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人教版数学下册电子备课稿样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339652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116 大小:199.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人教版数学下册电子备课稿样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6页
七年级人教版数学下册电子备课稿样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6页
七年级人教版数学下册电子备课稿样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6页
七年级人教版数学下册电子备课稿样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6页
七年级人教版数学下册电子备课稿样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人教版数学下册电子备课稿样式.docx

《七年级人教版数学下册电子备课稿样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人教版数学下册电子备课稿样式.docx(1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年级人教版数学下册电子备课稿样式.docx

七年级人教版数学下册电子备课稿样式

宰便中学课堂教学设计

要求:

5号宋体,首行缩进2个字符;一节、一课或一话题分多个课时备课需空两排;每个分课时教学过程设计部分不能超过一页;正反面打印。

不会使用电子文档的教师不允许使用电子备课。

待检查不按要求完成者,下次使用手写教案。

学期第课时

学科

数学

授课时间

主备课教师

陈星

授课班级

七(6)

授课教师

陈星

课题

5.1.1 相交线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型

新课

知识

与技

理解并掌握邻补角及对顶角的概念.

过程

与方

1.通过动手、操作、推断、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培养识图能力、推理能力和有条理地表达的能力.

2.在具体情境中了解邻补角、对顶角,能找出图形中的一个角的邻补角和对顶角,理解对顶角相等,并能运用它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

引导学生对图形观察、发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在运用数学知识解答问题的活动中获取成功的体验,建立学习的信心.

教学

重点

对顶角的性质.

教学

难点

理解对对顶角相等的性质的探索.

教学

方法

教学

资源

PPT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二次备课(必须手写)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一块布和一把剪刀,表演剪布过程.

问题:

剪刀两个把手之间的角发生了什么变化?

剪刀张开的口又怎么变化?

教师展示剪布的过程.

学生认真观察.

学生观察以后,回答提出的问题.

教师引导:

如果将剪刀的构造看作两条相交的直线,这就关系到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的问题.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探究1:

邻补角与对顶角的概念

1.观察图片,注意剪刀剪开布片过程中有关角的变化.

2.将剪刀抽象为几何图形并画一画.

答:

如图:

几何语言描述图形:

直线AB,CD相交于点O.

概念:

如果两条直线有一个公共点,就说这两条直线相交,公共点叫做这两条直线的交点.

3.观察上图,同桌讨论.

(1)两条直线相交组成几个角?

(2)这两条直线相交得到哪几对角?

(3)每对角中两个角的位置有怎样的关系?

(4)根据它们的位置和度数的关系将这几对角进行分类.

探究2:

对顶角的性质与推导

问题:

我们在图形中能准确地辨认对顶角,那么对顶角有什么性质呢?

1.动手操作,推出性质.

2.性质归纳:

对顶角相等.

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

例1 下列图形中∠1与∠2互为对顶角的是(  )

A    B    C     D

四、课堂练习,巩固提高

1.教材P3练习.

 

作业

布置(可手写)

教材P7~8习题5.1第1,2题.

 

板书

设计(可手写)

教学

反思

(必须

手写)

 

教务处检查意见

宰便中学课堂教学设计

要求:

5号宋体,首行缩进2个字符;一节、一课或一话题分多个课时备课需空两排;每个分课时教学过程设计部分不能超过一页;正反面打印。

不会使用电子文档的教师不允许使用电子备课。

待检查不按要求完成者,下次使用手写教案。

学期第课时

学科

数学

授课时间

主备课教师

陈星

授课班级

七(6)

授课教师

陈星

课题

5.1.2 垂 线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型

新课

知识

与技

知道垂直是相交的特殊情况,理解垂线的概念,会用三角尺或量角器过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

过程

与方

通过操作、探究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并通过活动使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

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并在活动中感受到成功的快乐.

教学

重点

垂线的定义,用三角尺或量角器过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

教学

难点

过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

教学

方法

教学

资源

PPT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二次备课(必须手写)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生活中的垂线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探究1:

垂直的定义

活动1 在相交线的模型中,固定木条a,转动木条b,当b的位置变化时,a,b所成的角α也会发生变化.

垂直定义:

当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有一个角是直角(90°)时,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另一条直线的垂线,它们的交点叫垂足.

2.垂直的表示:

用“⊥”和直线字母表示垂直.

探究2:

垂线的书写形式

当直线AB与CD相交于O点,∠AOD=90°时,AB⊥CD,垂足为O.

书写形式:

因为∠AOD=90°(已知),

所以AB⊥CD(垂直的定义).反之,若直线AB与CD垂直,垂足为O,那么,∠AOD=90°.

探究3:

垂线的画法和垂线性质1

活动2 

(一)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1)如图1,已知直线m,作m的垂线.

         

垂线的性质2 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接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即:

垂线段最短.

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

例1 如图,已知点O在直线AB上,CO⊥DO于点O,若∠1=150°,则∠3的度数为(  )

四、课堂练习,巩固提高

1.教材P5及P6练习.

 

作业

布置(可手写)

教材P8习题5.1第3~7题.

板书

设计(可手写)

教学

反思

(必须

手写)

 

教务处检查意见

宰便中学课堂教学设计

要求:

5号宋体,首行缩进2个字符;一节、一课或一话题分多个课时备课需空两排;每个分课时教学过程设计部分不能超过一页;正反面打印。

不会使用电子文档的教师不允许使用电子备课。

待检查不按要求完成者,下次使用手写教案。

学期第课时

学科

数学

授课时间

主备课教师

陈星

授课班级

七(6)

授课教师

陈星

课题

5.1.3 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型

新课

知识

与技

了解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概念,能从图形中辨别这样一一对应的角.

过程

与方

通过观察,探究、辨别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培养学生对图形的辨别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不怕困难,勇于探究的精神.

教学

重点

1.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概念.

2.在复杂的图形中辨别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教学

难点

辨别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教学

方法

教学

资源

PPT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二次备课(必须手写)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问题:

我们已经知道,两条直线相交组成四个角(如图①),任意两角间都有关系,我们分别称它们为什么角?

如图②,当加入一条直线也与AB相交,又会形成多少个角,它们之间又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呢?

图①       图②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探究1:

理解同位角的概念,掌握其特点

在上面的“三线八角”图中,直线AB,CD是被截直线,EF是截线.

问题1:

观察图②中的∠1和∠5,它们与截线及两条被截直线在位置上有什么特点?

你能给它们起个名字吗?

问题2:

图中还有其他的同位角吗?

并说出他们相对于截线和被截线的位置.

变式图形:

图中的∠1与∠2是同位角吗?

如果是请指出他们分别是由哪两条直线被哪一条直线所截而形成?

(1)     

(2)     (3)    (4)

探究2:

借助问题串,能自主探索出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概念及特点

归纳:

内错角形如字母“Z”型;同旁内角形如字母“U”型.

【教学说明】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学生间相互评议,教师对学生讨论过程中所发表的意见进行点评,最后师生共同归纳.

探究3:

概念深化,理解三类角的区别和联系

问题1:

同位角和同旁内角在位置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内错角和同旁内角在位置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问题2:

这三类角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例2 下列图形中,∠1和∠2不是同位角的是(  )

A     B     C     D

例4 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A与∠B是同旁内角

B.∠3与∠1是同旁内角

C.∠2与∠3是内错角

D.∠1与∠2是同位角

四、课堂练习,巩固提高

1.教材P7练习.

 

作业

布置(可手写)

教材P9习题5.1第11题.

 

板书

设计(可手写)

教学

反思

(必须

手写)

 

教务处检查意见

宰便中学课堂教学设计

要求:

5号宋体,首行缩进2个字符;一节、一课或一话题分多个课时备课需空两排;每个分课时教学过程设计部分不能超过一页;正反面打印。

不会使用电子文档的教师不允许使用电子备课。

待检查不按要求完成者,下次使用手写教案。

学期第课时

学科

数学

授课时间

主备课教师

陈星

授课班级

七(6)

授课教师

陈星

课题

5.2.1 平行线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型

新课

知识

与技

1.理解平行线的概念.

2.掌握平行公理的内容.

过程

与方

1.经历观察、思考的过程,感受平面内两直线间的位置.

2.通过观察和操作,体验基本的数学事实:

平行公理.

情感态度价值

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

重点

1.平行线的概念.

2.平行公理.

教学

难点

平行公理的探究.

教学

方法

教学

资源

PPT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二次备课(必须手写)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活动1

观察,分别将木条a、b、c钉在一起,并把它们想象成两端可以无限延伸的三条直线.转动直线a,直线a从在直线c的下侧与直线b相交逐步变为在上侧与b相交,想象一下在这个过程中,有没有直线a与直线b不相交的位置?

你能举出生活中平行的例子吗?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活动3

(1)在活动木条a的过程中,有几个位置使得a与b平行;

(2)如图,经过点B画直线a的平行线,你能有几种方法?

可以画几条?

经过点C呢?

(3)经过上述问题的解决,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

例1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______.

(1)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线段必平行;

(2)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必平行;

(3)在同一平面内不平行的两条线段必相交;

(4)在同一平面内不平行的两条直线必相交;

(5)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三种:

平行、相交和垂直.

例2 如图所示,在∠AOB内有一点P.

(1)过点P画l1∥OA;

(2)过点P画l2∥OB;

(3)用量角器量一量l1与l2相交的角与∠O的大小有怎样的关系.

四、课堂练习,巩固提高

1.教材P12练习.

 

 

作业

布置(可手写)

 

板书

设计(可手写)

教学

反思

(必须

手写)

 

教务处检查意见

宰便中学课堂教学设计

要求:

5号宋体,首行缩进2个字符;一节、一课或一话题分多个课时备课需空两排;每个分课时教学过程设计部分不能超过一页;正反面打印。

不会使用电子文档的教师不允许使用电子备课。

待检查不按要求完成者,下次使用手写教案。

学期第课时

学科

数学

授课时间

主备课教师

陈星

授课班级

七(6)

授课教师

陈星

课题

5.2.2 平行线的判定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型

新课

知识

与技

掌握判定两条直线平行的方法,能运用判定方法对两直线的位置关系进行判定.

过程

与方

在学习直线位置关系的判定过程中,感受逻辑推理,逐步学习证明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

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师生的互动交流,促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培养良好的情感,合作交流,主动参与的意识.

教学

重点

探索并掌握平行线的判定方法.

教学

难点

探索平行线的判定方法.

教学

方法

教学

资源

PPT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二次备课(必须手写)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操作展示:

我们以前已学过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平行线.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探究:

平行的判定方法

活动1:

如图,三根木条相交成∠1,∠2,固定木条b、c,转动木条a,观察∠1,∠2满足什么条件时直线a与b平行.

得出结论: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活动2:

图中,如果∠1=∠2,能得出AB∥CD吗?

写出你的推理过程.

结论: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例1 如图,有以下四个条件:

①∠B+∠BCD=180°;②∠1=∠2;③∠3=∠4;④∠B=∠5,其中能判定AB∥CD的条件有(  )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例2 如图,直线AB,CD,EF被直线GH所截,∠1=70°,∠2=110°,∠2+∠3=180°.求证:

(1)EF∥AB;

(2)CD∥AB(补全横线及括号的内容).

四、课堂练习,巩固提高

1.教材P14练习

 

作业

布置(可手写)

教材P15~16习题题5.2第1、2题.

板书

设计(可手写)

教学

反思

(必须

手写)

 

教务处检查意见

宰便中学课堂教学设计

要求:

5号宋体,首行缩进2个字符;一节、一课或一话题分多个课时备课需空两排;每个分课时教学过程设计部分不能超过一页;正反面打印。

不会使用电子文档的教师不允许使用电子备课。

待检查不按要求完成者,下次使用手写教案。

学期第课时

学科

数学

授课时间

主备课教师

陈星

授课班级

七(6)

授课教师

陈星

课题

5.3.1 平行线的性质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型

新课

知识

与技

经历探索平行线的性质的过程,初步掌握平行线的性质.

过程

与方

通过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唯物主义观点,使学生逐步养成言之有据的习惯.

教学

重点

平行线的性质的探索及对性质的理解.

教学

难点

有条理地表达和简单的进行推理.

教学

方法

教学

资源

PPT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二次备课(必须手写)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窗户内窗的两条竖直的边是平行的,在推动过程中,两条竖直的边与窗户外框形成的两个角∠1、∠2有什么数量关系?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请每位同学利用手中的条格纸,任意选取其中的两条线作a、b,再随意画一条直线c与a、b相交,如图所示,用量角器量得图中的八个角,并填表.

各对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之间有什么关系?

然后观察,讨论并尝试发现规律.之后同学间进行交流、归纳、总结.

平行线的性质:

性质1:

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简言之: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性质2:

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简言之: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性质3:

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简言之: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

例1 如图,AB∥CD,BE∥DF,∠B=65°,求∠D的度数.

例2 如图,DB∥FG∥EC,∠ACE=36°,AP平分∠BAC,∠PAG=12°,求∠ABD的度数.

四、课堂练习,巩固提高

1.教材P20练习第1题.

 

作业

布置(可手写)

 

板书

设计(可手写)

教学

反思

(必须

手写)

 

教务处检查意见

宰便中学课堂教学设计

要求:

5号宋体,首行缩进2个字符;一节、一课或一话题分多个课时备课需空两排;每个分课时教学过程设计部分不能超过一页;正反面打印。

不会使用电子文档的教师不允许使用电子备课。

待检查不按要求完成者,下次使用手写教案。

学期第课时

学科

数学

授课时间

主备课教师

陈星

授课班级

七(6)

授课教师

陈星

课题

第2课时 平行线的性质

(2)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型

新课

知识

与技

进一步理解平行线的性质,能用平行性质去解决一些问题.

过程

与方

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价值

培养学生不怕困难,勇于探索的精神.在活动中培养良好的情感,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

重点

进一步理解平行线的性质,运用平行线的性质去解决问题.

教学

难点

运用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结合去解决问题.

 

教学

方法

教学

资源

PPT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二次备课(必须手写)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问题1:

平行线有哪些性质?

问题2:

平行线的判定方法有哪些?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注意规范学生的回答.

这一过程中教师也可以结合图形让学生去说明性质与判定的内容.

【教学说明】复习旧的知识,为本节课进一步熟悉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的应用作准备.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示例:

如图,BCD是一条直线,∠A=75°,∠1=53°,∠2=75°,求∠B的度数.

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

例1 如图,C,D是直线AB上两点,∠1+∠2=180°,DE平分∠CDF,EF∥AB.

(1)CE与DF平行吗?

为什么?

(2)若∠DCE=130°,求∠DEF的度数.

例2 如图,已知DF∥AC,∠C=∠D,CE与BD有怎样的位置关系?

说明理由.

解:

(1)∠AED=∠BAE+∠CDE.理由如下:

如图,过点E作EG∥AB.∵AB∥CD,∴AB∥EG∥CD,∴∠AEG=∠BAE,∠DEG=∠CDE.∵∠AED=∠AEG+∠DEG,∴∠AED=∠BAE+∠CDE;

(2)同

(1)可得∠AFD=∠BAF+∠CDF.∵∠BAF=2∠EAF,∠CDF=2∠EDF,∴∠BAE+∠CDE=∠BAF+∠CDF=(∠BAF+∠CDF)=∠AFD,∴∠AED=∠AFD.

 

四、课堂练习,巩固提高

1.教材P20练习第2题.

 

 

作业

布置(可手写)

教材P23习题5.3第4~6题.

板书

设计(可手写)

教学

反思

(必须

手写)

 

教务处检查意见

宰便中学课堂教学设计

要求:

5号宋体,首行缩进2个字符;一节、一课或一话题分多个课时备课需空两排;每个分课时教学过程设计部分不能超过一页;正反面打印。

不会使用电子文档的教师不允许使用电子备课。

待检查不按要求完成者,下次使用手写教案。

学期第课时

学科

数学

授课时间

主备课教师

陈星

授课班级

七(6)

授课教师

陈星

课题

5.3.2 命题、定理、证明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型

新课

知识

与技

掌握命题、定理的概念,并能分清命题的组成.

过程

与方

通过讨论、探究、交流等形式,使学生在辩论中获得知识体验.

 

情感态度价值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敢于怀疑、大胆探究的品质.

教学

重点

掌握命题、定理的概念,并弄清命题的组成.

教学

难点

分清命题的组成,并能说出一个命题的逆命题.

教学

方法

教学

资源

PPT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二次备课(必须手写)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过一些对某一件事情作出判断的句子,例如:

(1)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2)等式两边加同一个数,结果仍是等式;

(3)对顶角相等.

像这样判断一件事情的语句,叫做命题.

你还能举出一些这样的例子吗?

判断:

下列语句,哪些是命题?

哪些不是?

(1)过直线AB外一点P,作AB的平行线.

(2)过直线AB外一点P,可以作一条直线与AB平行吗?

(3)经过直线AB外一点P,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4)若|a|=-a,则a≤0.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许多命题都由题设和结论两部分组成.题设是已知事项,结论是由已知事项推出的事项.

命题常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这时,“如果”后接的部分是题设,“那么”后接的部分是结论.

有些命题的形式不明显,需要先将它写成以上形式.

教师利用投影出示练习,学生讨论后作出回答.

把下列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练习1:

把下列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1)互补的两个角不可能都是锐角;

(2)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练习2:

指出下列命题的题设和结论:

(1)如果两个数互为相反数,这两个数的商为-1;

(2)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3)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4)同角的余角相等.

真命题,假命题,定理概念的学习.

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当关注,学生能否准确地将一个命题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能否正确地指出题设与结论.

教师进一步指出,有些命题是正确的,有些命题是错误的,它们分别叫做真命题和假命题.然后再向学生介绍定理的概念.

判断下列命题是否正确:

(1)如果两个数的和为0,这两个数互为相反数;

(2)如果两个数互为相反数,这两个数的和为0;

(3)如果两个数的商为-1,这两个数互为相反数;

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

例1 下列语句中,不是命题的是(  )

A.两点之间线段最短B.对顶角相等

C.不是对顶角不相等D.过直线AB外一点P作直线AB的垂线

四、课堂练习,巩固提高

1.教材P22练习.

 

作业

布置(可手写)

 

板书

设计(可手写)

教学

反思

(必须

手写)

 

教务处检查意见

宰便中学课堂教学设计

要求:

5号宋体,首行缩进2个字符;一节、一课或一话题分多个课时备课需空两排;每个分课时教学过程设计部分不能超过一页;正反面打印。

不会使用电子文档的教师不允许使用电子备课。

待检查不按要求完成者,下次使用手写教案。

学期第课时

学科

数学

授课时间

主备课教师

陈星

授课班级

七(6)

授课教师

陈星

课题

5.4 平移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型

新课

知识

与技

理解平移变换的基本特征:

对应点连线平行且相等.能按要求做出简单的平面图形平移后的图形,能利用平移进行简单的图案设计.

过程

与方

经历观察、分析、操作、概括等过程,进而认识平移的性质,认识和欣赏平移在生活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价值

1.通过对实际生活中问题的解决,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是紧密联系着的.

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习的热情.

教学

重点

平移的概念及其性质,及简单的平移作图.

教学

难点

探索平移的性质及平移作图.

教学

方法

教学

资源

PPT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二次备课(必须手写)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教师投影展示课本图5.4-1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