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小康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321097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6.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乡镇小康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乡镇小康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乡镇小康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乡镇小康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乡镇小康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乡镇小康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ocx

《乡镇小康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乡镇小康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乡镇小康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ocx

乡镇小康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02年8月21日

第23期

我市乡镇小康建设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中共丽水市委副书记施基城

到2005年全市基本实现小康,是2000年市一次党代会上确定的奋斗目标。

三年来,我市以乡(镇)村为基础,以县(市、区)为基本实施单位进行小康建设,已经取得显著的成效,到2001年底止,全市已有39个乡镇、1137个村通过市、县两级考核,达到了浙江省乡(镇)、村小康标准,分别占全市乡镇和村总数的20%和31%。

通过乡镇小康建设工作,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长,改善了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事业得到了发展。

然而,由于经济社会基础和经济发展条件不同,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多数乡、村农民的收入水平不高、生活条件较差。

我市要全面实现小康将有一定的难度。

如何认清当前小康建设面临的形势,提出对策和建议,是我们亟需研究的课题。

一、我市农村小康建设的主要做法

三年来,小康建设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为重点,努力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促进了农村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发展;坚持“分类指导、整体推进”的工作方针,稳步地推进了农村小康建设工作。

主要做法有:

1、利用当地资源,积极探索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途径,农民收入逐步提高。

农村小康的实现,最关键的是农村经济的发展。

只有经济发展了,农民才能增收,生活质量才能提高,小康才能实现。

为此,我市各级党委、政府从当地实际出发,引导农民培育特色产业,积极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农民收入逐步提高。

一是利用山区的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

丽水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山多是我市的一大特征。

各地以山区资源为依托,做好“山”字文章,经过多年的努力,培育出了食用菌、茶叶、高山蔬菜、水(干)果、中药材、竹木等产业,有效地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遂昌县三仁畲族乡,笋竹资源丰富,竹园面积达1.6万亩,人均近2亩。

为了把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该乡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实施万亩竹林高效示范园区项目建设,聘请浙江林学院的教授及竹林专家为技术顾问,指导农户进行科学生产,竹笋单产由亩均200斤提高到1000斤,亩均立竹量由60株增加到130株,经济效益明显。

该乡的“小忠冬笋”荣获中国浙江国际农业博览会银奖,远销日本、韩国等地。

2001年,该乡农民人均收入达3081元,其中竹业收入占35%,是我市首批实现小康的两个乡镇之一,也是全省18个少数民族乡中唯一的小康乡。

二是发挥中介作用,调整农业结构。

我市充分发挥农村专业市场、农业合作社等中介的作用,以市场为导向,引导农户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经过努力,全市种植业结构的粮经比已调整为66.5:

33.5,畜牧业的比重有较大提高,渔业生产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区域布局进一步合理。

莲都区的碧湖镇,是一个传统的产粮大镇,近几年来,他们发挥丽水市碧湖农副产品产销合作社、莲都区庄稼人农产品合作社等中介组织的作用,把莲都区碧湖镇的农产品销往上海、杭州、宁波、江苏、温州等地,解决了农产品的卖难问题,有效地促进了农民增收。

据测算,全年种植各种蔬菜可使碧湖镇农民人均增收200元以上。

三是龙头带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我市把培育、扶持龙头企业作为拉长农业产业链,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举措来抓。

出台了有关政策,确定了一批龙头企业,在资金、产品开发、市场开拓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

据统计,全市产值超百万元的加工型企业有180家,超千万元的有48家。

这些企业外联市场,内联千家万户,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如庆元县的隆宫乡,以竹资源为依托,发展加工业,生产竹筷、竹席等系列竹制品,成品、半成品企业达40多家,还有二、三百家与其配套的家庭工厂,不仅解决了部分农民的就业问题,而且还带动了运输、餐饮等第三产业的发展,既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又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四是利用区域优势,招商引资办工业。

如青田县的温溪镇,利用毗邻温州的区位优势,努力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引进温州等地的企业。

形成了鞋革、服装、五金、建材等为主的产业体系。

2001年该镇实现工业产值12.5亿,农民人均收入达3208元。

再如缙云县的新碧镇,利用毗邻永康的区位条件,主动接受辐射,通过兴办工业园区,加强服务,引进永康企业,带动全镇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的转移,从而达到了农民增收的目的。

五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劳务输出。

各县积极采取措施,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异地创业,劳务输出。

云和县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食用菌异地开发的若干意见》等政策,引导那些有一技之长的农民,外出从事农业开发等,达到异地致富奔小康的目的。

2001年,云和县有6000多农民,到黑龙江、云南、贵州、新疆、西藏等16个省(市)84个县,从事食用菌、茶叶等农业开发,年创产值7000多万元,创利3000多万元。

龙泉市塔石乡南弄村,全村800多人,近一半人外出打工、经商;宝溪乡宝更村,有近三分之一的人在上海、石家庄等地开建材或服装店。

据“五普”人口统计,我市外出务工经商人数达35万之多,占总人口的14%。

另据邮政部门统计,2001年从外地汇入的资金达6.38亿元,多数为劳务收入。

2、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

小康不仅仅是经济指标的体现,而且是农村社会全面进步的标志。

首先是加快人口集聚,提高资源共享率,降低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成本。

各地把小康建设与城镇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加快农村小康建设的步伐。

通过以中心镇、小集镇、中心村建设为载体,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引导居住环境较差的农民向中心镇、中心村迁居,支持他们下山脱贫、下山奔小康。

云和县到去年底,已有2600户、9400人下山脱贫。

龙泉市的锦溪镇坚持“方便生产、就近搬迁、自愿搬迁”的原则,调整村镇规划,引导高山自然条件恶劣、致富门路少的自然村农户和已脱贫的农户向集镇、中心村移居,为奔小康创造了条件。

其次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三年来,以小康创建为载体,以提高农民素质和生活质量为目的,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

采用“以奖代补,积极引导”的方法,进行“一治、五改”,村容村貌有了明显改善。

据遂昌县统计,几年来,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达到1670多万元。

莲都区在小康村建设过程中,新建机耕路63条120公里。

2001年验收的66个小康村,大部分村的主要道路修建了水泥路,在2000、2001两年间,共迁移粪缸4000多口。

交通、卫生条件的改善,给村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缙云县在2001年验收的92个村中,新安装自来水15个村,新安装有线电视43个村,新开通电话45个村。

龙泉市在小康建设工作中,提出每个创建乡镇、村都要为民办好十件事。

通过创建小康,各级政府扎扎实实地为民办实事、办好事,广大群众说:

“这样抓小康我们看得见,摸得着,非常满意。

3、党委、政府“有为”,稳步推进小康建设。

小康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只有党委、政府加强协调,部门大力配合,群众积极参与,才能顺利地推进。

一是建立组织,加强领导。

市里成立了以分管书记任组长,常务副市长、副市长为副组长和相关部门单位为成员的农村小康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从有关部门抽调了事业心强、懂业务的同志组成小康建设工作办公室,负责组织、协调、指导、督促、检查、监测、考核等工作。

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还联合下发了文件,提出了小康建设的总体目标、整体规划和具体的措施要求。

县(市、区)、乡(镇)党委、政府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把农村小康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了以党委、政府领导为正副组长,相关部门领导为成员的小康建设领导小组,并成立了专门的工作机构,制定了小康规划、目标管理责任制,负责日常的各项工作,把小康建设落到实处。

机构的建立,从组织上确保了小康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是部门帮扶,形成合力。

小康建设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各级各部门的密切配合和全社会的共同参与。

为此,市里专门发文,明确了小康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在小康建设中的职责和任务。

市本级和龙泉、遂昌、云和等县(市)还建立了部门挂钩乡镇帮扶奔小康工作制度,共同参与所联系乡镇、村的小康创建工作,并在人、财、物、技术、信息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

龙泉市要求市直部门所挂钩的村达到“五好”目标,实现“四通”。

遂昌、龙泉还从挂钩单位选派了干部和大中专毕业生到小康村担任村干部,加强了基层组织建设,提高了基层组织的战斗力,有力地促进了小康村建设工作。

三是宣传发动,提高认识。

小康建设涉及面广,只有大家认识到位,共同配合,步调一致,工作才能落实。

为此,市、县(市、区)两级每年都召开会议,对小康创建工作进行总结表彰和部署,统一思想认识;积极运用电视、报纸、广播等各种媒体,宣传小康内容、目标、意义和小康示范典型,以此来提高广大群众对小康工作的认识,激发群众的建设热情。

四是加强督促,狠抓落实。

为了避免小康建设工作流于形式,全市各级党委、政府按照分级负责、分级管理的原则,层层建立督查联系制度。

做到经常督查,严格考核。

市委、市政府督查室2001年先后两次对全市的小康建设工作进行了督查,各地也采取了县(市、区)领导亲自督查,定期召开有关小康建设工作例会,小康办工作人员经常到乡(镇)、村检查、指导,刊发小康工作简报。

遂昌县还制定了《小康村动态管理》办法,对已达标的小康村采取不定期的抽查,对指标较上年度有所下降的进行警告,问题严重的撤销“小康村”的称号并作相应的经济处罚。

二、农村小康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市乡镇小康建设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和困难。

1、对小康建设工作认识不足。

一是部分领导干部和群众存在畏难情绪。

我市一部分乡(镇)村由于受交通、自然条件的限制,经济基础较差,群众致富门路缺乏,小康建设工作难度较大,干部群众对实现小康信心不足;还有一些干部、群众把小康建设神秘化,认为小康生活是高不可攀的。

二是把小康建设与扶贫脱困工作对立起来,有的担心达到小康以后,争取不到扶贫资金,反而吃亏,产生了“宁可戴贫困帽子,不要小康铜牌”的思想;还有一些干部群众认为小康建设是上面布置的政治任务,是“数字文章”,于是消极应付,工作缺乏主动性,存在“等、靠、要”的思想,给钱办事,不给钱不办事。

三是对小康建设缺乏宏观思考,缺乏产业规划、区域发展规划的宏观指导,就村论村,就指标论指标,没有站在一个乡镇、一个县乃至全市的角度去考虑,没有从现代化建设的大局去思考。

2、农民增收渠道少。

由于我市二、三产业不发达,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的速度不快,农业人口就业不充分,非农收入比例不高。

据统计,2001年我市农村经济总收入中,从乡村企业得到的收入只占了20%。

再加上一些乡(镇)村地处山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生产生活条件恶劣,缺乏适应市场需要的特色产业,农民增收渠道不宽,农民的收入水平还比较低。

2001年我市农民人均收入2740元,比全省低1842元,只有全省农民平均收入水平的60%;与3200元(现价)的小康值相差460元。

另据2001年度农经年报统计,农民人均收入在小康值3200元以下的有181个乡(镇),占全市196个乡(镇)的92.3%,其中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1500元的还有12个乡(镇),占乡镇总数的6.1%。

3、基础设施水平较低。

虽然省里近几年给予了一定的扶持,地方也加大了对基础设施的投入。

但由于我市地处山区,经济不发达,地方政府财力有限,乡村的基础设施水平仍较低。

如青田县公路通车里程百平方公里不足20公里,全县仍有96个行政村缺路少桥,特别是农用车、三轮车禁止客运后,农村行路难问题特别突出;全县还有l86个村,l5万人饮用卫生水困难;部分乡村电网十分落后,供电成本高、可靠性差,完成改造需投资7000多万元;小城镇建设严重滞后,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不配套,缺乏生产要素集聚能力。

同时,从我市村落分布情况分析,其特点是“面广、点多、分布散、人口少”,据统计,我市每百平方公里有村21个,每个村的农业人口平均为583人,而全省每百平方公里41个村,每个村农业人口平均数为830人,分别是全省平均数的50%和70%。

导致我市小康建设成本比全省平均水平高,资源共享率较低,客观上增加了我市小康建设的难度。

4、村级集体经济薄弱。

村集体经济薄弱问题是影响小康建设的难点之一。

土地承包经营以后,一些村原有的集体耕地、山林以及其它一些集体资产分给了农户,或进行出售,没有了集体资产,村集体缺乏稳定的经济来源。

据统计2001年村集体经济收入在1万元以下的有1453个村,占全市村总数的40%;1至5万元的1369个,占了村总数的37%;两项合计占村总数的77%。

另据遂昌县统计,纳入今年小康达标验收的34个村,有20个村人均拥有集体可支配资金在100元以下,占验收村数的58%,其中人均拥有集体可支配资金最低的只有50元。

村集体经济薄弱,不利于调动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和社会公益事业的开展,相应地影响了农村的小康建设工作。

5、小康建设工作机制存在问题。

机构改革后,小康办基本上设在农业局(农办),由科室干部兼职。

而小康创建工作涉及面广,协调量大,工作又具体,目前的机构设置显然与所担负的工作不适应。

另外,农村统计基础比较差,存在漏报、瞒报等不良现象,给指标考核带来难度。

三、乡镇小康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按照浙江省小康建设标准要求,县(市、区)要实现小康,需要有60%以上的行政村达到小康,按此测算,到2005年全市至少要有2198个村达标,今后几年全市至少还要达标1061个村。

为如期完成我市小康建设任务,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1、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切实加强对小康建设工作的领导。

一是要正确认识小康建设的重要意义。

农村小康是指在全面发展农村经济的基础上,使农民生活在温饱的水平上进一步提高的阶段性标志,是农村工作的总抓手。

我市由于经济基础较差,落后于全国全省的发展步伐,正是基于此,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市第一次党代会上提出了到2005年全市基本实现小康的奋斗目标。

其目的就是通过小康建设这种有效载体,发展农村经济,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提高群众的物质、精神生活,改善生活环境,提高人口素质,发展社会公益事业,为实现现代化打下良好的基础。

因而,小康建设对于我们欠发达地区来说,既有现实意义又有长远的历史意义。

我们的各级领导对小康建设必须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小康不是某个人的主观意志,它具有客观性,即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小康的概念具有确定的内涵和现实的要求,不以人的主观意志而转移;它具有全面性,既包括农民收入的增加,消费水平的提高,又包括生活环境的改善,人口素质的提高和社会环境的好转;小康又是一个相对概念,从富裕程度来看,它是介于温饱与富裕之间的一个阶段性标志,即温饱有余而富裕不足;它还具有共富性,既全体劳动人民共同富裕。

因此,我们要树立信心,端正认识,既要克服“现在都提现代化了,还要建小康干什么?

”的不顾实际,急于求成心态,也要克服畏难情绪,消除小康建设是“数字游戏”等错误认识。

二是要充分调动群众建设小康的积极性。

农村小康建设的主体是农民。

只有充分调动农民建设小康的积极性,变“要我建小康”为“我要奔小康”,克服“等、靠、要”思想,激发他们参与小康建设的热情,这样才能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

为此,要充分运用电视、广播、报纸等各种宣传媒体,大力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宣传奔小康的目的、意义和具体内容,使群众真正了解小康的内涵,达到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统一思想认识的目的,增强致富奔小康的紧迫感和自觉性。

要树立和宣传小康建设过程中的示范典型,让群众看得见小康所带来的变化,以避免小进则满及一味等待上级扶持等不良现象。

形成一种齐心协力奔小康的良好氛围。

三是要进一步完善创建工作机制。

小康创建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

为此,要进一步加强小康办的建设,县、市机构改革后,要及时调整、配好、配强小康办组成人员,以便能够担负起组织、协调小康建设工作的重任,同时,各级党委、政府要在人、财、物上积极支持小康办。

要完善部门联系制度,充分发挥部门的优势,为农村引进项目,并在资金上给予一定的支持。

要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村级班子既是农村奔小康的决策者,也是直接实施者,班子的工作能力,直接关系到小康建设的进程,实践证明,在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哪里的班子有战斗力,哪里的经济发展就快,小康建设也就越容易。

2、进一步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增加农民收入。

小康建设的关键是农民的收入问题。

我市属欠发达地区,二、三产业不发达,农民的收入主要还是来自农业收入。

因而,如何做好农业的文章,增加农民收入,是摆在我们面前一项非常现实而迫切的任务。

要解决农业问题,关键是要进一步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步伐,以改变单一的农业结构模式和传统农业仅停留在生产环节的状况,按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进行专业化分工、协作,通过生产加工、流通各环节,连接大市场,延长产业链。

既可避免千家万户面对市场生产的盲目性,又可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一是要进一步加快农业龙头企业的培育。

农业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的关键环节。

作为农业龙头企业,一头连着市场,一头连着农户,它可以把市场上的信息、技术、管理经验传递给农户,引导农户按照市场的要求,组织生产,避免生产的盲目性。

近年来,我市的农业龙头企业有了一定的发展,但由于起步晚,存在着“规模小、技术含量低,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因而市场竞争力较弱,附加值不高,带动能力差。

为此,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指导和管理,制订好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规划,明确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的目标、重点和途径,加大培育的力度,使我市农业龙头企业在量上能有较大的发展;在此基础上,通过市场选择、资源流动、逐步形成一批规模较大、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

二是要加强农村专业合作社等中介组织建设。

农业专业合作组织是引导广大农民与千变万化大市场连接的有效载体。

在我市莲都区、缙云县等地涌现出了这样一批组织,对促进农业产业化、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以及提高丽水农产品的知名度,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发挥了积极作用。

对此,我们要积极鼓励和大力扶持,一方面,我们要鼓励基层供销社、农技部门、贩销大户等联合起来,组织专业合作组织,政府在政策、资金等方面进行扶持,促使他们走联合发展的道路,各有关部门也要在业务上加强指导和服务,使他们能够顺利地发展起来。

另一方面,要加强行业协会的建设,由协会对这些专业组织进行协调、管理,以避免发生行业内部的恶性竞争,同时,通过协会可以形成合力,共同打响丽水的农产品品牌,提高市场竞争力。

行业协会的建设可以选择县市进行试点,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推开。

三是要充分发挥生态优势,培育特色产业。

我市是浙江省乃至华东地区的一块“净土”,是我省重要的生态单元和生态屏障,生态环境优越。

要积极引导农户,利用好这一独特的资源。

通过引进龙头企业、合作社等组织,以订单农业、建设示范基地等方式引导农民发展特色产业,改变这些地区的面貌,为奔小康创造条件。

3、小康建设要与加快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与实现现代化相结合,促进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

我市经济落后的主要原因就是工业化滞后。

2001年工业创造的增加值占整个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0.9%,低于全省16.9个百分点,与温州、金华、台州等市分别相差19.9、19.4、21.9个百分点。

由于工业经济不发达,一方面反哺农业的能力不强,同时,农村工业化水平低,也直接影响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另一方面,相应地制约了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的转移,以及城市化的进程。

因而加快工业化步伐也是加速农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手段。

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也提出了加快欠发达地区工业化的要求。

因此,一是要营造一种良好的工业发展氛围。

要积极宣传发展工业的意义以及有利条件,使广大干部群众了解市情,增强发展工业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二是要加大体制、机制创新,降低工业企业进入成本。

要对现有的审批制度作进一步改革,取消不必要的审批事项和审批环节;建立承诺制,对每个环节都要作出承诺,提高行政办事效率,进一步完善全程办事代理制,真正树立起为业主服务的思想。

三是要加强工业园区建设。

创办工业园区有利产业集聚,并在集聚中获得优势。

集聚有利于降低企业之间的交易成本,有利于形成外部的规模经济,提高竞争力;集聚有利于减少公共设施的投资,提高资源共享率;集聚有利于分工,形成专业生产与协作,提高劳动生产率;集聚企业之间竞争压力表面化,有利于激励企业进行创新。

因此,创办工业园区,是形成我市块状经济,培育优势产业,提高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为此,对工业园区要根据产业状况进行合理的布局,积极探索园区管理体制、机制,加大政策的扶持力度。

同时,要积极对外招商引资,利用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和省里政策扶持的有利时机,把握机遇,引进资金、技术、管理,把工业园区办成我市经济最具活力的区域和主要增长点。

四是要积极推进农村工业化进程。

鼓励在土地规模经营的基础上,通过农业机械化来达到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目的,进而增加农民收入。

加快城市化发展步伐,加快人口集聚。

要做好城镇体系规划。

根据区域经济要求、自然条件特点,对行政村进行适度调整,适当扩大行政村的规模,使其空间布局合理,资源配置优化。

要制定相关政策,引导农民向城镇、中心村集聚,实现异地奔小康。

要加大对农业和村镇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当前我市的农业基础设施和村镇基础设施建设大多比较薄弱,严重地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要改变这些地区的面貌,一是需要政府加大投入,每年集中一定的财力,有规划地分期、分批帮助解决农业和村镇的基础设施问题;二是要积极做好项目的包装,充分利用省里对欠发达地区的扶持政策,加强与省里沟通,争取省里对我们更多的支持;三是利用好土地等公共资源,筹措建设资金;四是要积极探索基础设施筹资机制,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农业、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

五是大力发扬自力更生精神,发动广大农民用自己的双手改变农村面貌。

这样通过几年的努力,农村的基础设施状况将会得到明显的改善。

小康是现代化建设的基础,为此我们制定奔小康规划和小康建设过程中,要充分做好与现代化建设的衔接工作。

在村镇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区域经济发展、空间布局等等都要为现代化发展留有充分余地。

4、积极引导劳务输出。

欠发达地区,经济落后,就业岗位不足。

劳务输出就成为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出路的有效途径之一。

为此,我们要积极加以引导,并建立起相应的机构,进行组织、管理,为他们外出创业提供方便和帮助。

同时,要加大人力资源的开发力度,提高农村人口的素质,以提升其就业技能,拓展其就业空间,以适应新形势下劳动力市场的需求。

当前劳动力市场上,一边是急需用人的单位找不到合适的劳动力,另一边是众多的劳动力找不到工作。

这反映了有一技之长的人太少,不能适应劳动力市场的新需求,也反映了我们的劳动力培训与市场脱节。

因此,一是要在农村初中阶段教育中,增加一些实用技术教育内容,使初中毕业生有一技之长。

二是要充分发挥中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资源的作用,加强高素质劳动者的培养,为我市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三是要有针对性地举办职业技术教育培训班,提高劳动力的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为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5、重视村级集体经济建设。

村级集体经济薄弱是我市实现小康的难点之一。

为此,要因地制宜用好资源,充分发挥资源的作用,积极探索建立一种比较稳定的村集体资金来源渠道。

设想可以利用上级的扶持资金、土地补偿资金或盘活集体资产参股经营小水电,或者在集镇、县城购买店铺出租,将所得作为村集体资金;可以通过将村集体山林、茶园等集体资产进行转租,收取租金作为村集体收入;可以采取“返租倒包”的方式,将外出打工农户的土地承租以后,经过整理倒包给业主,进行规模经营,村集体从中收取一部分管理费,作为村集体资金;还可以通过有关部门扶持上一些村集体项目等等,以解决当前村集体资金无来源的状况。

对于确实无法解决的,政府通过转移支付的方式,为村集体注入一部分资金,确保村两委工作的正常开展。

我市乡镇小康建设工作目标非常明确,任务也很艰巨。

全市上下一定要按照江泽民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