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第2节 土壤里的微生物 教案苏科版七年级下.docx
《第13章 第2节 土壤里的微生物 教案苏科版七年级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3章 第2节 土壤里的微生物 教案苏科版七年级下.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13章第2节土壤里的微生物教案苏科版七年级下
第13章第2节土壤里的微生物教案(苏科版七年级下)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对前期围绕细菌这一课题进行的探究性学习中所搜集的资料通过口头表达、实验、多媒体演示稿等形式进行交流和分享、总结和评价,获得细菌在形态、结构、营养、生殖、对自然界的意义和与人类的关系等方面的知识。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将细菌的知识与社会生活、生产实际相结合,提高知识应用能力。
2、通过课题研究成果的展示、交流和评价,培养表达和交流的能力。
3、在整理资料和汇报交流中提高计算机的操作使用能力和实验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认识表达和交流对科学探究的意义,认识生物科学对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发展科学解释和评价的能力。
2、学会与别人交流、分享与协作,发展团体合作意识,学会全面地认识客观事物,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不断追求的进取精神。
教学重点:
本节课为探究性学习的表达交流阶段。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灵活组织、适当引导、点拨和评价,使学生获得知识、发展能力,提升情感。
教学难点:
细菌的主要特征
教具准备:
多媒体计算机实物展示台
教学手段:
计算机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教师:
请看大屏幕上这幅图,这是在显微镜下的一枚用过的注射针头的针尖,上面这些黄色的物体是什么呢?
针尖上的这些黄色的物体是细菌。
这幅图是老师在网上收集有关细菌的资料时找到的,对于细菌,老师和你们一样,也怀有强烈的探究的兴趣,和你们一起对细菌进行探究。
这学期同学们结合书本内容对自己感兴趣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究学习。
前一段时间,我们班专门组织了围绕“细菌”内容的课题研究,不少同学已经拿出了他们的研究成果,现在,就请同学们来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让我们在交流和讨论中,分享知识、交流学习方法,学会合作,培养探究学习能力。
二、表达交流:
1、细菌的形态结构
学生:
美国“9.11”恐怖事件后,炭疽热又引起了全球的关注。
从电视报纸上,我们获知,炭疽热是一种由炭疽热杆菌引发的急性传染病,炭疽热杆菌可以形成芽孢结构,孢囊具有保护功能,使细菌能够在自然界中长期存活,夹在邮件中的白色粉末就是炭疽热芽孢烘干后与其它粉状物混合在一起形成的。
那么,细菌是怎样一种生物?
它有哪几种形态?
芽孢又是什么?
我们课题小组同学对细菌的形态结构通过上网查阅资料、询问专家老师等方式进行了研究,下面向大家汇报我们小组的研究成果。
学生:
展示演示稿“细菌的形态结构”
师生交流、讨论、问答
教师:
关于细菌的形态结构,班上其他同学也进行了研究,大家可以自由发表观点,也可以提出问题来共同探讨。
学生之间提问、回答:
细菌无成形的细胞核,称为原核生物。
细菌特殊结构:
细菌具有鞭毛可在水中游动,如伤寒杆菌是短柱形的,全体生着许多细毛,能活泼地运动。
荚膜对细菌有保护作用,肺炎双球菌有的具荚膜,一般的抗生素杀不死它,芽孢的形成不是细菌的繁殖方式,芽孢是细菌度过不良环境的休眠状态,一个细菌只能生成一个芽孢,在适宜条件下,一个芽孢萌发形成一个菌体。
除了炭疽菌外,破伤风杆菌等细菌也能形成芽孢。
细菌3型举例:
肺炎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流感杆菌、痢疾杆菌、霍乱弧菌、幽门螺旋体等。
这些细菌都会引起人类的疾病。
2、细菌与人类的关系
教师:
还有哪些细菌也对人类有害呢?
学生:
展示演示稿“有害菌”
学生:
交流:
日本731部队生产鼠疫菌,炭疽菌、伤寒菌、霍乱菌作为细菌武器。
教师:
是的,科学技术有时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应该用它造福人类,为人类的和平与发展作贡献。
是不是细菌对人类都有害呢?
学生:
展示演示稿“有益菌”
学生:
交流、讨论,得出结论。
3、细菌对自然界的意义
学生:
展示演示稿“细菌对物质循环的作用”
教师:
上面几位同学主要以上网查阅资料的方法对细菌这一内容从不同的方面进行了研究,并将研究结果制作成多媒体演示稿,说明他们掌握了利用电脑和网络资源来获取信息的方法,也具备了一定的信息处理加工,形成自己的新思想的能力。
其实,探究知识的方法和途径很多,如访问专家学者、社会实践和调查、实验探索等,我们班有些同学就是通过实验来进行探究学习的,下面,请他们来给大家讲讲他们的实验设计,实验现象证明了什么?
学生:
发言及实验现象展示:
我观察到扔在院子花圃里的苹果不久腐烂了,苹果为什么会腐烂呢?
是腐生生活的细菌从已死的或腐烂的动植物组织中获得有机物,并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对自然界物质循环起重要作用,我又做了实验来证明。
我的宠物小蜥蜴死了,我把它院子花圃里的埋在,几个月后挖出来用实物投影仪进行观察,大家看看有什么有变化?
腐生细菌等微生物对自然界中物质循环起着重要作用,维持着生态系统中物质转化的动态平衡和自净作用。
教师:
实验也是我们进行研究性学习的一种重要的方法,这组同学在实验过程中不怕脏、不怕累,学习知识就需要发扬这种勇于探索、不怕困难的精神。
请大家再动动脑筋思考一下,日常生活中那些现象与细菌的腐生的营养方式有关?
学生:
腐生菌与食物腐败的关系等:
气候温暖时,细菌繁殖加快,食物又给细菌提供了水分和养料,腐生菌将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分解,使食物腐败变质。
低温、脱水、真空保存可保持食物新鲜。
教师:
生活中处处有科学啊!
我们学习知识的目的就是将知识运用于解释身边的自然现象,这样才能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将知识运用于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才能将知识转化为能力,转化为我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力量。
三、归纳总结
教师:
通过交流和讨论,你的知识成为了我的知识,你的方法成为了我的方法,在学习中,同学们加强合作和交流,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好,通过前一段时期同学们围绕“细菌”这一内容所进行的研究性学习,通过这节课的交流和讨论,大家学到了关于细菌的哪些知识呢?
请大家进行归纳、总结
学生:
归纳知识结构,写在笔记本上。
学生:
实物投影展示其归纳的知识结构。
学生和教师进行评价。
四、拓展延伸
教师:
关于细菌的知识,还远远不止我们归纳的这些,在前一段时间关于细菌的探究学习过程中,同学们就不断有问题提出,下面展示的就是具有代表性的几个问题。
教师:
多媒体展示
问题1细菌是动物还是植物?
问题2细菌是靠自身分裂来繁衍后代的,只要条件适宜,通常20分钟就能分裂一次,一分为二,二变为四,按此速度计算,一个细菌24小时内能产生2.2e43个后代,总重量为2.2e28克,相当于4个地球的重量!
实际情况下可能实现吗?
问题3大多数细菌的营养方式是异养,有自养的细菌吗?
问题4细菌对于进化污水,保护环境有什么作用?
教师:
引导学生提出新问题:
还有什么问题你想知道?
学生:
提出新问题:
1
人类能否像破译人类基因那样破译细菌的基因,用来改造有害菌,充分利用有益菌呢?
2在日常生活中,杀菌会不会把有害菌和有益菌一块杀掉?
3书上说:
“细菌一般进行分裂生殖,还有别的生殖方式吗?
”
4进行自养生活的细菌是通过那些方式制造营养物质的?
5世界上细菌有多少种?
细菌什么时候在地球上出现的?
人类什么时候怎样发现细菌的?
谁第一个发现细菌的?
教师:
的确,随着我们对自然界了解的不断深入,新的问题会不断产生,激励我们继续探索。
老师相信这些问题同学们自己能够找到答案。
知识不仅可以通过教师的传授来获得,更是可以通过自己的探究活动得到,掌握探究学习的方法,就像掌握了开启知识大门的钥匙,老师希望,同学们将来离开了学校和老师,也能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
学会学习,终生受益,这就是我们开展探究学习活动的目的。
教师:
展示学生研究性学习网站网址:
欢迎大家访问我们的网站,与我们共同学习、交流。
第2节土壤里的微生物
(第2课时:
真菌)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各种食用或药用真菌的形态。
2.识记青霉、曲霉的形状结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
3.描述真菌的主要特征。
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青霉、曲霉的形态、颜色,及新鲜蘑菇的形态,提高观察能力。
2.通过制作孢子印,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激发学生树立生态学的观点,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1.真菌的形状结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
2.描述真菌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
1.怎样识别青霉和曲霉
2.如何制作孢子印
3.真菌的繁殖方式
教学方法
观察法、图示法、实验法
教具准备
1.教师准备:
(1)多媒体画片(各种食用或药用真菌的图片)
(2)投影胶片
(3)学生分组实验用的培养皿、解剖刀、放大镜
2.学生准备:
(1)每小组准备一些新鲜蘑菇或香菇
(2)白纸或玻璃板
(3)查找一些有关真菌的资料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教师:
用谈话法与学生共同简要复习七年级有关真菌的知识。
有哪些同学知道馒头、面包的发酵需要哪一种菌类?
学生:
酵母菌,它是真菌的一类,是一类单细胞种类。
教师:
根据你们查阅的资料,知道真菌还有哪些种类,看谁知道得多,并及时给予鼓励。
学生:
蘑菇、木耳、灵芝、猴头。
学生:
还有青霉、曲霉等。
教师:
同学们回答得非常好,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食用蘑菇、木耳、香菇等营养价值很高的真菌;但我们也经常为桔子长毛、馒头长毛、衣物发霉而苦恼;这些令我们既爱又恨的真菌分别有哪些形态结构特点和特征呢?
这就是本节课我们要探讨的内容。
[创设情境,展开新课]
(学生活动)
观看、认识、讨论、说出名称
有木耳、牛肝菌、香菇、灵芝、银耳、口蘑、猴头菌等。
教师:
同学们认得很对,有哪位同学愿意给大家介绍一下它们有哪些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呢?
学生:
例如香菇,它含有人体必需的7种氨基酸,蛋白质含量比一般蔬菜、水果多,还含有钙、铁、锰等人体必需的矿质元素。
学生:
在古代,传说灵芝具有起死回生的妙用,是一种使人长生不死的灵丹妙药,这当然是没有科学根据的,但它的药用价值确实很高。
教师:
太棒了,告诉老师你们是怎样知道的。
学生:
我们查资料,上网知道的。
教师:
很好,课外资料能使我们的视野更加开阔,既然我们知道这些真菌对人类大有益处,就多吃一些诸如常见的木耳、香菇、银耳等来增强体质。
[观察实验,突出重难点]
教师:
下面我们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培养皿中培养好的青霉和曲霉,注意它们的形态与颜色并思考下列问题。
1.青霉和曲霉在形态和颜色上有什么不同?
2.它们又有什么共同点?
组织同学分组观察,检查学生教具准备情况,给予评价,引导学生发扬集体互助,团结友爱、共同进步的精神。
(学生活动)
1.分组观察本组准备的培养皿中培养好的青霉和曲霉。
2.自学课本63页青霉、曲霉结构图。
每组派代表介绍各组的观察结果,推选最好的一组做总结发言。
学生:
不同点
1.青霉的孢子体排列成扫帚状,而曲霉的孢子体排列成球状。
2.青霉是青绿色的(如桔皮上的毛),而曲霉有黄色、橙红色、黑色(如馒头上的毛)。
相同点:
1.都是多细胞的生物。
2.每个细胞都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
3.都是由菌丝集合而成的。
教师:
这位同学语言准确,观点明确,说服力强,口头表达能力、归纳分析能力很强,大家给他掌声鼓励。
根据刚才你们的总结,完成下列图表。
投影打出
一、填表
二、根
据下图判别它们的名称并回答:
(1)图A是_____________霉,理由是直立菌丝的顶端有_____________结构,图B是_____________霉,理由是直立菌丝的顶端有_____________结构。
(2)请注明③的名称_____________。
(3)图A中①是_____________,成熟时呈_____________色。
图B中④是_____________,一般呈_____________色、_____________色或_____________色。
教师:
巡视同学们完成情况,及时给予激励评价,请两位同学在投影片上完成作业。
(师生活动)
教师:
前面我们已知道蘑菇的营养价值很高,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更容易采到?
学生:
在潮湿阴暗的地方,雨后更容易采到。
教师:
你们现在分组观察准备的蘑菇,观察它们的形态。
学生:
用放大镜观察,小声讨论。
教师:
你们看蘑菇的外形像什么?
学生:
很像一把张开的伞。
教师:
根据你们观察的结果及查阅的资料,大家来总结一下蘑菇的组成。
学生:
整个蘑菇是由子实体和菌丝两部分组成的。
学生:
子实体又由菌盖、菌褶和菌柄组成。
学生:
还有它的孢子生长在菌褶上,依靠菌丝来吸取营养。
教师:
非常好,你们观察得很仔细,资料准备得也很全面,你们填写下面图片:
4.右面是蘑菇的结构示意图:
(1)填写各部分名称。
①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
(2)子实体是由________________构成的。
(3)孢子生在_____________上。
(4)依靠_____________呼吸养料和水分。
请一位同学上来填写
参考答案:
(1)①菌盖 ②菌褶 ③菌柄 ④菌丝
(2)子实体是由菌盖、菌柄构成的
(3)孢子生在菌褶上
(4)依靠菌丝吸收养料和水分
教师:
巡视各小组观察情况,总结交流各组填图情况,加以鼓励。
刚才,我们已观察到青霉、曲霉及蘑菇的形态结构,发现它们与细菌有很多不同之处,它们都属于真菌,那么真菌是怎样繁殖后代的呢?
是否和细菌一样是分裂生殖呢?
根据你们查阅的资料,互相交流看法,然后做出总结,比一比,谁总结得最好。
学生:
互相交流、讨论,尝试回答。
学生:
通过查阅资料及综合刚才所学知识,我们发现,不管是青霉、曲霉还是蘑菇,它们都生有大量的孢子,孢子很轻,能随风飘散到各处,它们遇到合适的环境,就能发育成新个体,所以,我认为真菌是靠孢子来繁殖后代的。
教师:
你分析总结得很对,真菌确实是靠孢子繁殖后代的,但是它们的繁殖是需要合适的环境的,这环境是指什么?
学生:
首先要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其次是阴湿的环境,两者缺一不可。
教师:
很好,你们能举例说明吗?
学生:
比如夏天,受潮的粮食、衣服和皮鞋常常发霉长毛;而干燥的粮食、衣服和皮鞋就不长毛。
学生:
在夏季或秋季的清晨或雨后,在潮湿的树干或草地上容易采到蘑菇。
教师:
这都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呢?
学生:
这说明真菌适于生活在温暖、潮湿,有机物丰富的环境中。
教师:
你们能不能从真菌的生活习性上推测它们的营养方式是属于哪一种?
学生:
不管是青霉、曲霉,还是蘑菇,在营养方式上的共同特点都是利用现成的有机物为食物,所以真菌应属异养。
学生:
又由于它们是靠分解有机物来获取营养的,所以应属于异养中的腐生类型。
教师:
很好,我们知道了真菌的营养方式,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余时间查阅资料,亲自动手栽培一些蘑菇。
[突破难点,推向高潮]
教师:
上节课布置你们回家分组制作孢子印,制作好了没有?
学生:
制好了。
1.你选取的材料是什么?
谈谈制作过程。
2.如何能防止孢子被风吹散?
3.你是如何根据蘑菇孢子印的特点,对蘑菇的位置、形态、作用有更深理解的?
学生:
1.分组观察并讨论
2.讨论实验问题并做出回答
教师:
巡视各小组制作情况,及时给予激励。
请一组同学回答问题
学生:
我们选取新鲜的蘑菇作为实验材料。
制作过程:
1.用解剖刀将菌盖从菌柄上取下来。
2.把菌褶那面朝下平放在白纸上,扣上培养皿。
3.第二天,拿开培养皿和菌盖,就可以看到白纸上留下与菌褶排列一致的放射状孢子印。
学生:
根据观察孢子印,我们了解到蘑菇的孢子位于菌褶内,它是呈球状的,有繁殖后代的作用。
教师:
同学们的探究实验做得非常成功,你们掌握了一定的实验技巧,动手能力得到了锻炼,这对你们今后的学习是大有好处的。
[知识迁移,拓展思维]
教师:
同学们有没有见过灰指甲和足癣病?
学生:
见过,我还得过脚气病呢?
但不知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教师:
甲癣也叫灰指甲,是指发生在指(趾)甲上的癣,是由红色癣菌感染引起的,甲癣是皮肤感染中相当顽固的一种,但只要坚持治疗也是可以治好的。
足癣也叫脚湿气,是一种由足癣菌引起的传染病,许多人得过此病,足癣病人的鞋子、袜子和浴巾等都带有大量的足癣菌。
平时注意个人卫生,避免与患者接触,患了足癣后要及时治疗。
另外,脚气病与脚湿气是两回事,脚气病是一种维生素B1缺乏症,两者不要混淆了。
教师:
青霉、曲霉对人类的害处是有目共睹的,那它们是不是一无是处了?
学生:
不是,比如我们能从青霉中提炼青霉素,用曲霉来制作酱油和酿酒。
教师:
很好,我们看待任何事物都要一分为二,这对于培养我们的辩证思维能力很有益处。
引导学生总结真菌的生殖特点及营养方式,描述真菌的主要特征,比一比,看哪一组同学总结得最好,挑选最好组代表总结。
学生:
1.真菌的靠孢子来繁殖后代的。
2.真菌的营养方式也是异养。
学生:
真菌的主要特征:
1.有多细胞的也有单细胞的。
2.细胞中具有细胞核、细胞质、细胞膜、细胞壁。
3.细胞中没有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营养方式是异养。
4.靠孢子繁殖后代。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认识了几种常见的食物、药用真菌,观察并总结了青霉、曲霉的形态结构,重点对它们的结构进行了探究,对真菌的生殖做了一些实验,最后共同总结了真菌的主要特征,培养了同学们观察、分析、动手的能力。
[巩固练习]
1.青霉区别于曲霉的结构是直立菌丝顶端的分枝结构排列成
A.球状B.丝状C.芽状D.扫帚状
答案:
D
2.工业上能用于制酱油、制酒的是
A.真菌B.酵母菌C.青霉D.曲霉
答案:
D
3.下列生物的细胞中没有成形的细胞核的是
A.水绵B.细菌C.青霉D.海带
答案:
B
4.孢子生在菌褶上的是
A.青霉B.曲霉C.酵母菌D.蘑菇
答案:
D
5.下列生物中,不能靠孢子繁殖后代的是
A.酵母菌B.细菌C.青霉D.蘑菇
答案:
B
快速抢答
1.真菌的细胞内有无成形的细胞核?
答案:
有
2.孢子排列成球状的是哪一类真菌?
答案:
曲霉
3.真菌的生殖方式是什么?
答案:
孢子生殖
4.桔子发霉长得毛与馒头上长得毛是否为同一类霉菌?
答案:
不一样,前者是青霉,后者是曲霉。
[布置作业]
请课余时间设计细菌和真菌的比较表格。
●板书设计
真菌
一、真菌
二、真菌的特征
1.单细胞或多细胞个体
2.细胞内有成形细胞核
3.异养
4.孢子繁殖后代
●活动与探究
活动题目:
学习食用菌的培养
活动内容:
1.调查食用菌的生长环境
2.咨询食用菌的培养方法
活动结果:
学会食用菌的培养
第2节土壤里的微生物
(第3课时:
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描述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能力目标
锻炼学生收集、分析资料的能力
情感目标
认同土壤里微生物的多样性及其对生物圈的平衡和稳定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教学重点
微生物的多样性及其对生物圈的平衡和稳定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教学难点
微生物对生物圈的平衡和稳定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教学方法
收集、分析资料
教具准备
学生课前收集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1、引入:
微生物虽然个体微小,但也是生物圈中不可缺少的一员,对生物圈的平衡和稳定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图片展示:
多种多样的微生物
学生讨论交流。
强调微生物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3、你还知道微生物有哪些作用?
学生交流小组收集的资料
4、归纳小结:
(1)有利的一面
(2)有害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