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与税收》练习题.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342889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110.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财政与税收》练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财政与税收》练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财政与税收》练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财政与税收》练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财政与税收》练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财政与税收》练习题.docx

《《财政与税收》练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财政与税收》练习题.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财政与税收》练习题.docx

《财政与税收》练习题

 

《财政与税收》练习题

吴凯

第一章财政概论

1.简述财政的含义。

2.简述财政的特征。

3.简述公共物品的特征。

4.简述市场失灵的表现。

5.简述政府干预经济的手段。

6.简述科斯定理的内容。

7.简述社会公共需要的范围。

8.简述财政的无直接偿还性。

9.简述市场不能有效调节收入分配,实现财富分配的社会公平的原因。

10.简述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政职能。

第二章财政支出分析

1.简述我国将财政支出按照国家职能分类的内容。

2.简述购买性支出与转移性支出的区别。

3.简述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因素。

4.简述瓦格纳法则。

5.简述皮库克与威斯曼的替代—规模效应理论。

6.简述财政支出结构的制约因素。

7.简述政府对文教科卫干预的原因。

8.简述政府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

9.简述基础产业的特点。

10.简述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内容。

11.简述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的区别。

12.简述社会保障资金来源。

13.简述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模式。

14.简述现收现付制。

15.简述完全积累制。

第三章财政收入分析

1.简述我国财政收入的主要形式。

2.简述财政收入的分类。

3.简述预算外收入的内容。

4.简述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基本因素。

5.简述非税收入的概念。

6.简述公债的特点。

7.简述公债与私债的区别。

8.简述公债的功能。

9.简述衡量国债限度的常用指标。

10.简述公债的偿债的资金来源。

第十章政府预算

1.简述政府预算的含义。

2.简述政府预算的功能。

3.简述政府预算的特性。

1

 

4.简述政府预算的分类。

5.简述国家预算的编制原则。

6.简述政府预算管理体制的概念及其建立的原则。

7.简述部门预算的特点。

8.简述部门预算的编制原则。

第十二章财政管理

1.简述财政管理的含义。

2.简述财政管理的目标。

3.简述财政体制管理的内容。

4.简述公平征税的实现方式。

5.简述财政管理体制的概念。

6.简述财政管理体制的构成。

7.简述分税制的含义及其内涵。

8.简述分税制改革的意义。

9.简述我国分税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10.简述我国分税制财政体制进一步调整完善的方向。

11.简述预算外资金的含义。

12.简述预算外资金属于财政性资金的原因。

13.简述预算外资金的特点。

14.简述绩效评价的含义。

15.简述绩效评价的特点。

16.简述财政绩效管理的特点。

第十三章财政政策

1.简述财政政策含义。

2.简述财政政策的性质。

3.简述财政政策的类型。

4.简述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

5.简述汲水政策的特点。

6.简述财政政策的目标。

7.简述财政政策的工具。

8.简述财政政策的传导媒介。

9.简述财政政策的效应。

10.简述财政政策的“内在稳定器”效应。

11.简述财政政策的货币效应。

12.简述货币政策的含义。

13.简述货币政策的目标。

14.简述货币政策的工具。

15.简述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配合的必要性及其组合模式。

16.简述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时滞的差异。

 

2

 

《财政与税收》练习题参考答案

第一章财政概论

1.财政是指国家(政府)集中一部分社会资源,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分配活动或经济

行为。

2.财政的特征:

(1)公共性;

(2)强制性与无偿性;(3)收支的对称性或平衡性。

3.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此外公共物品还具有效用的不可分割性。

4.市场失灵的表现包括:

(1)不能有效提供公共物品;

(2)不能打破垄断,尤其是自然

垄断;(3)不能有效解决外部效应问题;(4)不能有效调节收入分配,实现财富分配的社会

公平;(5)不对称信息导致逆向选择;(6)经济波动。

5.政府对市场进行干预和调控,就是用“看得见的手”来弥补“看不见的手”。

政府应对市

场失灵领域应用法律、行政和经济手段进行干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为了保护和促进竞争,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政府可以通过法律手段来限制垄断和

反对不正当竞争;

第二,通过税收和补贴等手段,或将相关企业合并消除外部性;

第三,政府承担提供适当水平的公共物品的主要职责,例如国防、治安、消防和公共卫

生;

第四,政府消除信息不对称。

6.在交易费用(transactioncost)为零和对产权充分界定并加以实施的条件下,私人之间所

达到的自愿协议可以使经济活动的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相一致,从而可排除导致外部性存在

的根源,实现资源的帕累托最适度配置(ParetoOptimum)。

7.社会公共需要的范围主要是三方面:

一是公共权力方面,即国家行政管理机构的费用,

国防、外交、公检法等支出需要;二是公共事业福利方面,即普及教育、公共卫生、基础科

学、环境保护、社会保障、抚贫救济等支出需要;三是公共基础设施方面,包括各种国有铁

路、高速公路、机场、海港、码头,江河湖海治理,各种水利设施和防灾减灾设施等项支出

的需要。

8.财政的无直接偿还性是指税收的征纳是无偿的,即每一个纳税人都无权要求从公共支

出中享受与其纳税额等值的福利。

但从整个财政收支过程来看,财政是具有偿还性的。

财政

从公众手里取得的收入,又用于为公众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纳税人可享用公共产品和服务。

9.国民收入的分配分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前者的主体是市场,遵循效率原则,后者的

主体是政府。

在市场对国民收入进行初次分配过程中,按投入要素多少进行分配符合效率原

则,但不能体现社会公平。

从市场机制自身作用看,这是属于正常的经济现象,资本拥有越

多在竞争中越有利,效率提高的可能性也越大,收入与财富向资本与效率也越集中;另一方

面,资本家对其雇员的剥夺,使一些人更趋于贫困,造成了收入与财富分配的进一步拉大。

这种拉大又会由于影响到消费水平而使市场相对缩小,进而影响到生产,制约社会经济资源

的充分利用,使社会经济资源不能实现最大效用。

10.财政职能主要有资源配置、收入分配与经济稳定和发展三大职能。

第二章财政支出分析

1.我国将财政支出按照国家职能划分为五大类:

1)经济建设费、2)社会文教费、3)

国防费、(4)行政管理费、(5)其他支出。

2.购买性支出与转移性支出的区别:

(1)作用不同:

购买性支出过程中,政府以商品和劳务的购买者身份出现在市场上,

对全社会的生产和就业产生直接的影响。

转移性支出是通过支出过程将政府拥有的的资金单

方面转移到领用者手中,是资金使用权的转移,对生产和就业的影响则是间接的。

(2)遵循的原则和对政府的效益约束不同:

政府再进行购买性支出活动中,必须遵循

3

(((

 

等价交换的原则,通过购买性支出体现出的财政活动对政府形成较强的效益约束。

在转移性

支出活动中,政府并没有确定的原则可以遵循,而且财政支出的效益也较难计算,因此转移

性支出体现出的财政活动对政府的效益大部分是软约束。

(3)对微观经济主体的效益约束不同:

微观经济主体在同政府的购买性支出发生联系

时,也必须遵循等价交换原则,对微观经济主体的预算是硬约束。

微观经济主体同政府的转

移性支出之间的关系并非是交换关系,对微观经济主体的预算是软约束。

3.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因素包括:

(1)经济因素;

(2)政治因素;(3)社会因素。

4.19世纪德国经济学家阿道夫·瓦格纳(AdolfWagner)在分析英、法、美、德、日等国

的统计资料后发现,这些国家的财政支出无论是在绝对规模还是相对规模上都存在着增长的

趋势。

他对财政支出和政府部门增长趋势的研究成果被称为“瓦格纳法则”(Wagner’sLaw)。

5.在正常条件下,经济发展、收入水平上升,以不变的税率所征得的税收也会上升,于

是,政府支出上升会与GDP上升成线性关系,这是内在因素作用的结果。

不过,一旦发生

了外部冲突,比如战争,政府会被迫提高税率,而公众在危急时期也会接受提高的税率。

就是所谓的“替代效应”,即在危急时期,公共支出会替代私人支出,公共支出的比重增加。

6.财政支出结构的制约因素包括:

1)国家的职能及政府活动范围;2)经济发展阶段;

(3)经济体制及资源配置的方式。

7.政府对文教科卫进行干预主要是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第一,文教科卫支出是落实“科

教兴国”战略的具体体现。

“科教兴国”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对中国未来社会经济发展

起着决定性作用。

政府进行直接投资和间接引导是实现“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保障。

第二,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社会发展经验表明,科学技术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加大对科技方面的支出,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对社会经济的促进作用意义深远而重大。

第三,

教育是科学技术的源泉和基础。

教育是科学技术进步的基础和源泉。

加大对教育的持续投入,

有利于产业结构提升,全社会素

8.政府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包括:

(1)完善农业基础设施。

(2)推动农业科技与教育的

发展。

(3)发展农业职业技术教育,普遍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的素质。

9.基础产业的特点包括:

(1)基础产业具有公用性、非独占性和不可分割性,这些特点

决定了它具有“公共物品”的一般特性。

2)无论是基础设施还是基础产业,大都属于资本密

集型行业,具备资本投入大、建设周期长的特点。

10.我国的社会保障是一个由社会救济、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构成的有机统

一体。

其中,社会保险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

11.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的区别:

第一,行为主体不同。

社会保险属于政府行为,保险人是国家权威机构。

商业人身保险

纯粹是企业行为,保险人是保险公司,它讲究“多进少出高盈利”,与投保人保持商品买卖关

系。

第二,追求目标不同。

社会保险以国家的社会政策为出发点和归宿,把保障全社会安定,

实现长治久安作为追求的目标。

商业人身保险追求的则是利润最大化,时时处处以赚取最大

利润作为自己的经营目标。

第三,实施手段不同。

社会保险依法执行,带有强制性。

商业人身保险则不同,它纯属

商业活动,严格实行买卖自由、等价交换的原则,自愿投保。

第四,交换原则不同。

社会保险实行的则是互助互济原则。

而商业人身保险实行不投不

保、少投少保、多投多保的商品等价。

第五,保险费的计算和来源的不同。

在我国从1996年以后,社会保险的保险费即采取

储蓄方式,实施个人账户与社会统筹相结合的制度。

而商业保险的保险费率,是根据预定死

亡率、预定利率、预订营业费用计算得来的,由投保人负担。

第六,权利和义务不同。

社会保险是国家有关劳动立法中所规定的劳动者应享受尽到了

4

((

 

为社会贡献劳动和交纳社会保险费这两项义务,就可以享受到相应的均等的或相对平均的保

险待遇。

而商业保险主要依据《保险法》、《企业法》和《合同法》,贯彻的是合同原则。

12.社会保障资金来源包括:

(1)政府财政拨款;

(2)受保人及其雇主缴纳;(3)社会

保障基金的投资收益;(4)社会募捐。

13.养老保险基金的三种筹集模式:

(1)现收现付制;

(2)完全积累制;(3)部分积累

制。

14.现收现付制,亦称“统筹分摊方式”、“现金支付制”、“纳税制”等,它是以“横向平衡”

原则为依据,先按当年(或近年)某些社会保险项目,所需支出的保险费用加以测算,然后

在以支定收原则下,将下一笔费用按提取一定比例分摊到缴费单位或缴费个人。

此种方式实

行社会统筹,简单易行,不受通货膨胀和利润波动的影响。

具有公平为主导的特性,欧洲国

家首创后,为各国所普遍采用的传统模式。

15.完全积累制,亦称“预提分摊方式”、“纯积累式”、“储蓄制”等。

它是以“纵向平原则

为依据,在对一些有关人口健康和社会经济发展指标(如退休费、死亡费、工资增长率、通

货膨胀率、利息率、就业增长率等)进行长期综合预测之后,将被保险人享受待遇期间的费

用总和,按提取一定的比例,分摊到整个投保期间,并对已提取而尚未支出的保险金,进行

投资运营。

这种模式体现了养老保险的储备职能,能使养老保险有一个较为稳定的经济来源。

但它要求职工从开始工作起,根据规定的按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由单位或个人缴纳保险费记

入个人账户已后逐年积累,职工到年老退休时,按个人账户积累以年金的形式一次或逐月发

给个人,典型的代表国家是实行“中央公积金制度”的新加坡、英国等。

第三章财政收入分析

1.财政收入分为税收收入、国有资产收益、国债收入和收费收入以及其他收入等。

2.财政收入的分类通常包括:

(1)经常性收入和临时性收入;

(2)一般财政收入与国有

资产经营收入;(3)中央财政收入与地方财政收入。

3.预算外收入是指按国家预算管理制度不纳入预算计划管理的那部分财政资金,主要

是:

第一,纳入地方财政的预算外收入。

如工商税附加、工商所得税及其他一些税收的附

加收入;地方集中的更新改造资金收入、公产公房租赁收入等;第二,行政、事业单位的预

算外收入。

如公路养路费、航道维护费、育林基金、城市园林收入、社会福利收入、文教、

卫生、广播、科研收入等;第三,全民所有制企业掌握的企业专项基金收入,如企业更新改

造资金等。

4.财政收入规模的大小、财政收入增长的快慢,受多种因素的制约主要包括:

经济发展

水平、国民经济结构、经济体制、分配制度和分配政策、价格等。

一般而言,经济发展水平

越高,社会创造的剩余产品越多,可供政府运用的社会资源也就越多;政府职能越大,政府

承担的社会事务越多,社会要求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也就越多。

5.政府非税收入是指除税收以外,由各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代行政府职能的社会团

体及其他组织依法利用政府权力、政府信誉、国家资源、国有资产或提供特定公共服务、准

公共服务并取得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或准公共需要的财政资金。

6.公债的特点包括:

(1)自愿性;

(2)有偿性;(3)灵活性。

7.公债是政府财政信用中最主要的形式。

公债与私债同属于债务,但与私债相比,两者

又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1)债务人不同。

公债的债务人是政府,私债的债务人是私人部门。

(2)信用基础不同。

公债主要以国家的税收为信用基础;私债一般以个人或企业的财

产或预期收益为信用基础。

信用基础的不同决定了公债的风险要低于私债。

(3)举债目的不同。

政府举借公债的目的并不完全以营利为目的,公债收入往往被作

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等一些具有外部效应的基础设施的投资,也就是说公债往往是基于社会

大众的共同需要;而私债一般以私人部门的营利性为唯一目的。

5

 

8.公债的功能包括:

(1)弥补财政赤字。

(2)筹集建设资金。

(3)调控宏观经济运行。

(4)公开市场业务操作。

9.国债限度的常用指标:

(1)国债依存度。

国债依存度是指表示国债发行占当年财政支

出的比例。

2)国债负担率,国债负担率是指到计算期为止,国家历年发行的国债尚未偿还

的累积余额与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

3)国债偿债率。

国债偿债率是指当年到期国债还

本付息额占当年财政收入的比例。

10.公债的偿债的资金来源包括:

第一,设立偿债基金。

第二,依靠年度财政盈余支付。

第三,通过预算列支支付。

第四,通过举借新债支付。

第十章政府预算

1.政府预算是按照一定的法律程序编制和执行的政府年度财政收支计划,是政府组织和

规范财政分配活动的重要工具。

2.政府预算的功能包括:

1)反映政府的财政收支状况;2)国家重要的立法文件;3)

政府预算可以控制政府的支出。

3.政府预算的特性包括:

法制性、公共性、可靠性、明确性、统一性、年度性和公开性、

4.最常见的预算类别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1)按收支管理范围分类,政府预算可分为总预算和单位预算;

(2)按照预算的级次分类,政府预算可分为中央政府预算和地方政府预算;

(3)按照编制形式分类,政府预算可分为单式预算和复式预算;

(4)按照编制内容上的区别分类,政府预算可分为增量预算和零基预算;

(5)按照预算收支的平衡状况划分,政府预算可分为平衡预算和差额预算;

(6)按照预算作用的时间分类,政府预算可分为年度预算和中长期预算。

5.预算编制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一是量入为出的原则。

根据收入和财力的可能安排预

算;二是实事求是的原则。

收支计划要积极稳妥,杜绝瞒报、虚报、多报的现象;三是坚持

综合预算的原则,实施预算内外资金统筹安排。

6.政府预算管理体制是处理中央与地方政府以及地方各级政府之间分配关系,划分各级

政府的预算收支范围和预算管理权限的一项根本制度。

政府预算管理体制建立的原则包括:

(1)统一领导、分级管理;

(2)财权与事权相统一;(3)兼顾公平与效率。

7.相对于传统的功能预算而言,部门预算有以下特点:

一是预算的编制范围大,有利于

提高预算的综合性;二是编制部门明确,一个部门一本预算;三是提高了预算编制的管理,

过去各部门的预算按功能由财政机关内部的业务部门和有预算分配权的部门归口管理,部门

预算改由财政部门预算统一批复预算;四是建立了新的预算管理机制并克服了代编预算的方

式,有利于提高预算的准确性;五是严格控制了各部门预留的机动财力,不再搞二次预算,

硬化了预算的约束。

8.除了预算要求的合法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完整性原则、透明性原则等基本原则之外,

部门预算编制还要求遵循以下原则:

一是公共财政的原则,部门预算要求着力调整和优化财

政支出结构,逐步提高财政对基本支出的保障水平,继续加大财政对农业、教育、科技、文

化、公共卫生、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社会公共事业的投入;二是依法理财的原则。

预算编

制符合《预算法》和其他法律、法规,体现国家有关方针政策。

增强预算编制法律意识,自

觉接受人大对预算的审查监督,提高依法理财水平;三是综合财政的原则,加强和规范全口

径预算管理,实行预算内外资金、其他资金、政府性基金收支统一管理、统筹安排,以切实

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第十二章财政管理

1.财政管理,是指公共组织为保证公共管理职能的有效履行,采用财务管理的一系列分

析方法、技术和管理工具,对公共管理活动过程中所发生的公共财政收支情况所进行的分配、

决策、管理和监督等一系列技术性行为的总和。

6

(((

 

2.财政管理的目标是追求效率、实现公平和保持稳定。

首先,通过财政管理,旨在满足社会公共的需求,实现政府支配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市场

效率损失最小化的有机结合,进而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均衡发展。

其次,通过财政管理,可以有效地对国民收入、社会财富和社会福利进行再分配,从而

缩小人们在个人收入、财富积累上的分化和差距。

再次,通过财政管理,有效地保持社会总供求的基本平衡,实现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及

国际收支平衡,维持经济景气,避免经济波动。

3.财政管理主要包括三大部分:

即公共预算管理、公共收入管理(含税收管理,政府收

费管理、公债管理)和公共支出管理。

4.实现公平征税,首先必须坚持同等税收待遇原则。

即纳税人在相同的经济条件下应被

同等对待,缴纳同样多的税。

其次,必须坚持支付能力原则。

即纳税能力强的纳税人缴纳较

多的税收,例如累进税率就是按照课税对象数额的大小规定不同等级的税率,课税对象数额

越大则适用的税率越高,纳税人缴纳的税收也就越多。

再次,必须坚持收益原则。

税收应该

根据纳税人从政府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中得到的收益,在纳税人之间进行分配。

5.财政管理体制是规定国家管理财政的组织体系、管理权限和管理制度的总称,是划分

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地方各级政府之间财政分配关系的一项根本制度。

6.从管理的内容和范围来看,财政管理体制包括国家预算管理体制、国家税收管理体制、

国家信用管理体制、基建投资管理体制、文教行政国防财务管理体制、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

预算外资金管理体制等。

其中,国家预算管理体制是财政管理体制的中心组成部分,制约着

财政管理体制各项构成的建立和调整。

通常人们习惯地把预算管理体制称为狭义的财政管理

体制。

7.分税制是分税制预算管理体制的简称,是指在划分中央与地方政府事权的基础上,按

税种划分各级政府财政收入的一种预算管理体制。

分税制的内涵极为丰富,它包括分税、分

权、分征、分管等多方面的内容。

分税是指按税种将全部税收划分为中央与地方两套税收体

系。

分权是指划分各级政府在税收方面的立法权、征管权和减免权。

分征是指分别设置中央

税和地方税两套税务机构,分别征税。

分管是指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管理和使用各自的

税款,涵养税源,不得相互混淆、平调或挤占。

8.与其他类型的预算管理体制相比,分税制预算管理体制在处理中央与地方财政分配关

系上更加科学化和规范化,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1)明确划分了各级政府的事权,理顺并

规范了各级政府间的财政分配关系。

(2)确定了中央财政的主导地位,打破了地区分割,规

范了地方政府行为。

(3)建立了科学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

9.我国从1994年起实行分税制预算管理体制改革,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中央与地方

事权和支出的划分;

(2)中央与地方收入的划分;(3)原体制下中央补助、地方上解及有关结

算事项的处理;(4)中央财政对地方税收返还数额的确定。

10.1994年进行的分税制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还有以下问题需要完善:

第一,

进一步明确中央与地方政府事权的划分范围。

随着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各级政

府的职责划分必须作相应调整。

第二,进一步调整和规范预算收入的划分。

适当集中中央的

财权、财力,对加强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如果集中的程度过大、速

度过快,必然会对地方各级财政造成负面影响。

第三,实行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

目前,我

国实行的税收返还制度就是转移支付制度的一种形式,但该制度还很不规范。

税收返还实际

是维护既得利益的“基数法”的延续,而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要求逐步过渡到按客观因素测定

标准收支,因此,逐步减少税收返还也是进一步完善转移支付制度的关键。

第四,完善地方

税收体系。

目前,我国地方税收体系尚不完善,地方没有“当家”的税种,不利于调动地方涵

养税源的积极性。

11.预算外资金是政府财政资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

7

 

为履行或代行政府职能,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具有法律效力的规章而收取、提取和安排使

用的未纳入国家预算管理的各种财政性资金。

12.预算外资金在性质上属于财政性资金,因为:

一是分配特征上为凭借国家或政府权

力,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制度规定而收取和提取的资金;二是分配对象主要来自国民

生产总值的剩余产品部分和一部分补偿基金,与预算内资金之间具有此消彼长和相互转化的

关系;三是属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但如果预算外资金管理和使用不当,就会成为干扰

宏观调控的重要因素。

13.与预算内资金相比,预算外资金具有如下特点:

(1)资金征用方式具有分散性。

(2)

资金使用方向具有专用性。

(3)资金存在方式具有依托性。

(4)资金属性具有分离性。

(5)

管理方式具有自主性。

14.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也称为预算绩效评价,简称绩效评价,是指政府和财政部门为实

现公共支出效率的目标,依据“花钱买效果”理念和评价规则,对公共部门支出的业绩、效果

进行评议和估价的制度。

15.绩效评价是政府绩效管理的重要环节,也是政府预算的制度创新。

其特点:

(1)它

是对财政支出的业绩评价。

2)评价对象是使用公共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