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343878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7.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docx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

教师

授课时间

课时

第一课时

课题

1白鹭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1、感受白鹭的美,体会作者在这个形象中寄托的思想感情。

2、认识《白鹭》不拘泥于对形象具体实在的描写而取其神韵的写作特点,并尝试学习这种写作方法。

3、把握《关于散文<白鹭>》观点态度,理解其写作特点,学写简短的评论。

4、学习鉴赏咏物散文,通过揣摩语言体物,悟情,欣赏作者的情趣之妙。

5、鼓励学生用心感受生活,善于发现生活中的平凡事物之美,提升审美能力,丰富人生内涵。

 

教学重难点

1、欣赏《白鹭》,体物、悟情,品味优美的语言,力求形成独特的感受。

2、了解评论文的基本特征,理解作者的观点,并在比较阅读中形成独特感受,表达独到的认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预习导学

1、读课文《白鹭》2遍,找寻有关白鹭的诗或图片感受白鹭之美。

2、掌握下列词语

冷峻()真zhì()chún()厚Wǎn()约

juàn()隽永绮丽()tián()淡ruì()智

喙()kēngqiāng()Liáo()廓

suō()毛清澄(chéng)shì()好镜xiá()

3、预习中存在的疑惑有: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一定还记得唐代大诗人杜甫的名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被称为小杜的杜牧还有一首专写白鹭《鹭鸶》的诗:

“雪衣雪发青玉嘴,群捕鱼儿溪影中。

惊飞远映碧山去,一树梨花落晚风。

白鹭是很美的,美得就像一首诗。

我国现代大文豪郭沫若写了一篇优美的散文来赞美它。

现在我们先来阅读这篇文章,品味、感悟、欣赏,想一想他的文章中有哪些独特的感受和独到的认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

郭沫若(1892—1978),现代作家、诗人、戏剧家、历史学家和古文字家。

原名郭开贞,号尚武,后改名沫若。

四川乐山人。

1921年,出版诗集《女神》成为中国新诗的奠基人。

创立了著名的《屈原》、《蔡文姬》、《武则天》等六部历史剧和大量诗文。

郭沫若早期的诗文,感情炽热,语言激昂,而以后的作品则较多的是清新、俊逸。

他极具天赋,在各种文学体裁的创作、翻译、史学、文字学等方面都有建树,是少有的全能型人才。

2、检查字词情况

多音字辨析隽秀jùn隽:

隽永juàn澄:

澄碧chéng澄沙dèng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看看作者刻画了白鹭的怎样的独特的美?

配乐朗诵

三、再读课文,体会白鹭之美

1、画出描写白鹭独特的美的句子。

2、说说你对白鹭的整体印象。

3、课文解析

(1)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起句用一个比喻从总体上赞美白鹭。

比喻新奇、贴切。

精巧:

精致、小巧、美妙。

诗:

富有韵味、极耐品味。

(2)白鹭“色素的配合”从哪里可以体现出?

作者如何评价?

学生讨论,师生总结:

色素美:

评价:

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

(3)白鹭“身段的大小”从哪里可以体现出?

作者如何评价?

学生讨论,师生总结:

身段美:

评价:

(4)白鹤、朱鹭、苍鹭与它相比呢?

(附图比较)

白鹭:

白鹤:

朱鹭、苍鹭:

(5)然而白鹭却因为它的常见,而被人忘却了它的美。

作者告诉我们怎样的哲理?

学生讨论,师生共同总结:

(6)白鹭静若处子,动若脱兔。

文章展现了白鹭哪些动态美?

师生共同讨论总结:

图画之美:

清田独钓图(附图)

悠然之美:

清晨望哨图(附图)

清澄之美:

黄昏低飞图(附图)

白鹭之美——美在无声,美在自然,美在含蓄,美在骨子里。

四、合作探究,把握主旨

1、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有什么特点?

又有什么不同?

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开头句的比喻旨在点出作者的发现,引出下文;结尾处两句比喻是对全文的总结,在上文描写的基础上进一步提示出白鹭美的本质。

2、通读课文

《白鹭》一文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这篇散文通过对白鹭的歌颂,讴歌了那些“因为它常见,而被人忘却了”的美。

3、从这个感悟中,你在生活中能发现常见的美吗?

五、课文小结

郭沫若先生的小品文清纯自然,别有情趣,《白鹭》更是其中的精品。

这是一曲自然美的赞歌。

作者长于形象和色彩刻画,比喻新奇贴切,意境清丽悠远,富有浓浓的诗情画意。

六、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

教师

授课时间

课时

第二课时

课题

1白鹭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1、感受白鹭的美,体会作者在这个形象中寄托的思想感情。

2、认识《白鹭》不拘泥于对形象具体实在的描写而取其神韵的写作特点,并尝试学习这种写作方法。

3、把握《关于散文<白鹭>》观点态度,理解其写作特点,学写简短的评论。

4、学习鉴赏咏物散文,通过揣摩语言体物,悟情,欣赏作者的情趣之妙。

5、鼓励学生用心感受生活,善于发现生活中的平凡事物之美,提升审美能力,丰富人生内涵。

 

教学重难点

1、欣赏《白鹭》,体物、悟情,品味优美的语言,力求形成独特的感受。

2、了解评论文的基本特征,理解作者的观点,并在比较阅读中形成独特感受,表达独到的认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你们认为《白鹭》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一是巧妙运用了衬托比较的方法。

如以白鹤、朱鹭、苍鹭等相近或同类的动物来比较,以显出白鹭“色素的配合,身段的大小,一切都很适宜”。

二是这篇散文不像通常的咏物散文那样对描写对象作详尽客观描述,而是以粗线条的勾勒和大写意的手法表现歌咏对象。

表现了作者重在抓住歌咏对象的神韵而不拘泥实在描写的独创风格。

二、阅读《关于散文<白鹭>》:

1、词语掌握:

1、冷峻:

真挚zhì

婉约:

隽juàn永:

绮qǐ丽:

睿ruì智:

恬tián淡:

磅礴:

铿锵kēngqiāng

寥廓:

liáokuò:

2、初读课文,理解作者是如何来评论的。

这是一篇随笔式的评论。

作者晓雪是诗人、散文家,又是评论家,这篇文字既有挥洒自如的特点,又兼有文笔优美和科学严谨的品性。

第一部分(1—2)介绍散文的特点和各种风格的散文。

第一节:

表白了作者关于散文的随意性和多样性的见解。

由此生发出散文是“一种没有固定格式的最自由自在的文体”的观点。

第二节:

作者以他的博识信手举出一些作家为例证,并扼要的指出他们在艺术风格上突出特色。

指出这些作家风格上的不同,一方面有力支撑作者上文提出的观点,同时又为下文概括郭沫若的散文风格作一个铺垫。

另一方面也可以使读者在比较中对郭沫若的风格有更准确把握和理解。

第二部分(3-7)认为白鹭是一篇耐人寻味的好散文。

第四段是本文的核心段落,它着重指出了《白鹭》的写作特点。

在文字上是“非常精彩、极其简练”,而在感受上则是“抒写了作者对白鹭的独特的感受和独到的认识”。

(三)、讨论、探究:

1、文题是《关于散文<白鹭>》,可是文章从散文特点和风格写起,是否在“兜圈子”?

文章起笔从对散文的总体评价入手,实际上是作为评价《白鹭》的指导思想。

因为散文的文体形式最自由自在,所以才会在不同作家身上表现出风格迥异的多姿多彩。

作者扼要的指出一些作家的艺术风格上的突出特色,然后由“面”到“点”,带出郭沫若的散文风格,使读者在比较中对郭沫若的风格有更准确把握和理解。

这样从大处着眼,以大写小,以小见大,从散文的笔挺特征和散文风格的多样落笔来评一篇散文,显得大气而不拘束。

2、找出文中对《白鹭》评价的语句:

①第四小节开头。

用高度概括的语言对《白鹭》进行评价。

“非常”“极其”“独特”“绝妙”使用恰当。

在感受上抒写了作者对白鹭的独特的感受和独到的认识。

②第五、六段对姚鼐、莱辛的文字的引用,目的是在于强化注重阅读感受的一种阅读方式。

那如何理解这二段话?

对姚鼐一段话的理解:

以一连串的比喻说明文章的一种很高的境界。

以自然风物喻文章的气韵生动,以珠玉之辉、鸿鹄之鸣形容文章的深远辽阔的境界。

作者用这段话是为了说明郭沫若的《白鹭》是一篇境界和品位很高的散文,是郭沫若“豪放激越、气势磅礴”的风格以外的又一种“柔婉清丽、秀美含蓄”的风格。

意在告诉读者要感受这篇散文的魅力和艺术价值,必须用心品味,否则是无法发现水面的涟漪和珠玉的光辉,是无法听出廖廓天际的鸿鹄的鸣叫的。

对莱辛的一段话的题解:

说明欣赏文学作品不能浮光掠影地粗疏阅读,必须仔细品味,方能进入其艺术境界。

引用这两段话,目的是说明,《白鹭》达到了一个很高的艺术境界,惟有深入品味,才能知其味。

③最后一段文字引用莱辛的话和《白鹭》的原文赞美白鹭的文字,是不是一种偷懒的方法?

看似是一种偷懒的做法,实际上非常成功的一种弄“拙”成“巧”的写作技巧,看似轻而易举,实则颇具匠心。

3、这篇文章写法上是粗线条的,看似通篇信笔写来,无心结构,却又不蔓不枝紧紧围绕评论的对象。

你是如何理解的?

它没有一般评论文字的枯燥呆板,在随意性的文字中又蕴含严谨的逻辑和科学的道理,正是这篇极具诗意的评论的最大特点。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

2、完成练习册

六、作业

完成导学练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

教师

授课时间

课时

第一课时

课题

2落花生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掌握本课7个生字、正确读写第10自然段,会用“居然”造句。

2、能分角色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重点句段。

3、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哪些内容是详写的,哪些内容是略写的,并初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4、理解课文中深刻含义的句子,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5、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学习作者的写法写一写身边的事物。

二、过程与方法

1、自学生字新词,并用“居然”造句。

2、理解课文中的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这样写的好处,懂得做人的道理。

3、用借物喻人的方法写写身边的食物。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懂得“做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教学重点

1.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

 2.掌握详略得当的写法。

教学难点

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趣,揭示课题

1、出示谜语,猜猜它是哪种植物?

“根根胡须入泥沙,自造房屋自安家,地上开花不结果,地下结果不开花。

”(花生)

2、(出示花生的图片)说说花生的作用。

3、思考:

为什么叫落花生呢?

教师解题:

花生又叫落花生,因为花生的花落了,子房柄就钻到士里长成花生荚,所以叫落花生。

4、落花生不仅是农作物的名字也是本篇作者的笔名,他为什么取这个笔名呢?

留着这个问题,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文中,走进许地山童年的时光。

5、板书:

15.落花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选择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要求:

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

2、检查认读生字词情况

3.检查学生读课文情况,指名读指定的段落,评议读的情况。

4.默读课文,思考:

课文围绕落花生讲了哪些事?

板书:

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

5、你能说说哪些部分是详写,哪些部分是略写吗?

(认识详略)

详写:

议花生

略写:

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

(三)细读课文、重点感悟

1、略学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指名读

(2)、课文中哪些词语写种花生的经过?

这些词语能颠倒吗?

为什么?

(3)、抓住对“居然”理解(什么意思?

用在什么情况下?

课文为什么要用“居然”呢?

练习用“居然”造句。

(4)、指导朗读(读出惊喜)。

2、学习“尝花生、议花生”

过渡:

母亲为了庆祝收获,提议过一个收获节,在收获节上一家人是怎样议论花生的好处的?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三个人分别说花生的好处是什么?

姐姐说它味美;

哥哥说可以榨油;

“我”说便宜,大家都喜欢吃。

(3)学生根据收集的课外资料补充花生的好处

(4)亲认为花生的好处是什么呢?

指名读父亲的话。

(5)、父亲认为花生最可贵的是什么?

默读第10自然段,小组讨论,完成表格。

 

花生

桃、石榴、苹果

位置

 

 

外表

 

 

印象

 

 

(6)、所以,父亲仅仅是在说花生吗?

父亲希望我们学习花生什么?

(再读读父亲说的话,引出“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7)、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人也像这花生一样,外表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举例子(清洁工、送报员、)

(8)、作者明白父亲的希望吗?

从哪一个句子可以看出,引出“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理解句子:

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并指导朗读[肯定]。

“体面”什么意思?

什么叫“只讲体面”?

什么是“有用的人”?

(9)、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父亲的话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对我产生了很深的影响,他长大后埋头苦干,默默奉献,在抗日战争中,他为抗日奔波劳累过度而去世,年仅48岁,他的确是一位具有花生精神的人。

齐读他说的这句话:

“我要像落花生一样,踏踏实实地做一个淳朴的人,有用的人,我要为中华而生,为中华而贡献。

(四)、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1、作者为什么以落花生为笔名,文章为什么要用“落花生”做题目?

(作者写这篇文章是为了回忆父亲的教导,更严格地要求自己按照父亲的“像花生那样”踏踏实实、不求虚荣地去做人。

因为父亲的话是由花生引出的,又用花生的特点比喻做人的美德,希望子女像花生一样做人,所以用这个题目。

2.结合“我”的一段话,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课文通过收获节上一家人对花生好处的议论,说明要做对别人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五)、总结写法,课外拓展

1、从种花生到收花生,从吃花生到谈花生,从父亲谈话的教学中,学习详写和略写。

2、花生的果实长在泥土里,桃子、石榴、苹果只是根据各自的生长特点将果实挂在枝头,由此,体会到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朴实无华可贵的品质。

学习这种是借助花生讲明道理的写法叫“借物喻理”。

(六)、小练笔

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结合生活实际,你从身边的人和事物中领悟到了什么?

试着选择一种写一写。

 

板书设计

    详略得当

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谈花生    借物喻人

教学反思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

教师

授课时间

课时

第一课时

课题

3桂花雨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课文生字新词。

  3.理解课文内容,分清文章的主次,能说出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4.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学,扫清字词阅读障碍。

  2.通过反复品读课文重点语句,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乡之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抓住课文中的主要内容和重点句子,引导学生从摇花乐中体会到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和对家乡的怀念之情。

教学难点

体会母亲说的“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谈话:

同学们,童年是美好的、幸福的、难忘的,回忆童年美好的事情更是一种享受,充满了乐趣。

让我们一起走进作家琦君的童年,欣赏美丽的桂花雨。

板书课题。

  2、简介作者:

  3、介绍桂花:

  二、出示自学指导

  1、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桂花的名句。

  2、读课文,解决生字、新词。

  3、默读课文,思考:

  1)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桂花雨”是什么意思?

  课文主要讲了作者回忆自己童年的桂花和帮妈妈摇桂花的事。

“桂花雨”是指好多桂花落下来,就像下雨一样。

  2)默读2~6自然段,看看桂花给作者带来了哪些快乐?

勾出有关的词句。

  3)体会母亲说的“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所表达的感情。

  三、讨论交流,检查学习效果

  

(1)重点理解摇花时的乐趣:

  为什么说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

(理解“总是”)

  画出“我”摇桂花的句子:

  ① 理解“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

② 想象“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

”的情景。

③ 为什么说桂花纷纷落下来的情景“真像下雨”,而且是“好香的雨”?

(2)体会母亲说的“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①同是桂花,难道在不同的地方香味就不一样吗?

为什么?

②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母亲这句朴素的话,与“月是故乡明”如出一辙。

母亲每年都闻着桂花的香气,关注桂花,收获桂花,体验着馈赠桂花的快乐,吃着桂花做的食品,喝着桂花茶。

桂花,已充盈她生活的全部空间。

家乡院子里的这棵桂花树,是唯我的,是母亲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还会有什么可以替代它呢?

桂花是没有区别的,问题是母亲不是在用嗅觉区分桂花,而是用情感在体味它们。

一亲一疏,感觉自然就泾渭分明了。

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家乡在母亲心中的分量。

四、拓展延伸

回忆一下自己的童年生活,有没有不能忘怀的人和事?

如果有,说给大家听听。

五、课堂总结

1.课文通过回忆小时候摇桂花时的有趣情景,表达了作者对童年往事的无比怀念以及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指名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板书设计

  喜欢桂花   怀念家乡

  桂花雨

  摇花乐    怀念童年生活

教学反思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

教师

授课时间

课时

第一课时

课题

4珍珠鸟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积累生动的词语和优美、深刻的语句。

引导学生欣赏和运用拟人的表现手法,学习和积累描写动物或自然的方法,以读为主,读写结合。

进一步强化学生朗读、默读、快读、精读等能力,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思维习惯,注重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方式引导。

把“读与写”有机联系起来,开展“读动物,写动物”的活动。

教学重难点

1、理解体会课文描写动物细腻人微、语言运用准确传神的写作特点。

2、展示人和动物之间充满爱和信赖的理想境界。

教学难点

“人之爱”和“鸟之爱”两方面的结合,理解“信赖,往往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现实意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音乐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请静静地聆听!

(播放清脆的鸟鸣声)课件出示珍珠鸟的图画。

边听边介绍珍珠鸟外形特征的句子。

2.介绍作者冯骥才。

二、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

遇到不理解的地方自己想办法解决。

2、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请生汇报,师强调重点词

小组合作交流:

1、自由读课文,选你印象最深刻的段落读一读,并在旁边写上你的感受。

2、那么,这原本怕人的鸟,又怎么会大胆起来的呢?

说说在“我”的努力下,“我”和珍珠鸟之间的信赖关系是怎样逐步建立起来的。

3.组员交流体会,并运用:

首先…接着…然后…再…最后…的句式组织语言,回答第二题。

欣赏课件,初步感知,看看大致分几个过程:

起先 渐渐地 后来

3、研读探究

文中哪儿重点写的?

自读第四节,小组合作讨论,

⑴我如何让小鸟产生信赖?

用“~~~~~~”画出描写我行为的句子。

⑵信赖使小鸟产生了什么变化?

用“——”画出描写雏儿活动的句子。

4、指名汇报交流:

⑴起先怎么样?

读,悟,读

⑵渐渐地呢?

读,悟,竟然什么意思?

我会有什么反应?

⑶后来?

读,悟,感觉?

怎样交流?

啄,好像在说什么?

抚呢?

再啄?

 

5、连起来说,加进想象更好。

指名学生汇报交流,师课件出示。

(三)课堂小练笔

生活中你是否也有这样的体验,和哪个人或者自然界的花鸟草虫建立了相互信赖的关系,你认为这种信赖是怎样建立的?

1、一天,我漫步在森林中,突然发现不远处有一只受伤的小白兔。

我轻轻地走了过去。

提示:

这只小白兔见到我会有什么反应,结果会怎样?

展开想象。

仿照课文第四自然段的写法,可以用上“起先----随后----渐渐地-----先---然后---后来”等反映过程的词语,并用上“居然、不由自主”这两个词语。

2、四人一组交流。

3、指名说。

同学之间互相补充。

4、学生各自完成小练笔。

(四)完全信赖,美好境界,有爱会爱。

1、完全放心还从哪儿看出?

再读第六节,深化情感。

因为信赖,小家伙美美地睡着了,因为信赖,它做起了甜甜的梦,会梦见什么呢?

这不就是因为信赖而创造出的——板书:

美好境界

2、“我”究竟为什么能获得珍珠鸟的信赖?

指名说,板书:

有爱。

配乐朗读感悟。

3、你喜爱这样的小家伙吗?

你有过这样的小鸟依你的情景吗?

文中的我为什么能够呢?

生自由表达。

师小结:

爱的方式有很多种,温暖地抚摸是爱,静静地注视也是爱;逗它玩是爱,让他独自耍也是爱;为它做这做那是爱,啥也不做,放在心里默默地关注也是爱;给它舒适的家是爱,放飞它,让它自由飞翔也是爱。

所以我们不仅要心中有爱,还要学会选择如何去爱。

板书:

会爱

正因为我有爱,因为我会爱,所以这个小家伙才完全信赖了,是不是?

(五)延伸拓展

1、理解“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含义.

2、在本文中,冯骥才描绘了一幅人与“小鸟”之间互相尊重,互相信赖的画面,接下来请大家欣赏一组图片,看一看人类与其他动物,是否也存在这样的真情。

展示幻灯图片:

小女孩与猛兽亲若一家,只要人们愿意,人和自然是可以融为一体的。

3、不仅是人与动物、人与人之间又何尝不是如此。

(播放一组动物与动物、人与动物、人与人之间和谐友好的画面)

谈感受。

(多一份宽容、多一份沟通、多一份理解就多一份信赖。

学会尊重、关爱、宽容……,尊重对方的生存空间、思想空间,真正做到不以强凌弱、不以大欺小,这是建立信赖关系的条件,有了信赖,无疑会使世界多一抹温柔的色彩。

所以我们说:

“信赖,是一朵嫩美的花,需要用真诚去灌溉。

(展示幻灯片:

“信赖,是一朵嫩美的花,需要用真诚去灌溉。

”)

试着仿照作者的这个内心感受,写一句有关信赖方面你自己的格言。

(学生开始动笔,写后交流)

集体交流,鼓励有创造性的学生:

信赖,是友谊地久天长的标志。

信赖,会使我们的家园充满色彩。

信赖,是打开和谐美满生活的金钥匙。

信赖,虽不是金钱,但比金钱宝贵的多,因为它能使人与人变得理解、宽容……

信赖是一座桥,让我们彼此相通,真情相融。

信赖是一缕阳光,让我们的生活多姿多彩,和谐共存。

(六)情感升华,动情结课。

人与鸟因为信赖,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那我们人与人之间有这种信赖吗?

请举例说明。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怎么做?

课件出示人与动物、运动场上人与人、国家之间战火纷飞的画面。

(请同学们联系现实社会生活、人类处境、国际形势等具体情况,谈点体会。

今天,我们在作家冯骥才的书房里,目睹了一幅人鸟相亲的画卷,这是信赖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其实,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你、我、他都能在自由的天空中创造出美好地境界。

正如韦唯的歌曲: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就让我们在爱的歌声中结束这一节课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