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新区.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313912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8.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原新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中原新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中原新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中原新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中原新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原新区.docx

《中原新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原新区.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原新区.docx

中原新区

中原新“区”

  《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出台已是箭在弦上。

  据悉,此前国家发改委已经会同国家有关部委为指导意见出台开展前期调研和准备工作。

河南方面亦拿出了《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河南建议稿)》(下称《指导意见》)。

  中原经济区,并非横空出世。

“中原”是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地域概念。

在范围上,不同历史时期涵盖区域略有不同。

这一区域山水相连、民风民俗相近,同属中原历史文化之脉,自古以来经济文化联系就比较密切。

近代随着现代综合交通网络的逐步形成,区域内经济联系、人员交往等日益密切,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趋势越发明显。

  改革开放以后,晋冀鲁豫交界地区(即解放初期的“平原省”)始终保持着一定的经济技术协作关系,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先后形成了中原经济协作区、黄淮经济协作区、黄河金三角经济协作区等区域经济合作组织。

  这些地跨省际内外、延续至今的区域经济协作区的出现,为中原经济区的构建奠定了广泛的经济社会基础。

  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在1985年由当时的河北邯郸和河南新乡倡议成立的中原经济协作区,其范围包括山西、山东、河南、河北四省接壤地区的13个地(县级)市。

  中原经济协作区市长联席会至今仍坚持每年召开一次,各城市轮流坐庄承办。

2010年10月第21届市长联席会在河南济源召开。

 

  因“三化”之名

  “东部发展了,西部开发了,中部塌陷了”,这种略带调侃式的说法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颇为流行,诠释着中部六省的尴尬与无奈。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继沿海开发开放后,国务院先后作出开发西部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部署。

中部地区既无领开放发展之区位,又无老少边穷地区和老工业基地问题那么突出,因此始终没有作为问题地区列入国家政策决策层面给予特殊关照。

  后经多方多年努力,2009年10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为中部崛起战略正名。

  现实情况是,《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规划》出台以后,包括河南在内的中部省份面临普惠性的优惠政策,实际上相当于大家都没有优惠政策,所以中部地区的省份都在寻求各自的突围。

先后获批的武汉和长(沙)株(洲)(湘)潭“两型”(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示范区以及皖江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等就是例证。

“中原经济区”便被作为河南落实中部崛起的地域承载平台被推向前台。

  河南省社科院院长喻新安对《财经》记者表示,经研究,中原地区经济联系从历史到现在都非常密切,加上这个区域与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地区相隔较远,接受其辐射可能性较小,而河南周边地区总体发展状况除个别地方外,多数比河南还要差。

所以这样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体,必须靠自我配套和自我完善来发展。

  相对于中部地区已有的若干区域规划,“中原经济区”有点姗姗来迟。

“争名战”屈居人后,宣传区域“卖点”自然不能含糊。

对应于汉长株潭的“两型”和皖江的产业转移,协调“三化”成为中原经济区的“立区之本”。

  换言之,打造工业化、城镇化及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发展示范区,是中原经济区有别于其他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的最大“亮点”。

  “我们实际上是先提出‘三化’协调发展的概念,然后着手在这个基础上找个大帽子来戴,最终选定了‘中原经济区’这顶帽子。

”中原发展研究院院长、河南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耿明斋向《财经》记者讲述了一些鲜为人知的背景,“2009年9月的一天,郭庚茂省长把我、省发改委主任张维宁、省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王永苏、省社科院城市发展研究所所长王建国,还有省政府研究室的几个同志叫到办公室开个小范围的内部会议。

省长当场提了一个问题,找个什么切入点和由头把河南发展战略上升到国家战略?

  “我们首先要想清楚‘河南想干什么事,国家想让你干什么事,河南能干什么事,要干这个事有什么问题,你希望国家来解决什么问题’等等这一系列问题。

”耿明斋认为,河南最招眼的还是“农”字,人口第一大省,农民最多,粮食产量最大,因此研究河南问题还得从“三农”入手,这样民众能认可,中央也能认可。

  耿明斋进一步阐述说,中央想让河南继续把粮食种好,所以河南得把粮食生产继续举到头顶上,承诺把粮食种好。

河南自己想发展工业化城市化致富。

这里面的问题是要种粮就得保证耕地不减少,要发展工业化城市化就得不断蚕食耕地增加建设用地,两者之间似乎是矛盾的,只能选其一。

长三角、珠三角搞了工业城市,农业丢了,河南不能再丢掉农业,不然将危及国家粮食安全。

“耕地不减少的情况下怎么样增加建设用地?

怎么来解决种粮和工业化城市化这个矛盾?

省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王永苏接过话题说,‘三化’协调发展。

2003年现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主政河南时提出‘三化’,王永苏在其中做了一些案头工作。

  此次内部讨论后,“三化”协调发展思路获得包括省长郭庚茂在内的河南省高层广泛认同,“中原城市群三化协调发展示范区”被确定为河南发展战略并将拿其申请国家战略。

“为什么加上中原城市群,我理解省长的用心,河南搞这么多年,亮点还就是中原城市群。

中原城市群建设也确实涉及到农业怎么摆,工业怎么放,城市怎么建的问题。

”于是在“三化”协调的基础上加上“中原城市群”,规划全名定为“中原城市群三化协调发展示范区”。

  此外,把发展区域聚焦到中原城市群,还有希望尽快获得批复的考量。

“周边发展都上升到国家战略了,河南没有,着急啊。

我们当时设想不要那么‘复杂’,国家发改委主持规划,到国务院一批,就行了。

”耿明斋说。

  河南的这一规划迅即上报中央并得到总理批示。

国家发改委于当年11月到河南听取汇报,认为“三化”协调事关重大,河南若能把这个问题解决,是对全国的一大贡献。

  恰逢此时,卢展工履新河南省委书记。

卢更希望站在更大的区域上来谋划河南的发展战略,争取一个含金量更高的发展规划,于是提出要突破行政思维束缚,用区域经济发展理念,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审视自己。

他认为,对离省会比较远的市县来说,从行政区的角度来看可能比较偏远,但从经济区的角度来看就成了区域经济开放和发展的前沿,是全省与沿海地带衔接、对中西部辐射引领的重要地区。

  卢展工之前在主政福建时创建了海西经济区,范围超越了海峡西岸和福建省。

中原经济区充分借鉴了海西经济区命名、范围与功能模式经验。

由此,一个以河南为主体,延及河北、山东、陕西等周边省份的部分地区的大体量区域规划“中原经济区”登台亮相。

“三化”协调发展被装进“中原经济区”这一新框子里。

  为使“中原经济区”顺利上升为国家战略,除了汇集省内权威专家和学界意见外,河南省主政者还非常重视与国内一流专家沟通交流,高规格助推“中原经济区”。

2010年8月至10月,连续五场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学术研讨会和汇报座谈会在北京召开。

卢展工亲自主持其中部分场次会议,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吴敬琏等参加了会议。

  今年1月,《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将“中原经济区”纳入国家层面的重点开发区域,中原经济区建设如愿以偿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待落地的雄心

  今年6月中旬,由国家发改委牵头,国务院30余个部委组成的联合调研组奔赴河南调研,为国务院出台建设中原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做准备。

这次调研让河南学界为之振奋不已。

河南省科学院副院长张占仓举例称,福建海西经济区上升到国家战略后,曾获得了十个部委共1000多亿元资金的支持,很多原本无法实现的项目在国家部委的支持下轻易解决;而安徽皖江城市带在获得国家支持前,17个部委前去调研。

  据河南省社科院院长喻新安预计,中原经济区在获得的政策支持力度、财税优惠程度上将超过全国所有的经济区,政策含金量最高。

  8月26日,2011年河南承接产业和技术转移合作交流洽谈会在郑州召开。

包括商务部副部长蒋耀平、科技部副部长王伟中、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齐骥、海关总署副署长孙毅彪等部委官员出席会议。

  河南省长郭庚茂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这次洽谈会跟以往有很大不同,除了河南省政府以外,国家有七个部委和部级单位参与主办,这是前所未有的现象,体现了国家有关部门对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支持。

“这次不单是一般的经贸洽谈,还增加了技术的交流和洽谈,以及城市基础设施的对外招商活动。

这表明中原经济区建设推动开放的领域和生产要素流动合作的途径拓宽。

”郭庚茂说。

  自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河南招商引资已先期尝到了甜头。

来自河南省商务厅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6月,河南省实际利用外资42.1亿美元,增长41.9%,位居中部六省首位。

在不少投资者看来,逐鹿中原的时机已经成熟,“再不去就晚了”。

  “建设中原经济区意味着河南发展潜力巨大。

”在洽谈会当天,保利地产郑州分公司副总经理曾强保向《财经》记者介绍说,保利很早就想“掘金”郑州,但是一直没找到合适的切入口。

除了新疆和西藏的省会城市,郑州是唯一一个保利未进入的城市,这个局面终于在去年被打破。

  郭庚茂对《财经》记者表示,河南下一步着力打造的投资环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交通基础设施,一个是外商服务制度化。

  交通方面河南将提升铁路和航空建设,打造中国内陆的大型国际航空枢纽,“不单是客运,更重要的是货运中心”,为对外开放创造更好的便利条件。

还要完善通关设施,比如说保税区,加快贸易区和海关服务的一程式服务,就是便利化,“为招商引资和承接转移,特别是进出口提供平台和高效的服务”。

  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所长肖金成对《财经》记者分析说,河南发展的劣势是基础设施。

1平方公里的基础设施需要1亿元资金,河南现在没有那么多钱,所以就不能把规模搞得太大。

如果有10亿元,那就开发10平方公里,“一步一步地来,要有长远战略和整体规划以及分阶段实施方案。

规划里要有城市分布,道路怎么修,铁路还是轻轨,一般公路还是高速公路。

工业化的规划里面要有工业管道、水、气、宽带等”。

  肖金成指出,中原经济区的规划应明确大城市在哪里,对城市体系、大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园区等进行逐项规划。

  也有专家建议,接下来要在保持高速公路里程优势的基础上,扩大高速公路的覆盖范围,尽可能多地实现互通,并将省道与周边省份省道接轨,扩大中原经济区的辐射范围,创造更大的市场,占有更多的经济腹地。

  另据郭庚茂介绍,河南将把对外商服务由过去的随机转向制度化,完善外商投资信息咨询中心和投诉中心。

“外商来到异国他乡,遇到困难,那么有一个投诉中心以便政府更好地了解他的困难和问题,及时帮助解决。

”还会推行审批代理制,由当地政府推行项目审计的全程代理服务,解决外商后顾之忧。

“这三个方面走向制度化后,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会更好。

  业内人士指出,要想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发展首先要解决两个软环境问题。

第一,政府引导转变这些地区人们的思想观念,改变等、靠、拿的惰性和贼性。

第二,改进政府的服务意识和施政政策法律意识,戒除腐败和匪气作风,首先建立一个大的、好的投资环境。

河南此前给人们留下的印象“不佳”,尤须大力整治软环境,且不能指望速成,要有长期打磨形象的决心和耐心。

  郭庚茂还在此前一天的豫粤经贸合作交流见面会上透露,中原经济区已经纳入了国家战略层面,相关支持政策有望很快出台,“无论基础设施还是其他各项政策,中央都给予了很大支持”。

郭庚茂表示巢已筑好,呼吁豫籍企业家“凤还巢”。

  作为洽谈会的系列活动,河南优势企业境内外上市对接会暨VC/PE投融资峰会颇受关注。

  河南省金融办主任孙新雷在讲话中指出,河南县域经济有很多中小企业颇具特点,创造了生产经营上的良好业绩,并且在资本市场上得到了充分认可。

但它们默默无闻,没有被投资机构所关注。

“我举两个例子,第一个是焦作市的多氟多,是去年在深交所上市的一家企业,在它上市之前有很多人不知道有这么一个企业,上市之后和在上市过程当中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和企业界、投资界的朋友才知道。

还有一家是百利联,上市之后最高冲到了128元,就是这样一个企业原来也是默默无闻的,也是有很多人不关注的。

类似这样的企业在河南还很多。

  一家台资创投企业投资总监向《财经》记者表达了相同的感受,“有一些企业发展非常好,但是资本市场这一块不是特别理想”。

他认为正是因为开发得晚,河南创投市场发展潜力和市场前景都还不错。

  中国创投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会长沈志群对《财经》记者表示,河南要想更好地吸引优势企业,首先要在创新上做文章,在承接转移上如果是简单的搬迁,那肯定是吸引不了,一定要鼓励创新升级。

其次是更注重团队建设,创业投资机构,与其说是在投项目不如说是在投人才。

也就是说,他们是冲着有潜力的团队去的。

最后虽然投资是市场行为,但是政府的支持也是非常重要的。

“有这样三点,我觉得河南将真正成为投资热土,吸引更多企业落地。

  沈志群认为,相比沿海,河南创投行业比较散,没有集聚效应,对于投资的吸引力也比较弱,需要内部整合。

此外河南人才储备非常弱,“真正吸引一大批创业人才到这个土地上做创新的话,资本是会跟过来的”。

 

 

  链接:

中原城市群做实悬念

  作者:

《财经》记者陈燕实习生曾佑蕊

  业内人士指出,特定经济区的发展,离不开以中心城市或城市群为核心的增长极带动。

中心城市群的规模实力、发展状况和辐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经济区的范围和水平。

  河南社科院院长喻新安对《财经》记者如此诠释中原城市群与中原经济区的关系:

中原城市群与中原经济区是核心与腹地的关系,中原城市群作为核心区和增长极,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具有示范和辐射作用。

可以说,构建中原经济区,中原城市群是基石。

 

  一体化“内忧”

  “2003年出台的《河南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建设城市群的战略并划定了中原城市群的边界。

  但是,中原城市群最初只是个概念性的东西,究竟如何建设中原城市群?

实际上我们并不十分清楚。

”中原发展研究院院长、河南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耿明斋对《财经》记者回忆说。

  据了解,中原城市群概念提出之初,目标就是做大郑州,并不涉及各城市之间的关系。

  “经过酝酿讨论,到2005年初,人们越来越清楚的是,中原城市群涵盖的面积这么大,城市这么多,不可能同步推进,一定要先找一个切入点,于是郑汴一体化的战略就浮出水面。

”作为郑汴一体化的首倡者,耿明斋一开始就指出,“除了功能互补的目标和各种对接措施之外,两城市之间的广大区域该如何规划和建设?

各区域主体之间如何协调,还是两城市空间上要完全融合在一起?

等等,这些是郑汴一体化推进过程中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耿明斋认为,如果还是谁的地盘谁来建,重复建设和相互争夺必定在所难免。

  为了解决郑汴一体化所面临的实际问题,“郑汴新区”概念应运而生,有关方面希望借此帮助郑汴两市实现完全融合。

  按照官方说法,郑汴新区包含郑州新区和开封新区,总面积2127平方公里,其中,郑州新区面积1840平方公里。

郑州新区又包含一直以来备受舆论关注的郑东新区。

  构想之外,郑汴一体化推进的现实进程却举步维艰。

  “就郑州和开封来讲,各自心态不一样。

郑州的目标就是做大郑州,首先考虑郑州市辖区内怎么发展。

对一体化和融城不是非常迫切。

开封的态度有个变化的过程,最初是非常消极,作为古都,皇城根的意识在开封人思想里扎得很深,一开始提一体化的时候,很不乐意,担心一体化就是郑州兼并开封。

”耿明斋回忆说,“开封规划局的一个老局长,还是同济大学的毕业生,他说开封几千年的历史,郑州虽说也是商朝古都,但是立都那会儿满地废墟,严格意义上根本不能算做‘城’。

  后来,开封人认识到郑汴一体化对开封发展的促进作用,但是主动往郑州靠拢的意识还没有。

  耿明斋认为,郑汴一体化除了有在基础设施上修建郑开大道等实质性举措,“融城”软件方面的一体化相对比较滞后,“一开始提出的规划方案一项也没实施”,“郑汴新区”还停留在纸上,各方的工作力度都太小。

  开封新区招商局局长李巍向《财经》记者介绍说,包括招商引资在内,郑汴新区所辖范围内各项工作的协调对接,主要由郑汴新区规划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小组组长由省长郭庚茂亲自担任。

这样能够确保各项政策的一致性和协调性。

  而在不少专家看来,郑汴一体化需要从更多领域在省一级层面作战略规划部署。

  在8月26日洽谈会期间,特设了郑州都市区建设推介会,继“郑东新区”“郑州新区”“郑汴新区”之后,“郑州都市区”作为新的卖点被隆重推出。

这一次,省会郑州选择“独领风骚”。

  河南学界人士指出,与其他城市群的核心城市相比,省会郑州市人口和经济规模偏小,要素集聚和辐射带动功能较弱,在城市群内的龙头地位不够突出。

省会郑州以外,中原城市群大都是三线城市,经济实力不相伯仲。

加上中原地区历史上形成的以“逐鹿”“纷争”为主要特征的文化底蕴,至今仍产生着潜在的影响,中原城市群合作精神和协同意识亟须进一步加强。

  表现在产业布局上,就是各城市出于争取更多发展机会的考虑,往往不加选择地发展多种产业,从而出现产业的主导方向不够明确、支柱产业多而不强等问题。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原副院长刘福垣指出,中原城市群9个城市中,8个城市将食品加工业、7个城市将煤炭产业、6个城市将铝加工业作为支柱产业,而且这些工业的发展导向大多为低水平的加工。

各城市工业职能的低水平同构,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城市产业间的横向联系,制约了城市产业协作体系的发展。

  除了城市之间产业布局的合理分工,中原城市群还面临城市内部区域产业的合理布局。

  参加郑州都市区建设推介会的北京大学环境学院城市与区域规划系教授董黎明对《财经》记者指出,郑州都市区规划中有一个宜居教育新城和与之相邻的航空城。

教育新城的特点是需要有安静良好的环境。

航空城是个产业园区,有物流运输包括飞机的起降,“这里面怎么做到避免相互干扰,区域间布局有很多值得研究的地方”。

 

  城市群“外患”

  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宏观背景下,城市之间的竞争已不再仅仅表现为单个城市的竞争,而是越来越体现为以核心城市为中心的城市群或大都市圈的竞争。

  为此,在落实中部地区崛起战略时,中部省份纷纷将重点放在打造城市群上,竞相把各自的城市群作为实现崛起的“龙头”,中部地区武汉城市圈、中原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皖江城市带、环鄱阳湖城市群和太原城市圈间的争斗从未停止。

  同为中部地区体量较大的城市群中的“领头羊”,武汉与郑州近年来一直在暗暗地较劲,都想成为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

  2010年,湖北省GDP增速14.8%,在中部六省位列第一,省会武汉更是日益显现出强大的工业实力以及辐射和整合能力。

  2009年12月,国务院批准武汉东湖高新区为国家第二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在不少湖北当地人士看来,自主创新示范区政策指向明确,优惠明显,比起“两型”社会政策来对区域经济拉动更为直接。

  在自主创新能力方面,中国社科院工业布局与区域经济研究室主任陈耀对《财经》记者表示,在中部省会城市中,武汉有光谷产业,长沙有国防科技大学,合肥有中国科技大学,若要论排名,这三者可分列前三。

而郑州在科技创新方面始终不突出,相对处于劣势。

  相比郑汴一体化推进的坎坷,长株潭融城在很多方面已迈出实质性步伐。

据长沙市长张剑飞对《财经》记者介绍,长株潭地区在交通、通信、环保执法等方面都实现了一体化。

成立长株潭领导协调委员会,成员均由现任政府要员兼任;举办大规模的国际学术研讨会,邀约顶级城建专家为长株潭建设“指点迷津”;创办三地同步发行的《长株潭报》,这些都从不同层面反映了长株潭强大的融城力度。

  坊间传言,在中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审批竞争中,武汉和长沙同时入围,唯一落榜的就是郑州。

  2005年,郑州曾以河南省重点打造的“郑东新区”申报新特区,但遭到一些专家学者的质疑。

随后,河南又探索“郑汉特区”(郑州和武汉联合申请特区),但仍未成功。

在争夺第四批新特区时,河南拿出“郑汴一体化”作为筹码,结果还是落败。

  2010年8月,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城市群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支持中部地区城市群在重大改革领域先行先试,赋予中部地区六大城市群在一体化进程中充分的“操作空间”。

  时隔一年,安徽就在行政区划调整上挥出大手笔,拆分地级巢湖市做大省会合肥,推动中心城市战略;同时将合肥芜湖马鞍山正式连在一起,充分发挥三者在钢铁汽车家电产业上的互补优势。

  分析人士指出,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和皖江城市带作为城市群本身都有国家政策的帽子,武汉长株潭同时获批“两型”社会改革试验区,皖江城市带则被冠以全国第一个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在争抢沿海产业转移中占尽先机。

反观中原城市群,至今都没有具体的试验区或示范区的名头,失分不少。

  “远忧”之外,中原城市群还面临“近虑”:

临近的鲁南和苏北城市群都既有资源优势,又有港口和临海临港产业集群的优势。

  此外,由苏鲁豫皖四省20个成员市组成的淮海经济区也在进行区域发展规划编制的有关工作,并在国家发改委正式立项,目标同样瞄准“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

 

  城市整合去“拉郎配”

  中原经济区大局已定,中原城市群涵盖的城市也从原有的9个中心城市扩展到河南18个地级市及周边省份部分城市。

  疑问也由此而来:

郑州等中心城市能不能辐射到那些太过偏远的地区?

  不少专家指出,中原经济区规划似乎有意无意地忽略了一些与河南联系向来紧密的周边省份的城市,如没有与湖北武汉、陕西渭南等地区建立联系。

  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陈栋生对《财经》记者表示,“这些地方经济联系很紧密,官民都走得很近。

”据悉,官方说法是因为“这些市已经进入国家其他经济区规划,为保持区域发展政策一致性,不再纳入中原经济区范围”。

  这种人为“圈定”城市群范围的做法也招来了行政干预色彩过浓的质疑。

“中原城市群与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相比,还不是很成熟,没有一个很强劲的内核来整合整个区域的资源,先不说对外辐射全国,首先一定要与周边地区有稳定长期的经济联系后,才谈得上在真正意义上支撑一个经济区。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区域经济专家表示。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刘云中对《财经》记者分析说,国际上几大著名的城市群或城市带,如五大湖地区、洛杉矶城市群、东京城市群等之所以成为城市群,应该首先看到市场本身的作用。

  抛开政府之间是否有协调机制或者规划不谈,这些城市群中城市之间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包括商品流向、劳动力市场对接、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等。

这些要素是任何一个城市群存在的基础,没有这些东西,谈城市群就没太大意义。

  在分析长株潭经济一体化时,长沙市长张剑飞认为,在城市发展的外延和边界扩张过程中,经济一体化是必然的趋势。

  但是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个漫长的过程,“而我们所说的经济一体化,不一定是行政区划的一体化,而是产业和公共服务的一体化。

而经济的力量会自然衍生出地域分工”。

张剑飞对《财经》记者说。

  “像伦敦大城市周边有很多小城市,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时候,也有类似的协调机构和规划委员会,包括大的市议会,比如伦敦和周围的小城市组成伦敦大议会,在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等方面展开表决。

但是这个机构现在已经不复存在了。

”刘云中由此认为,建立一套“市场”层面以外的城市群行政管理体制,其实是很难的,应该是由城市之间自行协商,政府需要做的就是把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和环境保护等做好。

  其实即使在中国,城市自行协作办事的例子近年来亦不罕见。

  据业内人士介绍,山东省聊城地区因没有铁路历来缺煤少电,该地距邻省河北邯郸至馆陶的地方铁路只有“咫尺之遥”,但由于地区分割等原因长期无法“沾光”。

  后来由聊城地区与邯郸地方铁路处两方投资,并争取国家横联贷款300万元,一条68公里长的地方铁路建成通车,成为中国第一条跨省的地方铁路,为鲁西经济发展增加了新的活力。

 

 

链接:

中原经济区人均GDP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3/4

作者:

【财经网专稿】记者胡俊英

  3月9日,社科院文献出版社举办的“2011年《中原蓝皮书》发布会”在北京举行。

蓝皮书指出,2009年中原经济区人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环境科学食品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