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4729大学语文考试重点整理.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309068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58.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考4729大学语文考试重点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自考4729大学语文考试重点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自考4729大学语文考试重点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自考4729大学语文考试重点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自考4729大学语文考试重点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考4729大学语文考试重点整理.docx

《自考4729大学语文考试重点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考4729大学语文考试重点整理.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自考4729大学语文考试重点整理.docx

自考4729大学语文考试重点整理

寡人之于国也

1、孟子学派:

儒家学派(政治核心:

仁政,反对暴政及兼并战争)

2、主张:

1)倡导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2)施仁政行王道;3)反对暴政及兼并战争;

4)提倡发展农业林渔业;5)重视教育。

三、扫除字词句段的理解障碍(通译)

四、语言知识解释:

焉:

于是、凶:

灾荒、加:

更、或:

有人、直:

仅,只、是:

这,此、走:

逃跑、胜:

尽、谨:

谨慎,认真、申:

重复,一再、黎民:

老百姓、检:

约束,制止、发:

开仓放粮以赈救饥民、斯:

这样

五、《寡人之于国也》阅读

1、中心旨意:

阐述民本的王道理想

2、论说的线索:

民何以才能够加多

3、文章的结构层次:

提出疑问(“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分析原因(“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比喻:

“五十步笑百步”梁惠王自以为对国家尽心了,实际上跟其他君王本质一样喜好战争,百姓自然不会增多。

解决措施(“斯天下之民至焉”)

(排比:

重视发展农林渔业;发展教育;施行仁政——增强雄辩气势)

4、重点分析三段:

1)“不违农时”一段中要点:

“王道之始“的标志:

养生丧死无憾治国思想:

民本思想修辞手法:

排比

论证方法:

归纳论证;演绎论证

2)“五亩之宅”一段中要点:

中心句: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治国思想:

民本思想修辞手法:

排比

层次:

A、发展桑蚕(解决穿衣问题)B、发展家禽养殖(解决吃肉问题)

C、发展农业(解决粮食问题)D、发展教育(重视教育)

3)“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一段中要点: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修辞:

对比。

作用:

反映统治阶级腐化奢靡的生活和下层百姓生灵涂炭的阶级对立现象。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的修辞:

比喻。

揭露统治阶级把“涂有饿殍”归罪于年成不好的错误观点。

本段的道理:

劝告梁惠王端正态度、实行王道,不要把暴政恶果转嫁到年成不好。

六、写作特色:

抑扬兼施、循序善诱的说理方法。

(先易后难,层层推进)

要点:

1本文的主题思想:

孟子的王道理想和实行王道的根本措施,体现以民为本、实行王道的治国思想。

2提出“民贵君轻”观点的是战国时孟子

3《寡人之于国也》论说线索:

民何以才能够加多

 

秋水

一、切入:

举出众所周知的寓言故事引申的成语:

二、知人论世:

庄子时代:

战国时宋国人学派:

道家学派。

与老子并称为“老庄”

主张:

顺应自然,提倡无为而无不为。

承认事物相对性,否认事物存在差别反对战争、揭露统治阶级的残暴和虚伪

4、《庄子》共33篇、内7外15杂11。

多采用寓言形式,富有浪漫色彩。

三、扫除字词句段的障碍(通译)四、语言知识:

字词句段

五、《秋水》阅读

(一)整体感知

1、中心论点及其意义:

宇宙无限,人的认识有限。

人的认识受时间、空间和后天教育限制。

意义:

启示人们不能囿于个人有限的见闻而自我满足,应该不断学习,不断开阔视野,不断前进。

2、本文运用的论证发:

例证法;类比法;对比法

3、本文运用的修辞手法:

比喻、排比、对偶、反问

4、全文以寓言形式说理。

(二)分析文本重点段落

1、秋水时至----望洋向若而叹描述两种景象及其关系:

秋水与海水两种景象。

对比关系。

两种景象暗示的哲学道理:

宇宙无限,人的认识有限。

说理的特点:

寓言说理,把抽象的哲理化为具体的形象,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2、“北海若曰——束于教也”

主旨:

人的认识要受到各方面的制约,所以人的认识是有限的。

三层次:

A、井蛙受到空间的限制(有时会挖苦他人说是“井底之蛙”是和意思,如你在深圳知道北京的正宗北京烤鸭店的具体位置吗)

B、夏虫受到时间的限制(冬天夏虫在冬眠,非活动时期

C、人受到后天教育的限制(人非天才

本段运用的修辞手法:

比喻——化抽象为具体,说理形象;排比——层次清晰有气势。

本段论证的方法:

比较中的类比

3、“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不似毫末之在马体乎”

主旨:

宇宙无限,人的生存空间有限,所以人的认识有限。

运用的三种论证方法:

对比法:

大与小、无限与有限来彰显主旨。

例证法:

对宇宙无限,人的生存空间来说,“四海之在天地、中国之在海内、人卒九州”是例证法

类比法:

对宇宙无限,人的认识有限来说“壘空之在大泽乎、不似稊米之在大仓、毫末之在于马体”是类比法

运用的两种修辞手法:

A、排比:

三个问句

B、层递:

从“天地”到“四海”再到“中国”再到“万物”再到“人”

4“五帝之所连——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议论的大意:

庄子认为儒家学说认识有限,伯夷仲尼的博学之名完全是自夸。

其根据:

宇宙无限,人的认识是有限的。

论证法:

例证法(如陈水扁贪污受贿这个观点:

举例证明,邱毅爆料海外账户若干存款)

修辞手法:

排比、对偶、反问。

六、本文引申的成语:

望洋兴叹、井底之蛙

要点:

1、《秋水》中,庄子“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依据的道理:

宇宙无限、人的认识有限的观念。

2、《秋水》全文贯穿对比论证方法。

3、《秋水》通篇以寓言形式说理。

 

五代史伶官传序

一、切入:

画荻教子二、了解作者欧阳修:

号醉翁,自称六一居士。

学派:

唐宋八大家之一。

(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洵、苏轼、苏辙(苏洵是苏轼和苏辙的父亲,苏轼是苏辙的哥哥。

苏轼,苏洵,苏辙三人称为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主张:

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反对追求形式的靡丽文风,主张文章“明道、致用、事信、言文”。

三、扫除字词句段障碍四、语言知识:

见P201、解释2、文言句式

五、阅读分析文本

(一)整体感知

1、记住:

《五代史伶官传序》文体是史论

2、本文中心论点:

国家盛衰兴亡关键在人事。

(开篇提出论点: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3、本文用的论证方法:

对比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演绎论证、归纳论证)。

4、本文的论据:

事实论据与理论论据相结合

(二)分析文本重点段落

1、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中心论点:

国家盛衰兴亡取决于人事。

论证方法:

对比论证、例证法

论据:

庄宗先盛后衰的历史事实。

三组反义词:

盛与衰、天命与人事、得与失

2、“方其系燕父子以组——而皆自于人欤”(事实论据)

本段中心论点:

国家的兴衰,事业的成败,取决于人事。

本段论据:

历史事实论据(前半是国家兴旺事业成功的历史事实,后半是国家衰亡事业失败的历史事实。

突出论点的手法:

强烈的对比。

首先是历史事实的兴与衰、成与败的对比,借理论就在事实的鲜明对比中;

其次是“得之难而失之易”于“成败之迹皆自于人”的对比和盘托出论点。

3、《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岂独伶人也哉!

(理论论据)

体现主要观点的两句: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身论据:

理论论据和事实论据

突出论点的方法:

对比。

满与谦;忧劳与逸豫;

方其盛、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与及其衰、数十伶人、身死国灭的对比;

祸患与忽微、智勇与所溺间包含大与小、得与失的对比。

六、写作特点:

1、欲抑先扬先赞扬庄宗成功时的意气之“壮”,再叹失败时形势之“衰”,通过盛衰、兴亡、得失、成败的历史悲剧的根本原因,使论点更有说服力。

2、论据典型有力3、文风雄健而有气势,行文跌宕顿挫

六、记住以下名言:

满招损,谦得益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要点:

1、《五代史伶官传序》开头就提出中心论点(旨意):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天命与人事是反义词)

2、《五代史伶官传序》从整体而言运用的主要论证方法:

归纳法

3、欧阳修的文学主张:

明道、致用、事信、言文

 

论毅力

1谈谈个人遇到挫折及如何对待的。

梁启超戊戌变法:

103天失败《论毅力》在百日维新失败后写成。

三、扫除字词句段障碍解释:

见P24

文言句式:

盘根错节之既经。

(宾语前置:

已经经过了像盘根错节般的繁难境况)

故所就不彼若也。

(宾语前置:

所以自己的成就不如别人)

四、《论毅力》的阅读分析

(一)整体感知中心论点:

开篇提出“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贯穿全文的表现方法:

对比法

(二)分析文本重点段落

第一段中心论点:

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

论证方法:

对比论证

纵横捭阖、大开大合特点:

“天下”即横观一切,“古今”即是纵观一切,“成败之林“囊括一切成败现象,

“茫然不一途”包罗一切不同情况,这些都是开,最后有设问“要其何以成,何以败?

”合为“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

2、“其在志力薄弱之士——未有能善于其终者也。

”论证方法:

层递性比较法

五种人的五种结果:

志力薄弱者,一挫而退;志力次弱者,再挫而退;志力稍强者,三四挫而退;志力更稍强者,五六挫而退;志力至强者,方有“善于其终”的可能。

五种人中突出“志力至强者”,因为非志力至强者全都失败了,中心论点为“只有具备至强的毅力,方能取得事业的成功”。

3、“更譬诸操舟——故彼岸终不可达也”

三个层次:

1)行舟中风潮有顺有逆;2)毅力至强者可以透过逆境而入顺境;

3)凡毅力达不到至强者都不能达到彼岸。

三个层次构成层递关系,说明:

凡毅力达不到至强这都不能取得事业的成功,或者反过来说,只有毅力至强的人,才能取得事业的成功。

“彼”和“我”构成的关系:

正反对比关系。

说明:

有毅力者成,无毅力者败。

4、孔子曰:

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成败之数,视此而已。

论点:

只有具有坚忍不拔的毅力的人,才能取得事业的成功。

论证方法:

比较中的类比法即比喻论证法、

孔子的两个比喻说明:

做事要具有坚忍不拔的精神和持之以恒的毅力。

孟子的比喻说明:

只有坚持到底,毅力至强,方能取得事业的成功。

要点:

1、《论毅力》的中心旨意:

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

2、《论毅力》全文的表现方法:

对比

3、《论毅力》主要才用的修辞手法:

层递

 

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一、演说特点:

1、精炼2、观点明确3、条理清晰4、情理并重5、具有号召力与感染力

二、蔡元培北大建校:

1898年蔡元培:

1917年任北大校长主张:

学术自由,兼容并包

蔡元培是第一位提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皆近日之教育所不可偏废”的教育思想家,主张五育并举,这是蔡元培教育思想的一个显著特点。

三、解读文本

一)明确演说的三大教育思想:

1、抱定宗旨(研究高深学问)

2砥砺德行(原因:

风俗日偷,道德沦丧)

3敬爱师友(以诚相待、敬礼有加、同学间互相亲爱)

二)今日要做的二事:

一是“改良讲义”;二是“添购书籍”

三)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

1、大学不同于中小学,学习贵在自己探索,老师只是引导指导作用,要坚持精神独立、学术自由的理念。

2、做学问是为国家、民族的进步发展,而不是升官发财。

要勇于探索真理,为社会服务。

四)“若途志在做官发财——岂非与求学初衷大相背驰乎?

“宗旨”:

研究高深学问批评现象:

混文凭、“活动于社会”、以图做官发财修辞手法:

反诘

五)故必有卓绝之士——更何足以感人。

“重任”:

以身作则,力矫颓俗批评不良之风: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同乎流俗,合乎污世。

论证方法:

对比论证

四、本文说理的特点1、说理简单明白,情理并重

2、善于运用对比手法。

3、主要论证法:

演绎法、对比法

要点:

1蔡元培的教育思想主要有:

抱定宗旨、砥砺德行、敬爱师友

2《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的主要论证方法:

演绎法和对比法

 

容忍与自由

一、胡适(1945.10--1948.12)北大校长。

胡适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

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愚昧;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1918年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并成为后期新文化运动的主流。

第一部白话文小说郁达夫的《沉沦》。

第一部新诗集:

胡适的《尝试集》。

胡适还是中国自由主义的先驱

三、《容忍与自由》的写作背景

四、文本阅读一)中心论点:

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

二)三个层次阐发中心论点:

1、年纪越大,越觉得容忍比自由还重要,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

2、容忍难以实行的心理根源:

人类的习惯是喜同而恶异(个人经验)。

3、强调“绝对之是”根本不存在(政治思想)——原因是宇宙无限,人的认识有限。

三)年纪越大,越觉得容忍比自由还重要,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

例证:

理解引用的两段话

《王制》有之:

"假于鬼神时日卜筮以疑众,杀。

"吾独怪夫数千年来之排治权者,之以济世明道自期者,

乃懵然不之注意,惑世诬民之学说得以大行,遂举我神州民族投诸极黑暗之世界!

......

(《王制》中有这样的记载:

借助于鬼神时日卜筮(应该是指鬼神占卜之说)来疑惑人民(或老百姓)的,该杀。

我单单以数千年来那些当权的人感到奇怪。

他们那些以(或用)拯救世人通明道理而自居的人,却懵懵然的样子而不加以观注,以迷惑世人误导人民的学说而成大事,于是使我全国各民族都被陷入了十分黑暗的世界里!

……)

析言破律,乱名改作,执左道以乱政,杀。

作淫声异服奇技奇器以疑众,杀。

行伪而坚,言伪而辩,学非而博,顺非而泽以疑众,杀。

假于鬼神时日卜筮以疑众,杀。

此四诛者,不以听。

拆解言论打破律令,胡乱命名更改作品,坚持左道(应是指错误的路线)来使政局混乱的人,该杀。

制作宣传淫声异服奇技奇器(低俗文化等)来疑惑老百姓者,该杀。

言行虚伪而狡诈诡辩,广泛学习不良事物并且顺从支持错误事物来疑惑老百姓的人,该杀。

借助于鬼神时日卜筮(应该是鬼神祭祀占卜之说)来疑惑老百姓的人,该杀。

这样该杀的四种人,不应该听取他们的。

解析:

少年时自己援引《王制》专制律条痛骂《西游记》《封神榜》。

当时是一种不容忍的做法。

自己是无神论者,但是世界上大多数人是信神的,他们容忍了我这个无神论者四十多年的言论,说明这个社会,这个世界是容忍的。

没有他们的容忍,就没有我的言论的自由。

这一例子充分证明了“有容忍才有自由”。

四)容忍难以实行的心理根源:

人类的习惯是喜同而恶异(个人经验)。

1、“在宗教自由史上——这就是不能容忍的根源”(重点段落)

分解:

1)为何认为容忍的态度最难得?

(因为人类的习惯是喜同恶异的,总不喜欢和自己不同的信仰、思想、行为。

2)论证方法:

归纳法3)修辞手法:

排比

2、“一切异端的迫害——所以不能容忍任何自己不同的思想信仰了”(重点段落)

1)不能容忍的心理根源:

深信自己不会错的。

2)不能容忍的实质:

一是从政治思想上看,是文化专制;二是从认识上看,是不知宇宙无限,人认识有限的根本道理。

3)修辞手法:

排比

3、殉道者塞维斯图的例子:

烧死塞原因是基于“深信自己不会错”的心理,不能容忍“异己”的人和事,这样就无自由可谈,就是专制。

论证了“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这观点。

4、“四十多年前,我们在《新青年》——是最容易引起反对的”(重点段落)

1)陈独秀对白话文态度:

一面是赞同“容纳异己,自由讨论”的原则;一面断言“以白话为正宗”的问题上,“其是非甚明,必不容反对者有讨论之余地;必以吾辈所主张者为绝对之是,而不容他人之匡正也。

2)胡适对陈独秀的话的态度:

认为陈独秀的态度是很武断的。

3)本段的论点:

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

4)论证方法:

归纳法

5)末句说明在社会问题、政治思想问题上也应提倡宽容的胸襟和度量。

5、“我们若想别人容忍谅解我们的见解——更不可以‘以吾辈所主张者为绝对之是’”(重点段落)

1)三层含义:

一是要养成容忍的度量二是不可“以以吾辈所主张者为绝对之是”

三是“绝对之是”根本不存在

2)中心旨意:

只有消除“绝对之是”的观念才能养成容忍的度量。

3)克服“绝对之是”的根本途径:

树立宇宙无限,人的认识是有限的理念,从根本上认识到“绝对之是”根本不存在。

五、小结。

记住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在生活学习工作中合理运用这一观点,让自己的生活更加精彩。

要点:

《容忍与自由》是用作者自己的经验教训作例证。

主要的论证方法是:

例证法

 

咬文嚼字

知人论世,朱光潜著名美学家和文艺学家代表作《悲剧心理学》、《文艺心理学》、《西方美学史》

三、文体知识:

议论文中的文艺专论

四、文本分析(重点段落)

一)中心论点:

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中心论点的提出是由修改台词的实例引出“炼字”的话题。

二)斟酌文字与表达思想感情的关系。

1、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感情,未有一句话换一个说法而意味仍完全不变的。

飞将军李广:

李广打猎时看见草丛中的一块大石,以为是老虎所以一箭射去,结果整个箭杆都射进石头里,只剩下箭镞露在外面。

这个故事的后面是:

李广觉得当时自己的表现之出色,超出以往,在原地多次重复,但是箭没再能射进石头里。

李广以前住过的郡里曾经有老虎,他亲自射杀了它。

在右北平住时李广射过老虎,老虎跳起来伤到了李广,李广也射杀了它。

2、文字的推敲其实是思想感情的推敲。

三)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字的难处在于意义的确定与控制。

1、字的意义难以确定与控制在于字有直意与联想意义之分,联想意义尤其难以掌握。

科学的文字

限于直意,文学的文字则要照顾到联想意义。

“字直指的意义——尤其是在诗方面”。

直指意义与联想意义不同之处:

直指意义“明显而确实”;

联想意义“其浓淡大小随人随时随地而各各不同,变化莫测”。

科学的文字与文学的文字不同之处:

科学的文字注重直指意义;文学的文字注重联想的意义。

论证方法:

对比和类比法(比较法)

2、文字的习惯性用法和创造性用法。

(1)“联想意义也最易误用而生流弊——我们所谓的‘滥调’”

四大美女享有“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

中心句:

联想意义也最易误用而生流弊

论据:

事实论据论证方法:

类比和归纳论证法

“流弊”:

用词太俗滥,毫无新奇感。

(2)“一件事物发生时立即使你联想到一些套语滥调——它引不起新鲜而真切的情趣”

“套板反应”的危害:

一方面就作者而言不是创造;一方面就读者而言引不起新鲜而真切的情趣。

论证法:

演绎法

中心旨意:

陈词滥调是“套板反应”心理的产物,是文学创作的天敌。

文字的运用要有创新精神。

四)从文字的谨严精神进一步提出文学创作的普遍真理:

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感情与语文的精炼与吻合,他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五、小结

吃饭

一、切入:

二、钱钟书1、《围城》:

婚姻是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

 

2、《吃饭》出自《写在人生边上》,散文文体,但有议论性质。

三、文本分析(重点段落)

总论点:

揭示、嘲讽隐藏在“吃饭”背后的名实背离、相互掩饰的人情世态。

一)分析“吃饭有时很像结婚,名义上最主要的东西,其实往往是附属品——包含着一个转了弯的、不甚素朴的人生观”

1、修辞手法:

比喻4、论证法:

类比

2、吃饭和婚姻相似之处:

吃饭中需要掩饰享受;结婚中以娶人掩饰谋财(现代结婚凑份子钱购房)

3、转了弯的、不甚素朴的人生观:

名实背离、以虚名掩盖实质。

柏拉图把理想国中的人分为三等:

立法者、保护者和平民

论据之间构成相似联想关系:

吃饭中,需要掩饰享受结婚中,以娶人掩饰谋财艺术中,以实用掩饰享乐

政治上,以民意掩饰野心哲学上,以实用掩饰玄想

二)“这个世界给人弄得混乱颠倒——变作可分而不可离的综合”

1、倡导的社会理念:

多元、相成相济、和而不同的社会理念。

2、这理念针对的社会现实:

世界给人弄得混乱颠倒,到处是摩擦。

3、修辞手法:

比喻4、论证方法:

类比法

“照我们的意见,完美的人格——老子说‘治国如烹小鲜’”。

1、宣扬社会政治理想:

多元相济、和而不同的政治理想

2、论证方法:

类比法3、本段特点:

旁征博引4、修辞手法:

比喻。

“整个世间好比是做菜的厨房”:

明喻。

整个社会各行各业,统治者与民众,虽有不同,但又都相成相济,像厨房一样把各种各样的菜品搭配成美味佳肴。

宣扬“和而不同”的社会理念。

三)社会上“请吃饭”现象分析,针砭时弊。

四、本文的写作特点1、类比联想丰富2、主要采用类比论证。

从吃饭说到结婚、艺术、政治等

3、生动地运用比喻说理4、旁征博引

 

我的世界观

重点段落

一)演讲词二)“我的人生观”:

人是为别人而生存的。

(请问在座的各位你们是为谁而生存的?

1、“我完全不相信人类会有那种在哲学意义上的自由——并且永远是宽容的源泉”。

1)哲学意义上的自由:

人类完全掌握客观规律后所达到的绝对自由

2)“每个人的行为,不仅受外界的强迫,而且还要适应内心的必然”:

人的认识受到许多客观因素的限制

3)叔本华的话的启示:

既然人不能要他所想要的,那么,对人对己就要有一种宽容的态度。

4)宇宙观:

宇宙是无限的,人的认识有限。

2、“照亮我的道路——生活就会是空虚的”

1)生活理想是:

追求真善美

2)生活不空虚:

一方面有志同道合之间的亲切感情;一方面全神贯注于客观世界“奥秘”的探求。

3)“在艺术和科学工作领域里永远达不到的对象。

”:

体现宇宙无限,人的认识有限。

三)政治理想:

民主主义。

1、“在人生的丰富多彩的表演中,我觉得真正可贵的——在感觉上也总是迟钝的”

1)论证方法:

对比论证法

2)个人与群众分别指:

个人指有创造性、有感情的个人,是人格;群众是在思想上总是迟钝的,在感觉上总是迟钝的。

四)“我”对科学研究的执着态度和追求。

2、“我们所能有的最美好的经验是奥秘的经验——我才是一个具有深挚的宗教感情的人”

1)“奥秘”:

宇宙的、科学的、美的真正所在和根本原理。

2)“宗教感情”:

对“奥秘”的敬畏之情和执着追求,对“最深奥的理性和最灿烂的美”的全神贯注和献身精神。

3)“我们认识到有某种——最灿烂的美”体现:

宇宙无限,人的认识有限。

 

如何避免愚蠢的见识罗素

重点段落

一)造成愚蠢见识的原因:

自以为是和自高自大是形成人类这种“通病”的原因。

二)避免愚蠢见识的方法:

1、科学的认知态度

1)对凭观察就可以解决的问题,可用经验加以检验;

2)不能用经验加以检验的,就要有充分的证据

“如果你一听到一种与你相左的意见——动摇了你的相反的见解”

论点:

争论中发怒,是自己见识理由不充分的体现。

论证法:

例证法、对比论证

具有亲切感:

一方面是我与“你”对话的口吻展开,一方面是运用了“如果”“除非”等委婉的句式。

2、听取不同意见1)兼听则明2)用心理想象力、假想的论敌来反驳自己以防止自以为是。

3、客观世界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1)有些问题“本来就根本无法解决”,有些问题“没有明显正确的答案”,所以只有采取前需慎重的态度,才能克服自高自大;

2)而克服狂妄自大的根本办法就是要树立“宇宙无限,而人的认识有限”这一基本理念。

理解:

“就我所知——不亚于我们优越于水母的程度”

大意:

宇宙无限,人的认识有限。

人的认识受时空限制:

“在茫茫宇宙中一个小小角落的一颗小小星球的生命史上,人类仅仅是一个短短的插曲”。

人的认识受智能的限制:

“说不定宇宙其他地方还有一些生物,他们优越于我们的程度,不亚于我们优越于水母的程度”。

论证法:

比较法

归纳:

涉及“宇宙无限,人的认识有限”理念的文章有:

《容忍与自由》、《秋水》、《我的世界观》、《如何避免愚蠢的认识》

四、小结:

思考人如何才能避免愚蠢的见识。

 

婴宁——蒲松龄

一、梗概《婴宁》故事梗概:

狐女婴宁与王子服真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