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洋县十一五规划122.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328568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3.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沙洋县十一五规划12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沙洋县十一五规划12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沙洋县十一五规划12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沙洋县十一五规划12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沙洋县十一五规划12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沙洋县十一五规划122.docx

《沙洋县十一五规划12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沙洋县十一五规划122.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沙洋县十一五规划122.docx

沙洋县十一五规划122

沙洋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时期(2006年至2010年),是沙洋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沙洋贯彻科学发展观、推进“兴工富县”战略、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

《沙洋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是在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促进“中部崛起”后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对今后五年经济和社会发展起着宏观战略性、政策指导性和引导实施性作用,是全县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第一章 “十五”回顾和“十一五”面临的基本形势

一、“十五”计划执行情况

  “十五”期间,县委、县政府大力实施“兴工富县”战略,全方位推进改革开放,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保持了健康、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

(一)国民经济持续发展,产业结构逐渐改善。

2005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6.12亿元(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数),三次产业比例由2000年的47.8:

24.4:

27.8调整为41.4:

28.4:

30.2,产业结构逐渐改善。

“十五”期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幅为7.9%(按原口径年均增长9.3%,比计划增幅9%增加0.3个百分点)。

财政收入增长较快,2005年实现财政收入12002万元。

  

(二)“兴工富县”成果显著,工业经济发展迅速。

2005年,规模以上企业达到48家,亿元企业达到5家,实现工业总产值16.64亿元,工业增加值4.6亿元。

“十五”期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6.3%,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8.4%。

  (三)农业经济稳步增长,农民收入不断增加。

2005年,实现农业总产值32.2亿元,“十五”期间年均增长7.5%,比计划增幅4%增加3.5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718元,“十五”期间年均增长4.5%,比计划增幅3%增加1.5个百分点。

(四)项目建设力度加大,固定资产投资稳步增长。

2005年,全县实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06亿元。

“十五”期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1%,比计划增幅10%增加1个百分点。

  (五)各项改革不断深入,对外开放步伐加快。

“十五”期间,先后完成了荆玻、秦江等企业民营化改制,全县县属国有集体企业改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农村税费改革向纵深推进,乡镇综合配套改革、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县直事业单位改革、财政体制改革等稳步实施。

“十五”期间,对外联系与交流不断加强,先后引进富泰革基布、华溢纺织、温鑫服装、侨夫服饰等项目,与杭州市下城区结成友好县区。

(六)社会事业逐步发展,人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

“十五”期间,县乡公路、通村公路建设步伐加快,城乡交通面貌大为改观。

2005年,全县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5525元,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6.92亿元;就业、再就业成效明显;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立;教育、文化、卫生、社会治安、人口与计划生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得到了全面发展。

二、“十一五”时期面临的基本形势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党中央、国务院加快工业化进程,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力度的重要时期,县域经济发展正面临着不可多得的黄金机遇期。

沙洋作为一个建制时间较短的县,发展基础十分薄弱,加之过去行政管理体制等多方面的原因错失了一些发展机遇,且原本具有的区位优势、交通优势也正在逐步弱化,导致进一步发展面临的困难比较突出。

在“十一五”乃至今后更长的时期内,沙洋的发展既有优势,也有劣势;既有机遇,更有挑战。

(一)面临的有利机遇

1、经济全球化。

“国内市场国际化、国际市场国内化”的趋势更加明显。

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着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沙洋发展的市场空间更加广阔,资源配置的方式更加灵活,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应用,将为我县提升传统产业、引进发展新型产业提供技术平台;区域合作的加强,信息传递的加速,全球经济发展的高度融合,有利于我们借鉴国外发达地区和国内先进地区工业化的成功经验,有利于拓宽发展思路,转变发展观念,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2、产业升级和转移。

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加快,东部沿海地区的一些劳动密集型、资源型产业正在逐步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客观存在的东西发展差距是我们接受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基础;较为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相对低廉的劳动力资源是我们接受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有利条件。

在接受产业转移的过程中,为我们引进资金、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加快工业化进程提供了可能。

3、政策与投资取向。

中央“五个统筹”发展思路及“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政策取向,将有力推动县域经济发展。

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加大,特别是在财政资源的配置上,国家、省对农田改造、通村公路等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逐步加大,为我县农村加快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国家正在制定“中部崛起”的政策措施,将从多方面加强对中部地区的支持;近年来,中央、省、市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为我们加快发展营造了宽松的政策环境;在我县境内及周边地区的部分国家、省重点项目即将开工建设,必将拉动地方经济增长,特别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开工建设,将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4、经济发展条件改善。

我县已初步形成了以华溢、富泰等为代表的棉纺业,以荆玻新兴建材、荆玻铝业、明弘建材、秦江人造板为代表的建材业,以秦化、绿桥、振豪为代表的化工业,以洪森、巨星、凤池、蛟龙、仙羽等为代表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使我们的发展具备了一定的产业基础;“十五”期间,我县相继建成了一批带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特别是沙洋经济开发区,其起步区基本实现“六通一平”,基础设施渐趋完备,已成为县域经济的重要增长极和城市发展的新区;我县是湖北省乃至全国的农副产品资源大县,是国家优质商品粮、商品棉和双低油菜生产基地,是湖北省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县、饲料入户工程示范县和绿色食品基地县。

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和再生资源优势,为我县实现工业经济的大跨越和大发展提供了极为丰厚的条件;我县被列为全省“阳光工程”示范县之一,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转移力度不断加大,其资源优势将逐步显现;县域内的沙洋监狱管理局、江汉石油仪器仪表公司等多家驻沙企事业单位,也为我们整合区域资源,走协作发展之路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1、经济总量偏小。

纵向看,“十五”时期我县确实发展较快,但横向比,不论是与沿海发达地区,还是与周边兄弟县市相比,地区生产总值、资产总量、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存在的差距都十分明显。

2、经济结构不优。

“二元”经济结构矛盾突出,二、三产业比重过低,仍属农业生产主导型;企业新技术开发运用缓慢,产品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不高,资源优势尚未有效转化为经济优势。

从产业内部关联度看,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低。

县域食品、化工、建材、机电等现有主导产业,产业关联度小、集约程度低、特色不鲜明,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

3、发展建设资金不足。

由于我县正处于工业化初始阶段,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资金需求量大,支撑性财源少,收支矛盾突出,财政形势十分严峻,资金严重匮乏与建设需求之间的尖锐矛盾,对全县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较大影响。

4、区位优势渐趋弱化。

县城出省进京快捷通道尚未形成;汉江水运优势正逐渐丧失,沙洋面临着“交通边缘化”的严峻形势。

这些对于我县改善投资环境,开发特色农副产品资源和矿产资源,参与东部、中部、西部的物流交汇等都存在相当大的制约。

5、各类矛盾凸现。

农村债务沉重、农民增收空间变小、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问题日益突出,农村社会矛盾将长期存在;加快工业发展的现实要求与资金、人才、载体、资源相对缺乏的客观实在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就业和再就业压力较大,部分群众生活困难,维护社会稳定的任务比较艰巨。

这些都给我县加快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

综上所述,未来5年,我们不仅会遇到诸多困难和压力,但更重要的是将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

只要我们紧紧抓住中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机遇,咬定发展是“第一要务”不放松,坚持“兴工富县”战略不动摇,以人为本,发挥优势,把握机遇,扬长避短,通过发展提高经济总量、优化经济质量,沙洋经济社会发展一定会实现新的跨越。

第二章“十一五”时期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及基本思路

一、指导思想

综合分析“十一五”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面临的形势,结合沙洋县情,确定“十一五”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实施“兴工富县”战略,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速度,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着力构建和谐沙洋。

二、发展目标 

——综合经济实力。

地区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3.5%,“十一五”末达到86.87亿元,一、二、三产业分别年均递增4%、21.3%、16.0%,三次产业比例达到26.8:

39.6:

33.6,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比“十五”末下降20%;财政收入年均递增14.5%,“十一五”末达到2.36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递增22%,“十一五”末达到27.19亿元,五年累计达到95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年均递增13%,“十一五”末达到31.17亿元。

  ——工业经济。

“十一五”末,全县规模以上企业达到100家,工业总产值达到52.72亿元,年均递增26%;工业增加值达到15.81亿元,年均递增28%;亿元企业达到15家,其中5亿元企业1-2家。

  ——对外开放。

“十一五”末,直接利用外资1200万美元以上,出口总额达到1500万美元,全县实现引进县外境内资金10亿元,五年累计引进县外境内资金40亿元。

——城镇化发展。

“十一五”末,沙洋城区人口达到14万人。

重点建设好后港、十里、沈集等各具特色的城镇,依托“百镇千村”示范工程,全县每镇建好1个以上农村生态文明村,城镇化率达到50%。

——人民生活水平。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递增8%,“十一五”末达到812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递增6%,“十一五”末达到4970元;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30平方米,城镇人均公共绿地达到12平方米;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累计达到4万人。

逐步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工伤保险制度、生育保险制度和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基本将城镇就业人员纳入社会保险范围,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生态环境。

森林覆盖率达到20%以上,县城空气质量稳定在二级,境内污染物的排放基本达到国家规定标准。

保护好长湖、汉江等人民生产生活水体。

  ——社会事业发展。

继续巩固九年制义务教育成果,确保小学初中入学率达到100%,初中三年保留率达到97%以上。

进一步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完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

增加城乡文化体育设施。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以内,人口性别比例保持在正常水平。

价格水平基本稳定。

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

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状况进一步好转。

三、基本思路

围绕上述主要预期目标,“十一五”时期的基本工作思路是:

(一)调整性地发展一产业。

坚持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龙头企业建设为重点,稳定粮棉油生产,提高优质品率,大力发展畜禽、水产等养殖业,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二)突破性地发展二产业。

以“兴工富县”战略统揽经济工作全局,按照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深加工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和特色工业”的要求,坚持激活民间资本与招商引资并重,培育大型企业和发展中小企业群并举,促进产业集聚与延伸产业链条并行,在扩张总量中提升质量,在推进创新中提高效益,全力以赴把工业经济做大做强做优,不断加快县域工业化进程。

(三)开放性地发展三产业。

积极培植物流业,大力发展商贸流通业及城市交通业,开发旅游业,发展房地产业,加快社区、中介、信息等服务业的发展。

(四)协调性地发展社会事业。

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大力发展文化、体育、科技、卫生等社会事业,努力扩大就业和再就业,逐步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第三章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速度

坚持把推进新型工业化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千方百计增加工业投入,加大项目建设力度,突出发展重点产业,壮大工业块头,实现经济总量的扩张和产业结构的优化。

一、优化工业区域布局

(一)建好经济开发区。

坚持“高起点规划、高品位建设、高标准管理、高质量服务”的原则,建设沙洋经济开发区,吸引县内外更多企业落户,最大限度地发挥开发区的经济效益和集聚效应。

到“十一五”末,基础设施投资累计达到2亿元左右,道路骨架形成,配套设施基本完备,服务功能日益完善。

以轻纺、建材、机电、食品等4大产业为发展重点,着力引导各类要素向开发区集聚,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集群,使之成为全县工业经济发展的增长极。

“十一五”末,开发区亿元企业达到10家以上,其中3亿元以上企业2—3家,5亿以上企业1-2家,经济发展速度保持年增幅45%以上。

(二)集聚三大产业群。

依托后港、马良、李市等镇和207国道、荆潜公路、汉宜公路等交通干线,着力形成各具特色的三大工业群,使之成为全县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

1、玻璃加工产业群。

以荆玻新兴建材公司、明弘建材公司等企业为主体,大力发展玻璃深加工产业,着力打造后港玻璃工业城。

2、食品加工产业群。

一是汉宜公路粮油加工板块。

以洪森实业公司、巨星粮油公司、凤池米业公司等企业为主体,大力开发粮油后续深加工、高附加值产品。

二是纪山调味品生产加工板块。

以顶辣食品公司为主体,集聚10家以上企业,实施调味品集群发展战略,着力打造沙洋品牌,形成集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调味品生产经营板块。

三是十里畜禽加工板块。

以仙羽禽业公司为龙头,提高家禽孵化、养殖的产量和质量;做大“风干鸡”产业,大力开发肉制品、蛋制品等系列产品,逐步壮大畜禽加工业。

3、棉纺加工产业群。

以广银棉花公司、彭岭棉花公司等企业为重点,提高棉花加工技术和加工能力;在李市、马良等镇逐步形成棉花加工、交易经济群;以华溢纺织、富泰革基布等公司为载体,逐步做大、做强纺织工业。

二、抓好四大支柱产业

轻纺产业:

以棉纺加工产业群相关企业及温鑫服装、侨夫服饰等公司为重点,大力发展轻纺产业。

突出抓好安顺气流纺、安顺剑杆织布、振发环锭纺、富泰PU透气服装革和侨夫西服加工等项目。

“十一五”末,形成销售收入20亿元的规模,并努力打造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品牌。

建材产业:

以新兴建材、明弘建材、荆玻铝业、森域木业、秦江水泥、秦江人造板等公司为载体,逐步形成新型建筑、装饰材料工业体系。

重点抓好环保秸秆板材、节能中空玻璃、喷涂铝材、木塑复合材料、新型墙体材料等项目。

“十一五”末,形成销售收入15亿元的规模。

食品产业:

依托农产品资源优势,不断壮大洪森实业、巨星粮油、凤池米业、顶辣食品、环星油脂、蛟龙蛋制品、仙羽禽业等现有龙头企业,并引进2—3家省内外知名农型产业化龙头企业,壮大延伸农副产品加工产业链。

重点抓好鱼肉火腿肠、风干鸡加工、生猪屠宰加工、马铃薯淀粉等项目。

“十一五”末,形成销售收入15亿元的规模。

机电产业:

以大江铸造、创升铸业、江汉石油仪器仪表、沙洋电线等企业为重点,加快机电产业发展。

重点抓好阀门铸件、塑料铠装电缆等项目。

“十一五”末,形成销售收入5亿元的规模。

三、增加工业投入

(一)激活民间资本。

引导民众转变择业、就业观念,激发干部群众的投资创业热情,增强“创业意识”和“老板意识”;实行本地投资者、外来投资者同等对待的政策措施,鼓励民间资本以独资、合作、联营、参股等方式,参与项目建设;引导民营企业与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合资合作,鼓励民营企业更新技术、开发新品、做大规模;大力实施“回归工程”,动员、鼓励具备一定经济实力和经营能力的沙洋籍企业家、成功人士回乡创业。

(二)争取国家投入。

积极争取国家、省、市政策项目和资金支持,申报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工业项目,促成与县域产业特色和资源优势对接的项目落户,促进工业经济发展。

(三)促进银企合作。

着力提升银企合作层次,构筑新型银企合作机制,促进银企协调发展。

四、提升企业竞争力

(一)强化精品名牌意识。

一是提高商标和品牌意识,鼓励企业积极争创国家级、省级著名商标和品牌。

二是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不断改进设备和工艺水平,提升产品科技含量。

三是完善质量监管体系,努力按照ISO国际质量管理标准组织生产。

四是强化售后服务,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知名度。

(二)增强企业发展能力。

一是加强企业运行调度,努力保障企业再生产所需的原燃材料、电力、运力等供应,不断挖潜扩规。

二是支持企业以合资、合作等形式,推进行业整合,优化结构,壮大规模。

(三)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

一是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协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通过开展各类活动,加强企业家之间的联系与交流,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二是强化企业家培训。

定期组织企业家参加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各类专业培训,提高经营管理能力。

三是大力引进一批中高级企业管理人才和职业经理人。

四是教育和引导企业家正确处理好国家、企业、职工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增强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感。

第四章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强化农业基础地位,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推进农业布局特色化、生产科技化、农业产业化,力争农村经济有新发展,基础设施有新改观,机制有新进步,环境有新面貌,农民素质有新提高。

一、推进农业布局特色化

结合沙洋县情,建立六大特色农产品基地(带):

(一)优质粮油基地。

全县优质稻种植面积达到75万亩,形成优质稻生产、加工、销售产业化基地;全县油菜种植面积稳定在60万亩,着力建好“双低”油菜种植基地。

(二)优质棉基地。

棉花面积稳定在10万亩,建成专用优质棉生产基地和高标准的棉花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示范基地。

(三)无公害蔬菜基地。

以李市镇、沙洋镇、后港镇、拾桥镇的现有蔬菜生产基地为依托,大力建设无公害蔬菜基地。

(四)优质畜禽养殖基地。

努力建好五里、后港、高阳等镇生猪养殖小区。

建好纪山郭店种猪基地,建立自繁自育体系。

着力抓好后港、十里等镇优质家禽小区建设。

“十一五”末全县生猪出栏60万头,家禽出笼1500万只,禽蛋产量3万吨。

(五)优质渔业经济带。

“十一五”末,基本建成产业化程度较高的长湖等渔业经济带,实现水产品总量12万吨。

(六)林木花卉基地。

“十一五”末,建立30万亩速生丰产林基地,花卉苗木种植面积达到5万亩。

二、推进农业生产科技化

(一)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

加快高产农田项目建设步伐,力争“十一五”末全县高产农田达到25万亩。

全面实施种子工程,不断优化种子结构,争取主要作物及畜禽的良种普及率达到95%以上。

全面实施“沃土工程”,大力推广配方施肥技术。

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

推广节水灌溉、无公害化生产、病虫害生物防治等先进适用技术。

运用新型栽培技术、喷灌技术和其他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提高农产品生产、加工、贮藏、保鲜、包装等方面的技术水平。

(二)创新农业科技推广体制。

推广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技术,鼓励、引导和支持各类投资主体参与农业科技推广,构建新的科技服务推广体系,使产业化龙头企业成为农业科技转化和创新的生力军。

鼓励支持科技推广人员以科技服务、技术承包、技术转让、技术入股等形式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

(三)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充分利用国家农机购机补贴等优惠政策,发挥监狱系统机械化生产的示范作用,加快农机化建设步伐,逐步实现粮食生产机械化。

(四)提高劳动者素质。

加大农村劳动力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生存技能,拓展就业空间,引导农民有序向县城和小城镇集中,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

“十一五”期间,培训转移农村劳动力4万人。

建立乡土人才信息库,加强乡土人才的宏观管理和培训工作,提高乡土人才队伍素质,充分发挥乡土人才在创业发展中的能人效应,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三、推进农业产业化

(一)培育壮大龙头企业。

充分发挥优势,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十一五”末,力争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洪森公司销售收入达到5亿元以上。

努力培植壮大巨星、凤池等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不断壮大规模,提高带动力。

(二)延伸优势农产品产业链。

积极推进产、加、销一体化,着力延伸棉花、双低油、优质稻、畜禽等产业链,发展粮油、棉花、果蔬、肉禽、水产品、森工等农产品加工业。

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三)加强农村中介服务机构建设。

大力发展农产品购销大户、经纪人队伍和流通服务组织,加紧培育以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为主要形式的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

吸引各类主体投资农业和创办农业龙头企业,不断提高农业的市场化程度。

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

(一)加快农村水利建设步伐。

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抗灾能力为主,重点抓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中小型水库建设以及邓、小两湖分蓄洪区水利工程建设项目。

充分发挥用水者协会的作用,大兴“三民水利”,引导、组织农民投工投劳,搞好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改善水利基础设施条件。

加强农村人畜安全饮水工程建设力度。

积极支持和配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与之相适应的农田水利排灌系统。

(二)加快农村道路建设。

积极改造县乡公路、镇际公路和通村公路,完善县域公路交通网,实现村村通油路或水泥路。

“十一五”末,全县乡镇通三级路,完成马(良)蛟(尾)线、麻(城)郭(场)线两条镇际公路改造;完善镇村车站(候车亭)建设项目。

(三)加快农村电网建设。

建设沙洋农胜、十里、沈集、马良4座110KV输变电工程;建设蔡庙、草场、姚集3座35KV输变电工程;配套完善电力调度自动化建设,保证农村正常用电。

(四)努力建好生态文明示范村。

结合“百镇千村”示范建设工程,每镇建设好1个以上生态文明示范村。

充分利用好太阳能、沼气等能源,努力建好农村生态家园。

科学规划农民居住新村,完善县域村镇布局体系,逐步形成结构适宜、布局合理、功能协调的村镇网络系统。

五、加强农村社会管理

(一)认真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

进一步巩固税费改革成果,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狠抓农村财务管理,努力化解农村债务。

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和依法有序流转。

健全农村公共投入机制和公共服务体系,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

增加金融对农业的信贷投放,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支持农业生产经营的作用。

(二)加强民风建设。

加强对群众的教育、引导和管理,不断提高群众素质,摒弃“小进即满,小富即安”的小农经济思想,引导农民勤俭持家、艰苦创业、发家致富。

加快数字传输电视推广工作,“十一五”末,实现户户通电视。

加大农村科技文化中心建设力度,扶持培育民间艺术团体,建设农村文化阵地,确保村村都有文化活动场所,引导农民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

(三)完善村民自治制度。

继续推行农村民主例会制度和“一事一议”制度,完善村民委员会直选制度,提高农村公益事业的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水平。

加大农村民事纠纷的调处力度,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确保农村社会稳定。

第五章 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

一、加快沙洋县城建设

(一)城市目标定位

依托沙洋滨临汉江的优势,经过五年的努力,把沙洋建设成为以工业为主导、农产品加工为基础、具有区域特色的新兴滨江城市。

(二)城区发展布局

“十一五”期间,沙洋县城人口增至14万人,面积增至1400公顷,形成“两带、两轴、四片区”的城市整体布局。

两带:

一是以塔平湖、西荆河为重点,着力打造沿河绿化景观带,形成贯穿城区的集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带状公园;二是以汉江干堤、沙洋围堤为重点,加大开发建设力度,形成沿江休闲景观带。

两轴:

一是城区横向发展轴。

即汉津大道、津源大道、五洋公路城区横向发展轴线。

二是城区纵向发展轴。

即借助洪岭大道、荷花路的纵向拉伸作用以及长林路、南环路等次级发展轴线的横向拓展作用,带动城区经济的发展。

四片区:

一是城北居住片区。

即在长林路以北,形成以行政、文化、教育和居住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财会金融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