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案一体化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创新教案课.docx
《教学案一体化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创新教案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案一体化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创新教案课.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学案一体化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创新教案课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
1在山的那边
教学目标:
1、朗读诗歌,品味语言。
2、联系生活,感悟人生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在朗读训练中品味揣摩语言。
难点:
对大海和无数座山的理解。
教学方法:
朗读法
联想想象法
质疑点拨法
教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知识(情景)链接:
学生朗读文章《会飞的蒲公英》,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刚刚读过的文章中,母亲从小就为我埋下了一颗小小的种子,那是一颗怎样的种子?
(蒲公英的种子——希望的种子)在今天我们即将学习的诗歌当中,“我”的母亲也为埋下了一颗希望的种子,下面,就让我们一同来学习这首诗歌《在山的那边》,让我们来看一下,这颗种子是怎样生根,发芽,结果的。
二、【自学导航】
1、学生介绍作者,老师总结。
2、 教师应先示范朗读诗歌或播放录音,让学生认识生字词及初步感知诗歌的内容。
学生自己朗读,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准确,并将生字词反复读几遍。
3、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
【师生探究】:
教师板书生字词请学生到黑板上注音,其余在练习本上注音;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初读的感受说出这首诗写了什么。
【自学导航】
播放录音让学生注意适当的停顿、合适的语气和准确的情感。
1、学生自由大声朗读,注意适当的停顿、合适的语气和准确的情感的把握。
2、学生练习集体朗读课文。
3、理解诗中“山”与“海”的意思。
【师生探究】
组织学生讨论“山”与“海”在诗中的意思。
学生刚刚接触合作讨论的方式,能说对大意就行。
老师要以鼓励为主,即使说的不全面、不深刻也无妨,后面还要引导深入探究。
【自学导航】
讨论,理解重点词语含义
◆“铁青”什么意思?
是写山的颜色吗?
如果不是,那又是表现什么?
◆我的“幻想”指什么?
“零分”又指什么?
◆“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具体指什么?
为什么说是“飘来”的?
◆“诱惑”是什么意思?
课文中指什么?
◆“喧腾”是什么意思?
课文中指什么?
◆“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的“终会”表达了一种什么心情?
【师生探究】
学生通过讨论,以上重点词语基本可以正确理解。
个别有争议的词语,教师可指导学生结合“山”与“海”的含义,也从象征意义上来理解,来解释,可予以补充,纠正。
【自学导航】
在学生初步掌握朗读节奏、意义重音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揣摩语意,初步读出句子所表达的语气。
然后讨论重点句子所表达的深刻含义。
◆“小时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山那边是什么呢?
”这两句话写出了小时候的“我”有什么特点?
◆“——在山的那边,依然是山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
”
◆“妈妈,那个海呢?
”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师生探究】
合作探究性阅读,是学生接触的新学法,也是本节课重点环节,教师要注意引导、点拨,以调动学生思维。
答案不求统一,要点合理即可。
【自学导航】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理解全诗所讲述的道理。
①引导学生再次讨论“山”与“海”的深刻象征意义。
②讨论,全诗讲述了一个什么道理?
2、结合自身生活体验,深刻领悟诗歌所表达的人生哲理。
①引导学生讨论,谈谈自己为了实现一个目标克服困难的经历或感受。
②全班激情齐读。
【师生探究】
以上所讨论的内容,尽量鼓励学生多参与,多想,多说,不要强求答案用语标准,意思正确就行。
这是体现语文与生活联系的一个重要方面,要引导学生说真话,诉真情。
三、【即时训练】
一、语言积累
1、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词语意思
朦胧( ):
瞬间( ):
痴想( ):
喧腾( ):
2、找一找下列句子中有没有错别字,请你写在句子后面的括号里。
(1)给我的幼想打了一个零分。
( )
(2)今天啊,我竞没想到一颗从小漂来的种子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
( )
(3)在山的那边,是海!
是用信念疑成的海。
( )
(4)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慢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
3、联系上下文,品味各句加点的词语。
如果换用括号括号里的词语,行吗?
(1)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勇气、决心)
(2)在山的那边,依然是山。
(仍旧、依稀)
(3)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
(种、栽)
(4)我常伏在窗口痴想。
(傻想)
(5)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
(联想)
(6)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引诱)
(7)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喧腾(喧闹)
4、给下列括号中填入恰当的词语
(1)一颗从小 (飞、飘、投)来的种子,却在我的心中 (长、生、扎)下了深根。
(2)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 (浸润、漫湿、滋润)了我枯干的心灵。
5、改正下列句子中停顿不当的地方
(1)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
(2)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
6、说出下列句子中所运用的修辞方法,并说说它们有什么作用。
(1)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2)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
7、阅读课文的第1节,回答问题。
(1)为什么说是“隐秘的想望”?
答:
(2)“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用什么修辞方法?
写出我怎样的心理?
答:
(3)分析“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
”这一句的含义。
答:
二、阅读理解
(一)
今天啊,我竟没想到
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
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
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
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
——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
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1)诗中所提到的“山”和“海”有什么具体含义?
(2)“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指什么?
(3)“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但是“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这是为什么?
(4)本节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
从前有一个人,在沙漠中迷失了方向,饥渴难忍,濒临死亡。
可他仍然拖着沉重的脚步,一步一步地向前走,终于到了一间废弃的小屋。
这间小屋已久无人住,风吹日晒,摇摇欲坠。
在屋前,他发现了一个吸水器,于是便用力吸水,可滴水全无。
他气恼至极。
忽又发现旁边一个壶,壶被木塞塞住,壶上有一张纸条,上面写道:
“你要先把这壶里的水灌到吸水器中,然后才能打水,但是,在你走之前一定要把水壶灌满。
他小心翼翼地打开水壶塞,里面果然有一壶水。
这个人面临着艰难的抉择……一种奇妙的灵感给了他力量,他下决心照纸条上说的做,果然吸水器中涌出泉水,他痛痛快快地喝了个够!
休息一会,他把水壶装满水,塞上壶塞,在纸上加了几句话:
“请相信,纸条上的话是真的,你只有把生死置之度外,才能尝到甘美的泉水。
”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濒( )临 摇摇欲坠( )
小心翼翼 ( ) 置之度( )外
2、短文说“这个人面临着艰难的抉择……”,这句话中的省略号表示什么,他面临的“艰难的抉择”指什么?
3、“一种奇妙的灵感给了他力量”,这“奇妙的灵感”指什么?
在原文中用横线划出。
4、语段最后一段中说“你只有把生死置之度外,才能尝到甘美的泉水。
”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意思的?
5、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体会?
除了文中主人公的体会之外,你再设想至少两种以上的答案。
四、【课后作业】
1.根据“山”与“海”在文中的含义,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也可以写自然的海)。
2.熟练朗读课文,挑选自己最喜欢的诗句背诵。
3.抄写生字。
4、预习《走一步,再走一步》
2走一步,再走一步
教学目标:
1、要求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借助于工具书掌握相关的字词。
2、有感情的朗读全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准确复述课文内容。
3、理解重点语句,把握本文思想感情,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
4、激发学生勇于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勇气。
教学重、难点:
1、整体感知课文,掌握详略得当的写作技巧。
2、掌握文章如何借事论理,使学生感受到正确对待困难,在面对困难时要有不馁不躁,沉着应付的信心和决心。
教学方法:
朗读复述法
研讨点拨法
教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知识(情景)链接:
1945年1月,在英格兰的沃顿空军基地。
一个上尉飞行员接受了一项任务,驾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蚊式双引擎飞机深入到德军本土执行侦察任务。
他觉得几乎无法完成任务,想象着飞机坐舱被炮弹击中,自己鲜血飞溅,连跳伞的力气都没有。
第二天,他驾机滑行在跑道上,他告诫自己,现在,只是起飞,飞起来就行。
升到两万五千米高空时,他又告诫自己,现在所要作的,是在地面无线电的指导下,保持这个航向20分钟,就可以到达荷兰的素文岛,这个,不难作到。
就这样,他不断告诫自己,下面只是飞越荷兰,这并不难,然后是飞临德国,根本不须想更多的事。
而且,还有后方的无线电支持。
就这样,一程又一程,这位上尉终于完成了任务。
当他接受盟军的奖励时,他说,我之所以成为孤胆英雄,完全是因为我小时侯一段经历的启示。
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这个人是谁,他是怎样克服自己的困难的吗?
他就是作者莫顿•亨特,刚开始他非常怕死,但是他自己改变了想法,认为自己现在在英国沃顿空军基地起飞,只要飞起来就行。
第二步飞二十分钟就可以轻松到达荷兰,第三步不用多想就可以飞到德国,终于完成了任务,成了孤胆英雄。
他所采用的方法就跟课文题目一样,采用了走一步,再走一步,把大困难便成小困难,逐一克服,终于取得成功。
二、【自学导航】
1、学生介绍作者,老师总结。
2、自由泛读课文,要求学生能够复述课文内容。
(1)注意课后的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了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及故事情节。
【师生探究】
请学生解决字词及复述故事
【自学导航】
根据复述提示:
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故事过程,课文可以分为几部分,各写了些什么内容?
【师生探究】
学生根据泛读课文及复述的故事内容进行分段,教师适当点拨,可根据意思和找关键句的方法进行划分。
【自学导航】
﹙1﹚、用一句话概述课文所写的内容。
﹙2﹚、“我”爬山的原因是什么?
﹙3﹚、“我”与其他四个孩子的性格差异是什么?
﹙4﹚、父亲为什么不背“我”下来,而是鼓励“我”向前走?
﹙5﹚、在文中找出有关“说”的标点运用的三种情况。
﹙6﹚、课文中的两个“啜泣”有什么不同?
【师生探究】
请学生依据课文内容来回答问题,第(5)题可作适当的提示
三、【即时训练】
1、根据拼音写出词语并解释
(1)línxún()____________
(2)chuòqì()______________
(3)níngshì()_________________
2、用“心惊肉跳、头晕目眩、小心翼翼”三个词语写一段话。
(不少于30字)
第二课时
一、知识(情景)链接:
1、体会详略得当的写作技巧。
2、领悟课文描写心理活动的词语并体会其作用。
3、领会这件事对青少年成长的积极作用。
二、【自学导航】
1、学生自由朗读,划出详略描写的句子。
2、写过程哪些详写?
哪些略写?
【师生探究】
学生阅读、讨论解决,考察能力。
老师作补充与总结。
【自学导航】
1、找出心理活动的句子并加以体会。
2、思考:
“我”心理变化过程怎样?
【师生探究】
学生回答,老师补充。
【自学导航】
1、“永远忘不了的经验”指什么?
2、“屡次”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
【师生探究】
学生讨论并回答,老师点评与总结。
三、即时训练:
1.你能将下列广告词所运用的成语还原成原来的模样吗?
①衣店广告:
衣衣不舍()②鞋店广告:
望鞋欲穿()
2.给加点的字注音。
①嶙峋()眩目()
②啜泣()茫茫()
3.解释下列词语。
①纳罕:
②小心翼翼:
③训诫: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请把这件事你不要放在心上。
B.他很早就对天文学产生了兴趣。
C.从事实中告诉我们,环境灾难是没有国界的。
D.他的作文不但全校冒尖,而且是全班之首。
5.《走一步,再走一步》作者
是_______国作家。
课文选自《》。
二、阅读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一)
这似乎能办得到。
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去探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它。
我顿时有了信心。
“很好,”我父亲叫道,“现在移动右脚,把它移到右边稍低一点的地方,那里有另外一个落脚点。
”我又照着做了。
我的信心大增。
“我能办得到的。
”我想。
我每次只移动一小步,慢慢爬下悬崖。
最后,我一脚踩在崖下的岩石上,投入了父亲强壮的手臂中。
我先是啜泣了一会儿,然后,我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
我曾屡次发现,每当我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时,只要记起很久以前我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我便能应付一切。
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
这时,我便可以惊奇而自豪地回头看看,自己所走过的路程是多么漫长。
6.文中的“我”已经脱险了,投入父亲强壮的手臂中却哭了,这是为什么?
7.“父亲”对“我”脱险起到什么作用?
8.文章最后一段中,你认为哪句话哲理性较强,是这段的中心所在?
9.你从选文中受到什么启发?
在生活中如何面对困难?
(二)
特殊的听众
①用父亲和妹妹的话来说,我在音乐方面简直是个白痴。
当然,这是他们在经受了我数次折磨之后得出的结论。
在他们听起来,我拉小夜曲就像是在锯床腿儿。
这话使我感到沮丧和灰心,我不敢在家里练琴。
后来,我发现了一个绝妙的去处,就在楼区后面的小山上,那儿有一片茂密的小树林,地上铺满了落叶。
②一天早上,我蹑手蹑脚地走出家门,心里充满了神圣感,仿佛要去干一件非常伟大的事情。
林子里静极了,沙沙的足音,听起来像幽幽的乐曲。
我在一棵树下站好,心剧烈地跳起来,我不得不大喘了几口气,使它平静下来。
我庄重地架起小提琴,像在举行一个隆重的仪式,拉响了第一支曲子,但事实很快就令我沮丧了,似乎我又把那把锯带到了林子里。
我懊恼极了,泪水几乎夺眶而出,不由得咒骂道:
“我真是一个笨蛋,这辈子也甭想拉好琴!
”当我感觉到身后有人并转过身时,我吓了一跳。
一位极瘦的老妇人静静地坐在一张木椅上,她双眼平静地望着我。
我的脸顿时烧起来,心想,这么难听的声音一定破坏了这林中和谐的美,破坏了这位老人独享的幽静。
我抱歉地冲老人笑了笑,准备溜走。
老人叫住了我,她说:
“是我打扰了你吗?
小伙子。
不过,我每天早晨都在这儿坐一会儿。
”一束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照射下来,她的满头银发显得格外晶莹。
“我猜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只可惜我的耳朵聋了。
如果不介意我在场的话,请继续吧。
”我指了指琴,摇了摇头,意思是说我拉不好。
“也许我会用心去感受这音乐。
我能做你的听众吗?
就在每天早晨。
”我被这位老人诗一般的语言打动了;我羞愧起来,同时暗暗有了几分兴奋。
嘿!
毕竟有人愿意听到我的琴声了,尽管她是一位聋子。
我拉起另一支曲子,面对这位特殊的“听众”,一位耳聋的老人。
她一直很平静地望着我。
我停下来时,她总不忘说上一句:
“真不错!
我已经感受到了。
谢谢你,小伙子。
”我心里洋溢着一种从未有过的感觉。
③很快我就发觉自己变了。
从我紧闭着小门的房间里,常常传出阿尔德·舒罗德的基本练习曲。
虽然妹妹还像以前那样,敲敲门,装出一副可怜的样子说:
“求求你,饶了我吧!
”我却已经不在乎了。
练琴时,我站得很直,两臂累得又酸又痛,汗水也湿透了衬衣,但是我绝不坐在椅子上练习。
在以前,我可是坐着练的。
④就这样,每天清晨我都到小树林里,坚持不懈地练琴;而我那位特殊的“听众”,那位耳聋的老人,也总是早早地坐在木椅子上等我,看我拉琴。
她说,我的琴声能给她带来欢乐和幸福;我呢,在她面前信心十足、一丝不苟地拉着每一支曲子,仿佛她真的能听到我的琴声。
⑤我一直保守着这个秘密,直到有一天,我的一曲《月光》奏鸣曲让专修音乐的妹妹大吃一惊。
妹妹追问我得到了哪位名师的指点。
我告诉她:
“是一位老太太,就住在靠近小山的那座楼里,非常瘦,满头白发,不过——她是个聋子。
”“聋子?
!
”妹妹惊叫起来,仿佛我在讲天方夜谭,“聋子?
!
多么荒唐!
她是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而且曾是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前天还在指导我们排练呢。
她怎么会是聋子?
”
⑥我一下子明白了什么,心中充满了对老人的感激与崇敬。
从此,每天早晨,我仍然早早地来到小树林里,面对这位特殊的听众,这位“耳聋”的音乐家,我轻轻调好琴弦,拉起一支支优美的曲子。
(二)我用心感受着,仿佛听到了老人在用她的心演奏着真正的音乐,那美妙的音符从她心中缓缓流淌,充满了整个小树林,充满了我的整个身心。
⑦后来,我成了一名真正的小提琴手,有了面对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小提琴的机会,但是,每当此时,我总是不由得想起我那位特殊的听众,那位“耳聋”的音乐家。
10.本文的记叙顺序是什么?
11.本文所写事情的起因是;结果是
12.本文第③段具体写了“我”的变化,这些变化表明“我”比以前_______和_______了。
(用两个词语概括作答)
13.结合文意,解释两个“特殊”的含义。
第②段中加点的“特殊”
第⑦段中加点的“特殊”:
四、课后作业
1、采英撷粹缀玉连珠
——警语的收集与评比
(课下收集警语进行竞赛)
2、预习《短文两篇》
3短文两篇
教学目标:
1品读、欣赏课文,感受课文委婉轻柔、自然流畅的风格;
2了解先抑后扬及由事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3体悟生命的意义,引导学生树立积极认真对待生命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感受作品语言柔美、细腻的风格‘学习文章先抑后扬的写法。
难点:
对比探究阅读;学习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写作手法。
教学方法:
朗读法
探究法
比较阅读法
教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知识(情景)链接:
在一次森林大火中,一个蚁穴被大火团团围住,里面成千上万的蚂蚁为了活命,紧紧抱在一起,组成了一个大蚁球,滚向火海,随着劈哩啪啦的声音,外层的蚂蚁纷纷死去,蚁球也越来越小,但它们仍然不屈地、昂然向前滚动,直到变成一个小球,但终于逃出了火海。
如果你就在旁边亲眼目睹,你会想些什么?
如果你是其中的一只蚂蚁,你会选择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
二、【自学导航】
1、学生介绍作者,老师总结。
2、自由泛读,思考问题。
(1)作者开始对蝉是怎样一种态度?
由文中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来?
(2)作者后来对蝉又是怎样一种态度?
这从文中哪处可以看出?
【师生探究】
学生回答,老师完善。
【自学导航】
(1)课文哪里一句话转变了作者的态度?
可以找出来并说说对它的理解。
(2)“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秋风颜色”给你怎样的感受?
【师生探究】
学生回答,老师完善:
(1)“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的活过”是全文的文眼。
它是由抑到扬的关键之处,也是由蝉引发的对于生命的深刻感悟。
它也提醒我们,不管生命有多短暂,都要好好地活,给人振奋精神的感觉。
(2)我们一般说听见秋风的声音,但作者用了“秋风颜色”,巧妙地在听觉感受之外,增加了独特的视觉感受,很有新意。
它赋予秋风一种“颜色”,把属于秋天的一些视觉形象加了进来,比如金黄的落叶、火红的枫叶、暗绿的松柏、晴朗的天空,都融进了秋风中,言少而意丰。
【自学导航】
作者写蝉,先抑后扬。
通过一抑一扬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师生探究】
学生探究,回答问题,老师点拨
首先写蝉的聒噪声使人们心烦,这是一抑。
其次写看到一只病蝉,写它的微小和病弱,又是一抑。
从朋友说蝉埋在泥下17年,出来只活一个夏天时开始转折,小小的蝉开始令人惊讶。
当最后朋友说到蝉为了延续生命,必须好好活着,对于蝉的印象已经从烦人、病弱高扬到显示生命意义的高度。
由抑到扬,涵蕴深厚,传达了本文的主题:
不管生命如何短暂,必须要好好地活着。
三、【即时训练】
1、给下列词语注音、解释
收敛()聒()
宽恕()
2、这篇散文蕴含着怎样的人生哲理?
第二课时
一、知识(情景)链接:
同样是写短暂而脆弱的生命,我们今天就来看看另外一位作家席慕容的《贝壳》,看看这两篇文章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的地方。
首先有没有同学读过席慕容的诗?
以席慕蓉的一首诗或一段散文导入,引起学生对作者和作品的兴趣。
例如:
(1)所有的岁月都已变成
一篇虚幻的神话任它
绿草如茵花开似锦
也终于都要纷纷落下
在坠落的昏眩里
有谁能给我一句满意的解答(摘自《无怨的青春•距离》)
(2)我喜欢回顾,是因为我不喜欢忘记。
我总认为,在世间,有些人、有些事、有些时刻似乎都有一种特定的安排,在当时也许不觉得,但是在以后回想起来,却都有一种深意。
我有过许多美丽的时刻,实在舍不得将它们忘记。
(摘自《成长的痕迹•回顾所来径》)
(3)整个人类的生命有如一件一直在琢磨着的艺术创作,在我之前早已有了开始,在我之后也不会停顿不会结束,而我的来临我的存在却是这漫长的琢磨过程之中必不可少的一点,我的每一种努力都会留下印记。
(摘自《生命的滋味》)
二、【自学导航】
1、学生介绍作者,老师总结。
2、自读课文,注意字词。
3、《蝉》中,作者对蝉的歌颂采取先抑后扬的写法,那么,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是不是也是如此呢?
不是的话,是怎么写的呢?
【师生探究】
学生回答,老师点拨:
本文用了直入主题的方法,一上来就赞美贝壳的美:
贝壳非常坚硬、精致,回旋的花纹中间有着色泽。
她感叹“在我手心里躺着的实在是一件艺术品,是舍不得拿去和别人交换的宝贝啊”。
【自学导航】
1、作者赞美完了后是不是就此停住呢?
2、由此作者进一步联想到自己的生命?
【师生探究】
学生探究,老师总结:
1、在描述了贝壳的精美之后,作者并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