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 档.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336356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72.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建 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新建 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新建 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新建 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新建 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建 档.docx

《新建 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建 档.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建 档.docx

新建档

提高供水企业效益对策分析

中国建设报

2003-10-24

影响城市供水企业效益的主要因素

  政府部门对供水企业的摊派和干预长期以来,由于供水企业在城市生存和发展中具有基础性、社会性、公益性的特殊地位,供水企业与政府之间存在很深的特殊依赖关系。

一方面供水企业在供水资源、建设投资、地方政策、水价调整等诸多方面对政府有极大的依赖性;另一方面政府在城市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对供水企业除了正常的安全优质供水要求外,对供水企业人、财、物的摊派,使企业背上额外的负担。

对于亏困企业欠费、供水报装有关规费酌减免以及城市建设过程中很多问题的处理上,政府常常通过牺牲供水企业的经济效益,来缓解社会压力。

这样不仅损害了企业的经济效益,而且严重损害了企业的社会效益。

  水价形成机制不完善水价是影响供水企业水费收入的直接因素,水价形成机制是影响供水企业效益的最重要、最基本的因素。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水价普遍偏低,水价没有充分反映水的使用价值,水费收入并不能满足供水企业正常运营和扩大再生产所需要的资金。

长期以来,水价的制定偏离了完全成本的概念,受福利事业性质收费的思想影响,水价的形成没有遵循市场经济规律。

水价形成机制不完善,水价调整不到位,水费回收自然就难于保障供水企业的效益。

  城市建设发展、改造城市管网、提高供水质等促使供水成本增加1.城市建设发展的需要。

随着老城区改造以及新城区的建设,城市供水管网不适应供水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

目前,大多数供水企业管网管材质量差且漏耗高,必须逐步更新改造;而新城区的建设又需要同步发展新的供水管网,这些工作需要大量资金投入。

  2.源水恶化、出厂水水质标准的提高。

中国水源污染形势十分严峻,全国90%的城市水源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每年有590亿吨的污水污染江河湖库。

污染已成为我国城市安全供水的最大障碍。

按建设部要求,从2000年起,全国供水企业出厂水浊度不超过1度。

这就要求供水企业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生产工艺、技术改造,加快对老水厂改造的步伐。

  3.实施一户一表对企业效益的影响。

按国家要求“城市供水应实行装表到户、抄表到户”计量收费,推行抄收到户工作后,供水企业承担了楼内主管改造,水箱清洗、维护,户外管道改造等工作,大幅度增加了运行维护成本,加大了管网漏失率。

  4.二次供水的经营管理。

供水企业承接了大型居民小区、高层建筑等产权(管理)单位的二次供水工作。

二次加压供水设施(含转压站、水池、水箱、管网等)的改造费、运营费由供水企业承担,大幅度加大自来水公司运行成本。

  5.售水量下滑、欠费严重、水费回收难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在产业政策、经济大环境和市场导向等多重压力下,许多传统的行业,如机械、化工、纺织、印染、橡胶等传统耗水量大的行业出现负增长甚至关停并转,导致用水量大幅减少。

取消底度、推行一户一表、实施分类计量等利民工程改造导致售水量下降。

  部分城市供水区域内自备井滥开滥采十分惊人,其数量不断增加。

不但影响了城市水资源的有效保护,而且给城市供水管理带来极大隐患。

在水费回收方面,有些单位长年拖欠水费,甚至变成呆帐、死帐。

  产销差率高产销差率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经济效益。

降低产销差率是供水企业的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

影响产销差率的因素有几个方面:

  一是计量误差,水厂出厂流量计的计量与成千上万个水表的计量之间必然存在计量误差;

  二是供水管道和设施漏水,这包括管道安装的年代、管材质量、安装质量、市政及建设工程对管道的影响;

  三是分户结算水表计量误差;四是未计量用水,包括消防、环卫、绿化等公用事业和违章窃水等。

  此外,国有企业固有的机制僵化、冗员多、消耗多、效率低也是影响供水企业效益的重要因素。

提高供水企业经济效益的对策

  

(一)政企分开

  政企分开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必不可少的条件,同时也是供水企业改制,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最难解决的问题之一。

  1.供水企业对政府的依赖性实际上表现在没有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没有完善的地方政策,没有简便易行的操作程序等方面。

如果这些问题逐步解决,供水企业对政府的依赖性也将逐步减弱。

  2.政府对供水企业的依靠性,应将行政直接干预变为通过资产管理、法律法规、行业管理、城市规划、经济调控、社会监督、舆论监督等手段,使企业更好地负起为城市服务的重任来实现。

从政府的角度看,绝大部分供水企业是国有独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形同虚设,所有问题,仍然是政府说了算,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采取允许非国有经济进入供水企业,供水企业实行投资多元化的办法。

同时政府应对企业进行资产授权经营,按照《公司法》改革供水企业,达到“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科学管理”的要求,将政府的社会经济管理职能与国有资产所有者职能分开,明确国有资本出资人和经营者责任,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和内部管理。

  

(二)积极推进资产多元化和投资主体多元化,使供水事业更上一层楼

  进入90年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日益成熟,国民经济日益发展。

供水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以建水厂为例,建一个现代化的设计能力为日产l0万立方米的水厂,直接投资就要2亿元人民币。

大多供水企业是亏本经营,用于更新改造和扩大再生产的资金极为有限。

另一方面,政府的力量有限,且政府也不可能成为投资主体。

这也就需要企业吸收社会资金,以深化体制改革,转换经营机制,增加企业活力,提高经济效益,实现自我发展。

  供水企业资产多元化和投资主体多元化,是国家产业政策的指导方向。

它的实行有利于供水设施不断完善,有利于促进供水企业不断提高管理水平、服务水平。

招商引资带来的不仅是资金投入,还有别人的先进技术、先进管理、先进理念。

供水企业应根据各自特点,正确分析,勇于面对,积极应对善于利用,创造条件把企业的供水能力和管理、服务水平大幅度提高,更好地发挥企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三)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

  为了进一步规范城市供水价格,1998年国家计委和建设部制定了《城市供水管理办法》,提出“制定城市供水价格应遵循补偿成本、合理收益、节约”用水、公平负担的原则,并规定了“供水企业合理盈利的平均水平应当是净资产利润率8%~10%”。

  各供水企业应总结水价管理经验与问题。

理顺水价成本、费用构成、利润水平及水价构成,建立和完善供水成本核算体系与定额标准,确保供水企业可以从成本中收回合理的运营成本,从利润中收回合理的投资成本水价改革应健全各项配套措施,完善相关节水措施。

各地水司应在调查的基础上,明确水价改革总体目标和阶段性目标,做好总体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做好各方面的协调工作,完善相关配套措施,如推进阶梯式水价;针对不同城市特点,实行季节性水价;考虑居民和企业承受能力,确保低收入家庭基本生活用水等。

同时应完善相关节水措施,如城市市政、园林、绿化、消防等公共设施用水应实行计量计价制度;鼓励工业、市政、环境、绿化等行业使用回用水等。

  (四)深化企业改革,转换经营机制

  供水企业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和垄断性,存在富余人员多,管理效益差,职工观念滞后等弊病。

针对这些情况,供水企业应全力推动企业的改革与发展工作,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盈局面。

  1.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产权明晰的集团公司体制。

遵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科学管理”的要求,以体制改革为龙头,把改革、改组,改造和加强企业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理顺企业内部关系,以应对各类挑战,顺利地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

  2.调整企业管理体制,构筑精干高效、权责明确、集团化经营的母子公司框架。

按照决策机构、执行机构、监督机构相互独立、相互制衡的原则,建立以董事会为主的决策中心、以经理层为主的生产指挥系统。

  对子公司派出董事、监事,实施会计委派制,强化财务管理和对资本经营全过程的监督与控制,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对具备条件的分公司实行模拟子公司运行,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增收节支,控制成本,保证利润。

  3.加强三项制度改革,增强企业活力。

三项制度改革应着眼于建立职工能进能出,干部能上能下,工资能高能低的新机制。

在劳动用工制度改革中,根据生产经营需要,开展“定编、定岗、定员”工作。

按照先进科学的标准合理配置人力资源。

在人事制度改革中,引进竞争机制,实行双向选择、竞聘上岗,增强管理人员的危机感和紧迫感。

在调整内部组织机构的同时,对机关部室及基层分公司、子公司负责人实行聘任制。

  在分配制度方面,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逐步形成以岗定薪、岗变薪变、收入能增能减的机制.

  4.建立规范化制度体系,形成规范化的工作程序和工作机制,使公司内部动作有序,管理有章可循。

对企业物资采购、工程施工、资产租赁、固定资产保险等方面实施招、投标制度,公开竞争,增加收入,减少支出。

  5.加大科技发展。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各地供水企业应积极培育技术创新能力,力争使“科技”成为公司的利润源泉和对外拓展中的技术砝码。

将科技建设提升到战略的高度,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运作机制,成立专门的技术中心,以企业实际需要为出发点,全面开展水技术的研究工作。

  6.狠抓优质服务,不断提高供水服务水平。

优质的供水服务是赢得用户、占领市场的有力武器。

进一步完善社会承诺服务制度;用户报装实行“一条龙”服务;完善“110”联动服务;进一步提高窗口服务态度。

  (五)大力降低供水成本,向管理要效益

  管理也是生产力,管理出效益。

成本是影响利润的直接因素。

近几年来,因一些政策性因素及自然因素,供水企业经营成本逐年增加。

对此,我们应以财务管理为突破口,以成本管理为核心,强化基础管理,控制成本增长,提高经济效益。

  1.推行目标责任制。

确定可控总目标,然后采取成本指标层层分解,责任落实到基层单位、班组或个人。

执行“日结算、旬分析、月总结”制度,并定期召开成本分析会,针对问题制定整改措施。

对成本控制目标的完成情况,实行奖惩制度。

  2.狠抓节能降耗,各水厂大力推行技术革新,积极开展设备改造,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故障频率。

公司调度应引入计算机技术,科学统一调度,做到经济、迅速、及时。

  3.降低管网漏失率。

供水企业应抓好水表计量、管网及附属设施管理和规范用水管理等工作环节。

首先全面推行以表计量,杜绝估表现象。

其次加强管网及附属设施的管理,定期巡视、维修,及时处理问题。

运用先进仪器,清查管网暗漏,消除供水漏失隐患。

  4.提高收费率。

加强大口径水表的跟踪管理,同时强化水表抄收和追收工作,以大户欠费催缴为重点,提高水费回收率。

(六)运用法律手段保护企业的利益

  加大稽查力度,成立接受政府和企业双重领导的,具有执法职能的稽查大队。

对内稽查吃、拿、卡、要、贪污,挪用水费等违章和不履行职责的现象,对外履行执法职能,稽查违章用水、在管网上乱接乱建、用户窃水行为,保护企业的利益。

严格实施供用水合同制度,对违约用户收缴违约金,对欠费用户收缴滞纳金,对欠费用户及时停水,对拒不交纳水费的用户通过诉讼解决。

武水

强化成本管理提高企业效益

字号:

小中大

作者:

李德仁

2005-11-14

  经营成本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各种耗费总和,是商品价值的主要构成部分,最终要从企业收入中得到补偿,它是一个企业生产经营至关重要的问题。

搞经济不讲成本必然会失败的,过去如此,现在更是如此。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强化成本管理,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增强企业活力的重要课题。

但是,当前企业成本管理中却存在许多问题,造成企业成本居高不下。

本文拟就企业成本管理中存在的这一问题的原因及对策,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造成企业成本居高不下的原因

  1.企业组织机构繁杂,办事效率低下,管理费用开支过大。

管理费用是成本费用中的主要大项,管理费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经营总成本。

要控制好管理费用就必须建立合理高效的组织机构。

企业的组织机构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和企业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在计划经济下的企业组织机构不可能适用于市场经济体制。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市场经济的发展同样也要求对企业组织机构作相应调整。

例如:

现代信息处理的计算机化,必然会导致会计、审计工作形式的变化,没看相应的专业人员的配备是不可能的。

目前,在我国企业尤其是国有大中型企业的管理组织机构的设置仍比较传统,未能随企业环境、技术进步、人员素质的提高和企业规模的扩大而作相应的调整。

管理组织重叠、管理队伍庞大、效率低下、人浮于事现象较为普遍。

部门领导看着自己的职工每天在办公室闲聊,或者脱岗等不良现象,无动于衷。

一些较大规模的企业,随着多种经营的发展,管理所有的业务活动已力不从心。

但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总部仍保持着原班人马和原结构,这种状况直接导致了管理费用和其他开支难以控制,最终必然会导致生产经营成本的失控。

  2.企业各个环节控制不力,各方面节俭不够。

人们在管理观念上存在一种误区,认为成本管理主要是财务部门的工作。

实际上成本是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成本管理牵涉面广,不单是一个财务账的问题,同样也不单是财务部门就能管理好的。

必须由财务部门在企业各部门的协同下对整个生产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进行控制,才能真正有效地控制成本,切实提高企业效益。

同时,我国财务工作的通病是重账表数据,轻实际流程;重财务指标对经营状况的反映,轻对企业经营流程中的财务控制。

由于企业实际经营过程的各个环节的具体要求与其他部门现实工作的偏离,必然会造成成本偏高。

某些生产环节上的漏洞,同样导致成本偏高。

再有一点是企业生产过程中浪费严重,国有大中型企业尤为突出。

当然,企业在这方面也作了不少工作,采取了不少措施,但效果不明显。

由此可见,提高职工素质是当务之急。

  3.技术落后,机器设备陈旧。

科学技术不仅可以提高生产水平,而且可以大幅度降低生产成本。

当前,我国单位产品所需的能源消耗水平要比美国或日本高出4倍左右,其中主要原因就在于科学技术水平及其转化为生产能力的差异,我国已有不少企业通过科学开发和技术改造来消化原材料价格上涨给成本带来的影响,并取得良好经济效益。

但多数企业还没有注意到科技开发的重要性,尤其是国有大中型企业,满足现状,不求科技进步,这无疑是生产成本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

  4.举债过多,企业财务费用过高。

沉重的负债负担,使企业没有了生机,生产渐渐消弱,工人的利益越来越少,最终企业会被沉重的利息负担拖跨。

当前,我国企业普遍存在资本负债率过高的问题。

据1994年全国两万多家企业清产核资试点提供的数据,我国企业负债水平高达79%.如此高的负债,财务费用能不高吗?

这种债台高筑的现象必须抓紧时间清理掉。

  5.营销手段粗放,销售费用过高。

目前我国许多企业的营销策略相当模糊,国有大中型企业尤其严重,不少企业的营销观念仍停留在传统的产品推销上,一个最为突出的表现就是,人们对广告的促销作用已从过去的怀疑转变为现有的迷信,又从迷信转变为怀疑。

现在某些企业的经营,把广告作为营销的唯一手段,甚至有些是非法广告,把企业形象毁于一旦,更谈不上什么效率而言。

还有不少企业领导人,则把营销观念停留在产品观念上,认为产品质量高,就会有市场需求,而面对质量高又大量积压的产品却百思不得其解。

  二、加强管理,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对策

  1.建立合理高效的企业组织机构,使其高效率运转降低管理费用。

要控制好管理费用,就必须建立合理高效的组织机构,对组织机构作彻底的调整,该精简的必须精简,该调换的必须调换,该分权的必须分权,最终实现科学的领导体制和组织管理体制。

随着企业的向前发展,企业自身要不断调整组织机构,使之保持高效率运转。

从成本控制角度而言,科学的组织管理体制,应使财会部门与供应、生产、销售、技术等业务部门在目标上协调一致,需要分权的企业,应建立相应的下属领导单位,重新分配管理职能,使各有关职能适当分布于下属单位,而不能由企业总部独揽大权。

  2.认真搞好各环节控制,在职工中树立"节俭光荣、浪费可耻"的责任意识。

明确成本责任,使真正降低了成本的单位和个人得到真实的利益,以形成奖惩机制,将降低成本的直接效果在各个降低成本的环节上显现出来,使下属单位和职工感受到降低成本的实际效果和意义。

同时把提高了成本的原因公布出来,从而在成本控制上充分激发和利用人的因素,建立起下属单位和全体员工的自律和相互间的约束和激励机制,使成本控制不再是一个单纯的财务问题。

加强对可控因素的控制,对于同等条件下,单位成本不同,应从自身管理寻找原因,查找管理缺陷,对于不可控因素则要从别的方面来消化这一因素。

  3.搞好技术开发,提高科技水平和效益。

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客观情况制定技术改造规划,加强培养科技队伍。

依靠自己的科研力量与科研单位、高校院所及其他企业联合进行技术开发。

多注意对成本影响较大的环节进行技术攻关,用科技力量解决成本居高不下的现状,提高经济效益。

开发一项全新的技术,耗资颇巨,但对原有设备进行改造,花钱就比较少了,建议企业对自身拥有设备的性能、功能加以改造,这样既可以降低成本又可解决资金短缺的难题。

  4.做好投资决策,避免盲目投资,实现投资的适度规模。

企业每作出一项投资决策,要进行深入细致的市场调查和可行性研究,彻底弄清产品的市场容量,避免盲目投资。

另外投资必须根据国家的产业政策和结构特点,选择投资领域。

企业要善于寻找市场空位,投资才会获得巨大市场,投资要根据企业自身的投资能力,选择适当项目,实现适度的投资规模。

  5.少量举债,控制财务费用。

企业举债必须量力而行,应保持一定负债比率。

企业举债应根据企业实力来决定负债能力,选择适当规模的投资项目,防止投资过程中的过度举债,投资规模较大的项目,而又实在是有利可图的项目,可以考虑几个企业联合举办,唯有如此,才能防止过度举债,财务费用才能得到有效控制。

  6.以现代的营销手段来武装企业,降低销售费用。

打破传统的营销观念,首先,从产品上下功夫,考虑什么样的产品能够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现代产品的需求,不只是功能上的满足,还有质量、款式、样式及价格上的满足。

生产出符合消费心理的产品才会有市场,这就要求企业在营销过程中必须深入细致地进行市场调研,包括产品质量和规模、消费者可接受的价格、可供选择的渠道和促销手段。

另外,最主要的是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实现真正的高效率生产,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窗体顶端

 

宁夏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偏低的原因与对策

【打印本稿】 【进入论坛】 【Email推荐】 【关闭窗口】

2006年02月17日15:

52

    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引导工业企业朝着提高增长质量和效益方向的转化,国家制定了一套新的工业经济效益考核指标体系于1998年2月在全国正式实行。

新指标体系由7项指标组成,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以7个单项工业经济效益指标报告期实际数值分别除以该指标的全国标准值并乘以各自权数,加总后除以总权数求得,它是综合衡量工业经济效益各个方面在数量上总体水平的一种特殊相对数,是反映工业经济运行质量的总量指标,可以反映整个工业经济效益状况的全貌。

    近年来,宁夏的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一直处于全国的下游水平,远低于全国和青海的水平,差距较大。

以下就宁夏2005年度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现状,通过对其7项指标对比分析,分别从企业的获利能力、发展能力、经营风险大小、再生产循环速度、降低成本获得的经济效益、生产效率、产销衔接情况等7个方面进行分析,客观了解全年经济效益综合指数的趋势,正视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低下的现状。

    一、宁夏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的现状及对比

    2005年宁夏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32.48,比上年同期提高6.78点,是宁夏1998年以来的最好水平。

但比全国的平均水平176.61低44.13点,比青海低94.66点。

从构成该指标的7项指标来看,各指标有增有减,以下分别就7个指标分解看:

    1、总资产贡献率。

该指标反映了企业全部资产的获利能力,是企业管理水平和经营业绩的集中体现,是评价和考核企业盈利能力的核心指标,该指标全国标准值为10.7%。

2005年宁夏规模以上工业的总资产贡献率为7.4%,同比下降1.19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水平12.66%低5.26个百分点,比青海低4.65个百分点。

宁夏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低44.13点中由于总资产贡献率低5.26个百分点的影响,致使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低9.83点;宁夏与青海相比,由于总资产贡献率低4.65个百分点的影响,致使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低8.69点(见表1)。

    2、资本保值增值率。

该指标反映企业的资产变动情况,是企业发展能力的集中体现,该指标全国标准值为120%。

2005年,宁夏规模以上工业的资本保值增值率为129.38%,同比提高10.45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水平114.7%高14.68个百分点,比青海高14.1个百分点,反映出宁夏企业发展能力较强。

    3、资产负债率。

该指标反映企业经营风险的大小,又反映企业利用债权人提供的资金从事经营活动的能力,是7项指标中唯一的逆指标,全国标准值为60%。

2005年,宁夏规模以上工业的资产负债率(逆指标)为63.87%,同比提高0.82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水平58.25%高5.62个百分点,比青海低4.55个百分点。

反映出宁夏企业偿债能力比全国要差,比青海要好,但因宁夏资产负债率比标准值高3.87个百分点,说明宁夏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已超过警戒水平。

    4、流动资产周转率。

该指标是一个反映企业经营状况和资金利用效果指标,反映企业再生产的循环速度,该指标全国标准值为1.52。

2005年宁夏规模以上工业流动资产周转率为1.59次,同比提高0.04次,比全国平均水平2.31次低0.72次,比青海高0.24次。

    5、成本费用利润率。

该指标是企业全部生产投入与实现利润的对比关系,反映企业降低成本所取得的经济效益,全国标准值为3.71%。

2005年宁夏规模以上工业的成本费用利润率为3.18%,同比下降0.77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水平6.31%低3.13个百分点,比青海低15.66个百分点。

由于成本费用利润率的影响,致使宁夏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比全国低11.81点,比青海低59.09点。

    6、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

该指标反映企业的生产效率和劳动投入的经济效益,全国标准值为16500元/人。

2005年宁夏规模以上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为81741元/人,同比增长25.97%,比全国平均水平108575元/人低26834元/人,比青海低53469元/人。

由于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的影响,致使宁夏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比全国低16.26点,比青海低32.41点。

    7、产品销售率。

该指标反映工业产品已实现销售的程度,可据此分析工业产销衔接情况,全国标准值为96%。

2005年宁夏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8.67%,同比提高1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水平98.1%高0.57个百分点,比青海低0.12个百分点。

 

    表1:

2005年宁夏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与全国及青海的差距 

    

七项构成指标及差额

综合指数构成及差额

七项构成指标

差额

指数

差额

全国

青海

宁夏

与全国

与青海

全国

青海

宁夏

与全国

与青海

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

——

——

——

——

——

176.61

227.14

132.48

-44.13

-94.66

总资产贡献率

12.66

12.05

7.4

-5.26

-4.65

23.6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