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五篇.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304788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4.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五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八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五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八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五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八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五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八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五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五篇.docx

《八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五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五篇.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五篇.docx

八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五篇

八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五篇】

导读:

本文八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五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篇一  教学目标:

1.了解神话传说“夸父追日”“嫦娥奔月”。

2.了解课文内容。

3.学习散文诗优美的语言,蕴含着哲理。

4.理解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一种希望和信念。

5.贯通理解两篇短文的主题表达。

6、强化诵读,体会巴金散文作品蕴含的美感  教学重点:

(1)加强诵读,培养感受能力、理解能力。

(2)理解两篇短文的精神实质及其时代意义。

  教学难点:

把握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呖谷(yáng)一撮灰(cuō)皓月(hào)妲娥(héng)  2.解释下列词语。

  皓月:

明亮的月亮。

露台:

晒台。

yang谷:

古书上指日出的地方。

yang,日出。

二、导入  二、导入:

无数人咏叹太阳和月亮,留下了美好的诗篇。

作者在特殊的年代里,对着这永恒的星球发出了自己的感叹。

在《日>中,作者显然在飞蛾扑火、夸父逐日中寄托着深意;而寒夜里面对如镜的凉月,想起了嫦娥奔月,又是一种别样的心情。

  作者简介:

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原名李尧棠,字芾甘。

四川成都人。

早年在南京东南大学附中学习,后赴法国巴黎学习。

回国后长期从事著译。

曾任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

建国后曾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巴金代表作有“激流三部曲”:

《家》《春》《秋》。

“爱情三部曲”:

《雾》《雨》《电》。

散文集《随想录》。

现代文学家,翻译家,出版家,“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中国现代文坛的巨匠。

  三、朗读课文,初步体会作品的主题  让学生交流读后心得。

  四、精读《日》  学生朗读《日》一文。

思考:

文章按怎样的思路展开的?

如何理解作品的主题?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这篇散文诗仅仅250余字,却浓缩着丰富的感情,它像一团火,炙烤着读者的心灵。

  开头两段,作者把自己的感情形象化,先是赞美飞蛾,因为它是为追求光和热而被灯火烧死的,接着又怀念夸父,因为它是为追赶日影而渴死畅谷的。

这是作者思想感情形象化的表白,他所歌颂的是追求光和热的执着态度,是为了得到光和热不怕粉身碎骨的献身精神。

飞蛾和夸父的形象,是作者思想性格的真实写照。

  三、四两段,对追求光和热的献身精神正面展开议论,指出了生命是可贵的,但为了追求光和热应该不怕牺牲,并且还指出追求光和热的目的是为了给人间争得光明与温暖。

这里渗透着进步的价值观、生死观的理论原则,言简意赅,发人深思。

  第五段,作者又进一步明确地表示自己的决心。

自己愿作人间飞蛾,为了追求光和热,飞向日球,失去知觉,化为灰烬,在所不惜。

这是作者庄严的宣言,具有着震撼人心的力量。

  热情洋溢、感情奔放是巴金作品的突出特色,《日》一文便是凝聚着炽烈的热情的佳作。

作者歌颂了不顾一切追求光明的精神,表露出不可遏制的为真理而勇于献身的思想,表达了为国家、为人民发光、发热,直到烧成灰烬的决心和意志。

它蕴含着哲理,奔涌着热情,堪称“字挟风霜”、“声成金石”的艺术精品。

五、指导学习《月》  学生以小组形式,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来学习《月》。

学生自由朗读,提出问题,共同解决。

  提问:

月亮在这里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什么?

你是通过文章中的哪些描写体会出来的?

这里所表现的意境,能使你联想起古诗文中的哪些诗句?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月亮在文章这里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寒冷。

  相关的描写句子有:

  “寒夜对镜,只觉冷光扑面。

面对凉月,我也有这感觉。

”  “我望着明月,总感到寒光冷气侵入我的身子……觉得自己衣服上也积了很厚的霜似的。

”  “的确,月光冷得很”。

  “月的光是死的光。

”……  作者笔下的月给人的是寒冷、阴冷,让人冷静,不同于日带来的热情洋溢。

  学生交流写月的古诗文,进行整理归类。

  

(一)月,呈现不同的形态。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白居易)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李煜)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李白)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范仲淹)  

(二)月,撩拨满腹的愁绪。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李白)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张继)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李商隐)  (三)月,包含着瑰丽的想像。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陶渊明)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辛弃疾)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李白(月下独酌>)  六、小结  是巴金建国前创作的散文诗。

它散发着作者忧郁而热情的青春气息。

  《日》表现作者热情洋溢的一面,在那个“没有了光和热”,只有“黑暗的寒冷世界”,“我愿做人间的飞蛾”,“飞向火热日球”,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表现了作者对真理的追求。

  《月》则表现作者细腻幽静的一面,作者赞颂妲娥为了一个不知名的理想而放弃原有的一切,“妄想”改变“月”这个冰冷的星球。

妲娥是作者理想精神的化身。

  这两篇短文都表现了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一种希望和信念。

  八、布置作业  写给巴金的颁奖词:

“穿越一个世纪,见证沧桑百年,刻画历史巨变,一个生命竟如此厚重。

他在字里行间燃烧的激情,点亮多少人灵魂的灯塔;他在人生中真诚的行走,叩响多少人心灵的大门。

他贯穿于文字和生命中的热情、忧患、良知,将在文学史册中永远闪耀着璀璨的光辉。

”  1、写给孔子的颁奖词:

“他是个大思想家,创立了儒家学派。

首先,他提出“仁”的学说,即要求统治者能够体贴民情,爱惜民力,不要过度压迫剥削人民,以缓和阶级矛盾。

其次,他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他的学说后来成为我国2000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对后世影响极大。

他又是个大教育家。

在只有贵族子弟能够受教育,文化教育被官府垄断了的情况下,他兴办私学,广收门徒,突破官府的垄断,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

他主张“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教育。

他教育学生:

学习知识要经常复习,“温故而知新”,学习态度要老实,“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要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

他在晚年编订了古代的文化典籍《诗》、《书》等几部书,还根据鲁国的历史材料编成《春秋》一书。

这对古代文化的保存和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他就是我们的文圣人——孔子”  2、写给鲁迅的颁奖词:

“把生命献给中国,让世界为之景仰。

矮矮的身躯,创造出崇高的事业,瘦削的肩膀,承载着千年的使命!

从狂人的眼睛里,我们读出了历史的沉重;从阿Q的身影中,我们体会到变革的艰难;从坟头的花环上,我们看到了未来的希望;从铁屋的呐喊中,我们听清了奋进的声音!

你在孤独中呐喊,你在市声里彷徨,采一片朝花为自己送行,荷一杆长戟向黑暗进攻!

大星陨落,天地同悲;巨著行世,千秋共仰——我们知道任何奖项也不足以涵盖你的贡献,但谨以此菲薄的礼品献给你——世纪伟人鲁迅。

  篇二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文章诗化的语言。

  2.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理解“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嫦娥奔月”在文中的含义。

  4.积累有关日月的诗句。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位文章诗化的语言。

  2.难点:

理解“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嫦娥奔月”在文中的含义;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方法:

  1.诵读法。

《日》和《月》是两首很有感情的散文诗,散发着作者忧郁而热情的青春气息。

文章诵读起来很有一种音韵的美感。

教学中引导学生诵读,理解课文的主旨,培养感受能力、理解能力。

  2.讨论点拨法。

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教师引导、点拨文意,为学生创设宽松的讨论环境,诱发对课文的不同理解,并鼓励他们表达出来。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预习,备课。

  五、教时安排:

一课时。

  六、教学流程设计:

  

(一)1.激趣导入,明确目标:

  1.导入设计:

同学们,对于“夸父追日”和“姮娥奔月”的神话传说,我们耳熟能详。

在当代作家巴金在20世纪40年代初期完成的散文诗《日》和《月》中,则赋予了它们别样的深意。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这两篇短文,去感受作者心灵的无限风光。

(板书文题、作者)。

  2.明确目标(略)  

(二)自主学习

(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师范读,学生朗读并思考下列问题:

  

(1)《日》一文中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试找出文中的中心句。

  

(2)《月》一文中的月亮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什么?

文中的哪些词句表现了这点。

  (三)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1.简介作者及历史背景。

(略)  2.再次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日》文中写“飞蛾”、“夸父”的目的是什么?

这是什么写法?

  

(2)、《日》文中写道:

“生命是可爱的。

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

”联系特定的时代背景,你如何理解作者的这种人生追求?

  (3)、《月》文中的句子“月的光是死的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月》文中“嫦娥奔月”的目的是什么?

根据文意回答。

  (5)、在《日》中,作者主要写光和热,同时提到了冷;在《月》中,作者主要写冷,却同样提到了光和热;两篇文章所表现的主题相通吗?

为什么?

  讨论交流明确:

(1)写“飞蛾”、“夸父”的目的是为了写人,写那些为着追求光和热,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的人。

这是托物言志(借物写人)的写法。

  

(2)《日》和《月》都是在20世纪40年代初期完成的,当时抗战正进入一个比较艰苦的阶段,中华大地正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光明被黑暗取代,和平被屠杀浸淫。

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生存,千千万万不甘做亡国奴的人们,拿起武器,走上战场,不怕牺牲。

作者以飞蛾、夸父的追求光和热,象征志士仁人为祖国轰轰烈烈的献身,赞美那些为了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人。

  (3)作者在前面已经用了很多语言描述自己在月光中清冷的感受,于是在这里才会说出这句话,他表达了作者对光和热的一种向往和渴求。

  (4)目的是想改变这个冰冷的星球,改变那冰冷的月光。

  (5)两者是相通的。

冷和热是一种极强烈的对比,而事物在对比之下,特征才会更加明显突出,这就是为什么作者会在不同的两篇文章中提到了同样的东西,正因为对光和热的向往和追求,对美好事物的企盼和渴望,要远离寒冷和冰冷,远离黑暗和死亡,所以作者才别有深意地这样写。

将两篇文章贯通起来,更可以充分理解和感受作者的良苦用心,理解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年代里,作者热切期待光明的心情。

  (四)自主学习

(二)品味文章诗化的语言  再次朗读课文,找出你认为优美的句子,并用下列的句式进行赏析。

我认为“”这句子很美,它美在  (五)质疑问难,巩固拓展篇三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理解、积累“旸、姮、皓、浸”等词语;2.了解课文内容,贯通理解连篇短文的主题表达,了解神话传说“夸父追月”“姮娥奔月”在文中的深意;过程与方法目标3.强化通读,体会巴金散文作品音韵的美感;4.品评关键语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对作品直观的感悟力和理解力;情感与价值目标5.引导学生追求积极奋发、坚韧向上的理想性格。

  重点目标2、4难点目标4教学准备  1.搜集有关“姮娥奔月”“夸父追日”的传说。

2.搜集有关描写月的诗句。

3.搜集巴金的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活动形式  一、导入新课日月自古就是文人墨客吟诵的对象,并为我们留下了不少文词兼美、意蕴悠远的古典诗文。

巴金在特殊的年代里,对着这永恒的星球发出了自己的感叹。

在《日》中,作者显然在“飞蛾扑火”、“夸父逐日”中寄托着深意;而寒夜里面对如镜的凉月,想起了“姮娥奔月”,又是一种别样的心情。

  二、自学点拨  

(一)作者简介:

巴金(1904~2005)现、当代作家。

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笔名佩竿、余一、王文慧等。

四川成都人。

1920年入成都外国语专门学校。

1923年从封建家庭出走,就读于上海和南京的中学。

1927年初赴法国留学,写成了处女作长篇小说《灭亡》,发表时始用巴金的笔名。

1928年底回到上海,从事创作和翻译。

  从1929年到1937年中,创作了主要代表作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中的《家》,以及《海的梦》、《春天里的秋天》、《砂丁》、《萌芽》(《雪》)、《新生》、《爱情的三部曲》、(《雾》、《雨》、《电》)等中长篇小说,出版了《复仇》、《将军》,《神?

鬼?

人》等短篇小说集和《海行集记》、《忆》、《短简》等散文集。

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丰硕的创作令人瞩目,被鲁迅称为“一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

其间任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主编有《文季月刊》等刊物和《文学丛刊》等从书。

抗日战争爆发后,巴金在各地致力于抗日救亡文化活动,编辑《呐喊》、《救亡日报》等报刊,创作有《家》的续集《春》和《秋》,长篇小说《抗战三部曲》(又名《火》),出版了短篇小说集《还魂草》、《小人小事》,散文集《控诉》和《龙虎狗》等。

在抗战后期和抗战结束后,巴金创作转向对国统区黑暗现实板书课题、作者。

  可由学生自己查资料完成回答。

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活动形式的批判,对行将崩溃的旧制度作出有力的控诉和抨击,艺术上很有特色的中篇小说《憩园》、《第四病室》,长篇小说《寒夜》便是这方面的力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巴金曾任全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中国笔会中心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并主编《收获》杂志。

  他热情关注和支持旨在繁荣文学创作的各项活动,多次出国参加国际文学交流活动,首倡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

出版有短篇小说集《英雄的故事》、报告文学集《生活在英雄们中间》、散文集《爝火集》、散文小说集《巴金近作》、随笔集《随想录》五集,以及《巴金六十年文选》、《创作回忆录》等多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作品大都收集在14卷《巴金文集》内,新编的《巴金全集》于1986年起陆续出版。

他的作品已被译成多种外文出版。

多年来他还出版了大量译作。

巴金小说创作最为著称的是取材于旧家庭的崩溃和青年一代的叛逆反抗的作品,《家》就是这方面写得最成功、影响的代表作,曾激动过几代青年读者的心灵,奠定了他在现代文学的重要地位。

他善于在娓娓动听的叙述和真挚朴实的描写中,倾泻自己感情的激流,细腻独到,自有一种打动人的艺术力量。

  

(二)写作背景:

这两篇作品写于1942年,时间相隔一天。

当时的中国大地正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光明被黑暗取代,和平被屠杀浸淫,抗日战争进入了一个比较艰苦的阶段。

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生存,千千万万不甘做亡国奴的人们纷纷拿起武器,走上战场,不惜牺牲。

全国人民包括巴金都在期盼胜利的到来。

  (三)字词掌握:

旸(yáng):

日出。

浸(jìn)姮(héng)娥,即嫦娥。

皓(hào)月:

明亮的月亮。

  (四)齐读课文,点将朗读。

  (五)引导自学:

  篇四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散文诗,理解“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嫦娥奔月”在文中的深意。

  

(2)走近作者并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理解文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反复阅读,读准字音,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2)通过启发、点拨和讨论等方式,理解象征手法的应用,理解两篇短文的主题表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追求积极奋发、坚韧向上的理想人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

  

(1)加强诵读,培养学生感受能力与理解能力。

  

(2)理解两篇短文的精神实质及时代意义。

  三、教学难点:

  

(1)把握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2)理解文中象征手法的含义。

  四、教学方法:

反复朗读、点拨与讨论  五、课时安排:

一课时  六、课前准备:

  1、熟读课文、搜集有关嫦娥奔月、夸父追日的传说。

  2、准备课件、了解巴金及其主要作品。

  七、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新课导入  (出示课件【1】)导入语:

关于太阳和月亮,无数古人,无数前辈都对它们咏叹过、歌颂过、赞美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巴金先生的《日》《月》这两篇短文。

首先,我们来欣赏《日》这篇短文。

  

(二)阅读课文,感知课文《日》  1、老师示范读课文。

  2、出示课件,注意文中的个别字词。

  3、由学生齐读课文(要求有感情的朗读、注意读准课件上出现的字词)。

  (三)结合问题,整体感知《日》  1、日给我们的感受是什么?

  2、文中在哪些段落用了什么事物来表现出对光和热的追求?

  3、那么,读第1、2自然段,你读出了对飞蛾、夸父是一种怎样的情感呢?

  4、飞蛾”与“夸父”,一个形体渺小,一个形体伟大,似乎不可比,但他们却在这篇文章中得到了巴金先生的赞美,这是为什么呢?

(来,同学们一起朗诵第3自然段,从中找出答案)  5、那么在这里,“光”“热”与“飞蛾”“夸父”有着怎样的代表意义呢?

  (在回答问题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作者和时代背景,同学们请看大屏幕)  (四)联系背景,分析象征,体验感情  1、走进作者,了解创作背景  ①作者介绍:

巴金,原名李尧棠,四川成都人。

现当代文学家。

主要作品有《急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等中长篇小说。

“*”后出  版了《随想录》。

  巴金是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和“鲁迅、老舍、茅盾、郭沫若、曹禺”并称为“现代文化的6位文学大师。

  ②背景介绍:

本文创作于四十年代初期,那时正是抗战最艰苦的相持阶段,当时的中国大地正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光明被黑暗取代,和平被屠杀浸淫,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生存,千千万万的不甘做亡国奴的人们,拿起武器,走上战场,抛头颅、洒热血,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全国人民包括巴金都在期盼着胜利的到来,做为一个普通文人,只能借助文章来抒发内心情感。

  2、回到之前的问题,结合作者创作背景,说说“光”和“热”代表着什么呢?

“飞蛾”“夸父”,你又如何理解的呢?

  3、在第3自然段中,“寒冷的、寂寞的生”又有着怎样的含义呢?

结合结合作者创作背景说一说。

  (作者当时处于国民统治和日本入侵的黑暗社会,固然有一大批的热血青年如“飞蛾”“夸父”一般为了追求希望、光明和胜利,为了美好的未来,抛头颅、洒热血,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但是依然有一些人甘做亡国奴。

“寒冷的、寂寞的生”就代表着这些人,象征着当时的黑暗社会。

)  之前我们说了“光”和“热”、“飞蛾”“夸父”所代表的涵义,那么作者将这两者放在一起进行了非常鲜明的对比,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4、作者的感情在此得到了升华,我们一起来齐读第5自然段,看看作者希望成为一个怎样的人呢?

  (那么,同学们在学习过这篇文章后,是不是也希望做一个这样的人呢?

)  5、再一次让学生齐读全文。

  这篇短文也可以说是一篇散文诗,散文诗具有非常独特的语言魅力,请用一个四字短语说说你读过本文之后的感受。

  6、小结:

在《日》这篇短文中,巴金赞美了对那些为了追求光明、追求希望、追求胜利、追求美好未来而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人。

巴金先生自己也表达了愿做人间的“飞蛾”,飞向火热的日球,愿意为民族的独立与解放奉献自己的一切的这种意愿。

而刚才同学们所说的四字成语也表达了大家对全文的感受,看来,《日》确实让我们感受那喷薄而出的热情和希望。

  篇五

  1、有感情的诵读全文,品味文章诗化的语言及蕴含的哲理;  2、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作者借日月所表达的热情洋溢和细腻幽静的思想感情;3、理解“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嫦娥奔月”在文中的含义;4、积累有关日月的诗词。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的诵读全文,品味文章诗化的语言及蕴含的哲理;  2、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作者借日月所表达的热情洋溢和细腻幽静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日月自古就是文人墨客吟诵的对象,并为我们留下了不少文词兼美、意蕴悠远的古典诗文,请把你收集到的你最喜欢的诗词在全班交流。

  2、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颇能现实巴金艺术风格的优美散文诗《日》和《月》,去感受其中的言志言情的动人风采。

  二、教材助读  1、作者链接  巴金,原名李尧棠,四川成都人。

现当代文学家。

主要作品有《急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等中长篇小说,“*”后出版了《随想录》,引起巨大影响。

  2、背景链接  这两篇作品写于1942年,时间相隔一天。

当时的中国大地正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光明被黑暗取代,和平被屠杀浸淫,抗日战争进入了一个比较艰苦的阶段。

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生存,千千万万不甘做亡国奴的人们纷纷拿起武器,走上战场,不惜牺牲。

全国人民包括巴金都在期盼胜利的到来。

  三、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注意字词。

  2、听读课文,积累字词。

  旸谷姮娥皓月  3、通读课文,回答问题:

  

(1)在两篇短文中,日和月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日:

光和热月:

冰冷  

(2)两篇文章引用了哪些故事?

  “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嫦娥奔月”  四、文本探究  本文是一篇课内自读课,重在培养学生的自读习惯、方法和能力。

教学时主要以学生阐释自己的理解或提问,师生共同分析、探讨为主,允许学生有不同见解,以便打开思路,激活思维。

鉴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对文章的理解或所提问题  有可能较为肤浅,教师要适时加以引导。

主要把握以下几个问题:

  

(1)、人们常说“飞蛾扑火——自寻死路”,飞蛾长得既丑又渺小,又不自量力,为何作者却对它大加赞美?

“夸父逐日,渴死旸谷”,作者为什么却异常的“怀恋”?

  把握:

从飞蛾到夸父,从渺小到伟大,他们都是为了追求光明,为了一种热量,而宁愿放弃自己的生命。

赞美飞蛾,怀恋夸父,实则赞美为追求理想而不惜牺牲一切的大无畏精神。

  

(2)、在《日》中,作者并没有具体描绘太阳,却去写“飞蛾扑火”、“夸父逐日”,且对飞蛾、夸父进行了高度评价,这与太阳有关吗?

谈谈你的看法。

重点把握:

太阳是光和热的象征,飞蛾、夸父的行为是为了追求光明、不惜牺牲自我的一种伟大行为,写飞蛾和夸父是为后文“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作铺垫。

  (3)、“月的光是死的光”,既如此,作者在末尾处为何引用“姮娥奔月”的传说?

  把握:

“冷光”“死的光”应是对当时现实的影射,“姮娥奔月”应是作者所不屑的——孤寂凄冷的生不如轰轰烈烈的死(对照两文可看出);但结尾处作者用“难道„„吗?

或许„„”表达了作者对生者的期望——使这个已死的星球再生。

“姮娥奔月”的传说作者用疑问的语气寄托了自己的理想。

  (4)、文中三次出现“某某人”“某某人”“什么人”,请结合两文和历史背景分析,“某某人”究竟指什么人呢?

  把握:

指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生存不惜牺牲生命的人。

(“某某人”可能有多种理解,不要求形成一致答案,但依据要充分。

教师引导时要着重分析当时的背景,以便学生形成清晰的思路。

)  五、拓展延伸(作业设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