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李愿归盘谷序导学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312115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67.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送李愿归盘谷序导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送李愿归盘谷序导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送李愿归盘谷序导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送李愿归盘谷序导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送李愿归盘谷序导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送李愿归盘谷序导学案.docx

《送李愿归盘谷序导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送李愿归盘谷序导学案.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送李愿归盘谷序导学案.docx

送李愿归盘谷序导学案

送李愿归盘谷序(导学案)

《送李愿归盘谷序》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基础知识。

2、理解作者因仕途坎坷而流露出的不遇之叹和不平之鸣。

3、鉴赏文章借他人之口表达自己对人生和仕途的看法的虚托手法。

二、资料链接

1、韩愈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

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

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

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

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韩愈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思想渊源于儒家,但亦有离经叛道之言。

创作上强调文以载道,文道合一,以道为主。

提倡学习先秦两汉古文,主张学古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

在作品风格方面,他强调奇,以奇诡为善。

韩愈的散文、诗歌创作,实现了自己的理论。

其赋、诗、论、说、传、记、颂、赞、书、序、哀辞、祭文、碑志、状、表、杂文等各种体裁的作品,均有卓越的成就。

2、写作背景

《送李愿归盘谷序》写于唐德宗贞元十七年(801)。

那时,韩愈正在京师赋闲。

他从十九岁到京师求仕,仕途一直坎坷不平,有“四举于礼部乃一得”、三次上书宰相而不理的遭遇。

在这之前,他依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在徐州任推官。

他常直言批评其上级和知己张建封的某些作法,可能不为张见容,愤然离去,等候新的调任(后授四门博士)。

这是他在仕途上的一次不小的失意。

恰逢朋友李愿要去归隐盘古,这件事情让他思绪万千,于是写了这篇序,一吐心中块垒。

3、关于“序”

古代散文中,序文也是一种很重要的文体。

写在著作或诗文前边的说明性文字,这种序也叫书序。

后来又有了宴集序、赠序等。

古人宴集时,常一同赋诗,诗成后公推一人作序,是为宴集序,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古代送别各以诗文相赠,集而为之序的,称为赠序。

赠序,有临别赠言的性质,内容多推重、赞许或勉励之辞。

如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三、通读全文,扫清阅读障碍并完成下列习题

1、给下面加点的字词注音

居民鲜少昭旗旄 前呵丰颊便体  

 

2、请分别用文中一句话概括作者对这三种类型人物的态度,并翻译这三句话。

 

3、“吾非恶此而逃之,是有命焉,不可幸而致也”,“是有命”该如何理解?

 

探讨3:

阅读第3段,说说这一段中歌词的内容与前文有什么样的内在联系。

 

探讨4:

文章中,作者以友人的身份“送李愿归盘古”,然而全文都没有对友人的劝慰勉励之词,你如何理解,请联系背景谈谈。

 

五、拓展思考:

中国古代士大夫的归隐文化 

1、请用文中相关语句概括盘古的特点,说说李愿是什么样的人。

【明确】盘古——两山之间,故曰“盘”。

泉甘而土肥,草木丛茂,居民鲜少

宅幽而势阻,隐者之所盘旋

2、盘古虽是适合隐居之地,但这只是外在条件,李愿隐居盘古的主观原因是什么呢?

隐居的缘由——不遇于时。

探讨2:

李愿为什么会不遇于时,遇于时者又是什么样的人呢?

1、请用第2段的相关语句概括文中所描述的三种类型的人物的特点。

①遇于时者是什么样的人?

——“大丈夫之遇知于天子,用力于当世者之所为也。

”(高官权臣)(注意:

遇知:

得到赏识并重用。

用力:

执掌权力。

复杂的句式)

高官权臣的特点是怎样呢?

(提醒:

注意在朝中、在朝外的不同表现)

——在朝中,“利泽施于人,名声昭于时,坐于庙朝,进退百官而佐天子出令。

(注意:

进退:

使动用法。

出令:

发号施令。

特点:

取悦皇帝,手握重权,声势显赫。

——在朝外,“其在外,则树旗旄,……入耳而不烦。

(注意:

前:

名词作状语,在前面。

烦:

意动用法,感到厌烦。

特点:

在外,大讲排场,飞扬跋扈,喜怒无常,喜欢听阿谀奉承之词。

——家居生活:

曲眉丰颊,……争妍而取怜。

(注意:

飘、翳:

使动用法。

宠:

动词作名词,受宠的姬妾。

妍:

美。

特点:

荒淫奢侈,穷奢极欲。

②不遇于时者是什么样的人?

——“车服不维,刀锯不加,理乱不知,黜陟不闻,大丈夫不遇于时者之所为也。

”(隐居之士)(注意:

车服:

代指官职。

理:

治。

由“黜陟”回顾表官职任免升降的词语。

复杂的句式)

特点:

不问政事,远离名利,超然物外,洁身自好。

隐居之士的生活是怎样的?

——“穷居而野处,……惟适之安。

(注意:

野处:

住在山野之中。

升高:

登高。

洁:

使动用法。

特点:

欣赏大自然的美景,食用大自然的赏赐;无拘无束,安闲自在。

隐居之士的人生态度是怎样的?

——“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忧于其心。

(注意:

“与其……孰若”:

与其……不如。

状语后置句。

③第三种人是怎样的人?

——“伺候于公卿之门,……老死而后止者。

”(钻营之徒)

(注意:

秽污:

形容词作名词,污浊低下的地位。

羞:

意动用法。

侥幸于万一:

希冀获得非分名利的微弱机会。

特点:

趋炎附势,厚颜无耻,不择手段向上爬,在达官贵人面前奴颜婢膝,人格丧尽。

2、请分别用文中一句话概括作者对这三种类型人物的态度,并翻译这三句话。

【明确】对“用力于当世者”——吾非恶此而逃之,是有命焉,不可幸而致也。

(注意:

幸:

侥幸。

致:

得到。

对“大丈夫不遇于时者”——我则行之(注意:

则:

就是。

对“伺候于公卿之门者”——其于为人贤不肖何如也(不肖:

不贤。

这三句话鲜明地表达了作者对于第一、三类人的厌恶与鄙弃,以及对“大丈夫不遇于时者”的认同。

3、“吾非恶此而逃之,是有命焉,不可幸而致也”,“是有命”该如何理解?

【明确】“吾非恶此而逃之,是有命焉,不可幸而致也”,这一句似褒实贬,表面好像是在羡慕他们,自叹“我”没有那样的好命啊,“不可幸而致”;实际上作者把被“遇知”而“用力于当世”归结为“命”,暗含了一种嘲讽。

也就是说,被“遇知”的人并非因为才干、品德,而是因为一种奇怪的“命”!

那么这“命”究竟是什么呢?

不言而喻,是当时奇怪的政坛啊!

文章在此委婉地表达出“不遇于时者”的不遇之叹和不平之鸣。

探讨3:

阅读第3段,说说这一段中歌词的内容与前文有什么样的内在联系。

【明确】作者先进一步用盘古的“可以稼”“可濯可沿”“窈”“深”“廓”“有容”……来渲染盘古的僻居之乐。

照应了第1段,写了李愿归隐的外部条件——盘古可隐。

(注意:

壮:

意动用法,认为他很有气魄。

酒:

名词作动词,斟酒。

歌:

名词作动词,作歌。

然后写这里虎豹远离,蛟龙逃避躲藏,鬼神守卫保护,禁绝不祥。

虎豹、蛟龙比喻什么呢?

当然是隐者想要躲避的“时”了!

照应前文“愿之言曰”,写了李愿归隐的主观原因——不遇于时。

最后声称自己欲“从子于盘”,直接作者对李愿归隐的向往——终吾生以徜徉。

(注意:

膏:

名词作动词,给……涂油。

探讨4:

文章中,作者以友人的身份“送李愿归盘古”,然而全文都没有对友人的劝慰勉励之词,你如何理解,请联系背景谈谈。

【明确】韩愈写这篇文章时34岁,仕途一直坎坷不平。

这篇序并没有说些临别勉励的话,而是大篇幅地写了李愿的一番宏辞,这些话是作者虚托李愿之口表达了自己对人生与仕途的看法。

文章歌颂隐者是表面之意,关键是假托他人之口讥讽豪门权贵的炙手可热,嘲讽“伺候”“奔走”之徒的厚颜无耻,揭露唐朝社会的黑暗腐朽,也暗含作者对自己仕途不顺的不平之鸣。

这种虚托的笔法也正是这篇序的独到之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