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时作业8古代诗歌鉴赏一新人教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336209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2.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时作业8古代诗歌鉴赏一新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时作业8古代诗歌鉴赏一新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时作业8古代诗歌鉴赏一新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时作业8古代诗歌鉴赏一新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时作业8古代诗歌鉴赏一新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时作业8古代诗歌鉴赏一新人教版.docx

《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时作业8古代诗歌鉴赏一新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时作业8古代诗歌鉴赏一新人教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时作业8古代诗歌鉴赏一新人教版.docx

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时作业8古代诗歌鉴赏一新人教版

课时作业(八) 古代诗歌鉴赏

(一)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各题。

祝英台近·除夜立春

吴文英

剪红情,裁绿意,花信上钗股①。

残日东风,不放岁华去。

有人添烛西窗,不眠侵晓,笑声转、新年莺语。

旧尊俎。

玉纤曾擘黄柑,柔香系幽素②。

归梦湖边,还迷镜中路。

可怜千点吴霜,寒销不尽,又相对、落梅如雨。

【注】 ①红情、绿意:

剪彩为红花绿叶,即春幡,可以戴在头上。

花信:

花信风,应花期而来的风。

②幽素:

幽情素心。

(1)“残日东风,不放岁华去”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什么?

分析其在全词中的作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此题考查理解句子的含意和作用的鉴赏能力。

可根据对诗句的整体感悟,抓住关键词分析,“残日东风”两句转写除夕守岁。

在岁暮的最后一天,连残日、东风都想挽留住将尽的年华。

这两句写岁月匆促,时不待人,切合“除夕立春”之题意。

“放”字用得尤其贴切,显示出词人的炼字功夫。

要理解“岁华”即“年华、时间”。

然后分析:

“残日”和“东风”为什么“不放岁华去”?

它们是用什么办法“不放岁华去”的?

再结合试题和注释思考此句同诗题有什么关系?

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答案:

夕阳不肯轻易落山,东风又带来了春的讯息。

切合“除夜立春”的题意,表达除旧迎新之意。

抒发了作者对即将逝去的一年的恋恋不舍,和对新年到来的感慨。

(2)全词从哪三个方面反衬了诗人的孤寂愁苦之情?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解答此题,应从诗句中找出能反衬诗人的孤寂愁苦之情的关键词,然后根据具体语境分析概括。

思考时,可根据题目提示和全词内容,从三方面思考。

全词写了初春的美景,写了他人的欢乐,写了昔日的温馨,从这些方面概括作答即可。

答案:

①初春之美景,东风应期而来。

②他人之欢乐,剪裁花叶,热闹守夜。

③昔日之温馨,伊人擘柑。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文后各题。

和上官伟长芜城①晚眺

严羽

平芜古堞暮萧条,归思凭高黯未消。

京口②寒烟鸦外灭,历阳③秋色雁边遥。

清江木落长疑雨,暗浦风多欲上潮。

惆怅此时频极目,江南江北路迢迢。

【注】 ①芜城:

扬州的别称。

②京口:

今江苏镇江。

③历阳:

今安徽和县。

(1)首联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在全诗中有何作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首联描绘了一幅萧瑟凄凉的秋景图。

诗人客居异乡,登楼远眺,古城周围一片萧条,深秋时节,草木凋零,暮色降临,古城孤立荒原,渲染出一片冷落萧瑟的气氛。

②自然引出诗人的归思之情,为全诗奠定了悲凉的感情基调。

(2)《沧浪诗话》认为诗歌的高妙之处在于“言有尽而意无穷”,请结合尾联加以赏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②尾联写诗人极目远眺,但见长路漫漫,不见故乡,把一片乡情融入“江南江北路迢迢”的画面中。

这首诗描写登扬州城所见的迷茫旷远的秋色,从而抒发思乡之情。

首联以萧条的景象定下了忧伤情调和思归的主旨。

中间两联对仗写登临所见,颔联写远景,境界开阔,“鸦外”、“雁边”暗含羁旅之愁。

颈联写近景,观察颇为敏锐,且能融情于景。

这两联对仗都是上句强,下句弱,因为上句更富形象思维。

尾联转为抒情,“惆怅”呼应“萧条”和“黯”;“路遥遥”以景结情,能够宕出远景,“言有尽而意无穷”。

3.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文后各题。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①

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②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中秋月

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注】 ①此诗为作者被贬为江州司马后所作。

②杏园:

唐时朝廷举办庆宴的场所。

(1)两首诗都写到了中秋之月,但却有着不同的感慨,请简要说明两首诗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情感。

白诗“秋风秋雨愁煞人”,过去的日子出现的“昨风一吹无人会”,没有人领会这凄厉秋风的凉意。

能忽略这凄冷秋风的肌肤感,一定是人们沉浸在无情的喜悦里,已然忘记了秋风的凄冷,这里突出诗人过去日子的欢快感。

“今夜清光似往年”,一是说今夜的月和往年是相似的,光是借代用法,突出的月亮还是昔日的月亮,暗含了人已不是昔日的意气之人了,照应诗歌前文对比的物是人非的无奈悲苦;二是言今夜的月亮似往年,但这样的月光照在身上,却令人清冷至极,置身“湓浦沙头水馆前”环境里,心内却是清冷感,诗歌在这里进一步强化了诗人贬谪后面对十五,惊叹诗人诗歌技巧的娴熟,尺幅之间尽情描摹无形的心里悲苦!

苏诗直抒胸臆“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面对不可永在的美景抒发了人生难料、前途未卜的感叹。

答案:

白诗抒发被贬后面对与往昔相似的中秋明月而产生的愁苦(抑郁、惆怅、失落)之情,或抒发了思乡之情,怀旧之情。

苏诗面对不可永在的美景抒发了人生难料、前途未卜的感叹。

(2)《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主要运用了哪种手法?

试作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表达技巧。

作者面对与往昔相似的中秋明月,抒发了物是人非的感慨。

诗歌是如此极尽曲折地突出诗人贬谪的孤寂之情,尾联诗人细节化地再现秋风月光。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作者进行一系列对比:

一、地点的对比。

去年中秋节是在京城中的曲江杏园边欢度的,今年中秋却在被贬之地湓江度过。

二、情景的对比。

去年的欢乐之景与今朝的冷清之景形成鲜明对比。

三、情感对比。

昔之乐游与今之苦叹;昔之欢乐与今之愁苦。

在这些鲜明的比照中,表露了谪居生涯中的愁闷。

答案:

诗中主要运用对比手法,将昔年与今年进行对比。

具体表现为:

①地点对比。

昔年中秋是在京城中的曲江池畔杏园边欢度,今年中秋却是在被贬后的湓江边度过。

②情景对比。

昔年是欢乐之景,今年是冷清之景。

③情感对比。

昔年是喜悦之情,今年是愁苦之情。

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各题。

除夜有怀

崔涂

迢递三巴路,羁危万里身。

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

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

那堪正漂泊,明日岁华新。

(1)试从炼字的角度赏析“乱山残雪夜”这句诗。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炼字的鉴赏能力。

分析时可以从以下几步入手:

①理解“乱”“残”的句中的意思;②看“乱”“残”是否运用了修辞手法;③看“乱”“残”的运用起了什么作用。

然后再结合着诗歌的具体语境进行理解。

答题模式:

该字采用了……的表现手法(或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特点,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答案:

①“乱”既指在一片乱山之中,也指作者心绪烦乱:

“残”既扣住时令,又写出残冬余寒未消,借此表现心境凄冷。

②“乱山”“残雪”写出了诗人旅居的环境,也是在衬托作者旅居之夜的纷乱凄凉的心情。

(2)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作者思想感情,思考时,应结合着诗歌注释,根据对整首诗歌内容的感知与理解,结合着尾联的一般性作用,抓住关键词分析作答。

尾联起点题、点睛的作用。

表达了岭夜除夕,诗人正在飘泊之中;明日新年,家家喜庆团圆,而自己又那堪如此漂泊,这就把因飘泊而引发出乡思之苦更推进了一层。

答案:

尾联通过写除夕之夜诗人正在漂泊之中,把叹羁旅、思故乡、念骨肉、感孤独诸多纷杂的思绪归结为“那堪”二字,强烈地表达了诗人不堪忍受异乡漂泊,希望早日结束羁旅生涯的愿望。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各题。

王昭君

[唐]李商隐①

毛延寿画欲通神,忍为黄金不顾人。

马上琵琶行万里,汉宫长有隔生春②。

【注】 ①李商隐,晚唐诗人,仕途坎坷不遇。

②隔生春,指春天年复一年过去,汉宫里像昭君那样被冷落的宫女,年年都有。

和聂仪部明妃曲

[明]李攀龙

天山雪后北风寒,抱得琵琶马上弹。

曲罢不知青海月,徘徊犹作汉宫看。

【注】 聂仪部是作者的好友,他曾有一首《明妃曲》见赠,作者以此诗唱和酬答。

明妃,即王昭君,晋时因避司马昭讳,改称王明君,亦称明妃。

(1)两首诗均围绕王昭君这一历史人物展开,情感有何不同?

请作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李商隐的《王昭君》,借古讽今,以毛延寿制造一个又一个昭君的悲剧,来隐射当时一手遮天、认钱认势不认人、压制有才之人的宦官、军阀以及朋党之流,造成寒士被排挤压制的社会现实。

整首诗抒发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感伤。

李攀龙《和聂仪部明妃曲》,独辟蹊径写古人,通过设想王昭君远嫁塞外后,对汉宫依然无限眷恋,曲罢竟误以“青海月”为汉月的情景,状其对汉朝的依恋之深,幽怨之长。

(2)《和聂仪部明妃曲》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昭君形象?

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整首诗塑造出一个身行万里,心怀故土,愁怨深长的悲情女性形象。

整首诗把王昭君置于一个假想的塞外之境,一、二句以漫无边际的背景来衬托其远离故土的无限哀伤,三、四句写王昭君在弹完曲调的那一瞬间,竟把眼前高悬的“青海月”误作“汉宫月”,因而遐想故乡,留连难去,其中“徘徊”一词极言其对故乡的魂牵梦绕,一往情深。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文后各题。

秦州杂诗(十二)

杜甫

山头南郭寺,水号北流泉。

老树空庭得,清渠一邑传。

秋花危石底,晚景卧钟边。

俯仰悲身世,溪风为飒然。

(1)前人认为这首诗颔联中的“得”“传”字用得“新奇”,请作简要赏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中的“炼字”,这类题目答题时既要指出该字含义、所用手法,还要注意分析其在句中以及全诗中的表达效果及作用。

“老树空庭得”空旷的庭院里几株老树在那儿怡然自得,“得”字表现了南郭寺空旷冷清的庭院,因为得到古树的点缀而有了生机和色彩;“清渠一邑传”清澈的溪水传流整个秦州,“传”字形象地写出了北流泉好像是有意惠及百姓,主动将清澈的泉水接力传送到全城。

“得”“传”二字朴中见奇,新颖别致,准确传神。

答案:

(1)“得”字表现了南郭寺空旷冷清的庭院,因为得到古树的点缀而有了生机和色彩;“传”字形象地写出了北流泉好像是有意惠及百姓,主动将清澈的泉水接力传送到全城。

“得”“传”二字朴中见奇,新颖别致,准确传神。

(意思答对即可。

(2)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作者此时为什么会产生“俯仰悲身世”的感触。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诗人将复杂的情感融入到精心选择的景物之中,化景语为情思,通过写景来巧妙抒情。

在前四句写景的基础上,作者将视线转向秋花危石,夕阳卧钟。

他看到秋花在危石下绽开,夕阳映照着废弃在地的古钟;古寺荒凉破败的场景,引发了诗人的伤己之感。

诗人联想到自己饱经离乱,一生坎坷,而今老之将至,心中顿生悲凉忧伤之情,不由得发出“俯仰悲身世”的感叹。

答案:

①诗人将复杂的情感融入到精心选择的景物之中,化景语为情思,通过写景来巧妙抒情。

②在前四句写景的基础上,作者将视线转向秋花危石,夕阳卧钟。

他看到秋花在危石下绽开,夕阳映照着废弃在地的古钟;古寺荒凉破败的场景,引发了诗人的伤己之感。

③诗人联想到自己饱经离乱,一生坎坷,而今老之将至,心中顿生悲凉忧伤之情,不由得发出“俯仰悲身世”的感叹。

(意思答对即可。

7.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芳 草 渡

贺 铸

留征辔,送离杯。

羞泪下,撚青梅。

低声问道几时回。

秦筝雁促,此夜为谁排。

君去也,远蓬莱。

千里地,信音乖。

相思成病底情怀?

和烦恼,寻个便,送将来。

(1)词的上片中“留征辔,送离杯”两句有什么作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考生谋篇布局的能力。

解题时应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考虑。

结构方面,由于考查的语句在开篇处,故首先应考虑开篇点题的作用。

内容方面,由句中的“留”“送”“离”可知,这里写出了送别场景,进而明确其营造了离别的氛围。

答案:

①开篇点题,表明别离。

②用留马、送杯两个典型动作来写离别之时,简明扼要,语浅意深。

③营造了离情氛围,浓重地渲染了送行者的离愁别绪。

(2)请任意选择词中两处细节描写进行赏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解答本题时,要先审题,明确本题题干已经指出了需要鉴赏的艺术手法——细节描写,范围是全诗,然后找出词中的细节,最后结合词句内容进行分析即可。

答案:

词中的细节描写主要有:

留马、送杯、泪下、撚梅、低问。

“留马、送杯”两细节简明扼要,语浅意深,将离别之前的彻夜话别、收拾行装、长亭离宴、缠绵眷恋、寡欢无言等情节一概省去,却又使依依不舍之情溢于言表。

“泪下、撚梅、低问”三个细节极为委婉细腻地刻画出女主人公悲痛欲绝的心情。

“泪下”的细节描写将送别人的复杂微妙的心理活动全部托出,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撚梅”的细节描写将女主人公左右为难之态描绘了出来;“问”之前加“低声”来修饰、限制,“问”之后又说“几时回”,描摹女主人公的神情、心态、语气、动作绘声绘色,毫发毕现,曲尽体物传情之妙,起到了“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作用。

(任选两处即可)

8.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龙潭夜坐

王守仁①

何处花香入夜清,石林茅屋隔溪声。

幽人月出每孤往,栖鸟山空时一鸣。

草露不辞芒屦湿,松风偏与葛衣轻。

临流欲写猗兰②意,江北江南无限情。

【注】 ①此诗作于王守仁由贬所龙场驿起任南京太仆寺少卿的次年游滁州之时。

②猗兰:

即《猗兰操》,琴曲名。

传为孔子所作,说孔子自卫返鲁,见到隐谷之中,香兰独茂,与众草为伍,因而感伤自己生不逢时。

(1)请简要分析尾联这句话的意思,并说说此句与苏轼《定风波》“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所表达出来的人生遭际与人生态度有何异同。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解答本题,应结合着诗歌注释理解句意并抓住关键词分析其思想感情,然后与苏轼的情感进行比较作答。

由注释可知,此诗作于王守仁由贬所龙场驿起任南京太仆寺少卿的次年游滁州之时,因此诗人与苏轼均因被贬官而失意;由“江北江南无限情”“也无风雨也无晴”可知,二人虽政治失意,却都很潇洒豁达。

结合着注释②可知,前者被贬后虽然感叹生不逢时,却依然很积极;而苏轼“归去”表明了他想归隐退去的情怀。

答案:

表述句意同:

均被贬失意,但旷达乐观(豁达潇洒)。

异:

王诗感叹生不逢时,但仍持积极入世之态;苏诗对遭排挤打击而愤懑,有归去退隐之意。

(2)请从艺术手法的角度对本诗进行赏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一般要从诗歌运用的表现手法,然后从作者的思想感情及表达效果等角度分析作答。

例如,首联、颔联均用了以动衬静的写法,还运用了嗅觉、听觉的写法,动静结合、拟人等手法。

答题时,可结合着这些手法的一般性作用分析其表达的事物特点及情感即可。

答案:

①衬托手法。

首联以深夜在茅屋里听到溪声,反衬出山间的寂静。

(或:

颔联以人往的动态、鸟鸣之声衬空山之静。

②拟人手法。

颈联中的“不辞”“偏与”赋予“草露”“松风”人的情感,表达出与自然默契合一的快乐。

③用典。

尾联运用猗兰操一典,表达诗人感伤自己生不逢时的情感。

④综合运用多种感官描写。

嗅觉:

夜色中清幽淡雅的花香;听觉:

潺潺的溪水声、鸟儿的鸣叫声、松林之风;视觉:

草上露水。

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各题。

绮 怀

清·黄景仁①

几回花下坐吹箫,银汉红墙②入望遥。

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

缠绵思尽抽残茧,宛转心伤剥后蕉。

三五年时三五月,可怜杯酒不曾消。

【注】 ①黄景仁年轻时曾同自己的表妹两情相悦。

《绮怀》组诗16首,即追忆此事。

②红墙:

指女子居所。

(1)第一联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

请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分析。

从内容上看,就是要答出首联写了什么,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从结构上看,就是要答出首联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一般来说是领起全诗、渲染氛围,引出下文等。

本诗作者黄景仁年轻时曾同自己的表妹两情相悦,但故事却仅有一个温馨的开始和无言的结局。

正因如此,在《绮怀》之中,笼罩着隐隐约约的感伤。

这种感伤,被那种无法排解的甜蜜回忆和苦涩的现实纠缠着,使得诗人一步步地陷入绝望中。

首联“几回花下坐吹箫,银汉红墙入望遥”。

明月相伴,花下吹箫,美好的相遇。

但是这只是一个开始。

那伊人所在的红墙虽然近在咫尺,却如天上的银汉一般遥遥而不可及。

有领起下文,渲染氛围的作用。

答案:

①领起情感。

回忆花下吹箫情景,表达相思之情。

②渲染氛围。

距离红墙如银河般遥远,表达与表妹相爱而不得的忧愁与痛苦。

(2)请联系全诗分析三、四联在写法上的特点。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这类题目可从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等角度思考。

第三联“缠绵思尽抽残茧,宛转心伤剥后蕉”。

这句可以和李商隐的《无题》诗“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相媲美。

春蚕吐丝,将自己重重包裹,正如诗人自己,用重重思念将自己重重包围。

春蚕吐丝尽头是茧,是死,红烛流泪的尽头是灰,是死。

而死,自然是人世间最为绝望的结局了。

“芭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