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区域科普能力评价的北京科普发展现状分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345073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76.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区域科普能力评价的北京科普发展现状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基于区域科普能力评价的北京科普发展现状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基于区域科普能力评价的北京科普发展现状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基于区域科普能力评价的北京科普发展现状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基于区域科普能力评价的北京科普发展现状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基于区域科普能力评价的北京科普发展现状分析.docx

《基于区域科普能力评价的北京科普发展现状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区域科普能力评价的北京科普发展现状分析.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基于区域科普能力评价的北京科普发展现状分析.docx

基于区域科普能力评价的北京科普发展现状分析

  

 

  

基于区域科普能力评价的北京科普发展现状分析

 

  

 

 

 

 

 

 

 

   

 

 

 

 

 

公民的科学素质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软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

随着科技、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提升全民科学素质显得越来越重要,而科学普及的能力建设作为区域性科普工作的主要内容,在提升公民科学素质的过程中发挥着相当重要的支撑作用。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要用“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来“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社会环境”。

由此可知,科学普及能力的建设在区域发展和区域性科普工作中的重要意义。

所谓区域科普能力是指一个区域提供科普服务或产品的所有基础设施和组织的综合平衡能力,也就是在一定的时期内,区域提供科普服务或产品的基础设施和所有组织对科普资源的供应充分,科普人员的配置合理,科普组织的功能正常化,科普的基础设施能有效运转,科普环境与制度不断优化,在此条件下,应当达到的年科普产品产出与绩效。

[1]

北京作为我国的首都,虽然科普工作一直走在全国前列,但从公民科学素质整体情况来看仍落后于上海,科普能力在某些方面与上海、广东、天津等仍有一些差距。

北京正在加速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迫切需要充分了解科普能力建设的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本研究以北京、上海、天津、广东作为样本,在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对其科普能力进行综合评价,通过对比分析了解北京科普发展的现状,找出存在问题,提出对策建议,期望对进一步提升北京科普能力建设、提升全民科学素质提供借鉴参考。

一区域科普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近些年,区域科普能力建设不断发展,我国的学术界对区域科普能力的评价进行了一些研究,并从不同的视域,构筑了科普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如翟杰全提出了一个包括国家科技传播基础环境实际、机构科技传播能力、媒体科技传播能力、科技传播基础设施、国家科技传播基础环境实际等50个指标来评价国家科技传播的能力。

[2]佟贺丰等根据国家科普统计指标体系,构造了包括基础设施、科普人员、活动组织、经费投入、科普传媒5个维度、17项指标的地域科普力度评价指标体系。

[3]任嵘嵘等参考了既有的科普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根据我国科普统计指标体系的基础,综合考虑地区GDP和人口因素,构筑了包括科普人员、基础设施、科普投入、科普活动组织及科普创造5个方面、23项指标的地区科普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4]张慧君、郑念等提出了科普效果评估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包括科普环境、科普投入、科普综合产出效果和科普活动效果四类指标。

[5]李婷从科普投入、科普产出和科普条件考虑构建了3级共19项指标来评价地区科普能力。

[6]陈套、罗晓乐从资金的投入和科普人员、科普传媒、基础设施建设、科普活动四个维度对我国地域科普能力进行了测评。

[7]张立军等依据对评价目标的认识及科普能力的内涵,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增加了二级指标,一共选取了37个指标。

[8]本研究通过对比已有研究,认为陈套、罗晓乐的研究更能直观体现科普能力的测评结果,因而结合文献资料,选取科普人员和资金、科普传媒、科普设施和科普活动四个维度,构建了区域科普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表1科普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目标层

准则层

指标层

区域科普能力

科普人财

X11万人科普专职人员总数

X12中级职称以上或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科普人员数占比

X13科普创作人员数占比

X14人均年度科普专项经费

X15年度科普经费筹集额/GDP

X16科技场馆支出

X17人均科普活动支出

X18科技活动周专项经费筹集额

科普设施

X21科普场馆个数(科技馆+科技博物馆+青少年科技馆)

X22科技馆展厅面积(科技馆+科技博物馆)

X23科普教育基地个数

科普传媒

X31科普图书出版总册数

X32电台电视台播放时间

X33科普网站个数

科普活动

X41四类科普活动参加人次(科普讲座、科普展览、科普竞赛、科普行)X42科技活动周参加人次/地区人口

X43科普场馆参加人次/地区人口

X44重大科普活动参加人次

表1科普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二数据来源及方法选取

根据上述指标体系,选取北京、上海、广东、天津作为研究对象。

研究中相关的科普指标数据均来源于《中国科普统计(2015年版)》,各城市人口数据来源于《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2015)》。

本研究采用因子分析法,在软件IBMSPSS19.0的支持下对四个区域科普能力进行了计算,分析步骤如下。

(1)数据检验。

使用软件IBMSPSS19.0对数据进行同方向性、标准化处理,消除了量纲的影响,再用KMO检验模型以及(Bartlett)球形度检验对数据进行检验。

(2)求取指标体系的相关系数矩阵,若相关系数矩阵中的不同指标之间的相关系数过大(最好大于0.5),并且KMO≥0.6,则可以推断变量之间有进行因子分析的必要性,否则指标之间不适合做因子分析,即使做了因子分析,效果也不好。

通过相关性检验发现,18个指标对应相关系数矩阵中的相关系数值大于0.5,KMO值=0.611。

这说明18个指标之间可以做因子分析。

三北京科普能力评价

利用上述指标体系和数据方法,在IBMSPSS19.0软件中对数据进行处理,提取公共因子,最后以公共因子对总方差的解释程度为权重计算综合得分及科普能力的位次,进而对各城市科普能力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见表2。

表2北、上、广、津四地区域科普能力评价结果

区域

科普人财能力

科普设施能力

科普传媒能力

科普活动能力

科普能力综合值

数值

排序

数值

排序

数值

排序

数值

排序

数值

排序

北京

-0.20220

2

1.0780

1

0.9909

1

1.1121

1

2.9966

1

上海

1.6848

1

0.5858

2

0.9284

2

-0.9616

3

1.5262

2

广东

-0.85399

4

-1.0668

4

-0.4278

3

0.8225

2

-1.1230

3

天津

-0.62855

3

-0.5971

3

-1.4916

4

-0.9730

4

-3.3998

4

表2北、上、广、津四地区域科普能力评价结果

从评价结果来看,北京科普能力综合排名位居第一,但在科普人员、资金能力方面与上海有较大差距。

2014年,上海科普经费筹集额25.8亿元,而北京科普经费筹集总额仅21.7亿元;从人均科普专项经费来看,上海人均科普经费达到69元,而北京人均科普经费46元。

从科普队伍来看,上海科普专职和兼职人员分别为7518人和41013人,而北京科普专职和兼职人员分别为7062人和34677人,两者相比,北京科普人员总数远少于上海。

而且《中国科普统计(2015年版)》数据显示,2014年上海注册科普志愿者达到92524人,而北京仅为20676人,二者差距较大。

由于科普的人力、财力的投入是推动科普活动的重要力量,是开展科普工作的基础性支撑,科普人员、资金投入的强弱直接影响公民科学素质的建设情况。

从科普设施能力和科普活动能力评价指标值来看,北京远高于上海、广东和天津,但其作用未充分发挥出来,取得的效果也不甚理想。

第9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结果表明,2015年北京、天津和上海的公民科学素质水平分别为18.71%、12%和17.56%,处于全国前三位,这一结果进一步表明北京科普综合能力支撑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不足。

分析科普能力建设现状及其影响原因,可以发现北京科普工作在以下方面仍存在不足。

(一)科普经费来源渠道单一,科普投入仍显不足

北京科普投入不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经费投入仍需加强。

科普统计显示,2014年,北京科普经费筹集额为21.738亿元,而上海科普经费筹集额达到25.818亿元,二者相差4.08亿元;从人均科普经费来看,上海人均科普经费达到69元,而北京人均科普经费46元。

二是科普经费来源渠道比较单一。

虽然北京科普经费的投入已经初步确立了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和个人投入为辅的科普经费投入机制,但科普经费的主要来源依靠政府财政拨款,社会捐赠的比例较少。

科普经费的筹集渠道十分单一,社会层面对科普投入的意识还不强,加之政府投入相对有限,使得科普经费投入不足,特别是科普基地的经费投入更是难以维持日常工作的需要。

对北京市200家科普基地的调研结果显示,2013年的投入总和为209.9亿元,其中财政投入(财政专项投入和科技财政投入)经费所占比例为21.27%,单位投入所占比例为78.12%,其他来源的经费投入比例仅占0.61%,而且,即便是单位投入,大部分也源于财政拨款。

经费来源渠道的单一化,加之财政投入和单位投入科普经费十分有限,导致科普基地,尤其是科普教育基地的规模进一步扩大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二)科普经费投入软硬失衡,科普效果不佳

近年来,北京财政科普经费的投入多用于基础设施和展品等硬件设施建设,投入力度较大,而用于科普内容开发的资金支出相对较少,比例较低。

据科普统计数据,2014年科普场馆基建支出中场馆建设和展品、设施等硬件建设支出总和占比88%,而软环境建设支出仅占12%。

科普经费投入软硬失衡使得科普机构空有科普载体,而真正起到科普效果的科普知识内容等软环境欠缺,导致科普硬件设施建设虽较好,但科普效果不理想。

(三)科普人才不足,结构需进一步优化

由于当前大学缺乏科普专业相关的教育,使得科普专业人才相对缺乏,大部分科普专职人员也只是科普工作岗位上的人员及部分科研工作者,这些人员比较有限。

为弥补科普专职人员的不足,当前大部分科普工作由科普兼职人员承担,而这些科普兼职人员既缺乏必需的科技理论和科学知识,又缺乏科普实践经验,大多仅依靠自我学习来掌握一些基础的理论和相关知识,但凡遇到一点实际问题,就显不知所措,教学的质量就大打折扣了。

加之兼职人员不稳定,使得目前北京科普专业人才十分缺乏,尤其是科普基地的学科专业度高的人才、优秀讲解员、设计开发的科学研究人员、市场营销方面的专业职员都很缺乏。

同时,存在志愿者和义工等招募困难、科学人员的知识结构老化等问题。

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全市有88.5%的科普基地设有专职的科普工作人员,11.5%的科普基地没有配备专职的科普工作人员,在设置有专业的科普人员的基地中,专职科普工作人员占职工总数的比例普遍不高,所占比例平均值为22.9%,最高的是海淀公共安全馆,比例达88.9%;专职科普人员所占比例超过50%的科普基地仅有8家,占14.8%;大部分科普基地(91%)有中高级人才,且中高级人才占职工总数的比例平均值为23%,有一小部分表示没有中高级人才,如公司、医院、地方科技中心、农业观光园、遗址博物馆等。

在调查的科普基地中,90%的科普基地表示有专门的科普策划与研发人员,所占比例均值为12.4%;10%的基地表示目前没有专门的科普策划与研发人员。

科普基地人才缺口和不足的问题,直接制约了科普基地创新能力和科技传播能力的提高。

(四)科普资源发展不均衡,共享不足

北京科普资源主要集中在城区科普或科研机构内,远郊区及基层社区科普资源相对较差,加之目前科普资源共享程度不高,使得科普工作发展不均衡。

目前北京科普总体呈现城区科普工作开展较好,远郊区县科普工作相对较差;市级和区县级科普工作开展顺利,社区和农村等基层工作做得较差;基础设施工程的建设方面相对较好,科普资源的开发与共享工程及大众传媒科技传播能力的建设工程较弱。

科普资源发展十分不均,再加之科普资源共建共享长效机制并未成形,使得目前北京科普资源的作用未在华北地区充分发挥。

(五)科普产业市场化程度不高,科普社会化格局需提升

尽管目前北京科普已初步形成社会化大格局,但规模化仍不足。

虽然当前科普工作已形成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格局体系,但由于科普一直被作为公益事业而被关注,社会对科普的长效工作机制及其社会效益认识不够深刻,社会投入科普的力量有限。

加之,科普产业市场化程度不高,整体没有形成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的发展格局,使得现阶段难以调动和吸引社会力量广泛地参与科普工作。

目前科普工作仍以政府主导为主,社会广泛参与科普的机制还未形成,社会参与的规模化还不足,这便造成了科普经费多元化投入机制仍未健全,人才队伍建设受限等问题。

四提升北京科普能力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科普人才队伍的建设,优化科普人才结构

人才是科普工作开展的基础。

在我国,无论是全国还是在首都北京,科学普及的专业人员数量相对缺乏,这就使科普教育上的工作没有办法从最根本上得到有效提升,所以培养一支可以带动科学普及的教育工作的专业人才队伍十分重要。

科普人才队伍的建设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是要稳定专职科普人才队伍。

通过送进高校进行培养、送到科普基地进行培训、再教育和增加外出参观学习的机会、提高科普项目的资助、组建特别的科普工作室等方式,培养科普方面的专业专职人员;通过建立健全科普的专业技术职称序列、大力实施政策保护、优化科普创新环境等举措,稳住专业专职的科普人才,尤其要重点培养一大批高水平的科普场馆专职人员和科普传媒、科普研究与开发、科普创作与设计、科普产业经营、科普活动策划与组织等相关方面的科普人才。

二是要壮大兼职人员队伍。

实施鼓励和优惠政策,支持和鼓舞科技工作者以及大学在校生志愿者投身于科学普及的伟大事业,做大兼职科普团队,努力使这些人成为科普活动的主导者、科学传播的把关者和示范引领先锋,并且要有效发挥既有科普讲师团、科普志愿者的能效,把科学带到千家万户,让公众充分理解科学的奥秘。

科普基地应当搞活外联合作的创新机制,实施“走出去,请进来”的人才培养和使用机制,例如与各大高校建立双向结合多方联动的训练基地,高校能为相关从业人员提供科普专业化、科技传播上的在职教育,让其更新知识技能并了解科技的最前沿信息,创造新型学习平台,基地为大学在校生提供业务实战的机会;与业界同行实现诸如“人才互换、人才共享”的人才合作制度;聘任科普专家作为基地顾问,参与和指导基地的日常科学普及工作,应用这种“请进来”的方法,直接或间接地实现基地人才结构的优化。

三是要扩大志愿者队伍。

通过筹建志愿者协会、志愿者服务站点等组织和提供参与科学普及的实践机会,在在职科研人员、高校的老师和学生、初高中在校生、老科技工作者、传媒从业者等人群中发展科普积极分子来筹建志愿者队伍;通过在农村注重科普人才的培养、依托社区社团活动培育基层社区科普宣传员、建立基层社区科普人才的培养基地和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各大企业、科普基地以及部队等科普人才参与社区活动等众多方式,培养基层科普人才;建立健全高水平科学普及人才的培育和使用的相关机制,创建高端科普人才的全社会、跨行业共同培养与共同享有的机制,重点培养一批业务水平高、具备科普创新能力的场馆专业人才和科普研究与开发、科普传媒、科普创作与设计、科普产业经营、科普活动策划与组织等方面的高素质人才,尤其是要面向未来,培育一大批文理科兼容的高端中青年优秀科普人才。

(二)持续推动科普经费投入多元化发展,优化经费投入结构

今天科普工作的有效开展越来越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

近年来,首都北京在带动全社会力量开展科学普及的相关教育中获得了一些效果,但当前的科普教育经费仍然是以政府投入为主要来源,科普经费来源渠道较为单一。

面对当前北京科普经费不足的困境,为促进科普持续稳定发展,需要广泛调动社会各个方面的力量参与科普。

首先,应建立从政府到民间的自上而下的各类科普事业基金,以便有效地吸纳个人、团体、企业乃至国外的各类机构对我国科普事业的社会捐赠与赞助,形成对科普工作全方位、多层次、无死角的资金投入机制,为科普事业的繁荣发展铺路。

在中科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任职的政策研究室副研究员朱效民2013年说过,人类科普事业发展至今,其已不仅是服务于科技事业的发展本身,并且要服务于现代文明社会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也要服务于当代社会公众个人的生活质量的提高。

[9]科学普及在如今已不再是一个人、一个团体的自发性的业余行为,同样也是政府和全社会的事业,科学普及的本质是社会公益,所以,应当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社会积极广泛参与、借助市场推动的发展运行机制。

例如,建立各种专项科普基金,能够大大推动科普事业大步向前发展。

要继续加大对科普基地的政策资金扶持力度。

科普作为公益事业,政府仍为投入主体,与此同时,要不断拓宽融资渠道。

科普基地要充分把握市场经济运行规律,扩大融资渠道,广泛吸引企业参与科普基地的建设和运营开发,要逐步建立和形成政府和主管单位投资为主体、企业投资为支撑、社会融资为补充的多元化投资渠道,从而汇集大量的社会资金投入科普基地的建设与运营开发。

此外,加强政府引导,促进科普经费投入兼顾软硬件建设。

科普的基础工作系统既包括围绕主题科普的配套硬件设施,也包括科普展品展示内容的策划与更新、科普主题活动的策划、科普人员素质提升等配套软环境的建设,二者是开展科普工作的重要基础保障,必须同时兼顾。

因此,政府应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出台灵活的引导和鼓励政策,引导社会资本分别向科普硬件设施和软环境建设投入,强化科普基础能力。

(三)促进科普与文化的融合,不断创新科普内容和形式

科普内容是向公众开展科普的最直接的资源,科普内容的好坏决定了科普的效果。

好的科普内容,不仅能吸引公众,而且能够使公众深刻理解科学,达到科普的理想效果。

因此,要鼓励广大科普爱好者不断创新科普内容,特别是在文化软实力在国家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作用愈来愈凸显的今天,使他们在科普内容创作过程中牢固树立科普与文化融合的理念,提升科普的吸引力、影响力和传播力。

科普场馆和科普基地,应注重依托自有资源,充分挖掘文化元素,把丰富科普剧目、科普影视作品或科普展览的内容和形式作为创新科普传播方式的突破口之一,将文化与科普有机融合,产生丰富的精品科普创作,吸引更多观众前来参观,在提升科普文化传播力的同时促进科普场馆和基地的可持续发展。

在科普创作中,充分发掘民间艺术文化的力量,将科普新理念、科学技术和科普知识融入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使科学得到普及推广,以增强科普文化传播力。

(四)进一步推进科普产业化进程,调动社会广泛参与科普的积极性

实现科普社会化格局的有效途径之一是科普的产业化。

首都北京若要加快科普社会化的进度,就必须在坚持政府主导的基础上,按照市场机制的运作规律,积极发展培育科普产业,进一步引导全社会力量参与科普产品的生产与研发,拓展科普传播的渠道,进一步开展科普增值服务,带动教具、展品、模型等相关衍生品行业的发展。

首先,要加大对原创性科普作品的支持。

探索和设立科普创作基金,建立科普工作者、专业编辑、科研人员联合开展科学普及相关图书创作的激励创新机制。

创作系列科普主题的微视频、专题片、纪录片以及科普宣传公益广告,并在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等社会主流媒体播出,推出《科学达人秀》《科学脱口秀》等一批益智类专题栏目。

支持原创性科普动漫和科普游戏的开发,开展新技术和创意的交流,加强传播推广。

推动科普产品创新性研发,开创标准化战略,建设与完善科普产品研发的基地,引导全社会力量研发和生产科普展品、教具等。

其次,要加强科普产业市场培育。

统筹产业资源,推动成立科普相关产业创新性联盟,加强对于其产业的引导管理。

针对科普产品推广研发创作等一系列环节,建设一批科普产业聚集的产业园区,形成一些产业集群。

依托高技术企业、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等建立产品研发中心,鼓励全社会力量投身于科普产业的发展,推动科技成果向科普产品迅速落地和转化。

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大力举办科普产品交易会、展览会等,打造国际化科普产品和资源的集散、展览、交流中心。

通过政府的定期采购、定向合作等财政手段,重点支持一批社会经济效益显著的科普产业的龙头企业,拓展新的市场与新的业务领域,壮大产业力量,调动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科普创新和产业发展。

(五)推进科普协同化发展,构建大科普格局

科普工作是一项系统的、社会性质的工作,需要的人力、物力较多,需要的时间较长,必须依靠社会各界力量,有效调动其参与科普的积极性,并整合各类科普资源,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

只有共同推进科普工作,才能使公民科学素质得到快速有效的提升。

今后,北京需重点面向社会开展科普资源共建共享试点,积极推动不同权属科普资源的集成,探索并建立多方参与、协同合作的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加强与国内外的合作与交流,提升北京市科普水平和传播理念,促进北京市科普工作的国际化发展。

建立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的科普合作机制,提升首都科普集聚与高端辐射能力。

建立市级与区县级以及区县级之间的科普互动合作机制,缩小地区科普工作水平的差距,促进科普一体化。

具体而言,第一,要推动全社会参与科普工作。

充分发挥首都的中央单位的资源优势,搭建中央地方协同发展和良好的共享机制。

调动各区和部门的积极性,形成开展科普工作的良好联动机制。

充分依靠社会力量开展科普工作。

引导各大高校院所、企业事业单位以及社会群众等参与科普工作。

将各行各业的工作与科普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挖掘各行业自身特色与其资源优势。

通过组织筹建科普联盟基地、北京科普资源联盟等机构,来搭建互惠互利、共创共赢、共治共享的科普工作大网络,以实现科普资源共同开发、共享成果的新局面。

实施社会群众参与创新行动计划的活动,通过项目创意征集、政府政策推动,提升公众参与度与主人翁精神。

第二,要加强各区域间的科普协同发展。

推动成立京津冀地区、北上广地区、京港澳台地区的区域性科普联盟,在科普的创新方法培训、资源共享、人才交流等多方面开展深层次的合作,并建立机制来推动区域科普合作交流常态化。

深入开展京津冀科普旅游、科技夏令营等科普主题活动,有序推进与其他地区科普资源的共享和转移,切实加强对西部地区的科普帮助支持工作。

第三,是要大力加强国际科普交流与合作。

拓展科普事业的国际视野,充分利用全球科普创新战略资源,搭建国际合作的常态化平台。

建立人才培训、产品研发、产品展览举办等方面的科普国际交流与合作机制,全天候、多方位地为中外科技场馆实时对接服务。

并且,要注重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交流合作,以拓展科普事业发展的渠道和领域。

要切实推动国内外科普相关组织一起举办科学嘉年华、北京诺贝尔奖获得者论坛等一系列的高水平、有影响力的科普活动,推动北京地区的高层次科学技术人员加入代表性大和影响力强的国际科学技术组织。

 

-全文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