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卫生与保健》学科考查方案全面完整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340873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56 大小:522.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三年级《卫生与保健》学科考查方案全面完整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小学三年级《卫生与保健》学科考查方案全面完整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小学三年级《卫生与保健》学科考查方案全面完整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小学三年级《卫生与保健》学科考查方案全面完整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小学三年级《卫生与保健》学科考查方案全面完整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三年级《卫生与保健》学科考查方案全面完整版.docx

《小学三年级《卫生与保健》学科考查方案全面完整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三年级《卫生与保健》学科考查方案全面完整版.docx(5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三年级《卫生与保健》学科考查方案全面完整版.docx

小学三年级《卫生与保健》学科考查方案全面完整版

小学三年级《卫生与保健》学科考查方案

 

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

新形势下如何针对少年儿童成长的特点,加强学生的卫生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生理和心理、勇敢顽强的毅力、艰苦奋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使他们更加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是小学阶段的卫生与健康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新课题、新任务。

因而本着科学、全面、可比、可行性原则,制定本计划。

一、指导思想

 学校卫生与保健教育是学校系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各种有益于自身、社会和全民族健康的行为和习惯,提高卫生科学知识水平,从而达到预防和减少儿童少年某些常见病和多发病,尽可能避免意外伤亡事故,增强体质,促进身心发育,为一生的健康奠定基础,

二、学校卫生与保健教育的任务:

 1、提高学生卫生知识水平;

 2、降低学校常见病的发病率;

 3、提高生长发育水平;

 4、促进儿童少年心理健康发展、预防心理卫生问题;

 5、改善学生对待个人公共卫生的态度;

6、培养学生的自我保健能力。

三、学校健康教育的目的:

 1、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保证学生们具有旺盛的精力、愉快的心情投入

学习,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2、培养学生正确的饮食和卫生习惯。

注意饮食卫生,吃好早餐,一日三餐,定时定量,不偏食,让学生知道暴饮暴食的危害。

 

3、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达到教材要求,提高健康教育课的效果。

 

四、三年级卫生与保健考查的内容:

平时成绩(30分),和期末成绩(70分), 平时成绩+期末成绩=综合成绩 

(一)、平时成绩(30分)  注:

男女一样

根据学生的平时表现,进行打分。

 表现优秀:

25---30分 表现良好:

20---25分 表现一般:

15---20分 

(二)、期末成绩(70%分) 

根据学生卷面考试,进行打分 期末成绩=卷面成绩×0.7

五、综合成绩计算。

(满分100) 

综合成绩=平时成绩+期末成绩 六、说明:

 

1、学生平时学习表现按自评、互评、师评进行评价。

 

2、进步加分部分参照学生的技能、技评成绩进步的幅度相应加分。

 

3、期末成绩的比例占70%,平时学习表现占30%。

最后二项加起来除以100得出学生综合成绩(总分),并按得分分为优秀(90分及以上)、良好(80—89分)、(70—79)、及格(60—69分)、尚需努力(60分以下)五个等级。

 总之,加强学生的卫生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生理和心里、勇敢顽强的毅力、艰苦奋斗、团结合作的精神,是学校教师的职责;学校卫生工作,必须抓紧抓好,使学生不仅能学到知识,而且身心健康,体格健壮,使我校的健康教育工作及卫生管理工作再上一个台阶。

三年级奥数教学计划

课程目标:

1.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学习质量。

2.训练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和思维品质。

3.锻炼学生优良的意志品质。

4.培养学生扎实的数学基本功,给予学生发挥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的最大空间。

实施措施:

1.循儿童身心发展的特征,以及教育教学规律,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数学性与趣味性相结合。

努力让孩子们体验到学习数学的意义和快乐

2.展学生的思维水平,在学习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发现、比较、判断和推理能力,训练学生有条理地思考问题。

要使经过奥数训练的学生,思维更敏捷,考虑问题比别人更深层次。

我们教奥数不要只教一些技巧性的东西,要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3.鼓励和帮助学生拥有一个良好的心态,要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耐心和克服困难的信心,以及战胜难题的勇气。

4.注重理解,举一反三和灵活运用。

解决问题要鼓励学生求异思维,要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创造力,不要急于提供解题方法和答案束缚学生的思维。

课程内容:

(专项例题+随堂练习+课后巩固+智慧岛+小小侦探+脑筋急转弯+数学笑话)

课程周次

课程内容

课程课时

第一讲

智力趣题

2课时

第二讲

加减法巧算

3课时

第三讲

乘除法巧算

3课时

第四讲

思维大考验

3课时

第五讲

和倍问题

3课时

第六讲

和差问题

3课时

第七讲

和差问题

3课时

第八讲

简单的周期问题

3课时

第九讲

简单的年龄问题

3课时

第十讲

简单的时间问题

3课时

2、使学生明白“正确的思维

2021-9-19

 

第一讲巧算加减法

教学目标:

1学会“化零为整”的思想。

2加法交换律:

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

3加法结合律: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与第一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

教学重点:

加减法的巧算主要是“凑整”,就是将算式中的数分成若干组,使每组的运算结果都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再将各组的结果求和。

教学难点:

有些题目直观上凑整不明显,这时可“借数”凑整。

教学过程

学习例1:

凑整法

23+54+18+47+82;

解:

23+54+18+47+82

=(23+47)+(18+82)+54

=70+100+54=224;

学习例2:

借数凑整法

有些题目直观上凑整不明显,这时可“借数”凑整。

例如,计算976+85,可在85中借出24,即把85拆分成24+61,这样就可以先用976加上24,“凑”成1000,然后再加61。

(1350+49+68)+(51+32+1650)。

解:

(1350+49+68)+(51+32+1650)

  =1350+49+68+51+32+1650

  =(1350+1650)+(49+51)+(68+32)

=3000+100+100=3200

学习例3:

分组凑整法

计算:

(1)875-364-236;

(2)1847-1928+628-136-64;

解:

(1)875-364-236

  =875-(364+236)

  =875-600=275;

(2)1847-1928+628-136-64

  =1847-(1928-628)-(136+64)

  =1847-1300-200=347;

  4.加补凑整法

学习例4计算:

(1)512-382;

(2)6854-876-97;

解:

(1)512-382=(500+12)-(400-18)

  =500+12-400+18

  =(500-400)+(12+18)

  =100+30=130;

(2)6854-876-97

  =6854-(1000-124)-(100-3)

  =6854-1000+124-100+3

  =5854+24+3=5881;

习题:

1.(1350+49+68)+(51+32+1650)。

2.4993+3996+5997+848。

3.1348-234-76+2234-48-24。

4.397-146+288-339。

 

课时二和倍问题

教学目标:

1学会运用画图线的方法表示和倍关系中两个量,以更方便的找到解题的思路。

2熟练掌握解答和倍问题的方法,理解和倍问题中各个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运用画图线的方法,准确分析各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能够理解和倍应用题中各倍数和差倍数的量得关系。

教学过程:

学习例1:

甲班和乙班共有图书160本.甲班的图书本数是乙班的3倍,甲班和乙班各有图书多少本?

集体讨论:

甲班和已班各占多少分,你能不能画出倍数图线?

分析与解答:

设乙班的图书本数为1份,则甲班图书为乙班的3倍,那么甲班和乙班图书本数的和相当于乙班图书本数的4倍.还可以理解为4份的数量是160本,求出1份的数量也就求出了乙班的图书本数,然后再求甲班的图书本数.用下图表示它们的关系:

解:

乙班:

160÷(3+1)=40(本)

甲班:

40×3=120(本)

或160-40=120(本)

答:

甲班有图书120本,乙班有图书40本。

这道应用题解答完了,怎样验算呢?

可把求出的甲班本数和乙班本数相加,看和是不是160本;再把甲班的本数除以乙班本数,看是不是等于3倍.如果与条件相符,表明这题作对了.注意验算决不是把原式再算一遍。

验算:

120+40=160(本)

120÷40=3(倍)。

学习例2:

甲班有图书120本,乙班有图书30本,甲班给乙班多少本,甲班的图书是乙班图书的2倍?

集体讨论:

你能画出图线来表示题中甲班和已班的倍数的关系吗?

分析与解答:

解这题的关键是找出哪个量是变量,哪个量是不变量从已知条件中得出,不管甲班给乙班多少本书,还是乙班从甲班得到多少本书,甲、乙两班图书总和是不变的量.最后要求甲班图书是乙班图书的2倍,那么甲、乙两班图书总和相当于乙班现有图书的3倍.依据解和倍问题的方法,先求出乙班现有图书多少本,再与原有图书本数相比较,可以求出甲班给乙班多少本书(见上图)。

解:

①甲、乙两班共有图书的本数是:

30+120=150(本)

②甲班给乙班若干本图书后,甲、乙两班共有的倍数是:

2+1=3(倍)

③乙班现有的图书本数是:

150÷3=50(本)

④甲班给乙班图书本数是:

50-30=20(本)

综合算式:

(30+120)÷(2+1)=50(本)

50-30=20(本)

答:

甲班给乙班20本图书后,甲班图书是乙班图书的2倍。

验算:

(120-20)÷(30+20)=2(倍)

(120-20)+(30+20)=150(本)。

学习例3:

光明小学有学生760人,其中男生比女生的3倍少40人,男、女生各有多少人?

分析与解答:

把女生人数看作一份,由于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的3倍还少40人,如果用男、女生人数总和760人再加上40人,就等于女生人数的4倍(见下图)。

解:

①女生人数:

(760+40)÷(3+1)=200(人)

②男生人数:

200×3-40=560(人)

或760-200=560(人)

答:

男生有560人,女生有200人。

验算:

560+200=760(人)

(560+40)÷200=3(倍)。

学习例4:

果园里有桃树、梨树、苹果树共552棵.桃树比梨树的2倍多12棵,苹果树比梨树少20棵,求桃树、梨树和苹果树各有多少棵?

分析与解答:

下图可以看出桃树比梨树的2倍多12棵,苹果树比梨树少20棵,都是同梨树相比较、以梨树的棵数为标准、作为1份数容易解答.又知三种树的总数是552棵.如果给苹果树增加20棵,那么就和梨树同样多了;再从桃树里减少12棵,那么就相当于梨树的2倍了,而总棵树则变为552+20-12=560(棵),相当于梨树棵数的4倍。

解:

①梨树的棵数:

(552+20-12)÷(1+1+2)

=560÷4=140(棵)

②桃树的棵数:

140×2+12=292(棵)

③苹果树的棵数:

140-20=120(棵)

答:

桃树、梨树、苹果树分别是292棵、140棵和120棵。

学习例5:

549是甲、乙、丙、丁4个数的和.如果甲数加上2,乙数减少2,丙数乘以2,丁数除以2以后,则4个数相等.求4个数各是多少?

分析与解答:

上图可以看出,丙数最小.由于丙数乘以2和丁数除以2相等,也就是丙数的2倍和丁数的一半相等,即丁数相当于丙数的4倍.乙减2之后是丙的2倍,甲加上2之后也是丙的2倍.根据这些倍数关系,可以先求出丙数,再分别求出其他各数。

解:

①丙数是:

(549+2-2)÷(2+2+1+4)

=549÷9

=61

②甲数是:

61×2-2=120

③乙数是:

61×2+2=124

④丁数是:

61×4=244

验算:

120+124+61+244=549

120+2=122124-2=122

61×2=122244÷2=122

答:

甲、乙、丙、丁分别是120、124、61、244.

习题:

1.小明和小强共有图书120本,小强的图书本数是小明的2

倍,他们两人各有图书多少本?

2.果园里一共种340棵桃树和杏树,其中桃树的棵数比杏树

的3倍多20棵,两种树各种了多少棵?

 

课时三差倍问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运用画图线的方法表示差倍关系中的两个量。

2比较和倍问题的阶梯方法的基础上,熟练掌握解答差倍问题的方法,理解和倍问题中各个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运用画图线的方法,准确分析差倍关系中各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能够理解差倍应用题中各倍数和差倍数的量得关系。

教学过程:

前面讲了应用线段图分析“和倍”应用题,这种方法使分析的问题具体、形象,使我们能比较顺利地解答此类应用题.下面我们再来研究与“和倍”问题有相似之处的“差倍”应用题。

“差倍问题”就是已知两个数的差和它们的倍数关系,求这两个数。

学习例1:

甲班的图书本数比乙班多80本,甲班的图书本数是乙班的3倍,甲班和乙班各有图书多少本?

分析与解答:

上图把乙班的图书本数看作1倍,甲班的图书本数是乙班的3倍,那么甲班的图书本数比乙班多2倍.又知“甲班的图书比乙班多80本”,即2倍与80本相对应,可以理解为2倍是80本,这样可以算出1倍是多少本.最后就可以求出甲、乙班各有图书多少本。

解:

①乙班的本数:

80÷(3-1)=40(本)

②甲班的本数:

40×3=120(本)

或40+80=120(本)。

验算:

120-40=80(本)

120÷40=3(倍)

答:

甲班有图书120本,乙班有图书40本。

学习例2:

菜站运来的白菜是萝卜的3倍,卖出白菜1800千克,萝卜300千克,剩下的两种蔬菜的重量相等,菜站运来的白菜和萝卜各是多少千克?

分析与解答:

这样想:

根据“菜站运来的白莱是萝卜的3倍”应把运来的萝卜的重量看作1倍;“卖出白菜1800千克,萝卜300千克后,剩下两种蔬菜的重量正好相等”,说明运来的白菜比萝卜多1800-300=1500(千克).从上图中清楚地看到这个重量相当于萝卜重量的3-1=2(倍),这样就可以先求出运来的萝卜是多少千克,再求运来的白菜是多少千克。

解:

①运来萝卜:

(1800-300)÷(3-1)=750(千克)

②运来白菜:

750×3=2250(千克)

验算:

2250-1800=450(千克)(白菜剩下部分)

750-300=450(千克)(萝卜剩下部分)

答:

菜站运来白菜2250千克,萝卜750千克。

学习例3:

有两根同样长的绳子,第一根截去12米,第二根接上14米,这时第二根长度是第一根长的3倍,两根绳子原来各长多少米?

分析与解答:

上图,两根绳子原来的长度一样长,但是从第一根截去12米,第二根绳子又接上14米后,第二根的长度是第一根的3倍.应该把变化后的第一根长度看作1倍,而12+14=26(米),正好相当于第一根绳子剩下的长度的2倍.所以,当从第一根截去12米后剩下的长度可以求出来了,那么第一根、第二根原有长度也就可以求出来了。

解:

①第一根截去12米剩下的长度:

(12+14)÷(3-1)=13(米)

②两根绳子原来的长度:

13+12=25(米)

答:

两根绳子原来各长25米。

自己进行验算,看答案是否正确.另外还可以想想,有无其他方法求两根绳子原来各有多长.

小结:

解答这类题的关键是要找出两个数量的差与两个数量的倍数的差的对应关系.用除法求出1倍数,也就是较小的数,再求几倍数。

解题规律:

差÷倍数的差=1倍数(较小数)

1倍数×几倍=几倍的数(较大的数)

或:

较小的数+差=较大的数。

学习例4:

(1)班与三

(2)班原有图书数一样多.后来,三

(1)班又买来新书74本,三

(2)班从本班原书中拿出96本送给一年级小同学,这时,三

(1)班图书是三

(2)班的3倍,

求两班原有图书各多少本?

分析与解答:

两个班原有图书一样多.后来三

(1)班又买新书74本,即增加了74本;三

(2)班从本班原有图书中取出96本送给一年级同学,则图书减少了96本.结果是一个班增加,另一个班减少,这样两个班图书就相差96+74=170(本),也就是三

(1)班比三

(2)班多了170本图书.又知三

(1)班现有图书是三

(2)班图书的3倍,可见这170本图书就相当于三

(2)班所剩图书的3-1=2倍,三

(2)班所剩图书本数就可以求出来了,随之原有图书本数也就求出来了(见上图)。

解:

①后来三

(1)班比三

(2)班图书多多少本?

74+96=170(本)

②三

(2)班剩下的图书是多少本?

170÷(3-1)=85(本)

③三

(2)班原有图书多少本?

85+96=181(本)(两个班原有图书一样多)

综合算式:

(74+96)÷(3-1)+96

=170÷2+96

=85+96

=181(本)

验算:

181+74=255(本)

181-96=85(本)

255÷85=3(倍)

答:

两班原来各有图书181本。

习题:

1.一只大象的体重比一头牛重4500千克,又知大象的重量是一头牛的10倍,一只大象和一头牛的重量各是多少千克?

2.果园里的桃树比杏树多90棵,桃树的棵数是杏树的3倍,桃树和杏树各有多少棵?

 

课时四和差问题

教学目标:

1:

学会运用画图线的方法表示倍关系中两个量,以更方便的找到解题的思路。

2:

更熟练掌握解答差倍问题的方法,理解差倍问题中各个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更加熟练的运用画图线方法,更准确分析各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能够更好的理解差倍应用题中各倍数和差倍数的量的关系。

教学过程:

和差问题是已知大小两个数的和与两个数的差,求大小两个数各是多少的应用题。

为了解答这种应用题,首先要弄清两个数相差多少的不同叙述方式.有些题目明确给了两个数的差,而有些应用题把两个数的差“暗藏”起来,我们管暗藏的差叫“暗差”。

学习例1:

两筐水果共重150千克,第一筐比第二筐多8千克,两筐水果各多少千克?

分析与解答:

我们可以这样想:

假设第二筐和第一筐重量相等时,两筐共重150+8=158(千克);假设第一筐重量和第二筐相等时,两筐共重150-8=142(千克).

解法1:

①第二筐重多少千克?

(150-8)÷2=71(千克)

②第一筐重多少千克?

71+8=79(千克)

或150-71=79(千克)

解法2:

①第一筐重多少千克?

(150+8)÷2=79(千克)

②第二筐重多少千克?

79-8=71(千克)

或150-79=71(千克)

答:

第一筐重79千克,第二筐重71千克。

学习例2:

今年小强7岁,爸爸35岁,当两人年龄和是58岁时,两人年龄各多少岁?

分析与解答:

题中没有给出小强和爸爸年龄之差,但是已知两人今年的年龄,那么今年两人的年龄差是35-7=28(岁).不论过多少年,两人的年龄差是保持不变的.所以,当两人年龄和为58岁时他们年龄差仍是28岁.根据和差问题的解题思路就能解此题。

解:

①爸爸的年龄:

[58+(35-7)]÷2

=[58+28]÷2

=86÷2

=43(岁)

②小强的年龄:

58-43=15(岁)

答:

当父子两人的年龄和是58岁时,小强15岁,他爸爸43岁。

学习例3:

小明期末考试时语文和数学的平均分数是94分,数学比语文多8分,问语文和数学各得了几分?

分析与解答:

解和差问题的关键就是求得和与差,这道题中数学与语文成绩之差是8分,但是数学和语文成绩之和没有直接告诉我们.可是,条件中给出了两科的平均成绩是94分,这就可以求得这两科的总成绩.

解:

①语文和数学成绩之和是多少分?

94×2=188(分)

②数学得多少分?

(188+8)÷2=196÷2=98(分)

③语文得多少分?

(188-8)÷2=180÷2=90(分)

或98-8=90(分)

答:

小明期末考试语文得90分,数学得98分.

学习例4:

在每两个数字之间填上适当的加或减符号使算式成立。

123456789=5

分析与解答:

这样想:

从1至9这几个数字相加是不会得到5的,只能从一部分数字相加再减去一部分字后差是5,也就是说1到9的和是45,而两部分的差是5,先要求出这两部分数字利用和差问题的方法便可以求出。

(45-5)÷2=20,20+5=25

可求出其中几个数的和是25,而另外几个数的和是20.在组成和是25的几个数前面添上“+”号,而在组成和是20的几个数前面添上“-”号,此题就算出来了。

例如:

5+6+9=20可得到。

1+2+3+4-5-6+7+8-9=5

又如:

5+7+8=20可得到。

1+2+3+4-5+6-7-8+9=5

又如:

3+4+6+7=20可得到。

1+2-3-4+5-6-7+8+9=5

同学们,这道题你还有其他解法吗?

试试看!

练习:

1.果园里有桃树和梨树共150棵,桃树比梨树多20棵,两种

果树各有多少棵?

2.甲、乙两桶油共重30千克,如果把甲桶中6千克油倒入乙

桶,那么两桶油重量相等,问甲、乙两桶原有多少油?

 

课时五鸡兔同笼问题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在解题时初步掌握用假设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2:

进一步熟练差倍和倍及平均数问题的解题方法。

教学重点:

如何掌握用简单的假设的方法解题,灵活运用差倍和倍方法解。

教学过程:

学习例1:

(古典题)鸡兔同笼,头共46,足共128,鸡兔各几只?

分析与解答:

如果46只都是兔,一共应有4×46=184只脚,这和已知的128只脚相比多了184-128=56只脚.如果用一只鸡来置换一只兔,就要减少4-2=2(只)脚.那么,46只兔里应该换进几只鸡才能使56只脚的差数就没有了呢?

显然,56÷2=28,只要用28只鸡去置换28只兔就行了.所以,鸡的只数就是28,兔的只数是46-28=18。

解:

①鸡有多少只?

(4×6-128)÷(4-2)

=(184-128)÷2

=56÷2

=28(只)

②免有多少只?

46-28=18(只)

答:

鸡有28只,免有18只。

我们来总结一下这道题的解题思路:

先假设它们全是兔.于是根据鸡兔的总只数就可以算出在假设下共有几只脚,把这样得到的脚数与题中给出的脚数相比较,看相差多少.每差2只脚就说明有一只鸡;将所差的脚数除以2,就可以算出共有多少只鸡.我们称这种解题方法为假设法.概括起来,解鸡兔同笼问题的基本关系式是:

鸡数=(每只兔脚数×兔总数-实际脚数)÷(每只兔子脚数-每只鸡的脚数)

兔数=鸡兔总数-鸡数

当然,也可以先假设全是鸡。

学习例2:

鸡与兔共有100只,鸡的脚比兔的脚多80只,问鸡与兔各多少只?

分析与解答:

这个例题与前面例题是有区别的,没有给出它们脚数的总和,而是给出了它们脚数的差.这又如何解答呢?

假设100只全是鸡,那么脚的总数是2×100=200(只)这时兔的脚数为0,鸡脚比兔脚多200只,而实际上鸡脚比兔脚多80只.因此,鸡脚与兔脚的差数比已知多了(200-80)=120(只),这是因为把其中的兔换成了鸡.每把一只兔换成鸡,鸡的脚数将增加2只,兔的脚数减少4只.那么,鸡脚与兔脚的差数增加(2+4)=6(只),所以换成鸡的兔子有120÷6=20(只).有鸡(100-20)=80(只)。

解:

(2×100-80)÷(2+4)=20(只)。

100-20=80(只)。

答:

鸡与兔分别有80只和20只。

学习例3:

红英小学三年级有3个班共135人,二班比一班多5人,三班比二班少7人,三个班各有多少人?

分析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