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建议书版重编河海大学2.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341510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56 大小:80.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水北调建议书版重编河海大学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南水北调建议书版重编河海大学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南水北调建议书版重编河海大学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南水北调建议书版重编河海大学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南水北调建议书版重编河海大学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南水北调建议书版重编河海大学2.docx

《南水北调建议书版重编河海大学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水北调建议书版重编河海大学2.docx(5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南水北调建议书版重编河海大学2.docx

南水北调建议书版重编河海大学2

南水北调工程

重大科技问题立项建议书

 

 

河海大学

2001

 

目录

概述1

南水北调在线仿真模型及可持续利用系统研究6

南水北调生态环境研究17

南水北调工程中复杂地质与岩土工程问题的研究21

南水北调工程重要水工建筑物结构和工程力学问题27

南水北调工程长距离输水系统的泥沙和水力学问题36

南水北调工程的可靠性研究及风险决策分析40

南水北调工程安全监测与反馈分析系统45

南水北调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研究49

南水北调水权、水市场及有关技术经济问题研究53

南水北调法律问题研究61

南水北调工程重大科技项目(建议)一览表64

概述

21世纪将是人类面临来自人口、资源和环境三大严竣挑战的年代。

近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类活动的加剧,出现了许多国家水资源与社会经济发展的不相适应、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尖锐化的局面,据今年2月8日英国《泰晤士报》报导,英国国防部一份题为“未来国防战略情况”报告中称:

“全世界将会有2/3人口是生活‘在水资源吃紧’的环境之下”。

我国北方地区、尤其黄、淮、海平原地区业已出现了大范围区域性区的严重缺水,据统计,该地区现已缺水100亿m3,预测到2050年缺水将超过300亿m3。

伴随发生的现象,如河道断流、地下水超采、水质污染等比比皆是,这不仅导致生态环境问题,也严重制约了京津、华北心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我国政府十分关注水资源问题的解决,早在半个世纪以前,就开始着手进行跨流域调水工程的勘测、规划和研究,通过50多种规划方案的比较分析,确定了南水北调、东西互济的“四横三纵”网络的优化水资源配置格局。

对此项跨地区、跨流域、多目标、多功能的水资源调配工程的建设方针,我国政府在公开发表的《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中明确表明,中国可持续发展建立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上;并认为,相对来说,水资源的持续利用是所有自然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中最重要的一个问题。

南水北调的工程规模巨大,无论是东线、中线或西线,每一条输水工程均是我国继三峡枢纽工程之后最大的超大型水利工程,每条输水线的流量为500-800m3/s,年调水量为100-150亿m3。

东线和中线的输水线路长度均在1000km以上;西线的输水线路总长度虽不足1000km但其开凿的深埋超长隧洞长度超过100km,另外还要建造300m高坝。

由此看来,无论是调水的规模,或是调水线路的长度均超过目前世界上已建的最大调水工程,如此空前硕大的战略性基础设施工程,要考虑的因素很多,涉及范围很广,面临的耗资、耗时和风险都是很大的,必须慎重研究,通过立项科研进行充分论证,作出科学的决策和周密的安排。

南水北调工程不仅规模空前、历时较长,而且尚有大量技术难题有待攻关,其中有些问题的难度还是前所未有的,涉及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优化配置,生态环境与水质保护,区域性地质构造与特殊土性态,跨河越岭输水建筑物的结构、材料、工艺与安全性、可靠性和耐久性,长距离巨型输水系统的水力学与泥沙问题,安全监控与反馈分析,风险分析以及纷繁复杂的社会、经济与法律等方面的问题。

此外,高新技术开发及其在南水北调工程中多方面的应用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涉及面宽而深的新课题,例如计算机仿真和信息网络系统等方面技术开发就是一组内容极为丰富、水平很高、意义重大的课题。

根据前一时期我校参加南水北调工程部分课题的科研实践,凭着对当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了解和认识,以及身为水利工程科研重要力量单位的责任感,抱着抛砖引玉的态度,提出南水北调工程有关科技关键问题的认识和科研立项建议书。

一、南水北调在线仿真模型及可持续利用系统研究

南水北调水资源管理系统是个典型的多水源、多用户、多目标的大规模动态系统,具有规模庞大、结构复杂、功能综合、多因素、高维、非线性、时变和不确定性等方面的特征。

面临如此复杂的特征,水资源调度系统(即确定整个系统整个运行期的决策过程)必须依赖水文科学与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环境工程学和数学等学科的交叉综合研究来建立。

首先要建立调水系统在线仿真模型,然后进行系统的实时优化调度、可持续发展协调、综合风险评估,最后提出水资源管理决策的支持系统,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与优化配置。

二、南水北调生态环境影响和水质保护研究

调水工程必然会引起调出区、输水沿线和调入区的生态环境问题,如长江口海水倒灌和渔业资源变化问题,引水口下游河床和沿岸建筑物的变形稳定问题,输水沿线和华北地区地下水位的变化对土地盐渍化的影响,渠道渗漏的影响等。

此外水质达标输送保障技术也是十分重要的课题,东线利用京杭运河为输水干渠向北送水,其淮安以北运河段的水质指标已超过Ⅴ类,如何治理污染和拦截污水就成为急需攻克的课题,沿线跨省区的平交河道也同样存在水质污染问题。

另一方面,在对南水北调沿线城镇进行大量治污的同时,也将产生大量的治污尾水(又称中水),如何综合利用中水,做到既节约水资源,又减轻污染,是十分必要的研究课题。

为此,必须开展水质达标输送保障技术、污水资源化技术研究,建立水质自动预警模拟系统,制定环境保护管理体制及法规与政策。

三、南水北调工程复杂地质与岩土工程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南水北调工程地质条件复杂,中线存在有特殊土质问题,如膨胀土段有140km,黄土段240km,还有软岩段和采空区;西线存在有区域稳定性、高地应、高地温等问题;中线又遇有高寒地区的冻土地段等,严重影响渠道的安全施工和运行。

为此必须对上述所列地段的工程地基基础、渡槽或枢纽建筑物基础以及隧道或高边坡的稳定问题开展研究。

四、南水北调工程重要水工建筑物结构和工程力学问题研究

南水北调工程包含的大型建筑物很多,而且有些是跨越或穿过河道和山体,如跨过黄河的大跨度渡槽或穿过黄河饱和砂土长距离大直径的隧洞,丹江口大坝的加高工程,西线高寒地区高达300m的大坝等,这些建筑物的基础和工作环境、结构形式、材料性能以及施工技术均很复杂。

为了确保工程的安全、耐久性和优化,必须专门立项开展关键技术和计算机仿真技术问题的研究。

五、南水北调工程长距离巨型输水系统的泥沙和水力学问题研究

南水北调输水线很长,长距离输水必然跨越很多河道,建立交叉建筑物在所难免,这些交叉建筑物与原有河道之间的相互影响是不可低估的。

此外,总干渠的闸控河道的控制模式及其对河势的影响,长距离输水沿线的渗漏及其影响等均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为使输水工程能够确保南水北调的输水目标,宜对输水系统有关水力学和泥沙问题和治导措施,交叉建筑枢纽布置与水沙运动的相互影响与治导,闸控河道输水能力与治导,长距离巨型输水系统渗漏问题和防渗措施,降雨入渗对岩土高边坡稳定性的影响等问题专门立项攻关。

六、南水北调工程可靠性研究及风险分析

鉴于南水北调工程是一项千秋大业、造福子孙的宏伟工程,对输水系统的可靠性分析和设防标准、风险分析、评估和工程决策优化以及重要复杂建筑物的抗震可靠分析等问题开展深入分析和研究,以确保工程万无一失。

七、南水北调工程安全监测与反馈分析系统

现代大型的水利工程建筑物除了精心设计、施工和科学管理运行外,还必备一套有效的一流监测系统,该系统应当具有实时、高精度和快速反应等多方面功能。

为此,宜基于神经网络原理建立“在线”和“离线”实时整体式智能监测和反馈分析系统,以高效和快速监测和评判南水北调主要建筑物的安全状况,及时发现不安全因素,提出决策措施,防患于未然。

确保工程的安全运行和最佳效益。

此外还可为设计、施工及时反馈信息,改善设计和施工的质量和效益。

八、南水北调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研究

巨大的水利工程在建筑及运行中,必将产生庞大的海量数据和资料,需要精心整理、合理存储和有效使用,这对工程的建设、运行和管理至关重要。

为此,研究借助计算机图形技术、虚拟现实技术进行“实景”仿真,谋求管理有序、投资省、见效快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如调水工程数据库的建立,施工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应用研究对南水北调工程就极具现实和经济意义。

九、南水北调工程涉及的水权、水市场及有关技术经济问题研究

水权和水权市场问题目前在世界上还处在探索和完善阶段,对水权的内在机理、具体可行方法还缺乏系统的研究,关于水权市场的政府调控机制还是空白。

为了确保南水北调水资源优化配置,必须引入市场经济的基本理论,通过调水水权的确立和交易,确保输水工程的良性运行以及利益相关者的福利增进。

因此对水权问题和跨流域调水市场体系的研究是迫在眉急的课题。

此外,新土地管理法的实施对南水北调工程投资需求有很大的影响,也需专门立项研究。

十、有关的法律和政策问题

南水北调工程涉及的法律问题很宽,当务之急是水权及相关的水市场、水价问题、环境法问题、移民安置问题、建设和运营的公司法和合同法以及水资源和工程管理中的行政执法等问题。

河海大学是以水利为特色,工科为主,文、理、经、管、法等各学科协调发展的全国重点大学,是首批被列入国家“211工程”建设的高校之一,多年来承担以水利工程为主的各类科研任务。

自80年代以来,结合南水北调东、中、西线工程课题开展了多学科的综合交叉研究,提供了一批具有工程价值的成果。

此外,通过“七五”、“八五”和“九五”国家科技攻关实践,极大地提高了科研攻关的水平,充实了现代的研究手段,壮大了多学科交叉联合攻关的科研攻关群体,所出的科研成果多次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发挥了“水文学及水资源”、“岩土工程”国家重点学科和“水资源开发利用国家专业实验室”的国家级作用,“教育部水电工程安全工程研究中心”、“水工结构与工程力学”、“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计算机及其应用”等9个部省级重点学科的行业部门使用。

为使下一步我校能够更好地参与南水北调工程的科研攻关工作,学校专门成立河海大学服务南水北调工程领导小组和工作组办公室,充分发挥院士、资深的和中青年专家教授领头的各学科群体梯队的优势,群策群力为南水北调工程提供优质服务多作贡献。

 

南水北调工程

重大科技问题立项建议书

——南水北调在线仿真模型及可持续利用系统研究

 

 

河海大学

南水北调在线仿真模型及可持续利用系统研究

一、必要性

1.南水北调势在必行

我国北方地区水资源与土地、矿产等资源组合不协调,水资源与社会经济发展布局不相适应,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缺水现象日益突出,已经成为制约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瓶颈。

北方地区缺水突出表现为京津冀鲁地区水资源严重不足和西北地区绿洲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难以协调等。

我国北方地区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737m3,明显低于出现严重缺水的警戒线(少于1000m3),特别是海滦河流域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仅为358m3,是全国平均数的15%,比1997年全国的人均用水量还低近100m3。

人均占有水资源量的不足,使北方地区的用水紧张情况将长期存在。

根据对我国水资源2030年和2050年的供需平衡分析,黄淮海流域特别是黄河下游的黄淮海平原地区,是我国最缺水的地区。

在过去的年代,这里的许多地方,特别是黄河以北的海河流域,通过超采地下水和利用未经处理的污水维持了经济的增长。

据海河水利委员会统计,海河平原1998年超采地下水55亿m3,全流域废污水排放量63亿t,除排放入海5亿t外,其余或被利用或蒸发渗入地下。

据不完全统计,约有20多亿t废污水被用于灌溉。

地下水超采最严重的是沧州、衡水和津浦铁路沿线地区,该区的浅层地下水绝大部分为不可利用的咸水和微咸水,多年来超采的是很难再生的含氟的深层地下水,据2000年有关方面的分析,深层地下水耗竭的时间将为10~15年。

太行山麓的京广铁路沿线,由于城市和工业大量抽取地下水,也造成浅层地下水的大面积区域性漏斗。

由于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污染不加防治,许多地方有河无水,有水皆污,洼淀枯竭,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

预测到2030年,经充分挖潜和利用当地水资源,采用节水和污水回用等多种措施和考虑了目前引黄和引江的水量后,在地下水不再超采的情况下,黄淮海平原地区缺水量仍将达到150亿(平水年)~300亿(枯水年)m3。

考虑到生态环境的用水,缺水量将在300亿以上。

南水北调势在必行。

2.系统管理空前复杂

南水北调水资源管理系统是一典型的多水源、多用户、多目标的大规模系统,具有规模庞大、结构复杂、功能综合、因数众多、高维、非线性、时变、和不确定性等特征。

从实际系统管理内涵的属性来看,主要有以下特点:

首先是两类用水户的不同要求。

一类用水户是城市和工业,它们实际需要的供水量并不很大,但要求很高的供水保证率,其供水工程属于非公益性;另一类用水户是农业,以及生态环境用水,它们需要的供水量较大,但对供水保证率的要求不严格,其供水工程应为半公益性(农业)和公益性(生态环境)。

其次是来水和需水匹配的不够稳定。

如水源区汉江的水量有限,年际水量差别很大,丹江口水库即使加高大坝也不能做到多年调节;而受水区海河平原属于干旱的半湿润区,年际降水的差别很大。

两区的水文资料表明,大约一半年份需水和供水很匹配或比较匹配;其它年份有时来水多而需水少,有时需求大而来水不足。

三是两类水源联合利用的要求。

一是当地水资源,另一是调水资源,两类水源应如何进行互补,实现联合利用,以最大程度实现受水区的持续发展。

四是东线、中线和西线工程的互补运行。

考虑到目前分给黄河上游的用水指标偏低,在东线和中线起作用后和西线工程完成前,作为过渡性措施,可以利用东线和中线的增补水量,适当取代黄河下游灌区的部分用水,以增加黄河上游的分水指标。

长期来看,要对南水北调与北方水资源实现整体配置与管理。

从实际系统管理方法的属性来看,主要有以下特点:

(1)南水北调水资源管理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动态大系统,具有规模宏大、时变或动态、多阶段等特征。

水资源调度的根本任务是要决定整体系统整个运行期的决策过程,系统内任何地点任何工程措施的运用,都有可能影响整个系统的情势和效益。

(2)水资源调度系统的实时性。

南水北调系统的实时性很强,因为只有充分掌握现时的和预报出未来的来水、需水过程,才有可能利用工程措施来改变天然来水的时空分布、及时做出科学合理的调水指令。

因此必须利用不断更新的预报信息、前期预报调度的反馈信息、和专家知识,来作出调度决策。

(3)水资源调度系统面临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

水资源调度决策面临着众多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例如来水过程的不确定性、各种不同预见期水文预报结果的不精确性导致的不确定性、需水情势的不确定性等客观事物本身所包含的本体论层次的不确定性(即随机性)等。

调度决策的结果对国民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长期安全影响往往很大。

(4)水资源调度决策的多目标特性。

水资源调度决策的目标一般包含区域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等诸多方面。

这些目标通常存在着矛盾和竞争,需要在高层次上进行协调,才能保证整体的效益。

(5)水资源调度系统是一个半结构柔性决策问题。

水资源调度决策的正确与否,不但与实时的水情、工情等(定量和定性的、不同属性的)信息直接有关,还与决策者(或决策集团)的经验、知识、偏好等因素密切相关。

这些经验、知识、偏好和定性信息,具有模糊性和“柔性”(例如,决策者对一些目标的追求和一些约束的要求可能具有模糊性和“柔性”,允许决策的目标和约束在一定范围内取值,且不宜被量化。

),从而决定了水资源调度系统是一个定量与定性、结构与非结构决策相结合的半结构柔性决策问题。

南水北调水资源系统所固有的以上特征决定了对复杂调水系统的运行研究具有重大意义,是一项需要进行跨学科综合科学技术研究的项目。

二、研究基础

河海大学“水文学及水资源”学科,是在该领域设立的唯一的一个国家重点学科,设有水利系统唯一的国家级实验室“水资源开发利用国家专业实验室”。

着重于应用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开发,与我国现代化建设紧密结合,对水资源开发利用、水环境保护、水旱灾害防治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展开综合性研究,对全球变化、数字水文、人类活动影响等问题开展前沿性研究。

使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相协调,为国家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关的科学依据。

在基本规律研究方面,创建流域蓄满产流理论,建立新安江流域水文模型,经过数以千计的实测雨洪验证,在国际上享有较高声誉,1987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

在国内较早提出河道实时洪水预报的水文学方法、水力学方法相结合的思想,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包含蓄滞洪区实时洪水预报的方法,并把滤波技术应用到实时洪水预报之中。

建立水文自动化测报系统,并在全国范围内得到应用。

近年来开展大尺度水文模型研究,数字流域与数字水文模型研究,完成“八五”国家攻关项目,获水利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在水旱灾害防治研究方面,从80年代初开始防洪风险分析与决策的研究。

受南水北调办公室委托,承担了“南水北调中线风险分析”研究。

主持水利部科技基金项目“洪水保险研究”,取得一批具有开创性的研究成果。

参加国家“七五”攻关专题:

长江中下游防洪效益风险分析研究,获水利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参加国家“八五”攻关专题:

长江防洪决策支持系统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水利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在水资源系统理论研究方面,从大系统观点研究水资源规划管理,更深刻地揭示水资源系统的本质属性,体现资源开发利用的整体观念,达到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改善与保护的协调。

所提出的水资源大系统背景分解协调技术、多目标非劣解生成方法与最佳协调解获取技术,在科研与应用领域具有较广泛的指导意义,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系统开展了水库防洪调度、发电调度、供水与灌溉调度、水库航道冲沙、河道防凌,以及综合利用水库调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研究,并在实际工作中得到成功应用。

研究了灌区地表水、地下水的水量水质联合模拟方法,灌区防治土壤次生盐碱化的地表水地下水联合运用方式,在国内外首次把地下水与包气带盐分运动方程嵌入到灌区水资源管理模型之中,通过地表水、地下水利用量与利用方式的调控,达到既满足灌区需水量要求,又防止土壤次生盐碱化的目的,研究成果获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进步奖。

目前正在进行“江苏省江水北调在线仿真模型与实时优化调度”研究。

在节水灌溉技术研究上,进行水稻节水高产灌溉技术试验研究与应用。

通过调节水分在水稻关键生育期的科学分配,探究水稻控制灌溉情况下的群体特征和生理生态反应,进一步优化灌溉制度,实现大幅度节约灌溉水量,同时达到不同程度的增产增收。

经长期实验和理论研究,创造性地提出了水稻控制灌溉技术,并大面积地推广应用于山东、江苏、上海、北京、安徽、湖南、海南、宁夏等省市区的水稻灌区,累计推广面积3000万亩。

有关成果引起国内外专家广泛重视,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水利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列为国家级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

承担国家“九五”攻关专题“节水农业技术研究与示范”,结合当前我国西北缺水地区主要农作物缺水以及落后的灌溉管理方式的现状,借助国际先进的研究手段和科学的管理理念,提出非充分供水情况下不同农作物的节水高效灌溉模式。

成果在1998年验收时总分居前列,受到有关专家的一致认可和好评。

在水稻、小麦、玉米等主要农作物的灌溉技术和节水农业技术研究与推广应用领域作出成果。

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城市水资源研究,通过剖析超前发展的城市地区自然环境的演变,及其与水文过程的相互作用,来提高该学科研究的前瞻性。

在北京和南京多次主办全国城市水资源研习班,同时编译了一批出版物。

如“城市水文译文集”(1987);“城市水文学”(1990);“城市发展与水”(1991);“美国城市雨洪模型概要”(1991)等。

为我国城市水资源研究作出了贡献。

在水信息技术研究方面,利用GPS(全球定位仪)和DFS(双频测深仪)构成野外平面位置和水深信息采集系统,采用Arc/Info地理信息系统分析野外采集的三维数据,并进行成图和库容计算及断面切割等分析工作,该成果已广泛用于库容测量、河道监测。

在应用遥感数据提取水体分布信息、下垫面植被指数分布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利用卫星遥感技术进行河南省灌溉面积调查。

近年来紧追学科发展前沿,探索高新技术在水文水资源领域的应用,尤其在数字化、信息化方面做了一些研究探讨。

1996-1998年在研究西北水资源形成演变机理时,提出流域数字化水文模型。

1995-1997年研究黄河流域干流水量联合运用、探索防止黄河断流的运行策略时产生了进行流域水系统一体化模拟的想法。

在研究过程中发现数字技术会给水流模拟技术和防洪系统运用决策带来新的突破,主要表现在可对多种信息源进行集成利用,能够更深入的描述系统的细部情况。

三、主要研究内容

1.调水系统在线数字仿真模型研

信息时代出现的数字技术正促使水资源科学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革命,描述流域面上降雨不均匀性、水资源分布不均匀性和水资源需求空间分布不均匀性的技术日趋完善,水文科学与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等的交叉促进了水资源管理的技术进步。

南水北调面临的水问题将涉及一个巨型的水系统。

这个系统具有多维集成性和多层次嵌套性。

多维性包括自然水系统的要素维,过程维,社会水系统的需求维,管理维。

各种维之间是互相联系的,必须相互耦合,形成有机整体。

多层次性包括时间尺度层次,空间尺度层次和行政权力层次,各层次之间互相依赖,必须相互嵌套,形成等级体系。

这样的多维多层次系统必然涵盖庞大的数据集,它们来自不同的信息源,具有不同的属性,不同的时空分辨率。

要使这些数据有效运行,发挥作用,必须要有科学的管理系统,数字化形式的数据同化系统将是这种系统的主要特征。

(1)数字仿真环境研究

区域径流的产汇流过程、水需求过程,主要受制于下垫面具有空间分布特征的各种地理、地质、地貌因素和生产布局的制约。

在以往的模型中,之所以对这些方面研究不多,主要是缺乏对这些空间分布信息的采集、分析和处理的有力工具。

在数字区域环境下,充分利用各种因素的空间分布信息,进一步完善对区域径流及需水过程的模拟,提高预报的精度、增长预见期。

同时,把区域的输水工程、蓄水工程、人口、社会经济等空间分布信息,利用数字技术进行整合,建立数字仿真环境。

(2)在线水量水质仿真模型研究

在数字仿真环境基础上,基于网络模拟和水动力学原理对南水北调系统的水文水力状况进行总体模拟,将主干线及其主要支渠、湖泊、水库、涵闸、泵站等连接起来,直观形象地模拟系统中各种情景下水利工程的运行过程,实现水位、水量、水质等动态实时监控,为实时调度和可持续利用研究提供基础支撑。

(3)分布式水资源模拟模型研究

基于数字流域,研究受水区空间分布式的水资源模拟模型,分析当地水资源可利用量及空间分布。

地形是流域模拟的基础,数字高程模型(DEM)是描述地形的有力工具,由DEM可自动推求各种级别的支流和分水岭,可计算出流域坡面的坡度、河道坡度、河网密度、坡面形心到河网的平均距离等。

(4)分布式需水预测模拟模型研究

重点是对时间、空间上水量分布不均的农业需水量进行预测分析。

作物、植被和土壤等信息源可采用遥感的方法获取,用地理信息系统的方法进行分析和处理。

2.调水系统实时优化调度技术研究

建立多水源、多用户、多目标联合优化调度模型,在来水需水预测的基础上,进行整体系统联合实时优化调度。

充分利用数字环境的技术支撑,建立考虑复杂水资源管理系统所具有的多目标、不确定性和风险、实时性等特征,并考虑决策的实时反馈机制、决策者的偏好和专家经验的半结构柔性决策数学模型。

利用数字地形数据、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数据、社会经济数据等,对多种方案进行仿真和虚拟;采用动态(多阶段)贝叶斯决策的思想,考虑不断更新的各种预报信息、实时工情信息、和调度结果反馈信息;选择效益最大、负面影响最小的方案。

(1)大规模复杂调水系统建模技术研究

研究如何建立大规模复杂水资源管理系统所具有的多目标、不确定性和风险、实时性等特征,并考虑决策的实时反馈机制、决策者的偏好和专家经验的半结构柔性决策数学模型。

如调度期多站径流过程描述方法。

径流过程预报的特点是,短期即面临时期的过程预报较准确,而由中长期水文气象预报作出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