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市初三化学上册期末化学试题含答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311603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263.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呼和浩特市初三化学上册期末化学试题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呼和浩特市初三化学上册期末化学试题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呼和浩特市初三化学上册期末化学试题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呼和浩特市初三化学上册期末化学试题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呼和浩特市初三化学上册期末化学试题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呼和浩特市初三化学上册期末化学试题含答案.docx

《呼和浩特市初三化学上册期末化学试题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呼和浩特市初三化学上册期末化学试题含答案.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呼和浩特市初三化学上册期末化学试题含答案.docx

呼和浩特市初三化学上册期末化学试题含答案

呼和浩特市2020-2021年上册期末化学试题(含答案)

一、九年级化学上册选择题

1.1.6g某物质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4.4g二氧化碳和3.6g水,关于该物质的组成有下列判断:

①一定含C、H元素;②一定不含O元素;③可能含O元素:

④一定含O元素;⑤分子中C、H原子个数比为1:

2;⑥分子中C、H原子个数比为1:

4,其中正确的是(  )

A.①②⑤B.①②⑥C.①③⑥D.①④⑤

2.在反应X+2Y→M+2N中,已知M和N的摩尔质量之比为

,当1.6gX与Y完全反应后,生成4.4gM。

则在此反应中Y和N的质量之比为

A.

B.

C.

D.

3.SO42-中硫元素的化合价为

A.-2B.+2C.+4D.+6

4.已知一个SO2分子的质量为nkg,一个SO3分子的质量为mkg。

若以一个硫原子质量的1/32做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标准,则SO2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

A.32m/(m-n)

B.32n/(m-n)

C.32n/(3n-2m)

D.32n/(3m-2n)

5.某学生用量筒量取液体,将量筒平放且面对刻度线,初次仰视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读数为amL;随后又倒入部分该液体后,向下俯视凹液面最低处,读数为bmL,则该学生第二次倒入液体的实际体积是()

A.大于(b-a)mLB.等于(b-a)mLC.小于(b-a)mLD.无法确定

6.下列实验设计合理的是(  )

A.

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B.

探究燃烧的条件

C.

验证质量守恒定律D.

氧气验满

7.下列实验能达到目的是

A.

探究二氧化碳与水是否发生反应B.

用水吸收CO

C.

验证氧气已收集满D.

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8.将一定质量的A、B、C、D四种物质放入一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反应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

物质

A

B

C

D

反应前的质量/g

4

10

1

25

反应后的质量/g

待测

21

10

9

若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n,D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n,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反应中生成B与C的质量比为21:

10

B.该反应不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C.该反应中A与D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1:

2

D.该反应是分解反应

9.依据下图进行实验(夹持仪器略去)。

实验步骤如下:

①通入N2一段时间后,点燃酒精灯,a、b中均无明显现象;②改通O2片刻,加热一段时间后,熄灭酒精灯,a中红磷不燃烧,b中红磷燃烧。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实验可以证明氮气不能支持红磷的燃烧

B.实验过程①要先通入N2,是为了排除装置中的空气

C.实验过程②的现象证明可燃物燃烧只需要足够的氧气

D.对比①②实验现象可知:

可燃物燃烧需要足够的氧气和达到一定的温度

10.下列叙述与对应的坐标图表示正确的是()

A.

向硝酸钾的饱和溶液中加入氯化钠

B.

将相同质量的Zn粉和Mg粉分别加入足量的稀盐酸中

C.

水的电解

D.

盐酸和氯化铁混合溶液中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

11.工业上常用高温煅烧石灰石的方法来制得生石灰,发生的反应为

现取一定量的石灰石样品进行煅烧(假设杂质不变),某变量y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则纵坐标表示的是(  )

A.生成CO2的体积

B.生成CaO的质量

C.固体中杂质的质量分数

D.固体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

12.在一耐压的密闭容器中有一定量的炭粉和过量的氧气,对该容器加热,下列图象能正确表示该过程中相关量之间关系的是(  )

A.AB.BC.CD.D

13.化学中常借助曲线图来表示某种变化过程,如有人分别画出了下列的四个曲线图,下列有关曲线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A.图①是红磷在装有空气的密闭容器中燃烧

B.图②是硝酸铵溶于水时溶液温度的变化

C.图③是用一定量的双氧水制取氧气

D.图④是电解水一段时间

14.已知:

如图表示向一定质量的CuO中通入CO后,加热的过程中某变量y随时间的变化结果。

y表示的是

A.固体中铜元素的质量分数

B.参与反应的CO的质量

C.固体中氧元素的质量

D.气体中碳元素的质量

15.蜡烛(足量)在如图所示密闭的集气瓶内燃烧至熄灭,测得瓶内氧气体积分数的变化如图所示。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蜡烛燃烧前瓶内只有氧气

B.瓶内氧气体积分数小于一定值时,蜡烛无法燃烧

C.过程中瓶内物质总质量不断减少

D.蜡烛熄灭后瓶内只剩二氧化碳气体

16.某化学兴趣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如下图所示实验。

(固定装置已略去,实验前开关K1、K2均处于关闭状态):

I.打开K1,通入N2一段时间,点燃酒精灯;

Ⅱ.关闭K1,打开K2,通入O2,观察现象;

Ⅲ….

针对上述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步骤Ⅱ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A中无明显现象,B中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B.由步骤Ⅱ可得出燃烧需要的条件是可燃物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

C.步骤Ⅲ,若将装置B中的红磷换成木炭,不能验证燃烧的另一条件

D.本实验中,能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的实验现象是B中的红磷在通入氮气时不燃烧,通入氧气时燃烧

17.一定质量的某纯净物Z与16.0g氧气恰好反应,生成X、Y、W的质量分别为8.8g、5.6g和l0.8g。

反应中除氧气外,相关物质的部分信息如下表所示,其中

表示碳原子,

表示氧原子,

表示氢原子。

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物质

X

Y

Z

W

分子微观示意图

——

相对分子质量

——

——

46

——

 

A.Z的化学式为C2H6O

B.参加反应的Z的质量为9.2g

C.该反应中Z和O2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1:

3

D.反应中所涉及的物质均含有氧元素,且共有三种物质属于氧化物

18.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有x、y、z、q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后,测得物质如下;下面说法错误的是

物质

x

y

z

q

前(g)

2

20

20

20

后(g)

待测

10

26

24

 

A.y是反应物

B.z、q是生成物

C.这个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D.x可能是这个反应的催化剂

19.对于化学反应a+b→c+d,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若c、d为盐和水,则反应可能属于中和反应

B.若c、d为单质和化合物,则反应一定为置换反应

C.若a、c均为金属,则b和d可能为可溶性盐溶液

D.若a、b为金属和盐酸,则反应后溶液的质量一定增加

20.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A.称量固体时,左盘放砝码,右盘放氯化钠

B.将配好的溶液倒入细口瓶中,盖紧瓶塞,并贴上标签

C.量取液体时,手持量筒,视线与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D.称量固体时,发现指针向左偏,应该用镊子将游码向右移动直至天平平衡

21.下列图象能正确反映其对应操作中各量变化关系的是(  )

A.红磷燃烧

B.加热一定量的高锰酸钾固体

C.在少量二氧化锰中加入双氧水

D.加热一定量的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

22.工业上以CaO和HNO3为原料制备Ca(NO3)2•6H2O晶体.为确保制备过程中既不补充水,也无多余的水,所用硝酸的溶质质量分数约为()

A.41.2%B.53.8%C.58.3%D.70.0%

23.物质的性质决定了它的用途,下列性质与用途说法错误的是()

A.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因此通常可用于灭火

B.氮气含有氮元素,因此可用于生产氮肥

C.氧气具有可燃性,因此可用于做火箭燃料的助燃剂

D.稀有气体性质很不活泼,因此可作保护气

24.在由CH4和H2组成的混合气体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60%,则混合气体充分燃烧后生成CO2和H2O的质量比是

A.11:

18B.22:

9C.11:

37D.1:

1

25.已知某气体由H2、CO2、CO、CH4中的两种组成,为确定其成分进行了下面的实验:

①将气体通过澄清的石灰水,未出现浑浊现象;②将气体通过灼热的氧化铜,有红色固体生成;③点燃气体,用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住火焰,烧杯壁上有浑浊出现。

那么对该混合气体成分作出的以下推断中,合理的是()

A.可能是H2和CH4B.可能是CO2和CO

C.一定含有CO2D.一定含有CO

二、九年级化学上册实验题

26.如图所示,将滴有酚酞试液的滤纸放入试管中,试管口塞上一团脱脂棉。

(1)用胶头滴管吸取浓氨水,滴在脱脂棉上。

胶头滴管的用途是___。

(2)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

这说明了___。

(3)实验中,往往在试管下放一张白纸,白纸的作用是__。

(4)某学生做此实验时,发现滤纸条上没有变色,而试管中所塞的脱脂棉却变成了红色。

导致这种现象产生的错误操作可能是____。

这一实验还说明,两种试剂中___具有挥发性。

27.下面图示是硫粉、红磷、光亮的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装置:

(1)三个实验有一些共同的特点:

在反应条件方面,三个实验都要_____,在能量变化方面,三个实验都是__________(填“吸热”或“放热”),在反应的基本类型方面,三个反应都是_______反应。

(2)甲中产生_______色的火焰,反应的文字或符号表达式是____________。

(3)乙中产生浓厚的白_______,反应的文字或符号表达式是________。

(4)丙中的反应现象是铁丝剧烈燃烧,_________,生成_____色固体。

(5)三个集气瓶里都放有少量的水,其中甲中水的目的是__________。

三、九年级化学上册推断题

28.A~F为初中化学常见物质,其中只有A、B、C、D、E含有相同的一种元素,A、B组成元素相同,C、D均为白色固体,C难溶于水,只有E为气体且为人体新陈代谢的主要产物之一,它们之间有如图所示的转化和反应关系,(图中“→”表示由某一物质转化为另一物质。

“—”表示相连的两种物质能发生化学反应,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已略去)。

试推断:

(1)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

E___________;

(2)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A-B: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E-C: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A~G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他们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如图所示。

已知A、B组成元素相同,常温下都是无色液体,C、D、E均为单质。

在F中加入稀硫酸,溶液变为蓝色;将G通入澄清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反应条件已略)。

请按要求回答问题。

(1)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

A_______。

(2)写出下列反应的文字(或符号)表达式:

①B→C:

___________;

②C+D→F:

_________;

③C+E→G:

________。

30.如图是我们已学过的常见物质间的转化关系图,其中E能使火星的木条复燃,H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在反应②中,B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均不改变,回答下列问题。

(1)E的名称为_____。

(2)D可能是过氧化氢或_____。

(3)其中属于化合反应的是_____(填序号)。

(4)反应③的实验条件为_____,反应类型为_____。

(5)写出一个符合反应①的文字表达式:

_____。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九年级化学上册选择题

1.B

解析:

B

【解析】

【分析】

先根据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确定该物质中一定含有碳、氢两种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再根据反应前后元素的质量相等,来确定氧元素是否含有。

【详解】

4.4g二氧化碳中碳元素的质量=

=1.2g

3.6g水中氢元素的质量=

=0.4g

1.2g+0.4g=1.6g,与物质的质量相等,故一定不含氧元素。

C、H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

=1∶4,①②⑥正确。

故选B。

【点睛】

在化学反应中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个数不变。

由题意“1.6g某物质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4.4g二氧化碳和3.6g水”,则可计算二氧化碳中碳元素的质量与水中氢元素的质量,用两者之和与物质的质量比较即可判断是否含有氧元素。

2.A

解析:

A

【解析】

试题分析:

物质反应的质量比即为相对分子质量之比。

现M和N的摩尔质量之比为

,那么M与N反应的质量比=22:

18=11:

9,。

根据题意生成4.4gM,那么生成N的质量为11:

9=4.4g:

N,N=3.6g。

依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那么参加反应的Y的质量=4.4g+3.6g-1.6g=6.4g。

故此反应中Y和N的质量之比=6.4g:

3.6g=16:

9.故选A。

考点:

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3.D

解析:

D

【解析】

【分析】

【详解】

设SO42-中硫元素的化合价是x;

X+(-2×4)=-2

X=+6

故选:

D。

【点睛】

本题考查的是化合价的计算,本题需注意到,原子团中各元素的化合价的总和等于原子团的化合价。

4.C

解析:

C

【解析】

【详解】

由题意得,1个氧原子的质量为:

(m-n)kg;

1个硫原子的质量为:

nkg-(m-n)kg×2=(3n-2m)kg,

相对原子质量标准(一个硫原子的质量的

)即

kg,

氧的相对原子质量=

硫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32;

所以,二氧化硫的相对分子质量=32+

×2=

故选:

C。

5.C

解析:

C

【解析】用量筒量取液体时,量筒要放平,读数时视线应与凹液面最低处相平;如果仰视液面,读数比实际偏低,若俯视液面,读数比实际偏大.该学生初次读数时仰视量筒内液体凹液面,读数为amL,实际体积大于amL;倒入部分液体后,俯视凹液面最低处,读数为bmL,其读数会比实际偏大,那么实际体积应小于bmL;则该学生实际加入的液体体积小于(b﹣a)mL,故选C。

【点睛】量筒的使用是中考热点之一,量筒操作错误时会出现“俯大仰小”,即俯视读数,数值比实际体积大,反之,则小.

6.B

解析:

B

【解析】

【详解】

A、硫粉和氧气反应会生成二氧化硫,不会造成压强差,不能验证,不符合题意;

B、铜片的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水中的白磷不能燃烧,薄铜片上的白磷能与氧气接触,温度能达到着火点,水中的白磷不能与氧气接触,红磷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可得出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且温度达到着火点,符合题意;

C、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因为有氧气参加反应,反应后固体质量会明显增大,不能直接用于验证质量守恒定律,不符合题意;

D、检验氧气是否收集满时,应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不能伸入瓶中,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睛】

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时,选用药品和装置应考虑:

①只有质量没有变化的化学变化才能直接用于验证质量守恒;②如果反应物中有气体参加反应,或生成物中有气体生成,应该选用密闭装置。

7.A

解析:

A

【解析】

【详解】

A、把石蕊小干花一半喷水,放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观察小干花颜色的改变,变色的部分是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是紫色的石蕊变色,故选项A正确;

B、一氧化碳难溶于水,不能用水吸收一氧化碳,故选项B不正确;

C、验证氧气是否收集满,要把带火星的木条放到集气瓶口,图中带火星的木条放到集气瓶中,故选项C不正确;

D、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气体会逸散到空气中,应在密闭容器中进行,不能在烧杯中进行,故选项D不正确。

故选:

A。

8.C

解析:

C

【解析】

【分析】

根据表格数据,分别对比A、B、C、D四种物质在密闭容器中的前后质量增或减少的量,应用质量守恒定律,进行判断,B、C反应后质量增加,说明它们是生成物,且生成的质量分别为:

B的生成质量21-10=11g;C的生成质量10-1=9g。

D反应后质量减少,说明是反应物,参加反应的质量25-9=16g,反应物总质量16g小于生成物总质量(11g+9g),所以A为反应物,且参加反应的质量11g+9g-16g=4g。

因此该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关系为:

【详解】

A、根据该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关系,反应中生成B与C的质量比为11:

9,不符合题意;

B、该反应不遵循质量守恒定律,说法不正确,一切化学反应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不符合题意;

C、设反应中反应物A、D的计量数之比为x:

y。

已知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n,D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n,则

因此,反应中A与D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1:

2,符合题意;

D、该反应是

,不属于分解反应,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睛】

本题难度较大,特别是判断反应物与生成物,以及计算反应中A与D的化学计量数之比。

该题较快的解决方法是排除法解答。

9.C

解析:

C

【解析】

【详解】

A、①通入N2一段时间后,点燃酒精灯,a、b中均无明显现象,该实验可以证明氮气不能支持红磷的燃烧;故选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B、实验过程①要先通入N2,是为了排除装置中的空气,防止干扰实验;故选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C、②改通O2片刻,加热一段时间后,熄灭酒精灯,a中红磷不燃烧,b中红磷燃烧,实验过程②的现象证明可燃物燃烧需要足够的氧气,同时温度必须达到着火点;故选项错误,但符合题意;

D、对比①②实验现象可知:

可燃物燃烧需要足够的氧气和达到一定的温度;故选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故选:

C。

10.D

解析:

D

【解析】

A、图示表示向硝酸钾的饱和溶液中加入氯化钠,硝酸钾溶液的质量分数不变。

而硝酸钾的饱和溶液中加入一些氯化钠并完全溶解后,所得溶液中溶液的质量增加了,而溶质硝酸钾的质量不变,所以硝酸钾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将减小。

故错误;

B、首先由于镁比锌活泼,与酸反应速度快,图线的斜率镁应比锌大,即应该陡一点;其次根据化学方程式可知等质量的镁生成是氢气要比锌生成的氢气多,图线的终点应该比锌高。

故错误;

C、电解水时生成的氢气和氧气的质量比是1:

8,不是2:

1。

故错误;

D、盐酸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氯化铁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铁沉淀和氯化钠,生成的氢氧化铁沉淀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所以一开始时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无沉淀生成,当盐酸消耗尽,氯化铁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铁沉淀。

故正确。

11.C

解析:

C

【解析】

【详解】

A、二氧化碳的体积应该从0开始增大,不符合题意;

B、氧化钙的质量应该从0开始增大,不符合题意;

C、反应开始时由于温度未达到碳酸钙的分解温度,杂质的质量分数不变;随着反应进行,碳酸钙分解,固体质量减小,杂质的质量分数增大直至反应停止,杂质质量分数不变,符合题意;

D、反应前碳酸钙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100%=48%,反应后,氧化钙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100%≈28.6%,固体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减小,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2.D

解析:

D

【解析】A、密闭容器中碳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固体的质量逐渐减少,错误;

B、开始容器中有氧气,故气体的质量不能从0开始,错误;

C、密闭容器中碳元素的质量不变,错误;

D、刚开始,容器中有氧气,随着反应的进行氧气的质量减少,当碳反应完后,氧气的质量不变,正确。

故选D。

13.A

解析:

A

【解析】

【详解】

A、图①是红磷在装有空气的密闭容器中燃烧,红磷消耗了氧气,但密闭容器中的氮气质量不变,故选项A正确;

B、图②硝酸铵溶于水时,溶液的温度随时间的增加而降低,故选项B不正确;

C、图③用一定量的双氧水制取氧气,有催化剂的反应完需要的时间短,无催化剂的反应完需要的时间长,生成气体的质量相等,故选项C不正确;

D、图④电解水一段时间后,生成氢气与氧气的体积比是2:

1,而不是质量比,故选项D不正确;

故选:

A。

14.B

解析:

B

【解析】

【详解】

A、实验开始时氧化铜中含有铜元素,不会为0,故不符合题意;

B、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时要先通入一氧化碳会再加热,所以开始通入的一氧化碳没有参与反应,待试管中空气排尽,点燃酒精灯加热,此时一氧化碳和氧化铜反应,参与反应的一氧化碳逐渐增加,待完全反应后一氧化碳的质量不再变化,故符合题意;

C、开始固体氧化铜含有氧元素,完全反应生成铜中无氧元素,所以固体中氧元素的质量不断减少,不会増加,故不符合题意;

D、一氧化碳和氧化铜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碳元责的质量不变,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5.B

解析:

B

【解析】

【详解】

A、由瓶内氧气含量的变化图,反应前氧气的体积分数大于19%,说明蜡烛燃烧前装置内除了含有氧气,还含有其它气体,故选项说法错误。

B、瓶内氧气含量的变化图,当氧气的体积分数达到16%时,蜡烛熄灭,说明氧气的浓度低于一定值时,蜡烛无法燃烧,故选项说法正确。

C、任何化学反应都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密闭容器内的物质的质量总质量不会减少,故选项说法错误。

D、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瓶内不会只剩下二氧化碳,还应有水蒸气、燃烧前瓶内的其它气体,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

B。

16.B

解析:

B

【解析】

【详解】

A、步骤Ⅱ中,A中红磷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红磷不燃烧,无明显现象,B中红磷与氧气接触且温度达到着火点,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正确;

B、步骤Ⅱ中,A中红磷与氧气接触,但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红磷不燃烧,B中红磷与氧气接触且温度达到着火点,红磷燃烧,可得出燃烧需要的条件是温度需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错误;

C、木炭、红磷都是可燃物,步骤Ⅲ中,装置B中红磷换成木炭,不能验证燃烧的另一条件即燃烧需要可燃物,正确;

D、本实验中,能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的实验现象是B中的红磷在通入氮气时不燃烧,通入氧气时燃烧,正确;

故选:

B。

17.C

解析:

C

【解析】

【分析】

一定质量的某纯净物Z与16.0g氧气恰好反应,生成X、Y、W的质量分别为8.8g、5.6g和l0.8g,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参加反应的Z的质量为:

8.8g+5.6g+10.8g-16.0g=9.2g;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的宏观实质:

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原则可得,由于反应物氧气中只含有氧元素,因此,反应生成物中的碳元素和氢元素是反应物Z提供的,由分子微观示意图可得,生成物为CO2、CO、H2O,其中水中的氢元素质量为:

10.8g×

×100%=1.2g,二氧化碳中碳元素质量为:

8.8g×

×100%=2.4g,一氧化碳中碳元素质量为:

5.6g×

×100%=2.4g,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质量不变原则可知,反应物Z中含有1.2g氢元素,2.4g+2.4g碳元素,由于参加反应的Z的质量9.2g大于氢元素和碳元素的质量和,因此,反应物Z中一定含有氧元素,其质量为:

9.2g-1.2g-2.4g-2.4g=3.2g,反应物Z中碳元素、氢元素、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4.8g:

1.2g:

3.2g=12:

3:

8,假设Z的化学式为CmHnOp,则12m:

n:

16p=12:

3:

8,m:

n:

p=2:

6:

1,因此Z的化学式为C2H6O;该反应中参加反应的Z的质量为9.2g,氧气16.0g,其中氧气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16ⅹ2=32,从表中可得,Z的相对分子质量为46,假设氧气前的化学计量系数为x,Z前的化学计量系数为y,根据反应物的相对分子质量总量比=反应物的实际质量比可得,

=

,y:

x=2:

5,由此思路进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