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主义的乐圣贝多芬.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341657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8.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英雄主义的乐圣贝多芬.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英雄主义的乐圣贝多芬.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英雄主义的乐圣贝多芬.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英雄主义的乐圣贝多芬.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英雄主义的乐圣贝多芬.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英雄主义的乐圣贝多芬.docx

《英雄主义的乐圣贝多芬.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英雄主义的乐圣贝多芬.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英雄主义的乐圣贝多芬.docx

英雄主义的乐圣贝多芬

莱茵河畔

 “向我们的父亲莱茵致敬!

——贝多芬

在德国有一条美丽的蓝色的莱茵河,傍靠着河畔,有一座美丽的小城——波恩。

在那里诞生了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

当贝多芬久离故乡定居维也那时期,常常怀念他的故乡,他写道:

“我的故乡,我出生的美丽的地方,至今清清楚楚的在我眼前,和我离开你时一样……向我们的父亲莱茵致敬,将是我一生最幸福的时光……”

贝多芬的祖父鲁特维克是比利时人,音乐家,也是一个出色的歌手。

青年时期来到波恩城。

他性格豪放,对后来的贝多芬有很大的影响。

贝多芬的父亲约翰是一个自甘堕落的酒徒。

他是教堂里的男高音歌手,也会拉提琴和弹奏钢琴,性格粗野,脾气很坏,他的几分音乐才华却被他自己的不争气给毁掉了。

母亲是宫廷厨子的女儿,当过女仆,原嫁给一个男仆,男仆死后再嫁贝多芬父亲的。

她很贤良、勤劳。

这个可怜的家是在她的支撑下维持的。

童年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幸福的时光,然而,对于贝多芬来说,童年是痛苦的。

他生活在这样的家庭里,从他出生起,就没有享受过家庭的温暖和情爱。

他的童年没有玫瑰花,只有丛生的荆棘和苦艾。

他没有莫扎特的欢乐幸福的童年,莫扎特童年所显示出的音乐天才是在铺满鲜花的道路上成长起来的,而我们的贝多芬是在苦难的荆棘丛中成长起来的。

悲惨艰难的生活并没有压碎这个不屈的灵魂,反而造就了这位音乐天才。

当时,在奥地利的幼年的莫扎特,已经轰动了全欧洲,称为“神童”。

贝多芬的父亲约翰,凭着他多年搞音乐的职业性的敏感,似乎发觉了幼小的贝多芬的音乐天资。

一种强烈而固执的愿望,促成父亲要把儿子培养成当今世界上的第二个莫扎特。

四岁的贝多芬开始学钢琴和提琴,整天被关在屋子里。

小小的贝多芬坐在钢琴前的调节椅上,两只小脚踏不着钢琴的踏板,一双富有弹力的小手够不着钢琴的象牙琴键,只好在椅子上再放上小凳子。

小小的贝多芬坐在这小凳子上,弹出了单调的音节。

每个琴键发出的音在屋顶响着,小贝多芬侧着耳朵倾听,在幼小的心灵中唤起音乐天资的共鸣。

他觉得好象从钢琴里跳出的每一个音符都有它自己的面貌,都有它自己的特征。

他顺着整个键盘从低音域弹到高音域,把每个音都按了相当长的时间。

于是音一个跟一个像从关在屋中的孩子,一个个跑出来。

有着不同音色的音在空中震响、颤动、消失。

一双小手不知疲倦地在钢琴键盘上弹着、弹着……迎着黎明的曙光弹着,迎着夜色弹着。

夜深了,市街上所有的房屋里的烛光都熄灭了,唯有贝多芬一家住的那座破旧的小阁楼还亮着灯光。

琴声从那小阁楼的窗口传到街上,在黝暗的夜空中飘荡……人们都睡入梦乡,只有那日夜永不歇息的莱菌河陪伴着小小的贝多芬,倾听着他的琴声。

小贝多芬的第一个老师,便是他的父亲约翰。

约翰是一位脾气暴躁的先生。

他不考虑这样幼小的贝多芬每天所学的功课能否吃得消,每天不断增加功课的分量,他急不可待地想让小贝多芬成为莫扎特。

每天学习的课业压得小贝多芬透不过气来,弹不完的练习曲,十指都弹麻木了。

有时弹着琴,困乏的小贝多芬伏在键盘上睡着了。

约翰看见了就会发起火来,凶狠地揪住小贝多芬的耳朵拉起来,不问青红皂白打骂一顿,来约翰家做客的人,常常看见小贝多芬坐在钢琴前,手不停地弹着琴键,痛苦的泪珠也不停地滴打着键盘……

弹,弹,从音阶弹到练习曲,从练习曲弹到世界名曲。

弹,弹,弹了四个春秋寒冬酷夏,我们的小贝多芬在艰苦顽强的学习中,终于获得了成功。

小小贝多芬,在八岁那年,他首次开音乐会登台演出。

当时的报纸广告上写道:

“六岁儿童的音乐会”。

这是父亲为了向世人表现他的儿子是莫扎特第二,故意将贝多芬的年龄缩小两岁,即使如此,八岁的贝多芬的音乐会,仍然轰动了整个的音乐界。

以后作为音乐佳话传给后世,至今仍然激励着有志献身音乐艺术的青少年。

成功的演出,把小贝多芬真正领上了献身音乐艺术的生活道路。

他又跟当时的风琴师尼富学琴,非常用功。

尼富认识到小贝多芬的音乐天赋,把自己的一切都无保留地教给他的学生。

当贝多芬成了音乐家,名震乐坛时,他怀着无限的敬意写信给自己的老师,说:

“我的成功,全都是先生所赐给的。

这时,小贝多芬更勤奋的学习,开始作曲了。

十岁的时候,他发表了第一首钢琴“变奏曲”。

十一岁那一年,他家的一个朋友病故,贝多芬心情很悲痛,为了表达对死者的哀思,创作了一首《葬歌》。

几次演出,惊动了这座小城。

少年的贝多芬的生活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他的心灵浸泡在穷困、忧愁、辛酸的苦水之中。

一个十岁左右的孩子为了生活,迫不得已出外设法挣钱,帮助家里补贴收入。

他十一岁参加了剧院的乐队,十三岁时他矮胖的身体,穿上了不合体的绿色燕尾服,佩着短剑,当了宫廷风琴师。

少年的贝多芬在不停地奋斗。

他已变成了小大人。

整天在宫廷乐队里忙着排练、演奏,到夜里回到家已精疲力尽。

劳累了一天的小孩子多么想休息一下,即使有那么一点点时间也是好的。

可是,他还继续坚持练琴,勤奋地作曲,抽空还得代替父亲到教堂里去弹琴。

别看贝多芬年纪小,这时,他已收了一些学生,开始教课,做起小先生了。

当小贝多芬刚刚闪烁天才的星光之时,命运就来叩他的门……

贝多芬是毅力的化身。

他和贫穷、苦难、冷酷的命运搏斗着,顽强地搏斗着……理想、信念在激励着他飞速向前奔跑。

一七八七年的春天,十七岁的贝多芬为了深造,他去当时的音乐圣地维也纳拜访他所崇拜的大音乐家莫扎特。

他见到了莫扎特,他的仪表并没有引起莫扎特的注意——凡人常常是不易引起权威者注目的。

莫扎特望着远道而来、多少带着粗犷、土气的青年,略加思索之后,让这个青年坐到钢琴前,叫他弹奏一曲。

贝多芬演奏完了乐曲,等待大师的评价,但莫扎特并没有给予赞许。

接着莫扎特却出了一个很难构思和表现的音乐主题,让贝多芬当即按命题创作并在钢琴上作即兴演奏。

在座的人都面面相觑,多少都带有一点轻视的目光瞧着贝多芬。

也许他们心里想着:

一个浑身都是土气的青年,真不知天高地厚,还要在这云集人材和贵夫人的文艺沙龙里显露头角!

贝多芬只是漫不经心的把这个场面扫视一眼。

之后,他的目光集中在三角钢琴撑起的折音板上:

明亮如镜的折音板上映出贝多芬的面影和一双充满愤怒、沉思的眼睛。

贝多芬微仰着头,凝思着,海浪似的头发向后掀起,他的一只手平放在键盘上,下意识的轻轻抚摸着琴键……乐思、旋律像激流一般在贝多芬的脑际中汹涌……不多时,停放在键盘上的手飞动起,钢琴立即发出一股闪电般的音流,贝多芬的钢琴即兴曲征服了人们。

莫扎特凝神地欣赏着,他轻声的对他身边的朋友说:

“注意这个来自莱茵河畔的孩子,不久他将要惊动全世界!

以后,贝多芬果然证实了莫扎特的预言。

滴水与五线谱

 “人,帮助你自己!

——贝多芬

贝多芬勤奋地学习着。

他在莫扎特和古典主义大音乐家海顿的指导下学习,之后,又跟有名的老教授阿尔比雷斯伯加学习。

贝多芬不是一个平凡的学生,他学习的能力、速度和强烈的求知欲是惊人的。

尽管换了一个个老师,仍然满足不了他的要求。

这样一个特殊而罕见的学生,是任何老师也显得无能为力了。

老帅无法再教授这样一个天才,贝多芬很快超越了自己的老师。

贝多芬在音乐上所取得的惊人的成就,并非是一种天生的超人的力量,而是靠他自己滴水穿石的顽强精神所取得的。

他曾告诫自己:

“人,帮助你自己!

”没有个人的勤学和奋斗,是不会产生天才的。

贝多芬很快占据了维也纳这块世界音乐圣地。

贝多芬的暴风骤雨式的音乐很快取代了海顿、莫扎特的柔美的音乐,成了惊动世界的钢琴家。

但成名后的钢琴家贝多芬,仍像小学生一样在顽强的学习,努力地提高他钢琴演奏的技巧。

后世流传着他苦学的佳话:

贝多芬一生是孤身一人,他没有家,终年居住在公寓和旅馆里。

没有亲人陪伴,只有那架大钢琴是他的生活伴侣,每天他向它倾诉着心灵中的一切。

不管他居住在什么地方,他的房间里没有热烈、亲切的谈话声,只有拨动人心弦的琴声……每当从贝多芬的房间里传出了动听悦耳的琴声,邻居们都要停下手中的活计;孩子们停止了打闹;青年恋人更为感到欢快与幸福……人们都屏住气息在欣赏贝多芬的音乐,真正的人民的音乐。

贝多芬的十指象飓风般在琴键上掠过,他的手像海燕在键盘起伏的浪涛上飞舞——钢琴《热情奏鸣曲》暴风雨式的旋律,表现着音乐家壮烈的悲剧主题:

一个奋斗的“我”和一个懦弱的“我”在搏斗着、抗争着,发出石迸天裂似的火山爆发,强力的“我”以势不可挡之力向前冲刺,弱小的“我”在不时发出悲怆的呼号声中倒下……人们被音乐的激情所俘虏。

当清醒过来的时候,大家知道贝多芬是在练琴。

随着琴声贝多芬住房的楼下房间的天花板上,时时有水珠嘀嗒嘀嗒落在地板上和妇人的头上,听得入神的妇人,以为是贝多芬描写流水的音乐使他陶醉,好象身临其境,产生的艺术的幻觉呢!

当她们衣裙打湿时,才发觉是漏下的水,她们大惊小怪的叫喊:

“屋顶漏雨了!

”当仆人跑到上边一看,只见,贝多芬房间的地板上满都是淋洒的水。

仆人没敢惊动我们的音乐家,他默默地站在门边观察:

贝多芬身旁放一盆凉水,他不时地把手放在水盆中浸泡,然后甩甩双手,又继续练琴,原来他的演奏如狂风暴雨,他的十指弹久了,就发热了,为了不停地练琴,一盆凉水快蘸光了,地板上也洒满了水,水悄悄地流到楼下……

贝多芬有一个习惯,他的衣袋里终生装有五线谱纸、笔记(对话手册)和笔。

他喜欢散步。

有很多的音乐作品的乐思是在漫不经心的散步中构思产生的。

一旦一个乐句,一个旋律……在他的头脑中产生,立即捕捉住它们,生怕它们一瞬间偷偷跑掉,贝多芬随时便取出五线谱谱记下来。

一天的下午,天气晴朗,和风吹着树叶轻轻的颤动,有时发出飒飒的音响。

这对音乐家是容易产生灵感的意境。

贝多芬的学生陪同老师一起出外散步。

街景,行人,五光十色的橱窗,都没有引起音乐家的兴趣,他们漫步到郊野。

贝多芬失神的走着,顾及不到去欣赏那在西边天际上的美丽的晚霞和那远山的美景,他不停的在哼着新的乐句……身边的学生了解自己老师的癖性和习惯,没有打搅他,只随他走去……夜幕悄悄地降临了,贝多芬也没意识到。

猛然贝多芬似想起什么急事,喊道:

“我找到了我的主题……”他奔跑到家里,没有摘去帽子,也没有脱去外衣,直奔黑色的钢琴。

随即从钢琴中迸发出激越的音流,有如汹涌澎湃的海涛在喧响。

他出神地弹奏,他已完全沉浸在他的音乐的意境之中。

他的学生默默地坐在屋的角落里。

贝多芬时时弹着,时时中断,谱写下新的作品。

这样,时间过了好久,贝多芬感到饥饿,才想起还没有吃晚餐。

他这才发觉坐在屋角里的学生,吃惊地问道:

“你什么时间来的?

”学生只好对自己可敬的老师苦笑着。

曾受伟大导师列宁赞颂而被世界公认的伟大作品《热情奏鸣曲》的最后一个乐章就是如此完成的。

据高尔基回忆说,有一次列宁听了《热情奏鸣曲》以后说:

“简直不知还有什么能比《热情奏鸣曲》更好的,真想每天都听它一次。

真是了不起的、超凡绝俗的音乐。

我一直自豪地、也许是天真地在想:

人们竟会创造出什么样的奇迹!

贝多芬写第九交响乐《合唱交响乐》时,几乎每天都到郊野中去,身带着笔记本和五线谱纸。

在森林山谷中徘徊、游荡,进行着艺术构思,随时谱记下他的乐思。

有时他沉醉在创作的激情中,变成了如痴如呆的人,忘记了归返和进餐;有时遇到风雨,也任凭它们吹打,满头被风吹乱的头发象雄狮的鬣鬃一般在风中飞动,有时他的帽子被吹落,遗失在田野里。

他的全部的思想、感情和身心都溶铸在艺术的创作中,而忘却了现实中的我的存在。

在维也纳人人都知道伟大的贝多芬,人人都觉得这是一位如疯如癫的大音乐家。

一天,贝多芬来到一家饮食店,店里的食客、老板和仆人都十分崇敬地望着他,而又不敢上前去打扰惊动他。

只见贝多芬神经质地用手指变换着节奏,敲打着桌面,像弹钢琴一样。

时而,沉思凝想,一动也不动,时而又敲打起来……一个多小时过去了。

当仆人走过来时,贝多芬喊住了他:

“算账吧!

多少钱?

”仆人感到莫明其妙,不解地回答:

“贝多芬先生,您还没吃一点东西呢!

您看需要上点什么菜?

”“请随便吧,什么菜都可以。

最好不要扰乱我的……”

随即他从衣袋里掏出五线谱,伏在餐桌上写下去……

音乐、创作是贝多芬的生命的内容。

他不满那现实世界,他几乎是仇视当时腐败的社会。

人的社会不能给他带来精神上的慰藉和快乐,只有那不受人的统治思想制约的大自然才给我们的音乐家带来美感和欢乐。

他比任何一个人都热爱大自然,热爱大自然中所孕育着的自由元素,热爱大自然的美,热爱他不受人类沾污的纯净。

他从争斗、杂乱、喧嚣的城市里走出来,从那庸俗、卑劣、丑恶的人群中走出来,来到大自然的怀抱,他的感情得到了净化,得到了宁静……

不管是碧空万里还是雷雨的天气,贝多芬总是不喜欢戴帽子,任凭它炽热阳光的暴晒和风吹雨淋。

有时他躺在绿茵如毯的草地上,望着高远的天空在瞑想,望着时时变换的流云出神;倾听着泉溪小河淙淙流淌的声音;委婉动听的山鸟的鸣叫使他听得入神……大自然的一切使我们感情奔放的音乐家产生无限的向往。

当时有人说道:

“自然是他唯一的知己。

”还有人讲,从没有见过一个人像贝多芬一样爱花木、云彩、溪水、山野、自然……他似乎依靠自然而生活。

”这话没有丝毫的虚夸,却是千真万确的。

贝多芬也曾深沉地表白自己的内心,他说:

“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像我这样的爱田野……我爱一株树甚于爱一个人!

”在幽静的乡间,他常常是从天明到夜幕笼罩山野和村庄的时刻,还独自在田野里散步。

他这样的描述了自己的心境:

“全能的上帝!

——在森林中我找到了快乐——在森林中我快乐了——每株树都传达着你的声音。

天哪,何等的神奇!

在这些树林里,在这些岗峦上,一片宁谧——供你役使的宁谧。

他有了对大自然的感受和体验,一八零八年完成了他的美丽的抒情长诗——《田园交响乐》,这是贝多芬一篇对“田园生活的回忆”。

正像他在交响乐的原稿上写的:

“田园生活的回忆,不是绘画似的描写,主要的是感情的表露。

但是,这部交响乐确实在有标题的每乐章中,生动地描写了一幅幅动人的画面,是最早的音画作品了。

第一乐章的标题:

“初到田园时的愉快情绪。

”乐章的开始,由小提琴奏出一个朴素、活泼的旋律,描写一个从空气污染的城市来的人,离开了喧嚣的城市跑到清静而恬适的乡村,突然感到新鲜,心旷神怡;主旋律发展下去,表现这个“城里人”尽情地享受这大自然的一切和美:

多么新鲜的空气;农人在耕耘,牧人在放牧,孩子们多少带点野性在欢闹,这个“我”被激动得快活的叫起来,欢跳起来——。

第二乐章:

“小溪边的景色”。

这是交响乐最优美的一章。

仿佛这是一个宁静的夏日,我们的音乐家躺在小溪边绿茵茵的草地上,他感受到:

小溪静静地流着,闪着银亮的粼波;微风从耳边轻轻吹过,抚动着小草,树叶悄悄的絮语;远外传来牧童悠扬的笛声和农人的民歌……“我”完全沉醉在这诗情画意般的景色中了。

乐章之尾,远处又传来了夜莺、杜鹃、鹤鹑的鸣叫,山谷的回应。

这是一幅多么动人的牧歌式的画面!

第三乐章:

“农人们的欢会”。

乐章以轻快的三拍子开始,吟唱出民歌的曲调,这是农人们的一个欢乐的节日,穿着各色各样衣服的农人们集合到场地上,大家狂欢歌舞,孩子、男人、女人、老头都出场了,大家有节奏地拍着手,如醉地狂舞着,有如旋风……突然,远处一声雷鸣,惊散了人群,而进入了第四乐章:

牧羊人惊慌地牧笛声;赶着慌乱的羊群归返村庄;闪电雷鸣大作,大雨冲涮着田野……

渐渐雨停了,天空的乌云飘散了,天边出现了彩虹,蓝天如洗;第五乐章开始了。

天晴了,一切又恢复了正常和安宁,田野里的一切比以前更美丽……

在五线谱上,伟大的贝多芬为人类写下了美的音乐,数不尽的乐谱渗浸着音乐家辛勤、奋斗的血汗。

英雄 偶象 权贵 

“音乐当使人类的精神爆出火花。

——贝多芬

世人知道贝多芬这一不朽的名字,多半是因为他是惊动世界的伟大音乐家,但还不甚了解贝多芬的思想、性格、感情。

他不仅是一位音乐家,而且是一位革命者,是一位充满暴风雨式激情和坚强意志的革命者——在向旧的黑暗势力斗争和音乐革命上,他都称得起是一位革命先驱者。

他有高傲不屈的个性,他是一头雄狮,敢于对邪恶,丑和一切权贵发出震撼山岗的怒吼!

当时,德国的贵族也要在愤怒的贝多芬的面前低下他们的曾一直高昂着的头。

革命者、英雄的一代在渴望着革命的风暴的到来!

一七八九年,欧洲刮起一场大风暴——法兰西爆发了震惊世界的大革命。

这场革命的风暴席卷了全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进步思潮冲击着一切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音乐家,这也影响着贝多芬——攻陷巴士底狱的轰隆的大炮声鼓舞了青年的贝多芬。

当时,贝多芬求学的波恩大学是德国革命思想的传播阵地。

常有政治性的集会、演讲和漾溢着革命激情的诗歌朗诵会。

进步的教授在讲坛上勇敢地宣讲革命、人权、民主、科学、自由。

大学里有一位名叫奥洛格·希那哀特的教授,是革命党人——斯塔斯堡雅各宾党的领导人。

贝多芬听他讲授德国文学。

当象征着封建专制的巴士底狱被攻陷的消息传到这所大学时,希那哀特站在讲台上,慷慨激昂地朗诵自己创作的革命诗歌,呼喊着:

“专制的铁链斩断了!

”大学生们的革命热情被鼓动起来,他们狂热的探索着、追求着、行动着……希那哀特的革命诗集出版了,很快风抢而光。

贝多芬买到了,他如饥似渴地阅读:

唾弃偏执,

摧毁愚蠢的幽灵,

为着人类而战斗!

……,

这,没有一个亲王的臣仆能够干。

这,需要自由的灵魂,

爱死甚于爱谄媚,

爱贫穷甚于爱奴颜婢膝……

须知在这等灵魂内,

我决非最后一个。

这些诗句激励着他,成为他后来创作《英雄交响乐》的动力。

革命是要流血的。

这位为贝多芬敬慕的德国文学教授,为坚贞的革命信仰在巴黎上了暴君的断头台。

一位先驱者为真理、自由、民主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这殷红的血,在音乐家的交响乐中开出了火红的玫瑰花。

我们的贝多芬和先驱者一样在为真理而奋斗,为自由、民主而献身。

反对黑暗专制,他希望有真正的共和国出现。

他的同时代的人在回忆录中写道:

“他在亲密的友人中间,很兴奋地谈论政局,非常聪明地下判断,目光犀利而明确。

”“他爱共和的原则。

……他渴望大家同心协力的建立国家(指共和国)的政府,渴望法国实现普选,希望拿破仑建立起这个制度来,替人类的幸福奠定基石。

”在贝多芬的心目中拿破仑是实现他共和政治理想的伟人,是打倒专制解放人类的勇猛的英雄。

于是,他倾注了全部的热情,用音乐来歌颂这位曾叱咤风云的人物。

一八○四年终于写完了歌颂这位伟人的交响乐——第三交响乐——《英雄交响乐》。

在这部辉煌的交响乐作品的扉页上,他怀着无限敬意和衷心的爱戴写道:

“献给拿破仑·波拿巴”。

正当贝多芬准备把颂歌献给拿破仑的时候,不幸的消息传来:

拿破仑称帝了!

拿破仑在法兰西人民的支持下,成为被人民无限崇拜无限敬仰的革命领袖,成为不可一世的英雄,人民把他抬上了高高地位。

革命胜利了,他撕掉了革命的面具,踏着人民用鲜血铺垫的路,走上了帝王的宝座,做起“革命”的皇帝来了。

革命的果实被他独吞掉,他在封建专制的废墟上又重新建立了暴君的专制和压迫。

这对法兰西人民和贝多芬是一个多么难以承受的打击!

人民被愚弄了,被欺骗了,被出卖了!

有谁能理解人民、理解贝多芬内心的不可言喻的痛苦和不可遏止的愤怒呢!

此时,在贝多芬觉醒的心灵中,这位伟人只不过是人们树起的偶像,这位英雄只不过是一个历史小丑。

贝多芬象睡狮一样猛醒了,他要打倒他心中的偶像——他一怒之下撕掉了交响乐扉页上的献词,并要撕毁交响乐的总谱,在朋友极力的劝阻下,作品保留下来。

贝多芬在精神上的巨大痛苦平定之后,他在交响乐上重新题上:

“《英雄交响乐》——纪念一位伟人”

真正的英雄是伟大的贝多芬。

他立下誓言:

我的艺术,在于求得贫苦人们的解放。

《英雄交响乐》演出了。

大剧院坐满了维也纳上流社会的名流、显贵、艺术家,挂有红天鹅绒帷幕的包箱里坐着亲王、夫人、小姐。

坐得满满的观众怀着欣喜的情绪等待演出开始。

剧场内的灯熄灭了,独有舞台的脚灯亮着,映照着黑金丝绒帷幕,给人一种肃穆、庄严的感觉,此时整个剧场静下来,鸦雀无声,静得可以听见人们彼此的喘息声。

一种赋有神秘和幻想的幽暗笼罩着……把人诱进艺术的幻想世界——沉重的大幕徐徐拉开:

交响乐队奏出了雄浑、庄严、有力的主旋律……

贝多芬用他独特的激情的音乐语言,生动地描写一位人民的英雄。

我们看见了暴君的残忍的统治,人民被屠杀,人民倒在血泊里,在苦难的深渊之中挣扎呼喊着,令人窒息;英雄冲着社会的黑暗和统治者的血腥镇压站起来,大声疾呼,热血沸腾,他和人民一起同暴君作殊死的决战;刀光、血光、火光——暴君的屠刀滴着淋漓的血;血,一滩滩,血,浸染大地;沃野上将要开出血色的花朵;我们的英雄倒下了,在战鼓和号角声中,他又不屈的站起,面容和全身被血染,又去进行最后的搏斗……我们的英雄最后倒下了,再也没有从血污中站起来,他的血和人民的血流到一起。

这是多么伟大悲壮的场面!

这一乐章描绘了英雄的业绩,也表现了贝多芬的不屈的英雄性格。

第二乐章是“葬礼进行曲”。

徐缓、低沉的旋律由远处出现了——这是人民内心刻着深深的哀伤,沉痛地悼念英雄之死,举行着葬礼,为英雄送葬。

主题乐句在低音部出现,仿佛听到从四面八方赶来送葬人群的沉重的脚步声;没有人组织,没有号召,人民自动地加入了这送葬的行列,这队伍越来越壮大;交响乐的力度越来越加强,这是在哀痛沉默中的力的表现。

忽然一个温柔的旋律出现了,好像是人民对英雄的怀念,又好似是安慰、抚爱……小提琴奏出了如泣如诉的独白,断断续续,像极度悲哀的呻吟。

但是,人民不会永远沉默的!

第三乐章一开始就描写人民起来,在集聚力量,接着法国号角吹响了,是号召人民重新战斗的号角,又像是为英雄唱出了热情的胜利的颂歌。

接着进人第四乐章,表现了人民的欢乐和自由,表现了音乐家的理想的王国。

当乐队演奏完最后一个乐句,剧场的观众仍旧浸沉在音乐的意境中。

停了好一会儿,才意识到演出已结束,突然爆发了震耳欲聋的掌声,鲜花、花束向站在听众面前的贝多芬飞去……

演出轰动了整个维也纳,征服了维也纳,征服了贵族!

此后,上流社会向贝多芬——这头不驯的雄狮敞开了大门,贝多芬经常自由地出入他们的文艺沙龙。

一位亲王特意为贝多芬举办了一次艺术沙龙的音乐会。

在府邸中作了精心的布置,在哥特式的古典建筑的大厅中灯光辉煌,猩红的中国地毯,桃木的护墙板上挂有波斯的壁毯,和文艺复兴时期铁相的油画,陈设着意大利艺术家的雕塑。

最显眼的是在大厅偏中央的方形地毯上停放着一架名贵的大钢琴,支起的折音板明亮得可以照出人影。

德国、维也纳的名流云集一堂;在乐坛上红极一时,有名望的音乐家、钢琴家,还有沙龙中离不了的花腔女高音的歌星;显贵和他们的夫人、小姐,这些来客,彼此显示着自己的富有、豪华和美丽。

他们穿着像古典绘画中描绘的豪华服装:

金线织锦缎、威尼斯的天鹅绒、绣花的绸缎、柔软的黑貂、雪色的银狐;他们的头上、手上带着闪光耀眼的钻石、透明的蓝宝石、翠绿欲滴的翡翠、晶莹的琥珀……真是珠光宝色,琳琅满目。

当贝多芬从仆人打开的门走进来的时候,人们的目光不约而同都集中在音乐家的身上:

贝多芬穿着一身不修边幅的衣服,不高而敦实的身材显示着音乐家的活力和粗犷。

他的头和身体的比例显得硕大,鬣鬃式的黑发海涛似的向脑后披过去,一双永远带着看透人世不平的愤懑、抑郁、犀利的目光,咄咄逼人;紧紧抿着的嘴角的线条刻画出音乐家内心的苦痛和高傲不屈的心灵。

他简直像一头怒狮。

贝多芬对这些殷勤、谄媚的眼神不屑一瞥,径直走到亲王陪坐的位子。

贵妇人、小姐们纷纷向贝多芬涌来,将这个雄狮包围。

她们拿出以往在社交上攫捉男人的手段,向贝多芬献上多情的温柔、殷勤和媚态。

似乎,谁要能赢得贝多芬垂青便是获得了最高的荣耀。

一位年青的贵妇人——沙龙的皇后,来到音乐家身边,讲着动听的暗示的私语;她渴望能取得音乐家的一缕黑发作为情往的信物,贝多芬允诺。

当她向人们暗暗炫耀的时候,贝多芬揭开了谜底,那不是头发,那是准备好的一缕山羊胡须!

这立时引起沙龙中满堂笑声。

他嘲弄的不只是一个贵妇人,而是整个贵族。

在那个时代,贵族的宫廷里总是养有音乐家。

他们不是爱惜音乐天才,而是让他们做为贵族精神享乐的侍奉者。

就是连巴赫、莫扎特、海顿这样古典音乐大师也是贵族的门下客。

贝多芬却不然,他要求与贵族平等相处,绝不做贵族的侍从者。

维也纳的大主教卢多夫,喜爱音乐跟贝多芬学钢琴。

平时,一个音乐老师教授这样一个地位显要有权势的学生,每次教课也要按世俗的等级和教规先向大主教通报,并且得先向学生——大主教行礼。

但是,不屈从权贵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