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应急科普人才培养研究.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341161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827.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应急科普人才培养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我国应急科普人才培养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我国应急科普人才培养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我国应急科普人才培养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我国应急科普人才培养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我国应急科普人才培养研究.docx

《我国应急科普人才培养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应急科普人才培养研究.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我国应急科普人才培养研究.docx

我国应急科普人才培养研究

  

 

  

我国应急科普人才培养研究

 

  

 

 

 

 

 

 

 

   

 

 

 

 

 

完善的应急科普机制是预防和正确应对突发事件、把损失降到最低限度的体制性保障,是一个国家文明进步的象征,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提升的表现。

应急科普人才是应急科普工作的中坚力量,应急科普知识的有效、准确、及时传播可以减少事故灾难的发生,同时增强公众自救、互救意识,减少突发事件中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应急科普人才是应急科普工作的重要力量,应急科普人才的培养有利于应急科普工作的展开。

一概念界定

(一)应急科普

1.应急科普的定义

应急科普是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的基础性工作。

应急科普工作的开展,有助于提高公众应对自然灾害(地震灾害、气象灾害、水旱灾害等)、事故灾难(安全事故、公共设施和设备事故等)、公共卫生事件(传染病疫情、食品安全、动物疫情等)、社会安全事件(恐怖袭击事件、民族宗教事件、群体性事件等)[1][2]等突发事件的意识和能力,减少事故的发生,降低突发事件中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2.应急科普的四个阶段

应急科普和公众的生活息息相关。

当前根据应急科普发生的时间分为四个阶段,即突发事件发生前、突发事件发生时、突发事件发生中和突发事件发生后。

突发事件发生前的应急科普主要为预防方面的科普;突发事件发生时的应急科普主要为短时间内采取行动的科普;突发事件发生中的应急科普主要为应急处置、救援的科普;突发事件发生后的应急科普主要为事后重建、修复的科普。

[3]

(二)应急科普人才的概念与内涵

1.应急科普人才的概念

应急科普人才是指在突发事件发生的四个阶段向公众普及应急知识的科普工作人才。

对于应急科普,有两种主流的看法。

一种是指在突发事件发展中开展的科普工作。

例如,朱登科[4]认为,应急科普就是针对突发事件,根据公众关注的热点问题所开展的科普。

科普工作者要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克服突发事件带来的新的技术问题,及时、有针对性地展开科普工作,向公众提供准确的科普信息,满足公众科普需求。

另一种是指为了应对突发事件开展的科普工作。

例如,有学者认为应急科普是指通过普及、传播和教育,使公众和青少年了解与应急相关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相关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突发问题、参与公共危机事件决策的能力,实现其在紧急状态下沉着冷静、科学应对的目标。

[5]本文根据第二种观点进行阐述和分析。

2.应急科普人才开展的工作

应急科普人才在突发事件发生的四个阶段中的职能和工作内容不同,具体如下。

①突发事件发生前,主要工作以常规科普为主,例如利用展板、应急体验馆、科普基地、互联网等宣传应急科普知识,使公众掌握基本的应急知识和技能,体验一些突发事件,提高公众对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②突发事件发生时,主要科普工作为向公众及时普及应急避险知识,例如依靠预警系统对公众及时传送应急避险知识;③突发事件发展中,主要工作为应急避险、现场处置和心理疏导等知识的普及,例如现场自救、互救等的知识宣传和线上应急避险的知识传播;④突发事件发生后的主要工作为灾区恢复等知识的宣传,例如灾后重建过程中普及防灾减灾知识。

3.应急科普人才的分类

根据突发事件的四大分类,可进一步细化,例如自然灾害类别中的地震科普人才、气象科普人才等,事故灾难类别中的安监科普人才、消防科普人才、交通科普人才等,公共卫生事件类别中的食品药品科普人才、医学科普人才等,社会安全事件类别中的公安科普人才等。

4.应急科普人才应具备的能力

在应急科普的过程中,除了一般科普人才应具备的能力外,应急科普人才还应具备一些特殊的能力。

例如:

①掌握基本的应急科普知识,具有一定的救援知识或技能;②将应急知识转化给公众的能力;③使用传统的或新兴的媒体,向公众发布权威的应急科普知识;④应急科普活动的策划、组织和开展能力;⑤应急科普理论、内容和形式等的研究能力。

[6]

(三)应急科普人才的组织

2018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成立。

辖消防救援局、中国地震局等部门开展应急管理工作,应急科普得到进一步发展。

应急科普主要执行主体是政府和相关部门,自然灾害类中应急科普部门有地震局、气象局等,事故灾难类中应急科普部门有安全监察局、消防局、公路学会、航海学会等,公共卫生事件类中应急科普部门有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社会安全事件类中应急科普部门有公安部门等。

各部门组织一定的专职科普人才,主持科普工作。

1.专职科普人才

按照通常的科普人才分类,科普人才包括专职科普人才、兼职科普人才和志愿者队伍。

应急科普人才也可进行相应分类。

专职应急科普人才主要分布在官方机构、社会组织和企业中,官方机构如地震局、消防局等部门,社会组织如民间救援队、基金会等,企业则是以应急研学为主题的公司等。

应急科普人才根据突发事件发生的性质和规律,在突发事件发生的四个阶段其工作形式不完全相同,针对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以及社会安全事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通过日常的科普,增强公众安全意识,降低灾害损失或减少事故的发生,专职科普人才需要在突发事件前做常规科普,地震局、气象局、安监局及公安部门专职科普人才要定期开展科普活动,普及应急知识,一些单位设有宣教中心,下设科普教育基地、场馆、官方公众号等,开展常规科普。

主要的应急科普专职人才分布在宣教中心,其他部门的工作人员以兼职或志愿者的形式参与应急科普,相关专业的研究生等以志愿者形式参与。

灾害发生中,专职科普人才参与现场救援和线上科普,宣传自救、互救知识。

公安部门利用公共交通等场所进行相应的安全科普宣传。

每次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都会带来新的技术问题,应急科普人才要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和发展中,及时向公众传播正确的防御知识,减少公众的恐慌。

食品药品问题,监管局等科普部门会结合社会热点问题向公众普及应对知识。

地震局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科普人才还要进行一定的辟谣科普。

2.兼职科普人才

兼职科普人才通常分布在宣教中心以外的各业务部门中,平时协助专职人员开展工作。

在防灾减灾活动周或一些相关纪念日,各应急科普部门会开放研究所、高校等一线科研单位,并在社区、公园等场所举办科普活动,此时各相关单位调动大部分工作人员参与科普工作。

此外,还有一些以科研为主业的专家学者,通过讲座等方式,参与应急科普工作。

二我国应急科普人才现状

(一)资料来源

应急科普人才是科普统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中国科学技术部[7][8]2006~2016年的科普统计数据,与应急科普相关的部门有地震部门、气象部门、安监部门、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公安部门,对科普人才则分别从专职科普人员、性别、农村科普人员和学历或职称等角度进行了统计。

因我国自然灾害频发,故中国科学技术部对地震部门和气象部门的科普工作统计自2006年就已经开始。

随着应急科普工作的开展,对于其他应急科普部门的统计也逐步展开,2009年开始对公安部门的科普工作进行统计,2011年开始对安监部门的科普工作进行统计,2014年开始对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的科普工作进行统计。

本文对相关的统计数据进行了一定的近似处理,目的是分析科普工作的主要特征。

(二)全国科普人才状况与趋势

2006~2016年,全国科普人才总数从162万人增长至185万人,其中专职人员从20万人增加到22.4万人。

科普人才占比情况如图1所示。

图12006~2016年我国科普人才整体情况

其中,专职科普人员占比在10%~13%;女性占比在30%~39%,整体呈增长趋势;农村科普人员占比在30%~37%;中级职称或本科以上学历科普人员占比整体呈增长趋势,由41%增至54%。

(三)应急科普人才状况与趋势

1.地震部门科普人才情况

在相关应急科普部门中,地震部门科普人才情况如图2所示。

图22006~2016年地震部门科普人才情况

地震部门科普人才中,2006~2012年专职人员占比在10%左右,从2013年开始持续增长;女性科普人员占比大多在20%左右,2009年占比曾增至30%,随后回落至20%,后又逐渐开始增大,2016年约为30%;相对全国,农村科普人员波动性较大,占比最大可达50%,最小占比为20%;中级职称或本科以上学历的科普人员2008年之前为30%,2008年之后增至40%,到2013年降至35%左右,后继续增长,2016年稳定在50%。

据统计,2017年全国从事防震减灾科普工作人员共312人,专家团队26个,人数473人,培训人数约60万人次,[9]为地震科普工作做出了巨大贡献。

与全国整体水平相比,专职人员占比相近;女性占比略低于全国整体水平;农村科普人员占比波动较大;中级职称及本科以上学历的科普人员占比在2008年之后有所上升,最近几年和全国整体水平相近。

2.气象部门科普人才情况

2006~2016年气象部门科普人才情况如图3所示。

图32006~2016年气象部门科普人才情况

气象部门科普专职人员从2006年开始下降,2010年进入稳定期,占比在10%以下;女性科普人员在大部分年份占比约30%,2014年、2016年有所提升,约35%;农村科普人员占比最大可达30%,最小占比为10%,2013年后在20%~30%;中级职称或本科以上学历的科普人员在2011年之前为60%,2012年之后呈现一定的波动性,在55%~70%,2016年曾达到70%。

根据《气象科普发展规划(2019~2025年)》[10]中的数据,气象科普队伍不断壮大,初步形成了由专兼职人员组成,包括专家和志愿者在内的气象科普人才队伍。

世界气象日、气象科技活动周和防灾减灾日等主题气象科普活动成为常态,年均参与专家1万余人,受众约300万人次。

与全国整体水平相比,专职人员占比相对较低;女性占比接近全国整体水平;农村科普人员占比低于全国水平且波动性较大,根据《气象科普发展规划(2019~2025年)》,专兼职气象科普人员将覆盖99.7%的村屯,可见农村科普人员密度可能比较低;中级职称及本科以上学历的科普人员占比高于全国总体水平。

3.安监科普人才情况

2011~2016年安监科普人才情况如图4所示。

图42011~2016年安监部门科普人才情况

安监部门专职科普人员占比从2011年的4.8%波动增长至2016年的9.2%;女性占比稳定在20%左右;农村科普人员稳定在10%左右;中级职称或本科以上学历的科普人员稳定在55%左右。

与全国整体水平相比,专职人员占比略低于全国整体水平;女性占比稳定但低于全国整体水平;农村科普人员占比稳定,但数值相对较低;中级职称及本科以上学历的人员占比高于全国整体水平。

4.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科普人才情况

2014~2016年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科普人才情况如图5所示。

图52014~2016年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科普人才情况

食品药品监管部门专职科普人员从2014年的3.3%降至2015年的2.8%再增长到2016年的8%;女性占比在20%~30%;农村科普人员波动较大,从2014年的约25%增至2015年的45%左右再降到2016年的35%左右;中级职称或本科以上学历的科普人员从2014年的约50%降至2015年的40%左右再增长到2016年的45%左右。

与全国整体水平相比,专职科普人员占比较低;女性占比低于全国整体水平;农村科普人员占比具有一定的波动性;中级职称或本科以上学历的科普人员占比也具有一定的波动性。

5.公安部门科普人才情况

2009~2016年公安部门科普人才情况如图6所示。

图62009~2016年公安部门科普人才情况

公安部门专职科普人员从2009年的约11%增长到2016年的12%;女性占比稳定在20%左右;农村科普人员稳定在10%左右;中级职称或本科以上学历的科普人员稳定在60%左右,且2015年起略有增长。

与全国整体水平相比,专职科普人员占比相近;女性占比低于全国整体水平;农村科普人员占比稳定,但数值较低;中级职称或本科以上科普人员占比高于全国整体水平。

三应急科普人才发展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一)应急科普人才发展的主要问题

应急科普工作在科普政策的指导下逐步发展起来,科普人才在其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应急科普人才数量不足

目前应急科普人才队伍主要由相关应急部门、相关业务单位、学会、教育基地、场馆等的工作人员组成,成员中兼职人员较多,专职人员较少,地震、气象和公安部门兼职科普人员占10%~15%,安监、食品药品监管部门专职科普人员数占比不足10%。

应急科普人员总数也较少,五个相关部门在科技部统计的科普部门里人员总数都处在末位。

兼职科普人员主要工作重心在业务工作,同时承担科普和宣传工作,[11]对应急科普方式、科普内容、科普受众、科普效果评估的研究相对较少,应急科普工作在各应急相关单位中处于边缘业务,有些单位并没有设置相关的应急科普机构,也没有设置专业应急科普人员。

[12]此外,虽然科研人员较多,但科研人员很少对科普工作投入时间和精力,各高校的学科设置中,也鲜有下设的科普分支,[13]相关专业的学生也没有做科普工作的要求。

由于科普资源农村占有率低,相对应的科普人员也少,科普人员密度低,气象、安监和公安部门的农村科普人员占比较低,其他部门最近几年的农村科普人员波动大,科普环境不稳定。

应急科普中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科普是医学科普的一个方面,但医学科普研究领域呈现重点疾病多、非重点疾病少,慢性病多、非慢性病少,老人儿童多、青中年少的局面,[14]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医学科普的情况,针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医学科普通常是在科学家初步科研结果出来后,在结果出来之前的阶段容易产生谣言,造成公众恐慌和社会混乱。

因此,突发事件前的常规预防性科普相对困乏,应急科普人才急需建设。

2.应急科普人才层次不高

由于应急科普需要较强的专业背景,中级职称或本科以上学历的科普人员占比较大,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科普工作的展开,全国科普人才总体水平为41%~54%,应急科普相关的不同部门情况各不相同:

地震部门从30%陆续增长到50%,气象部门从55%增至70%,安监部门约为55%,食品药品监管部门40%~50%,公安部门约60%,大部分部门与全国总体水平一致或高于总体水平,但均低于2020年的目标值75%。

此外,国家级科普智库还没有建设起来。

因突发事件具有突然性、不确定性和社会性等特点,故此需要构建智库参与突发事件发生时的科普工作,及时向公众科普相关知识,避免社会混乱。

应急科普人才对于专业素养和科普技能要求都较高,高端应急科普人才可以带动整个领域的发展,目前应急科普人才的培养还有一些问题。

一方面体现在具有较高专业素养的应急科普人才在科普技能方面略显不足,例如应急相关的科普教育基地的科普人才,通常具有较高的学历和较好的专业背景,但欠缺一定的科普技能,在向公众输出科普知识的过程中,不能把握公众的接受度。

面对不同的科普群体,也缺少对应的研究和分析。

另一方面体现在有些应急科普相关领域缺少从业标准,例如消防科普,有些从事应急科普工作的人员缺少专业知识背景,在开展应急科普工作时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科学普及,具有一定的随意性。

应急科普场馆的科普通常包含灾害、家居安全等多个方面的应急科普内容,相比应急相关部门的科普,内容多而专业性略低,其科普人才在对于科普内容准确度的把握上也各不相同。

3.应急科普人才结构不合理

目前应急科普人才结构还不够合理。

首先,应急科普工作需要一定的专职人员来带动兼职人员和志愿者开展活动,应急科普专职人员是科普工作的主力军,但安监、食品药品监管部门专职科普人员数占比不足10%,专职科普人才队伍还需要进一步发展。

其次,应急科普相关部门中女性占比多数在20%左右,有些在30%左右,均低于全国整体水平,科普人才队伍的男女平衡还有待加强。

再次,稳定的科普环境有利于科普工作的展开,而农村应急科普环境非常不稳定,科普人才占比存在很大的波动性或者稳定的低数值,而农村往往有较大的科普需求,农村应急科普人才队伍的建设需要不断加强,可提高农村科普投入,构建较为稳定的科普人才结构。

最后,一些相关应急部门的中级职称或本科以上学历的科普人才占比并不是稳定增长而是存在一定的波动性,说明科普人才存在一定的流失现象,较大的流失率会影响科普工作的持续开展和完善,相关部门应采取应对措施,避免科普人才的流失。

(二)原因分析

1.应急科普人才的精准性不强

突发事件涵盖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应急科普人才分布在各个领域,具有相似的科普职责和社会责任,但科普内容可能不尽相同,相对应的标准和评价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

各级政府应急管理部门在逐步构建,但还没有系统性地组建应急科普人才队伍以应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应急科普需求。

应急科普相关部门的专兼职科普人员还没有完全具备对应的知识、技能以及传播能力,在科普工作过程中还存在瓶颈,相关能力还有待提高。

2.激励机制匮乏

各应急科普相关单位对科普工作重视程度不同,大部分单位没有建设应急科普人员岗位职称和评价体系,对科普工作的认可没有体现到绩效评价中,科普激励作用不足,对科普工作的研究缺乏机制保障,应急科普人才从业的积极性不高。

缺少奖励机制的大环境,也使科普人才内部竞争意识淡薄,不利于科普工作的持续开展和科普人才自身业务水平的提高。

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中与应急领域相关的专家是潜在的应急科普人才,他们在各自领域有较高的科研能力和成果,也有能力做好科普工作,但在奖励机制匮乏的环境下,专家们很难只靠科普热情持续从事应急科普工作。

3.培训系统性较差

应急科普人员不仅需要专业知识,还需要有将知识传播给公众的能力,同时灾害现场的科普人员还需要懂一定的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因此应急科普人才需要系统性的培训。

现阶段应急科普的培训量不足,有些单位没有开展相关的科普培训。

应急科普培训不够系统,有些培训围绕具体的政策和任务展开,很难提升科普工作的整体效果,各单位自行组织培训工作,缺少整体的连贯性。

有时培训内容与需求之间也缺少足够的联系,培训效果缺少必要的评估。

四应急科普人才发展建议

应急科普人才的良性发展有利于应急科普工作的开展,提升公众的自救意识和能力,减少灾害、事故损失。

因此,要进一步加强应急科普人才的建设和发展。

(一)加强应急科普人才队伍建设

在相关政策支持下,国家、省、市级部门明确专门的应急科普业务负责部门及相关的专兼职科普人员、管理人员,加大经费支持和工作探索力度,总结科普经验,分析公众科普需求,组成一支业务精、管理强、男女比例平衡的专兼职应急科普队伍。

进一步加强基层应急科普力度,保障应急科普环境的稳定性,构建长期、稳定的应急科普队伍。

建立国家级应急科普智库,在发生重大公共事件、自然灾害时做科学说明,把应急科普业务人员纳入各相关部门各类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中。

开展突发事件前的常规科普,在一定程度上防范公共卫生事件,也在事件发生时使公众有理性的认识,避免盲从。

加强相关科研、业务人员科普责任的落实,鼓励和支持其从事应急科普活动和创作。

依托高校、科研机构、业务单位,建立高层次的应急科普专家智库。

加大农村应急科普投入,提高应急科普环境的稳定性,完善应急科普人才结构,满足农村应急科普需求。

搭建应急科普志愿者网络服务平台,鼓励应急专业相关高校等建立应急科普志愿者社团组织,鼓励应急相关部门、救援队等开展志愿者的招募和培训,鼓励公众积极参与,壮大应急科普志愿者队伍。

(二)建立应急科普人才评价激励机制

各地政府完善应急科普相关法规政策,保障应急科普人才的权利,激励更多专业相关人员从事应急科普工作。

设立一些应急科普专业技术资格认证,凡从事专兼职应急科普工作的人员,符合条件者可申请获得相应的应急科普专业技术资格;应急科普基地、场馆等可从获得资质的人员中聘请工作人员。

应急科普相关的部门制定应急科普业务和管理人才考核评价机制和激励措施,将应急科普人员专业技术工作纳入日常考核和职称评审指标体系,提高科普环境的稳定性,降低中级职称或本科以上学历科普人员占比的波动性,减少科普人才的流失;积极表彰在应急科普工作中做出突出业绩的部门、团体和个人。

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研究人员和学生参与应急科普工作,给予实际意义上如绩效、学分等的支持。

完善应急科普志愿者激励政策,加强科普志愿者队伍建设。

(三)完善应急科普人才培训机制

将应急科普业务和管理培训纳入年度培训计划,面向各类应急科普人员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和再教育。

做好培训与需求之间的沟通,建立应急科普人员定期交流制度,使培训具有连贯性,提高应急科普人才队伍的整体业务素质。

对长期关注应急科普的主流媒体记者、编辑也进行一定的专业知识培训,在发挥媒体传播应急科普信息资源优势的同时确保应急科普信息的准确性。

在一些应急科普领域制定从业标准,对应急科普人才在涉及公众生命安全时必备的知识、技能等实施考核评价,统一标准,以提升应急科普人才的素质和专业素养。

 

-全文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