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七文言文阅读14课时达标.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345570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4.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七文言文阅读14课时达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七文言文阅读14课时达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七文言文阅读14课时达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七文言文阅读14课时达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七文言文阅读14课时达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七文言文阅读14课时达标.docx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七文言文阅读14课时达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七文言文阅读14课时达标.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七文言文阅读14课时达标.docx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七文言文阅读14课时达标

课时达标14

(见课时达标P27)

1.下列用“/”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B )

吴祐字季英,陈留长垣人也。

父恢,为南海太守。

祐年十二,随从到官。

恢欲杀青简以写经书,祐谏曰:

“今大人逾越五岭远在海滨其俗诚陋然旧多珍怪上为国家所疑下为权戚所望此书若成则载之兼两。

昔马援以薏苡兴谤,嫌疑之间,诚先贤所慎也。

”恢乃止。

(节选自《后汉书·吴祐传》)

A.今大人逾越五岭远/在海滨其/俗诚陋/然旧多珍怪/上为国家所疑/下为权戚所望/此书若成则/载之兼两

B.今大人逾越五岭/远在海滨/其俗诚陋/然旧多珍怪/上为国家所疑/下为权戚所望/此书若成/则载之兼两

C.今大人逾越五岭/远在海滨其/俗诚陋/然旧多珍怪上/为国家所疑下/为权戚所望/此书若成/则载之兼两

D.今大人逾越五岭远/在海滨/其俗诚陋/然旧多珍怪上/为国家所疑/下为权戚所望/此书若成/则载之兼两

解析 “上为国家所疑”“下为权戚所望”结构对称且均为被动句的固定结构“……为……所……”,中间不可断开,排除C、D两项。

“其俗诚陋”属于主谓结构,不可断开,排除A项。

故选择B项。

参考译文 

吴祐字季英,是陈留长垣人。

父亲吴恢,任南海太守。

吴祐十二岁时,跟随父亲到任所生活。

吴恢想烤竹简来写经书,吴祐劝谏道:

“现在父亲越过五岭,远在海边,这里风俗确实简陋,然而原先有许多珠宝珍奇,在上被国家猜疑,在下被权贵怨恨。

如果把书写成,恐怕要用不少车辆来运载。

从前马援因为运回薏苡招致毁谤,这是容易让人产生嫌疑的事情,前代的贤人对此也确实是十分慎重的。

”吴恢于是就不写书了。

2.下列用“/”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D )

原涉,字巨先。

祖父武帝时以豪桀自阳翟徙茂陵。

涉父哀帝时为南阳太守。

天下殷富大郡二千石列官赋敛送葬皆千万以上妻子通共受之以定产业。

(节选自《汉书·原涉传》)

A.天下殷富/大郡二千石列官/赋敛送葬/皆千万以上/妻子通共/受之以定产业

B.天下殷富/大郡二千石/列官赋敛送葬/皆千万以上/妻子通共/受之以定产业

C.天下殷富/大郡二千石/列官赋敛送葬/皆千万以上/妻子通共受之/以定产业

D.天下殷富/大郡二千石列官/赋敛送葬/皆千万以上/妻子通共受之/以定产业

解析 作答文言断句题,要注意语句中的主语、谓语、宾语等,以此判断语句的停顿点。

如“殷富”的主语是“天下”,其后要停顿;“二千石”是修饰“列官”的,中间不能断开;而“受”的主语是“妻子”,宾语是“之”,可以判断“妻子”前、“之”后要停顿。

故选择D项。

参考译文 

原涉,字巨先。

武帝时,他的祖父以豪杰的身份从阳翟迁徙到茂陵。

原涉的父亲在汉哀帝时担任南阳太守。

当时天下非常富裕,担任大的郡县的太守,俸禄有二千石。

死在官位上,送丧的礼物都有一千万以上,妻子儿女一起接受,借此来营造一份家产。

3.下列用“/”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B )

段辽与皝相攻,阳裕谏曰:

“臣闻亲仁善邻,国之宝也。

慕容与国世为婚姻且皝令德之主不宜连兵构怨凋残百姓臣恐祸害之兴将由于此愿两追前失使国家有太山之安苍生蒙息肩之惠。

”辽不从。

出为燕郡太守。

石季龙克令支,裕以郡降,拜北平太守,征为尚书左丞。

(节选自《晋书·阳裕传》)

A.慕容与国世为婚姻/且皝令德之主/不宜连兵构怨/凋残百姓/臣恐祸害之/兴将由于此/愿两追前失/使国家有太山之安/苍生蒙息肩之惠

B.慕容与国世为婚姻/且皝令德之主/不宜连兵构怨/凋残百姓/臣恐祸害之兴/将由于此/愿两追前失/使国家有太山之安/苍生蒙息肩之惠

C.慕容与国世为婚姻/且皝令德之主/不宜连兵构怨/凋残百姓/臣恐祸害之兴/将由于此/愿两追前失使/国家有太山之安/苍生蒙息肩之惠

D.慕容与国世为婚姻/且皝令德之主/不宜连兵构怨/凋残百姓/臣恐祸害之/兴将由于此/愿两追前失使/国家有太山之安/苍生蒙息肩之惠

解析 “兴”解释为“发生,产生”,“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因此,不能在“兴”前断开,排除A、D两项。

“使”是介词,解释为“让”,与后文内容构成介宾结构,因此,不能将“使”与后文断开,排除C项。

故选择B项。

参考译文 

段辽与慕容皝交战,阳裕劝谏说:

“我听说对邻国亲善仁义,是立国的法宝。

慕容氏与我们国家世代缔结婚姻,再说慕容皝是品德高尚的君主,不应集结军队结仇,使百姓受害。

我担心祸害的兴起,将由于此举。

希望双方追悔先前的错误,使国家如泰山般安稳,百姓得以休养生息。

”段辽不听从。

阳裕出任燕郡太守。

石季龙攻克令支,阳裕率领全郡投降,被任命为北平太守,后征召为尚书左丞。

4.下列用“/”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B )

蔡邕,字伯喈,陈留圉人也。

少博学,师事太傅胡广,唯辞章、数术、天文是好,妙操音律。

邕性笃孝母常滞病三年邕自非寒暑节变未尝解襟带不寝寐者七旬母卒庐于冢侧动静以礼有兔驯扰其室傍又木生连理远近奇之多往观焉。

(节选自《后汉书·蔡邕传》)

A.邕性笃孝/母常滞病三年/邕自非寒暑节变/未尝解襟带/不寝寐者/七旬母卒/庐于冢侧/动静以礼/有兔驯扰/其室傍又木生连理/远近奇之/多往观焉

B.邕性笃孝/母常滞病三年/邕自非寒暑节变/未尝解襟带/不寝寐者七旬/母卒/庐于冢侧/动静以礼/有兔驯扰其室傍/又木生连理/远近奇之/多往观焉

C.邕性笃孝/母常滞病三年/邕自非寒暑节变/未尝解襟带/不寝寐者七旬/母卒/庐于冢侧/动静以礼/有兔驯扰其室/傍又木生连理/远近奇之/多往观焉

D.邕性笃孝/母常滞病三年/邕自非寒暑节变/未尝解襟带/不寝寐者/七旬母卒/庐于冢侧/动静以礼/有兔驯扰其室/傍又木生连理/远近奇之/多往观焉

解析 “不寝寐者七旬”的意思是“七十天不卧睡”,“七旬”不是修饰“母”的,排除A、D两项。

“有兔驯扰其室傍,又木生连理”的意思是“有温顺的兔子顺从地呆在他的屋子旁边,又有两棵树的枝干合生在一起”。

“室傍”不能拆开,排除C项。

故选择B项。

参考译文 

蔡邕,字伯喈,是陈留圉人。

他年轻时知识渊博,以师礼侍奉太傅胡广,他喜欢文章、数术、天文,善于弹奏音乐。

蔡邕性情忠实孝顺,母亲曾经久病三年,如果不是寒暑节气变化的时候,(他)都不曾解开衣衫,七十天不卧睡(去照顾母亲)。

母亲去世后,他在坟墓旁边盖屋住下,行为举止都合乎礼制。

有温顺的兔子顺从地呆在他的屋子旁边,又有两棵树的枝干合生在一起,远近的人都觉得这些很奇特,很多人前往观看。

5.下列用“/”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B )

(倪瓒)晚益务恬退弃散无所积屏虑释累黄冠野服浮游湖山间以遂肥遯①气采愈高不为谄曲以事上官足迹不涉贵人之门与世浮沉耻于炫暴清而不污。

年既老而耳益聪、目益明,饮啖步履不异壮时。

世氛颇净,复往来城市,混迹编氓,沉晦免祸,介特之操,皦然不渝。

气貌充然,其所养可知矣。

(节选自周南老《元处士云林倪先生墓志铭》)

【注】①肥遯(dùn):

隐居避世而自得其乐。

A.晚益务恬/退弃散无所积屏/虑释累黄冠/野服浮游湖山间/以遂肥遯/气采愈高/不为谄曲以事上官/足迹不涉贵人之门/与世浮沉/耻于炫/暴清而不污

B.晚益务恬退/弃散无所积/屏虑释累/黄冠野服/浮游湖山间/以遂肥遯/气采愈高/不为谄曲以事上官/足迹不涉贵人之门/与世浮沉/耻于炫暴/清而不污

C.晚益务恬/退弃散无所积/屏虑释累/黄冠野服/浮游湖山间/以遂肥/遯气采愈高/不为谄曲以事上官/足迹不涉贵人之门/与世浮沉/耻于炫暴/清而不污

D.晚益务恬退/弃散无所积屏虑/释累黄冠/野服浮游湖山间/以遂/肥遯气采愈高/不为谄曲以事上官/足迹不涉贵人之门/与世浮沉/耻于炫/暴清而不污

解析 “弃散”指弃散家财,“无所积”指没有什么积蓄,因而“弃散无所积”作为一个完整的结构可以独立,排除A、D两项。

“气采愈高”指“气质神采更加高逸”,作为一个完整结构可以独立,排除C项。

故选择B项。

参考译文 

倪瓒晚年更加追慕恬淡退匿,家财都弃散尽了,没有什么积聚,摆脱担忧,放下牵累,他常常穿着黄冠野服,漫游在湖山之间,来实现自己隐居的理想,气质神采更加高逸。

倪瓒不做谄媚之事取悦上官,足迹从来不到贵人之门,他与时世相浮沉,以炫耀暴露自己为耻,清静无为,高洁不污。

年事已高但耳朵却更加灵敏、目光更加清明,喝水吃饭行走步伐与壮年之时没有两样。

当尘世喧嚣的气氛稍稍平静的时候,倪瓒又往来于城市之中了,他混迹在市井百姓之中,韬光养晦来免于祸患,他那孤高不俗的节操,清高洁白、坚贞不变。

气度浩然,他的修养可以知道了。

6.下列用“/”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C )

今上初即位复以贤良征辕固生诸谀儒多疾毁固曰固老罢归之时固已九十余矣。

固之征也,薛人公孙弘亦征,侧目而视固。

(节选自《史记·儒林列传》)

A.今上初即位/复以贤良征固/诸谀儒多疾/毁固曰固老/罢归之时/固已九十余矣

B.今上初即位/复以贤良征固/诸谀儒多疾毁固/曰固老/罢归之时/固已九十余矣

C.今上初即位/复以贤良征固/诸谀儒多疾毁固/曰固老/罢归之/时固已九十余矣

D.今上初即位/复以贤良征固/诸谀儒多疾/毁固曰固老/罢归之/时固已九十余矣

解析 发语词“曰”前应断开,排除A、D两项。

“罢归之”是“罢官遣归”之意,是一个完整句子,“时”作后句的状语,表时间,故在“之”后断开,排除B项。

故选择C项。

参考译文 

当今皇上刚刚即位,又用征召贤良的名义征召辕固生。

那些喜好阿谀逢迎的儒生们经常嫉妒诋毁辕固生,说:

“辕固生老了。

”于是他被罢官遣归。

当时辕固生已经九十多岁了。

辕固生被征召时,薛人公孙弘也被征召,斜着眼睛看视辕固生。

7.下列用“/”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C )

明宗使延光间行求兵夜至河上为梁兵所得送京师下延光狱搒掠数百胁以白刃延光终不肯言。

庄宗入汴,狱吏去其桎梏,拜而出之。

庄宗见延光,喜,拜检校工部尚书。

(节选自《新五代史·范延光传》)

A.明宗使延光间行/求兵夜至河上/为梁兵所得/送京师/下延光狱/搒掠数百/胁以白刃/延光终不肯言

B.明宗使延光间行/求兵夜至河上/为梁兵所得/送京师/下延光狱搒掠/数百胁以白刃/延光终不肯言

C.明宗使延光间行求兵/夜至河上/为梁兵所得/送京师/下延光狱/搒掠数百/胁以白刃/延光终不肯言

D.明宗使延光间行求兵/夜至河上/为梁兵所得/送京师/下延光狱搒掠/数百胁以白刃/延光终不肯言

解析 “间行”是出行方式,作状语,“求兵”是目的,这个短语不可以拆开。

排除A、B两项。

“送”“下”“搒掠”“胁”是梁兵发出的系列动作,每个动词前都需断开。

故选择C项。

参考译文 

明宗派延光偷偷外出去搬请救兵,夜晚来到黄河边,被梁兵抓获。

送到京师,把廷光关到牢狱里,打了几百板子,用刀威胁,延光始终不说出实情。

庄宗进入汴州时,狱吏卸去他身上的枷锁,向他叩拜送他出狱。

庄宗见到延光,很高兴,授予他检校工部尚书的官职。

8.下列用“/”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B )

古人云:

“贤者多财损其志,愚者多财生其过。

”此言可为深诫。

若徇私贪浊非止坏公法损百姓纵事未发闻中心岂不常惧?

恐惧既多,亦有因而致死。

大丈夫岂得苟贪财物,以害及身命,使子孙每怀愧耻耶?

卿等宜深思此言。

(节选自《贞观政要》)

A.若徇私/贪浊非止/坏公法损百姓/纵事未发闻/中心岂不常惧

B.若徇私贪浊/非止坏公法/损百姓/纵事未发闻/中心岂不常惧

C.若徇私/贪浊非止坏公法/损百姓纵事/未发闻/中心岂不常惧

D.若徇私贪浊/非止坏公法/损百姓纵事/未发闻中心/岂不常惧

解析 “若……非……”是假设复句,因此,各分句之间宜停顿,排除A、C两项。

“坏公法”与“损百姓”都是作“非止”的宾语,中间应该停顿;“中心”陈说对象转换,其前也要断开,排除D项。

故选择B项。

参考译文 

古人说:

“如果明智贤良的人钱财多了,会影响他奋发向上的志向;如果愚笨的人有很多的钱财,那只会增加他们犯错的机会。

”这话可以深以为戒。

如果徇私贪污,不但是破坏国法,伤害百姓,即使事情没有败露,心中怎能不常怀恐惧呢?

恐惧多了,也有因此而导致死亡的。

大丈夫难道能为了贪求财物,而害了自己的身家性命,使子孙总是蒙受羞耻吗?

你们应当深刻地思考这些话。

9.下列用“/”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B )

司州刺史陈庆之与周荟同郡素相善启荟为前军军主庆之使荟将五百人往新蔡悬瓠①慰劳白水蛮蛮谋执荟以入魏事觉荟与周文育拒之。

时贼徒甚盛,一日之中战数十合,文育前锋陷阵,勇冠军中。

(节选自《陈书·周文育传》)

【注】①悬瓠(xuánhù):

古县名。

A.司州刺史陈庆之与周荟同郡素相善/启荟为前军军主/庆之使荟将五百人往新蔡悬瓠/慰劳白水蛮/蛮谋执荟以入魏/事觉/荟与周文育拒之

B.司州刺史陈庆之与周荟同郡/素相善/启荟为前军军主/庆之使荟将五百人往新蔡悬瓠/慰劳白水蛮/蛮谋执荟以入魏/事觉/荟与周文育拒之

C.司州刺史陈庆之与周荟同郡/素相善启荟为前军军主/庆之使荟将五百人往新蔡悬瓠/慰劳白水蛮/蛮谋执荟以入魏/事觉/荟与周文育拒之

D.司州刺史陈庆之与周荟同郡/素相善/启荟为前军军主/庆之使荟将五百人往新蔡悬瓠/慰劳白水蛮蛮谋执荟以入魏/事觉/荟与周文育拒之

解析 “司州刺史陈庆之与周荟同郡素相善启荟为前军军主”意为“司州刺史陈庆之和周荟是同郡人,平日相互交好,起用周荟做前军军主”,排除A、C两项。

“慰劳”的宾语是“白水蛮”,所以“白水蛮”后应断开,排除D项。

故选择B项。

参考译文 

司州刺史陈庆之和周荟是同郡人,平日相互交好,起用周荟做前军军主。

一次陈庆之派周荟带领五百人到新蔡县悬瓠慰劳白水蛮人。

蛮人密谋活捉周荟然后把他送给魏,事情被发觉后,周荟和周文育率兵抵抗。

当时贼兵非常多,一天之内战斗几十回合,周文育担任前锋冲锋陷阵,在全军中最为勇敢。

10.下列用“/”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张咏)出知益州,时李顺构乱,王继恩、上官正总兵攻讨,顿师不进。

咏以言激正,勉其亲行,仍盛为供帐饯之。

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

(节选自《宋史·张咏传》)

A.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

B.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

C.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

D.正由是决行深入/大致克捷/时寇略之际/民多胁从咏/移文谕以朝廷恩信/使各归田里

解析 对照四个选项,关键词是“时”和“咏”,“时”如和前面连接,就解释为“……的时候”,如与后面相连,就理解为“当时”或“这时”,根据上下文应与后者相连,排除B、C两项。

“咏”应指张咏,根据上下文,百姓并不是被张咏胁迫,所以“咏”应该为后一句的主语,排除D项。

故选择A项。

参考译文 

(张咏)出任益州知州,当时李顺叛乱,王继恩、上官正统领兵马讨伐,却让军队停滞不进。

张咏用言语激励上官正,劝勉他亲自前往,仍旧隆重地设宴为他饯行。

上官正因此决定出兵深入,大多克敌制胜。

当时叛军侵犯劫掠的时候,老百姓多数被胁迫跟随(参加叛军)。

张咏发一道文书把朝廷的恩德和信义告诉百姓,让他们各自回乡种田。

11.下列用“/”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D )

未一日,风浪大作,舟中人咸归咎于(高)先生,请弃柩,先生不可,而风益暴,求者益众。

先生曰:

“汝曹可为设祭,吾祝告死者以不得已之意。

”众舁①柩至船头,为陈设祭品。

先生衣冠而出,登木而坐,谓众曰:

“速投之海。

”众愕然,请先生下,先生曰:

“吾不下矣,吾与俱投于海耳。

”众大惊,争前挽先生,先生叱曰:

“何敢然吾意决矣吾以一柩故累尔众人不投之海无以对生者然吾不与同投于海又何以对死者吾意决矣。

”正相持间,风浪亦息,先生笑曰:

“舟平如常,汝曹何纷纭乃尔?

”于是仍舁柩下。

而自此风恬渡静,安抵粤东。

(节选自《清代名人轶事·高先生轶事》)

【注】①舁(yú):

共同用手抬。

A.何敢/然吾意决矣/吾以一柩/故累尔众人/不投之海无以对生者/然吾不与同投于海/又何以对死者/吾意决矣

B.何敢然/吾意决矣/吾以一柩/故累尔众人/不投之海无以对生者/然吾不与同投于海/又何以对死者/吾意决矣

C.何敢/然吾意决矣/吾以一柩故/累尔众人/不投之海无以对生者/然吾不与同投于海/又何以对死者/吾意决矣

D.何敢然/吾意决矣/吾以一柩故/累尔众人/不投之海无以对生者/然吾不与同投于海/又何以对死者/吾意决矣

解析 “以……故”意为“因为……缘故”,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B两项。

由最后一句“吾意决矣”推知第二句也应为“吾意决矣”,排除C项。

故选择D项。

参考译文 

(船起航)不到一天,风浪汹涌,船上的人都把罪过归在高先生身上,请求丢掉灵柩,高先生不同意,可是风刮得更猛,请求的人更多。

高先生说:

“你们可以给我安排祭祀,我向死者祷告,把不得不这样的意思告诉他。

”众人把灵柩抬上船头,替(高先生)陈设祭品。

高先生穿衣戴帽走出来,登上灵柩,坐在上面,对众人说:

“快把灵柩丢到海里。

”众人都很吃惊,请高先生下来,高先生说:

“我不下去了,将我跟灵柩一起投进海里吧。

”众人大惊,争着上前拉高先生下来,高先生大声呵斥:

“你们怎么敢这样!

我打定主意了。

我因为一副灵柩的缘故,连累你们众人,不把灵柩投进海里对不起活着的人,但是我不与灵柩一起投到海里,又用什么去面对死者?

我打定主意了。

”正相持不下的时候,海上的风浪也平息了,高先生笑着说:

“船航行平稳如常,你们怎么这样啰唆?

”于是依然把灵柩抬下船舱。

而大海从此风平浪静,船安全抵达粤东。

12.下列用“/”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B )

是年十一月,宗室承立参知政事,大臣言其不法,诏云翼鞫之,狱具,廷奏曰:

“承立所坐皆细事不足问向大兵掠平凉以西数州皆破承立坐拥强兵瞻望不进鄜延完颜合达以孤城当兵冲屡立战绩。

其功如此,而承立之罪如彼,愿陛下明其功罪以诛赏之,则天下知所劝惩矣。

自余小失,何足追咎?

”承立由是免官,合达遂掌机务。

(节选自《金史·杨云翼传》)

A.承立所坐/皆细事不足问/向大兵掠平凉以西数州/皆破/承立坐拥强兵/瞻望不进/鄜延完颜合达以孤城当兵/冲屡立战绩

B.承立所坐皆细事/不足问/向大兵掠平凉以西/数州皆破/承立坐拥强兵/瞻望不进/鄜延完颜合达以孤城当兵冲/屡立战绩

C.承立所坐皆细事/不足问/向大兵掠平凉以西数州/皆破/承立坐拥强兵瞻望/不进/鄜延完颜合达以孤城当兵冲/屡立战绩

D.承立所坐皆细/事不足问/向大兵掠平凉/以西数州皆破/承立坐拥强兵/瞻望不进/鄜延完颜合达以孤城当兵冲/屡立战绩

解析 “坐”为动词,宾语为“细事”,中间不可断开,排除A、D两项。

“瞻望不进”表意完整,前面应断开,排除C项。

故选择B项。

参考译文 

这一年十一月,宗室承立担任参知政事,大臣们都说他不遵法令。

皇上下诏让云翼审查他,罪案已定,云翼在朝廷上奏报说:

“承立现在所犯的罪名都是小事,不足以治罪。

然而过去敌人大军入侵平凉以西,几个州都被攻破了,承立统领精锐的军队却远远观望不敢进兵。

守鄜延的完颜合达以一座孤城扼守军事要道,多次立下战功。

完颜合达的功绩是这样大,而承立的罪过又是那样深重,希望陛下辨明他们的功罪,分别赏赐责罚他们,那么天下的人就知道朝廷鼓励的和惩罚的是什么了。

至于其他的小过失,有什么值得去追究的呢?

”承立因此被免官,完颜合达于是掌管了军机政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