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部编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知识点汇总.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309678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89.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部编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知识点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语文部编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知识点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语文部编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知识点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语文部编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知识点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语文部编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知识点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部编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知识点汇总.docx

《语文部编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知识点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部编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知识点汇总.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文部编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知识点汇总.docx

语文部编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知识点汇总

【语文】部编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知识点汇总

一、语文阅读理解专项训练以及模拟试题

1.课外阅读。

妈妈的手(节选)

   从我有记忆开始,母亲的一双手就是粗糙多骨的。

她整日地忙碌,从厨房忙到稻田,从父亲的一日三餐照顾到长工的“接力”。

一双放大的小脚没有停过。

手上满是裂痕,西风起了,裂痕张开红红的小嘴。

那时哪来像现在主妇们用的“萨拉脱、新奇洗洁精”等等的中性去污剂,洗刷厨房用的是强烈的碱水,母亲在碱水里搓抹布,有时疼得皱下眉,却从不停止工作。

洗刷完毕,喂完了猪,这才用木盆子打一盆滚烫的水,把双手浸在里面,浸好久好久,脸上挂着满足的笑,这就是她最大的享受。

泡够了,拿起来,拉起青布围裙擦干。

抹的可没有像现在这样讲究的化妆水、保养霜,她抹的是她认为最好的滋润膏——鸡油。

   然后坐在吱吱咯咯的竹椅里,就着菜油灯,眯起近视眼,看她的《花名宝卷》。

这是她一天里最悠闲的时刻。

微弱而摇晃的菜油灯,黄黄的纸片上细细麻麻的小字,就她来说实在是非常吃力,我有时问她:

“妈,你为什么不点洋油灯呢?

”她摇摇头说:

“太贵了。

”我又说:

“那你为什么不去爸爸书房里照着明亮的洋油灯看书呢?

”她更摇摇头说:

“你爸爸和朋友们作诗谈学问。

我只是看小书消遣,怎么好去打搅他们。

   她永远把最好的享受让给爸爸,给他安排最清净舒适的环境,自己在背地里忙个没完,从未听她发出一声怨言。

有时,她真太累了,坐在板凳上,捶几下胳膊与双腿,然后叹口气对我说:

“小春,别尽在我跟前绕来绕去,快去读书吧。

时间过得太快,你看妈一下子就已经老了,老得太快,想读点书已经来不及了。

   我就真的走开了,回到自己的书房里,照样看我的《红楼梦》《黛玉笔记》。

老师不逼,绝不背《论语》《孟子》。

我又何曾想到母亲勉励我的一番苦心,更何曾想到留在母亲身边,给她捶捶酸痛的手臂?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忙碌——________    满足——________

讲究——________     悠闲——________

(2)说说画线句子的妙处。

(3)短文通过记叙母亲________,流露出作者________之情。

(4)作者从小就受到《论语》《孟子》《红楼梦》等文学作品的熏陶,积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你也一定阅读了大量的中外文学名著,请选择你熟悉的任意一部,结合作品内容或你的感悟,补全下联。

上联:

读《论语》,不耻下问

下联:

________

【答案】

(1)劳碌;满意;讲求;悠然

(2)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用张开红红的小嘴形象地写出裂痕的形状和开裂的程度。

(3)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琐事;对母亲深切的怀念

(4)【示例】品《孟子》,虚怀若谷

【解析】【分析】

(1)本题主要考查对近义词的辨析能力。

近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解答本题,要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写出所给词语的近义词。

答案合理即可,不唯一。

(2)把“手上的裂痕”比作“张开红红的小嘴”形象地写出裂痕的形状和开裂的程度。

(3)考查概括中心思想。

“中心思想”是对一篇文章的内容和思想做出的确切、扼要的说明,简单说就是作者的写作目的或者作者要告诉人们什么。

(4)对联就是对偶句,由上下两对句组成。

字数相等,节奏一致。

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不多不少。

上、下联内部的语音节奏要一致,如:

“读”可以对“品”;“《论语》”可以对“《孟子》”。

“不耻下问”可以对“虚怀若谷”。

故答案为:

(1)劳碌、满意、讲求、悠然;

(2)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用张开红红的小嘴形象地写出裂痕的形状和开裂的程度。

(3)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琐事、对母亲深切的怀念;

(4)【示例】品《孟子》,虚怀若谷

【点评】

(1)主要测试学生对近义词的理解,理解了词义,写出近义词就容易了。

平时注意多积累,增加词汇量。

(2)考查学生对比喻修辞手法的掌握。

要注意本体和喻体特点的一致性。

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3)此题考查对课文内容及中心思想的能力。

(4)了解对联的特点,在日常生活中注意积累,丰富知识。

2.阅读并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简称为冬季奥运会,冬奥会。

主要由全世界地区举行,是世界规模最大的冬季综合性运动会,由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主办。

第一届冬奥会于I924年在法国夏慕尼举办,当时有16个国家和地区的294名运动员参加4个项目的角逐。

1986年,国际奥委会全会决定将冬季奥运会和夏季奥运会从1994年起分开,每两年间隔举行,因此1992年冬季奥运会是最后一届与夏季奥运会同年举行的冬奥会。

到2009年1月为止,现代冬奥会的项目包括14种项目:

高山滑雪、自由式滑雪、跳台滑雪、越野滑雪、滑板滑雪、北欧两项、现代冬季两项(滑雪+射击)、雪橇、雪车、速度滑冰、短跑道速度滑冰、花样滑冰,冰壶、冰球。

材料二:

材料三:

北京冬奥会会徽以汉字“冬”为灵感来源,运用中国书法的艺术形态,将厚重的东方文化底蕴与国际化的现代风格融为一体,呈现出新时代的中国新形象、新梦想,传递出新时代中国为办好北京冬奥会,圆冬奥之梦,实现“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目标,圆体育强国之梦,推动世界冰雪运动发展,为国际奥林匹克运动做出新贡献的不懈努力和美好追求。

2019年9月17日晚7时25分,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精彩亮相,冰,象征纯洁、坚强,是冬奥会的特点。

墩墩,意喻敦厚、健康、活泼、可爱,契合熊猫的整体形象,也象征着鼓舞人心的奥林匹克精神。

(1)请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用“正确”“错误”表示。

①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是世界规模最大的冬季综合性运动会。

②1994年起,冬奥会与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每两年举行一次。

③现代冬奥会的项目包括14种,分为冰上项目和雪上项目两大类。

(2)从材料二中得知,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将于________年在________举行。

这届冬奥会是在2个城市共同举办,另一个城市是________。

(3)阅读材料二、三,我知道了冬奥会吉祥物叫做“冰墩墩”,是以________为原型进行设计创作的,象征着运动员________的身体、顽强的意志和鼓舞人心的奥林匹克精神。

冬奥会会徽的名称是“________”。

(4)按要求写一写。

①作为一名非冬奥会举办城市的小学生,你会做点什么呢?

(至少1点)

②作为一名冬奥会举办城市的普通市民,为缓解交通压力,你会建议大家怎样做。

(至少1点)

【答案】

(1)正确;错误;正确

(2)2022;北京;张家口

(3)熊猫;健康(强壮);冬梦

(4)略

【解析】【分析】

(1)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2)、(3)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材料二、三整体感知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4)谈自己的看法时能结合文意或生活实际谈看法,言之有理,没有语病。

故答案为:

(1)正确;错误;正确

(2)2022、北京、张家口

(3)熊猫、健康(强壮)、冬梦

(4)略

【点评】

(1)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2)、(3)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4)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文本内容和个人的认识,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3.现代文阅读。

做一只美丽的蝴蝶

   ①有一个小男孩,相貌丑陋,说话口吃,而且因为疾病导致左脸偏瘫,嘴角畸形,左耳失聪,讲话和微笑时嘴角歪向一边。

   ②为了矫正口吃,这个孩子模仿古代一位有名的演说家,嘴里含着小石子讲话。

看着嘴巴和舌头被石子磨烂的儿子,母亲心疼地抱着他流着眼泪说:

“不要练了妈妈一辈子陪着你”懂事的他替妈妈擦着眼泪说:

“妈妈,每一只蝴蝶都是冲破束缚它的茧。

才变成的。

我要做一只美丽的蝴蝶。

”最终,他以坚强的毅力战胜了口吃,能流利地讲话了。

   ③在努力矫正口吃的同时,他还把精力投入到学习之中。

为了获取知识,他默默地承受着别人嘲笑的话语和讥讽的目光,全身心地沉浸在书本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①如饥似渴地学习知识,源源不断地汲取力量。

在学习上困难时,他从不退缩,总是对自己说“我要做一只美丽的谢牌”通过发奋学习,他顺利中学的学业,不仅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还赢得了人们的②敬重。

   ④1993年10月参加全国总理大选时,他的成长经历打动了无数选民,他的竞选口号“我要带领国家和人民成为一只美和的地,一经提出,就深入人心,得到了大多数人的支持,人们纷纷把选票投给了他,使他以高票当选为总理。

   ⑤他就是加拿大第一位连任两届的总理让·克雷蒂安,人们亲切地称他为“蝴蝶总理”。

(1)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①如饥似渴:

________   ②敬重:

________

(2)第③自然段中“在努力矫正口吃的同时,他还把精力投入到学习之中。

”在文中的作用是(   )。

①点明中心       ②总领全文     ③承上启下     ④首尾呼应

(3)请你根据文意写出“每一只蝴蝶都是冲破束缚它的茧.才变成的”这一句中

“茧.”指的是:

________

(4)从哪里看出让·克雷蒂安真做了一只美丽的蝴蝶?

(5)从让·克雷蒂安的故事中,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案】

(1)形容要求很迫切,好像饿了急着要吃饭,渴了急着要喝水一样。

;恭敬尊重。

(2)③

(3)是指束缚我们自身发展的各种阻碍,有散漫、懒惰、贪玩等等习性

(4)为了矫正自己的口吃,这孩子模仿古代一位有名的演说家,嘴里含着小石子讲话。

后来,他能流利地讲话了.因为他的勤奋和善良,他中学毕业时,不仅取得了优异成绩,还获得了良好的人缘,1993年10月,他参加全国总理大选.使他以高票当选为总理,并在1997年再次获胜,连任总理。

(5)坚强,不向命运低头、有毅力(从生活学习两方面答)从生活学习、发奋学习。

【解析】【分析】

(1)词语理解的考查。

要结合语境,正确理解词义。

(2)解答此类题,一般要结合着具体语境,从内容、结构等角度分析作答。

(3)这道题考查的是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思,解答时要联系文章上下文及主旨来思考。

(4)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快速浏览短文内容,锁定(相关信息)所填的范围,再按要求找到答案。

(5)本题考查评价分析人物性格。

故答案为:

(1)①如饥似渴:

形容要求很迫切,好像饿了急着要吃饭,渴了急着要喝水一样。

②敬重:

恭敬尊重。

(2)③(3)是指束缚我们自身发展的各种阻碍,有散漫、懒惰、贪玩等等习性

(4)为了矫正自己的口吃,这孩子模仿古代一位有名的演说家,嘴里含着小石子讲话。

后来,他能流利地讲话了.因为他的勤奋和善良,他中学毕业时,不仅取得了优异成绩,还获得了良好的人缘,1993年10月,他参加全国总理大选.使他以高票当选为总理,并在1997年再次获胜,连任总理。

(5)坚强,不向命运低头、有毅力(从生活学习两方面答)从生活学习、发奋学习。

【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可结合语境或查词典理解词义。

(2)本题考查文段在文中的作用。

(3)这种词语的意思是语境临时赋予的,具有特殊的表情达意的作用。

注意,做这样的题必须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解释,不能借助字典等工具书照抄照搬下来。

(4)此题考查在理解短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5)评价人物性格要应做到通观全文根据文中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言行举止具体分析其中蕴涵的精神或品质。

4.阅读下列内容,回答问题。

(二)引路人

   雨淅渐沥沥地下个不停。

在密密的雨中,街上行人稀少。

我不禁加快了脚步向前走去。

我只顾低头赶路,突然把身旁的一个行人撞了一下,我连忙抬起头来,只见他踉跄了一下,迅速扶住了路旁的墙壁,才没有倒下去。

   “对不起,对不起!

”我连声道撒。

   “噢,噢,不要紧。

   哎呀!

这时我才发现他竟是一位双目失明的人,我心里感到一阵不安,忙说:

“大伯,我扶你回去吧!

”说着,就伸手搀扶着他。

   “太谢谢你了,小姑娘。

”他很感动地说。

我们一起向前走去。

   突然。

我被什么东西绊了一下,差点儿摔倒。

我低头一看,是一块下水道水泥板,就不满地嚷着说:

“谁把水泥板拿开了,也不放回原处,真缺德!

”但一想到身旁的盲人,忙提醒说:

“大伯,你走这边,小心绊倒。

”他刚走了一步,随即又停了下来,挣开被我搀扶的手,把手中的拐杖放在一边,蹲下去一边摸索着,一边说:

“还会有人经过这里,说不定

会绊倒的。

”不一会儿,他摸到了那块水泥板,又摸到了下水道,小心翼翼地搬过去把它盖好。

然后,慢慢地站起来,伸手到衣袋里去摸手绢。

   这时,我的心灵受到了猛烈的一震,赶紧拿出自己的手绢,放在他那双沾满泥水的手中。

他说了些什么,我一句也没有听清。

我感觉到自己的眼睛湿润了。

我仿佛看见他那模糊的眼睛在闪光。

是的,我看见了他那颗火热透明的心,一颗时时能够想到别人的心。

   雨仍在下着。

雨中,我搀扶着他,继续向前走着,走着……在通往他家的这条路上我是他的引路人;而在学习做人的人生道路上,他——一个双目失明的人,却是我很好的引路人。

(1)照样子,写词语。

小心翼翼(ABCC式):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2)文中事件的起因是“我”撞到了________,后来“我”发现他是一位双目失明的人,于是“我”决定________。

(3)当发现水泥板被拿开后,“我”和“他”的做法分别是什么?

(4)题目“引路人”一是指________,二是指________。

(5)文中的“他”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答案】

(1)文质彬彬;得意扬扬;仪表堂堂

(2)身旁的一个行人;扶他回去

(3)“我”不满地嚷着,并提醒大伯走一边|他”:

把水泥板盖到了下水道上。

(4)“我”是他回家路上的引路人;他是“我”学习做人的人生道路上的引路人

(5)文中的“他”给我留下的印象是热心、为他人着想。

【解析】【分析】

(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变换形式的叠词的积累和运用情况。

此题从给出的词语“小心翼翼”来看,是ABCC式结构,即第三个和第四个字是一样的。

(2)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快速浏览短文内容,锁定(相关信息)所填的范围,再按要求找到答案。

(3)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短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4)理解文题(尤其是文学作品的题目)一定要着眼于全篇,对一些含有比喻、象征性意味的题目,要透过字面把握它内在的含义。

(5)评价人物形象要应做到通观全文根据文中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言行举止具体分析其中蕴涵的精神或品质。

故答案为:

(1)文质彬彬、得意扬扬、仪表堂堂

(2)身旁的一个行人、扶他回去

(3)“我”不满地嚷着,并提醒大伯走一边|他”:

把水泥板盖到了下水道上。

(4)“我”是他回家路上的引路人;他是“我”学习做人的人生道路上的引路人

(5)文中的“他”给我留下的印象是热心、为他人着想。

【点评】

(1)分析要仿写的词语,从中找出规律,找出规律,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学会积累好词好句,为写作奠定基础。

(2)此题考查在理解短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3)此题考查在理解短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4)此题主要考查对文题的理解能力。

(5)本题考查评价分析人物形象。

5.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瓶子里的爱

   ①那一年,我在一个极偏远的小村当代课老师,那时的生活条件比差,由于远离城市,人们的现念也很落后,许多人家的孩子都早早下地干活了,就算想让孩子上学也供不起,虽然学并不多。

   ②在我的班上,有个叫谢小强的学生,十二岁,家里极穷,母亲长年卧病,早些年吃药看病的,欠了不少外债,使得本来就不富的家更是雪上加霜。

可是他母亲的病却一点也没见好。

虽然贫困至此,他们却极力让孩子上学,在这一点上,谢小强的父母比村里许多人都强,而小强也很努力,成绩虽不是最好的,但也属于上等。

   ③那年春天,谢小强的妈妈病情加重,由于再无钱看病买药,小强的爸爸便开始四处收集民间的土方偏方,也不管有没有效果,弄到了就让小强妈妈服下去他们只能把希望寄托在这些偏方上了,而小强妈妈的病还是继续恶化,这让小强和他爸爸都非常着急和恐慌。

   ④有一天傍晚,我去村外的野甸子上散步,忽然看见小强拿着一辆四股义在挖地。

我感到奇怪,便过去问:

“小强,你在挖什么呢?

   ⑤他说:

“老师,我爸从前村找到一个偏方,说是有一个和我妈得一样病的人就是吃这偏方治好的。

可是个偏方要一百条黑蚯蚓做药引子,我挖蚯蚓呢!

   ⑥野甸上蚯蚓极多,可黑色的却是极少。

那个傍晚,小强费了好大的劲也只挖到两条,他却兴奋地说:

“没事,我天天来挖,有一两个月怎么也凑够一百条了!

”他充满希望的神情让我动容。

   ⑦从那以后,小强果然一有时间就去甸子上挖蚯蚓,(不管中午还是晚上,不管刮风还是下雨),只是,这种黑蚯蚓实在是太少了,有时一连好几天也找不到一条。

可是他一点儿也不沮丧,相信总有一天,一百条蚯蚓会挖够的。

   ⑧我曾去过一次谢小强的家。

那天他妈妈的精神状态很好,斜倚在炕上和我说了许多话。

我发现她说话和普通的农村妇女不一样,一问才知,她居然是高中毕业的!

难怪她那样积极支持小强上学。

后来,她指着窗台上一个大大的敞口玻璃瓶子,对我说:

“小强挖回来的蚯蚓都养在那里呢!

   ⑨我过去看,瓶子里装了大半瓶,有一些蚯蚓在里面翻动。

我真的怀疑这个偏方是否真能对她的病有疗效,她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说:

“我知道这些偏方都是没用的,她们找来了我就吃,给孩子一个希望呗!

   ⑩转眼三个月过去了,小强仍没能凑够一百条黑蚯蚓,他对我说:

“我总觉得应该够了,可一查总是差上许多,我再加把劲儿,很快就够了,那时妈妈的病就能好了!

   ⑪我没有告诉小强早就想告诉他的办法【A】,那就是把蚯蚓弄断,慢慢的一条就会变成两条。

   ⑫可是,小强的妈妈终究没能等到他凑够一百条黑蚯蚓,在那个秋天,她还是走了。

小强哭得天昏地暗,一边哭一边说:

“都怪我,都怪我!

我要早挖够了一百条黑蚯蚓,我妈就不会死了!

   ⑬从那以后,小强变得沉默起来,每天都生活在深深的自责之中。

   ⑭第二年的春天,当草木都发芽的时候,小强有一天忽然让我去他家。

在他家的后园中,他用四股叉挖了几下,竟有许多黑蚯蚓在泥土间钻来爬去,何止百条?

   ⑮小强说:

“其实,去年我抓到的那些黑蚯蚓早就超过了一百条,我妈总是偷偷地拿出几条扔到后园里,所以我总是凑不够。

我爸后来告诉我,我妈说她的病是治不好的,让我每天出去挖蚯蚓,就是想让我心里有希望……”

   ⑯他没有哭,我知道,这个孩于在母亲对他深深的爱中,已经变得坚强了,他给我看那个曾经装蚯蚓的瓶子,是的,就是这个瓶子,装满了儿子的       ,装满了母亲的      ,那就是这世间最美丽的爱啊!

有过这份爱,就算生死相隔,就算际遇再艰难,也足以温暖我们的一生啊!

 (有删改)

(1)通读全文,想一想,“瓶子里的爱”指的是什么?

请在最后一段的画横线处填上合适的内容。

就是这个瓶子,装满了儿子的________,装满了母亲的________。

(2)联系上下文及画线的句子【A】,说说为什么“我”不告诉小强办法呢。

(3)有人说,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删除掉括号里的部分后,情节没有影响,文章也通顺,你的看法呢?

(4)文末提到“有过这份爱,就算生死相隔,就算际遇再艰难,也足以温暖我们的一生啊”,结合文章并联系生活,说说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答案】

(1)希望;牵念(意思相近即可,填“爱”不可)

(2)因为“我”想起了小强母亲的话,他母亲之所以让小强去挖黑蚯蚓就是为了让小强心中存有希望,如果早早地凑齐一百条黑蚯蚓,她照样离世,小强可能会失去生活的希望,那就辜负了小强母亲的期望。

(3)我认为不能删除,加点部分“不管中午还是晚上,不管刮风还是下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谢小强不分日夜、风雨无阻地为母亲挖黑蚯蚓的情形,更能体现小强心中充满希望和对母亲的关爱。

同时照应了前文的“一有时间”。

(4)“这份爱”指的是“希望”和“挂念”,是家人间互相理解、关怀,相濡以沫,共渡难关,文中的小强理解了母亲的这份爱,变得坚强,并将在“爱”的相伴下成长。

在我们身边,也有亲人在默默支持我们,也有亲人为我们牵念,我们理解了这份爱,也能变得坚强,也能克服生活中许许多多的困难。

(结合文章写出对这份爱的理解,并联系生活)

【解析】【分析】

(1)细读文本可知,小强为了给母亲治病,会去挖一种黑色的蚯蚓,母亲就会放在一个普通的瓶子里,小强希望母亲可以好起来,这个瓶子就是治好母亲病的希望。

为了儿子心中能一直有希望,母亲会从瓶子里拿出几条蚯蚓扔到后面的园子里,这种行为表现了母亲对小强的牵挂与惦念。

据此作答即可。

(2)细读文本,根据第九段的记叙可知,小强的母亲也知道吃这种黑色的蚯蚓没有用,但为了给孩子希望,她并没有告诉小强真相。

我想到小强母亲的话,所以就没有告诉小强真相。

如果自己说了,就会对不起小强妈妈的一片苦心。

(3)“不管中午还是晚上”是说小强能够抓紧时间,不分昼夜找蚯蚓;“不管刮风还是下雨”是说小强不受天气的限制,一心一意为母亲找蚯蚓,希望母亲吃了这些蚯蚓以后可以好起来。

从结构上来看,与上文的“从那以后,小强果然一有时间就去甸子上挖蚯蚓”照应。

(4)细读文本,联系主旨可知,小强的为母亲找黑色的蚯蚓,是出于对母亲的爱。

母亲不告诉小强真相,是想要孩子能保有希望。

家人之间的互相关爱与理解,可以战胜生活中的一切困难。

联系自身实际,写出自己对亲情的理解,表现出这份爱对自己的帮助。

故答案为:

⑴希望;牵念(意思相近即可,填“爱”不可);

⑵因为“我”想起了小强母亲的话,他母亲之所以让小强去挖黑蚯蚓就是为了让小强心中存有希望,如果早早地凑齐一百条黑蚯蚓,她照样离世,小强可能会失去生活的希望,那就辜负了小强母亲的期望;

⑶我认为不能删除,加点部分“不管中午还是晚上,不管刮风还是下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谢小强不分日夜、风雨无阻地为母亲挖黑蚯蚓的情形,更能体现小强心中充满希望和对母亲的关爱。

同时照应了前文的“一有时间”;

⑷“这份爱”指的是“希望”和“挂念”,是家人间互相理解、关怀,相濡以沫,共渡难关,文中的小强理解了母亲的这份爱,变得坚强,并将在“爱”的相伴下成长。

在我们身边,也有亲人在默默支持我们,也有亲人为我们牵念,我们理解了这份爱,也能变得坚强,也能克服生活中许许多多的困难。

(结合文章写出对这份爱的理解,并联系生活)。

【点评】⑴本题考查的是故事情节概括。

一类是概括事件:

找准主要人物,主要事件。

按照“他(她)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的模式进行概括。

第二类概括部分情节概括故事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或概括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解题思路:

先划分出情节的各个阶段,再进行概括,筛选出文中的关键词语或自己概括来填空;

⑵本题考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

解答此题要在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理清思路,根据已给出的事件,找到相应的段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⑶本题考查情节安排的用意。

解答此题关键要看事物出现前文章写了什么,事物出现后故事情节有了什么变化。

然后根据理解,揣摩作者写作的意图,把切题的答案拟写出来;

⑷本题主要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赏析句子,我们应该从修辞、语言、表现手法、思想感情等方面去考虑。

看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方法,写出了什么内容,表现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有怎样的深刻含义,语言上有怎样的特点。

6.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十七岁的单车

金晓磊

   此刻,我站在27岁的时间窗口,眺望17岁那年那辆锈迹斑斑的单车,无端地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