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劝学 整理教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337029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07.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9 劝学 整理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9 劝学 整理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9 劝学 整理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9 劝学 整理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9 劝学 整理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9 劝学 整理教案.docx

《9 劝学 整理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9 劝学 整理教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9 劝学 整理教案.docx

9劝学整理教案

9、《劝学》教案

【教学目的】

1、借鉴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

2、掌握、积累“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12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于、者、而”3个文言常用虚词;熟记“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于)”等古今字和通假字。

3、理解从三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方法。

4、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

【教学重点】

1、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

2、掌握重要的文言虚词和实词。

【教学难点】对荀子的学习观的理解。

【教学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1、正字正音;2、理解本文的重点文言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3、尝试背诵文章;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正音正字(5分钟)

木直中(zhòng)绳  輮(róu)  槁(gǎo)暴(pù)  就砺(lì)

  参(cān)省(xǐng)  须臾(yú)  跂(qì)  臾(yú)

  楫(jí)  生(xìng)非异  跬(kuǐ)步  骐骥(qíjì)

  驽(nú)马十驾  锲(qiè)而舍之 金石可镂(lòu)  鳌(aó)

二、再读课文,逐段翻译,疏通字词

说明:

1、从题目开始;2、读一段,翻译一段,归纳一段,板书要点;

3、每段翻译完后,再读一遍;4、读的方式随机变换,或指定朗读,或抽查朗读,或男女生轮换朗读;5、板书以段为单位,方便复习背诵;

(一)通假字

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輮”通“煣”,用火烤使木弯曲)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暴”通“曝”,晒)

知明而行无过(“知”通“智”,智慧)

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禀赋)

非利足也,而至千里。

(“至”通“致”,达到)

(二)、词类活用

1、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状语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

名作状,每天)

②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

名作状,向上、向下)

(2).名词作动词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

名词用作动词,游水)

2、动词的活用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

3、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①其曲中规(曲:

形作名,曲度,弧度)

②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高:

形作名,高处)

(2).形容词作动词故木受绳则直(直:

形容词作动词,变直)

(3).形容词的使动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利: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走得快)

4、数词作形容词(一说是数词作动词)用心一也(一,数词作形容词,专一)

(三)古今异义

博学 古义:

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

例: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

知识、学识的渊博。

参 古义:

验,检查。

例: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

参加,参考。

疾 古义:

强。

例:

声非加疾也(这里指声音宏大);疾风知劲草。

  今义:

疾病,快。

假 古义:

凭借,借助。

例:

假舆马者。

  今义:

与“真”相对。

金 古义:

金属制的刀剑。

例:

金就砺则利。

  今义:

金银。

爪牙 古义:

爪子和牙齿。

例:

蚓无爪牙之利。

  今义:

坏人的党羽、帮凶。

用心 古义:

思想意识活动。

例如:

用心一也。

  今义:

读书用功或对某事肯动脑筋。

(四)、特殊句式(固定格式)

(一)判断句

 ①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②用心一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③用心躁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二)倒装句

1.介词结构后置句(状语后置句)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定语后置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三)被动句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被雕刻)

(四)省略句

  ①輮以(之,省代词,它)为轮

②蟹(省谓语“有”)六跪而二螯 

(五)固定用法 无以:

没有用来……的办法。

例句: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三、三读课文,复习翻译,强化记忆

四、课堂练习1、《优化探究》基础部分(根据时间,可以作为课后作业)

2、归纳文中“而”的意义和用法,做到作业本上。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

2、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3、学习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

导入1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

高尔基有“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的名言。

那么,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什么?

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学习。

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处在不断的学习中,学习是人的一种本能。

我们所要研究的,是如何把这种无意识的本能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效率。

这一点,古人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劝学》就精辟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及学习应有的方法、态度,是一篇鞭辟入里、脍炙人口的佳作。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

(板书文题)

导入2同学们,在我们的学习过程中,是否总有些困惑?

有人说,我整天冥思苦想,埋头看书,但是效果不佳;有人说,我上课真的是认真听讲了,也觉得听懂了,但是一做题就不会了;有人说,我认真努力地学习了,付出了,可考试总是成绩平平。

我们也曾是雄心勃勃,也想卧薪尝胆,也想破釜沉舟,但面对现实中的自己又总是有些无奈。

今天,让我们走进荀子,走进他的《劝学》,希望这位睿智的思想家、教育家,能帮助我们走出困惑,给我们指明一条前行的路。

(板书文题)

二、解题

1、上节课,我们翻译了文章,现在再请一位同学起来说说题目的含义。

明确:

①“劝”是“劝勉”的意思。

繁体字“勸”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形旁的字,多数有“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

而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

②“劝学”的意思就是劝勉学习。

2、从题目的含义来看,这篇文章应该是什么文体?

明确:

议论文体。

三、整体认识,宏观把握

1、既然是议论文,就应该有三大要素,这三大要素是什么?

同学们还记不记得。

明确:

论点、论据和论证。

解说①:

写一篇议论文必须有一个正确,鲜明的论点。

这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

但有的议论文还可以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

不过这些分论点都是用来补充或证明中心论点的,是为中心论点服务的。

论点的位置可以在文章的开始部分;中间或是结尾。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呢?

请用原文回答。

明确:

“学不可以已。

”(板书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3、这句话的意思是……?

明确:

学习不可以停止。

4、这句话用现在时髦的说法是什么?

明确:

终身学习。

5、说了论点,我们来说说论据。

什么是论据?

解说②:

论据,是证明论点的根据。

一篇议论文中,提出论点以后,还必须举出事实讲出道理来证明论点的正确性,这些证明论点的事实和道理就是论据,即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作为论据的事实,包括现实事例、史实以及统计数字等。

这些事实必须真实,不能臆造或虚构,建立在虚假事实基础上的论点是站不住脚的。

6、我们一起读一读文章,看看荀子运用了什么论据?

并请举例说明。

明确:

既有事实论据,又有道理论据。

(例子随机指出,点评学生答案)

7、说了论据,我们再来说说论证。

论证都有哪些方法?

请举例说明。

解说③:

初中阶段我们学习过的论证方法主要有引证法、例证法、对比论证法和比喻论证法。

明确:

第一段用了比喻论证(5个比喻),第二段用了比喻论证(5个比喻),

第三段用了比喻论证(10个比喻)和正反对比论证(3组对比)

8、从论证方法上我们看到荀子擅长比喻,这些比喻都应该是用来论证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的,那么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论证的呢?

我们再读一读文章,请大家分析。

明确:

(板书如下)

过渡语: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对文章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接下来,我们具体来分析文章内容。

四、具体分析,微观领悟

(一)分析第二段

1、刚才我们说了本段主要是比喻论证,请大家读一读本段,找一找比喻的喻体都有哪些?

明确:

(在请学生分析的过程中,板书如下,箭头以及上下的内容在具体分析是板书)

2、我们来分析第一组比喻。

“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中“取”是什么意思?

明确:

提取,也就是说需要人为加工。

(板书加工)

3、“胜于蓝”的意思是什么?

明确:

比蓝草的颜色还要青。

(板书胜于)

4、很好,我们来看第二组比喻。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中“寒”(板书寒于)是什么意思?

明确:

冷。

(进一步引导:

我们有一句话是怎么说的:

什么三尺非一日之寒。

对。

(板书冷冻)

5、好了,分析完这两组比喻,我们回过头来看一看,行文上,这两组比喻是一个整体,从中我们看到一种什么现象?

(请用一句话概括其中的化学原理)

明确:

说明客观事物在原有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变化过程会进一步提高、发展。

(板书黑体字)

解说:

如果学生答不出来,就需要进一步引导。

(1)这两组比喻中提到的东西具有什么特点?

明确:

都是常见的客观事物。

(2)、这些客观事物经过一定变化过程如加工和冷冻之后会怎样?

明确:

得到提到和发展。

6、作者用这两组比喻说明学习上一个什么道理呀?

明确:

说明人通过学习可以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和发展。

(板书黑体字)

解说:

如果学生答不出来,就需要进一步引导。

(1)、比喻的喻体出现了,本体并没有出现,是什么呢?

明确:

人学习。

(2)、客观事物在原有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变化过程会进一步提高、发展。

那么人工作学习是不是也可以提高和发展哪?

7、恩,很好。

我们看看第三组比喻。

作者又以“直木为轮”为喻,说明什么道理呢?

明确:

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会改变原来的状态。

(板书黑体字)

8、那么人呢?

明确:

比喻说明人的资质可以通过学习来改变,而且一旦提高和发展了,就不会回复到原来的状态,即人若不断地学习下去,会发生质的变化。

9、大家的悟性很好。

大家看看第4、5两组比喻是不是说明了同样的道理呀?

10、作者用这三组比喻推出一个什么结论呀?

明确:

(齐读)“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板书黑体字)

11、这句话深刻的指出了学习的意义,那么此句与文章哪句相照应?

明确:

(集体)“学不可以已。

解说:

对。

呼应中心论点的。

荀子提出人性本恶的思想,认为只有用教育来陶冶,用礼法来约束,才能把这种生而具有的“恶”转变为“善”。

这里作者运用5个比喻阐述学习的重要性。

学习是人发展的过程,如果不停止地学习,人的知识、才能、品德会不断地增进、提高,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界。

12、上面提到的五个比喻都论述了学习的意义,它们是平行并列的,还是依次排列的?

请分析说明。

明确:

从论证思路可以看出,本段可分两层:

①人只要不断学习,就能得到发展、提高;②人只有博学,才能增长知识,培养品德,锻炼才干,即达到“知明而行无过。

”这两层非平行并列的,而是延伸拓展的。

13、好,让我们回过头来结合板书背诵第二自然段。

(二)分析第三段

1、请女生齐读本段,大家找找本段最能说明作者观点的一句话。

明确: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2、这段话是在讲“学与思”的关系吗?

明确:

不是,是说学习比思考更重要。

(板书见前面学习的作用)

解说:

如果学生找的是“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学生如果读错“生”,要纠正读音)需要进一步引导。

引导:

君子从一生下来就不相同吗?

(开个玩笑)除了懂天机的,会算命的才看得出来。

当然,命如果算的出来的话,大家就不要到学校,直接去找算命先生得了。

不过话说回来,算命先生也得识字,也得学习呀,不会一生下来就会算命吧。

我们同学是歪打正着了。

这恰恰说明了一个什么呀?

明确:

我们同学很聪明,一点就透。

这说明了学习的作用呀。

3、好了,闲话休提,言归正传。

前面说了本段采用的仍然是比喻论证,还是先请大家找出来。

明确:

跂而望登高博见

登高招见者远

顺风呼闻者彰

假舆马致千里

假舟辑绝江河(板书这些内容)

4、这些比喻说明了学习的作用是什么呢?

5、明确:

说明通过学习可以弥补自身的不足,可以让我们达到更远的目标。

解说:

如果学生答不出就需要进一步引导。

引导:

这几个比喻可以分为几类呀?

明确:

两类。

一类是跂而望登高博见

登高招见者远

顺风呼闻者彰

说明在自身条件不足的情况下,利用自然条件,弥补自身的不足。

(板书要点)

①如果还不懂,继续引导,“跂而望”说明个子太矮。

这不是说明自身先天条件不足吗。

不过这个世界上高个子并不多。

不过这不能怪你,自能怪你父母。

但父母我们没有办法选择,我们只有加强锻炼,补充营养来弥补。

正所谓“先天不足,后天弥补”。

“登高而招”“顺风而呼”不是利用自然条件吗?

这样就会“见者远”“闻者彰”了。

王之涣《登鹳雀楼》中怎么说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②记性很好啊。

这不是说的学习的作用吗?

明确:

一般人通过学习可以弥补不足。

(板书要点)

第二类是假舆马致千里

假舟辑绝江河

1说明人可以让我们在利用自然条件的基础上改进创造,从而达到更远的目标。

2由此,作者得出一个推论是什么?

明确: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③“君子”善“假”什么物?

明确:

学习。

6、教师延伸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每个同学都具有一定的外在环境和条件,有顺境,有逆境。

关键在于每个人自身的努力,发扬主观能动精神,不但会利用现有的条件,而且要学会创造条件改造环境。

英国首相丘吉尔本来口吃,后来成为演说家,就是把不利因素转化为有利条件的一个典型例子。

7、好了。

第三段分析完了。

我们齐读一遍。

在头脑中揣摩揣摩。

(三)、分析第四段

1、男生齐读本段,大家找找本段的10个比喻。

明确:

(不必板书,请学生说出即可)

2、这10个比喻分为几组,作了哪三组对比?

(板书要点)

明确:

(1)、“积”与“不积”的对比;

(2)、“舍”与“不舍”的对比;

(3)、“一”与“躁”的对比。

3、如果学生不懂就引导分析

(1)先分析前四个比喻句。

①“积土成山,风雨兴焉”说明什么?

明确:

由土到山,是一个由少到多的积累过程。

②这是哲学上的一个量变引起质变的过程,堆积成高山,那里的气候条件就发生了变化,请大家用地理知识来解释这一现象。

明确:

迎风坡降雨等。

③用同样的方法分析“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④“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说明什么道理?

明确:

不积累就将一事无成。

⑤找一位同学概括这四句话所强调的内容是什么。

明确:

学习要善于积累。

⑥让学生联系生活说说积累的好处。

例如:

我们的读书笔记,成语,名言警句等的积累是一种量变过程,伴着积累,伴着成长,气质就发生了变化,是质变过程。

(2)要想做到长期积累,我们该如何做呢?

让我们分析下两组比喻句。

明确:

第一组比喻:

骐骥与驽马对比,说明客观条件的优劣不是成功的唯一条件,只要坚持就能取得成功,(为了活跃气氛,更易于理解,举龟兔赛跑的故事。

第二组比喻: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说明做事要坚持不懈。

(举“铁杵磨针”的故事,滴水石穿的事实,)

(3)、做到坚持不懈还不够,我们还必须做什么呢,请看最后一组比喻句。

明确:

通过蚓与蟹对比,说明学习要专心。

4、我们从中应该明白哪些道理?

明确:

学习应当积少成多,坚持不懈,专心致志。

(板书要点)对,这是学习的方法和态度。

再聪明的人,都离不开的。

请大家一定记住了。

有些同学不是老是问学习的技巧吗,这个世界上,没有捷径。

有人说“大智若愚,大巧若拙”,不正是说的这个道理吗。

5、好了,明白了这些道理。

就让我们重读第4段,谨记荀子的教诲吧。

五、作业布置

1、背诵文章

2、从课文中找出几句话作为你学习上的格言,抄在纸片上,贴在桌子上,时刻警醒自己。

六、板书设计略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1、检查背诵;深入分析;2、归纳文章特色;3、仿写以及作文

【教学过程】

一、检查背诵

二、深入分析

1.提问:

荀子主张“学不可以已”,这个“学”当然指“学习”,但是他到底“劝”人们学习什么呢?

教师点拨并引申:

课文中,荀子说: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从上句的“故”字看,这是荀子通过一组比喻得出的结论。

从这一点看,荀子劝学是“劝”人们首先要学习做人。

另外,“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德,圣心备焉”这一句同样着眼于品德的养成。

在荀子看来,学习可以改造人恶的本性,可以提高人的品德修养。

所以,学习的对象是明确的,也就是品德的学习。

《劝学》中未选入本文的语句有“学恶乎始?

恶乎终?

曰……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这些语句也可以证明荀子劝勉人们学习就是让人们完善自己,最终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历史和现实无数的事实证明,只有立德才能立人,只有尚德才能治国。

时至今日,先贤的宏声巨音仍回响在现代都市和乡村的上空,引领着人们求美、求善。

以德治国,公民道德规范的实施不正印证了这一点吗?

类似“我爸是李刚”的80、90后事件确实值得我们深思,让我们深刻地领悟到现代教育的些许缺憾。

当然,荀子讲学习要积累、坚持、专一的方法和态度,对我们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也具有启发意义和指导作用。

2、本文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明确:

(1)、层次结构清晰,论证方法灵活,是本文一大特点。

全文先提出中心论点,然后分段论证。

每段说明一个问题。

第二、三段是先行论证,最后归结论点;第四段则把论点贯穿于论证之中。

论证中有时先正后反,有时先反后正。

灵活而有变化,使论辩生动有力。

(2)、语言特点:

多用对偶,夹用排比,也是一个特点。

排比句使文章气势充沛,说理流畅。

本文中排比句与大量对偶句穿插使用,使文章既整齐对仗、节奏和谐,又参差错落、变化流畅,反映了苟文议论透辟、笔势雄健的特点。

活动安排:

请大家找一找文章的对偶句。

(3)大量运用比喻阐明事理,是本文最大的特点。

本文是阐述学习道理的议论文,通篇设喻,使所讲道理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既有说服力又有感染力。

本文的设喻特点:

(1)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为喻体。

如说明“学不可以已”之理,作者用了人们生活中常见的靛青色的提取,车轮的制造以及水寒冷而成冰等事例为喻加以说明,充分表达了“学不可以已”而必须有所造就的道理。

这样化深奥为浅近,.由感性到理性,令人心悦诚服。

(2)设喻方式多样:

①正面设喻,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木为轮”、“金就砺则利”等从正面阐明学习的重要性。

②正反设喻,如“蚓”和“蟹”、“骐骥”和“驽马”、“锲而舍之”和“锲而不舍”,通过正反对照把所要说明的道理说得更具体明白。

③反复设喻,如“****而望”、“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连用几个不同的比喻,使读者加深对道理的理解。

(3)设喻与说理结合紧密,形式十分灵活:

①有的是将道理隐含于比喻之中,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锲而舍之”、“锲而不舍”。

②有的先设喻,后引出道理,如第2段,作者先连用五个比喻,后引出“善假于物也”的道理。

③有的先设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如第3段第一层,作者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

“积善成德”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水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进一步论证。

三、仿写比喻句

大家觉得前面的对荀子文章的评论是不是很中肯啊。

是就好。

肯定大家也挺佩服荀子的比喻论证手法了。

想不想学习学习。

这样,我们也来练一练笔吧。

请同学们拿出纸来,按要求作练习。

(1)要求:

每人写一个比喻句阐述知识的重要性,比喻要恰当。

(学生动笔写,5分钟)。

例句:

①空虚的头脑若以知识来充实,犹如雨水浇灌着干旱的土地,使它能恢复生气。

②知识如血液一样宝贵。

人缺少了血液,身体就会衰弱;人缺少了知识就会枯竭。

③知识是生活的明灯,没有知识的生活,犹如在黑暗中的远征。

④没有知识的头脑,像不长谷物的荒地。

⑤没有志向(理想、目标等)的人,就像断了线的风筝,东摇西晃,虚度年华。

⑥不向前走,不知道路远。

不努力学习,不明白真理。

⑦宝剑不磨要生锈,人不学习要落后。

⑧积累知识胜过积累金银。

(欧洲谚语)

⑨劳动是知识的源泉,知识是生活的指南。

(2)、要求:

请同学们运用对比设喻的方法,阐述学习要勤奋或谦虚。

(学生写,6分钟)

例句:

①勤奋的人,像一颗明珠,无时不刻不放出光芒;而懒惰的人,像生了锈的铁,毫无用处。

②谦虚的人像翱翔高空的雄鹰,知道天高地阔、学海无涯,因而刻苦好学,永不自满;骄傲的人就像井底之蛙,以为天空只有井口那么大,因而浅尝辄止、夜朗自大。

四、挑战荀子

①荀子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这与孔子主张的“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过也,人皆见之;及其更也,人皆仰之”是否矛盾?

同学的看法是:

我们追求完美,但我们更渴求真实。

②“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是否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相同,都强调学习与思考应紧密结合,二者不可偏废。

同学的看法是: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强调的是向他人请教,善假于物,句意应为“我曾经整天地苦思冥想,比不上短时间向他人请教的收获大。

③“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强调坚持的重要性,但是否有些绝对?

④《劝学》中有这样的文字: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强调环境对于成功的重要意义,即“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真的那么重要吗?

⑤荀子主张学习的态度,一言以蔽之,即“勤奋”“刻苦”,难道仅有此学习路径就畅通无阻了吗?

学习方法岂可轻视?

五、课堂总结

方式1本文是先秦时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荀子的一篇名作,连用20个比喻,反复论证学习的意义、作用。

妙语连篇,具有激荡人心的力量,不愧是语言大师。

春秋战国五霸七雄迭起,诸子百家活跃于政坛、文坛,不但留下了他们光耀千古的思想理论,也同时留下了他们语言艺术的名篇精萃。

同学们要发扬好学不倦的精神,把视野投向古今中外,从大千世界中吸收丰富的营养滋润自己。

方式2千古传诵、脍炙人口的好文章,每个社会、每个时代都会赋予它新的内涵,我们推想荀子写此文的初衷,是针对自己提出的“性恶论”中的“恶”采取的一种措施,要加强后天的学习,来增强自身的修养,去除恶的本性,改变自己不良的天性,成为有学问、有修养的谦谦君子。

今天我们学习这篇文章,应该超越古人,上升到我们这个时代的高度:

我们要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因为学习能开阔人的视野,学习能增长人的学识,学习能改善人的生活,学习能提高人的品位,学习能改变人的命运。

在学生的背诵声中结束全文。

六、作业布置(做在作文本上,二选一)

1、结合荀子的《劝学》,写一篇读后感,题目是:

读《荀子•劝学》有感。

2、以《劝学》为题目,结合当前实际,借鉴本文写法,写一篇议论文,不少于600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