢记》

徐复祚:

字字当行,言言本色,可谓南北之冠。

《曲论》

金圣叹:

《西厢记》,必须尽一日一夜之力,一气读之者。

一气读之者,总揽其起尽也。

《西厢记》,必须展半月一月之功,精切读之。

精切读之者,细寻其肤寸也。

《读第六才子书西厢记法》

五、自由朗读课文,理清思路(整体把握)

《西厢记》突破了杂剧一本四折的形式,是5本21折的连本戏。

《长亭送别》,共十九支曲文,按时间的推移、情节的发展,可分为四个场面。

艺术触角伸展到人物的心灵深处,集中刻画的是莺莺送别张生时细致复杂的心境、意绪。

送别途中:

【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

长亭饯别:

【脱布衫】【小梁州】【幺篇】【上小楼】【幺篇】【满庭芳】【快活三】【朝天子】

临别叮嘱:

【四边静】【耍孩儿】【五煞】【四煞】【三煞】【二煞】

惜别目送:

【一煞】【收尾】

在四个场面中莺莺的感情变化:

痛→恨→怕→念。

六、板书设计

七、教后感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鉴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和富于文采的曲词;

2.多种修辞手法对表情达意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回顾上节课所讲内容,明确此节课学习重点。

二、研习文本,赏析“情景交融”

祝肇年先生说:

“《长亭送别》是一首真挚的抒情诗,是一幅淡雅的水墨画,是一支撩人心弦的离歌,它给人以深沉的美感享受。

”自读课文,找出你最喜爱的曲子,把这种“深沉的美感享受”描述出来。

(一)赏析【端正好】

1.【端正好】为我们描绘的景物有何特点?

具有什么样的作用?

并请鉴赏“染”字的妙处。

【解析】景物:

碧云密布,黄花遍地,西风渐紧,北雁南归,霜林红染

特点:

寥落、萧瑟

作用:

①衬托出了莺莺为离别而烦恼的痛苦压抑心情;

②萧瑟的秋景与悲惨的心境化而为一,无法分开,创造了委婉深沉、令人感伤的悲凉意境。

◆“染”字鉴赏:

“染”,是“感染,浸染”的意思,写离人的眼泪把枫叶浸染的都红了,使枫叶沉浸于离情之中。

在这里,作者运用了拟人、夸张的手法,沟通了景与情的联系,使得大自然的景物融入凝重的离愁,蒙上一层沉郁忧伤的感情色彩。

师总结:

借凄凉的暮秋之景写莺莺的离愁别恨。

作者如椽之笔,由头顶的天至脚下的地,从耳边之风到眼中之归雁、经霜的红叶,大块设色,融情于景,只捕捉几样形象,稍加点染,就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令人情不自禁地想起柳永的名句——“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这首曲子化用了范仲淹的《苏幕遮》: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端正好】一曲将途中之境、深秋之景、离人之情完美的融合在一起,鲜明地体现了《西厢记》以词采典雅见长的特点:

①意象的组合,典雅华美——碧天白云、黄花堆积、秋风阵阵、北雁南飞;②情感的抒发,委婉含蓄——“醉”“泪”;③动词的运用,恰到好处——“染”。

(二)赏析【滚绣球】

1.离情难舍,寸阴可贵,恨柳丝难系马,望疏林“挂住”残阳不落,分明是写情,但同时我们也能看到柳丝飘垂、斜阳挂树、暮色苍然的景色。

这是情中见景。

2.马儿慢慢行,车儿快快随是景,而实际抒发的却是虽一时半刻的厮守也不肯放弃的惜别深情。

并且一笔双至,莺莺的依恋,张生的难舍,同样传神。

莺莺眼中的枫林红叶是离人的泪,垂柳长条是拴征马的缰绳,碧云、黄花、西风、归雁、车儿、马儿,凡途中景物,无一不是传情寄恨的标记。

这是特定的途中之境与莺莺之情的合一,不可挪移他处。

(三)赏析【脱布衫】

黄叶衰草图:

飒飒秋风、纷飞黄叶,袅袅烟气、凋零野草。

以景写情。

长亭离筵,环境一变,情随境转。

酒席间最使莺莺关情的当然是张生。

离筵上的张生,不同于西厢之境,内心难受,但又要矜持,作者用细腻传神之笔,从莺莺的眼睛里写出张生的委曲难言之情:

“我见他阁泪汪汪不敢垂,恐怕人知;猛然见了把头低,长吁气,推整素罗衣。

”这种细腻隐微的情绪,正合离筵特定之境与张生之情,极为精妙。

(四)赏析【一煞】――深秋郊外黄昏

景物:

青山疏林、淡烟暮霭、夕阳古道、禾黍秋风

特点:

和【端正好】中的清晨景象相比,氛围更加萧瑟、凄冷。

作用:

以景衬情,化情入景,情景交融,生动地展现莺莺“离愁渐远渐无穷”的心境。

1.以青山疏林,淡烟暮霭,夕阳古道,禾黍秋风,构成一幅古道烟霭图。

【提示】:

稍有不同,【端正好】先一句一景,以具有深秋时节特征的景物,衬托出崔莺莺为离别所烦恼的痛苦压抑的心情;然后用两句自问自答,采用夸张手法表现了崔莺莺因张生即将远离而无限感伤的心境。

这里是表现崔莺莺目送张生远去时那种凄怆悲苦的眷恋之情。

以人物所见之物,写内心深藏之情。

2.【一煞】写“别愁”,使用了“青山”、“古道”、“夕阳”、“烟霭”四种意象,试从唐诗宋词中找出有关“愁”的诗句。

青山:

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

戴叔伦《题稚川山水》

两岸青山相送迎,谁知离别情?

林逋《长相思•吴山青》

古道: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千里断肠,关山古道,回首高城似天杏。

赵企《感皇恩•别情》

夕阳:

秋草独行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刘长卿《长沙王贾宜宅》

斜阳外,寒鸦点点,流水绕孤村。

秦观《满庭芳•山抹微云》

烟霭: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黄鹤楼》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柳永《雨霖霖•寒蝉凄切》

(五)赏析【收尾】

以“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再次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境。

◆师点评:

《送别》一折,历来被誉为写离愁别恨的绝唱。

把它作为描写艺术的典范篇章,主要原因就在于它的情、景描写真正达到“交融”的高度。

“一枝一叶总关情”,写景成为抒情的重要手段,这一折最为突出。

三、修辞手法的运用

(一)简析【叨叨令】——排比、叠词

【叨叨令】一曲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和五个叠词,补述莺莺动身前已经产生和未来将要产生的愁绪。

这段曲词是莺莺在自己丈夫和最知心的丫环红娘面前尽情倾诉离别的痛苦心情,因此在描写上与前面【端正好】和【滚绣球】委婉含蓄的内心独白不一样,整段曲词的词汇、语句都是民间口语,但通过加衬字“儿”;通过变换叠音形容词,通过设置成排比句,造成一种音韵的回环反复,产生一唱三叹,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把莺莺柔肠百结的离别苦痛,写得哀哀切切,见情见态。

莺莺那种如泣如诉、呜呜咽咽的声气口吻,宛然在侧。

(二)赏析【幺篇】【耍孩儿】——夸张

1.“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一句采用了什么手法?

与谁的诗句所表情意手法相同?

提示:

夸张手法,意思是说因为离愁别恨而消瘦了;与李清照的“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同。

2.“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

(三)赏析【满庭芳】【朝天子】【耍孩儿】【二煞】——用典

1.【满庭芳】中用了几个典故?

其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提示】运用孟光献饭的典故,是表现崔莺莺对张生的体贴之心;运用“望夫石”的典故是表现崔莺莺对张生的爱之深切。

2.“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泪”一句是化用了谁的诗句?

【提示】范仲淹《苏幕遮》,表现离愁别恨。

3.“蜗角虚名,蝇头微利”这个典故出于何处?

用此典故表明了怎样的意思?

【提示】语出苏轼《满庭芳》词。

表明了对功名利禄的蔑视和痛恨态度。

4.怎样理解【耍孩儿】中的典故?

【提示】“红泪”借王嘉《拾遗记》的典故,“司马青衫”借白居易《琵琶行》的典故,表现主人公因离别而生的伤心之情。

“伯劳飞去燕西归”则用牛郎织女的典故表现两人缠绵难舍的心情。

5.【二煞】中所用是几个典故?

这些典故的作用是什么?

【提示】三个典故,见课本。

其作用是表明崔莺莺对张生的担心。

四、板书设计

五、教后感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欣赏崔莺莺的形象;

2.学习本文运用多种修辞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写法。

3.认识王实甫《西厢记》反封建礼教的意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爱情观。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

二、人物形象分析

1.全折突出刻画了莺莺什么性格特征?

【明确】突出刻画了莺莺的叛逆个性。

在莺莺心目中,金榜题名是“蜗角虚名,蝇头微利”,临别时不忘叮嘱张生“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她也有深深的忧虑明确地告诉张生“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

她的态度突出地表现了她的叛逆性格和对爱情的执着。

2.莺莺的反封建意识具体表现在哪些曲词中?

【明确】①对封建家长的不满。

莺莺“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

“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

②对功名富贵的蔑视。

莺莺劝张生休忧“文齐福不齐”,休提“金榜无名誓不归”,认为“得一个并头莲,煞强于状元及第”,功名富贵不过是“蜗角虚名,蝇头微利”。

3.在描写莺莺心理、刻画莺莺性格特征时使用了哪些方法?

直抒胸臆:

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

借景言情: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以情衬景:

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

妙用修辞:

典故、比喻、对偶、夸张。

【小结】莺莺这个艺术形象的典型意义及时代局限性:

莺莺的倔强与叛逆的行为表现了她的轻功名,重爱情的反封建精神,但是我们也可以窥见封建时代妇女身上所承受的巨大压力,以及在男尊女卑的社会里妇女悲惨屈辱的地位。

莺莺的痛苦是一种不能主宰自己命运的痛苦,所以让人无限同情;她的倔强与叛逆让人无限佩服。

三、朗读课文,感受《长亭送别》之四美

(一)故事之美

身为名门闺秀的莺莺和琴剑飘零的书生相爱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以门第、财产、权势为条件的传统择偶标准的违逆。

《长亭送别》一折表现的则是崔张爱情取得初步胜利后的又一次曲折——张生去赶考,莺莺来送别,两人被迫分离。

整折戏虽没有曲折复杂的戏剧情节,却有撼人的艺术魅力。

这魅力主要来自作者精心安排的19支曲词。

这些曲词对处于长亭送别这一特定时空交叉点的莺莺的心灵作了细腻的刻画,多层次地展示了莺莺“此恨谁知”的复杂心理——既有对“前暮私情,昨夜成亲,今日别离”的张生的百般依恋,又有对即将来临的“南北东西万里程”的别离的万般痛苦;既有对“拆鸳鸯在两下里”的科举功名的深深怨恨,也有对当时司空见惯的身荣之后“停妻再娶妻”行为的不尽忧虑。

这一复杂的心理内涵体现了莺莺纯净的灵魂美,也突出了她叛逆的性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