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县10万亩青杠木耳产业化新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方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334959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49 大小:448.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XX县10万亩青杠木耳产业化新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XX县10万亩青杠木耳产业化新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XX县10万亩青杠木耳产业化新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XX县10万亩青杠木耳产业化新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XX县10万亩青杠木耳产业化新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XX县10万亩青杠木耳产业化新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方案.docx

《XX县10万亩青杠木耳产业化新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XX县10万亩青杠木耳产业化新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方案.docx(4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XX县10万亩青杠木耳产业化新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方案.docx

XX县10万亩青杠木耳产业化新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方案

 

XX县10万亩青杠木耳产业化新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方案

 

第一章总论

1.1项目概要

1.1.1项目单位基本情况

(1)项目单位名称:

四川万树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2)所有制形式:

有限责任公司

1.1.2项目建设内容

(1)项目名称:

青川县10万亩青杠木耳产业化

(2)建设性质:

新建、扩建

(3)建设地点:

青川县茶坝乡、骑马乡、桥楼乡、小坝工业园区。

(4)规模及主要建设内容:

本项目总投资为7535.99万元。

建成年产胶囊菌种30万板、青杠木耳600吨(干品)、食用菌净菜7000吨的生产能力。

1.1.3项目建设方案

(1)技术来源:

本项目技术的第一依托单位是本项目单位——四川万树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第二依托单位是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技术与研发能力实力雄厚。

(2)进度安排:

2008年9月-2010年9月

1.1.4投资概算及资金来源

(1)投资估算

项目总投资7534.99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6506.23万元,占总投资的86.35%,流动资金1028.76万元,占总投资的13.65%。

(2)资金来源

企业自筹:

3034.99万元,占总投资的40.28%。

债务资金:

申请银行贷款3000万元,占总投资的39.81%。

申请国家资金:

拟申请国家资金1500万元,占总投资的19.91%。

1.1.5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表1-1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

序号

指标

单位

数量

备注

1

产品产量

1.1

菌种

万板

30

1.2

木耳(干品)

600

1.3

食用菌净菜

7000

2

总投资

万元

7534.99

2.1

自筹

万元

3034.99

2.2

银行贷款

万元

3000

2.3

国家资金

万元

1500

3

年总成本

万元

10154.45

4

收益计算

4.1

年销售收入

万元

12720

4.2

年税后利润

万元

1605.81

4.3

年增值税

万元

389.42

4.5

年税金及附加

万元

35.05

4.6

年所得税

万元

535.27

4.7

盈亏平衡点

%

55.86

5

财务评价指标

5.1

所得税前(全部投资)

5.1.1

财务内部收益率

%

26.49

5.1.2

财务净现值

万元

7281.45

5.1.3

静态投资回收期

5.47

5.2

所得税后(全部投资)

5.2.1

财务内部收益率

%

21.03

5.2.2

财务净现值

万元

4630.39

5.2.3

静态投资回收期

6.26

5.3

投资利润率

%

28.42

1.2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

(1)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2007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写大纲》和《2007年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摘要》;

(2)《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中发[2008]1号文件);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6]1号文件);

(4)国务院《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

(5)《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四川省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川府发电〔2008〕81号)

(6)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发展加速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意见》(川委发[2001]31号);

(7)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川委发[2007]1号文件);

(8)《四川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生产力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专项规划》;

(9)《四川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纲要》;

(10)青川县“十一五”农业发展规划;

(11)公司提供的有关“5.12”特大地震受灾情况、技术资料、财务基础数据及有关附件。

1.3综合评价

本项目实施地属四川省级贫困县广元市青川县。

该项目建设符合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的发展方向和农业产业化政策,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政策扶持范围,是青川县“5.12”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重点项目,辐射能力强,示范作用大,带动效果明显。

项目内容之一的食用菌菌种成形胶囊生产线的实施,将有力的推进青川县农村食用菌尤其是青杠木耳产业的灾后重建,优化农业资源组合,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青川县农民生产自救、致富增收、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动农村经济持续与和谐发展。

该项目预算合理,投资回收期短,持效期长,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显著且结合紧密,可操作性强。

项目的开发建设配套,技术成熟、经济合理、项目切实可行。

第二章背景及必要性

2.1项目建设背景

2.1.1“5.12”汶川地震灾害

灾前,青川县食用菌菌种资源较为杂乱,品质稳定性差,没有形成强势品牌菌种。

“5.12”特大地震给青川县农业尤其食用菌产业造成了重大损失。

因此,青川食用菌产业恢复重建被纳入四川省、广元市及青川县灾后恢复重建生产力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项目。

全面提高青川县黑木耳、香菇等食用菌产品综合利用、转化增值水平,增加就业岗位,带动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推进受灾地区食用菌产业化进程,实现农产品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促进灾区经济恢复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本项目在青川县采取“公司+协会+基地+农户的方式建设黑木耳、香菇核心示范基地,通过规范农户种植技术、实施统一种植章程以及改进种植模式,优化种植结构,推进品种选育,扩大种植规模、可以极大地提高食用菌种植产量,增加种植效益,带动农民增收,带动和促进青川食用菌产业恢复和发展。

2.1.2国家产业政策和行业发展规划

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以来,国家为切实解决农村面临的突出问题,确保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制定了一系列相关产业扶持政策。

中央提出要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向农业的深度和广度进军,全面提高农业的素质和效益。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在食品消费观念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更加注重绿色、营养、保健与安全。

食用菌作为天然的食品以其鲜美的口感,丰富的营养成分和独特的保健功效受到广大消费者的普遍青睐。

经过近30多年的发展,中国的食用菌产业已经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一定的地位。

2007年中国食用菌(鲜菇)产量1400万吨、产值700多亿元,有近500个县的食用菌生产已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成为农民致富、农业增收、农村发展的支柱产业。

食用菌生产的发展还带动了外贸出口、市场建设、企业发展、机械制造、交通运输、食品加工、农资生产、邮电通讯、饮食旅游和包装业等行业的发展,成为县(市)地方财政的新财源。

是我国农业领域里在国际上较为领先的新兴产业。

2.1.3地区产业政策和产业发展规划

四川省《中共四川省、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丘陵地区经济发展的意见》(川委发[2004]年3号)中指出:

按照“推进产业化、全面建小康”的要求,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突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带动主体”。

积极支持和鼓励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发展。

四川省《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发展,加速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意见》中指出:

“一是抓住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着力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二是多渠道增加投入,建立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投融资体系;三是实行优惠政策,扶持龙头企业做强、做大;四是加速科技进步和创新,提高龙头企业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总体水平;五是加大工作力度,加强协调配合,共同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2.1.4市场因素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收入增加,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健康意识的加强,对天然食品,绿色食品的需求越来越大,对产品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

青川县通过实施山区林业综合开发,引进业主实施荒山流转,大力发展经济林。

截至2008年1月青川县已建成2100万棒黑木耳、400万袋香菇的生产规模。

青川素有“山珍之最在青川”的美誉,黑木耳、香菇等特色农产品质优味美,深受顾家亲睐。

青川黑木耳获国家质检总局批准的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被四川省工商行政管理局认定为“四川省著名商标”;青川的木耳、香菇等8个“森林蔬菜”原料基地被省农业厅认定为“无公害农产品基地”。

经过2004年前后3年的市场低位震荡,2006年上半年的黑木耳价格达到高峰,批发价一般在50元/千克,质量高者达到60元以上,进入下半年以后,虽然市场批发零售价格继续呈坚挺状态。

因此本项目以规模化、集约化发展10万亩青杠木耳为重点,辅以成形胶囊菌种生产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2.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2.2.1加快青川县龙头企业灾后重建的需要

青川县依靠农业龙头企业建立产业,依托农业资源开发产业,发挥特色资源优势,大力扶持一批企业公司带动农业产业发展、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促进农民增产增收,为贫困山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确保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找到了一条现实而有效的途径。

2008年“5.12”年大地震使得青川食用菌企业遭受了巨大损失。

大量菇棚垮塌、百万袋料变质,研究中心房屋受损,山珍基地林木被毁,生产设备都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非常严重。

包括黑木耳在内的食用菌产业占了青川全县农民收入的60%,因此本项目的实施对项目区人民来说具有重大基础作用,是生产自救、灾后重建和全面发展的重要工作。

2.2.2带动青川县农产品加工业恢复发展

青川县在恢复重建期明确提出把恢复农产品加工业作为产业恢复建设重点。

项目实施区将借助本项目的加快恢复重建的速度,进一步发展提高青川食用菌产业,有助于发挥资源优势、产业链前端初加工优势以及公司在产、供、销各个环节的优势,挖掘和提升及延长产业链,对提高该系列加工产品的附加值,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就业岗位,加快农村富裕劳动转移,推动青川县乃至广元市农产品加工业的恢复重建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2.2.3是青川县协调发展的需要

青川县属于省级贫困县,基础条件差,农村产业结构单一,农副土特产品虽然质量优,但生产无标准、无规模,以农户传统赶集“背篼销售”为主,产品附加值十分低下,农民增收不快,农业发展徘徊不前。

发展青杠林人工营造是实现青川县食用菌产业稳定发展的基础,是实现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的有效统一。

由于青杠林具有较强的生态服务功能,同时也具有较强的经济价值,能生产出大量用于食用菌培育的椴木和带料。

对缓解青川县的生态环境压力,改变边远山区和贫困地区落后面貌,协调发展区域经济,实现农民脱贫致富,发展农村产业,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具有极大的经济效益和深远的社会意义。

2.2.4促进受灾地区生态环境的恢复

“5.12”特大地震给青川县林业生产造成了严重损失,林业基础设施和林业产业化经营受损严重。

受山体垮塌影响大面积青杠基地林损毁,生态环境恶化加剧。

通过本项目配套的种植基地的建设,在保障产业健康发展的同时,也对保护山区生态环境,调节山区立体气候,净化水源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2.2.5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

本项目建设青川是全国生态农业试点县、省级贫困县、食用菌示范县、“三木”药材基地县。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同时提升耕地生产能力是西部大开发中农业开发的重要内容。

结合区域资源优势,顺应市场经济规律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趋势,在青川县投资营造青杠林用于生产食用菌,通过规模化、标准化、企业化生产可迅速提升区域耕地的生产能力和农业经济实力,是青川县解决生态与产业发展矛盾的有效途径,是山区贫苦农民致富奔小康的有效途径,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需要。

第三章建设条件

3.1项目区概况

3.1.1地理位置及区域范围

青川县地处四川盆地北部边缘,白龙江下游,川、甘、陕三省结合部,位于东经104°36′-105°38′,北纬32°12′-32°56′,处于中西部交接地带。

周围与陕西省宁强县、甘肃省文县、武都区,四川省江油市、平武县,广元市市中区、朝天区、剑阁县等八县(区)相邻,素有“鸡鸣三省”、“金三角”之称。

3.1.2自然资源状况

青川物华天宝,地腴物丰。

境内地势西高东低,坡度大于25°的占幅员面积的73.8%,最高海拔3837m,最低海拔491m。

春寒秋凉,夏短冬长,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随地貌呈立体变化。

年平均气温13.7℃,最热为7月,平均气温23.6℃,最冷为1月,平均气温2.5℃。

年平均雨量1021.7mm,年均日照1337.6小时,日照率30%,无霜期243天。

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气候宜人,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大巨大。

土地资源丰富。

全县人均占有土地19.83亩,耕地1.75亩,林地17.46亩,牧地1.47亩;青川县是全国生态农业试点县,四川省畜牧业生产基地县;青川是四川省林业基地县,全县林业用地面积330万亩,占幅员的67,3%,森林覆盖率42.3%,活立木蓄积量1200万m3。

山珍资源丰富,被国家定为“黑木耳质标”的青川木耳,“天然高级保鲜品”的香菇,“真菌之花”的竹荪,“山菜之王”的蕨菜等绿色食品享誉国内外,是全国森林蔬菜八强县和干菜食用菌基地县。

水利资源丰富。

境内河流属长江水系,白龙江和青竹江横贯县境,小河、溪沟境内遍布,全县总蓄水量157亿m3,水能蕴藏量100多万千瓦

3.1.3社会经济状况

全县幅员面积3271km2,约490万亩,总人口25万人,其中:

农业人口22万人。

辖9镇28乡,271个行政村,1952个农业合作社。

3.1.4建设地点选择

本项目建设地点位于青川县茶坝乡、骑马乡、桥楼乡、小坝工业园区。

该地水源有保障,地无污染源,交通方便,通讯便捷,水、电、气供应有保障;当地食用菌种植面积较广,原材料充足。

建设条件具备,符合青川县城市总体规划要求和灾后重建发展规划以及食品加工厂选址要求。

3.1.5本行业及关联产业发展现状

青川县地处广元市,属于省级贫困县,食用菌产业是当地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之一,黑木耳在内的食用菌产业占了青川全县农民收入的60%。

目前已培育食用菌类龙头企业3家,其中川珍实业建成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和国家扶贫开发重点龙头企业,2007年产值达6500万元。

成立食用菌总协会3家、分协会9家、支协会28家,形成了“公司+协会+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格局。

青川县食用菌种植面积虽然已形成一定规模,但品种单一,缺乏优良品种推广,管理水平低,另一方面,受到“5.12”特大地震的重大影响,食用菌产业生产的基础设施,厂方加工设备,基地林木受到严重损失,严重阻碍了青川县进一步发展。

3.2项目建设条件优劣势分析

3.2.1优势方面

(1)政策环境

中共中央、国务院2004年至2008年的1号文件均对我国“三农”问题、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新农村建设作了重大部署,强调继续发挥农业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必须坚定不移地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切实解决农村面临的突出问题,确保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我国政府在“十一五”建设规划中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任务,其难点在农村,重点也在农村。

四川省在《关于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发展,加速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意见》中指出:

“一是抓住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着力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二是多渠道增加投入,建立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投融资体系;三是实行优惠政策,扶持龙头企业做强、做大;四是加速科技进步和创新,提高龙头企业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总体水平;五是加大工作力度,加强协调配合,共同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本项目建设的实施地属国家生态建设的重点区。

由于历史的原因,经济基础差,资金、技术、人才缺乏,经济发展缓慢,汶川大地震更使当地经济遭受了灭顶之灾,为此,国家有关部门、四川省、广元市各级政府对当地经济的恢复重建给予了高度重视,并从政策、资金等各方面给予了大力扶持,浙江省委、省政府已明确提出了“1348”的对口支援青川目标。

本项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符合当地规划,符合地方灾后重建实施方案,项目得到了青川县政府、县科技局的大力支持,享受到国家灾后重建等各项政策优惠和国家财政支助。

(2)资源优势

青川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县,有林地330万亩,森林面积21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68.7%,人均林地15亩,是四川省林业基地县。

近年来,该县因地制宜确立了“生态立县、特产兴县、工业强县、和谐安县”的总体思路,把兴县的产业放在特色资源开发上,提出了“打生态牌、念科技经、走特色路”的食用菌产业发展思路。

按照“林、菌、禽、板、肥”的生态特色产业模式。

确立了“两江一河”的“两千百万”的食用菌产业带。

即:

青竹江流域千吨黑木耳、白龙湖库区万亩竹荪、乔庄河流域百万袋香菇产业带。

目前,青川县已发展袋料香菇230万袋、黑木耳1100万棒、竹荪5500亩。

建成50亩以上椴木密植黑木耳示范场1个,300亩以上竹荪示范园4个,10万袋以上的香菇示范场5个。

形成了骑马等2个竹荪专业乡,黑坪等12个竹荪专业村,板桥等7个黑木耳专业乡,红旗等10个黑木耳专业村,营盘等5个香菇专业乡,黄水等5个香菇专业村。

培植2万根棒以上密植黑木耳大户102户。

(3)市场优势

近几年,随着我国农业结构调整的推进,食用菌已成为排在粮、棉、油、菜、果之后的第六大农产品,成为农民增收的主业。

据不完全统计,2006年,我国食用菌产量已达1400多万吨,约占世界总产量的70%,产值600多亿元。

食用菌栽培所需原料主要是农作物秸秆、稻草、油饼等农业副产品,成本低、收益高。

一亩食用菌1年投人约2000-3000元,而收益在1万元左右。

食用菌节水节地,一亩食用菌耗水量仅相当于小麦的1/5到1/10;棚室规模可大可小,大的可达几亩,小的可小到0.2-0.3亩,既可以规模化发展,也便于充分利用农民房前屋后、田间地头空闲土地。

食用菌作为新兴产业可以有效替代那些资源消耗高的传统产业,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特别应当看到,国际市场对食用菌的需求量大,全世界每年的需求量在1700万吨以上,且80%靠中国出口,主要销往美国、欧盟、日本、荷兰等国家和地区。

食用菌的国内外市场特别是美国、欧盟和日本、荷兰等国家市场缺口非常大。

每公斤价格相当于国内市场的10倍以上,发达国家多以进口为主。

青川县土地资源、林木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低,具备发展食用菌产业的资源要素。

因此,应当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把食用菌发展成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朝阳产业。

3.2.2主要障碍因素及解决方案

(1)主要障碍因素

①地震造成巨大损失。

“5.12”汶川大地震给青川县及周边地区造成了重大损失,造成数千人遇难,上万人受伤,供电、供水、供气、供油、道路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全面瘫痪,生产资料损失惨重,仅四川万树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所属青川食用菌科研开发中心就损失胶囊菌种10万板,袋料香菇50万袋,地载木耳13万袋,木耳菌种12万斤,椴木香菇25万段,椴木木耳5万段;生产设备损失金额100余万元。

地震给当地人民生活造成了重大影响,同时也阻碍了灾后重建的迅速开展。

②青杠基地林分布零散,青杠基地林资源破坏严重,总量不足。

青杠木材是培养木耳、香菇、松茸等高档食用菌的优质材料。

据《青川县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报告》,青川地区一部分青杠林呈点状分布,且林龄不整齐,很难持续、稳定地满足食用菌产业所必须的原料供应。

青川县共有青杠林面积47754公顷,其中可用于食用菌培植原料林39437公顷,但很难支撑该地区每年新增加10000t食用菌生产的目标。

生产原料总量不足成为制约该地食用菌产业持续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③生产者文化素质较低。

由于青川县地理区位条件受自然环境限制,经济落后,广大农民所接受的教育水平较低。

在食用菌生产中,相当数量的菌农缺乏“以质取胜”的经营理念,品种单一,重栽轻管,重药轻肥,重产量轻质量的倾向较突出,产品价格较低。

④生产组织化程度低。

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低,这是我国农产品生产经营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目前,青川县食用菌生产和经营以一家一户的农户为主,生产规模小而分散,经营各自为政,信息交流不畅,生产组织化水平较低,缺乏统一的品牌形象,缺乏龙头企业带动,菌农势单力薄,难以形成规模优势和效益优势,也难以抗拒市场风险。

(2)解决方案

①大力推进“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经营机制,使之符合企业发展及产业化经营的要求。

②依靠相关科研院所、大学和龙头企业自身的科技实力,应用推广食用菌标准化种植技术和产品生产加工技术,提高产品质量。

③加强对农民、员工的文化素质教育和知识技能培训,强化市场意识,严格质量管理,完善销售网络和服务功能,强化品牌建设,以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赢得市场,规避市场风险。

④在政策上要大力扶持加工型龙头企业的发展,加强资金、技术和人才的引进,必须充分调研、精心策划,强化项目的组织工作;在规划设计中根据食用菌的生长习性因地制宜,突出区域特色;在实施过程中,把握好技术质量标准,依法实施;在资金使用和管理上必须保证国家资金安全和有效运行。

第四章项目单位基本情况

4.1基本情况

项目建设单位为四川万树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成立于2006年,注册资本金500万元,经营范围:

农业、林业、养殖业;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推广;农林产品收购、加工、销售。

公司下辖青川县食用菌科研开发中心,青川县食用菌协会两个单位。

公司现有员工38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5人,高、中级职称8人。

“5.12”地震使公司蒙受重大损失,食用菌研究中心直接受损540.45万元,其中损失胶囊菌种10万板,袋料香菇50万袋,地载木耳13万袋,木耳菌种12万斤,椴木香菇25万段,椴木木耳5万段,生产设备损失金额100余万元;基地受损100万,主要是菇棚跨塌、袋料变质。

4.2研发能力

青川县食用菌种植有着悠久的历史,香菇(花菇)、木耳、竹荪等食用菌久负盛名,食用菌成为当地农民致富的重要支柱。

为推动青川县食用菌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公司于2007年9月专门成立了青川县食用菌科研开发中心,强化食用菌品种开发和品质的提高。

为此,公司与浙江庆元县瑞森菌业科技有限公司签订了胶囊菌种合作协议,投资300万元,引进胶囊菌种生产设备一套,全面推动了食用菌胶囊菌种的技术应用,提升了青川县食用菌种植技术水平。

4.3法人代表及总经理

4.3.1法人代表

四川万树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法人代表古成章,男,1950年出生,大学毕业。

国家项目分析师(CPDA),中国村社促进会民营经济委员会委员,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管理经验。

主要经历如下:

1987-1991年任红原县文教局副局长。

1996-1998年红原县政府副县长、县委宣传部部长。

1998-2002年任阿坝州外贸经济合作总公司党委书记兼副总经理。

2002-2006年四川阿坝牦牛产业联合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

西部牦牛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任总裁助理。

2006年4月创办攀枝花市珠莲铁钛有限公司,经营至今。

2008年1月任四川万树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法人代表。

4.3.2总经理

常青1990年9月-1994年7月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专业学习、2001年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工商管理(MBA),长期供职于综合性多元化集团公司较高职位,具有较好的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熟悉企业的行政人事管理、财务管理、资金运作、投融资及资源整合等相关业务,精通项目的运作、包装与管理,独立成功运作数十个项目和企业的重组工作,对企业的产品运作、资本运作及企业战略有独到的见解。

常青工作单位:

江苏红豆集团(1994.6-1997.10),四川泰港集团(1999.8-2002.4),成都日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