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妈挑战美式教育 周佳 第一财经日报 110127.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5324002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23.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虎妈挑战美式教育 周佳 第一财经日报 110127.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虎妈挑战美式教育 周佳 第一财经日报 110127.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虎妈挑战美式教育 周佳 第一财经日报 110127.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虎妈挑战美式教育 周佳 第一财经日报 110127.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虎妈挑战美式教育 周佳 第一财经日报 110127.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虎妈挑战美式教育 周佳 第一财经日报 110127.docx

《虎妈挑战美式教育 周佳 第一财经日报 110127.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虎妈挑战美式教育 周佳 第一财经日报 110127.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虎妈挑战美式教育 周佳 第一财经日报 110127.docx

虎妈挑战美式教育周佳第一财经日报110127

!

《都是蚊子惹的祸》,我感慨良多。

中央二台经济与法的一个节目

一个学生因为可能是蚊子叮咬而得了乙脑,治疗无效而死亡。

对于一个花季少年的不幸,我深表同情。

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却大大出乎了我的意料。

家长找学校索赔20万,为什么呢?

说是学校蚊子咬的,当时我还以为是学校专门培育的蚊子给咬的呢,后来才发觉不是。

学校说你在家里得了病怎么说是学校的蚊子咬的呢?

然后家长找学生来证明是学校的蚊子给咬的,学校也找学生来证明不是。

然后家长说是因为学校没有及时发给蚊帐,没有发给钉子和锤子,致使孩子被咬。

但同宿舍的孩子都挂着蚊帐呢,我想不明白老师怎么会单单不给他挂呢?

学校的解释是孩子自己不原意挂,嫌憋气。

学生说是上铺没有办法挂。

然后家长起诉学校,最后学校为了不知道是哪里来的蚊子赔了5万元。

1.对于这个家庭的不幸,我很同情,但对于教育的不幸,我更想哭。

家长不能提供孩子是在学校被蚊子叮咬的证据,但学校最终败诉。

根据这个判决推理下去,那么家长状告社会上任何一个人或者任何一个单位都会胜诉。

但我想他状告任何一个人或单位都将成为一种笑话,唯独状告学校不是。

2.退一步讲,即便就是在学校被蚊子叮咬的,学校就一定要赔偿的话,那么如果你在商店上被蚊子咬了,商店要赔偿,马路上被咬了,交通局要赔偿。

我不知道商店或者交通局会不会赔偿。

在证据不清或者说根本没有证据,仅仅凭借一个学生说,老师没有给孩子提供锤子和钉子,(对于这一点学校并不承认,因为其它学生都挂上了)学校就因为管理松散等莫须有的罪名赔偿5万元,这锤子和钉子的代价也太大了。

如果这个学生在法院被叮咬了,法院会这样判吗?

3.学校作为一个弱势群体,在中国已经不是什么新闻了,周六学生溺水身亡,学校还要赔偿,因为学校没有尽到教育的责任(也是中央台播出的节目)。

呜呼哀哉,我无话可说。

日本学校组织学生去游泳,结果有个学生溺水身亡,丧事结束后,家长到学校给校长深深鞠了一躬,说:

“对不起,给您添麻烦了”。

中国人很是惊讶,问日本人:

“你们为什么不状告学校呢?

日本人也很惊讶地问:

“为什么要告学校呢?

孩子也不是学校谋杀的,他们也很难过。

”我不知道这个日本人听到这个蚊子的故事,会是什么表情。

许多人说现在学校就知道分数,什么活动也不搞了。

孩子除了念书,什么也不会了。

是的,事实是这样的,但学校为什么不搞活动了,还不都是家长、社会、媒体给逼的!

现在体育课,稍微有点危险的活动都不做了,为什么?

惹不起亲爱的家长啊。

就让社会,家长,媒体都来惯着这群小皇帝吧,大家都拿学校老师来撒撒气吧。

教育有什么办法,忍气吞声吧。

如果你身体不太好,先不要到医院,你最好坚持走到学校门口,然后晕倒在校门口,先把医药费赚出来现在你连学校门口都不用去了,你就说是学校飞出来的蚊子叮了你,才得了病,学校照样赔偿你。

我不知道媒体为什么对报道这类学校的新闻乐此不疲,我想大概是因为学校、老师毫无还手之力吧。

学校最终输给了蚊子,中国的教育连一个蚊子都不如!

是笑话,中央台煞有其事的报道的。

是新闻,类似的事情经常看到的。

我想说,这是悲哀!

教育的悲哀,国人的悲哀。

这是我看到的一个帖子。

已经看了几遍了。

觉得很有必要转发给大家看看。

一个社会,当教育连一只蚊子都不如的时候,这是一个民族的悲哀,是一个国家的悲哀。

最后的“埋单”者并不是强势的家长们,而是我们可爱的孩子们

“虎妈”挑战美式教育周佳第一财经日报11-01-27

面对亚裔族群的挑战,部分美国人开始担心孩子的竞争力,对传统的教育理念产生怀疑

家住纽约长岛的苏珊·科西(SUSANCURCIE)有一双读中学的女儿,成绩中等。

每天下课后或者周末,她都会带孩子参加各种体育项目甚至参加体育俱乐部。

像苏珊这样经常开车送孩子参加各项体育活动的美国妈妈非常普遍。

人们戏称“足球妈妈”(SOCCERMOM)。

苏珊曾对自己让孩子自由成长的教育方式而感到自豪。

她让女儿学习钢琴,不过学习两年后,女儿并不怎么感兴趣,就放弃了。

然而现在,她发现学校里不仅亚裔的孩子几乎都会一门以上的乐器,而白人的孩子也开始学习乐器,并且成绩也非常好。

“学乐器似乎成了风气。

同时,我们学校里有一些亚裔的孩子,成绩非常好,我有时也很有压力。

我实在不明白,为什么你们家长要对孩子有那么高的要求。

逼迫我们孩子也要和你们一样,才能上好的大学。

”苏珊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说。

在美国,与苏珊一样感受到竞争压力的家长越来越多。

美国传统的教育理念正在受到亚裔族群的挑战。

美国耶鲁大学的华裔教授蔡美儿最近出版了一本名叫《虎妈妈战歌》的书,在美国引起轰动。

书中她介绍了如何以中国式教育方法管教两个女儿,包括不允许女儿在朋友家过夜、没有游戏日、不可以拿A以下成绩等。

随后,美国各大媒体围绕此书展开论战。

华人妈妈并非都是“虎妈”

为什么称自己为“虎妈妈”?

蔡美儿自己的解释是,老虎是力量的象征,表示敬畏和尊重。

蔡美儿在书中给女儿索菲亚和路易莎列出了十大“家规”,包括:

1.不准夜不归宿;2.不准参加学校的小组娱乐活动;3.不准参加校园演出;4.不准抱怨没有参加校园演出;5.不准看电视或玩电子游戏;6.不准擅自选择课外活动;7.不准有科目低于A;8.除了体育与戏剧外,其它科目不准拿不到第一;9.不准练习钢琴及小提琴以外的乐器;10.不准不练习钢琴及小提琴。

蔡美儿说,对孩子如此严厉,是因为中国家长相信保证孩子的学业成绩是家长应尽的责任。

虽然蔡美儿的做法让许多美国亚裔妈妈也感觉不可思议,然而,出人意料的是,许多美国人在网上表示支持,甚至准备在自己孩子身上尝试。

因为华人孩子的优良成绩不得不让他们对自己孩子的竞争力感到担忧。

一位读者评论道,和索菲亚相比,许多美国女孩“没有大脑”。

她们“不会自发读书、不说第二种语言,不了解其它文化,认为美国是世界上最好的国家”。

和许多美籍华人妈妈一样,有三个女儿的左贞住在一个非常好的学区。

记者上周六见到她时,她正在等二女儿胡左田练小提琴回家,然后按照女儿的要求,准备送她去同学家参加联欢会。

胡左田今年读十年级,相当于国内的高一。

凭着自己精湛的琴艺,她已经考进了纽约朱莉亚音乐学院大学预科部。

左贞的大女儿则在宾夕法尼亚大学读计算机专业,小女儿才初一、但已经获得美国大纽约地区少年奥林匹克游泳比赛冠军。

然而,左贞并不像美国人心目中的“中国虎妈”。

记者注意到,女儿和她说话,就像是朋友一样。

她也鼓励孩子参加各种同学间的社交活动,并由她们参加跳舞、唱歌、各类兴趣班,然后由她们最后挑出自己喜欢的项目,但是一旦选定,她要求女儿坚持学下去。

“学任何东西到一定程度有一个障碍,如果碰到障碍就放弃,对孩子的性格培养不利,所以我不轻易让孩子放弃选定的东西。

”左贞说,“另外,我认识的所有华人都给孩子游戏日或在朋友家过夜。

让孩子能够社交,融入美国主流社会非常重要。

主流社会担心竞争力下降

关于中国式教育的文章在网上引起强烈的反响。

这不仅让人想到去年美国总统奥巴马访问中国,美国ABC电视台的随行记者报道了两条分析性新闻,一条是中国的基础教育,一条是中国的高铁,都饱含赞美之词。

国际关系专家认为,随着中国竞争力的提高,中国的教育,或者说持续竞争力,越来越被西方国家所重视。

当地时间周二晚上,奥巴马在2011年的国情咨文中四次提到中国的竞争力,他特地指出,必须增加教育支出,从而让美国应对国际经济上的挑战。

“像中国和印度这样的国家意识到他们只要改变自身,就能在新的世界里竞争。

所以,他们开始更早更长时间地教育孩子,尤其重视数学和科学。

”奥巴马说。

去年,中国已超越日本而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曼哈顿智库资深国际关系研究员盖·所门(GUYSORMAN)告诉记者:

“我们在一个转折点,美国人对中国的观点分化很厉害。

如果你看民众的调查,对中国的恐惧很大,担忧自由贸易、工作岗位等。

另外,美国人还担心下一代在全球性竞争中会处于劣势。

其中,已经显现的威胁就是教育资源全球化的竞争。

调查显示,美国学生或者白人学生进入哈佛、耶鲁等名校的概率在下降,因为这些学校向全世界招收优秀的人才。

根据哈佛大学2009年秋季注册的学生情况,共有21006名学生,其中美籍亚裔2725人,占总数12.9%,而根据美国统计局的数据,亚裔在美国总人口的比例不到5%。

学生中还包括4128名国际学生,占总数的20.3%。

其中中国学生463名,是亚洲录取人数最多的国家。

众所周知,美国有全世界名列前茅的大学教育体系,美国的孩子如果在高等教育方面落后,美国人,尤其是主流社会担忧,在对人才要求越来越高的全球舞台上,自己还能坚持多久。

东西教育观应互相学习

众所周知,中国对数学、阅读等比较偏重。

去年12月公布的《学生基础能力国际测评项目(PROGRAMFORINTERNATIONALSTUDENTASSESSMENT,PISA)》的测试结果,美国学生的总体成绩悬在中游,名列17。

来自上海的学生3项测评都居第一。

目前美国一些优秀的中学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

左贞告诉记者,她女儿所在的中学最近进行了教育改革,开始使用新加坡的教科书,从而加强数理化的教育。

纽约大学外语教育教授唐力行也在对美国中学的考察中发现,大多数美国富人或者中产阶级把孩子送进价格不菲的私立学校。

“私立学校就不怎么需要担心了,因为他们有和公立学校完全不同的课程安排,学生会受到非常大的关注。

”唐力行说。

不过,唐力行指出,中国人对于考试上的优势并不应该沾沾自喜。

其实,中西方教育各有自己的优劣势。

美国的教育偏重自由意志、创新能力的培养,所以美国学生往往更有创新精神。

对于蔡美儿的教育方法,唐力行认为:

“中国家长的许多问题就是希望孩子按照他们(大人)的方式成长。

他们认为有益孩子的方式,但这并不一定是对孩子最好的方式,中国的家长非常善于培养好的"员工",却没有培养出色的领导者。

专家指出,中国孩子真正要在国际舞台上有竞争力,还需要从小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创新意识,不能总是翻版国外的先进技术。

插图/苏益

一个美国人眼中的中国人10-9-17

AndrewLeckey

美国沉重的政府债务负担会让它变成另一个希腊吗?

如果美国作为世界最大经济体的地位被中国取代,它能接受吗?

美国是不是正在慢慢地变成一个保护主义的国度?

问这些问题好像是别有用心,想套别人的话出来,但如果被问的是一位接受中国电视台采访的美国人,这并没有违反游戏规则。

过去几年,我接受中国电视台采访就不下十几次。

毕竟你是在中国的国土上回答问题,在这里,“美国”是一个充斥着分析与批评的话题,正如“中国”在美国一样。

人民币汇率和贸易关系这类话题会激起强烈的情绪反应,因为它们关乎经济增长、投资潜力和国家荣誉。

相比回答其它跟中美关系没多大关联的问题,谈论这些话题需要在政治上更加圆熟。

所谓其它问题,比如有关俄罗斯经济,比如有关英国石油公司(BP)的管理。

中国拥有如许多世纪的王朝历史,而把它标为“新兴”国家,好像是挺奇怪的,但在这个古建筑与摩天大楼共存的国度,拥有全球经济影响力却是相对晚近的一件事。

在中国选择发展道路之际,发达国家被怀疑是在阴谋阻碍它的前进,或者是通过20国集团(G20)这样的组织,或者是通过单个国家的政策来阻碍。

中国的市场肯定还会波动,并像其它市场影响它自己那样去影响世界。

中国的经济和房地产市场生气蓬勃,其增长可能已经过甚、过快,而周期是不可避免的。

不过,中国即将从一个低成本组装产品然后出口到西方的国家,转变成一个产品与服务的重要消费者,和一个把产品销售给全亚洲不断崛起的中产阶级的国家。

这个转变过程可能将更少地依赖于发达市场,而更多地依赖于那些对日常消费品、信息技术和汽车存在需求的新兴经济体。

虽然中美之间在意识形态、贸易、汇率、政治和环境各方面会不断地出现分歧,但是会看到新兴经济体的急剧增长。

中国想要什么

不管是投资、经商还是辩论,同中国打交道都需要相互尊重:

──很多中国人觉得,对政府政策的批评就是对他们人格的批评。

虽然我们经常大声批评自己的政府,但中国人认为,中国是一个包含他们自身在内的统一整体。

外人对中国的批评,事实上就是对中国人民、中华文明的不尊重。

一定要和他们保持和谐。

讨论冲突话题的时候,要就事论事、以理服人。

其实不管对方是哪个国家,这样做都没有坏处。

──他们对我们的了解,甚于我们对他们的了解。

我们的衣服和科技产品是中国制造的,但我们了解中国的渠道仅限于新闻报道。

他们看我们的电影,追随NBA,在肯德基(KFC)和星巴克(Starbucks)吃喝,开别克(Buik)车,并且在商店里张贴美国演员和运动员的海报。

他们隆重地过圣诞节,只是不履行其中的宗教部分。

不过,很难说这就是美国和美国人的真实再现。

──美国政治家对中国的负面言语,常常被中国人当真,正如美国体育教练正儿八经地对待竞争对手留在更衣室留言板上的负面言语。

很多国会议员蓄意发表一些措辞其实是为了取悦选民,但中国人对此并不是很了解。

──出现重大争议时,中国各个年龄的人士都指出,我们应该认识到他们在很短时间内取得了很大成就,哪怕他们的前进道路并没有完全勾划出来。

缩小贫富差距,将是最重要的经济任务之一。

──国家和父母对中国年轻人取得成功的要求,远远超过美国年轻人承受的这种压力。

中国的父母成长于一种不同的经济制度下,他们要求子女学习要更刻苦,工作要更努力。

独生子女政策使年轻人更需要取得成功。

全中国的购物广场里,主要都是30岁以下的人,这显示了年轻一代的经济实力。

──一般来讲,中国人确实更愿意和熟人打交道。

这种现象在任何国家都不鲜见,但在中国通过友谊建立起的纽带,肯定会带来生意和共享信息。

匆匆会面不会有多少结果,而经常拜访是十分有用的。

当今美国人研究中国跟他们20年前研究日本存在很大的相似之处:

看到自己好像马上就要被人家从经济上超过,所以在研究的时候是带了一种担忧和紧迫感的。

最后,我想告诉你,在为纪念美国传奇电视新闻记者克朗凯特(WalterCronkite)的一档特别访谈节目中,中国主持人最后问了我一个与经济无关的问题,我把这给问题留给读者自己来回答:

为什么美国就没有一个具有克朗凯特那种地位的记者,能够像他结束越南战争一样结束伊拉克战争呢?

这听起来别有用心。

但对于一位在中国接受采访的美国人来讲,懂得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毕竟我自己也总有一些别有用心的问题去问中国人。

(编者注:

作者AndrewLeckey为雷诺兹全国商业新闻中心(DonaldW.ReynoldsNationalCenterforBusinessJournalism)主席,经常参加中国中央电视台的访谈节目。

!

教授因超生下岗事件续:

当事人已重新上班

12-06-1814:

55南都周刊

杨支柱

实习记者_王岚清记者_张小摩北京报道摄影_刘浚

6月6日,2岁半的“黑孩子”杨若楠上户口了。

这之前的两年里,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法律系副教授杨支柱,因为女儿若楠的“超生”问题而下岗,并被要求上缴社会抚养费240642元。

之后,他起诉北京市海淀区计生委,并撰写大量批判计划生育和分析人口问题的文章,甚至不惜以“卖身交罚款”等行为艺术进行抗议,引发了社会的强烈关注。

真正的转机发生在今年5月。

赋闲在家的“超生教授”杨支柱,带着一家人回到湖南老家住了半个多月,这期间,他错过了一个来自学院人事处的重要电话。

等到5月底他回学院后,才接到正式通知,他可以回学院上班了——但暂时不能讲课,为他专设了一个科研岗。

记者从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法律系确认了这个消息。

杨支柱还表示,“据说安排工作是(北京)市委、市政府的要求,不让我再靠批判计划生育吃饭。

“不上街,不上访,只上网”

今年2月8日,在起诉北京市海淀计生委(海淀区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失败后,杨支柱发现妻子陈虹的银行账号被冻结了。

4月下旬,该账号被划走了240642元后,被解冻。

这个“罚款”决定,是根据11-6-16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做出的二审判决实施的。

冻结之后,法院的工作人员并没有立即从账户上划款,因为上面的定期存储利息就要到期了。

为减少杨的利息损失,法院采取了“人性化”的执行,划款时间改在了4月14日定期存储到期之后。

从冻结到划款的过程中,抗争了两年多的杨支柱心有不甘,他通过等平台在网上发起了“杨支柱要饭”的活动,向愿意支持他的网友募捐,每份的额度为100元。

在公告中他声称,“我需要的是支持,不是怜悯。

凡是赞成计划生育政策的,千万不要因为同情我的遭遇而捐助;凡是怀疑我想借此发财的,千万不要因为怜悯我的孩子而捐助。

据杨支柱披露的数字,通过“要饭”事件,他一共得到了校外捐助11万多元。

许多人因为关系特殊,不止捐了100元,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也有十多位教师和几位处级干部参加了捐助。

“要饭”活动集中进行了一周后,杨宣布所得款项已能满足他的生活需要,不再接受捐款。

从“卖身交罚款”到“杨支柱要饭”,杨支柱策划的一系列抗争事件引发了社会的强烈关注。

也许是担心划款后杨支柱会有过激反应,在划款之前,杨支柱所属的紫竹院街道主任、书记和居委会先后要找杨支柱谈话,学校管计生的干部和居委会主任也找过他。

开始,杨支柱一律不见,后来他的律师朋友周泽出面,他才在居委会见了街道办的主任、书记。

据杨支柱说,这次见面的主题是劝说他“自愿履行”法院判决。

杨支柱很干脆地拒绝了这个提议。

对方表示若杨能“自愿履行”,可帮助他免除部分滞纳金,杨对此十分不屑。

他计算过,两年的滞纳金也不过一两万元,更何况只是免除一部分,他不可能为这点钱“低头”。

对方随即又提出为杨支柱解决工作问题。

“我们看你特别会找毛病,我们想改善一下居委会的工作,你给我们当监督员,到我们街道上监督居委会,他们有什么违法乱纪的事情,你给我们指出来。

他们不改正,你就向我们报告。

“我不干,跟我学的民法专业没有关系。

“你媳妇想不想工作?

“当然想工作。

“要不我们给她安排居委会的工作?

“行啊,我媳妇原来在外企,下岗以前1个月1万。

街道办主任、书记无语了。

这样,杨支柱把对方给堵了回去。

在划款前一晚,海淀法院执行员、街道办书记、学校保卫处长、市公安局的一位警官等几方组成的“强大”阵容,再次来到学院做最后的斡旋。

主题仍然是劝说杨支柱“自愿履行”,并明确表示可考虑他的困难免除滞纳金和执行费。

杨支柱十分不解,为何要搞这种“劝说式自愿”?

他回答:

“账号已经被冻结了,法院要执行是法院的事,没必要经过我同意。

”对方又一再解释说,不需要他出任何书面的东西证明“自愿履行”,划款的工作也不需要他签名。

“那不就是强制执行吗?

为什么说我自愿履行?

也不用我签名,什么都不用!

真的搞不懂!

双方在这个问题上争执了二三十分钟,后来还是那位警官向他挑明了内理。

“他们就是要吃个定心丸,担心你又想出什么鬼点子吸引眼球甚至妨碍‘稳定’。

”杨支柱恍然大悟,他也做了表态,对法院执行其财产“不上街,不上访,只上网”,法院执行员最终也同意只用“执行”、“划款”字样,不提“强制”或者“自愿”,滞纳金和执行费依然免除。

截至发稿时,记者未能联系到参加“劝说”的紫竹院街道工作人员。

但在杨支柱向记者出示的由海淀区计生委在5月11日下发的《告知书》中,可看到下述文字:

关于10-9-2对杨支柱、陈虹违法生育第二个子女一案作出的京海人口收字(2010)11号决定已得到执行,可持本告知书到女方户籍地派出所联系子女入户事宜。

5月初,划款完成后,法院把相关证明送到杨支柱家中,计生委也把办户口需要的《告知书》亲自送上门,甚至附送温馨提示:

别把东西弄丢了,上户口的时候,法院的划款收据也得带上。

如此的热情服务,让杨支柱有点哭笑不得:

法院和计生委也开始上门服务了?

“我并没有赢,计生委也没有全赢,算妥协吧。

”杨支柱说。

妥协之后

6月5日,杨支柱在上宣布回校上岗的消息后,大多数人表示理解或高兴。

但质疑他“被招安”的声音也出现了:

“是要堵住你的嘴吗?

”、“招安了!

恭喜啊!

面对“招安说”,杨支柱表现得有些愤怒。

他的逻辑是:

自己既未落草,谈何招安?

“我不过是被迫留职,现在重新起用。

跟那个‘造反’完全不是一码事。

海瑞罢了官再重新起用,不是招安。

他不能理解:

为什么在某些所谓支持者眼里,“斗士”必须斗争到一无所有、悲惨绝伦的地步才能满足他们?

“白白被拿走了24万,还少了两年多任务资,现在依然受歧视不让上课,一些自称曾经支持我的人就迫不及待地表达他们的‘失望’了。

今年年初,超生事件出现转机后,包括妻子陈虹在内的家人就劝说杨支柱接受这个结果。

“他们怕以后又出什么变故,都说把孩子户口给上了,就踏实了。

”12-6-4,杨支柱正式去学校报到。

这一天,距离他被解职已经两年零两个月。

就杨支柱的重新上岗,记者就此先后致电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党委副书记李宝国、人事处和法律系。

法律系办公室一位女工作人员向记者证实,杨支柱确实已经重新上班,是科研岗,现在还不能为学生讲课。

“重新上岗跟当初解聘一样据说都不是学校的意思,目的主要是堵塞我‘卖身交罚款’和‘要饭’的借口,或许还包含减少我批判计划生育的时间的意图,而我也乐得有稳定的生活来源。

”杨支柱在中如此自述。

为其设立的科研岗,还附加了一个限制条件:

不准申报有关计划生育方面的研究课题。

“我问我研究什么,上面有安排没有?

(书记回答说)上面没有安排,就是不要你在外面流浪,要把你搞回来。

第二是说你自己报课题不能报计划生育类的。

”这个科研岗,比之前的教学岗位时间上更自由,而且“收入比之前要高”。

两年的漫长抗争似乎就此结束。

杨支柱的代价,就是两年的不断折腾以及24万余元的罚款。

他没觉得精神上有什么伤害,“因为生孩子之前也可能遇到这些事,再说没有很激烈的事端,(比如)把你抓起来关半个月。

他也一再对外声明:

不会因为有了工作就改变自己的观点或停止关注计划生育问题。

不过,之前类似“卖身交罚款”或“要饭”这样的极端方式不会采用了,“已经搞过了,实在搞不出什么花样来了。

”如果可能,他更原意采取游说人大代表、给官员寄些宣传材料等相对温和的方式。

杨支柱批判生育控制政策已经超过20年,在二女儿杨若楠出生以前,他已经写了三四十篇反思计划生育的文章,被媒体称为“超生教授”之后,他便把几乎所有精力都投入其中。

“我能把几乎任何话题,包括物权话题——譬如18亿亩耕地红线、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等,都用不了几句话就轻而易举地转到人口和生育问题上来评论。

他有些得意地声称:

“我就像孙悟空一样,有一双识别计划生育这个‘妖怪’的火眼金睛,不管它在什么地方以什么形象出现。

这些日子,他开始整理自己批判生育控制的文稿,已定稿30万字,书名暂叫做《下岗副教授谈“人口问题与生育权”》,但他不知道是否能公开出版。

“妥协”之后,他的言辞依然犀利。

在他刚写就的万字长文《我只是一个普及常识的常人》中,他回顾了自己这两年的经历并阐述了自己的人口和生育观。

在其中,他驳斥了“减少人口以增加人均财富”等论点,称“强制堕胎对妇女的侵犯远超强奸”。

在上,他的观点与社会学家李银河的部分生育观针锋相对,引起了不少争议。

不过,在实践方面,他的态度变得明显有些悲观。

他之前曾放言,计划生育政策两三年就能放开,自陈心境说“(我)并没有幻想打赢官司,只想拖一拖,万一拖黄(计生政策调整到普遍二胎)我就‘赚’了。

但两三年已经过去,杨开始承认,“现在越来越不敢说这个话了。

小女儿的户口解决了,杨支柱又开始担心大女儿杨若一上小学的问题。

采访当天,正是若一去报名上学的前天,杨支柱有些担心,因为学校报名要求中有一项是需持《独生子女证》。

说到可能遇见的麻烦,他扯着嗓子道:

“不让我报名,我就去起诉他。

不过次日,他就告诉记者,女儿并未由于缺少《独生子女证》而受到刁难,下个月,他们就可以到学校领取入学通知书了。

抗争的日子正在远去,他明显轻松了很多,甚至开始谈起有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药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