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母题题源系列专题11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含.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344308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00.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生物母题题源系列专题11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含.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考生物母题题源系列专题11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含.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考生物母题题源系列专题11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含.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考生物母题题源系列专题11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含.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考生物母题题源系列专题11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含.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生物母题题源系列专题11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含.docx

《高考生物母题题源系列专题11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含.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生物母题题源系列专题11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含.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生物母题题源系列专题11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含.docx

高考生物母题题源系列专题11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含

母题11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母题来源一】2019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理综生物(全国Ⅲ卷)

【母题原题】下列关于人体组织液的叙述,错误的是

A.血浆中的葡萄糖可以通过组织液进入骨骼肌细胞

B.肝细胞呼吸代谢产生的CO2可以进入组织液中

C.组织液中的O2可以通过自由扩散进入组织细胞中

D.运动时,丙酮酸转化成乳酸的过程发生在组织液中

【答案】D

【解析】

【分析】内环境及其各组分之间的关系:

①内环境的概念:

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

②各组分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

【详解】血浆中的葡萄糖通过毛细血管壁细胞进入组织液,再通过组织液进入全身各处的细胞,包括骨骼肌细胞,A正确;肝细胞生存的内环境是组织液,因此其代谢产生的CO2以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入到组织液中,B正确;氧气通过血红蛋白被输送到全身各处的组织液,再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从组织液进入组织细胞中,C正确;运动时,丙酮酸转化成乳酸的过程属于无氧呼吸的过程,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而不发生在组织液中,D错误。

故选D。

【命题意图】本专题主要考查内环境的组成成分、理化性质、各成分之间的关系等知识,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知识运用能力。

【命题规律】以文字叙述、表格、图形等形式考查组织液、血浆、淋巴的判断,内环境中存在的物质判断,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等。

【得分要点】

1.内环境示意图中各成分的判断方法

(3)A端若为动脉上端,则A处氧分压高于B处,A处营养物质含量高于B处,B处CO2和代谢废物含量均高于A处。

2.内环境中存在和不存在的物质的判断

(1)存在的物质

(2)不存在的物质

3.血浆pH维持稳态的机制(以H2CO3—NaHCO3缓冲对为例):

4.从组织水肿的原因分析理解渗透压的作用

组织间隙中积聚的组织液过多将导致组织水肿,引发原因如图所示:

5.巧用“箭头走向”分析内环境物质交换示意图

(1)分析

单方向(箭头)

双方向(箭头)

(2)结论:

甲是细胞内液,乙是组织液,丙是血浆,丁是淋巴。

6.“四看法”排除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7.内环境稳态三方面的易错点

(1)各指标稳态的意义

①血糖正常——保证机体正常的能量供应;

②体温、pH相对稳定——酶活性正常,细胞代谢正常;

③渗透压相对稳定——维持细胞正常的形态和功能。

(2)理化性质失调

①pH失调——酸中毒、碱中毒;

②渗透压失调——细胞形态、功能异常,发生呕吐等现象;

③体温失调——发热、中暑等。

(3)内环境化学成分失调

①血浆中蛋白质含量降低,可导致组织水肿;

②血浆中含氮废物过多,可导致尿毒症;

③血浆中Ca2+过低,可出现抽搐现象;

④血糖失调,可导致低血糖、糖尿病等。

1.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A.内环境中含有多种成分,如呼吸酶、尿素等

B.组织液在一定条件下可渗入血浆和淋巴

C.当内环境的稳态被破坏时,必将引起酶促反应速率减慢

D.内环境的稳态就是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中

【答案】B

【解析】体液是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细胞内液是指细胞内的液体,而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也称为内环境,凡是发生在血浆、组织液或淋巴中的生理过程都是发生在内环境中的生理过程。

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的各器官,系统的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因此在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是保持动态平衡的。

呼吸酶存在于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A错误;组织液在一定条件下可渗入血浆和淋巴,血浆也可以渗入组织液,但是淋巴不能渗入组织液,B正确;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时,可能会导致酶促反应速率减慢,C错误;内环境的稳态是指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中,D错误。

2.图中a、b、c为相应部位的细胞外液。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b中蛋白质含量多于a

B.a中不含有淋巴细胞

C.长期营养不良会引起b增多

D.c中含有血浆蛋白、激素等

【答案】C

【解析】据图可知,a所处的管道没有盲端,为血管,则a为血浆;c所处的管道具有盲端,为淋巴管,则c为淋巴,b位于组织细胞间隙,为组织液。

血浆与组织液相比,含有较多的蛋白质,A项错误;血浆中含有淋巴细胞,B项错误;长期营养不良会导致血浆蛋白含量减少,组织液渗透压相对增大,导致组织液增多,C项正确;正常情况下血浆蛋白位于血浆中,D项错误。

【点睛】组织水肿是指组织间隙中积聚的组织液过多,其引发原因包括2大层面5项原因,如图所示:

3.下列物质不属于内环境组成的是

A.水

B.无机盐

C.氨基酸

D.血红蛋白

【答案】D

【解析】内环境的主要成分是:

水约90%,蛋白质,无机盐,以及血液运送的物质(如氧气、二氧化碳、葡萄糖)和非蛋白质类含氮化合物(如尿素、尿酸、肌酸、肌苷、氨基酸、多肽、胆红素和氨气等);血红蛋白为红细胞内的蛋白质、氧化酶是细胞内酶,都不是内环境的成分。

水属于内环境的成分,A错误;无机盐属于内环境的成分,B错误;葡萄糖属于内环境的成分,C错误;血红蛋白位于红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D正确。

4.下图为人体体液物质交换示意图。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乙酰胆碱可以存在于②中

B.①与②之间通过毛细血管管壁进行物质交换

C.细胞外液①、②、④依次为血液、组织液、淋巴

D.正常情况下,血红蛋白不会存在于①中

【答案】C

【解析】分析题图:

①是血浆,②是组织液,③是细胞内液,④是淋巴,其中血浆和组织液之间的成分可以相互转化,组织液可以转化成淋巴,淋巴可以转化成血浆;淋巴、组织液和血浆中的成分与生活在其中的细胞成分也可以相互转化。

乙酰胆碱是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可以存在于②组织液中,A正确;①是血浆,②是组织液,两者之间通过毛细血管管壁进行物质交换,B正确;根据以上分析已知,①是血浆,②是组织液,③是细胞内液,④是淋巴,C错误;血红蛋白位于红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因此正常情况下,血红蛋白不会存在于①中,D正确。

5.护士给我们进行肌肉注射和静脉注射时,药物分别直接进入

A.细胞内液、血浆

B.组织液、组织液

C.组织液、血浆

D.细胞内液、细胞内液

【答案】C

【解析】人体静脉里流动的是血液,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肌肉注射和静脉注射不同,前者注射物直接进入组织细胞间隙即组织液,后者则直接进入血管从而进入血浆。

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细胞外液组成;静脉注射是指药物直接注射到血浆中,而肌肉注射是指药物直接注射到组织液中,综上分析,C正确,ABD错误。

6.如图为人体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示意图,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人体内不同部位的液体。

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体液①中含有激素、氨基酸、尿素、CO2等物质

B.②内没有蛋白质

C.③若产生乳酸会引起①、②、④内pH的剧烈变化

D.①、②、④是机体进行细胞代谢活动的主要场所

【答案】A

【解析】体液①为血浆,其中含有调节物质、营养物质及代谢废物等,故含有激素、氨基酸、尿素、CO2等物质,A正确;②是组织液,其中蛋白质含量相对血浆而言较少,B错误;③内若进行无氧呼吸会产生乳酸,但因内环境中有缓冲物质存在,故不会引起①、②、④内pH的剧烈变化,C错误;①、②、④组成了细胞的内环境,而机体进行细胞代谢活动的主要场所是细胞质基质,D错误。

【点睛】血浆、淋巴、组织液中物质:

①小肠吸收的物质在血浆、淋巴中运输:

水、盐、糖、氨基酸、维生素、血浆蛋白、甘油、脂肪酸等;②细胞分泌物:

抗体、淋巴因子、神经递质、激素等;③细胞代谢产物:

CO2、水分、尿素等。

7.下列关于多细胞动物内环境与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A.高等动物的细胞不能直接与外部环境接触,需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交换

B.内环境的稳态给细胞提供了一个物理、化学因素都比较稳定的环境

C.细胞外液中的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构成了动物体的内环境

D.失去了内环境的稳态,代谢活动就不能进行,细胞的生存就会出现危机

【答案】B

【解析】1、内环境是指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2、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

(1)实质:

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和化学成分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

(2)定义:

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

(3)调节机制: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4)层面:

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

(5)意义:

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高等动物的部分细胞能直接与外部环境接触,如人体表皮细胞直接与外界接触,但需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交换,A错误;内环境是细胞生活的环境,其稳态给细胞提供了一个物理、化学因素都比较稳定的环境,B正确;内环境就是指细胞外液,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C错误;失去了内环境的稳态,代谢活动可能会进行,但不能正常进行,细胞的生存就会出现危机,D错误。

8.下表是各种液体的pH比较表格,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液体

细胞外液

细胞内液

尿液

B液

pH

7.35〜7.45

6.00〜7.40

4.50〜8.00

0.80

A.细胞外液、细胞内液、尿液、胃液等共同构成体液

B.血浆pH接近中性,为7.35〜7.45

C.细胞内液的pH变化范围大于细胞外液

D.肾脏可以通过排出酸性尿或碱性尿调节内环境的pH

【答案】A

【解析】体液包括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尿液和胃液都是体外环境,不属于体液,A错误;血浆pH为7.35〜7.45,接近中性偏一点碱性,B正确;根据表格数据分析可知,细胞内液的pH变化范围大于细胞外液,C正确;肾脏可以通过排出酸性尿或碱性尿调节内环境的pH,D正确。

9.组织水肿是由于组织液增多、大量积累在组织细胞间隙造成的。

下列各项中不会引起组织水肿的是

A.营养不良导致血浆蛋白含量减少

B.肾小球炎症导致蛋白尿

C.饮食过咸导致血浆渗透压过高

D.淋巴回流受阻组织液中滞留大分子物质

【答案】C

【解析】营养不良,血浆蛋白含量减少,导致血浆渗透压降低,组织液的渗透压相对升高,引起组织水肿,A正确;肾脏病变引起细胞内外液体交换失衡,肾炎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引起水滞留,导致组织水肿,B正确;食物过咸导致血浆渗透压增高,在短期内会使组织液减少,不会引起组织水肿,C错误;毛细淋巴管受阻,组织液中大分子蛋白质不能回流至毛细淋巴管而导致组织液浓度升高,吸水造成组织水肿,D正确。

【点睛】组织水肿是由于组织液增多造成的,其水分可以从血浆、细胞内液渗透而来,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过敏反应中组织胺的释放引起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其浓度升高,吸水造成组织水肿;

(2)毛细淋巴管受阻,组织液中大分子蛋白质不能回流至毛细淋巴管而导致组织液浓度升高,吸水造成水肿;(3)组织细胞代谢旺盛,代谢产物增加;(4)营养不良引起血浆蛋白减少,渗透压下降,组织液回流减弱,组织间隙液体增加,导致组织水肿现象;(5)肾脏病变引起细胞内外液体交换失衡,肾炎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引起水滞留,导致组织水肿。

10.以下关于人体内环境和稳态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氨基酸、唾液淀粉酶、神经递质属于人体内环境的成分

B.人体剧烈运动时产生的乳酸会导致血浆pH显著下降

C.维持内环境的稳态,是机体正常生命活动保障的必要条件

D.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血浆中血红蛋白及无机盐的含量

【答案】C

【解析】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

(1)实质:

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

(2)定义:

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

(3)调节机制: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4)层面:

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

(5)意义:

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唾液淀粉酶分布于消化道内,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A错误;由于血浆中存在缓冲物质,所以人体剧烈运动时产生的乳酸不会导致血浆pH显著下降,B错误;维持内环境的稳态,是机体正常生命活动保障的必要条件,C正确;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血浆中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而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中,D错误。

11.下图表示肝细胞与甲、乙、丙三种细胞外液的物质交换关系,叙述正确的是

A.甲、乙、丙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调节

B.NaHCO3可与乙中的乳酸反应,使乙PH稳定在7.35~7.45

C.如果甲中蛋白质含量偏低,将会出现组织水肿

D.乙中的葡萄糖通过甲进入肝细胞再被彻底氧化分解共需穿过3层磷脂双分子层

【答案】B

【解析】据图分析,甲是组织液,乙是血浆、丙是淋巴,组织液、淋巴和血浆共同构成内环境,即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

图中甲、乙、丙构成内环境,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A错误;NaHCO3可与血浆中的乳酸反应,使血浆pH稳定在7.35~7.45,B正确;如果组织液中蛋白质含量偏低,会导致组织液渗透压降低,引起组织液减少,不会出现组织水肿,C错误;血浆中的葡萄糖通过组织液进入肝细胞再被彻底氧化分解需穿过2层毛细血管壁细胞膜、1层肝细胞和2层线粒体膜,因此共需穿过5层磷脂双分子层,D错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