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论文会计政策变更分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317158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8.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会计论文会计政策变更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会计论文会计政策变更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会计论文会计政策变更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会计论文会计政策变更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会计论文会计政策变更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会计论文会计政策变更分析.docx

《会计论文会计政策变更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会计论文会计政策变更分析.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会计论文会计政策变更分析.docx

会计论文会计政策变更分析

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比较分析

摘要

自2007年最新会计准则出台以后,一些会计政策与老制度相比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本文将结合最新的会计政策,透彻分析并且研究各会计政策所适应的企业类型。

不仅如此,当今社会不少企业为了粉饰财务报表,追求眼前的利益,而粉饰会计政策,给企业的未来和社会造成了很不好的影响。

本文也将研究此类社会现象,找出此类现象发生的原因。

并且本文将分析这些企业,深入挖掘这些企业乱用会计政策的错误性和危害性。

最后本文将归纳出相应的防范措施,以此来遏制此类现象的发生。

关键词:

会计政策会计政策选择舞弊防范

Comparativeanalysisofchoiceofaccountingpolicy

ABSTRACT

Inthisessay,本文将讲述不同类型的企业对会计政策选择的不同性。

不仅如此,本文还将阐述不同相关利益主体对企业会计政策的需求的不同性。

本文将运用大量的会计知识,通过细化会计政策,分析各类型企业所适应的会计政策。

当今社会不少企业为了粉饰财务报表,追求眼前的利益,而乱用错用会计政策,给企业的未来和社会造成了很不好的影响。

本文也将分析这些企业,挖掘这些企业乱用会计政策的错误性和危害性。

以此来突出企业会计政策正确选择的重要性。

 

第1章绪论

(1)

1.1企业的会计政策的含义

(1)

1.1.1最新企业会计准则中对应的会计政策及其对应分类(3)

1.2新旧企业会计政策的主要变化(3)

1.2.1会计计量属性的不同(3)

1.2.2存货的发出计价的选择的不同(3)

1.2.3各项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和选择方法的不同(3)

第2章各主要最新会计政策所适应的企业类型

(1)

2.1发出存货成本计量模式所适应的企业

(1)

2.2长期股权投资后续计量模式所适应的企业

(1)

2.3投资性房地产后续计量模式所适应的企业

(1)

2.4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初始计量、后续计量模式所适应的企业

(1)

2.5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计量模式所适应的企业

(1)

2.6收入的确认计量所适应的企业

(1)

2.7借款费用处理所适应的企业

(1)

第3章中国企业会计会计政策选择上遇到的问题

(1)

3.1企业会计政策选择上产生的主要问题

(1)

3.1.1企业会计政策选择上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

(1)

3.2企业乱用会计政策的案例

(1)

3.2.1法尔莫公司乱用会计政策的手段

(1)

3.3企业乱用会计政策的危害性

(1)

3.4防治企业乱用会计政策的方法和手段

(1)

第4章

第1章绪论

1.1会计政策的含义

根据《中级财务会计》一书,会计政策,是指企业进行会计核算和编制会计报表时所采用的具体原则、基础和会计处理方法。

原则,是指按照企业会计准则规定的,适合于企业会计核算所采用的具体会计原则;基础,是指为了将会计原则应用于交易或者事项而采用的基础,主要指的是计量基础,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等;会计处理方法,是指企业在会计核算中按照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等规定采用或者选择的,适合于本企业的具体会计处理方法。

根据定义我们可以发现适合企业四字在定义中多次出现。

也就说明了不同企业所采用的会计政策是不同的,对于每个特定的企业,都会有最适合的会计政策。

1.1.1最新企业会计准则中对应的会计政策及其对应分类

根据《高级财务会计》一书,根据相关项目的性质和金额,企业的会计政策可以分为重要的会计政策和非重要的会计政策。

重要的会计政策可以分为以下11条。

(1)发出存货成本的计量

(2)长期股权投资的后续计量

(3)投资性房地产的后续计量

(4)固定资产的初始计量

(5)无形资产的确认

(6)生物资产的初始计量

(7)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计量

(8)收入的确认

(9)合同收入与费用的确认

(10)借款费用的处理

看似很相近的10个会计政策,其实各自对应的本质都是不同的。

(1),

(2),

(9),(10)都是指的会计政策中的会计处理方法。

比如就对于

(1)项目来说指的是存货成本所采用的会计处理方法。

有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等等。

而(3),(4),(5),(6),(7)都指的是会计政策中的计量属性。

比如就项目(4)而言,固定资产的初始计量,可以以购买固定资产的价款即历史成本计量也可以在考虑到货币时间价值的情况下用所谓的购买价款的现值计量。

最后剩下一个项目(8),项目(8)反映的是会计政策中的会计原则。

比如收入确认的原则。

根据最新会计准则,收入确认的原则有5条。

收入确认在满足已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货方,收入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相关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等条件情况下才可以确认为收入。

否则就不能确认为收入。

1.2新旧企业会计政策的差别。

1.2.1会计计量属性选择的不同

新基本准则新增会计计量一章。

与旧基本准则变化较大。

对在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等计量属性下资产和负债的计量金额进行了规定。

其中。

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为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

新基本准则还明确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一般应当采用历史成本,但如果能取得公允价值并且公允价值可以可靠计量,则采用公允价值计量。

新准则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公允价值的概念,成为新会计准则的一大亮点。

1.2.2存货的发出计价方法选择的不同

新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第十四条规定:

企业应当采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或个别计价法确定发出存货的成本。

即新准则中存货发出成本的确定方法仅包括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和个别计价法三种方法,与旧存货准则(指2001年11月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存货》。

以下同上)相比取消了后进先出法。

后进先出法不能真实反映存货流转,国际准则禁止采用后进先出法,新准则也取消了存货的后进先出法,对于这一点,新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做法一致。

旧存货准则中对于不能替代使用的存货,为特定项目专门购入或制造的存货。

一般应当采用个别计价法确定发出存货的成本。

新准则扩展为对于不能替代使用的存货。

为特定目的专门购入或制造的存货以及提供的劳务,通常采用个别计价法确定发出存货的成本。

1.2.3各项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和确认方法的选择的不同

(1)新准则引入了资产组的概念,规定“准则中的资产包括单项资产和资产组”。

采用了资产组的概念。

规定“资产组是企业可以认定的最小资产组合”。

在单项资产减值准备难以确定时,应当按照相关资产组确定资产减值。

新准则规定“适用范围包括固定资产、无形资产以及除特别规定以外的其他减值的处理”。

(2)新准则规定已计提的减值准备不允许转回。

公允价值在很大程度上是靠人为判断的,中国目前还无法广泛使用公允价值,人为调整利润的行为屡屡出现,所以对公允价值采取限制使用的态度。

新准则取消了商誉直线法摊销。

改用公允价值法。

企业合并形成的商誉,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减值测试,并结合相关资产组和资产组组合进行测试。

只要有活跃市场。

只要有公平价值。

就可以使用公允价值。

强调一旦使用了公允价值,就停止历史成本价值的账务处理。

第2章各主要最新会计政策所适应的企业类型

2.1发出存货成本计量模式所适应的企业

我们知道企业最新会计政策中对于发出存货成本的计量是采取先进先出法、移动加权平均法、月末一次加权平均法和个别计价法。

那么不同企业又适合什么不同的成本计量方法呢。

先进先出法是以先购入的存货先发出,据此确定发出存货和期末存货的成本。

而移动加权平均法是指以每次进货的成本加上原有库存存货的成本,除以每次进货数量与原有库存存货的数量之和,据以计算加权平均单位成本,作为在下次进货前计算各次发出存货成本的依据。

个别计价法是把每一种存货的实际成本作为计算发出存货成本和期末存货成本的基础。

通过定义发现,每种存货成本的计量模式都具有各自的特点,所以也就适合不同类型的企业。

先进先出法比较适合于流动性比较强、并且业务不是很多的企业,因为这样更有利于企业的核算

而移动加权平均法适合于业务量比较繁多,而且流动性不是很强的企业。

比如说典型的商品流通企业。

由于商品流通企业的流动性很强而且业务量很多。

所以非常适合这样的会计政策

个别计价法是指某些物品不能替代、或者是为特定项目专门购入或制造。

因此该核算方法适合于拥有特殊贵重或者是易于腐烂变质物品或者是一些不可替代物品的企业

2.2长期股权投资后续计量模式所适应的企业

根据企业最新会计准则,长期股权投资的后续计量分为成本法和权益法。

成本法是指投资成本计价的方法而权益法是在投资持有期间根据投资企业享有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的份额的变动对投资的账面价值进行调整的方法。

根据定义我们可以发现由于性质的不同核算方法会有很大的不同。

成本法适合投资比例在50%以上的控股企业。

权益法适合于投资比例在10%-30%的企业。

为什么呢。

因为投资比例在50%以上的企业,控制比例已经达到一定的程度,所以说已经可以通过成本计价的方式来计算长期股权投资。

而投资比例在10%-20%左右的企业。

由于控制的比例还不是很大,大多都是些合营企业,联营企业。

所以利用成本法更加容易核算企业。

2.3投资性房地产后续计量模式所适应的企业

根据企业最新会计准则,投资性房地产的后续计量通常采用成本模式,当满足特定条件的情况下才可以采用公允价值模式。

那么什么类型的企业适合成本模式,什么类型的企业适合公允价值模式呢。

通过分析得出如果该投资性房地产企业所在城市应该是大中型城市,并且该企业能够从活跃的房地产交易市场上取得同类或类似房地产的市场价格及其他相关信息,从而对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作出合理的估计和判断。

而一般性企业则采用所谓的成本方式就行计量、

那么用成本方式和用公允方式来后续计量投资性房地产对企业来说有什么区别。

最大的区别是成本方式计提下的投资性房地产中已出租的厂房和已出租的土地使用权都是要比照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计提折旧和摊销的。

然而公允价值后续计量下的投资性房地产在任何时候都是不用计提折旧和摊销的。

不管是在资产负债表日、还是处置日、或是转让日都是根据某个时点的公允价值来确认投资性房地产的。

2.4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初始计量、后续计量模式所适应的企业

固定资产的初始计量首先按照企业的性质进行分类。

有些企业是以外购固定资产的成本为主的企业。

有些企业是以自行建造固定资产为主。

那么这两类企业进行会计政策选择上就会有较大的不同。

(主要表现在成本的具体构成和确定方法)

如果以自行建造固定资产为主的企业,无论是自营建造还是出包建造都是以实际发生的支出确定其工程成本并单独核算的。

而实际发生的支出主要是指工程物资成本,人工成本和缴纳的相关税费。

如果是以外购固定资产为主的企业,那么所发生的支出就不会包括人工成本但同样是以外购固定资产为主的企业,相对应的初始计量也会有较大的不同。

原因在于发生的经济业务的性质不同。

比如大多数企业都是按照正常信用条件来购买固定资产的。

那么这类固定资产的初始计量比较简单就是按照支付价款和相关税费、使用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可归属于该项资产的运输费、装卸费、安装费和专业人员服务费等。

但也有些企业会发生超过正常信用条件购买固定资产的经济业务。

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其实实质上已经具有融资性质。

如果企业还是以各期付款额之和来确定固定资产的成本显然已经不是很合理。

因为这种做法没有考虑到货币时间价值。

所以如果考虑到货币时间价值,就应该以各期付款额的现值之和来确定企业固定资产的初始成本。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会出现一些新的会计科目:

未确认融资费用、长期应付款。

举一个小小的列子。

比如2007年1月1日,甲公司与乙公司签订一项购货合同。

合同约定,甲采用分期支付款项的方式支付价款。

该设备共900万元。

2007-2011年每半年支付90万,每年的付款日期分别为6月30日和12月31日

我们可以发现计算的过程中未确认融资费用起到了一个很好的桥梁。

未确认融资费用不断地向在建工程转换很好的体现了会计核算的魅力

当然也会有存在一些特殊行业的特定固定资产,该类固定资产在初始确认下就和一般的又有很大的不同了。

比如专门建造完成核反应堆的一些特殊行业的企业,企业应该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3号-或有事项》按照现值计算确定应计入固定资产成本的金额和相应的预计负债。

在这种情况下。

预计负债成为了一个会计核算的桥梁。

无形资产和生物资产的性质上面和会计核算上面和固定资产差不多。

2.5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计量模式所适应的企业

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情况下,不论是一项资产换入一项资产,还是一项资产换入多项资产或是多项资产换入多项资产,都具有两种初始计量方式。

第一种是公允价值,第二种是账面价值。

会计准则规定同时满足下列两个条件的企业,应当以公允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

1.该项交换具有商业实质。

2。

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地计

2.6收入的确认计量所适应的企业

我们都知道按照不同企业的性质,可以将收入分为销售商品收入、提供劳务收入、让渡资产使用权收入、建造合同收入。

比如商品零售企业大多都是商品销售收入。

而一些服务性行业的企业大多是提供劳务的收入。

又如一些承包企业,大多又是建造合同收入。

当然随着经济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一些企业开始出现兼营或者混合销售的现象。

不过我们现在要讨论的还是普遍的现象。

由于会产生不同种类的收入。

那么各自行业收入的确认方面也会有一些不同。

对于销售商品为主的企业:

销售商品收入的确认是所有行业中收入确认最详细最复杂的。

一共有5条收入确认因素。

(1)企业已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货方

(2)企业既没有保留通常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也没有对已售出的商品实施有效控制。

(3)收入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4)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5)相关的已发生或将发生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

其实商品销售收入的确认原则为其他各类型企业确认原则打下了个基础。

其他各类型企业只不过是在这个收入原则上做了一些小小的变动。

比如对于以提供劳务为主的企业多了一个交易的完工进度能够可靠地确定原则。

对于以让渡资产使用权为主的金融企业有2条收入确认因素。

(因为此时成本不用去匹配)。

而对于以建造安装企业和生产飞机、船舶、大型机械设备等产品的工业制造企业收入的企业。

又要视情况而定。

如果建造合同的结果能够可靠估计,企业就应该以完工百分比法在资产负债表日确认合同收入和合同费用。

如果建造合同的结果不能够可靠计量估计,就还要视情况而定。

第3章中国企业会计会计政策选择上遇到的问题

3.1企业会计政策选择上产生的主要问题

(1)企业利用会计政策选择操纵利润、粉饰报表的主要手段。

企业利用会计政策选择操纵利润、粉饰报表会计信息,使会计信息质量下降,损害相关利益人的利益和企业的信誉,破坏市场秩序。

如企业随意改变固定资产折旧政策;利用会计期间假设及应计制,通过操纵把可能在以后期间发生的应计项目的坏账损失提前确认,使利润在不同的会计期间转移;滥用利息资本化;随意改变“八项准备”的计提;随意改变存货计价方法;提前或推迟确认收入;随意改变长期投资的计价方法;随意伸缩合并会计报表范围等。

(2)还有一些企业在政策选择中没有统一的指导思想和科学的选择程序,会计政策选择的随意性较大,造成部分会计信息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会计政策选择的信息披露中,很多企业没能充分披露会计政策选择的信息,信息透明度不高。

3.1.1企业会计政策选择上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我国会计制度、会计准则存在缺陷,为企业利用会计政策选择操纵利

润、粉饰报表提供了可能

由于我国会计政策选择的特点之一就是,国家制定统一的会计制度、会计准则来规定可供企业选择的会计原则和会计方法,因此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的缺陷必然导致企业钻制度的空子,滥用会计政策选择操纵利润、粉饰报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会计制度、会计准则给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留下的弹性空间过大。

国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对同类交易允许采用不同的会计政策,并允许自发性的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

如对存货的计价、固定资产折旧的计提可采用不同的方式;对坏账准备的计提可采用不同的比例,对费用归属期的选择和间接费用的分摊可采用不同的方法;对固定资产残值和在产品成本的估价可采用不同的标准。

这种作法的初衷是使上市公司具有灵活的理财自主权并提供有关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更相关、更可靠的信息。

但是,由于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留给企业的选择过大,使得一些上市公司钻自发性会计政策变更的空子,随意变更会计政策或会计估计,为满足不同目的之需将盈亏调前、调后。

2.会计制度、会计准则存在滞后性。

会计制度、会计准则是在一定时

期内根据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特定环境条件制定的,是对以往会计实践的总结,在一定时期内应保持相对稳定。

但情况在不断变化,实践在不断发展,原有的会计制度、会计准则不可能涵盖新的情况,导致会计制度、会计准则存在滞后性,以致一些新领域、新行业的同类会计事项或交易会出现多种会计处理方法,这就为企业会计政策选择提供了空间,许多企业往往就利用制度的滞后性粉饰会计报表。

如对当前证券市场中的企业购并、股份回购、认股权计划等事项,对一些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上如何处理和披露尚无明确规定。

3.会计准则对会计政策变更后的会计处理方法的规定,为企业利用会

计政策选择操纵利润提供了逃逸通道。

我国的会计准则在允许自发性会计政策变更的同时,规定除国家发布相关会计处理方法和无法合理确定累积影响数外,对其影响采用追溯调整法,并将累积影响数从最早期间的留存收益期初数中调整。

这种作法为企业利用会计政策选择制造虚假收益,提供了逃逸通道。

一方面企业以前年度连续盈利,另一方面以后年度的会计政策变更将虚计的利润从股东权益中卸掉包袱。

4.对企业会计政策选择披露要求不严。

当前我国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重要的会计政策及会计政策变更的内容、理由、影响数等内容,由于会计报表附注零乱分散、且篇幅有限,大多数企业对选定的会计政策只是泛泛而谈,并未深入分析为何使用该会计政策,使用该政策对企业会计信息和财务指标的影响。

由于我国大部分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政策选择分析能力有限,故不能真正了解会计政策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影响,也就使得企业利用会计政策选择操纵利润、粉饰报表毫无后顾之忧。

(二)公司治理机制不合理,监督、激励机制不健全诱发企业利用会计政策选择操纵利润、粉饰报表

公司治理结构主要指现代公司制企业在领导、管理、激励、约束方面的制度和原则,它涉及公司所有利益相关者之间在责、权、利上的划分和相互制衡,是一种双向的、相互的控制关系和制度结构。

会计系统是在一定的治理结构下运行的,必然要受到所在公司治理结构的影响。

也就是说,财务会计与公司治理结构之间是系统与环境的关系,公司治理结构这一制度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公司治理还会影响到信息披露的要求和内容,从而影响财务会计信息的质量。

同时,会计系统作用的发挥离不开科学、严密的企业组织管理和公司治理对它的引导和控制。

当企业组织不完善,缺乏必要的内部和外部控制时,会计信息就可能成为内部人控制以及欺骗股东等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工具。

没有健全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就不能保证会计政策选择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会计信息质量就会大打折扣,公司治理各相关利益主体就无法做出正确的决策。

(三)注册会计师执业不规范,纵容了企业利用会计政策选择操纵利润、粉饰报表

目前我国的注册会计师普遍存在着责任心不强、风险意识淡薄、执业工作不规范等问题。

注册会计师受企业管理人委托对企业进行审计,造成企业管理人是审计服务购买人的假象。

一些注册会计师为达到维持客户数量,增加收入等目的,违反了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为企业管理人服务,满足企业管理人需求的倾向。

注册会计师在审计时面对利用会计政策选择操纵利润、粉饰报表的现象,常以企业遵守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为借口,对此现象视而不见,闭口不谈,对会计报表中明显误导相关会计信息使用者决策的会计政策选择也不予提示。

加之相关部门对注册会计师监管力度不够,责任不到位,都纵容了企业利用会计政策选择操纵利润、粉饰报表。

(四)法制不健全,执法不力,使得企业利用会计政策选择操纵利润、粉饰报表肆无忌惮

《会计法》第十八条规定,各单位采用的会计处理方法,前后各期应当

一致,不得随意变更;确有必要变更的,应当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变更,并将变更的原因、情况及影响在财务会计报告中说明。

而企业会计制度中规定,只有符合以下条件之一,才应改变原采用的会计政策:

一是法律或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等行政法规、规章的要求;二是会计政策的变更能够提供有关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更可靠、更相关的会计信息。

而绝大部分企业变更会计政策并不符合以上两个条件,而仅仅是为了操纵利润、粉饰报表,其结果往往是使会计报表所反映的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信息与企业实际情况不符,破坏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和相关性,误导会计信息使用者,使其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

《会计法》第四十二条对随意变更会计处理方法规定了相关的法律责任,但由于《会计法》对会计处理方法变更的要求依从于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对会计政策变更的要求,而我国会计制度并未对随意变更会计政策做出严格的限定,从而使包括注册会计师在内的审计、监督组织无法做出是否合法的判断,造成对企业利用会计政策操纵利润的执法困难。

(五)缺乏会计政策选择意识,会计人员素质低,导致会计政策选择不合理

尽管我国接连颁布了新的会计准则和新会计制度,给企业以会计政策选择的空间,但大部分企业的管理人员和会计人员还没有进行会计政策选择的意识,即使是有,部分企业也没有真正理性地选择会计政策。

会计政策选择是否合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会计人员的素质。

我国当前的具体会计准则有一个较明显的特点,即某些经济业务需要会计人员做出职业判断后,再进行会计选择,然后利用选定的会计方法进行会计核算。

如收入会计准则中的收入概念,道出了收入的重要本质,即“经济利益的总流入”,因此会计人员在运用收入准则进行收入核算时,尤其要注意分析形成收入交易的实质是什么,而不能象行业制度一样凭交易的形式来做出判断,这就需要会计人员进行职业判断。

职业判断能力决定了具体会计准则对财务人员的要求起点更高,而我国目前会计人员的实际水平却远远达不到具体会计准则的要求,这必然导致企业会计政策选择不合理。

3.2企业乱用会计政策的案例

首先美国法尔莫公司利用存货舞弊的手法比较典型。

法尔莫董事长莫纳斯首先设法获得了位于(美)俄亥俄州阳土敦市的一家药店,在随后的十年中他又收购了另外299家药店,从而组建了全国连锁的法尔莫公司。

不幸的是,这一切辉煌都是建立在资产造假——未检查出来的存货高估和虚假利润的基础上的,这些舞弊行为最终导致了莫纳斯及其公司的破产。

同时也使为其提供审计服务的“五大”事务所损失了数百万美元。

下面是这起案件的经过:

自获得第一家药店开始,莫纳斯就梦想着把他的小店发展成一个庞大的药品帝国。

其所实施的策略就是他所谓的“强力购买”,即通过提供大比例折扣来销售商品。

莫纳斯首先做的就是把实际上并不盈利且未经审计的药店报表拿来,用自己的笔为其加上并不存在的存货和利润。

然后凭着自己空谈的天份及一套夸大了的报表,在一年之内骗得了足够的投资用以收购了8家药店,奠定了他的小型药品帝国的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