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第10课 梨园春秋学案 岳麓版必修3.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344357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77.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第10课 梨园春秋学案 岳麓版必修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第10课 梨园春秋学案 岳麓版必修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第10课 梨园春秋学案 岳麓版必修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第10课 梨园春秋学案 岳麓版必修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第10课 梨园春秋学案 岳麓版必修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第10课 梨园春秋学案 岳麓版必修3.docx

《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第10课 梨园春秋学案 岳麓版必修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第10课 梨园春秋学案 岳麓版必修3.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第10课 梨园春秋学案 岳麓版必修3.docx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第10课梨园春秋学案岳麓版必修3

2019-2020年高中历史第二单元第10课梨园春秋学案岳麓版必修3

[课标要求] 了解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说明其艺术成就。

一、戏曲的起源

1.萌芽:

古代带有巫术色彩的仪式活动的“傩”,蕴涵着戏曲的萌芽。

2.发展:

春秋战国以后的宫廷晏乐、杂技百戏具有更多的戏曲元素,唐代宫廷中设有教练歌舞艺人的专门场所,称“梨园”,表演的歌舞戏有一定情节性、叙事性和戏剧冲突。

3.形成:

宋代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出现了许多喧闹的集市和专门的娱乐场所——瓦舍。

两宋之际,在浙江温州一带流行起一种戏曲,称“南戏”,形成完备的戏曲形式。

[温馨提示]“梨园”创立于唐朝,唐代音乐机构之一。

后来,梨园为戏院或戏曲界的别称,梨园弟子,也称梨园子弟,指戏曲演员。

二、元杂剧与昆曲

1.元杂剧:

元杂剧将诗词、歌唱、对白、音乐、舞蹈等多种表演形式结合起来,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角色配合,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的成熟。

代表作家有:

关汉卿、王实甫。

2.昆曲:

明中叶到清中期,是昆曲艺术的鼎盛时期。

兴起于江南昆山的昆曲,文词典雅华美,寓意深切,发音吐字讲究格律板眼。

昆曲的表演以载歌载舞为主要特色,对京剧、川剧、湘剧、越剧和黄梅戏等众多剧种的形成和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而被誉为“百戏之祖”。

三、“国粹”京剧

1.背景:

明清时期,北京作为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为满足皇室贵族、官员、商人和广大居民的文化娱乐需要,四方艺人荟萃一堂,争奇斗艳。

2.形成:

乾隆年间,四大徽班进京,后融合并吸收其他剧种的长处而形成。

3.特点:

四大行当:

生旦净丑;艺术手段:

唱念做打;表演艺术:

象征虚拟,歌舞并重。

4.影响:

京剧将中国戏曲推向一个新的高峰,被称为“国粹”,在人类文化艺术殿堂上放射着奇异光彩。

[知识拓展]生、旦、净、丑是京剧的四大行当。

生主要是男性人物的扮演者,有老生、小生与武生之别;旦主要是女性人物的扮演者,有正旦、花旦、武旦等分支;净俗称花脸,用各种色彩和图案勾勒脸谱以表现其或粗犷豪迈、或阴险毒辣等不同性格;丑一般在鼻梁、两眼之间画一块白粉,属喜剧角色。

主题 影响古代戏曲产生发展的因素

1.宗教、政治、经济因素

(1)宗教:

中国古代戏曲起源于一些带有巫术色彩的活动,后来在国家祭祀和礼仪活动中也采用类似的形式。

(2)政治:

戏曲的传播在很多情况下与政治密切相关。

比如元代杂剧,就是由于元统治者轻视知识分子,致使仕途无门的文人专注于戏曲创作而出现的。

(3)经济:

在宋代以后,南戏、元杂剧发展的根本条件就是城市经济发展、市民阶层队伍壮大,他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增加。

2.文化因素

(1)知识群体队伍的壮大。

无论是知识分子,还是民间艺人;无论是古代戏曲的创造者,还是表演者,正是由于他们的贡献,戏曲艺术才得以发展成熟。

(2)其他文化形式的影响。

南戏吸收了宋词的曲调和唐宋乐曲的成分,元杂剧将诗词、歌唱、对白、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结合起来。

(3)京剧的形成,是地方戏曲与北京语言文化相结合的产物。

总之,中国古代戏曲的发展,前期是以政治因素为主,后期则以经济因素为主,而知识群体则自始至终都起了重要作用。

材料一 徽调、汉戏、昆曲、秦腔等经过五六十年的相互交流、融合,产生了声腔、剧目、表演都独具一格的新剧种——京剧。

200多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京剧不断地发生变革,更加丰富多彩。

材料二 京剧是中国文化的“国粹”之一,xx年,《智斗》《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等经典唱段正式进入中小学课堂,体现了对“京剧”这一“国粹”的保护和传承。

(1)结合材料一分析京剧最终形成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案 因素:

①清代的北京作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戏曲舞台十分活跃,徽剧、汉剧等融合为京剧的形成提供了舞台。

②封建政府的推动,皇室贵族喜好京剧艺术。

③广大艺人,博采众长,广泛吸收其他剧种的长处,逐渐形成了京剧。

④社会发展、人民大众文化娱乐的需要。

(2)京剧为什么被称为“国粹”?

你认为应该怎样使京剧艺术发扬光大?

答案 原因:

①它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京剧经过历代艺人的千锤百炼,吸取了众多地方戏曲的精华,是中国戏曲艺术,更广泛地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

②它被梅兰芳等人传播到世界很多国家,并被世界人民所认可和瞩目。

所以把京剧称为“国粹”,引申说是中国戏曲艺术的总代表。

发扬:

京剧是“国粹”,国家应该加以保护和大力倡导,注意吸取传统京剧艺术的精华;京剧的发展应注意与时俱进,推陈出新。

戏曲发展的“四大步骤”

萌芽:

源于原始宗教“傩”。

完备:

宋代“南戏”。

成熟:

元杂剧。

高峰:

京剧。

1.下列组合项反映了我国戏剧发展的历程,其中包括我国戏曲的萌芽和成熟的标志,它们分别是(  )

①傩戏中使用的面具 ②元代杂剧壁画 ③京剧《玉堂春》

A.①②B.②③

C.①③D.①②③

答案 A

解析 傩戏蕴涵着中国古代戏曲的萌芽,元杂剧标志着戏曲的成熟,京剧把中国戏曲推向一个新的高峰。

根据题意选A项。

2.宋元时期,话本、杂剧的出现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其流行主要是适应了下列哪一社会阶层的需要(  )

A.官僚B.市民

C.皇族D.农民

答案 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分析理解能力。

宋元时期,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兴起,适应其需要,各种文学艺术形式得以发展,如宋词、元曲等。

3.昆曲已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下列有关昆曲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明中叶到清中期,是昆曲艺术的鼎盛时期 ②昆曲兴起于江南昆山 ③昆曲的表演以载歌载舞为主要特征 ④明朝前期,发展成全国性剧种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②③④D.①②④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能力。

明朝中后期,昆曲风靡大江南北,发展成为全国性剧种,故④说法错误。

4.“饮酒仰脸要翻手,喝茶平饮微低头,丑角总要多出相,其他人物要遮口。

”下列与这句艺术谚语有关的是(  )

A.汉赋B.宋词

C.京剧D.小说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能力。

注意题干中的“丑角”,表明这与戏曲中的京剧有关,A、B、D三项都是文学形式。

5.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使用了下列图片,据此判断,他的研究课题应是(  )

A.古代舞蹈艺术的演变B.古代绘画艺术的发展

C.古代市民生活的演变D.古代戏曲艺术的发展

答案 D

解析 通过材料图片获取信息可看出是古代戏曲艺术的发展演变,“杂剧——京剧”的发展。

A、B两项是另外一类艺术形式,C项与图片信息关系不大。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京剧艺术在文学、表演、音乐、唱腔、化妆、脸谱等各个方面,经过几辈优秀艺人的长期舞台实践、执着探索、大胆革新创造,构成了一整套相互制约、相得益彰的格律化和规范化的程式,创造的舞台艺术形象既丰富多彩,又用法严谨,使之成为代表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

京剧作为表演艺术的最大特点,在于虚实结合,最大限度地超脱了舞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以达到“以形传神,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

表演精致细腻,处处入戏;唱腔则悠扬委婉,声情并茂;武戏不以勇猛火爆取胜,而以“武戏文唱”见佳,所有这些成就,在世界表演艺术大花园里,不愧是一朵独放异彩的奇葩。

材料二 清初,京师梨园的昆腔与京腔(又称高腔)并盛。

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秦腔演员魏长生自四川进京,以《浪楼》一剧名动京师,京腔大为减色,竟“使京腔旧本置之高阁”。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扬州的三庆徽班进京,逐渐吸收了京、秦二腔独擅梨园,因此京剧的前身即为徽剧,通称皮簧戏。

原来的徽剧以唱二簧调为主,兼唱昆腔、吹腔、四平调、拨子等,到道光年间汉调进京,于是形成徽、汉合流,促成湖北的西皮调与安徽的二簧调融合,皮簧戏由此而得名。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京剧艺术的特点。

(2)依据材料二说出京剧艺术融合吸收了哪些剧种和腔调?

(3)京剧艺术的形成有什么意义?

答案 

(1)虚实结合,最大限度地超脱了舞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以达到“以形传神,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

表演精致细腻,处处入戏;唱腔则悠扬委婉,声情并茂;武戏不以勇猛火爆取胜,而以“武戏文唱”见佳。

(2)原来的徽剧以唱二簧调为主,兼唱昆腔、吹腔、四平调、拨子等,逐渐吸收了京、秦二腔。

到道光年间汉调进京,于是形成徽、汉合流,促成湖北的西皮调与安徽的二簧调融合;皮簧戏由此而得名。

(3)京剧在中华民族灿烂的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地位,在人类文化艺术的殿堂上也放射着奇光异彩。

解析 本题考查京剧的形成、特点和意义。

(1)、

(2)问根据题目要求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回答。

第(3)问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解析与探究】(教材P43)

提示 1.上排从左至右为孟良、李逵、黄盖、孙悟空;下排从左到右为鲁智深、廉颇、张飞、窦尔敦。

其中孙悟空虽勾脸谱,属于武生行当,其他属于净行当(俗称“大花脸”)。

2.中国戏剧剧词多来源于古代诗词,脸谱与服饰参照绘画技巧,布景与舞台设计参照园林艺术。

中国戏曲表演受限于舞台,但又以虚实结合的手法来超越舞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上的虚拟性和对写意的强调与古代诗词、绘画等艺术有相通之处。

【自我测评】(教材P43)

提示 1.戏曲最初的源头之一是原始时期的歌舞仪式,春秋战国至汉唐时期,宫廷乐舞、杂技百戏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是较为完备的戏曲形式,戏曲完全形成的标志是元杂剧的产生。

此后,戏曲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昆曲的艺术水平达到更高的程度,影响其他剧种的形成和发展。

清中期京剧艺术的兴起代表着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最高成就。

影响戏曲艺术产生发展的因素包括,人们的物质文化需求和精神文化需求、相关艺术形式的继承和发展、特定的时代背景的影响。

2.

(1)艺术成就:

是融文学、音乐、美术、舞蹈等多种艺术因素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被誉为中国的“国剧”;继承了中国古代戏曲发展的优秀成果,成为民族文化中的优秀遗产而代代流传;形成了一大批题材和表现形式多样的优秀剧目,其中相当多的一部分剧目表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美好品质。

(2)特色:

①吸纳众多地方剧种的优点,民间乡土色彩较弱。

②综合性强,在文学、表演、音乐、化妆、脸谱等方面构成了一整套规范化程式。

③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唱、念、做、打表演形式,最大限度地超越了舞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

基础巩固

1.把中国的戏曲艺术称为“梨园”,把学习戏曲的人称为“梨园弟子”,这一称谓的起源应该追溯到(  )

A.春秋战国B.唐代

C.宋代D.元代

答案 B

解析 唐代宫廷中设有教练歌舞艺人的专门场所,称“梨园”,这是最早的来历。

2.《东京梦华录》中记载:

“瓦中多有货药、卖卦……纸画、令曲之类,终日居此,不觉抵暮。

”材料中的“瓦”是(  )

A.专门的贸易场所B.专门的娱乐场所

C.旅舍D.学校

答案 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记忆能力。

“瓦”是宋代专门的娱乐场所。

3.关于元杂剧,元人胡祗说:

“上则朝廷君臣政治之得失,下则闾里市井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厚薄,以至医药卜筮释道商贾之人情物性,殊方异域风俗语言之不同,无一物不得其情,不穷其态。

”这是说杂剧(  )

A.产生的背景复杂B.反映的内容丰富

C.演出的情态逼真D.刻画的人物生动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材料信息反映了元杂剧的内容涉及统治者的得失、民间社会生活、医药、宗教、风俗等各个方面。

4.人们评说昆曲时说“乾隆嘉庆以前有戏有曲,嘉庆道光之际有曲无戏,咸丰同治以后无戏无曲”,昆曲走向衰落。

由此可知,昆曲衰落的主要因素是(  )

A.昆曲自身缺乏创新B.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

C.儒家思想文化的衰落D.西方文化艺术的传入

答案 A

解析 昆曲由“有戏有曲”到“有曲无戏”再到“无戏无曲”的过程,着重体现的是昆曲由于自身原因的衰落,A项正确。

5.山东剧院演出的京剧《郑和下西洋》,创造性地将传统京剧与交响乐有机结合在一起,将东西方文化很好地在一部戏中体现。

由此说明(  )

A.京剧应主要学习西方

B.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

C.京剧的传统部分已经过时

D.国粹京剧不断吸收积极的、合理的因素,一定会不断发展

答案 D

解析 从创造性地将传统京剧与交响乐有机结合分析,说明国粹京剧不断吸收积极、合理的因素,一定会不断发展。

6.中国古代戏曲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小的舞台上,记录着中国传统文化演进的轨迹,从一部戏曲中我们至少可以发现和捕捉:

社会经济、阶级结构、文化特征、统治政策、社会心理。

从元杂剧中我们可以发现和捕捉的有(  )

①城市经济繁荣发达 ②市民阶层发展壮大 ③知识分子地位低下 ④蒙古族和汉族有着不同的思想意识、审美观念和价值取向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①②④D.①③④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及分析能力。

本题可结合元杂剧产生、发展的背景分析。

①②③表述均正确,元杂剧盛行全国,④表述错误。

能力提升

7.“三五步走遍天下,七八人百万雄兵”“咫尺地五湖四海,几更时万古千秋”,这些诗句是对下列中国哪种传统艺术特点的描述(  )

A.魔术B.绘画

C.戏剧D.杂技

答案 C

解析 材料信息是中国戏剧界的行话,形象而准确地道出了戏剧,尤其是舞台剧不受时空限制的特征。

8.“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

”京剧艺术中人物的脸谱(  )

A.真实再现了客观历史

B.固化了大众的历史认知

C.正确评断了历史人物

D.提升了历史人物的价值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京剧脸谱的特点。

京剧脸谱是具有民族特色的一种特殊的化妆方法。

它根据某种性格、性情或某种特殊类型的人物而采用某些色彩。

在京剧脸谱中其颜色是程式化的。

红色象征忠、勇、义、烈,代表人物是关羽;黑色象征刚烈、正直或粗鲁豪爽,代表人物是包拯、张飞、李逵;黄色象征凶狠残暴,代表人物是宇文成都、典韦;蓝色象征性格刚直、桀骜不驯,代表人物是窦尔敦、马武;白色象征奸诈多疑,代表人物是曹操、赵高。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代以后士风颓糜,诸多士大夫狂荡不羁、沉溺声色,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迷恋于戏曲。

明人陈琬《旷园杂记》说,嘉靖四年(1525年)有一位解元周诗,当乡试发榜时,别人都争去省门看榜,他却在戏园里演戏,“门外呼周解元声百沸,周若弗闻,歌竟,下场始归”。

材料二 戏曲通过参与祭祀灶火等民俗活动,成为一种与民众的宗教仪式、年节庆典、春祈秋报、红白喜事浑融一体的民俗艺术,成为民间文化娱乐方式的主要承载物。

清人焦循说:

“郭外各村,于二八月间,递相演唱,农樵渔夫,聚以为欢,由来久矣。

”是对当时平民戏曲生活的生动写照。

材料三 乾隆五十五年,三庆徽班进京,逐渐吸收了京、秦二腔独擅梨园,因此京剧的前身即为徽剧。

道光年间汉调进京,于是形成徽、汉合流,促成湖北的汉调与安徽的徽调融合,京剧逐渐形成。

京剧艺术在文学、表演、音乐、唱腔、化妆、脸谱等各个方面,经过几辈优秀人的长期舞台实践,执着探索,最终成为代表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

材料四 京剧被称为“国剧”“国粹”,逐渐走向世界,被世界所认可。

但有人认为,京剧发展到今天,已不适应现代人的欣赏口味,任其衰亡就是了;另一种观点认为,京剧是原汁原味的国粹,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应该原封不动地加以保存。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归纳明清时期戏曲艺术繁荣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三,归纳京剧形成并迅速发展的原因。

(3)结合材料四,你认为应该怎样看待当前的京剧艺术?

为什么?

答案 

(1)士大夫的推动;戏曲的平民化。

(2)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几代艺术家的不懈努力。

(3)这两种观点都是不合适的。

作为人类文化的宝贵遗产,国家应当对京剧珍惜和保护;京剧应当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更好地适应时代的潮流。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明清以后戏曲艺术迅速发展的原因。

解题的关键在于仔细阅读材料,并进行归纳和分析。

(1)问从材料一、二体现的当时社会的上层和下层对戏曲艺术的喜爱来回答。

(2)问从材料三体现的融汇贯通的作用以及几代人的努力来回答。

第(3)问从材料四反面指出戏曲艺术的发展要与时俱进,原因从文化保护与文化创新两个方面回答。

 

2019-2020年高中历史第二单元第10课梨园春秋教案岳麓版必修3

教材分析

《梨园春秋》是高中历史必修3第二单元《中国古代文艺长廊》的最后一课。

本课既是本单元主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对前面四个部分的一个总结。

要求学生能通过本课的学习全面地认识中国古代文艺发展的全面性和完整性,并加深学生对政治经济的发展与思想文化发展关系的认识。

本课主要介绍了中国的戏曲艺术产生与发展的历程。

教材共分三目:

戏曲的起源、元杂剧与昆曲以及“国粹”京剧,以此向学生展示我国古代辉煌的戏曲艺术成就。

学情分析

1、教学对象:

高二学生。

2、有利之处:

学生对中国古代政治经济的发展已经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学生在音乐课及日常生活中也能偶尔接触戏剧这种艺术,对它的一些形式不会陌生。

3、不利之处:

现在的学生对戏剧这种相对古老的艺术不感兴趣,甚至有抵触情绪,对于它的现状关注不够;学生还比较缺乏把思想文化与政治经济相结合学习分析的能力。

教学目标

1.课标要求

了解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说明其艺术成就。

2.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好相应课件的同时,丰富自己的戏曲知识,准备一段家乡地方戏的表演;

2.学生提前预习课文,并拓展自己的戏曲知识。

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黄梅戏《女驸马》片断)

刚才大家听到的是黄梅戏中经典的《女驸马》片断,除了黄梅戏,大家还了解哪些戏曲形式?

中国的地方戏多达360多种,称得上世界之最。

中国戏曲作为世界上三种古老的戏剧文化之一:

(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

三者当中,中国戏曲成熟最晚,到12世纪(宋元时期)才形成完整形态。

然而,800多年来,经过不断丰富、革新与发展,一直持续到现在,表现了旺盛的生命力。

成为现今仍然存活的古老戏剧。

下面我们一起走进梨园春秋,聆听梨园弟子的心声,感悟中国戏曲之美。

(设计思路:

以学生较为熟悉的艺术作品导入新课,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兴奋点和提高对本课的学习期望值。

讲授新课:

追朔中国古代戏曲的源头,中国古代戏曲的源头可以追朔到原始社会的一种巫术仪式:

傩仪。

一、中国古代戏曲的源头——傩仪

创设情境一:

傩仪是怎样产生的呢?

设想一下原始人类的生存环境。

问题1:

在原始社会,原始人类(生存条件极其恶劣,生命经常受到威胁,人们对自然认识很有限)遇到一些可怕的事情总是归于一种无形的力量,认为是“鬼”、“怪”作祟,在这种情况下,怎么办?

学生阅读课本回答问题,多媒体展示傩的图片资料,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创设情境二:

展示“傩”的两种写法

通过对“傩”字的分解,更深层次理解何为傩。

教师讲解先秦时傩仪的发展。

创设情境三:

展示傩与戏曲的图片

问题2:

为什么说傩是中国古代戏曲的起源?

两者之间有哪些异同?

学生通过图片对比及已学知识分析得出,教师总结。

创设情境四:

由标题和河南卫视《梨园春》引入

问题3:

为什么把戏曲界称为“梨园界”,戏曲演员称为“梨园弟子”?

学生课前预习,查找资料。

课堂检查预习情况,并补充说明。

(设计思路:

通过创设情境,展示图片,由生活引入,给学生以直观贴近的印象,设置相应问题,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探究。

过渡:

傩仪与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戏曲形式相差甚远,仅仅是蕴含着古代戏曲的萌芽。

中国古代戏曲初步形成:

宋代南戏。

二、中国古代戏曲的形成——宋代南戏

创设情境一:

展示《清明上河图》局部图片

问题1:

图中人们在什么地方,正在干什么?

学生观察根据所学知识得出

创设情境二:

展示宋代经济分布图

问题2:

指出这种戏曲流行的区域,并说一说为什么在这一地区戏曲获得了很大发展?

学生阅读课本可得出区域,结合所学知识观察地图可得出此时经济重心南移

创设情境三:

补充展示材料

材料一:

南戏最初流行于浙江的温州、福建的泉州、福州一带而得名,这些地区地处东南沿海,工商业发达城市经济繁荣,民间表演技艺十分兴盛。

材料二:

瓦中多有货药、买卦、饮食、纸画、全曲之类,终日居此不觉低暮。

问题3:

南戏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通过阅读材料总结归纳,教师补充。

创设情境四:

展示材料

宋人周密《癸辛杂识》记载,温州乐清县有个叫祖杰的恶霸和尚欺压百姓。

乡人告到官府,祖杰行贿于官府,官府不但不治他的罪,反而将告状人治罪下狱。

在这种情况下民间艺人将之写成戏文上演,广为宣传,造成社会舆论压力,最后恶霸和尚被治罪。

问题4:

通过材料分析南戏的特点及功能

(设计思路:

通过展示图片、材料,引导学生结合必修一、二知识,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渡:

当南戏在温州等地兴起时,中国北方也正在酝酿着一种新的戏曲形式:

元杂剧。

元杂剧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戏曲的真正成熟。

三、中国古代戏曲的成熟——元杂剧

创设情境一:

由学生熟悉的“元曲四大家”引入,播放视频《元朝戏曲》,展示元朝等级划分图

问题1:

通过视频、材料总结元杂剧形成的背景、元杂剧的特点及意义。

学生认真观看视频,从视频材料中分析得出,教师补充总结。

(设计思路:

关于元杂剧的成因和特点都十分抽象,因此,通过视频直观展现,弥补文字叙述不足的缺陷)

四、中国古代戏曲的发展——昆曲

学生阅读课本,完成多媒体展示的知识框架(填空的形式),教师总结补充。

(设计思路:

由学生阅读课本自主掌握,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同时以此方式集中学生注意力)

过渡:

电影《梅兰芳》大家已很熟悉,剧中人物梅兰芳是我国著名的戏曲艺术表演大师,他11岁登台,20岁已闻名于京沪。

你知道她表演的是什么戏曲种类吗?

在其中他最擅长扮演什么角色?

五、中国古代戏曲的繁盛——京剧

1.产生背景

问题1:

既然叫“京剧”,我们能不能认为京剧就是北京地区土生土长的戏曲形式?

如果不能,那为什么叫京剧?

问题2:

在京剧产生之前,北京地区流行哪些戏曲形式?

问题3:

为什么这些戏种都要到北京表演?

学生根据查阅资料、教材内容回答,教师总结补充。

2.产生过程

问题4:

京剧的发端遇到了什么契机?

问题5:

京剧发端的标志事件是什么?

问题6:

在北京地区地方戏曲繁荣发展的情况下,假设你是徽班的班主,你要怎样才能使你的徽班在北京站住脚跟,吸引观众,并获得进一步的发展?

学生活动:

学生根据查阅资料、教材内容回答,教师总结补充。

创设情境一:

播放视频《中国戏曲真神奇》

问题7:

中国戏曲有哪些艺术特色?

学生观看视频,小组讨论总结,各小组代表发言,教师总结。

(设计思路:

学生通过自主查阅资料,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视频资料,感悟中国戏曲之美,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

课堂延伸

作为陕西人,你了解家乡的地方戏吗?

学生就自己查阅的资料回答,教师补充说明。

推荐学生唱秦腔,教师参与其中。

(设计思路:

通过说秦腔、唱秦腔,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家乡戏曲的情愫。

课堂小结:

播放《说唱脸谱》

古老的戏剧作为中华民族优秀和独特的文化遗产,也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它经历了从萌芽到成熟繁荣的历程。

但进入当代社会,它也面临巨大的生存危机。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根据时代发展不断变革创新,让80后、90后、00后都喜闻乐见呢?

这是摆在所有文化工作者面前的严峻课题,也是我们应该关注的问题。

课堂练习:

1、原始时代的人们戴起凶恶面具,口中高呼“傩傩”,主要是为了:

A、占卜凶吉B、部落战争前先进行誓师

C、辟邪消灾,惊吓驱逐恶魔D、驱除寒冷,热身抗寒

2、宋朝南戏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A、社会经济的发展,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